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类型;成因;防治;

0 引言

泸(定)石(棉)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和甘孜州境内,是一条连接雅康高速公路与雅西高速公路的联络公路。但线路沿线地质环境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降雨量充沛,松散层岩层分布广泛,内外地质作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

1 公路沿线的环境地质条件

泸石高速公路近南北向展布,线路以泸定县伞岗坪互通(雅康高速公路)为起点沿大渡河至石棉县东南部大杉树互通(雅西高速)为终点,地理坐标东经102°09′03″- 102°22′5″,北纬29°12′39″- 29°58′9″,线路全长97.122km,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1.1 地形地貌[1-2]

该路段处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地形地貌为典型的深切割中山宽脊沟谷地貌。海拔总体北高南低,线路起点伞岗坪高程1800米左右,线路终点大杉树高程约890m,相对高差910米左右;区内山脊宽缓,山坡上缓下陡,上部坡度小于30°,下部坡度45°左右。

1.2构造与岩性

在大地构造上,线路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北段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交接复合部位,在具体构造部位上,线路主要沿大渡河断裂展布。

2 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

2.1 沿线地质灾害概况

根据野外调查成果,该线路沿线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危岩崩塌等。其中以泥石流最为发育,其次为滑坡、不稳定斜坡。

表2.1 地质灾害类型及危害性

2.2 地质灾害类型

2.2.1 泥石流

沿线沟谷型泥石流的主要地形特征为:在形成区多呈漏斗型、勺型冰蚀地貌,有利于冰雪融水或大气降雨的迅速汇集;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段,地形起伏大,岭谷高差大;在出山口附近沟谷变窄,谷坡变陡,沟岸侧蚀坍塌现象普遍,进一步增加了固体物源;泥石流淤积区多位于主河道相隔宽阔的河谷地或冲洪积台地,地形平缓,泥石流堆积体多呈扇型,堆积物以块碎石、漂砾石土组成。

图 2.2.1 杵坭乡群发性泥石流场景[2]

2.2.2 滑坡(不稳定斜坡)

线路途经滑坡(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19处,主要为土质滑坡,影响线路长度3400m,占线路总长的3.5%。滑坡多发育于大渡河河谷两侧缓坡地带,滑坡主要沿岩土分界面滑动,滑体以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块碎石土为主,滑体厚度较小,一般在2~10m,多为暴雨诱发。

2.2.3 崩塌(危岩)

线路途经崩塌地质灾害9处,以岩质崩塌或危岩为主,少量为危石,影响道路长1400m,占线路总长的1.4%。崩塌(危岩)主要发育于线路段中的高陡斜坡(自然坡度40°-80°)地带,构成崩塌及危岩的岩性主要为变质花岗岩、混合花岗岩等,由于岩层的表层风化较强烈,构造节理裂隙和卸荷裂隙发育,常砸毁公路,威胁道路施工及行车安全。

图 2.2.2 K81+350处滑坡 图 2.2.3 K92+800处岩质崩塌

2.3 地质灾害成因

2.3.1 泥石流

沿线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与流域地形条件、固体物质来源及水源等条件有关。①地形条件:公路沿线地形切割较深,在形成沟谷以前有大片的终年积雪区或基岩区,且多呈漏斗型、勺型冰蚀地貌,有利于冰雪融水或大气降雨的迅速汇集,为泥石流的淤积创造了条件。②物源条件:区内物源主要为斜坡或谷坡崩残坡积物、沟床冲洪积物、老泥石流堆积物和第四系冰水堆积物等,以上成因类型松散堆积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

2.3.2 滑坡

沿线滑坡主要为土质滑坡,其形成主要与地形条件、地层岩性、雨水及人类活动等条件有关。①地形地貌:公路沿大渡河分布,线路两侧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500~1000m,坡度较陡,斜坡坡度在30°~50°,并且在坡脚处形成高陡临空面,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地貌条件。②水:区内滑坡(除个别老滑坡外)多为暴雨期间形成,调查中发现滑体中有饱水特征,在坡脚地带多有泉水出露,滑动面上土体含水率较高,并且滑坡后部多有更高一级的斜坡,部分坡面上分布有洼地或小型冲沟,有利于地表径流的汇集,加之该区域内集中降雨量较多,进一步促进了滑坡的形成和发展。

2.3.3 危岩崩塌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风化卸荷作用是崩塌及危岩形成的先决条件;降雨、地震和人为影响对崩塌和危岩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①地形地貌:沿线崩塌多发生在40~80°的陡崖及高陡斜坡地带,坡体前缘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这种特殊的地形条件易于导致陡崖岩体发生卸荷变形形成崩塌;②地层岩性:沿线崩塌及危岩主要发生在变质花岗岩、混合花岗岩等岩体中,其岩层的表层风化较强烈,构造节理裂隙和卸荷裂隙较为发育,易形成崩塌。

3 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

3.1 发展趋势

区内地质灾害多位于线路或紧邻线路分布,区内地质灾害爆发的频率与季节密切相关,夏秋季节,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特别是强降雨的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发生概率同时加大;随着公路建设的进行,由于边坡开挖、建筑弃渣的增加将加剧或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3.2 防治对策

3.2.1 泥石流防治对策

拟建公路沿线泥石流分布较多,且大多与线路呈垂直相交关系,线路与泥石流的相交位置不同,其治理对策也不相同。①对公路位于泥石流冲积扇上:可采用在沟内设置多道梯级拦挡坝以固沟稳坡,对有条件的地势可采用排导槽或涵洞方式通过;②对公路从泥石流沟口跨越时:可设置大涵洞或放冲桥的形式排泄沟内冲积物及流水,并加强沟道两侧路基的防掏蚀措施。

3.2.2 滑坡(不稳定斜坡)防治对策

滑坡是线路遭受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根据线路与滑坡相对位置关系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①线路从滑坡前缘通过:宜对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治理,可在坡脚修筑抗滑桩等拦挡工程,并完善坡面截排水工程,对滑坡体积较大者,可先进行后缘削方减载,再进行拦挡;②线路从滑坡体上通过:可采用一排或多排抗滑桩进行支挡,并在滑坡后缘和中部设置弧形截排水沟;③线路从滑坡体后缘通过:可采用半边桥或桥的形式进行合理避让,同时对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做好相应防治对策。对影响宽度较长,滑动面埋深较深的大中型滑坡,并且治理难度较大,经济可行性较低的大滑坡,若地形条件许可,可采取小范围改线避让。

3.2.3 崩塌(危岩)防治对策

根据沿线调查成果统计可知,线路大多位于崩塌危岩体下方,针对崩塌的防治措施为:对岩体较破碎稳定性较差的高陡岩质危岩体,可采用清除的方式进行防治;对清除条件较差的危岩体,可采取喷锚防护、锚杆加固、水泥灌浆加固、挂主动防护网等主动防护措施;同时在公路内侧崩坡积斜坡地带设置拦石墙、落石槽、被动网等被动防护措施,并在崩塌危岩区外侧修筑截排水沟,崩塌体下部斜坡地带进行植被恢复。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2012.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地质灾害分布及预防重点

根据2020年3月全镇各村委会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调查上报核查的数据,有地质灾害危险点43处,分布在12个村委会,全部列入县、镇、村级地质灾害监测危险点(见附件1:《镇2020年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络示意图》、附件2:《镇2020年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区划一览表》)。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根据我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数据,我镇有近两百人直接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受威胁房屋69余栋近339间、林地110多亩、耕地100多亩,一旦形成灾害,灾害点附近的道路、桥梁、电力、通信等设施也将受到威胁。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我镇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降雨集中的高峰期一般出现在4-6月,但我镇3、7、8月也是多雨月份。因此3-8月是我镇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降雨量多于常年,雨量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加速器,各村务必高度警惕,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严加监管。当前期持续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分别达至90mm和35mm,或区域内出现个别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时,应进入警报状态;当进入警报状态后,降雨仍未停止,区内灾害点增多,山体出现变形迹象,应进入临灾预报状态,作好抢险救灾的准备。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完善监测预报网络,落实监测预报责任

1、完善镇、村、组三级监测网络,镇设站,行政村设组,村民小组设监测员。各村委会要落实村组、监测人员,对人员有变动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并进行登记造册,形成监测网络信息系统,按照群测群防要求,由行政领导负责,层层落实人员,抓好当地重要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要做好雨季轮流值班,日夜监测工作。

2、各村要负责对辖区内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牌,并在滑波体的前后缘及主要裂缝处设置测量标尺。

3、负责监测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动态监测,每个隐患点设1-4个监测点,汛期4、5、6、7月在第一次暴雨的当日起开始加密观测,每日不得少于一次,其它月份一个月不得少于2次,认真观测测量数据,填写监测记录表,及时进行分析和上报监测信息,为政府作出准确无误的临灾预报。

(二)开展汛前调查和汛期应急调查

1、汛前调查:各村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确定危险程度,划定危险区范围,落实监测人员及防范措施,设置警示牌,埋设测量标尺,做好危险区住户的搬迁工作.同时应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辖区内每个地质灾害危险区住户手中。

2、汛期应急调查:在汛期一旦发生重大险情或地质灾害,应于半小时内速报镇政府、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部门,并及时进行应急调查,做出应急处理,并在12小时内报告处理情况。

(三)积极预防和主动避让

1、对辖区内的隐患点、危险点,要认真落实预防措施,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治理。暂时没有条件治理的要制订好防治规划,采取简易应急措施加以防范,以遏制和减缓险情。

2、结合新农村和中心村及地灾移民建设等,大力实施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工程,积极开展地质灾害“主动避让”和“灾民下山”工作。各村委会要对处于威胁区内的住户进行调查统计,确保汛期危险区住户人员撤离,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有计划地安排受威胁区的住户转移到安全地带集中规划建房。

五、地质灾害应急措施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进入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状态,按镇突发应急预案要求,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1、政府迅速成立由应急管理办、农业农村办、交通、水利、公安、民政、卫健、电力、通信等部门及镇村干部组成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2、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村委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3、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统一设置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制定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4、农业农村办会同应急管理、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5、应急、民政、卫健、市监、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置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6、险情发生后,由镇政府紧急抽调人员组成抢险救援队伍,筹集好救援资金,装备、物资,确保抢险救援工作的及时展开。因救灾需要,可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备或房屋、土地,但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7、抢险救灾结束后,指挥机构要形成事故处理调查报告,根据灾害的规模等级和影响程度向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交事故处理报告。

六、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救结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保证重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事务办、卫生院负责我镇公共卫生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防与治理。

农业农村办负责我镇公路、集镇规划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防与治理。

农业农村办、林工站负责我镇林区公路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防与治理。

农业农村办、水务站负责我镇山塘水库、水电站、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防与治理。

党政办负责联系气象水文部门对灾害性天气作出及时预报,并会同农业农村办共同作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镇各包村办公室应会同村委会对所包村的地质灾害危险点组织有效监测和防范。

应急管理办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

各村委会不但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危险点组织有效的监测防范,还要发动群众进行群测群防,及早发现新的灾害隐患,并进行有效监测预防。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ArcGIS;地质灾害;空间叠置;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地质灾害评价是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为国土规划、减灾防灾、矿产普查、环境地质普查等诸多方面提供基础性资料。

1 研究区概况

延长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东部,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地质灾害评价工作成为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确定,区内地质灾害主要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三种类型,其次有两处泥流隐患点。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的作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2 层次分析评价过程

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构模型图,将灾害分布密度、坡度、坡型、坡高、岩土体类型、河流冲刷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七个因子做为方案层,分别归属于灾害发育因素、形成因素、诱发因素准则层。

2.2.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1~9标度方法分别对准则层和方案层的各个因素进行两两比较,赋以相应分值,构造判断矩阵,其中:

目标层A对准则层B判断矩阵为: A=

准则层B对方案层C的判断矩阵为: B1=1,B2=,

B3=1

2.3.计算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分析法权向量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矩阵A和B的λmax和归一化的ω值:λmax(A)=3,ω(A)=(0.5679,0.3339,0.0982),其一致性检验结果CR=0.0213

λmax(B2)=5.0133,ω(B2)=(0.3130,0.0988,0.0988,0.3130,0.1765),其一致性检验结果CR=0.003。

方案层C对目标层A的总排序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1。

表2-1判断矩阵层次总排序结果表

方案层C对目标层A的一致性比率CR=0.0243

3 基于GIS的空间叠置分析

应用ArcGIS根据其网格单元选取原则,结合延长县已发生崩塌、滑坡灾害地规模,本文采用2km×2km的方格进行格网剖分,将全区离散为670个单元网格,所依据的基础图件为1:50000的DEM图和工程地质图。

选取合适的网格单元以后对延长县的灾害分布密度、坡高、坡度、坡型、岩土体类型、河流冲刷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它们的归一化图,对各指标归一化图进行计算叠置分析。

3.1 运算方法及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运用ArcGIS栅格计算功能实现,将各指标重分类图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表2-1)进行叠加计算,见图3-1。

3.2 计算结果

经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到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结果图,见图3-2。

图3-1ArcGIS平台下各因子指标叠置分析计算过程图 图3-2ArcGIS平台下各因子指标叠置分析计算结果图

3.3 易发程度等级划分

本次评价采用ArcGIS中自然裂点法分级标准,将各因子评价指标叠加分析结果分为四级,分级结果见图3-3:

P=0.392460470~0.985501528时,为高易发区;

P=0.234572915~0.392460470时,为中易发区;

P=0.134449100~0.234572915时,为低易发区;

P=0.003517957~0.134449100时,为不易发区。

在定量计算划分易发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人工勾画出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图(图3-4)。

图3-3 ArcGIS平台下易发性分级结果 图3-4 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4 结论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延长县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评价,利用ArcGIS的空间叠置功能对地质灾害评价指标进行叠置分析,自动生成评价结果,不仅避免了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过多的弊端,而且使得评价结果更直观易懂。本文最后对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区划,对研究区的各类工程建设选址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荫乾.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湖北地矿,2002,16(4):81—86

[2] 陈志新等. 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2008

[3] 李永浮. GIS的功能与发展趋势探析[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6(5):59-65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地质;现状分析;煤矿

1 井田环境地质概况

新疆尼勒克煤田胡吉尔台南部井田所属区域位于天山西段,伊犁中生代山间凹陷盆地狭缩部分;井田地势东高西低;地表植被发育,均为优良的牧场和农田。以山区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为补给源的喀什河及其支流是区域及井田主要地表径流,也是尼勒克县重要生活用水水源。

2 井田环境地质特征分析

2.1 地形、地貌

井田地势总体趋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一般标高在+1200米至+1590米之间,相对高差390米。井田内沟谷较发育,多为“U”字型冲沟,降暴雨时会出现短暂洪流。喀什河是井田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1200m。井田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优质的牧场和耕地。

2.2 气象及水文

(1)气象:井田所在区域属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两季气候多变。年最低气温-33.9℃,年最高气温33.7℃,年平均气温为-6.2℃,年平均降水量350.20毫米,年蒸发量1403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8月份,每年10月开始降雪,次年4月开始融化,积雪厚度一般不大于500mm,冻土深度最大0.53-1.10m。最大风速12m/s,风向以偏西风为主。

(2)水文:以大气降水和区域南部高山雪融水补给源的常年性水流喀什河及其支流流经井田。 喀什河是井田一带农牧民的生活及灌溉用水水源。

2.3 地震与井田稳定性

尼勒克县位于天山地震带,主要以伊犁和尼勒克断陷盆地为震中,尼勒克县境内地震多发生在喀什河断裂带上。据历史记载“1812年3月8日(清嘉庆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伊犁地震,胡吉尔台地裂四处,长二十里至六十里,宽五、六里,深十余丈至二十丈,至今还可以清楚可见这次8级以上大地震破坏最严重地段之一铁木里克至种蜂场一段六十里长的地震破坏遗迹”。1955年、1962年、1973年先后在县城东北山间无人区发生过地震。

根据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井田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宜加强防震预防措施。

2.4 地质灾害

(1)井田地势北高南低,多发育南北向冲沟,呈泄水地貌,自然状态下,井田及其周边区域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环境地质灾害现象。

(2)井田内年降水量小,大部地段地形开阔平缓,据气象资料,各季节降水量分布不均,常在夏季形成暴雨。据走访当地居民,2010年3-4月,季节性河流索孜木吐河发生洪水,淹没大片农田;2004年,邻区旱田沟发生洪水事故,曾造成人畜伤亡。未来矿井开采应应引起充分注意。

(3)井田煤矿床开采过程中最大的环境地质问题是矿井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会引起地面塌陷,也会对周边地质环境和建筑物等带来一定影响,可形成一系列环境灾害。

2.5 井田水环境

井田地下水pH值7. 5-8.0,多属弱碱性水;矿化度156-10024mg/L,为淡水-咸水;总硬度(以碳酸钙计mg/L)124.42-2959.81,属软水-硬-极硬水。属第V类水,不能直接利用。未来井田煤层开采时,矿坑水不能直接排放到地面或河水中,避免造成对草场、用水区的环境污染,对矿坑水应进行必要的处理。

2.6 井田有害物质

煤矿开采产生的废石、煤尘会对附近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对废石、煤尘的防治措施不善,煤尘四处飘散,将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污染地下水质,影响周边农作物的生长,并且危害职工及附近农牧民的身体健康。

在建井和生产阶段将产生大量煤矸石,其既可污染环境,又可产生效益,应根据其物理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充分利用。

3 结语

井田及周边多为优质牧场和农业耕地,天然状态下自然环境优良。当井田煤矿床开发利用后势必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地下水污染、河流污染、空气浮沉污染、采空区引发地面塌陷、矿石堆积引发滑坡等。为此,井田未来建设开发时必须制定环保预案,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对井田周边自然环境的污染为宜。

参考文献:

[1]胡永,姜林等.新疆尼勒克煤田尼勒克县胡吉尔台南部煤矿详查报告[S].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煤田地质勘探队,2011(10).

[2]姜林等.新疆尼勒克煤田尼勒克县喀拉图拜西部煤炭资源调查报告[S].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煤田地质勘探队,2011(08).

[3]姜林等.新疆伊北煤田尼勒克县矿区地质勘查总结报告[S].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煤田地质勘探队,2011(05).

[4]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S].(DZ/T 0215-2002).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

(一)县国土房管局职责

1.负责县境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承担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2.会同县建委、水务局、交通局、市政局等部门和各街镇开展全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防灾方案和应急预案。

3.指导各街镇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群测群防人员培训,指导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4.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及时赶赴现场进行灾害调查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意见。

5.组织专家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责任鉴定,认定责任单位。

6.负责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行监督管理。

7.负责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强制性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处理。

(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

1.落实本街镇地质灾害防治专管人员(非国土所人员)和防治经费。

2.负责本街镇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建立本街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并组织实施,签订防灾责任书,落实本街镇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

3.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制度、预案制度、灾情速报制度、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地质灾害“三查”制度、灾害登记建档制度、宣传培训制度等各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对辖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4.负责贯彻落实县政府防灾方案和预案,组织辖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工作,并按灾情速报制度的要求快速报告县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

5.组织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巡查、核查和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台账,落实各灾害点的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汇总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数据,定期上报。

6.组织辖区内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受灾户搬迁避让,对治理和避让项目逐一登记并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三)县建委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对县城、街道办事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已建、在建项目的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监管工作,加强对高切坡和深填方的管理。

3.负责对需要实施爆破、挖方、填方、削坡等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工程进行监督,责成业主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

4.负责对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巡查,及时制止违规或不作为行为,责成项目业主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安全。

(四)县水务局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对水利建设项目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防止水利建设引发地质灾害。

3.负责组织开展对小一型及以上水库、河岸等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地质灾害隐患。指导各街、镇加强小二型水库、山坪塘及引水渠道的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组织开展水利设施的防渗工作,防止水利设施渗漏水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五)县交通局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对在建交通建设项目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防止交通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3.负责对县管公路沿线、码头等地质灾害的排查、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

(六)县市政局职责

1.负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市政公用设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对涉及市政公用设施的地质灾害进行排查、巡查,及时消除威胁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

3.负责对垃圾场的监测防范工作,防止垃圾场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七)县煤管局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监督煤矿企业按经批准的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开采,留足保安煤柱,防止因开采不当引发的地质灾害。

3.督促煤矿企业开展由采矿引发的或威胁其生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4.督促煤矿企业加强矸石山的安全监管,防止矸石山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八)县安监局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监督非煤矿山企业的开采行为,防止非煤矿山企业的开采活动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督促非煤矿山企业开展由采矿引发的或威胁其生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3.督促非煤矿山加强弃渣场的安全监管,防止弃渣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九)县教委职责

1.负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组织对危及学校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排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置。

3.负责加强教育工程建设管理,防止施工引发地质灾害。

4.负责组织治理因教育工程建设施工引发的地质灾害。

(十)县民政局职责

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后,及时核查灾情,组织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房屋搬迁,落实救灾救济物资,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十一)其他有关部门职责

县财政局、县救灾办等有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及时到位。县卫生局、县公安局、县食药监局等部门,在发生地质灾害后要及时做好灾民救济、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等工作;县气象局要切实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十二)各镇国土所职责

1.协助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地质灾害点的防灾预案。

2.协助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搞好每年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培训,宣传贯彻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政策法规。

3.地质灾害灾(险)情发生后,会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及时到现场勘察,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并协同落实;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4.协助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搞好辖区内地质灾害的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并建立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台帐和防治档案。

(十三)村(居)职责

1.协助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地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接受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2.贯彻落实县、街镇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和预案。

3.负责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协助街镇政府确定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

4.负责组织开展群测群防监测工作并对监测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对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和检查,分析上报监测情况。

5.负责督促检查监测设施保护和监测点记录上报工作。

6.参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十四)企事业单位职责

1.负责本单位地域内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接受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2.作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人、定点、定时监测工作,落实“三查”制度。

3.负责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预报信息。

4.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及群测群防监测人,并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同时抄送主管部门。

(十五)监测人员职责

1.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时、定点监测工作和宏观巡查工作。

2.负责监测设施的保护与管理,并做好监测工具和仪器的使用和保管工作。

3.做好监测记录和巡查记录,定期分析上报监测资料,做好原始监测记录的保存。

4.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预警信号疏散危险区内群众;协助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体系

各街镇和有关行业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以下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一)防灾责任制度

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地街(镇)主要行政领导、行业监管部门主要领导、村组长和企事业单位法人为各级群测群防组织的第一责任人。各街镇及各部门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街镇各部门的地质灾害专(兼)管人员及监测人为具体责任人。

每年4月30日前,县政府与各街镇和行业监管部门、各街镇与各村居、各行业主管部门与各监测责任单位及监测人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书,将群测群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灾责任体系。

(二)预案制度

每年4月底前,县国土房管局要完成全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实施;各街镇要完成辖区内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重点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完成本系统内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重点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报县国土房管局登记备案。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等。

重点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包括: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与范围,监测责任人,灾害发生时的预警信号、报警方式、人员与财产转移路线、应急通信保障、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应急方案、应急机构和有关单位的职责分工、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应急救助物资的准备等。

(三)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

为保证防灾信息的畅通,每年4月30日前,各街镇各行业监管部门要建立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并将汛期值班安排表报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国土房管局备案,同时发到下级有关单位。

值班表应明确工作日和节假日值班领导、值班人员,白天和夜间值班电话、传真和手机号码。值班电话应对外公布。

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做好值班记录,手机应保持24小时开机。接到灾情或险情报告后,立即向领导报告并作相应处置。

(四)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后,各街镇和各行业监管部门要按照情况准确、上报迅速的原则,尽快将灾(险)情报告县国土房管局,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包括:

1.在24小时内提交速报报告。根据已获得信息,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地质灾害类型,并尽可能说明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报告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应急调查结束后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内容包括:

(1)发生位置,包括街(镇)、村、社、小地名等;

(2)发生时间、伤亡人数;

(3)已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的间接经济损失;

(4)地质灾害类型;

(5)地质灾害规模;

(6)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引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7)发展趋势;

(8)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

(9)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五)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

为了让各级防灾人员、监测人和受灾对象随时掌握灾害点的具体情况、监测手段、临灾判断识别方法、应急疏散转移要领和应急救援报警处置等识灾防灾知识,确保基层防灾人员、监测人和受灾对象能在临灾时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快速报警和正确处置灾情险情,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街镇和行业监管部门在汛前排查后,必须填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防灾工作明白卡为一点一卡,发至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避险明白卡为一户一卡,发至受灾害威胁的受灾户,并在发放时向受灾户进行宣讲。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均须同时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对汛期及汛后新发生的地质灾害,均应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六)灾害登记建档制度

为掌握本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和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避让等工作情况,各街、镇和行业监管部门每年均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及防治情况逐一进行登记,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分别逐一填制备案登记卡,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台帐和避让治理台帐,将上述台帐分别报街镇、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同时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县国土房管局汇总后建立全县地质灾害隐患台帐和避让治理台帐,报县政府。

(七)群测群防宣传培训制度

各街镇和各行业监管部门在每年汛前,对防灾管理人员、地质灾害所在地的村居、社长以及监测人员集中进行一次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知识培训,以提高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并将培训情况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八)地质灾害“三查”制度

“三查”是指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各街镇和行业监管部门要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开展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并作好检查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及时落实专人监测,落实整改责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并将排查和处置情况报告县政府及县国土房管局,重大隐患要报告县安监局。

(九)地质灾害防治资料归档管理制度

各街镇、各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各种文件、地质灾害隐患点台帐、检查记录、地质灾害监测资料、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搬迁避让备案登记卡、治理工程备案登记卡、图片影像资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和总结等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确保本地本部门地灾防治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以备查阅。

三、规范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一)规范地质灾害处置程序

1.新发生地质灾害或原有地质灾害变形加剧

(1)受灾户或监测人及时报告、预警,组织疏散并向村居社报告;

(2)村居社干部迅速赶到现场,采取临时措施,防止险情扩大,同时报告街镇;

(3)街镇迅速组织人员与国土所人员赶赴现场勘察、指挥紧急避险,调查核实灾情,同时速报县政府和县国土房管局;

(4)一般灾(险)情,县国土房管局人员到场勘察,分析灾(险)情发展趋势及危害性,提出处置意见,由街镇或行业监管部门负责落实,县国土房管局登记备案并向市国土房管局报告;

(5)灾(险)情较严重,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到场,按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规定程序调查处理,并按规定向市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报告。

2.监测

(1)开院坝会,确定监测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定点定时监测,做好监测资料的分析整理;

(2)确定立即搬迁避让户和观察住用户;

(3)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4)提出应急处置意见并定人落实;

(5)将上述情况书面报告县政府和县国土房管局。

3.搬迁避让

(1)搬至安全地带,原房拆除;

(2)填报搬迁避让备案登记卡;

(3)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4.应急治理

(1)组织有资质单位设计施工;

(2)组织验收,填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备案登记卡;

(3)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二)规范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1.定点监测:监测点一般选在主裂缝的两侧,每两个点为一组,最好设3—5组。

2.定人监测:(1)监测人居住位置要距灾害点要近,最好就是受灾害威胁的人;(2)身体健康,能吃苦、有责任心;(3)有一定文化知识,能记录和进行简单分析。

3.定期监测:

(1)一般每十天或每半月监测一次,雨后增加观测一次。

(2)汛期每五天或每周监测一次,若发现有异常变化和在暴雨期、暴雨后应加密监测次数。

(3)当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三级时,每天监测一次;预报等级为四级时,每天监测2—3次;预报等级为五级时,每天监测4次以上。临灾前应每小时监测一次或数次。

4.及时记录、整理、分析监测资料。

5.发现异常或险情加剧,应采取措施果断处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三)规范地质灾害“三查”记录

每次检查必须作记录,记录内容主要包括:灾害变形情况、监测及记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处理措施。

检查记录应一式二份,参与检查人员都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字。

(四)规范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的填写和发放

防灾工作明白卡为一点一卡,发至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避险明白卡为一户一卡,发至受灾害威胁的受灾户,并在发放时向受灾户进行宣讲,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均须同时报市和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四、考核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