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20年以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在村扶贫工作队的协助下,我村扶贫工作稳步向前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一年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巩固扶贫成果,抓好“回头看”。
自2018年6月我县顺利通过国家级脱贫验收以后,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松懈扶贫工作。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是摆在村“两委”干部的严峻课题。为做好巩固提升脱贫这篇文章,我们按照乡党委、乡扶贫办的要求积极抓好扶贫工作“回头看”。一是我们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对全村所有贫困户进行了上门入户登记彻底摸清了底数。这次“回头看”我们对脱贫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确认,核查,做到了心中有底,重点对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是否增长,是否达到年度脱贫最低底线;市场主体分红、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是否按到帐;分析了解贫困户收入下降的原因;对少数因天灾人祸收入下降如新增大病人员等困难户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如二组村民徐国民犯有帕金森综合症一人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及时向扶贫办申请其由低保转五保。四组村民韩用青双脚摔伤粉碎性骨折,常年卧病在床,我们得知后多次上门看望并为其申报由一般贫困户转低保户。对极少数大数据反映存在问题的贫困户我们进行了剔除如徐遵国我们已取销其贫困户享受政策,唐景荣由低保转一般贫困户。“回头看”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我们用心做事,处处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政务公示上墙,进一步增加了透明性,消除了大家互相攀比心理,过去那种争当“贫困户”的负面影响得到了彻底扭转。另外,在乡政府统一部署下我们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和人大代表一起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行动,再次入户核查贫困户信息,保障了贫困户信息客观性真正做到“精”、“准”。
二、以改善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集中精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
尽管扶贫验收之际我们完成了通村便道、安装了照明路灯、修建了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条件,但受地理位置所致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今年以来我村为改善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下大力气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了一系列乡村配套建设。在四组完成178m便民小道,安装了3盏路灯。在四组、村部新建污水管网300m,在四组清理塘堰1口,清理沟渠200m。在三组完成生态护栏、绿篱100m。全村完成户厕23家,建设公厕1所。在二组西湾湾中央建设有300m2文化广场并投资近2.8万元配备了体育器材。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一如既往地抓好环境卫生,要求全村所有保洁人员定期、不定期做好保洁清除白色垃圾,做好垃圾及时清运。另外,乡政府、铁炉总支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整治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检查、督办活动,如拉练检查和评比。由于我村在改善人居环境整治中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环境卫生,做到两不误取得了满意地效果,如今真正地做到了亮化、美化、净化,外来人员进入我村普遍感觉这是一个清山秀水的旅游宝地。
三、强化主题教育,严防森林火灾。
搞好政治理论学习是搞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法宝。今年以来在抓好每月主题党日活动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一个也不能少。在全体在家党员共同参与下我们请扶贫工作队队长郑军为我们讲授党课,大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通过行之有效地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的政治觉悟,为指导基层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进入九月以来,我县持续干旱甚至连生活用水也比较困难。骄阳似火、酷热难熬,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为此,杏花乡党委、乡政府多资强调注意森林火灾,防范于未然。为了落实森林防火我村购买了一台灭火器、配备了专职消防人员,并组织护林员全天巡查山火,扩音喇叭不间断地宣传防火政策,增强大伙的防火意识,森林防火可谓做到家喻户晓。由于村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今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人为火灾。
一年来,我们村“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做了一些惠及民生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在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缺乏支柱产业支撑,贫困户自主创业内生动力不强劲等。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埋头苦干,努力做好各项农村工作,把我村打造成为环境优美,民富村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走向脱贫致富路
村位于县清水河流域浅山地区,平均海拔2250米。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前的村,人均纯收入仅760元。到年底,即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后的第二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80元。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与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持平。“在人均纯收入构成中,有50%是由畜牧业贡献的。是党的富民政策,是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我们村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为我们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村主任在谈到本村农民收入构成时如是说。
整村推进伊始,根据地处浅山地区,人均只有0.3亩耕地的现状,村委会顺乎民意,因势利导,把牛羊育肥确立为整村推进主导产业,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新的产业。把自发的、偶然而为的行为变为贫困群众的共同意识和行动,把贫困群众多年的愿望变为现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村人以撒拉族人特有的果敢和市场意识,以整村推进为契机,乘势而上,抢抓机遇,把农区畜牧业作为增收的新亮点,实现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目标。年月,在各级扶贫部门的帮助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在村实施,当年购羊2697只(每户15只),购牛31头,配套修建畜棚205座。村人以此为起点,迈开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整村推进项目启动后,各项目户充分利用本村5万亩草场,适时地在草场和圈养育肥之间进行转换,经过半年两次的育肥期,到年月,全村出栏育肥羊5394只,实现纯收入52万元,户均纯收入3000元。到年底,全村养殖户人均纯收入2250元,较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元高出236元;年,人均纯收入5200元,较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高出2880元。
经过两年多育肥产业的发展,在完成了资金积累后,有94户农户陆续走出村,远赴北京、上海、深圳、西宁等大中城市经营餐饮服务业,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转换。
目前,村养殖规模较大(100只以上)的农户有43户,专业从事牛羊贩运的30人。有26户养殖户把养殖场办在积石镇大别列村(县牛羊销售集散中心)。按户均最低规模育肥300只羊计算(按现价每只羊纯收入可达140元),到今年6月底;每户预计可增加纯收入42000元,人均纯收入可达到8000元。在本村实施育肥的17户,户均育肥羊都在100只羊以上,基本形成了规模化养殖。按每户每次育肥100只羊,到今年6月底育肥两次计算,仅上半年户均纯收入可达28000元,人均收入5600元。在育肥业的拉动下,本村牛羊贩运也如日中天。据村主任介绍,本村从事牛羊贩运的有20多户,按目前本村贩运规模,每户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
养殖大户带动前景美好
在村,养殖大户马进财在育肥规模、经营能力以及对贫困群众的带动诸方面,在周边乡镇乃至县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多年来,他除带领家人专门从事育肥和贩运牛羊外,还以赊销、合伙经营、介绍销售渠道、出租棚圈、开展养殖咨询服务等方式先后帮助本村和外村贫困农户多达30多户。在他的帮助下,绝大多数贫困户年收入都达到万元以上,最高的年收入达19万元。为帮助贫困户搞牛羊育肥,目前仅赊销款就有30多万元还未收回。经过多年发展,马进财的经营范围遍及、两省四县11个乡。带动了饲草种植、养殖、饲料加工、贩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涉及行业点多面广,从业人员数量多达近百人。在此基础上,他投资筹建了占地65亩的县进财畜产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牛羊育肥基地。基地将开展育肥、屠宰、贩运、饲料加工和技术服务等综合性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利润空间。待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吸纳近百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完成产值4500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了占地20亩,建有标准化羊暖棚50座,一次可育肥6000只羊的基地。其规模之大目前在县也是屈指可数。
目前,县以“西繁东育”为主要形式的牛羊育肥业正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年,全县牛羊育肥饲养量达40多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到814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5%。以牛羊肥育为主要内容的农区畜牧业已成为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前景美好。
基于牛羊育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乡政府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把做好做强特色农牧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乡政府确定的三大区域(以集镇为中心的农贸商业区、以进财育肥场为龙头的农区畜牧业、以冬小麦和核桃种植为主的种植区)建设中,把进财育肥基地作为本乡农区畜牧业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牛羊育肥和贩运中所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村育肥羊的规模化经营,并实现育肥、贩运、检疫、饲料加工等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同时为养殖户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供咨询服务,由马进财发起成立了进财藏系羊养殖协会于日前成立。在乡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下,目前会员已遍及、道帏两乡近千户的养殖户。
通过多年的努力,村目前不仅以牛羊育肥实现了稳定脱贫的目标,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特色产业。目前全村近80%的农户从事牛羊养殖、贩运。在目前牛羊肉市场不断扩大,价格持续走高的利好形势鼓舞下,养殖户或在房前屋后开辟场地建设棚圈,或外出租用棚圈扩大养殖规模。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村初步形成了以藏系羊养殖为主的“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养殖格局,产生了进财畜产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有效地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养殖户共同发展,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
村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村从人均收入只有760元的贫困村,以整村推进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历经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人均收入稳步增长,不仅达到了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还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对于贫困村实现脱贫的目标是很有效的方式。
启示一,尊重群众。在整村推进项目选择中,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是实施好项目的基础和前提。要树立贫困群众是整村推进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在项目的选择上群众最有发言权,把项目的选择权充分交给贫困群众是整村推进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启示二,市场导向。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是整村推进的必由之路。要着重培育贫困群众的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厉炼中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
启示三,特色产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是市场取胜的法宝。借整村推进之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大力发展集约化经营,是贫困村走出困境,实现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
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杜雨函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的工作要求,我积极主动深入挂钩村开展包村联户工作,努力为玉龙县九河乡河源村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现将今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河源村委会位于玉龙县西南部,隶属玉龙县九河乡,距县城80公里,东与剑川金华镇相邻,南连金华镇双河村,西与石头乡兰香村委会相邻,北邻金普村委会。全村总体地貌呈高原山地,耕地面积7100亩,林地面积1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0%,最高海拔4200米,最低海拔2500米,平均海拔为2700米,属山区村。全村四季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9.6℃,平均降雨量830毫米,降雨充沛,每年的四至十月为雨季,日照充足,无霜期120天,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干湿分明。
下辖1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白岩组、松坪组、磨石河组、大麦地、乔地坪、河源、峰坪、牛住山、大栗坪、单岭、新房、石红上下村、老屋基。有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汉族等5个民族。截止2015年末全村总户数617户,人口2145人,其中劳动力人口1300人。
贫困原因分析:1、低文化素质致贫。从村里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结构来看,文盲和半文盲占43%,小学文化占25%,初中文化占22%,高中以上文化仅占10%。文化贫困导致人们思想安贫守旧,观念落后,一些贫困户生活标准低,有的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脱贫信心和勇气,有的两眼朝上,依靠国家救济,“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有的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2、自然因素致贫。该村地处大山深处,农民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部分村组不通水泥路,仅有一条土路与外界联通,晴通雨阻。旱地多,山地多,阳光不充足,很多“望天田”收成靠天。信息闭塞,人们寻找脱贫致富信息难,加上文化素质较差,不能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养业中获得的收入自然少。这是该村贫困的主要客观原因,
也是贫困的普遍原因。3、年老多病致贫。个别家庭成员年老体弱,或患大病,或患慢性病,或丧失劳动力,而亲戚儿女不能资助和赡养而导致贫穷。虽然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和民政救助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但高额的医疗费用如同无底洞,依然是此类家庭沉重的负担。4、劳力缺乏致贫。一方面现在年轻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38 61 99部队”(指妇女、儿童、老年人),而外出打工有的却因种种原因,并不能给家里寄多少钱,又耽误了家里的生计,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本身缺乏劳动力,家庭单靠传统的种植业为生,产出的农产品又无法外销,家庭经济十分困难。5、其他原因致贫。如由于自身素质较低,致富本领不强,靠种几亩薄田、打小工养家糊口;天灾人祸使本来富裕的家庭被掏空家底而陷入困境等。
自驻村以来,我严格遵守市、县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真心扶贫,自觉维护党委、政府和自身形象,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一)科学制定扶贫规划、帮户计划
作为河源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员,自进驻以来,反复深入农户座谈,真实了解村民意愿,多次召开村民议事会,联系村情、立足村情,结合建卡贫困户的现状。一是制定了建卡贫困户分年度脱贫规划,河源村2015年脱贫8户31人,2016年计划脱贫89户358人,2017-2019年计划脱贫13户58人。二是制定了河源村2015年至2020年五年发展规划和2016年度发展规划。三是分户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全村1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全部建档立卡。
(二)认真落实帮扶活动
协助挂钩单位职工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帮扶责任,签定单位及个人责任书。根据市委政府“挂包帮”工作要求,帮扶干部成员先后深入挂钩村走访慰问,结合实际家庭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配合挂钩单位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和帮扶村实际需要,采取物资、农作物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等多种途径进行帮扶。
截至2016年12月,玉龙县农业局扎实开展“转走访”工作,为民服务、干群关系密切,落实帮扶物品如下:1、香油158桶,共计金额11060元。2、大米98袋,合计金额11152元。3、复合地膜14包、地膜28卷,合计5040元。4、玉米种子560公斤,合计16800元。5、复合肥560袋、地膜560卷,合计91840元。6、复合肥6.95吨,地膜630公斤,玉米种子630公斤,合计39185元。7、村集体经济壮大资金50000元。8、农产业补助资金50000元。9、附子种苗补助22400元。9、工作经费20000元。合计金额317377元。
截至2016年12月,市红会扎实开展“转走访”工作,广泛收集村情民意,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落实帮扶物资如下:1、一次性给予河源村贫困户到户产业发展资金15万元。2、协调市民宗局给与河源村少数民族产业扶持专项资金15万元,扶持河源村发展产业,助力他们“造血”脱贫。3、给予河源村委会扶贫工作经费4万元。4、向困难群众发放衣物200件,棉被12床,毛毯20床,合计23376元。5、为河源村脱贫攻坚作战室购置价值5000元的电脑和打印机一台。6、为河源村6户不能收看电视节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价值7080元的电视机6台。7、向九河乡河源村22名困难学生累计发放了28000元的助学金,向河源完小捐赠总价值2798元的全自动洗衣机2台和价值1214元的毛毯10床。8、向老党员、贫困党员发放羽绒服102件,切实帮助农村贫困党员御寒过冬。9、向九河乡“9.20”山洪洪涝灾害中受灾的群众发放100床救灾棉被及100件夹克衫。10、利用丽江市红十字会“10•17”扶贫日捐款4100元,为挂钩的9户贫困户购买中国人民保险丽江市分公司的“丽江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财产人身组合保险”。合计金额426098元。
(三)积极协助村三委换届工作
自村“三委”换届选举以来,严格按照县委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协助乡党委政府,依法规范操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4月3
日召开村“三委”换届动员会到6月6日,村“三委”换届选举取得圆满成功。全村“三委”班子总体上趋于稳定,文化程度均有大幅上升。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及村民小组长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人均文化程度上升,而且大多都是回乡创业青年。符合县、乡选举指导工作的总体要求,同时层层签订竞职承诺书,激发了当选人员干事激情,通过参加换届选举,加深了对村情的认识,也交了不少农民朋友。
(四)积极协助驻村工作队及河源“村三委”大力实施扶贫项目。
一是全面完成2015-2016年的整村推进工作目标。2015年我村安排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00万元,在我村的峰坪、大栗坪、单岭、新房、松坪等村民小组进行村道硬化建设。根据项目规划,按质按量完成峰坪村道硬化342米、新房组村道硬化300米、单岭组村道硬化400米、松坪组村道硬化1270米,平均路面宽度2.5米。新建单岭组人饮水池15立方米的一个、人行便桥一座及开挖单岭组村道1000米。并根据规划设计购买单岭组水管2000米、新房2000米、大栗坪4000米,有效的解决了以上村道的基础设施困难的局面。同时对近300户的中药材种植农户扶持了户均一亩约750元的种苗款。
2016年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00万元。扶持建档立卡户产业发展资金110户,每户3500元。在峰坪组、老屋基组实施村道硬化4.1千米,在磨石河组、荞地坪组建设便民桥4座。
二是全面建设完成玉龙县发改局支持建设的河源公路至单岭组约4.5千米的弹石路建设,投入资金85万元。全面实施建设完成玉龙县环保局扶持的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项目,在我村的大麦地、磨石河等组建设塑料大棚和垃圾池等,同时在石红、老屋基等村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0余套,并相应的扶持了部分卫生间建设项目。
三是加快进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河源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经过多次摸底调查,目前确定计划搬迁11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非建档立卡户8户,五保户3户。2016年计划搬迁5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现已全部开工建设,乡政府将根据进度及时拨付进度款。2017年计划实施58户,其中建档立卡户54户,非建档立卡户4户。2018年计划搬迁3户,全部为非建档立卡户。
危房改造方面,河源村今2015年的危房改造指标为40户,其中包括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全部验收合格,资金兑现完毕。
(五)积极开展产业扶持
为了实现河源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与可持续发展,上级党委政府从各方调节资金,为河源110户建档立卡户筹集了户均159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为了保证产业扶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驻村工作队于2016年9月7日召开河源村第四季度脱贫攻坚工作冲刺会议,主要讨论产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方案。会议达成如下内容:为了实现产业扶持资金的整合和便于督促产业有序可持续发展,由杨志云书记、李丽平主任牵头,将建档立卡户按片划分到云耀种养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杨志云)、玉龙县九河河源君山高原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李丽平)。合作社按照建档立卡户的产业发展需求为他们购买物资,同时为农户签订部分订单农业。并于10月25日完成产业扶持物资的发放,共为建档立卡户发放羊497只、牛136头、猪140头、鸡苗30只、滇重楼1138公斤、羊肚菌种1272公斤、猪苓种46.5公斤、白芨种2520公斤、黄精种1830公斤、大蒜种750公斤、黑麦草20包,合计兑现金额1698680元,资金兑现97%以上。在整个九河乡产业扶持上走到前列,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六)全力以赴参与抗洪抢险、生产自救
2015年至2018年,村委会积极筹措资金为23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抓好了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户申报危房与政策打开绿灯,保障了贫困户的居住安全。
2、保障饮用水工作
针对该村户贫困户吃水饮水难的问题,2017年以来联系村委会及镇水利部门为27户困难户出资打水井12口,彻底解决了困难户以往吃水的难题,保障了村民的饮用水安全。
3、产业扶贫工作
多次与淅河镇政府、幸福村村委会领导商议扶贫事宜,并带领扶贫工作队到贫困户家中,与困难户面对面交谈,实地了解家庭困难状况,根据每户困难情况逐一考虑脱贫办法,对有劳动能力的采取了提供猪仔、鸡苗、种子、化肥等物资帮助贫困户自主脱贫。
对孤寡病残等无劳动力的给予办理“低保”、“五保”和“大病救助”等政策上的帮扶。
认真开展了“精准扶贫一对一”活动,为22户贫困户(其中19户为贷款投资分红户、3户为贷款户)实施了小额贷款活动,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
利用该村独有的独山地理资源优势,引进武汉聚河农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该村发展集旅游、农业果树种植、农家乐等项目,为40余户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帮助困难户脱贫。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村情民情方面:驻村后,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村情调研。孙家墕村是保德县腰庄乡的一个自然村,位于腰庄乡西南部,距乡政府约12公里,距离县城10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全村总户数187户,总人口516人,贫困户43户,其中低保户10户,贫困人口共127人。贫困户约占全村的30%多,主要致贫原因因病22户60人,因学7户30人,因残4户12人,缺劳力2户5人,缺技术6户17人,缺资金1户2人以及自身动力发展不足1户1人。全村党员13名,其中女党员2人。全村共有土地3000余亩,村庄占地面积约1000亩,耕地约1600亩。由于出现采煤踩空区2007年前后整体搬迁。
(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全村共有党员12人,其中女党员2人。村两委成员4人,在村支部书记王斌儿、村主任孙建全两位同志的带领下,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
(三)社会管理方面:通过走访农户,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多的就是没有分到房子的何时分房以及搬迁后房子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实地查看后发现,搬迁后出现了地基下沉导致房屋出现裂缝,房顶漏水等情况。在走访农户的同时,坚持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并积极和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矛盾,争取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好社会稳定。
(四)、具体开展工作方面:
1、入户走访调研,摸清基础数据。填写贫困户信息一览表,贫困户收入登记表,贫困户信息登记表,问卷调查等各类资料,摸清贫困户基本信息。
2、积极宣传相关扶贫政策,使贫困户对相关政策应知、知之。通过宣传使贫困清楚明白大病险、农作物保险、“五位一体”小额贷款、“两免一补”、助学贷款等与其生活紧密联系的政策。通过宣传符合条件贫困户25户已与洗煤厂签订协议,预计年收入3000元。贫困户王俊兵、孙继彪、孙占林获得12000元助学金。引进光伏发电项目,有效期约25年,建成后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15-20万元,每户均收入2000元左右。
3、抓党建,加强村级党务建设。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完善党员登记情况,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召开村民议事大会等,每月召开党课学习、支部委员会、支部学习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
4、动员贫困户参加厨师、美容、护工、养殖等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一)村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不足。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好干部,可是由于目前村干部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导致有些村干部不能一心靠在村里工作,有些年轻力壮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才大量外流,不愿留下来在村里任职。
(二)村集体经济薄弱。除了土地之外,没有其他资源优势,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目前除了应付日常开支之外,基本没有什么结余。没有经济保障,村集体公益事业举步维艰。开展修路、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非常困难。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旧村是煤矿采空区搬迁后没有村级活动场所及基本的办公场所和条件。
四、心得体会作以汇报。
通过近期的学习、调研和思考,我的收获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明白了下基层做什么。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乡镇、村实际,重点抓好基层发展、组织建设、扶贫攻坚三个方面的工作。核心任务是帮助村级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村级班子建设是关键,不断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促进村内和谐稳定,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
二是感受到了农村是锻炼人才的舞台。我从小在城里长大,大学毕业后就在省直机关工作,可以说之前没有任何基层经历。通过近期的驻村实践,我认为农村工作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是历练年轻人品行、磨砺年轻人意志的宝地,是年轻人茁壮成长的重要一课。在这里,我更加清晰理解了真诚对待、服务农民、踏实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学习奋斗的概念。
三是认识到了态度决定一切的理念。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通过融入农民朋友,让我感受到了农民更多了几分纯朴、真诚和厚道,是我们共同爱戴和敬佩的。因此,我首先要扑下身、沉下心,转变作风,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把农民朋友作为我的老师,虚心向他们学习,迅速进入角色投入工作,全心真情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
四、下一步我应该怎样做
通过近半年的驻村工作,我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同时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我个人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重点把好、做好以下环节。
第一,认真做好摸底调研。紧紧围绕和谐稳定、脱贫攻坚、组织建设工作重点,结合村实际,认真开展摸底调研工作,采取入户座谈、召开党员群众代表研讨会、到相关部门吸取采纳好的建议等方式,抓“难点”调研,抓“热点”调研,抓“亮点”调研,充分运用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提炼形成实效性强的调研报告,以典型引路,指导面上工作,为有针对性的做好下步工作打下方向基础。
第二,探索建立配套制度。在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工作方向,计划出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为充分调动党员群众想办法、出主意、指路子的积极性,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从而探索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一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固定召开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代表会,通报工作完成情况。二是建立学习研讨制度。在通报工作完成情况后,继续召开研讨会,结合实际,学习相关文件政策,集中讨论近期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三是建立沟通协调制度。村两委干部应经常性到镇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和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适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