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目标:仅有技能是不够的

数学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很重视三维目标的设定,但在实施时却往往不自觉地将有些目标缺失,有时,态度可能比技能更重要。

现象 新课标要求从第二学段开始,引入计算器教学在四年级数学教材里,就有用计算器计算的内容,按照教材的编排,课堂上老师们一般会先让孩子们认识计算器的结构功能,然后学习怎么用它来计算,尤其是大数目的运算及规律的探索,自此之后,老师们发现,孩子就再也离不开计算器了,甚至有老师问我:能不能暂时不教这内容?因为这一计算工具的介入,已经影响了孩子们基本运算能力的形成。

反思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器的引入是必然的,笔者观察到,无论是香港的教材还是内地的教材,都没有回避这一点,问题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是否缺失了什么?孩子们掌握用计算器计算这一技能并不难,而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计算器却不容易,笔者比较熟悉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又认真研读了香港牛津版的教材,发现牛津版教材在处理上有显然的不同,先后在两处明确提醒学生。

虽然计算器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决不可能取代心算和笔算遇到简单的运算时,我们应用心算或笔算来取得答案。

利用计算器可减省繁杂的运算,但它只能依照指示运算,按入错误键就会得到错误答案,所以,大家不可过分依赖计算器。

比较中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在这一点上是模糊的,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也是有缺失的,我们不能只教孩子们技能,更要教给孩子们一种正确的态度,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恐怕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三维目标节节课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着力于最重要的方面,就以用计算器计算为例,在目标设置上,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2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规律;3 让学生具备使用计算器的正确态度,当孩子们能辩证地看待计算器的优越性与局限性时,才会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克服其依赖性,才会得到内在的和谐发展。

二、过程:凸显学科本质

课标教材取材比原来的教材广泛,这是一种进步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有趣的游戏都进入了数学教材,数学课应该上成什么样子,才能凸显数学学科本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现象 在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上册)数学广角里,编排了一个语文课常见的内容:田忌赛马,田忌赛马作为语文阅读课要学习的内容,安排在数学课本里,数学老师不知该从何人手。

反思 关于“田忌赛马”,语文课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数学课又该教给孩子们什么?这是一个涉及到学科本质特点的问题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与语文方面的专家进行过交流,语文老师谈到,语文课教“田忌赛马”,教学过程会着眼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感受、对语言艺术的体会,以及字词句的运用等,显然这些是语文课所承载的任务,那么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应该侧重在哪里呢?笔者站在数学教研员的角度,认为应该侧重让学生经历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田忌与齐王赛马,第一轮比赛田忌输给了齐王,如果田忌在比赛中想取胜,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有可能,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呢?如果要取胜,又与哪些因素相关呢?从这个角度,我们把故事开始引向数学,当我们意识到赛马的结果可能会与对阵的方式有关时,故事开始向数学问题靠拢当我们考虑应该把所有可能的对阵方式一一列举出来,并逐个检查相应的胜负情况时,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了,当我们在考虑如何实现对自己有利的对阵方式,并得出结果:“避免先出、以最弱对最强”就可以了时,数学问题就解决了,这个过程可以被理解为弗赖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说,即使在数学课上玩游戏,也不要忘记学科所承载的责任,那就是在过程中将游戏数学化。

我们不妨将上述过程换位一下:在语文课上讲对阵方式,在数学课上分析故事情节,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每个学科都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都承载了独特的学科功能,教学过程只有凸显了学科本质,才能彰显出学科功能。

三、示范:一种无声的传递

学生对一种数学方法或思想的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作好示范工作,学生才能逐步理解并运用。

现象 一堂统计课上,一位老师需要在黑板上计算出下列数据的结果:24+20+15+18+25=?这位老师依次逐个相加,一连加了四次没有得出正确结果,

反思 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数感有明确要求: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安排了大量简便计算的内容,孩子们也乐于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知识可以让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可是,这么好的知识在哪里可以派上用场呢?孩子们一般是不太清楚的我们知道,有些知识是需要反复强化后才能巩固的,其中教师的示范就具有强化作用,具有无声传递的效果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示范是不尽人意的,面对这组数据,比较简便的办法是:先将20+20+10+10+20=80算出来,再把5+5+4+8=22算H1来,最后80+22=102,这位老师没有选择简便计算,没有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她不会,而是她的意识问题她的示范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简便计算是在解答练习纸上的题目时才有用的心灵需要心灵启迪,思维需要思维点燃,老师的知识、视野、言行、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浸染着学生,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多一份灵气,少一份机械。

四、评价:从激励中走出来

看到每个学生闪光的一面,激励学生进步,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式,这是没有错的,但老师们不能将此变了味,教师应该从尊重客观事实、鼓励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评价才是正确的。

现象 “兑换”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你们就得都对,很聪明。

案例二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你们的爸爸妈妈每天上班,你们每天上学,你们

调换一下行吗?

生:不行。

生:兑换就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

师:我用1元人民币和你的1美元交换行吗?

生:不行,价值不等,我划不来。

生:兑换应该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交换,而且价值要相等。

师:你说得很正确,要等价交换。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应是需要评价的,在学习交流中,当孩子们的思维闪耀着光芒时,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但是,激励和表扬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过度的评价、超值的奖赏是不可取的,从案例一我们看到,因为教师自身对概念理解模糊,评价学生也就不可能清楚明白学生明明说错了,他也评价学生“对”“很聪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然既不准确也不客观,这样的激励又有何价值呢?案例二的老师则不然,因为自身对概念理解深入到位,在评价学生时就能做到:全对就是全对,全错就是全错,对了一部分就是对了一部分教师的评价准确、明白,学生的学习才会迅速、高效评价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肯定、赞赏、点拨、匡正,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有得体、恰当、客观,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五、反馈:关注课堂生成问题

关注学生的课才是好课,学生的问题才是教师所要教的问题,学生都懂了的东西,教师如果还津津有味地讲述,那教师是傻瓜。

现象笔者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课,内容是有趣的搭配,教师要求孩子们在作业纸上连线,将饮料和点心搭配,并且要求不重复、不遗漏,孩子们活动时,我发现她站在讲台上,眼睛盯着前排的学生,没有多少反应,我在教室里巡视着,看到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重复的、有遗漏的,还有没弄清要求将饮料和饮料搭配的……我想她可能已经心中有数,会及时反馈的,可之后她全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仅公布了正确答案了事,我把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写成小纸条递上讲台,示意她反馈,她仔细看了看,说:哦,这里有同学错了,他们用了三种颜色的笔,所以连错了。

反思 这位老师的反馈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课堂上孩子们会生成很多的问题,就这一点,教师在课前需要有足够的预测课中,需要教师走进孩子们中问,去观察、去搜索、去发现,教师如果不这样做,就看不清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什么在这堂课上,孩子们困惑的眼睛告诉我:他们都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老师你是否可以讲得更明白些呢?像这样没有指导、缺乏准确反馈的活动又有多少实际效果呢?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喜欢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活动,这不是个好习惯,新课程一再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引导才恰当,怎样的引导才有效,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六、练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不仅仅在知识辅导上,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上,教师一个小小环节设计得合理,就有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温暖的教育。

现象 下面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两个教学片段

案例一: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0道相关计算题让学生练习,学生做完之后,教师公布答案,对了的举手,几乎全部学生举起了小手,教师表扬了全班学生,宣布下课

案例二:在课即将结束时,老师用课件以电影的方式快速出示了10道计算练习题,以检测教学效果,学生只需要标号写得数,在完成之后,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要求学生以百分制自我评价,教师问学生:这节课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吗?学生回答如下。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满意,因为10道题我全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9道。

师:对了9道也很不容易呀?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5道。

师:你要加油。

生:我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很不满意,因为做10道只对了1道。

老师的眼光停留在这个孩子身上,问:什么原因呢?

生:我认为是老师你的原因,因为你出示题目的速度太快,我跟不上。

师:是不是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你是不是应该动作快一些呢?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作为学习的根本目标,反映在数学上,应该是以能否利用已有的教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作为掌握知识的评判标准。为把握这个思路,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不只是识记知识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模仿,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几何变换中的轴对称性质;2.会利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学会知识迁移,构建几何模型,找出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经过探索能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亲自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分析解释及应用”的基本过程,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通过利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并运用于实际。数学无处不在,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再运用于实际,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及信心。

2.通过对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获得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常用画图工具。

【教学重点】探索利用几何变换中的轴对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迁移及对问题的说理分析。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问题“你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吗?”)。师:有没有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说一下田忌是如何赢得比赛的?比赛的结果是否只有这一种可能?听到这里你有什么要向大家说的?(引导学生说出田忌的选择是一个优化选择,让学生自己体会问题可以进行优化处理,是一段有案例价值的课题片断。)

2.提出问题。例1:在路边(L)空地上,开发商准备建一个三角形住宅小区,A、B两幢建筑物恰好建在三角形住宅小区的两个顶点处,现要求小区大门建在路边且使小区周边最短。如果你是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请确定小区大门C的最佳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非常生活化的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到非常亲切、自然,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理解问题

1.学生读题

2.学生质疑

师:理解题意后,谁能说明一下题目对解答有哪些要求?通过师生交流为学生扫清理解上的障碍。

3.教师总结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理解时抓住四点:① 形状满足为三角形;② A、B两端做为此三角形小区的两个顶点;③ 大门C在马路L上;④ 小区围墙最短。

设计意图:准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把握题目的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读题质疑交流分层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问题

1.分层研究。(1)满足前三条要求,这样的大门C的位置有多少个?都在什么位置?(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可以说出有无数个C,都在L上,但不一定能指出A、B连线和L的交点不可以做为C的位置)。(2)第四条要求说的是什么意思?三条边中有没有固定不变的边?另两边的焦点问题是C点的位置,那么只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达到周边最短?(引导:① A、B固定,AB边长一定不变;② A、B、L固定,只须求AC+BC的最小值即可。)

2.独立思考。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解题情况。(1)反馈:做出解答的同学,把答案画在黑板上(可能会出现正误不同的做法。如果出现均保留,随后进行对比;如果只出现正确解法,在说明后,教师给出错解,让学生对比。)(2)引导反思: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做的?有什么依据?

四、深入研究

1.大家研究一下谁做的更符合题目最短的要求?谁的依据更充分?能不能找出一种方法来比较两种做法哪种更短?(教师提出要求:①研究时间为5分钟,围绕“哪种做法更短,为什么最短?”进行交流。②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2.交流展示研究成果。估计学生可以用“两点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说明哪种更短,为什么最短?可以总结出类似问题用轴对称解决。(教师视学生回答情况作适当点评,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适当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并用规律验证“错解的错处”。)

3.学习小结,回顾学习过程,掌握方法,体验成功。设计意图:把实际问题准确迁移到数学模型上,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审题迁移分析解释”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应用拓展

例:一牧马人带马群从营房A出发,到草地MN放牧,再带马群到小河PQ去饮水,最后回到营房A.牧马人走哪条路线才能使整个放牧的路程最短?

1. 学生读题;2.质疑。

师:理解题意后,谁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题目要求?或者大致画出题目要求的路线也可以。(明确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正确的做法,进行交流,并能说明最短的原因。)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说明解释

3.教师提出要求:①研究问题3分钟;②围绕“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发现什么规律?”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规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合作研究合理解释”这样一个分析过程,会让学生在学会合作解题的同时,提高说理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逆向引导体会,给出本节课的题目《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七、课外延伸

例:一牧人带马群从营房A点出发,到草地MN放牧。傍晚到营房B之前,去带马群到小河PQ去给马饮水,牧人走哪条路线,才能使整个放牧的路程最短?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 主体 发展 课堂教学 评价 以学论教

汉姆布林曾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鼓励学生用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效的学习风格;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牧师式”的关怀,体现一种对个体差异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哲学理念。

审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谈论得更多的,却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少有教师能够抽出时间来,真正地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成人之美——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探究学生个体差异的过程中,我们更缺少了对“普适价值”(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行为规则)的不懈寻求,没能做到教会学生学习。而这恰恰是我自己在教学业务上毫无长进的关键: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却好像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将其视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他们在课堂上怎样学习: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行为表现,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既关注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备、教、批、辅、考、评,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一切价值标准甚至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学论教”的“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自由;二是指学生有没有会学,有没有学会。“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念,提倡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少讲,只讲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是先独立学习,然后共同分析讨论,最后师生协作共同解决。教师的作用则是:每一堂课都交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通过教师全过程的引导,让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标还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必须走出沿袭已久的单一的以评价教师为主的“以教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误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观,即“以学评教”,从课堂上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状况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来评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及效果(预期目标)等的优劣得失。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只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发展,即便板书由学生来写,总结也由学生来说,这也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特别好特别棒的课。

我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我曾尝试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通过自己阅读、思考,然后自己设计板书,如《陶罐和铁罐》《田忌赛马》《蛇与庄稼》《七颗钻石》等。因为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没有两个学生的板书完全一样,但80%的板书都能概括文章内容,有一部分学生的设计还很有创意,我们便在班上传阅。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小学乃至初中的识字量很大,生字不是老师教就是学生教,很乏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耗时少,效率高。作文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写、自改、互改、互评,师生配合,像大诗人陶渊明形容的那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的放矢才能立竿见影。

“以学论教”要求老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的“以学论教”不仅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对促进学生、老师的终身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故事;教育人生;追求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83-01

有人说:教师要有故事。是的,我们不但要有储备知识意义的故事,还应有教育故事。没有故事的教育人生,是空虚的、萧索的。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故事中滋养着、成长着,但并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富有者。正如说谁家有钱,并非只有1角钱就算是有的一样。人生活在故事中,会在故事中感动,也应当用故事或书写故事感动他人。追求有故事的教育人生,有意蕴,有效益,也妙趣横生。我们仅从两个层面尝试论述。

1.有故事的教育教学,其乐融融

喜欢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喋喋不休的说教,舌敝唇焦,不如故事来得生动。故事中,内涵丰富,往往折射出智慧、理性的光辉。运用它能够开愚蒙,启迪灵性,陶冶情操,滋养生命。倘教师拥有故事--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或者说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就能够使学生在演绎的、具幽默意蕴的故事中快乐、感动、思考、警醒……

我(本文第一作者)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学双关的修辞格,就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人为没鼻子和唇裂女说媒,对女方说:“那小伙子,大高个,挺能干的,就是眼下没什么。”女方一听,眼下没什么,以后只要勤劳能干,还愁过不好日子?便答应了;到了男方这边,又说:“那姑娘,挺会过日子,就是嘴不好。”男方一听,嘴不好,会过日子就行嘛,况且,咱都啥样了,有不嫌弃的就不错了,也欣然应允。可是,见了面才如梦初醒:眼下没什么——是没鼻子;嘴不好——是豁唇子。都呕了,便责怪媒人。媒人说:“我没糊弄你们啊!”是啊,他们转而一想,哪儿找去啊,也般配嘛,便经媒人略一撮合,就成姻缘了。这就是一语双关嘛,学生爱听。

五年级一个十岁的孩子,叫王宇萌,年龄、个子虽小而好学,颇得偏爱,便也恃宠而骄:打这个一下,踢那个一脚,主要是男生,饱受“屈辱”,却都不与之一般见识,往往说一声“不跟你一样的”就算了。我们起初还不以为意,大抵以为是天性嘛。然而竟肆无忌惮了:把这个推倒,给那个一套“组合拳”,居然在英语老师面前也无所顾忌了,于是,几次反映给我(本文第一作者)。这一回,竟将一男生推倒在水泥台上,幸而未摔伤,这怎能置之不理!我便给她讲了“临江之麋”的寓言:猎人捉来一小鹿,"群犬垂涎",遭到呵斥;鹿稍大,竟忘了自己是谁了,与狗亲近碰撞——顶一下,蹬一蹄,越发不庄重--娇惯、不文明了,而狗因怕主人而要友善--却也时常舔舌垂涎。但哪怕龇牙“哼哼”几声,都可能遭打,冤枉啊!却只能任小鹿顶撞妄为。三年后,小鹿在街上,见野狗甚众,却以为和自家的狗一样呢,要如前所为;群犬既喜且怒,一起把它咬死,撕得七零八落(我作出撕扯她的情状);而那鹿至死不悟(我又拍拍她肩膀)。讲完后,启发她说出寓理,再因势利导,便迎刃而解,正是领悟于类比之间,寓教于愉快之中。后来,更在班上引证、强化警示:不可有恃无恐。西汉的霍光,有武帝托孤之重,功盖天下而骄,尚且夷灭九族;三国时,杨修死于恃才放旷;吴质靠阴谋助文帝继位,恃宠而骄,辱曹氏宗亲而终不被重用;前秦苻坚,恃强而骄,落得仓惶逃命,草木皆兵;明朝宦官刘瑾,恃功而骄,被凌迟千刀;还有晚清的年羹尧……

孩子是在学习、生活中成长,也是在故事中成长的。他们喜欢看武侠影片,看动画,看动物世界,乃至网络游戏的目眩神迷……这,都是有生动的故事世界可以放飞想象的。那么,他们的喜闻乐见乃至痴迷就不足为怪了。请注意:学生纯净的心田,倘不被真善美占据,就易被假丑恶侵袭。而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引入生动的好故事,就可以防微杜渐,且有利于其心智的开发。

平时的行为规范、心理疏导、思品教育等,都可引入故事随机教育。如寒食节,讲介子推逃赏深山被焚,而略知贤士之风;端午节,可体会屈原忧愤深广,尽智竭忠……或类比,或讽喻,或借此引发……循循诱导、潜移默化,可以润物无声。

而教学中的引入,几乎无处不可,它能帮助拓宽知识背景,有助于理解、彻悟、融会贯通。但我们往往是在其它时间补充:学《田忌赛马》,可补讲庞涓与孙膑;读《晏子使楚》,补叙故事,更可了解晏婴的才能;学《将相和》,则可知小人郭开的卑鄙谗害;《赤壁之战》《草船借箭》自然有更多故事;还有王勃的为滕王阁作序,白居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崔护的“依旧春风”、还有苏轼赞王安石之“野狐精”……举凡历史典故、奇闻轶事等,去粗取精,寓庄于谐,都大受欢迎。

2.写教育教学故事,乐在其中

教育教学故事谁没有?然而有积累的,才算有。你熟视无睹或失之交臂,腹中空空,何谓之有!回顾或随时记下来,就是故事,即可呈现心路历程。教育叙事、案例反思及随笔之类,就是很好的方法。因为它植根于教育前沿,往往指向动态的生成,因而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它是对教育教学的感悟,是对实践的审视,是理论诠释的雏形,是生成实践智慧与教育憧憬的摇篮,是原创的、草根式的升华与超越,是专业成长的有效的途径。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问题教学 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语文是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中国的汉字字形不仅复杂,而且难学难记,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如何有效地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新课标指出,教师要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识字教学,多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继而喜欢上汉字。阅读训练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形成良好的读书品质。写作水平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体验的重要表现形式。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基于传统的提问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精心设计、充满思想的问题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表达自己的成功感,同时反思思维过程。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考虑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拔高或者简单,能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反思等。因此,教师要实现问题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二、让问题引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问题要难易适中、因材施教。

教学对象是班级的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中上等学生。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各个层次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尽量设置一些易于回答的问题,问题内容要有内涵和价值,是需要学生经过探讨后能回答的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实战演习,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演。针对学困生设置如下问题:在第一场比赛中为田忌会输给齐威王?为何同样的马被孙膑重新安排顺序后就会赢呢?通过演练,学生能很快给出正确答案。此外,教师也要设置问题关注优等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问题:孙膑是通过观看比赛才给田忌出的答案,则孙膑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才有重新赛一场的想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调动思考能力,找出关键词和句子,才能找出答案。设置问题要多层次、多角度,难易适中,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需求,强化教学效果。

(二)问题内容要精心设计。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是每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技能,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优化课堂提问内容已成为一门教学艺术,教师要高度重视问题内容,提高问题教学有效性。

1.问题内容围绕教学目的

激起学生兴趣、发展智力、受到教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问题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目的而设置。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教师可设置一系列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的?具有连贯性的问题内容要求学生全面阅读课文,连贯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从而准确理解课文,知道的良好品质,掌握文章要点,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2.问题内容要明确具体

明确具体的问题内容才能为学生思考指明方向,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穷人》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对课文用穷人做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道:“因为桑拿收养的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以用《穷人》做题目。”“因为桑拿是穷人,所以用‘穷人’做题目。”从学生回答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于是教师接着问道:“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桑拿,为何不用‘桑拿’做题目,而是用‘穷人’呢?请联系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仔细想一想。”问题内容具体明确,学生思考后便能得出正确答案:“课文描写的三个人物,但都是穷人。”教师可继续追问:“课文描写这些穷人,并详细叙述他们之间发生事,意欲为何?”学生思考后有所感悟“为了歌颂穷人的良好、高尚品质”。

(三)问题要有指向性,突破重难点。

问题教学有效性务必要有指向性,能够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对于全篇课文来说,重点内容犹如全文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是整篇文章的“文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抓文章“文眼”,设置指向明确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游园不值》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是本首诗的理解重点和难点,若教师仅仅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句进行理解,学生就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和体会这两句诗字面意思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师可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外,还有没有更深刻的意思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兴趣浓厚,仿佛看到院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灿若云霞,进一步感受到新生事物无法阻挡,总是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问题教学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诗句的意境,还深刻体会到人生哲理,提高阅读理解力和语文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独特性和多样化,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问题教学,努力使问题教学更精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打牢语文基础,强化阅读、写作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荣华.把握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