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第1篇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1991年为2.03%,1998年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劳动力参与率1997年为41.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161页。)。因此,就业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著:《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著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著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三)各种扶贫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甚至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印度,贫穷被界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下的状况。许多经济学家和组织对印度贫困范围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尽管他们据以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不同,因而得出的关于印度贫困状况的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印度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存在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即贫困是印度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也都承认,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政府实施各种扶贫计划,低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开始下降,但穷人的绝对数仍在继续扩大。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穷人缺乏财产基础;穷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收入也相应低;个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等。因此,消除贫困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中,解决就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印度政府所实施的扶贫计划中,都包括有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历来是印度经济计划的目标之一。“二五”计划说要改变低层人民的“状况”,“四五”计划又说要提高普通人和社会贫弱阶层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保证“就业和教育”。该计划还强调要实施“全国最低需求计划”以便改善较低收入阶层的条件。尽管如此,印度穷人的数量仍继续增加。1971年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从此把贫困问题提到了政府议事的中心位置。“五五”计划指出:“失业、半失业以及大量生产者缺少资源基础,特别在农业部门,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五五”计划提出,“将对失业、半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困问题发动一场直接的进攻。”(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对“五五”计划一种有利的方法》,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23页。)“六五”计划为此目的制定了一个反贫困计划即“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基本战略是,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的自我就业,以便随着生产资料的转移,使他们得到收入,帮助他们跨过贫困线。该计划于1980年10月2日在全印5011个区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是按逐级补贴的办法,即遵循穷者最先受益原则,对部落民补贴资本成本的50%,边际农、农业工人和农村手工业者占33.3%,小农占25%,通过对这些家庭的投资,帮助他们实现或增加自我就业。所需经费由中央和邦政府按50∶50的原则来分担。“六五”计划期间为该计划实际支出166.1亿卢比,受益者总人数1656万。

“七五”计划期间该计划使1820万户家庭得到援助,其使用经费331.6亿卢比。除此之外,由金融机构发放了537.2亿卢比定期贷款。这样,总共投入868.8亿卢比帮助1820万户受益者,其中45%的受益家庭属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1990~1991和1991~1992年度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91.9亿卢比,受益者为540万户,其中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占受益者的比重上升为51%(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

“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大对每户援助力度,帮助受援家庭跨过贫困线。具体措施一是把对每户家庭的投资额从过去的6000~8000卢比提高为12000卢比,二是实施“家庭信贷计划”,把金融机构对受援户的贷款额扩大为2000卢比~25000卢比,使之能够跨进贫困线。“九五”计划为了重新调整乡村发展计划的方向并加大其贯彻力度以减少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战略重点从个人受益转向群体受益,同时延长高投资水平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援助的内容扩展为培训穷人的技能和技术改进以及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总的看来,扶贫计划中的扩大就业措施不同于就业计划,它是通过援助贫困户使之逐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就业和最终脱贫。而就业计划则是为失业者安排就业机会从而使之得到收入。二者的区别在于,扶贫计划有“治本”的作用,而就业计划更侧重于“应急”。两类计划同时实施,可收相互补充之效。

三、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机制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也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必须由国家加以协调,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调控,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印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公共分配系统、社会保险措施、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等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

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即平价商店。印度现有45万多个平价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包括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开设有平价商店。按照规定,当局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这些居民持卡可到平价商店购物。目前平价商店主要供应小麦、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7种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供应茶叶、肥皂、火柴、食盐、豆类等重要生活品。为了保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印度政府每年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仅粮食补贴一项,中央政府的支出已从1991~1992年度的285亿卢比增加为1997~1998年度的750亿卢比,1998~1999年度达900亿卢比(注:印度政府:《1998~1999年度经济调查》第67~68页。)。为了对公共分配系统进行监督,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监督委员会。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欢迎。它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者。因为通过该系统,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费者获得平价商品,另一方面使生产者获得政府的支持价格和稳定的国家市场。

(二)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

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目前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对工厂工人(20人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雇员,不包括小企业的工人和农业工人。其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令中:

《雇员国家保险法》。1948年通过,其目的是向工人提供强制和捐助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为病、孕、伤工人提供医疗帮助,现金补贴,为死亡工人的亲属提供抚恤金,为接受保险者在死亡时提供丧葬费。《雇员准备基金和其他专款法》,1952年通过,主要内容是向企业雇员提供准备金、家庭养老金和保证金相联系的保险。《煤矿准备基金和奖金计划法》(1948年),专门解决煤矿工人的保险。《养老金支付条例》,1972年通过,为企业雇员提供养老金。家属抚恤金方面主要有《1971年煤矿家属抚恤金计划》和《1971年雇员家属抚恤金计划》。在生育津贴方面主要有《1961年生育津贴条例》以及各邦的相关立法。此外,印度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涉及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及人格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是社会保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第2篇

刚来不久,因为工作的需要,就调我去搞基本建设计划工作,每天收集资料,审核表报,研究工业发展的速度,投资比例及如何改造旧厂的情形。对这些工作我很有兴趣,干得很有劲;我想,我是学工科的,祖国分配我来搞工业建设,我多年的志愿实现了,怎能不好好发挥自己的力量呢?

可是光凭愿望和热情是不行的,因为我缺乏许多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对生产过程又不熟习,所以在作计划工作的时候,不但感到很棘手,而且常常出岔子。在我刚搞工作不久,有一次上级要我编制一个生产计划,由于我对有些品种的生产方式怎样,要用什么原料才好都不知道,只好东奔西跑,到处问人,而别人的事情很忙,不能详细讲解;这样花费了许多功夫,计划还不能按时编出来。

又有一次,我研究一个工厂的产品方案,“生产什么好呢?”当时我想,这个厂最好制造保险粉(染色时用的),因为它附近有一个硫酸厂,可以利用硫酸的“废气回收”的方法,来生产二氧化硫,作为保险粉的一个重要原料。这个用“废气回收”的搞法,我是从设计公司一位同志听来的,究竟有什么好处和怎样搞法,自己还是弄不清楚。计划提出来了,送给苏联专家去审核,专家看了以后,把我找去问道:“废气回收有好多种回收的做法,你以为哪种最合适呢?”我摸摸脑勺,心跳的厉害,脸孔也因窘迫涨红了。我只好说:“我没有学过,不知道,是听人家说的。”专家看到我非常尴尬的样子,就要我去问设计公司的工程师,哪种回收方法对这个厂更为适宜,然后再提出来给他审核。等我打听好了再向他汇报的时候,专家又告诉我:保险粉的原料在邻厂生产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保险粉需要量很大,二氧化硫必须压在钢瓶里,每天用轮渡运过一条江(邻厂隔江相望),钢瓶的消耗量很大,所以最好改在本厂来生产保险粉的原料。他要我们重新修改这个方案,再给他看。由于我没有及时把方案弄出来,结果又把建厂计或的审核时间拖延了。

这两件事情,使我亲身体会到我们青年在参加建设工作中,努力学习知识、技术的迫切意义。

工作了一段日子以后,我在业务上虽然比较熟习了,但是由于我只注意了技术理论方面的学习,对政策理论的学习却很差,对总路线没有很好学习,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连报纸也不大看,所以在工作中又走了很多的弯路。

去年,我参加搞五年计划的工作。有一次,领导上要我编制一个工厂的发展进度,我就只注意这个厂的生产的情况,只留心到有哪些品种最需要,应该多生产,而没有考虑它跟其他工业品的比例,于是在作计划时,就尽量把这个工厂的投资额提高些,好使它的建设提早完成;计划作好了,送给领导上审核,领导没同意,要我重新修改,他说,投资太多了,要削减些,拿去建设其他厂。我听了心里有个疙瘩,认为领导不重视我搞的工作,于是就以这品种很需要作理由来辩解。这时领导就耐心地告诉我说,做工作不能光看到自己一个方面,我们经商建设是按比例发展的;在工业中,应集中主要力量搞重工业;而在化学工业中,也应该考虑整个建设事业的需要,分清轻重缓急。这几句话使我猛醒,我发现了自己做工作,简直没有考虑到国家的政策。

不久以前,领导上又要我作一个方案,把几个旧厂加以改造,生产新品种的化工产品。因为新化工品种需要量有限,多了卖不出去,而且许多地方工厂(包括国营的、私营的)也在生产同类的品种,所以在做产品计划的时候,需要了解全国新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需要情况,才能决定化工局这几个厂子该生产什么;可是,那时候,我却只看到化工局这几个厂子的生产,而没有考虑到地方工厂的情形,我心里想:“国家只要掌握了主要产品的生产,不要地方工业,也出不了错!”又想:“地方工业的规模小,数量多,品种又复杂,各厂的关系也闹不清楚,不好解决,倒不如干脆不管,免得拖长了时间。”由于这个思想作怪,我就没有认真的调查研究,只根据了一些初步的资料,作成一个方案,决定把几种主要的产品放在这几个厂里来生产了。经过一年多的功夫,方案作成了,部分工厂已开始设计了,后来领导上作了深入检查,才发现这个方案的错误。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策激励、珍惜资源、农家有机肥、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技术升级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目前广大农村的化肥普及使用率很高,而农家有机肥,每年有不少闲置不用或放弃,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1.1我国农村农家肥的主要来源

自己厕所人粪便;家养畜禽粪便;城市厕所冬天时,用车辆运输到农村;大型养鸡场、养猪场、养鹿场的鸡粪、猪粪、鹿粪等。

1.2化肥施用是双刃宝剑

施用化肥,能增产粮食,同时也使耕地土壤容易板结,土壤力降低,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

1.3农业有机肥使用数量大,体积大,运输量相对大,施用过程劳动强度大

这对于主要强体力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剩下老人、妇孺来说,的确是个困难。但是,农家肥使用好处多,即使雇工,也是合算的。因为农家有机肥料,使用后,土壤营养增加,保水抗旱抗倒伏,有利于粮食生产,地越重越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2农作物的杆棵的如何选择利用,尤其是利用方向,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2.1粮食作物的杆棵数量极大,如何利用,是非常重要问题。

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糜子、大豆,其杆棵包括:小麦杆棵、玉米杆棵、稻草、高粱杆棵、谷草、糜子杆棵、大豆杆棵。从我国副业角度和技术水平来看,传统做法是:作为烧火原材料,用于农村火炕取暖、做饭,是最普遍做法。自从2005年以后,东北三省一区,不少地方,秋季玉米收割以后,玉米杆棵的处理方面,由于柴禾够烧,不少地方农民采取点火烧玉米杆棵叶子办法,使大量玉米叶径,化为灰烬。

2.2粮食作物杆棵比较科学和循环经济的做法如下

2.2.1玉米杆棵处理方面,一方面作为烧柴,取暖和做饭之用。

2.2.2大力发展家庭畜牧业生产,利于玉米杆棵粉碎后,作为养牛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东北三省一区的广大农村自2000~2013年间,家庭工厂化养牛蓬勃发展,有效已用玉米杆棵是重要方法之一,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精饲料粮食和豆粕,另一方面绿色玉米杆棵作为饲料,是饲养业一个重要饲料来源,对广大农民生活生平提高和富裕,是一个新途径。

2.2.3高粱杆棵作为副业编炕席,目前已经大大减少了,编炕席手艺大部分失传。

2.3玉米杆棵做养牛饲料示范案例

作者亲身到吉林省公主岭市四道岗乡榆树堡村六屯,郝纯金家是当地养牛大户,存栏牛数量是40多头,每年出栏肉牛20余头,一年消耗玉米杆棵数量很大,自己家2hm2玉米杆棵不够用,还要从亲属那里弄2公顷以上玉米杆棵喂牛。牛肉近年来,不断上涨,规模化养牛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从成本价度分析,用玉米杆棵喂牛,与用玉米、麦麸子、豆粕喂牛相比,成本大大降低,成本降低40%以上,因为牛是反刍动物,食量大,对精饲料需求,远远低于养猪,而对植被饲料需求大,而玉米杆棵正好满足牛的生理和生存需求。一个存栏40头家庭饲养上,年利润在10万元以上,而养牛防疫与养猪、养鸡好搞。通过调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梨树县、伊通县等46个县市,家庭规模化养牛场起码几百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同时养牛成本也逐年上升,公牛犊出生6个月,就可以卖7000~8000元人民币。牛肉每kg吉林城乡市场价是:44~48~56元人民币之间波动,比猪肉贵一倍还多。

3淡水资源循环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国家之一,人均占有淡水不足1700m3。特别是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淡水资源循环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情。必须认真对待和做好。

3.1必须做好珠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五大江河水系的环境保护工作,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的需要

3.2必须做好全国近8.6万个水库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各项工作

日常加强维护管理,保水库大坝和灌溉渠道的安全,使水库发挥应有效益和作用。投资体制体现国家、水利企业、用户3个方面共同投资模式,确保水库安全和发挥其应有作用

3.3居民就餐和集体就餐以及单位宴请,要注意节约,杜绝浪费

学习德国人珍惜粮食蔬菜等资源好习惯。珍惜资源第一,面子第二。主席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犯罪。有饭吃,要想到没有饭吃的艰难。“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思维不可取。

3.4大力提倡农业发展设施农业

即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要大力发展,使有限耕地,发挥更大效益,生产出更多粮食、蔬菜和水果

4交通建设和其他基本建设,尽最大努力不占用稀缺耕地资源,保有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

交通尽最大努力在速度、车辆构造上下功夫。中国最大国情是人多,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5发展循环经济要注意事项

5.1法规是游戏规则,发展循环经济要有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和保证。

5.2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家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5.3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和教材中,要灌输循环经济思想,要提高思想认识和认知度。因为思想决定行为。

5.4国家政府要有财政、金融信贷、激励奖励政策与措施,鼓励循环经济实施者,养成好节约的社会风尚。杜绝铺张浪费奢侈之风。

5.5尊重废旧物资回收者、拾荒者的劳动和人格,鼓励循环经济发展。对农家肥的重要作用要给予肯定,政府在政策方面,鼓励大量使用农家有机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对生产绿色农产品和保护消费者健康有利。

5.6树立珍惜资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社会新风尚。不攀比谁奢侈,要攀比谁节约。

5.7国家政策上鼓励农民多用农家有机肥,政府组织农民成立农业互助组织,解决强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不足问题。

5.8国家财政适度增加水利设施的投入,保证水利设施的安全,保证农业丰收,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9国家要制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绿色畜禽养殖业,保证资金、技术、劳动力、建筑物各个方面需求,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种植和养殖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石庆龙.发展吉林玉米经济战略的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J].2006(4).

[2]钱仁.发展无公害农业质保科研思路探讨,农业科技管理[J].2004(4).

[3]张太忠.黑龙江省绿色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初探,农业科技管理[J].2003(3).

[4]申琪凤.发展绿色食品应对入世挑战,农业科技管理[J].2003(2)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第4篇

坚守医者之使命,周伯展医生用自己的专业和良知,履行医者之责任;他更用数十年不变的意志和行动,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选择眼科,一生坚定不移

周伯展医生是眼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名誉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客座副教授,“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特邀复明大使,亮睛工程副主席。他来自开平,十岁左右便到香港读书,1977年大学毕业後就开始行医,如今三十五年悄然而逝,然而在这三十五年间,他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为众多眼疾患者送去了光明,亦为他们重新推开了一扇生命之窗。

周伯展医生原是攻读内外妇儿全科,在最後细分科别选择专业时,他认定了眼科。他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医学主分内科和外科两大方向,内科看病主要是用药物治病,外科则是开刀手术。现在内外科的界限不那麽清楚,趋於模糊,但在当时很明确,而自己既喜欢用药物治疗,也喜欢动手开刀,眼科正好兼顾两大主流,如白内障等眼疾需手术,发炎等可选择药物。

此外,科技在眼科方面有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如超声波、超音波、激光、微创手术等,皆有利於眼科疾病的治疗。眼睛是人体一个很小卻很重要的器官,治疗眼科疾病需要精密的仪器和科技,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周伯展医生说:“八十年代刚好赶上科技进步,有这些必要的辅助仪器和技术。很兴奋,就选择了眼科。”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治疗眼科疾病必须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将药物或者手术治疗眼科疾病的风险降到最低。周伯展医生行医近四十年,是治疗眼疾的资深专家,他严肃地说:“眼睛是人体极其脆弱、精细和重要的器官,治疗眼科疾病,必须要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清楚地了解药物的性能、作用、安全性等;实施手术更需格外小心,严谨认真,不仅需要稳固的基础,还要做实验,有临床实践经验。”

周伯展医生当初选择眼科,就意味选择守护心灵之窗,数十年来,他用行动证明自己选择的诚意和意义。

医治眼疾,开启另一扇窗

周伯展医生介绍道,近视分两大类,600度以下属於良性的生理性的,一般不会引起其它的並发症;600度以上称作深度近视,属於恶性的病态性的,会引发其它的眼科疾病,如视网膜脱落、黄斑点出血等等。在行医的路上,周伯展医生遇到过许多疑难杂症,而对於一个称职的医生而言,病人病情一丝一毫的起伏都牵动者医生的心。周伯展医生就有这样一位病人,十多年的医治,令他和病人之间建立起一种不离不棄、彼此感动的情谊。

那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病人,本身患有深度近视,之前另外医生治疗一只眼睛,在三次手术失败後失明,而且还继续恶化造成眼睛萎缩,不幸的结果令病人十分伤心和失望。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後来她的另一只眼睛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於是,几经周折,她走进了周伯展医生的治疗室。

“先将她的视网膜病变治好了,眼睛复位了,但是,眼压又升高了,然後晶状体浑浊演变成了白内障。起初是用药物控制眼压,在药物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又做了青光眼、白内障的手术,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可是,眼角膜又出现了问题,这只能耐心等待社会上的其他善心人士在身前捐献眼角膜(香港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善心人士),待其去世後再移植给病人,她等到了眼角膜,手术顺利,然而,在恢复期间,她的眼压又重新升高了,造成视觉神经坏死,视觉神经既没有人工的,也不可以移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病人祸不单行,而我们现在只能尽量用药物保持她的眼睛的功能。”

这是周伯展医生亲述的事实,言辞之间流露出对病人的同情与关怀,如他所言,今日再言此事不过三五分钟。可是,整个治疗过程卻长达十二年之久,並且至今她仍然不得不接受药物治疗,以控制病情。而承受这样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不过是希望她还能夠拥有一只眼睛仅有的光明!

“这个病人真的很不幸,我们已经共同走过了十二年的时光,在与眼疾做斗爭的过程中,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很遗憾。”周伯展医生的语气中,有惋惜,还有作为医者的自责。这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儘管科技进步了,但是仍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和医生都需要强大的耐心,去持久对抗病魔;眼科医生不能仅仅只做一个“器官”的医生,更要做一个“人”的医生,通过对“眼睛”的医治,去关心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人生开启另一扇窗,让阳光普照。

用专业和爱心,助长人生的高度

“人到一定的年龄和阶段就要做一点事情,六岁上小学,十八岁上大学,二十多岁工作,而工作一段时间之後,在你的工作领域之内,就会思考自己是否就要这样度过一生?”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这“最後一问”被周伯展医生自嘲为他的“中年危机”。

“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长短,但是,通过努力和坚持,我们可以让生命宽广一点,深厚一点,甚至高一点。”这便是问题的答案,而这答案又引发了他新的思考:“我们可不可以多帮助一些人呢?”当我们考虑他人的时候,说明我们终於放开了“小我”,开始思考“大我”;当我们想帮助他人的时候,证明“慈悲”之心已经开始在我们的生命里发芽。

周伯展医生用十多年的耕耘和辛勤浇灌,让这颗慈悲的嫩芽一点点成长。1997年,他担任“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特邀复明大使,专为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助其重见光明。他介绍道,这原是一个五年计划,準备做100万例白内障手术,但是,五年内我们做了120多万例,此行动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希望我们再坚持做五年,十年下来,我们一共做了500多万例。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成功的扫盲行动,可是遗憾的是从1997年到2007年,十年过去了,国内白内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解决,更不用说盲人的问题。”言辞之间,悲喜交加。“白内障患者不断增长卻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接受治疗,这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民生的问题。”周伯展医生深入其中,深有体会。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计划完成了,但是,周伯展医生的使命感卻越来越浓重。他们组织医疗队到偏远贫困地区为眼疾患者义诊、做手术,每驻扎在一个地方,不是几个星期,就是几个月。“但是这样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患者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我们做完手术走了,问题还在那里。所以我们要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概念,到有需要的地方捐建眼科中心,包括整修、仪器。还要培训当地医生,让他在当地为人民服务,他还要开枝散叶,收授徒弟,壮大力量,继续下去。”之後,他又接任了亮睛工程副主席这一重任。

周伯展医生表示,不仅要“授人以渔”,还需建立一种可行的制度和推广公益性的概念,优化资源。他说:“国内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及合理的制度,卻也不是盲目移植,还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摸索中不断改善、前进,这才是最重要的。”

周伯展医生将光明和重燃生活的希望送到彼岸,十多年深入其中,他也慢慢变得成熟,深刻体会到这项工作能夠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在助人的同时他们也需要更深广的社会援助。“我们还在一边做,一边学习,一边配合制度,一边帮助更多的人。”这是周伯展医生的心声,这是他拓展自我生命宽度和高度的印证。

现在,随着眼疾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呈现年轻化的高速发展趋势,周伯展医生呼籲大家健康用眼,均衡饮食,均衡作息。他还鼓励年轻一辈要勤於思考,带着怀疑的精神去寻找自己人生的答案,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建立不可逾越的人生道德底线,去创造自己的价值,开拓自己的生命。

不论时间的河流如何匆匆,只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应当像那山谷间倾泻的瀑布一般,一往无前。周伯展医生在自己的“中年危机”里感悟到生命有时,所以他要用源自心灵的“爱”为他人送去光明。数十年的坚持,他用行动让那颗“仁慈”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更用“寓形於两间,游而矣”的人生哲学,助长人生的高度! (华声陈思琦)

大学毕业五年计划范文第5篇

带着对种种“传说”的印证目的,本刊记者专程到上海“汤池印象电影公司”对他进行了专访。

大众DV:还是从你的身份开始吧,有人说你是进入婚庆摄像领域里的第一个有“专业背景”的人,你的专业背景是什么?

汤池:我觉得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况且,所谓“专业”也不是很确切吧。我2001年从上海商学院数码影像专业毕业。在学校里主要侧重于视频剪辑、影像后期处理的专业学习。

大众DV:你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汤池: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影视公司实习,那家影视公司主要负责广告及电视节目的后期包装。在那里多了一些实践的经验吧。

大众DV:是什么原因让你进入了婚恋电影制作这个行当?

汤池:机缘巧合吧,以前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也正是由于我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认识,我第一次在婚礼上拍摄是图片摄影,当时,是我大学的辅导员老师结婚,我纯属于帮忙的性质,去婚礼上拍了一些照片。当然我当时也是做了很多功课,借了一大堆的设备。忽然觉得婚礼现场是一个非常有影像表现力的场景,我给老师拍摄的那组照片也和别人拍婚礼的照片不太一样,我揉进了很多我的审美趣味,和我自己的影像表现方法,比如构图、内容选择方面。后来我把照片给辅导员时,他很是惊喜。我觉得我的兴趣还是在动态影像表现方面。后来朋友再找帮忙的时候,我就尝试给他们拍动态的影像。

大众DV:网上传的你那些短片不仅在拍摄上很讲究,在剪辑上也很有特色,这和你学习剪辑有很大关系吧。

汤池: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只是一个基础,这里面一个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你审美的品味在什么位置。其实很多朋友在影像方面也都非常有想法。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家接受的问题,如果我做出来的东西,只是我觉得好看,别人不觉得好看,那我就肯定是认为我“out”了。

我发现一个婚礼现场可发挥的东西特别多,每次我去拍摄一个婚礼,都是带着去拍摄一个创意短片的心情去的,很有挑战,但是也非常有趣,这个短片的主题就是“婚礼”。你想,我们这些人,想拍一个一个短片是很不容易的,现在一场婚礼让你拍摄,灯光、演员、剧情、群众演员、置景都给你做好了,而且人家还要付给你钱,这事很划算。

现在慢慢地开始转变了,很多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开始放下身段,进入这个领域。有好东西拍出来了,也就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赢得了尊重。

大众DV:你的这些“作品”给业界带来震撼。

汤池:以前上海的婚庆摄像也和别处一样,就是从头到尾的一个记录,几个小时,稍作后期的整理,分成两张光盘(两张光盘要价更多些)。我去拍摄一场婚礼,也给新人两张光盘,一张是15分钟左右的浓缩版,基本上是我自己持机拍摄的,力求唯美、有创意、把一天的婚礼中的美丽、浪漫、和幸福感浓缩在这张盘中;另一张盘是记录版,就是按照一场婚礼的时间、地点、礼仪流程、参加人、发言人等都涵盖在内。这两张盘对于新人来讲,他们给家人、给父母,就给记录版。而给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基本上看短片就够了,非常有面子。两版都要有,用途不一样。

最初,有一个40多岁的,在婚庆公司做过很多年摄像的师傅跟我合作后,说我的这种做法完全搅乱了市场规则,不仅对他本身也很有冲击,对整个上海的婚庆摄像市场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过,到现在,这个摄像师傅已经是我公司的一名非常好的专职摄像师了。

我和这个行业里的人交往不多。我觉得我没有抢谁的生意,只是想把这个事情做到另一种可能吧。以前,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太低,随便谁拿个摄像机好像都能干。客户对婚庆摄像没有要求,只要记录下来就行。这方面,客户有原因,摄像师也有原因。有一些老摄像师对我说,在婚庆大行业中,摄像师的地位也比较低。在婚礼现场,客户经常不估计摄像师的工作,需要的时候就叫“摄像机,过这里来拍!”摄像师都被叫做“摄像机”了!

不过,现在慢慢地开始转变了,很多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开始放下身段,进入这个领域。有好东西拍出来了,也就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赢得了尊重。现在,在婚礼现场,我们的团队还是很有范儿的,当然这也是靠我们的作品赢得的。

大众DV: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做自己的公司了?现在公司的业务如何?

汤池:是因为有一些朋友把我给他们拍摄的小片子放在了一些视频分享网站上,后来,找我拍摄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我是2008年年底注册的这个公司。现在公司的主业是多媒体制作,婚礼的拍摄占总业务的60%,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宣传片和节目包装。

大众DV:你和原来的一些婚庆公司是否有业务合作呢?

汤池:我们这个公司是完全独立于婚庆公司的,不和任何一家婚庆公司捆绑。但是我们和上海的婚庆公司都有良好的关系,他们有时会把我介绍给新人,我有时也会介绍一些婚庆公司给新人。但是,这种介绍都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利益分成。

每次拍摄都是创作,这个创作的主创人员绝不是我和我们团队,最重要的是要让新人加入。

婚礼是一个特殊的场合,在这个场合,幸福会被扩大,真情会集中释放,但又非常真实。我相信,很多情感的表达,很多专业演员也不能够表现出来。

大众DV:你在婚礼拍摄现场是什么身份?导演?摄像师?

汤池:很多时候我是导演的角色,我在看监视器。但是我也会拍,我的角色也会根据需要一直在变。我不会把自己定义为什么,后期的制作,我也会参与。一场婚礼,我们需要四个摄像师。这四个人按照我们不同的需要,事前都有分工,有的时候,我就是这四个摄像师中的一个。

婚庆摄像非常需要经验,现场灯光杂乱,角度的选择、仪式上一定要有的形式以及临时发生的事情有的可预料,有的不可预料,全靠现场的经验进行技术调整,和内容、角度的选择。

所以,我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基本上不用自动模式,全部都是手动调节。

大众DV:除了拍摄婚礼现场,你还会为新人拍MV,这些MV的创作会不会都有了一定的套路,作为订单来进行制作?

汤池:不会,每次拍摄都是创作,这个创作的主创人员绝不是我和我们团队,最重要的是要让新人加入。我们每次拍摄一个MV,基本上前提条件都是和来找我们的新人能成为朋友。我们在一起要先不断地聊,找到感觉。来找我们拍摄的人都是在影像方面有要求、有感觉的人。如果有些人一点感觉都没有,真的没办法拍,这个时候我就会劝他们,不要拍MV。我们这些MV既是“活儿”也是“作品”。我们跟新人之间都是朋友关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客户”和“雇佣”关系,我们要一起组成一个剧组,这些人和我们也要有默契,否则,我们我会劝他们不要拍MV。

最近一个比较重要的拍摄是去马尔代夫为一对情侣拍MV,这对情侣其实已经结婚了,婚礼现场是我们拍的,之后,很想补拍一个MV,于是就和我们商量,他们去马尔代夫度蜜月的时候给他们拍摄。也就是说我和我的一个助手要和他们一起度蜜月(呵呵)。一般情况下,MV拍完之后,我们都会变成非常好的朋友,也是这些朋友又介绍一些朋友过来拍。所以基本上我们不做任何形式的广告,就是靠朋友之间的口口相传。

我现在拍摄的片子还是努力表现新人的幸福感,让别人看过之后觉得他们是幸福的,让他们自己觉得是幸福的,若干年后,回看这个短片时,还能够感受到年轻时的幸福和甜蜜。这就是用艺术的手法把这种感觉烘托出来。

大众DV:经常拍摄婚礼,对亲情、对爱情、对家庭观念是不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汤池:是的。我经常被他们在婚礼上讲述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有的时候都会一边拍摄,一边流眼泪。我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对幸福感觉的积累。婚礼是一个特殊的场合,在这个场合,幸福会被扩大,真情会集中释放,但又非常真实。我相信,很多情感的表达,很多专业演员也不能够表现出来。

大众DV:虽然每一对新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故事,但是,会不会觉得很重复?有没有想突破现在的这种表现手段和方法?

汤池:这是我现在比较困难的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的幸福多是相似的,不幸的故事却各式各样。我现在拍摄的都是幸福甜蜜的故事,很受题材的限制。我现在也特别想拍摄一些比如有点悲情的或者更与众不同的感情故事,但是现在还没有遇到,而且这些又不能虚构。

大众DV:现在网上有专门针对你的作品的“拆招”,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进行分析,就是“拉片”,针对构图、曝光、剪辑手段、内容组合都已经有很多经典的分析了,你怎么看这些拆招?你是否担心你的创意风格很快就会被复制、被流程化。

汤池:我一点也不担心这个。虽然大家会说,这个画面应该怎样拍、那个画面应该怎样表现。这些都是表面的形式,形式好学也不好学,因为,他们只知道我这样拍,却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拍,这个很关键。因为这是一个人参与的东西,是活动的,是变化的,换一个环境,可能就不知道怎么表现了。这与平面摄影不同,平面摄影的模仿很奏效。动态画面的随机选择,是技术之外的东西,是骨子里面的,带有思想的,是审美的经验积累,这个,很难模仿。

这并不是说我拍得就是最好的,我知道很多电影人,他们的水平都比我高,但是他们没有进入这个行业。

大众DV:总是接这样的拍摄,会不会觉得没有意思?

汤池:不会。第一,这个可以作为我的经济支柱,我当然不会放弃。我虽然不善经营,但是,肯定不会做空想的电影青年。其次,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其实,拍摄婚礼真的很有挑战,也很有趣。那么大的场面,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华丽的场景,还有漂亮的男女主角、动人的故事……这一切,又都为我所用,我不用花钱雇演员,不用写脚本,而且还能有收入!哪个想创作的人有这样的好事!这样想的时候,就非常开心,而且都是现场抓拍,很多问题也都是难以预料的。

大众DV:有没有想过未来?比如一个五年计划,五年后你的公司要做成什么规模?或者在未来五年,你最想做的一件事。

汤池: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我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划,但是我真的没有太多想法,还会继续做,在这个领域,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做到什么程度应该顺其自然吧。但是,我肯定不会到处做广告,接很多单子,自己做不完,就招很多人来一起做,我不敢。因为我对每一部婚礼的片子都有很高的要求,不符合我要求,一定要改,改到我满意为止。有些人也劝我加盟一些什么机构,我都婉言谢绝了。我真的把每一部婚礼片都当成自己的作品,我不想把我的公司做成一个可以批量生产的工厂。

至于说我最想做的事情,其实我最想做的还是―拍一部电影。

汤池的未来梦想,是拍摄一部类似《苏州河》的,能给人思考的电影,他希望在影像上创新尝试,希望表现内心深处、表现自己的主观色彩。等到时机成熟,他就会付诸实践,一如当年他闯进婚庆行业,我们期待着这匹“黑马”的来临。

关于一些“传说”

一“低于10万元一场的婚礼不接?”

汤池:我的报价是16800元一场。我从来没有拍过10万元一场的婚礼。

二“一场婚礼,汤池是总导演,所有的环节流程都是他安排的?”

汤池:没有啊,我们和其他婚庆摄像师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不会做婚庆的导演,所有的拍摄都是现场的抓拍,没有任何导演,之前会和新人有一些必要的沟通。我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导演婚礼,婚礼是人生的大事,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大事,我把控不了,也负不起责任。两个家庭也不可能因为拍摄而安排婚礼。

三“如果新人不够漂亮就不接单?”

汤池:怎么可能。首先,来找我们拍摄的相对高端一点,所以,在网上大家看到的似乎都非常豪华,但是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我没有导演过任何一场婚礼(那得花很多钱啊)。我觉得新娘子化妆之后都挺好看的,再说你要发现优点,比如,有的新娘五官不是特别漂亮,但是身材特别好;有的新娘特别有镜头感;有的性格特别好……总之,在那一天,新娘都非常幸福、甜蜜。当然,有的真是卸了妆就认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