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课堂论文

数学课堂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课堂论文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然,课堂讨论还应注意讨论的问题应有多种解决途径,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加以指引、点拨,讨论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摘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一、教师的仪表与教态

人的仪表包括躲才、象貌和服装两个方面.前者是人固有的生理条件所决定的,一般难以改变.而服装,亦即装饰是整个仪表美的重要内容,它是增加身材美、容貌美的条件.教师在讲台上其仪表既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又要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其具体要求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即过于华美或过于随便,如果教师的服装颜色过于耀眼,款式过于奇特,与众不同,在课堂中就给学生以“鹤立鸡群”之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有不自然之感.同时,这种师生服装不和谐造成了学生“不融老师”的心理,自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服装过于随便,长衣大袖,拉拉沓沓,甚至满身污垢,敞胸露怀,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形成课堂气氛懒散,出现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服装过于华美和过于随便都不可取.

另外,教师的教态对营造课堂的自然与和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的姿态健步走上讲台.切不可在学生面前显得有气无力,或显得心情不愉快.开始讲课时,教师的表情要亲切而不过分随意,严肃而不过分紧张,使学生在一个宽松、舒适的气氛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显得端庄大方,举止从容,精神饱满,雍容自然.在运用手势和站立、行走上要处理得体.我们说手势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可多,也不可无.动作自然,不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站着讲,也可以边越走边讲.但,在一个地方站的时间不可太长,并且要注意不影响学生的视线.站立时要给学生一种轩昂、自然、生气勃勃的印象.行走时可在讲台上行走,也可走下讲台.但,应显得以容不迫,并且要根据板书的多少决定行走的多寡.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这话并不过份.因为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使课堂气氛自然优雅,和谐协调,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明白,简炼.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讲课时,要恰如其分地遣词选句,准确地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那种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空话连篇,不着边际的讲话,也是说话不明白的表现.

语言简炼,就是指教学语言的“少而精”,要言而不繁,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数学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本来就是精炼、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该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有利于发展智力,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作业,以减轻课外负担.

第二方面,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味.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些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于表情,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应注意的是,我们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味,并不是无原则地逗人一笑,把课讲成“闹剧”.一定要密切结合教材,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要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以有力的逻辑论证,精辟的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达到顺利地传授知识,有产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最后,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讲课的声调高低,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合拍”,才能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速度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趟,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就容易“夹生”,学生听课感到吃力,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掉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给学生讲述的知识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就必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讲课声音太高,语言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影响注意力的保持,这样会降低听课的效果,教师也会很快变得声嘶力竭.讲课声音太低,有气无力,声淡音微,使学生听起来十分吃力,并且由于过多地需要“有意注意”来维持听课,学生容易疲劳.

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教师要运用语言声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特别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应该放慢,语言应该加重,应该有高低、有停顿.达到师生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的目的.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

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原则.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学理论的遗产,在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核心是启动和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必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置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恰当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又有思维方向.同时,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才施教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开展思维活动.然而,我们反思自己,在课堂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在一个不自然、不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大有装腔作势、做表面文章之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识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抢时间赶进度,不安排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

(3)忽视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周密设计和组织,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引导与指导,使学生思维的目标与方法不明,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最后只好教师包揽.

(4)忽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把各种思维指向纳入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不仅压抑了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也不利于调动和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防止上述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必须重视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解题教学重视分析、启发思维.要求学生以大众心理、常规方法处理教学问题.对特殊方法与技巧可介绍,但,要适可而止.在为什么这样思考,怎样思考上下功夫,暴露思维过程.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我走进了新课程,了解了新课程。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理念。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理念到实践还有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课堂教学依然是涛声依旧”,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使自己在这场变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我认真深入地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对新理念有了些许感悟。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见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的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我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我们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相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课堂上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意义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六、教师参与学习。课堂上,我们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一些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理解误区,无法恰当处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些教师虽然尝试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但最终目的不是学以致用,而是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不一样的。一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室和书本,内容以书本、教材为准,片面强调灌输和训练,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忽略了学生的生命情感需求和自由活动,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就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重视不够,缺乏生活的敏感。教师没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没有把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教学。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理解困难,说明老师没有把抽象的问题生活化,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2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提升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应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社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内容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沟通生活中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数学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数学教师要树立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观念。理念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课堂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使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活力性知识。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教师要由应试教育下的“由知识到学生”转变为素质教育下的“由学生到知识”的观念,用发展的、开放的、互动的生活化的教学观对待教学工作。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数学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观念普遍认同,认为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教学生活化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具有重要价值。学习的终极价值在于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进而去探索未知世界。数学教师要开发利用整合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周遭的环境时刻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典型例证,现实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不能依赖教材,要敢于打破教材的局限,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选择和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时代气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变,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删除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能够运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加速新知识的获得,能够更透彻理解和把握新知识,能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从而使学生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体系。数学教师要创设高效的、多层次的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确保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在数学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学要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又要娴熟课程内容,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氛围中进行知识探究。我们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创设生活化情景要注意,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学生自己既熟悉、常见,同时又新奇、有挑战的问题。在学习中,教师要在学生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给予引导和鼓励,增加生活化的练习习题。学生的作业要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数学作业设计应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数学教师要探索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强化思维和实践能力,养成探索和创新精神。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商场打折促销活动”、“如何购门票”、“租车方案”等等,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写数学周记、数学故事、数学论文的方式来交流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缩短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既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加以合理运用,便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梯形面积”后,要求求出圆木的根数,利用公式可以很快算出,很多同学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但如果利用多媒体就简单多了,可以通过动态的演示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之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