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区调查报告

服务区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务区调查报告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志愿服务的界定

社区志愿者可以定义为具有志愿精神的社区居民,他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等资源,在没有物质报酬前提下,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参与社区服务、公益事业,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人。

社区志愿服务是指社区内的志愿者利用自身资源,参与社区的各项服务、公益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参与社会上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社会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服务。

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与启示

多年来,城厢街道团工委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采取了“力所能及、志在奉献、讲求实效、重在参与”的工作原则,积极倡导和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以街道志工委为龙头,32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基地,209支社区志愿服务小分队为主体的社区志愿服务结构体系。近年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以“3.5““5.1”“6.26”“10.1”“12.5”等志愿服务日为契机,以公益便民服务为重点,以困难、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以文明倡导、低碳环保、科普咨询、禁毒宣传、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援助和结对帮扶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通过深入开展爱心超市连锁、金晖慰老、阳光助残等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在社区倡导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环境;体现出了志愿服务者的自我价值;同时也提高了社区管理民主化的程度,更有效地增强了志愿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党政的重视与支持是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完善的组织网络,相对稳定、素质较高、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生存基石;善于整合创新、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扩大社会影响力是提高社区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要素;坚持服务社会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起,引导志愿者在传播志愿精神中受锻炼、长知识是抓好工作、做强服务的动力之源。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尽管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发展,城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服务群体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工作思维、方法和措施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影响着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持续、深入、有效开展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1、社区志愿者队伍量大面窄,公众参与主动性不够。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来源比较丰富,在区域共建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站、驻区单位服务队、两新组织服务队三位一体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结构。但是目前社区志愿服务还是围绕党政、社区的“各项中心任务”为主,行政色彩浓厚。从年龄结构和职业类型分布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城厢18596名社区注册志愿者中,以社区内60岁及以上的退休老年人和18周岁以下的学生为主,全民参与的力度还不够。同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社区中都存在部分居民的主动、积极服务意识不够,要求社区为他服务的多,考虑自己为他人服务时缺乏配合的问题。另一方面一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如何调动这部分年轻人群的志愿服务积极性有待探讨。

2、社区志愿服务内容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目前,社会各领域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正不断增加,需要大量志愿者来提供服务,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所能提供服务的领域却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潇湘社区为例,志愿服务6个小分队中,治安督察队和助老帮困队的活动次数相对较多,体现在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范围还不够广。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狭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大众所需,社区居民更关注的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即在助人的同时达到自助。这也说明我们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需要切合居民需求,需要不断加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大众知晓率两级分化较重,宣传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本次调研为期2个月,采取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在走访中我们发现,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度两级分化严重,平时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评价较高,也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建议;而不少虽身在社区,但不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则几乎不了解辖区内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见,社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深化社区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对策:

志愿服务的可贵之处在于无私奉献,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也要有所调整,不能仅限于慈善性、体力性工作,而是要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才能显示其高度的社会生命力。

1、加强社工义工联动,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机制。一是以专业社工为引领,以义工(社区志愿者)为主导,实现“两工”联动,形成社区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社区志愿者积极主动开展服务内容的志愿服务模式。二是在肯定志愿服务是一种奉献行为的同时,也需全面考虑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的一些需求:如个人成长、安全和福利等,包括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午餐费、交通费等开支及其他的基本福利保障。三是要建立形式多样、奖励技巧得当的街道、社区的两级激励机制,鼓舞志愿者士气。四是要把“助人”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愿望和要求,针对不同志愿者和不同受助者开展不同的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志愿者的培育和管理,让志愿者在“助人”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完善自我,不断提高,实现“助人自助”。

2、深化常态服务项目,积极发挥品牌引领效应。社区志愿服务要得到社会认可,保持生命力,在深化已有的常规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还必须紧密结合社区实际需求,把社区(社会)需要而志愿者又能做到的事情,作为工作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找准定位,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并以示范推广为手段,全面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一是推行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志愿服务示范。2011年8月,城厢街道团工委在江寺社区试点“以爱育爱”志愿服务项目,立足“315”工作机制,即组织一支亲子义工队伍,建立一个社区亲子QQ群网络,改造一个育爱工坊基地和开展五大类主题活动。以从小培植志愿精神,让孩子们从志愿服务活动中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并以家庭带动社区,以社区带动社会,形成全社会文明的传递和延续。二是推行邻里互助老龄志愿服务示范。在已有的金晖慰老、阳光助残基础上,拓宽服务范围。今年潇湘社区开始试点“依老养老”志愿服务项目,以党员志愿者带动居民志愿者的形式,一个党支部所在区域建立“一个邻里帮帮团、N个睦邻点”,让成员间发挥相互帮带作用,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自助互助的公益活动中来,使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努力实现“邻里互助,助人自助”的目标。三是推行家家健康社区志愿服务示范。通过与卫生局、各大医院等合作,共建社区医疗志愿服务队。以社区为单位,按家庭地址划分,把住在各社区内的医务人员建成网格化医疗志愿服务队,开展主要针对辖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咨询、卫生知识普及、紧急救助、家庭健康教育等服务,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1、受制因素过多、缺乏专业化是社区养老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一)社区积极性高,但受到场所、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6个社区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例如开展卫生讲座,文娱活动等,但均表示对于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能力远远小于社区老年人需求,社区仅靠自身能力很难开展水平更高、服务更广的养老服务。

(二)缺少专业化服务队伍,老年人精神方面需求难以满足

6个社区中只有两个社区有松散的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且志愿者中40-50岁仅占25%。

由于提供养老服务面临收入低、环境差、风险大等困难,很难组织出一支具有专业医疗、护理、卫生等知识的服务队伍。另外,在调查中有48%的老人感觉急需休闲娱乐活动和心理护理,有28%的老人希望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心理护理技能。

2、独子养老趋势明显,负担过重

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后,4+2+1的家庭结构已经成为常态化,绝大部分的养老负担,将会由独生子女承受。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老人日常生活起居靠自己,有45%的老人同时依靠老伴照顾,能受到儿女子孙或其他家属照顾的仅占16%。独子养老而又独木难支,独生子女一比二的面对长辈家庭成员养老问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年人能从孩子身上得到的都非常有限。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家庭养老资源日渐不足,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很不现实,社区养老是一种必然选择并将成为趋势。

3、改善我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和政策执行力度

政府应对社区养老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如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

同时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还要做出更细致具体、积极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大对政策执行的力度监管,使惠老政策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二)鼓励社会资源进入

鼓励社区养老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在社区建立托老所和医养结合式的综合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对于正规的社区养老机构,给予财政支持以调动社会力量投资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慈善捐赠资金投向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于开展养老救助项目。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倡导养老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对专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登记、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的擅长和服务热情。

(四)改变传统养老理念,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倡导老人接受社区养老的新观念,社区工作人员对于本社区老年人进行详细登记,了解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义工、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之中。

4、过半老人不满意目前社区养老,最关注身体健康

本次调查的6个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占66.67%,为高龄、失能低收入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占83.33%。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50-02

一、引言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的要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应考虑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确保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一致,形成学校与企业间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

近年来,绍兴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型企业数量很大且以轻纺业为主,这些企业中需要大量的行政助理、文员等秘书岗位工作人员,这为我涉外事务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而,轻纺经济的发展也对人才的秘书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秘书岗位为例,绍兴企业在选择秘书时,除了要求文秘人员具备最基本的日常办公事务外,还需要具扎实的办文、办会、办事能力。

面对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使涉外事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更好地为绍兴外向型轻纺经济服务,同时满足绍兴企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帮助秘书岗位从业人员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意见。《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建设过程:2010年我们调整了《涉外文秘》和《涉外谈判与礼仪》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合二为一,整合后的课程为《秘书原理与实务》。该课程是涉外事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时为4。2011年涉外专业根据社会调研结果,将《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调整为2个学期,第一学期为4学时,第二学期为2学时。

二、基于“课证融通,理实一体”的高职《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特色

改革后的《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秘书基本知识、秘书职业素质和较强的秘书实践能力。围绕“办会、办文、办事”,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围绕“会服务、懂管理”,培养服务意识、有效沟通、团队协作、继续学习及创新应变等关键能力。通过文秘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课程实现“课证融通,理实一体”。此课程为学生成为“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办,能谋善思”的涉外文秘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本课程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坚持“课证融通”,突出“理实一体”,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以学生为中心,循序渐进,模块化、项目化、本土化教学内容

根据绍兴产业规模大的实际,我们在课程开设之前就做了大量的企业调查。本课程基于对秘书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过程的分析,围绕职业岗位能力,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秘书认知、办会、办文、办事”四个秘书模块,细分出秘书职业认识体验、工作环境管理、商务文书处理、会务工作安排、秘书接待与商务活动、沟通与协调实践八个贴近企业、贴近岗位、层层递进的项目模块。如在会务工作安排中,我们选择会前准备作为典型工作场景,要求学生制定会议通知、会议日程、议程、布置会场、准备会议物品,会人员的食宿和交通等。教学案例的编制上,尽量引用本地企业与企业家的真实事例,使得讲课时既讲授了理论的知识点,又使学生加深了对企业与企业文化的了解。

(二)第一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拓展延伸本课程的第一课堂教学,开发检验课程实践教学的平台,《秘术原理与实务》课程组教师从2009年起开始申报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项目“办公室助理素质技能培养与实践”项目(即OA项目)。作为本课程的第二课堂,该项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办公室助手,目前这些学生分别在在院办、院档案室、院团委、国际商务系、院申通快递中心、院商务中心系办实践实习。结合本课程特色,涉外事务管理专业特举办“‘携手OA,走进职场’秘书职业技能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

此外本课程还与浙江海虹印染有限公司、中国轻纺城展会有限公司、绍兴县涉外管理服务中心、绍兴县人才市场管理中心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在实践基地里,学生不仅能够熟悉企业办公室工作环境、了解办公室工作操作流程,参与档案整理及制作,参加纺博会的接待、掌握收发信件的程序和步骤,还能操作常见的办公设备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真实地感受企业秘书工作的具体状况,为将来的就业、工作打下基础,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本学期学校在文秘综合实训室安装了国家职业资格秘书实训系统,这既满足了环境模拟和过程模拟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模拟去体会职业角色的要求,又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办会、办事、办文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课证融通,提高课程的职业性

涉外事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条件之一就是“双证书”制度,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涉外秘书职业资格证(四级)”或“秘书职业资格证(四级)”是与专业贴合度最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是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秘书理论与实务》作为授课教材,为实现课证融通,我们同时采用《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为教学参考资料。随着我们专业在2010年成为四级秘书、涉外秘书职业资格证的报名点和考点,本课程的课证融通逐渐成熟,极大提高了本课程的职业性。

(四)双线制、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A、B双线制课程考核方法,从办文、办事、办会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A线由课堂表现、期末考试、课程任务、调查报告四部分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是课程任务和调查报告。

在课程任务上,本课程组结合秘书考证实操环节考题设置,本课程要求学生组队模拟秘书工作场景演示,从中发现秘书工作中应该注意的细节。课程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团队协作能力,又能在轻松环境中理解、掌握相关文秘知识。

在调查报告撰写上,课程组要求学生了解绍兴企业中如前台接待、部门助理、经理秘书等文秘类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就业前景,围绕所了解到的内容和信息,写出调查报告。以此帮助学生理清课程和岗位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力,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

B线是“以证带考”,学生参加秘书或涉外职业资格证考试合格,不仅能获得“涉外秘书或秘书职业资格证”,还能获得相应的奖励学分,冲抵相关课程的学分。

(五)优秀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实训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课证融通,理实一体”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通过理论教师进合作企业实践、并聘请实践丰富的文秘人员为兼职、实习教师传帮带、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等多种途径,较好地解决实践性教学的师资问题。目前,在教学团队里,我们不仅拥有执全国高级秘书职业资格和高级秘书技能考试培训师资格证的教师,还有具备速录特长、担任市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多年来承担OA项目指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十年有余的校内外教师们。目前,结合课程需要,我们又聘请了学院办公室和和亚伟速录的老师作为我们OA项目的指导教师,加强对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这一支充满活力、知识和责任感的教师队伍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

三、结语

“课证融通,理实一体”的高职《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特色是我们多年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点做法,我们深知其中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本课程组将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专任教师的水平,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致力于“课证融通”,提高证书的通过率;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课程教学的延展性和有效性;继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第二课堂的社会服务效果,使《秘书原理与实务》课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黄玉芬,段宏毅.高职速录专业“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8):95-97.

[2]刘伟,刘晓岚.秘书实务课程中的实训教学改革与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1):114-116.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选好调研题目是开展好调研的基础,也是决定调研活动是否有效的首要因素,要本着“抓大不抓小,求精不求多”的原则,从人大监督实际出发,让课题具有导向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同时,力求立意高远、精而管用。

归纳起来,课题来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围绕党委决策部署选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的放矢开展监督的基本方式,是调研课题的基本来源;二是围绕人代会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选题。人大代表是所在选区选民利益的代言人,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很具代表性和针对性,是调研课题的主要来源。三是围绕群众来信来访问题选题。因其反映的基础设施建设、失地、失业等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且比较迫切,是调研课题的直接来源。四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选题。既可以促进工作开展、保证目标完成,又可以促进“一府两院”更好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调研课题的重要来源。五是围绕视察、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选题。把视察、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调研课题,既可以促进所关注问题的有效解决,又可以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是调研课题来源的重要补充。六是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是人大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主要手段,也是调研课题的首要来源。

人大的调研不同于其他部门的调研,只有充分发挥人大及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切实转变作风,创新调研方法,才能不断提升调研的质量和水平。

1、科学制定方案是前提。要根据年初监督要点当月或当季度工作计划提前统筹制定,合理确定调研人员、调研地点、调研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避免重复或频繁到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进行调研。调研既要听干部汇报,又要听群众想法;既要看“窗口门面”,又要看“犄角旮旯”;既要看先进典型,又要看后进单位。

2、精心组织实施是保障。调查前,要组织调研组成员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同联系部门的沟通,为调研做好充足准备。调研中,通过综合采用“看、听、查、访”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同时,要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既要深入一线,又要有针对性地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进行座谈,有针对性地收集意见、建议,做到吃透上情,了解民情,掌握实情。

3、及时总结提炼是关键。要改变重调查、轻研究现象,通过深入研究思考,扎扎实实从调查获取的众多表象事例中提炼总结出某些共性和个性的特点及规律,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窥一斑而见全豹”,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综合归纳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调查研究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调研成果是否充分体现,并为党委决策提供了参考、为“一府两院”改进工作提供了建议。

1、及时公布公开。调研结束后要尽快将调查报告送交党政主要领导参阅,第一时间反映调查情况,以便于领导对调研工作和成果的运用;要及时向相关单位反馈调研情况,促使调研成果尽早得到转化运用;要及时将调研成果公布、公开,扩大调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成果转化利用。

服务区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服务创新 信息共享空间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54-01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Jesse Hauk Shera,1903-1982)曾说过:“图书馆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机关,它用书面记录的形式积累知识,并通过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进行书面交流。因此,图书馆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体系的一个重要机机关。”[1]

近代图书馆的工作经历着手工化到现代化,以及现代网络数字化三个阶段。作为传统文化机构的图书馆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在全球绝大多数城市的图书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访问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如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呢?这就需要找到更好的途径。

新息技术的数字信息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呈爆炸性增长、图书馆大规模数字化。在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建立完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图书馆应从传统被动的信息提供者向主动多元化的信息推荐者转变,应提供新型多媒体数字互动终端参考服务,图书馆之间应坚持开展馆际合作,建立图书馆网站,为读者提供人文,个性化的服务。

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就图书情报学科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一般来说,信息共享空间是以读者为中心,经过特别设计的主题型的一站式开放服务空间。国内在2005年时,由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正式提出“信息共享空间”这一准确的名称[2],目前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开始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3]。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服务模式,公认的基本观点是;IC是一个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集传统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以及各类用户提供一个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的交流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是使用和检索信息技术的场所,是促进和创造合作机会的场所,是学术交流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场所。

2 国内外IC建设概况

1992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提出了“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随后发展成为信息共享空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各种形式的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以蓬勃的发展,成为目前北美、欧洲等许多国家学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2004年7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其他成员馆中开展该服务的已达30%。[4]

美国德克萨斯教会大学(TCU)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强调大学系科之间的合作,为师生提供整合行的服务。最典型的信息共享空间是由一些在咨询台工作的人员、负责电话应答的人员和解答各类问题的人员组成的。德克萨斯教会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是由图书馆员和电脑中心人员共同承担,并有双方的管理人员共同监督管理的。

2.1 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

罗伯特·希尔总结归纳了信息共享空间所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1)无所不在(ubiquity),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2)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3)伸缩性(flexi-bility),指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4)群体性(community),即提供共同合作的群体活动空间。[5]信息共享空间的最大优势在于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多媒体等设备以及一站式网络信息资源,,并由图书馆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咨询服务,为用户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的群体活动空间。

3 构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功能

信息共享空间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为图书馆用户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相对自由开放式的场所,配备现代化技术设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将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融合为一体的新型的服务模式。

3.1 信息资源的服务

主要包括传统的流通服务和数字资源服务,这主要是指各种国内外数据库资源。其他的还有一些如学科门户、学术博客等导航服务。

3.2 信息技术的服务

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环境、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多媒体设备,还有网络接人服务,包括无线的和有线的接入方式,以及软件服务,比如各种文字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播放软件、电子资源阅读软件等。

3.3 信息咨询的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人员构成除了图书馆的咨询人员向用户提供指向性咨询服务,以及专家和学科馆员参加的专业、IT软硬件使用中的设备维护与技术支持,以及技术人员向用户提供计算机及其周边软硬件使用中的技术咨询服务,这些服务一般通过信息服务台、咨询工作站来实现,同时工作人员也流动接受咨询,咨询人员还提供检索知识的培训、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学术讲座和报告等服务。

3.4 共享空间的学习交流服务

所谓空间的共享是指为支持课程学习、实验、交流和创造的供单人或多人团体协而开放小型空间,具有展示和聚会功能的服务区、多媒体影音室、电子阅览室、一站式的咨询服务台等服务区,如个人学习区、团体学习区、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等。

3.5 服务时间的延长服务

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做到了7×24小时的服务,如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把开放时问延长到了凌晨1:00,在考试期间也是24小时开放。

3.6 其他休闲功能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是本着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致力打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场所,让用户可以在疲惫时能休憩片刻。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空间就是以信息服务台为中心,向用户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具体布局、设施、各类信息资源以及服务项目,给予用户最合理的建议和指导,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享式学习环境的的需求,并且把高校图书馆融入教学与科研的整个过程,以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使图书馆成为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共享信息空间。

参考文献

[1] 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演讲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EB/OL].[2012-03-16].http:///jpk/courseware/chapter3.ppt#390,1,图书馆学概论.

[2] 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3] 郝群,朱莉,成俊颖.信息共享空间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实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