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学生的数学理性能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然孕育和生成的。毫无疑问,数学课应该充分体现、表达数学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数学的光芒照耀下,形成与之适应的学习风格、思维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为创建更具理性色彩的数学课堂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理性色彩 数学 认识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05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一节经典课,曾在各种层次的教研活动中大放异彩,被吴正宪、黄爱华、朱乐平、张齐华、周卫东、许卫兵等多位名师演绎过,他们有的注重情境,有的着力探索,有的凸显文化,有的关注基础,有的扣住理解,有的强化应用,可谓是亮点纷呈,各具特色。不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理性精神是其核心精神。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方法的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数学理性的参与。透过名师的课堂,可以感受到充满理性色彩的课堂魅力。本文以许卫兵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高点定位,整体“布局”,首尾呼应
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引入分数,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的首要命题。回顾以往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以朱乐平老师为例,从“1÷2”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一种以吴正宪老师和张齐华老师为例,从将多个物体平均分两份过渡到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两份,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经验体会“平均分”与“一半”的丰富含义,为接下来学习分数打开思路。这两种方式其实有相通之处,算式“1÷2”同样可以理解为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本质是一样的。许卫兵老师的站位似乎上了一个台阶,从“数系”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在整数之外,寻找分数的踪迹,并最终实现二者的统一。
课始,师生从“数”的读音聊起,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数(shù)起源于数(shǔ)”,然后数苹果的个数,得出1、2、4等数,并告知在数学上这样的数叫“整数”。
课尾,让学生看图写分数(如图1)。随着一个图形被平均分的份数增加后,学生开始出现了“点数(shǔ)”的情况。
师(一边做点数的动作,一边追问学生):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
生:我们在数呢!
师:数什么呢?
生: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还数涂色的部分。
师:华罗庚爷爷说“数起源于数”,看来,不仅整数和数(shǔ)有关系,分数和数(shǔ)也——
生:有关系。
生:整数是数个数,分数是数份数。
【赏析】分数的学习建立在整数的基础上,从形式上来看,二者差别较大,但是,从内在关联性来看,又具有统一性,即整数由若干个“1”累积而来,分数由单个的“1”均分得到。学生从幼儿园学数数开始,大量接触了由许多“1”累加得到的整数,但是对于均分“1”得到的分数,却是第一次接触。他们需要把原有的“集中思维”发散开来,逆向完成新的建构。在这里,数学的理性表现为知识之间的承接性、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二、交流写法,回顾意义,深化理解
分数的写法,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是直接告知的。事实上,因为分数包含分子、分母、分数线三个部分,学生在模仿书写时的确出现了从上到下、从下往上、先中间后上下、先上下后中间等不同写法。这里面有什么可以“玩味”的呢?许卫兵老师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点。
师:1/2这个分数你会写吗?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写。(一名学生上前书写,先写分子1,再写分数线,然后写分母2)
师:这位同学是从上往下写的。有书写顺序不同的吗?
生1:我是先写2,再写分数线,然后写1。
师:你是从下往上书写的。还有不同吗?
生2:我是先写分数线,然后写2,最后写1。
师:简单讲,就是从中间向两边。真是不说不知道,这一说还真奇妙。分数的书写到底有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数学顺序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到十分纳闷)
师:要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那是否能举个例子,看看1/2是怎么产生的。比如,一个苹果(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只苹果),哪里是它的1/2?
生3:从中间把它切开。
师(在苹果上画一条线):从中间切开,就是切成两部分——同样大,我们学过,这种分法叫做——
生:平均分。
师:也就是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板书:平均分 共2份)。哪里是它的1/2?
生:其中的一份。
师:(师将其中一份画上斜线,并板书:其中1份)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要产生一个苹果的1/2,首先要——
生:平均分。
师:是啊,有了平均分,才有了2份,从2份中选1份就有了1。按照这样的过程,你们觉得写分数时,怎样的顺序比较好?
生4:先写分数线,它像平均分的线,然后写分母2,再写分子1。
师:这样写好在哪里?
生5:正好和分数产生的顺序一致了。
【赏析】在数学史上,分数的书写历经了丰富的过程后,逐渐变得简约了,约定俗成了。然而,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冰冷的美丽”背后一定有“火热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和前人发现数学规律的经历一致,可以和知识的结构脉络一致,也可以和儿童特有的经验、思维一致。但不管怎样,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上述分数写法的探讨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数学学习,最终是建立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逻辑和数学思考,为每一个理解、认识、逻辑、思考都提供一种可行的注解,是数学理性能力的重要表现。
三、数形结合,手脑并用,丰富体验
许老师是简约数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教学简洁、清晰、流畅、丰富而又深刻,能够精确地把握、经济地妙用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简洁的形式美,丰富的意蕴美,灵动的创造美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在研究1/2时,教师让学生折出长方形纸的1/2。
根据学生的展示,大屏幕显示左右对折、上下对折、斜着折三种(如图2)。
师:有没有其他方法折出长方形的1/2?(一学生示范,如图3所示)
师:其他人看明白了吗?(生摇头)看不明白正常,难度太高!刚才的三种折法,与其说有三种折法,不如说是一种方法。
(大屏幕显示三种折法中3根折线交于一点,然后课件动态演示,一根折线绕点旋转,将长方形通过上下、左右、对角线、任意角度都平均分成2份)
师:有多少种折法?
生1:无数种。
师: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为什么?
生2: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已经研究得脑子空白了,脑力不够了,换一个角度,就有新的发现。
【赏析】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作为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补充的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认识、理解、建构分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老师通过折纸环节让学生认识1/2、操作1/2、交流1/2,并智慧地点出3种折纸方法的共同交叉点,以不变(交叉点)应万变(无数条折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萌发了好奇感,激发了学习热情,体会到了辩证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和数学理性的神奇魅力。
再比如,一张纸对折产生1/2后,许老师让学生再对折得出1/4、1/8,并观察图5,完成大小比较。
在说一个比1/8还要小的分数时,在学生说出1/9、1/10、1/11后,许老师激励学生说出一个“吓人的”,学生就说出1/100、1/200、1/500。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为什么拼命把分母说得越来越大?
学生有的从折纸说起,一张纸折的等份越多,每份就越小。也有的学生举出吃蛋糕的例子,吃一个小蛋糕,两个人吃,一人吃一半;4个人吃,一人吃一小块;如果分给全班吃,每人只能吃点儿塞牙缝;如果分给全校吃,每人舔一舔都不够。
【赏析】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教学难度并不能太大,“数不离图”是教材编排的基本原则。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学只能停留在从图到图、就图说数的浅表层次,相反,要借助于图形直观来孕育学生的理性思考。整节课,我都能明显地感受到许老师的一“材”多用,一“材”巧用的匠心独运,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认识变得丰富了,理解变得深刻了,思维变得灵活了,体验变得强烈了。
此外,本节课里,许老师还让学生任意举出一样东西,说出它的1/2,甚至于让学生说出“许老师的1/2”,让学生为分数1/10画一幅图,等等,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而数学模型是数学基本思想的最高层次,更是数学理性思维的高级状态。
第五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初步认识角,能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角的正确表象的形成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吸管、圆形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板书:角
见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预设:生1:三角形
生2:动物的犄角
生3:几角钱
生4:墙角、桌角......
2.你想了解角的哪些知识?
预设:角的种类、大小、组成......
3.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角的初步认识,来解决你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中引入角,并让学生提出关于角的知识的问题,在问题引领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出角,完善“角”的表象
1.出示三角板:请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角。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角时,都会指一个点,我借助课件,脱去角的外衣,使学生发现他们所指的角变成了点,不是角了。
2.那角在哪儿呢?想想你心中的角什么样?谁能再指指角吗?
学生再次指角,引出指角时要摸出角的边。让学生同桌摸出三角板上的角,感受到角有一个尖和两条边。
3.借助课件,指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4.脱去角的外衣看到角。
5.同桌指出学习单上物体的角,然后每人在自己的学习单上描出一个角,再全班汇报交流,检查所指的角对不对。
6.借助课件,指出物体表面上的角。
7.去掉角的外衣,抽象出角。
8.老师把记在纸上的角张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后,运用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动作语言的表达与静态图形特征的不一致,引发他们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对原有认知的不满,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变原有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一次引发他们的观察、思考、把角的表象印在头脑中。让他们在经历错误中不断完善认识,正确建构了“角”的表象。
三、创造角,体验角的特征
(一)角的组成
1.出示学具:小棒、吸管、毛线、圆形纸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小组),每人任选桌上一种学具创造一个角,然后小组同学交流,你用什么怎样创造出了角。
2.谁来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1)用两根小棒创造的角,要追问为什么头儿往一块对?
突出角的尖。
(2)用吸管创造的角要折,也是要折出尖。
(3)用线创造的角为什么要请人帮呀?如果这个线不拉起来边不直,突出角的边要直
3.提炼角的特征
: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4.师先借助三角板边摸边说角的组成。然后请学生边摸边说角的组成。
5.及时巩固角的概念
判断,并说明理由。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设计意图:学生使用学具创造角的过程中,把握住角的本质特征,建立了“角”的表象。
(二)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关系
1.游戏:小组比赛,哪组创造的角最大。规则:用黑板上长短不同的磁力贴摆出最大的角。
先确定谁先选,然后比赛,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出示:小儿歌巩固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想知角的大与小;
要看开口不看边。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四、强化特征,体验画角
(一)画角
完任务单
任务一:试着画一个角,然后跟小组内的同学说说画角的步骤。
预设学生画角的方法:
生汇报画角的步骤:
生1:我先画一条线,再画一条线。
生2:我先画一条线,再从它的一端挨住,画另一条线。
生3:我先画一个顶点,从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
任务二:试着画出3个不同的角。
设计意图:在画角中巩固了角的组成,强化了角的特征。
(二)
给角起名:
为了方便叫角,我们可以给他们起名字。
1.我们怎么标注角的名字呢?从一条边到另一条边画一条弧线,要离顶点近一些,最后在弧线的旁边写上它的名字。(在黑板上标注)
这个角读作:角1(板书)
2.一般我们除了用数字给角起名字,还可以用字母,比如:角A,角B等
3.角有了名字,我们怎么记录呢?
数学讲究简洁,对于角,我们除了能用文字表示它,还能用符号来表示。
表示角的符号“∠”。这个符号与<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那么这个角就可以记作:∠1
(板书:写作:∠1
)
4.
给你刚才画的角起个名字吧?把读作和写作写出来。
设计意图:学会记角。
五、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1.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你们发现了吗?指名说一说。
2、欣赏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64—01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几何知识的初步概念,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应用多媒体,就可以使静止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轻松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做出两条射线,同时将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组成图形闪烁,使学生观察后马上能领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移动另一条边,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动态演示将看似静止的角动了起来,正确、清晰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逐步形成。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教学既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内容以后,掌握平面图形平移是学习的难点。怎样把图中的小鱼向右平移6格?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图:
师:要把金鱼图向右平移6格,该怎样画?
小组讨论并汇报。结合多媒体再次演示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概括出,要画平移后的图形需分三步进行:
1.在原图中找出关键点(多媒体课件使关键点变色);
2.按要求平移关键点(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出6格点上关键点);
3.按原图把平移后的点连接起来。
即:找点,移点,连线。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一种活动过程。知识不是只靠教师传授就能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通过多媒体多向展示、启发,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并能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思维。如,在练习中,我创新了开放的教学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如下图,并提出了问题:
1.根据下面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
2.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5~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直线、射线、角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2.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射线和角的意义。
2.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角、直尺和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谁能说说什么是线段?线段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说一说,且应给予鼓励)。
二、新课学习
(一)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1)课件演示射线的形成过程:由电筒、汽车车灯和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抽象出射线图,并命名。(让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启发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线可看成是射线?
(4)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2.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学生尝试画直线。
(3)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直线、射线和线段
小组汇报
4.练习
(1)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教材第39页练习四第1题,课件出示)
(2)教材第36页“做一做”第2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经过一点可以划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3)教材第36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白: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列举出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可以用课件显示实物图片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
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
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9页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独立数一数,在小组内
交流。
关键词: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学具
辅助教学手段指将多媒体、投影片、学具、录音机等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实践证明,辅助教学手段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它在数学课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中的运用
平面图形知识的教学在数学课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因而必须使学生抓住基本概念,在已有水平许可的范围内把它们真正弄懂、记住并会运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与图形有机结合,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九年级上学期学习“菱形”一节课时,我考虑到单纯展示图形展开学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会很好,于是便精心制作了课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入手,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伸缩门、活动衣架、菱形窗棂),让学生观察,找出熟悉的图形,并说出是哪个几何图形。学生有的回答平行四边形,有的回答菱形,答案出现了分歧。为了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对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联系有个初步的认识,我动态地演示课件,展示推拉门拉开或者闭合的过程,以及活动衣架的伸缩变化过程,让学生观察在此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学生就会发现,在运动变化的整个过程中,每个图形所对的两条边始终保持平行关系,说明图形首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这个变化是在同一条垂线上进行伸缩的,四边形相对的顶点始终在水平或铅直线上进行运动,说明变化过程中边长没有发生变化,四条边自始至终都是相等的,说明又是一个菱形。至此,正确答案浮出水面,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设计推拉门或制作衣架时要选用这样的图形?这些图形具有怎样特殊的性质呢?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菱形的有关知识。”从而轻松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设计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逼近本节课所学内容,轻松导入了新课。事实证明,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幻灯投影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幻灯投影教学逐渐被冷落。但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幻灯投影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仍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如在“角的画法”的教学中,幻灯投影就起着很大的作用。“角的画法”一节的讲授需要动态地演示图形绘制过程,而要动态地演示角的绘制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费力,而传统的运用黑板讲解的方法,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同时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长时背对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学情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尝试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讲解,不但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而且每一步做什么,用语言怎样叙述,量角器、直尺、铅笔等工具怎样使用,画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都一目了然,有效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难题。
运用投影,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想象和验证的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在适当的时机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训练作业,让学生大胆想象、猜测、验证,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展示给学生,有时的确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对全等三角形,分别记做ABC和DEF,要求学生任意发挥想象,通过移动一个或两个三角形的位置,组成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新的全等三角形,并利用活动抽拉片演示出来,教师及时在黑板上做好记录。一时间,学生兴趣大增,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全等三角形的各种特殊位置关系都找了出来,从较深的角度认识了全等三角形。
三、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学具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学具操作能让学生很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
教学中利用学具,还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发展他们多方面的知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就能较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把握数学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的推理和形成过程。如在学习角的两种定义时,我让学生借助学具演示角的构成,初步认识了角,让一根线绕一端旋转,记下角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从动态的角度来认识角,避免了概念学习的抽象性。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概念和性质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对概念和定律学习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