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语专业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英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Abstract: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inpolytechnicsshouldacquirelanguagecompetence、businessskillsand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heircareerdevelopmentwillpartlydependontheir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otrainthiskindofability,weshouldmakeanalysisofwhattoteachandhowtoteachthem.
Keywords: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Abilitytraining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或教学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掀起了新一轮职业教育发展的。而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外商务活动频繁,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为高职商务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贸活动所必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都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商务活动,要同外界或外国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效果好坏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合理科学设置课程并按照职业
能力要求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注重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务及外贸运作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应商务、外贸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以英语为基础,以商务为背景,以实践为支撑,打造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人才。“有知识”,即知识扎实,包括文化知识、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有技能”,即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娴熟,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商务技能包括国际贸易、商务文秘、商务翻译等;“有素质”,即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涉外素质高,文化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等,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涉外素质包括商务礼仪、不卑不亢的文明礼貌素质等。
课程设置无疑要体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课程是融商务业务知识与英语于一体的实用英语课。从本质上讲它既是一种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教授学生如何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能力。该课程应该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背景的内容决定着该情景中需要运用的语言及交际技能,商务交际技能是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语言技能方面表现在接听电话,洽谈,演示,书写信函、报告、备忘录等。有效的交际除受语言技能影响外,还涉及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策
略、社会文化背景等。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那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了解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常识,更要应该掌握文化差异,不至于因此而信息传递不畅,甚至导致毫无必要的分歧和矛盾,给双方带来损失.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有三项: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研究;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1.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世界观是文化之核心,它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深入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宇宙、自身存在的意义、生命、死亡、疾病及其他种种哲学问题的思考及回答,了解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世界观也就了解了那种文化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侵向于重客观、重事实、重数据,其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分析性思维;而我们则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强调平衡、中庸,重视所谓“天人合一”。
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并以此做出判断选择及解决矛盾冲突,东西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背景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西方是“个人主义”,一切与“个人主义”相关联的观念,如“自由”、“平等”等均在西方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们则重视“集体主义”。
2.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差异
现代语言学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如陈述、询问、命令、邀请、警告、宣判、道歉、祝贺、感谢、赞叹等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言语行为并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由若干复杂的次言语行为组成的。根据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之发”以言述事的述事行为,“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的行事行为,“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的成事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有时候,人们出于某种考虑,采用某一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另一种行事行为,这是间接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言语行为作为语言学的一般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自然语言之中。言语行为受特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到言语行为的表现,使言语行为的表现多样化,并导致交际的形式出现差异。言语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表现了语言和社会文化关系的一个协调过程。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非语言交际,即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许多方面,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重要的研究方面,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能够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诸如意念和情感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是文化,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体态语(bodylanguage),包括以下方面:姿势、身势、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眼部动作、臂部动作、手部动作等;
B.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turntalking)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C.客体语(objectlanguage),.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装、个人用品、家具和车辆等;
D.环境语(environmental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志等。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1.转变观念,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切实有效而广泛地提高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语言、文化、商务的关系,并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反映出来,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商务师资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师资。虽然高职教育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力量也大为增强,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学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及工作经验丰富而商务知识、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数量不足等。
有鉴于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借鉴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这是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可以选送现有教师到本科院校或兄弟院校甚至开展跨国学术交流;引进人才,聘请企事业单位资深商务跨文化交际人员做兼职教师等。
3.完善工学结合模式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起着桥梁作用。真实的商务环境有助于学生增强现场工作能力,了解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的涉外性、开放性,他们以后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或与外国打交道。真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觉并熟练到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来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提升与外界的交际、谈判、沟通与自我展示能力,对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s.L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187-21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00.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Linguistics:ACourseBook[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文化 语言 英语教学 无障碍交流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界逐渐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通过教学者的实践努力,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一些观念已深入人心,不再被当作新奇的事物,比如对待女性的年龄、他人的婚姻状况、工资等私人问题,理解中西方的不同寒暄问候方式、道歉礼让、致谢祝愿、对恭维话语的反应等。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再加上不同历史和思维方式的长期影响,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深层文化意义的理解,仍不免在交际中遭遇许多沟通和理解障碍。
一、文化的因素
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1]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后天习得,世代相传,基于符号,变化的,具有不可分性。”[2]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是重要的文化因素,都需要英语专业学生积累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使自己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不同文化的差异,跨越理解障碍,拓宽文化视野,了解世界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文化与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Robert Lado)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3]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深植于语言。语言被赋予更多的主体,即用来学习语言本身,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是口语和听力的能力。培养文化意识和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实现目的的基础。时代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文化不断得到丰富,新的语言也应接不暇,对专业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语言同时又是文化的产物。语言反映文化,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教具能力。”[4]机械的关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记忆,只会产生学习疲倦,不可能完全正确理解并自如地运用语言。语言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掌握语言本身,而是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其价值观、社会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学会如何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三、文化与课堂教学
语言不是孤立的现象,语言中渗透着文化,语言学习中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学好外语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将文化引入课堂,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含义,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欣赏水平。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被动到自发产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是不会影响正常的语言教学的,相反,还会对语言教学起到巩固和促进作用。美国学者Winston Brembeck曾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5]实践证明,文化可以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还能在语法、语用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听、说、读、写、译等,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进步。汉语词汇的意义蕴含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讲求主体性,有时一些句子甚至看来是不合乎语义逻辑的,比如“吃食堂”、“晒太阳”等。而英语相对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要求语言具有扎实的形式逻辑基础。教师应在课堂上增加歌曲、短篇故事、人物介绍、诗歌、格言、幽默故事等,利用种种可能的素材,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向英语专业学生传达不同的文化信息,使其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增强理解和包容度。
四、忽视文化因素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传统英语教学只是偏重于语音、词汇、语法,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没有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只限于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零星的介绍,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还可能造成交往实践中的障碍。字典可以提供一个词的多条解释,但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实际使用带来困难,原因就在于学生对其文化因素的忽略。比如不能理解对方语言的幽默,不理解对方暗含的讽刺。文化和语言的脱节会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即便能灵活地运用语言,也无法有效、得体地表达思想,实现交际目的。这样的学生虽然可能通过各种考试,能讲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由于不具备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以想当然的方式,或以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交际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套用,不免出现语用错误,闹出笑话,以致不能实现沟通目的。同样也要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本国文化的表达不足,尤其是涉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时。“文化交流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面,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的影响则更为重要”。[6]
五、培养和训练文化意识
首先,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的开放的接受态度,能够客观把握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寻找出相通之处。
其次,在接触不同文化时,“必须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纳入教学中去,设法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族的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7],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习惯和技能,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明白应该如何解释外国人的一些行为,鼓励学生在面对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时,能够多想出其它的可能的解释,而不是从本国文化出发,匆忙下结论。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西思维的差异,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比两种文化,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交流,必须建立在对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显得意义重大。
六、减少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提醒英语专业学生留意和积累文化背景,多层次地了解社会习俗、思维文化、风土人情、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历史文化、社会关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既尊重民族间文化差异和特点,又不盲目推崇模仿别国文化。由于对他国的文化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不彻底状态,很容易形成定势或称刻板印象这样过于一般化、简单化的认知方式,并成为我们预测的障碍。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使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跨文化交流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进而发展成一种自然的文化能力。比如了解西方节日,并和中国的节日比较;了解圣经知识,明白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流行文化也不应该成为教学的,相反由于其现实意义,流行文化完全可以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并发挥其正面的影响。多年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聘请外教开设了西方思想文化史的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英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该课程从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欧洲文明、帝国演变、历史事件等方面,系统地介绍英美文化背景,并以文学和文化欣赏的模式,成功地让学生通过建立广泛的联系,进行对比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知识由茫然或一知半解到加深理解和融会贯通。在阅读理解中教师应精心准备材料,使其具备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反映文化的层面,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而不拘泥于字面
的含义,真正达到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
结语
文化导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味依赖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是远不够的。同时还应鼓励并指导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外国原版小说,并收集材料。还可以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使语言和文化达到完美的统一,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即提高语言能力并实现交际无障碍。随着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材料可以更直观、形象、生动地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全球范围内的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日趋频繁,高科技信息传播革命更是加速了该进程。深入地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既能用外语介绍本国的文化精华,又能很好地适应外国文化,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这样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两种语言,更能汲取两种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3.
[2]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8-47.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36.
[4]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2,(1):42-46.
[5]杨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上文化能力培养初探[J].山东外语教学,2003,(5):86.
关键词:英语专业英语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1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自从进入中国近代史以来,就开始了“西学东渐”,然后开始的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国也随之开始了派遣一批又一批的幼童前去留学,就不断的进行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教育。后面紧跟着的是要求“打倒孔家店”和提倡使用白话文的“德先生、赛先生”的“五四”运动和的,国人就开始渐渐地接触到了英语。掀起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也掀起了国人学习英语的大潮。中国近代史的一百多年和中国近代化的一百多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英语教育从无到有、从抗拒到欣然接受的一百年。我们国人在接受英语教育的过程也就选择接受了西方各国先进的经济、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更是间接或者直接的为我国培养了许多开明的新式人才做出了大量贡献。这一切都得益于西方的主要语言―英语作为一门学科走进国人的课堂是密不可分的。但从1949 年,尤其是从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工业、农业、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奋力拼搏,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道路自信心空前强大,我们需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英语作为世界各国进行沟通的主要语言无疑是最便捷的工具,这就引发人们对英语教育的思索: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应如何定位。
2.当前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重视技能,轻视文化
现行英语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方式是分块练习,缺乏整体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英语表达体系的建立。即使经过反复练习建立了英语表达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的缺失,学生会表现出无话可说。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来看,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整体与部分,树干与枝叶的辩证关系,文化需要语言来当做它的变现形式,虽然由于人类数亿万年进化的原因,一些人仍然可以顺畅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即使他本身对文化也不太了解,但是就像来自美国的享誉全球的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阐述的那样:“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是人们学习文化的最主要的工具,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的特殊性表现在: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全部的整个文化。”所以这就很明显的提示了我们在当前的英语专业学习中存在严重的重技能,轻文化的问题。
2.2教材相关内容存在不足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传承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语言要有相应的语境,而英语语境的设计多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所以要想学好英语就得了解西方文化、风俗习惯、逻辑思维、表达方式等。在此种英语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英语专业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西化倾向,从而导致他们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例如,我国英语专业的学生越来热衷于过西方的二月十四的情人节,而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七夕情人节,类似现象越来越严重了,也需要引起警惕。同时,学生进入职场或社会后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交际障碍,不适应本国环境。
2.3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繁荣和传播远远离不开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所以他们身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承担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那么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势必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也将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缺失也将影响国家形象的树立。
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
传统文化是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精神,是创造力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传统文化的价值已得到当今社会的公认。我们应当牢牢记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3.1文明传承,国家永续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经历了几多朝代更迭,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社会主义社会。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中国的根本,是中国生命力之所在。
3.2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家代表着团结、互助及凝聚力,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家庭、家族的力量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3.3提升全民素质,指导行为准则
《管子・牧民》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以此为准,则全民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应聘者在世界500 强企业招聘面试时时,如果应聘者在信仰一栏空白不填或填“无”的,将无条件被淘汰。这很好理解,因为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他的,那将是很可怕的。“礼、义、廉、耻”就是中国人几千年传下来的朴素价值观,丢掉它就会走向违法、无信、贪污、。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
3.4点明工作态度
儒家经典《论语》里仁篇有言,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人应该少说多做。这同主席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一致的,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工作,这也是战胜浮躁风气的不二法门。
3.5创新源泉
随着时代巨轮的滚动,科学技术发展呈现迅猛之势,很多领域都遇到了发展瓶颈问题。如何突破瓶颈将科技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在“飞天”梦想实现基础上如何对宇宙空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需要发展哪些技术及如何发展等等,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突破这些难题的钥匙就隐藏在传统文化之中。我们现在正在进入一个用科学来解释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进慧的时代,就像一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就愈能发现隐藏的其中的巨大能量。所以,以创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4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文明的传承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只有拥有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才足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赢得他人的敬重的民族,就必须要有本民族的文化支撑,那些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的民族往往是那些犹如浮萍般的失去本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而英语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之基,所以它们有融合的必要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改良现行英语教育,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它给英语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立足于本土文化,赋予英语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更具“中国味”的英语人才。随着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国人将更具传统文化内涵。同时,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国人的生活,个人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会呈现廉洁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此外,这对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也是有益的。21 世纪世界各国的交往会更加频繁,国人将更多地走出去,他们所拥有的中国气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外国人。这无疑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间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再则,社会能否持续进步,关键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的基础是本国文化的传承。对中国古老智慧进行深入的探究,会让中国古老智慧在新世纪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正如1988 年,全球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感悟:“人类必须要学习和吸收2500年前的孔子的经典智慧,如果人们想要在21世纪更好的生存下去的话。”
5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究
在明确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如何融合就是一个新的问题。下面从教材和教学方式两个角度来进行路径探究。
5.1教材内容创新
在教材方面改变思维,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优秀中国文化作品为蓝本进行英语教材创作,或直接翻译,或加工后翻译,从内容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5.2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课下发现、课堂讨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形式。首先,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表层现象进行英语表达及意义解释。然后,在课堂上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同学间也可以相互提问、解答,通过质疑与释疑培养思辨思维,提高学习效果、理解深度。最后,要求学生用学到的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从而通过习惯影响行为,行为的反作用力又促进学生学习,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及英语表达能力。
6结论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民族自信心空前强大之时,相对于美国里根政府时期提出的“美国梦”,我国提出了“中国梦”,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民族复兴之梦。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潮,各阶段教育都相应地增加国学内容,从基础性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到更深入一些的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经典《道德经》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也更侧重国学内容,如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大故宫》,易中天的《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的《王立群读史记》,钱文忠的《三字经》等。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讲坛也更注重深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源流,如湖北讲坛的《荆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方面,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了众多孔子学院,培养了很多外国学生,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更以孔子这样的代表人物形象为品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化一面。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发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趋势。英语教育是立足于英语人才的培养,而培养英语人才的目的在于让中国人了解世界,也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所以,英语教育理应顺应时代潮流。
总之,英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融合的必要性及内在价值。只有通过英语专业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我国英语专业人才能具有良好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才有利于传播和不断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不断推进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熊小红.浅谈英语教学应渗透传统美德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0)
[2] 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2)
[3] 刘长青,张秀梅.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4] 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东岳论丛.2009(04)[5] 蒯冲.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治立,朱光俊,万新,夏文堂. 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2]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09(07).
[3]李海标,罗延平. 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 2009(07) .
[4]刘小花,白海鑫,党玉丽. 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5]我校《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已编写并试用[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3) .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搜索到相关文章109篇。这些论文多立足于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盛国强和周永模利用问卷调查了我国132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状况,发现抄袭、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1]文章分析了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强化英语写作教学、把好论文选题关、科学使用研究资料和加强过程管理等。张春芳用文献法对近三十年(1981年至2009年)刊登在国内121种期刊中有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论文进行了调研,指出毕业论文管理、写作及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对策: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把握基本的选题原则和方法;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材,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2]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作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得到的文章仅有2篇。其中曹胜强的《谈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策略》[3]一文中提出的改革策略并无太多新意。许晓艳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毕业设计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使“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她提倡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如“英语+经贸”,“英语+旅游”或“英语+酒店管理”等,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4]然而,实际情况下,“英语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仍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主体。X相关专业课在整个专业培养大纲的比重和课时量很难有所突破或实现”[5]。因此,学生对X专业的了解仅限于皮毛,难以写出质量较高且有一定独创性的文章。用英文撰写的要求更增大了论文撰写的难度。学生只得转而求助于网络资源,通过“拷贝”和“粘贴”完成论文。这无疑又回到了论文抄袭和论文质量低下的老路上去。综上,目前国内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研究多集中在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强化对学生论文指导的过程监控与管理等,即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也很难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的弊端难以消除。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明确地把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用和实践,注重能力和专长。庄智象在《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6]一文中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极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常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既要考查学生对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其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二者如何协调结合,是改进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前既要完成毕业论文,又要完成毕业设计。前者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性,后者检验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即动手能力。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有很好的启示:是否也可以将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单一的论文模式改为一种集社会实践和论文于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本校英语系经过多方调研和考虑,最终提出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入手进行改革,力求探索一种能有效地防止抄袭,且适应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具体情况如下:1.改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沿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论文一般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7]若仔细推敲这句话,“一般”二字暗示着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调整。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抄袭现象,从2012届学生开始,本系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具体指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制作出有英语配音及中英文字幕的视频节目。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比如人文景观、产品推介、跨文化交际等。除了制作15~30分钟的专题视频外,学生还需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中文稿。学生将此文稿译为质量较高的英语,用于为视频英文配音,同时视频还配以中英文字幕。几名学生可在拍摄、配音和剪辑上互相协助,但每个学生最终要提交一个独立的作品和配套的中英文文稿。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视频拍摄及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本系还特别邀请了电视台的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32学时的培训,讲授视频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如何利用专业的EDIUS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及字幕制作。培训扩充了学生英语专业外的传媒知识,使学生获益匪浅。2.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学生就业前以往毕业论文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第八学期进入到论文撰写最紧张的阶段。这时学生基本步入社会,或就业实习,或四处求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写作。学生离开校园导致信息资料缺乏,引发网络抄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也受到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态,本系要求2012届的毕业生在第六学期即开始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与修改以及开题报告的答辩。从暑假至第七学期中旬,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文字稿初稿,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改并最终形成定稿,继而完成拍摄工作及后期制作。第七学期中下旬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学生修改后提交最终版作品。将毕业设计提前,避免了学生毕业设计时段与找工季的冲突,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3.改革为毕业作品制作的优势其一,视频制作属于原创性的作品,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亲自为视频配音并出镜,有效地制止了抄袭现象的发生,且学生选题不再狭窄单一,时效性大大增强。很明显,改革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比改革前更丰富更新颖。其二,相比以往多届学生反复写过的没有新意的论文来说,新形式的毕业设计拥有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广东,其毕业设计多围绕广东本土的人文景观、企业及产品、文化传统等进行。如“岭南水乡———小洲村”、“主题公园的营销策略———欢乐谷成功之道”、“潮汕成人礼———出花园”、“西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西关大屋的历史变迁”等许多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亦可选取自己有求职意向的行业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最终每个毕业作品被单独刻录在光盘上,可作为学生求职简历的一部分,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成功应聘增添筹码。其三,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自导视频作品,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千年葵艺在新会”的制作者巧妙地把一位老奶奶摇着葵扇给孙女讲故事的场景引入到视频的主题———介绍广东新会的“葵艺”发展史。其四,将中文稿翻译成英文,在老师指导下不断修改至最佳的过程,使学生的写作翻译技能和语法、词汇等英文基本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五,在为视频英文配音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练习英文稿的朗读,并在教师帮助下纠正错误发音,改善了语音语调,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其六,通过在网上搜索毕业设计视频的相关素材,锻炼了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其七,视频拍摄和编辑软件的学习以及后期的字幕制作等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八,拍摄前与公司厂家或景区等多方联系,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视频由几名同学或亲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鼓励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继续撰写毕业论文少数打算读研或出国深造的学生需要通过做毕业论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为此,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应鼓励部分学生撰写论文并配备优秀教师对其指导。
三、改革效果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