首页 > 文章中心 > 质量分析报告

质量分析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质量分析报告

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1、质量体系在我公司有效稳定运行以来,我公司严抓管理,更加规范细分了各部门的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了“岗位落实、职责到位、权限确保、接口明确”构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工作有依据、结果有考核”。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也使公司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我公司始终按质量手册要求进行了规范操作。首先,从源头的原材料质量入手,对进厂的原材料严格把关,以化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其次,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车间的各生产班组做到了进行自检、自查、自纠。检验人员和生产班长对产品进行巡检和自查,发现问题现场解决,保证了不合格的产品绝不流入下道工序。产品检验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检验规程,实现产品质量层层把关,各工序开展的自检、互检、巡检三检查制度,对产品进行首检、初检、终检等检验手段使公司的产品质量在我公司的监控之下,使我公司的产品检验合格率超过95%以上。透过以上一系列的实践质量体系对我公司的产品质量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大的帮忙,但就某些方面,我们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应对这些问题,我们今后必须要加强学习,认真贯彻我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的按照公司的质量方针运行,继续学习质量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文件工作,把我公司的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把我公司的产品质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来源:文章屋网 )

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2014/2015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以本年度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的细绒棉的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为涉棉的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分析棉花形势、研究棉花政策、扶持棉花产业提供重要依据。

一、数据来源

2014/2015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依据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 国家标准,对颜色级、轧工质量、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主要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并综合生产、市场和政策等多方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成。

本报告所称的新体制棉花,是指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并在棉花产地经过仪器化公证检验的成包皮棉。

本报告所称的棉花年度,起止时间为当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2014/2015年度即为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

按照品种及纤维长度,我国棉花分为细绒棉和长绒棉,长绒棉仅在新疆有种植,占全国棉花总量的比例极低,其检验依据为GB 19635―2005《棉花 长绒棉》,与细绒棉的检验依据不同。细绒棉按加工方式的不同分为锯齿加工细绒棉和皮辊加工细绒棉,皮辊加工细绒棉占全国棉花总量的比例极低,其检验依据为GB 1103.2―2012《棉花 第2部分:皮辊加工细绒棉》。因此,本文所统计的质量指标数据,均以当年度新体制棉花锯齿加工细绒棉的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计算而来。

二、检验数量与进度

(一)检验数量。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涉及的产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5个 ,涉及加工企业1542家,比上一年度减少13.81%,检验量2271万包,514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度减少30.51%、30.61%,检验量为近4年来最低水平。

对比近5个年度的新体制企业检验数量,西北内陆棉区的检验量占比在2011/2012年度有所回落之后,已稳步回升。新疆地方及新疆兵团棉花检验数量比去年有所回落,但其占全国检验量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达到80.9%,新疆已成为我国棉花最主要产区。内地棉区2014/2015年度棉花检验量大幅下滑,黄河流域棉区同比下降58.04%,长江流域棉区同比下降74.39%。

(二)检验进度。2014/2015年度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的检验量从第六周开始迅猛增加并迅速达到峰值,高峰期比上一年度晚了3周左右,反映出产业政策调整初期市场的观望情绪较重;市场预期企稳后,延续了上一年度的“快收快加”、高峰期集中的态势,并且高峰期更为集中;春节前合计检验量占到全年度检验量的97.3%,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三、指标结果

(一)颜色级。颜色级指标是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首次引入的棉花质量指标,它依据棉花的黄色深度(+b)确定类型,依据反射率(Rd)反映出的明暗程度确定级别,通过类型和级别在颜色分级图中对应的区域确定棉花的颜色级。按照中国棉花颜色分级图,我国锯齿加工细绒棉共分为4种类型、13个颜色级,其中白棉3级为标准级。从类型来讲,白棉和淡点污棉使用价值较高;淡黄染棉由各种僵瓣棉和部分晚期次棉、污染棉、烂桃棉,或是淡点污棉变异而来,使用价值较低;黄染棉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因多年存储变异,或回潮率大的籽棉未及时晾晒而变黄,这类棉花品质极低。各个类型中,1级为最好。

从2014/2015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西北内陆棉区的棉花颜色级指标最好,白棉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4.78%。黄河流域棉区颜色级指标介于西北内陆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水平之间,其中河北、陕西、天津白棉占本省份棉花的比例优于平均水平;河南棉花颜色级指标最差,淡点污棉3级达到49.53%,远高于1.41%的全国平均值。长江流域棉区颜色级指标最低,其中江西白棉占比最高,其次是江苏、安徽两省份;各省份淡点污棉3级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比实施颜色级指标两年来的数据,2014/2015年度我国棉花颜色级指标较上年度有所提高,其中,白棉占比较上年度增加了9.79个百分点,全国以白棉2级、3级为主,但白棉1级占比下降了6.32个百分点;淡点污棉占比较上年度下降了10.03个百分点,同时淡点污棉3级略有上升;淡黄染棉及黄染棉占比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二)轧工质量。轧工质量是指籽棉经过加工后,皮棉外观形态粗糙程度及所含疵点种类的多少。从2014/2015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新疆棉的轧工质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机采棉加工方式的特性,新疆棉中轧工质量为差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内地省份中,陕西、江西、河南的棉花轧工质量为差的比例高于其他省份。

(三)长度。长度是棉花最重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棉花的整体使用价值密切相关。细绒棉的长度由25毫米级至32毫米级依次分为8个长度级,其中28毫米级为标准级,30~32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高,25~26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低。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逐包检验平均长度为28.53毫米;长度级加权平均值 为28.09毫米。从各产棉省份棉花逐包检验平均长度看,陕西棉花长度最长,达到29.41毫米;其次是江苏,长度略低于陕西,达到29.33毫米;新疆、湖南、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的情况也较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湖北、浙江、天津、江西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棉区,除山西省棉花平均长度降低0.99毫米外,其余各产棉省份逐包检验平均长度与上年度基本持平;长江流域棉区各产棉省份棉花平均长度有显著回升,较上一年度平均增长0.53毫米。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我国棉花长度指标连降3年后,在2014/2015年度首次有所回升。其中,逐包检验平均长度较上年度增长0.16毫米,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0.11毫米;长度级加权平均值较上年度增长0.17毫米,比近5年全国平均水平低0.11毫米。全国长度级低于长度标准级的棉花占比13.54%,比上一年度减少15.09个百分点。此外,长度值离散范围继续回落,30~32毫米长度级的棉花有所增加。

(四)马克隆值。马克隆值是棉花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反映,是棉花主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成纱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棉花的马克隆值越高,一般棉纤维成熟度越好;马克隆值过高,则成熟过度,纤维较粗,纤维抱合力差、成纱强力和条干均匀度不理想;马克隆值过低、细度过小、成熟不足,则容易产生有害疵点,织物染色性能差;只有马克隆值适中,棉花的细度适中、成熟适中,才具有最高的纺纱性能,获得较全面的使用价值。

细绒棉的马克隆值共分为三级五档,按马克隆值从低到高依次是C级的C1档、B级的B1档、A级的A档、B级的B2档、C级的C2档。马克隆值级A级的使用价值较好,B级的使用价值正常,C级的使用价值较差。

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马克隆值级A级占比34.97%,较上年度上升5个百分点;C1档和C2档占比2.69%、14.7%,分别较上年度上升0.92、降低5.05个百分点;B级占比较上年度基本持平。各产棉省份中,江苏、甘肃的棉花马克隆值级最好,A级棉比例均超过半数;新疆次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山东、山西、河北棉马克隆值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棉的C2档占到97%以上,较上年明显增高,棉纤维细度过大、成熟过度问题突出,马克隆值指标最差。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4/2015年度马克隆值指标较上年度有所回升,但还略低于5年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马克隆值A级的占比较上年度显著上升,比近5年平均水平高了1.65个百分点;马克隆值C2档的占比虽较上年度有明显下降,但比近5年平均水平仍高了3.18个百分点。

(五)断裂比强度。断裂比强度是重要的棉花内在质量指标,与纱线的成纱强力有很好的相关性。细绒棉按断裂比强度值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5个档,即很强、强、中等、差、很差。

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断裂比强度值28.04cN/tex,略高于上年,上升了0.05cN/tex,但比近5年平均水平还是低了0.15cN/tex。

各产棉省份中,河北棉花断裂比强度最强;其次是河南、陕西和山东棉花,其中陕西棉花断裂比强度比上一年度有显著上升;浙江、安徽、山西棉断裂比强度较差,且均比上一年度大幅下降;全国最主要产棉区新疆棉断裂比强度较上年度上升0.68cN/tex。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4/2015年度断裂比强度指标有所提高,强及以上占比略有下降,中等占比明显增加,差及以下占比大幅下降。断裂比强度平均值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量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的新疆棉断裂比强度值有所提升,拉高全国平均值。

(六)长度整齐度指数。长度整齐度指数是重要的棉花质量指标,用以表示棉纤维长度分布均匀或整齐的程度,对纱线的条干、落棉率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纱线的强度也有影响。细绒棉按长度整齐度指数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为5个档,分别是很高、高、中等、低、很低。

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82.34%,比上年度平均值低0.07%,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0.15%,且已经连续4年下降。长度整齐度指数为很高和高档的棉花占比最多的省份是陕西;其次是甘肃和河北;江苏、天津、江西的棉花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为高和很高档占比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江苏、河南棉花中,长度整齐度指数为低和很低档的占比明显多于其他省份。

各产棉省份中,陕西、河北、甘肃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最好,河北、天津、山东、河南棉花该指标已连续两个年度稳步回升;湖北、河南、浙江较差,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浙江棉花该项指标已连续两年逐年下降;山西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最差,近三年该项指标波动也最大。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4/2015年度长度整齐度指数较好,其中低及以下档的占比已连续三年下降,比2010/2011年度下降了1.22个百分点;高及以上档的占比打破三年来的下降趋势,较上一年度大幅上升;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则延续下降态势,降至5年来的最低水平。

(七)综合评价。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综合质量有所提升。从颜色和轧工质量来看,颜色级以白棉和淡点污棉为主,白棉2级和白棉3级占比最多,淡点污棉主要集中在淡点污2级;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气候影响棉花颜色呈乳白色,略带棉花本色黄,淡点污棉占比较高。轧工质量主要集中在中档,占比为93.95%;全国各省份轧工质量为中档的棉花比例均占到90%以上,浙江、湖南两省达到100%。从纤维长度来看,平均长度和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两项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长度指标体现在25~27毫米长度级的棉花显著下降,而30~32毫米长度级的棉花有所增加;长度整齐度指数指标表现在低及以下档的棉花略有下降,而高及以上档的棉花大幅增加。从纤维内在品质来看,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两项指标较上年度均有小幅回升;其中,马克隆值主要表现在A级占比显著增加,C2档过成熟棉占比小幅降低;平均断裂比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新疆棉该项指标略有回升,其他大多数省份棉花的平均断裂比强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体来说,国棉综合质量有所提高。

四、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各地的情况来看,影响本年度棉花质量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产业政策、市场形势、生产环节等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和年度内的气候变化是影响棉花质量波动的决定性因素。据中央气象台对2014/2015年度气象条件的分析,在播种及幼苗生长阶段,大部棉区气温偏高、水热条件较好,部分棉区低温、强降水、沙尘暴影响棉花播种出苗。其中,长江流域棉区大部4月持续多雨寡照、5月强降水过程频繁,出现渍涝灾害,影响棉花生长;新疆南部冷空气活动频繁,南疆盆地大部出现大风、沙尘暴天气,影响部分棉花生长发育延迟。在蕾铃期,新疆棉区气象条件总体较好,黄河流域棉区阶段性干旱、长江流域棉区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棉花蕾铃生长。其中,河南中西部、陕西关中和东南部、河北中部等地7月下旬出现轻至中度、部分地区重度农业干旱,6月至8月中旬,长江流域棉区强降水过程频繁,部分棉田出现积水,棉田遭受渍涝灾害,蕾铃脱落增加。在裂铃吐絮和采摘期,全国棉区大部棉花收晒顺利,仅黄河和长江流域部分棉区出现阶段性阴雨寡照、强降水,棉花吐絮采摘受到一定影响。其中,9月中旬后期新疆北部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10月中旬初北疆、哈密地区及巴州大部、阿克苏部分地区出现霜冻,棉花提前停止生长,棉花产量和品质受到不利影响;黄河流域棉区9月多阴雨天气,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南部、黄淮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强降水,降水日数普遍有12~18天,影响棉花正常裂铃吐絮;长江流域棉区8月下旬至9月中旬多阴雨天气,棉花烂铃烂桃增加、裂铃困难、采摘受阻,导致品质下降。

(二)产业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市场调控机制的部署,2014/2015年度,国家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并在新疆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同时明确今后一段时期从严控制进口,引导国内纺织企业多使用国产棉,减轻棉花库存压力。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一是实现了市场调控的“价补分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对加快产业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是有利于棉花种植优势区域转移,改变国内现有分散种植模式,鼓励棉花种植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方向转变,促进以棉花良种、精量播种、机采棉等为代表的精准棉花种植技术发展,走现代农业的路子,进一步提高棉花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将棉农和棉企推向市场,立足“消费导向”引导棉农生产、棉企加工,提高用棉企业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棉农改变观念,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籽棉质量,有助于加工企业在加剧的市场竞争中提升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把控,填补我国高品质棉需求缺口。

(三)市场形势。2014/2015年度,国内棉花失去收储价格支撑,市场回归,新棉价格报复性大幅下跌,棉花生产成本仍然居高,纺织服装消费依旧疲软,国储棉库存居高不下,棉农棉企观望情绪浓重。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棉花加工和纺织生产供需双方直接对接,收购价格与籽棉品质直接挂钩,使得今年棉农棉企普遍更加注重质量,国棉“三丝”多、混等混级现象有所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是棉花、棉纱、棉布市场自2014年7月中下旬重心迅速下移,棉企、纺企、棉农遭受巨大打击,更有许多棉企和棉农萌生退意,棉花种植将继续萎缩。二是棉花价格一路走低,棉农种棉几乎没有利润,从采摘、存放、交运等环节出现随意粗放心理,再加上惜售心理,籽棉在农户手中积压,易带来品质一致性下降、混等混级等质量问题。三是纺织需求不旺,又没有了收储托市,棉花产业整体加工产能过剩,将面临继续洗牌。无资质的小包型棉花加工企业,以及“两小一土”等低成本非法经营的企业因其体量小、经营灵活、加工成本低而呈现开工趋势,造成资源抢占、质量下降等问题。四是通过近两年的摸索与实践,仍有少数企业不能很好适应新的棉花标准要求,还是存在用过去的品级概念去检验的惯性思维与做法,从而影响企业效益。棉花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部分棉花质量参数设置与下游纺织生产应用没有完全接轨。

(四)生产环节。

1.品种影响。品种是影响棉花质量的主要内在因素。我国的棉花品种繁多但优良性状突出的比较少,加之近年来供种渠道不断增加,品种更新换代加速,种植品种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棉花的质量。由于近年来棉种行业严重亏损,棉种市场秩序较混乱,假冒伪劣种子充斥市场,难以形成主打的品种和品牌。各棉花品种其内在纤维品质有很大区别,棉农在选择棉花品种种植时以片面追求单产高、衣分高,抗病虫、色泽好为主,并不注重棉花内在品质,造成棉花细度偏粗,长度偏短,可纺性差。再加上籽棉交售的流动性、随意性大,收购企业不按类型品种等分类收购,造成了棉花纤维和棉花品质一致性的下降,给纺织企业配棉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栽培管理与交售流通环节的影响。棉花栽培管理过程中,棉农盲目追求高密度、田间施肥种类单一,棉田残膜回收量甚少,或基本上不回收,导致残膜逐年增加,宜棉区耕地有限,棉田只能向非宜棉区扩张,加之劳力不足,管理粗放,并且我国多数区域棉田分散,规模化种植条件差,客观上导致质量指标的不一致。在交售流通环节上,棉花采摘、运输过程中使用塑料编织袋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此外,棉农在户外摊晒籽棉时,受环境条件影响,极易造成动物毛发及杂物混入,形成异性纤维。由于担心综合指标低的棉花卖不出去,棉农有意识地将优等棉花和低等棉花掺混在一起优劣混卖。形成资源浪费,造成棉花品质普遍中等偏下,高品质棉花匮乏。

3.采摘方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棉区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手摘方式。棉农采摘棉花时较为粗放,按质量采摘、存放意识差,采集方式随意性大。部分棉农习惯揪桃剥棉,个别地区甚至还有拔秆剥桃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棉花采摘雇工困难,棉花早采现象严重,少数地区一次性采摘,未成熟的棉桃被采,造成棉花质量下降。

自2001年起,新疆兵团开始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棉花生产机械化率逐年提高,目前,兵团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已达93%,棉花收获机械化率为66.3%,农机管理标准化团场达到85%。机采棉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但也带来了含杂多、 “三丝”多、长度短等质量问题。当前的机采棉均是将原有的手摘方式的棉花按照机采的要求进行种植,而未根据机采棉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育棉种,所以并不是真正“适宜机采”的棉花。由于机采棉在采收过程中,缺少对采收对象的选择性,极易将地膜残片等异性纤维一同收集,造成异性纤维增多、杂质大等问题。再加上后续加工中,为了除杂干净,过度烘干开清,造成了对棉花强度、长度等内在指标的损害,增加了短纤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采棉花的市场竞争力。近期,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手机棉”,即手采棉和机采棉掺杂在一起,混充手采棉。这种棉花会给纺织企业配棉造成严重影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 棉花加工的影响。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三年来,很多棉花加工企业已经适应交储带来的收益和便利,专心应对收储,放弃了对下游用棉企业客户关系的维护,一旦推向市场,便有些无所适从。一方面由于棉企加工利润越来越少,出现劳动用工减少,质量管理不到位现象。一些企业加工过程中未正确处理好产量和质量的关系,轧工速度控制不当、排杂不彻底或不排,导致棉花长度严重损伤、短纤含量增加,同时含杂较高,棉结、索丝多。另一方面各类小包棉等无证企业有卷土重来之势,其质量意识淡薄,生产的小包棉多是白板包,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利于打击和追责。

五、有关建议

为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防止流通环节中人为的质量破坏,保护棉花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可纺性,针对上述质量指标检验结果和影响因素作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实践证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可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国储库存压力,减轻财政负担,起到稳定生产、保障棉农利益、促进下游纺织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但当前的政策机制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如何合理制定并适时公布棉花年度目标价格、指导棉农和棉花经营者预先做好生产和经营计划;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符合国情和现阶段发展要求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因地制宜地完善内地各产棉省份不同的价格补贴机制,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指导作用;如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管理的新模式;如何将目标价格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保护整个产业链的良性运转,引导各方共同关注质量,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进一步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兴棉力度。继续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改变粗放型外延经济增长模式,加强改革成果与其他行业的结合与应用。一是要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积极推动棉花产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棉花公证检验结果在纺织配棉中的应用、公证检验证书与现代物流的结合、公证检验结果的“大数据”应用与质量分析等。二是继续完善棉花国家标准,从而可以更为高效、客观、全面地评价棉花质量水平,指导生产与贸易结算。三是加大科技兴棉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加强良种培育、提升科学植棉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四是应加大对机采棉在育种、栽培管理、采摘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项研究力度,提高机采棉质量指标,使机采棉与手摘棉针对不同纺纱需求,优势分别得到发挥。

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2014年,四川省桑园面积达185万亩,同比增长5万亩,增幅2.78%;发放蚕种210万张,同比增加5万张,增幅2.44%;蚕茧产量154万担(7.7万吨),同比增加2万担(1000吨),增长1.32%;生产蚕丝38096.09 吨,同比增长9.46 %,占全国丝产量的22.8%;丝绸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同比增长2%;丝绸商品出口额1.87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其中,全年售茧收入26.9亿元,桑产物及初加工收入9.6亿元,桑园间作等副产物收入18.7亿元,全年蚕桑综合产值55.2亿元,同比增加1.2亿元,实现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28元,蚕农户均增收400元。(本段数据来源: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农业厅)

2014年,四川省纤维检验局在中国纤维检验局和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筹安排下,组织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成都实验室、凉山实验室和南充实验室,严格依据《桑蚕干茧》等国家标准和中国纤维检验局关于桑蚕干茧公证检验的制度规定,对凉山、南充、绵阳、攀枝花、宜宾、成都等13个市州的桑蚕干茧公证检验试点企业所生产、使用和交易的桑蚕干茧进行了公证检验,综合质量水平稳定,平均质量标志为4A3360Ⅱ,涉及蚕品种有7532、871×872、洞庭×碧波、箐松×皓月等10个品种,涵盖了草笼和方格等茧别。

一、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一)现代蚕桑格局已现雏形。四川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商务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以政策积极引导和规划蚕桑产业布局。以“东桑西移”为契机,结合四川省蚕桑主产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产业聚集等条件,按照集中连片、带状推进、规模发展、连片规划、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蚕业产业带。目前三大产业带发种量、产茧量已占全省70%。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全省已建成30个万亩蚕桑核心示范区,其中21个已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28个蚕桑重点县纳入省级财政支持范围,重点建设了以宁南为核心,会东、德昌、盐边等为主的攀西优质高效蚕桑产业基地和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以高县为核心,珙县、荣县等为主的川南高效蚕桑产业基地和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以南部为核心,嘉陵、西充、涪城等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为主的川中北蚕桑产业基地、生态果叶兼用桑基地和生态叶用饲料桑基地。目前,蚕桑产业持续向优势区域集中,零星、落后产区面积逐步缩小,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蚕桑发展格局已现雏形。

(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四川省积极抓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方针政策,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利用财政政策支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茧丝绸基地,实施“蚕桑专业示范村”工程。在40个基地县、20个重点县实施扩建和改造相结合,建设高标准生态桑园,蚕桑基础得到巩固发展,其中攀西地区、川南地区发展势头非常好。根据桑叶、桑果用途及加工需要,推广相应的良种良法技术和“桑+马铃薯”等粮经复合桑园种植经营模式。鼓励支持桑园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推广种桑与养蚕分离的蚕桑经营模式,着力培育了一批年养蚕15-50张的适度规模养蚕农户,促进了桑蚕养殖向适度规模养蚕户集中。加快机械化、轻简化栽桑养蚕技术示范建设,深入开展了提质增效活动,把栽桑养蚕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宁南“6215桑园套种经济作物模式”,每亩增收1万元左右,已在全县25个乡镇全面推广。

(三)企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加,综合成本不断攀升,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摆脱困境,四川蚕桑行业积极探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模式。目前,四川省已逐步形成了三种农业经营模式:一是以凉山州宁南县为代表的“政府+龙头企业”的行政主导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调控优势,形成了“县蚕业领导小组为核心指挥系统,县蚕业部门为技术指导部门,乡镇蚕桑辅导员为专职技术骨干,村组中心技术员和共育室为常规技术力量”的行政指挥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二是以绵阳市涪城区为代表的“公司+共育户+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公司是龙头,为基地建设和服务买单,共育户发挥了连接农户的关键作用,农户依靠公司,生产有了保障,这种模式使企业和农民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保障机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三是以南充市南部县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县有总社、乡有联社、村有分社的专业合作组织群,实现了小蚕共育全面覆盖、省力蚕台全面推广、优良蔟具全面普及、统防统销全面到位的“蚕业四化”,增强蚕农售茧话语权,增加蚕农收入。

(四)特色文化建设逐步深入。近年来,四川省蚕桑企业围绕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重点开发具有四川元素的蜀锦、蜀绣、羌绣、南方丝绸之路等蚕桑丝绸文化资源,新建的成都蜀锦工场、四川丝绸博物馆、锦门丝绸文化主题公园、郫县安靖蜀绣文化产业园、南充“千年绸都第一坊”、南充丝绸文化公园、南充丝绸文化展示馆等充分展示了我省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开发深入推进的新成就。

二、四川省桑蚕干茧质量分析

(一)年度间综合质量基本稳定。2011―2014年间,桑蚕干茧综合质量水平比较稳定,波动起伏不大,以2011年4A3463Ⅱ为最优(见表1)。2012年受市场波动影响,劳动力、能源、生产资料等成本和茧丝价格持续走高,蚕茧生产管理相对放松,综合质量有小幅度下滑,同步于全国桑蚕干茧综合质量小幅度下滑。2013年和2014年桑蚕干茧综合质量水平逐渐攀升,但总体仍低于2011年水平。

(二)品种间综合质量存在差异。经多年繁育淘汰,目前,四川省使用的主要蚕品种有7532、871×872、洞庭×碧波、箐松×皓月、川山×蜀水、两广2号、夏芳×秋白和雄蚕等8种,攀西地区基本使用7532和箐松×皓月,川南和川中北地区基本使用871×872、川山×蜀水等品种。

2014年,雄蚕、7532、箐松×皓月、川山×蜀水综合质量高于2014年全省平均值,其中以雄蚕5A4173Ⅲ为最高。871×872、两广2号、夏芳×秋白、洞庭×碧波综合质量低于2014年全省平均值,其中以洞庭×碧波4A2641Ⅲ为最低,如表2所示。

2011―2014年,各蚕品种变化趋势与全省平均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雄蚕2014年综合质量较2013年稍微下降外,其他品种均保持了稳中有升,但雄蚕品种的养育范围及使用比重不断提高,由2012年的0.31%,增长到2013年的1.16%,再增长到2014年的2.10%,优质品种逐步推广使用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见表3)。

(三)地区间综合质量呈现规律。2014年,凉山州、绵阳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凉山州5A3871Ⅰ为最优。攀枝花市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南充市、德阳市、资阳市等市州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4)。2011―2014年,各市州综合质量水平变化幅度不大(见表5)。

(四)茧别间综合质量差异明显。随着生产企业对蚕茧质量品质的重视,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方格蔟的推广和按质论价的结价方式的使用,蚕茧的化蛹率、茧形和茧色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方格茧的综合质量5A3871Ⅰ明显优于草笼茧的4A2847Ⅲ,其鲜茧价格差别达5元/公斤左右(见表6)。

(五)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综合质量差异显著。蚕品种871×872在我省使用范围最广,蚕茧主产区均有使用。2011―2014年间,该品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其综合质量状况均以凉山州5A3569Ⅱ为最优,凉山州地理区位优势、气候优势,政府为主导的生产模式是蚕茧质量优良的重要保障(见表7)。绵阳市由于企业质量意识较强,管理较严格,其蚕茧质量也高于全省平均质量水平。

三、四川省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蚕桑产业综合效益降低。随着栽桑养蚕人工成本的增加,农药、化肥和农业机具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高企,直接导致栽桑养蚕的可比性收益降低,再加上传统养蚕占用大量时间和物力,导致蚕农对蚕桑业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如何保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且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工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鲜茧收购违法行为存在。由于政府部门监管能力受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制约,部分地区在鲜茧收购过程中仪评措施落实不到位,仍使用比较落后的“眼看手摸”评价方式,化蛹茧和毛脚茧价格又相差无几,但毛脚茧相对重一成,导致蚕农更愿意售卖毛脚茧,再加上无证收购茧贩上门收购,直接导致毛脚茧泛滥。2014年四川省平均毛脚茧率为9.29%,最高达60.05%,比率高企的毛脚茧严重影响了蚕茧品质。

(三)企业短期行为比较突出。由于茧丝产业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但利润率相对偏低,目前人工成本、生产资料成本也不断上涨,市场波动变化大,导致利润不断被吞噬。个别地区茧丝企业具体生产行为受政府束缚,导致企业经营自利受限,无法进行长远规划。部分企业为追求超额利润,而采取压级压价等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目标,出现了桑园管理差,重蚕轻桑,重栽轻管的粗放式管理现象,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受多种因素制约,而没有充分体现和发挥,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蔟等优良簇具普及不足,破坏了良好的企业信誉,挫伤了茧农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蚕桑行业的长远利益。

四、四川省蚕桑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的繁育及推广是提高茧丝质量的根本途径,应切实加强蚕桑品种选育工作,切实提高桑树、蚕种繁育质量,有效防止品种退化,加大基因改良方面的研究,加速优良性状的筛选,根据养蚕技术、生产条件、养蚕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加强对蚕品种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在最基础性的蚕品种选育工作上实现突破性进展。按照因地制宜、效益优先、试验示范的要求,积极推广芳・绣×白・春、蜀绣×渝春 、川桑48-3、川桑98-1、嘉陵30号等一批改良蚕桑品种,示范推广华康1号等抗病蚕品种。

(二)加大实用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目前,四川省桑蚕茧生产规模稳中有升,为此,稳定桑蚕生产规模,提高茧丝质量,提升生产效益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推进蚕桑生产的省力化、机械化研究和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和辅导,大力推广方格蔟、小蚕共育等技术,推动桑园多种经营和蚕桑茧丝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蚕桑生产综合效益和蚕农收入,将蚕桑生产的重点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效益增加,努力在单产、品质、效益上下功夫,力争在桑园面积和发种量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单位产量,提高蚕农生产收益,提高产业总产值和附加值。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建设。优良的桑叶是桑蚕生长发育、提高叶丝转化率的物质保障。要提高蚕茧质量,就需要狠抓桑田管理,提高优质桑叶的产量,而气候因素对桑树生长影响很大,不仅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会对其产生严重影响,就是不合时宜的干旱、降雨和湿热等都可能对蚕桑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为提高蚕桑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蚕桑产区应加大在桑田水利基础设施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对重大灾害天气的应对能力,加强桑园改造和病虫害防治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蚕桑质量和产量。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复种和套种方式,打破了单一思维定式,解决了粮桑争地、菜桑争地的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充分挖掘出土地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

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此次考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教师交叉监考、学生单人单桌考试,阅卷认真、细致,考出的成绩真实、可信。通过考试,同学们看到了半学期以来的学习质量,我也了解到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全面反思教学得失,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现将本次考试做如下质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实际人数13人,检测人13人,总分951分,平均分73.15分,最底分58.5分,最高分92分。及格率92.31%,优秀人数5人,优秀率25.46%。其中90分以上的有1人,80—90分的有 4人,70—79分有4人,60—69分有 3 人,不及格的有 1 人。

二、试卷质量分析评价

本次考试试卷知识覆盖面广,基础知识考察全面,难易程度适当,从“拼音和积累”、“按要求写句子”、“积累与运用”“阅读实践”“习作表达”五个板块对学生进行考查,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能力,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基础知识”“语言运用”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的掌握、运用及书写技能、词语搭配、修改病句和按要求写句子的能力及课文优美句段的识记、理解能力。“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习作”部分着重考查学生恰当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正确书写和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 

三、学生考试答题情况分析

(一)拼音和积累(22分)

1.看拼音写词语(8分)。这部分学生主要错误在“pī l씓yǎn móu ”“miǎn lì”三个词语,因为这是课外积累的,只有极个别学生有少量的失分。这说明学生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4分)。此题主要错在贮藏(zhù chǔ)和琴弦(xuán xián)两个词语,最低分1.5分。这说明平时学生读音不准,要在平时读课文时就多注意。

3.辨字组词。(4分)此题相对简单,很少失分。

4.快乐小字典。(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共4分)此题考查“鼎”,因为上课过程中经常强调,所以失分在1分左右,主要错在“第六笔的笔画名词(竖折折)”。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此题有5个同学没拿到满分,说明平时基础掌握不够扎实。

(二)按要求写句子(7分)。

此题共7个小题,包括被动句、陈述句、缩句、转述句、双重否定句、夸张句和修改病句。此题失分较重,得2分的有3人,大部分同学在4.5分左右。此题满分的学生较少,错得较多的是转为直述句。 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缩句很多同学没找到重点,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三)积累和运用。(14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此题有一名同学得了2分,其余同学都是错别字,不少学生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背诵。

2.古诗文,名言警句积累。(2分)此题失分较少,大部分同学都能拿满分,只有个别同学因为错别字而失分。

3.主题交流。(3分)此题由于学生没有用上名言警句而失半分,说明课外积累不够。

(四)阅读理解(32分)

“阅读”部分包括感冒冲剂说明书、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和整本阅读四部分,感冒冲剂说明书错的较少,学生都能正确理解题意;课内阅读选自《北京得春节》,总分7.5分,平均分在5分;课外阅读《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学生都失分在第一小题,找关键词,而且很严重,此题怪我出题不够谨慎,题意不明。整本阅读有1名同学得0分,平均分在3分。

(五)习作表达(25分)

“习作”为半命题作文“我尝到了________的滋味”。选材的范围比较宽泛,学生有话可说,容易发挥正常水平,平均分在19分。从阅卷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记录自己身边真实的人、事和感受,但以下问题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不当,牵强附会,所写事情离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二是语言积累不多,内容空洞,语言平淡,词不达意,写不出真情实感。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条理安排上鲜有创意,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卷面不够整洁。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做到留心观察,不注重积累,其根源除学生自身素质外,和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疏于指导、训练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四、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从学生答卷情况看,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不会查字典,选字义。查字典选字义中,部分学生出现了写错部首、选错字义的现象。 

原因: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生字习惯用辅导书,很少查字典。教师教学不够严谨,复习不到位,对这些知识的练习不够。 

2.背诵课文和名言个别学生错字多。 

原因:学生只背不写,教师重视了背会,忽视了写会。 

3.部分学生阅读题出错多,不能找出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不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原因:学生缺乏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低,语言感知力差、概括分析能力差。教师教学中缺乏教学策略,缺乏耐心,在课堂上讲的太多,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积极性,养成了学生懒惰,不会,不善于独立思考,完成阅读中的问题的习惯。 

4.部分学生课外积累不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原因: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够,积累面不广。    

5.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得到提高。 

原因:学困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差,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不爱学习。教师对学困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个别辅导不够。

五、今后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为了提六年级毕业语文成绩,在余下的时间里,将采取以下措施,改进教学: 

1.从字词、句段篇方面进行系统复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2.加强修改病句,和改转述句的内容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方法

3.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朗读理解和背诵。 

4.加强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写、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要精讲多练,训练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练习的形式促使学生阅读、思考、动笔。

5.加强作文教学,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能按要求进行作文,能有顺序的记述事情,内容清楚,具体,有真情实感。,  

6.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仔细审题、仔细答题、仔细检查、卷面整洁。  

质量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数据分析(见表格)

初一年级:

1、 学科间较为平衡

2、 班级间较为平衡。

3、 前十名分数比较接近。

与第一次课堂练习比较,班级间的差距略有扩大。

与瑞祥初中比较,语文数学均分比较接近,英语超过12.1,总均分超过15.4

与常乐初中比较,语数英均分都高于常乐初中,总均分高于常乐13.63

初二年级:

1、学科间总体较为平衡,个别学科略有差距

2、班级间较为平衡。

3、前十名的分数相当接近,非常有竞争力。

与上一次课堂练习比较,班级差距有所缩小。

与瑞祥初中比较,语文物理均分基本持平,数学低于6.8,英语超过6.8分。总均分基本持平。

与常乐初中比较,语数英物均分都高于常乐,总均分高于常乐12.55

初三年级:

1、 学科间总体平衡,个别学科略有差距

2、 班级间非常平衡,几乎持平。

3、 前十名分差较大,缺乏竞争力。

与上一次课堂练习比较,学科间差距有所缩小,班级间差距明显缩小。

与瑞祥初中比较,语文数学均分基本持平,英语超过8.5分,物理化学政史均分都有一定的差距。总均分低于12.47分。

与常乐初中比较,语文化学历史都比他们略低,数学、英语、物理、政治都略高于常乐,总均分基本持平。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我们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反思在教学管理上的得与失,班主任要反思班级管理上的利与弊。$2老师要反思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成与败。

我想用三句话作为后阶段工作的建议:

第一句话就是何局长经常强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