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伤感故事

伤感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伤感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伤感故事

伤感故事范文第1篇

图书馆里空荡荡,我心不在焉地将一个个抽屉拉开又关上,忽然有人在背后狠狠地撞我,回头望去,真是他。我在心里叫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遍的鉴!他依旧是一身牛仔布的风华,潇洒里又带点侠士气质,脸上写着若有若无的一份心事。我们互相胸无城府地笑笑,他查他的书卡,我翻我的目录,但最后谁也没有借出一本书。

“走吧”,他抬腕看看表,“再晚就赶不上吃午饭了。”和他并肩走出图书馆,我故意走得很慢很慢。风吹起我飘逸的红衣,像面旗帜似的在雪里猎猎响着。他忽然站住,问我:“你真以为今天又是个巧合?”我点点头,他指指肩上的牛仔包,告诉我他逃了两节课,两节很重要的课,只因为他在去上课的路上远远看见了一袭红衣的我……

我静静听着,心里感动得翻江倒海,表面上却无动于衷。我很严肃他说他不应该逃课。毕竟,他是高年级的班长。

他听了频频点头,那副又委屈又可怜又失望的神情让我不忍心。

他送我到宿舍楼门口,那时,我身上的衣服已成了一件厚厚的雪的衣裳。他重重地拍我,直拍得雪花纷纷震落,渐渐露出那鲜艳如火的本色。

“我可以不再逃课,可是我没有办法不想你,阿娈。”他说。我庆幸上苍擦亮了鉴的眼睛,让他在一群美丽的活泼的女孩子中间认出了如此平凡又如此敏感的我。我对自己说:将来要嫁,就嫁给那个为我震落雪花的男生吧。

接下来的日子我因为一些琐事忙得晕头转向几乎连喘息的功夫都没有。当终于可以静静坐下来梳理心情的时候,我失望地发现我和鉴之间的心灵感应竟飘散得无影无踪。

实在难忍受没有鉴的春天。我找到理科生的宿舍,爬上七搂,敲开一间寝室的门。我说我要找鉴,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告诉我:鉴搬家了,他不再住校。

鉴失踪了,从我20岁的世界里,他甚至没有留下一句话。

也许,仍是一份默契诱惑着我,在很久以后一个大雨瓢泼的周末,我发神经般地跑去一家离家很远的电影院里看电影。

散场时,我发现了鉴。他仍是高高瘦瘦,清清秀秀,身边依偎着一个长发女孩。那女孩有种苍白的美丽。

我叫鉴的名字,声音在风中发颤。

他居然还能维持住那不变的冷静,在写满心事的脸上挤出毫无生气的笑容。

“这是我的女朋友阿黛。”他指着那长发女孩向我介绍,然后又对阿黛说,“这是阿娈,一个会写诗又很特别的女孩子。”

原来,我在他眼里仅是个“会写诗又很特别的女孩子”而已,我忽然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欺骗我,我笑出了冷冷凉凉的两声。

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我竟很平静也很平淡地问候他们,祝福他们,接着又心平气和与他道声“再见”。鉴关切他说:“好大的雨 ……”我无视他的好意,我打断他的话,我说我是和另一个男孩子一起来的,他现在正在大雨里跑,只是为了给我寻一杯很特别的冰淇淋。

“你还是那么任性,阿娈。”鉴有点伤感地笑笑,迎风抖开一把紫色的大伞。他一手举着伞,一手揽着阿黛的腰,慢慢走进雨里。他的背影异常温柔,一把大伞几乎完全倾斜在阿黛头上,就是再大的风雨也打不湿她那没有血色的裙子。人去街空,残灯如梦,只有冰冷冰冷的雨仍淋着无泪又无助的我。

回家后,我发起了高烧,直烧得天昏地暗,有苦难言。

大病初愈的我变得好冷静也好憔悴。我用一只大箱子锁起了所有的红衣。从此,在别人眼里我成了一个素色的女孩,没有诗,更没有故事

时光如流,我苍白依旧。

大学毕业后,我在本市的经济电台主持一个直播节目,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倾听着各种各样的人生。

再后来,我结婚,做了母亲。在循环往复的忙碌里,我以为我忘了鉴,我自以为往事尘封。

伤感故事范文第2篇

1、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2、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3、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

4、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5、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6、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7、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8、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9、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0、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11、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12、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13、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14、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15、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16、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17、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18、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19、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2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21、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22、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伤感故事范文第3篇

眼看别的犯人隔三岔五就有人来探监,送来各种好吃的,刘刚眼馋,就给父母写信,让他们来,也不为好吃的,就是想他们。

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刘刚明白了,父母抛弃了他。伤心和绝望之余,他又写了一封信,说如果父母如果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这不是说气话,几个重刑犯拉他一起越狱不是一两天了,他只是一直下不了决心,现在反正是爹不亲娘不爱、赤条条无牵挂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天天气特别冷。刘刚正和几个“秃瓢”密谋越狱,忽然,有人喊倒:“刘刚,有人来看你!”会是谁呢?进探监室一看,刘刚呆了,是妈妈!一年不见,妈妈变得都认不出来了。才五十开外的人。头发全白了,腰弯得像虾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裳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麻布口袋。

娘儿两对视着,没等刘刚开口,妈妈浑浊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她边抹眼泪,年、边说:“小刚,信我收到了,别怪爸妈狠心,实在是抽不开身啊,你爸……又病了,我要服侍他,再说路又远……”这时,指导员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进来了,热情的说:“大娘,吃口面再谈。”刘妈妈忙站起身,手在身上使劲的擦着:“使不得、使不得。”指导员把碗塞到老人的手中,笑着说:“我娘也就您这个岁数了,娘吃儿子一碗面不应该吗?”刘妈妈不再说话,低下头“呼啦呼啦”吃起来,吃得是那个快那个香啊,好象多少天没吃饭了。

等妈妈吃完了,刘刚看着她那双又红又肿、裂了许多血口的脚,忍不住问:“妈,你的脚怎么了?鞋呢?”还没等妈妈回答,指导员冷冷地接过话:“你妈是步行来的,鞋早磨破了。”

步行?从家到这儿有三四百里路,而且很长一段是山路!刘刚慢慢蹲下身,轻轻抚着那双不成形的脚:“妈,你怎么不坐车啊?怎么不买双鞋啊?”

妈妈缩起脚,装着不在意的说:“坐什么车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闹猪瘟,家里的几头猪全死了,天有干,庄稼收成不好,还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钱……你爸身子好的话,我们早来看你了,你别怪爸妈。”

指导员擦了擦眼泪,悄悄退了出去。刘刚低着头问:“爸的身子好些了吗?”

刘刚等了半天不见回答,头一抬,妈妈正在擦眼泪,嘴里却说:“沙子迷眼了,你问你爸?噢,他快好了……他让我告诉你,别牵挂他,好好改造。”

探监时间结束了。指导员进来,手里抓着一大把票子,说:“大娘,这是我们几个管教人员的一点心意,您可不能光着脚走回去了,不然,刘刚还不心疼死啊!”

刘刚妈妈双手直摇,说:“这哪成啊,娃儿在你这里,已够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钱,不是折我的寿吗?”

指导员声音颤抖着说:“做儿子的,不能让你享福,反而让老人担惊受怕,让您光脚走几百里路来这儿,如果再光脚走回去,这个儿子还算个人吗?”

刘刚撑不住了,声音嘶哑地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也是泣声一片,那是指导员喊来旁观的劳改犯们发出的。

这时,有个狱警进了屋,故做轻松地说:“别哭了,妈妈来看儿子是喜事啊,应该笑才对,让我看看大娘带了什么好吃的。” 他边说边拎起麻袋就倒,刘刚妈妈来不及阻挡,口袋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顿时,所有的人都愣了。

第一只口袋倒出的,全是馒头、面饼什么的,四分五裂,硬如石头,而且个个不同。不用说,这是刘刚妈妈一路乞讨来的。刘刚妈妈窘极了,双手揪着衣角,喃喃的说:“娃,别怪妈做这下作事,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

刘刚像没听见似的,直勾勾地盯住第二只麻袋里倒出的东西,那是—一个骨灰盒!刘刚呆呆的问:“妈,这是什么?”刘刚妈神色慌张起来,伸手要抱那个骨灰盒:“没……没什么……”刘刚发疯般抢了过来,浑身颤抖:“妈,这是什么?!”

伤感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感情;鉴赏能力;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属于文学范畴。前人对文学和诗的表述是“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文要写出人来,诗要写出情来,无人不成文学,无情不成诗学。因此,诗歌最核心的内容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什么是思想感情呢?思想,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立场、人生态度、好恶等,情感,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向往、感慨、思绪等。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

鉴赏古诗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学会把握诗歌的题材,也就是要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古诗,如果以其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将其题材做以下分类:边塞征战诗,这类诗歌的特征在意象上表现为边关、羌笛、胡马、长城、明月等,这类诗的情感一般要紧扣“反映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战士对妻儿、故乡的思念,边塞风光”等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例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咏物言志诗也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常见的一类题材。这类诗在意象上表现为松、竹、梅、菊、蝉等,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比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中一首以凤凰自喻,或比兴,或象征,借物抒怀,抒写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咏史怀古诗在意象上表现为历史事件、古人古迹,往往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借古讽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感时伤怀的目的。种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除此外,还有田园山水诗、送别诗、爱情诗、羁旅诗、闺怨诗等。

由此看来,准确把握诗歌的题材,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怎样才能知道一首诗的题材呢?一是看题目,题目当中往往有暗示,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知这首词应为咏史怀古诗,又如李白《赠汪伦》,由题目可知此诗为送别诗,那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应该是离情别恨、深情友谊、激励劝勉等。二是捕捉文章其他信息,如意象、物象等,如果意象为柳、酒、歌、船、长亭、灞桥、南浦等,那这类诗很可能就是送别诗,如果意象上是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盛景,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一首田园山水诗,常常表达宁静、闲适、恬淡、隐逸情怀等。

明白了一首诗的题材,只能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悟。要完成对一首诗的鉴赏,还需要思考这首诗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鉴赏的基础。

诗歌和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从它的构成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容层面,一个是形式层面。内容层面指的是诗歌的构成要素,包括意象、意境、语言、思想感情。形式层面主要指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等。如果把诗歌比作一道菜,那诗歌的意象就是这道菜需要的材料,意境就是不同材料搭配的效果,而表达技巧则是炒菜的方法,思想感情就是这道菜的味道。品诗和品菜是一样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食材”的特性,掌握了炒菜的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之于诗歌,就是要明白意象、意境、语言与思想感情之间的系,即要找准意象,进而分析意象的特征,准确把握意境,最终明确思想感情。具体来说,意象指的是打上了作者感彩烙印的物象。生活中的许多物象,一旦进入诗歌就成了意象。“春水”本是物象,但在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这里的“春水”就是意象。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会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在这首诗中,诗人望月怀远,通过“明月”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这里的月亮就是意象。而意境是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情和景两种因素,情景交融构成意境,而不同的艺术境界又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基调、氛围。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没有诗的味道,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因此,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鉴赏的起点是意象、意境,终点是思想感情。

我们知道,意象和意境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同样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什么呢?这和作者“炒菜”的方法和“炒菜”时的心情有关系。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我们还需要明白对于这些内容,作者是怎样去写的,即“怎样写”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分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

伤感故事范文第5篇

一中国古代感伤诗词产生的原因

感伤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无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诗词家们的经历、见闻以及感受不顺、不平、不善、不美、不喜、不乐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感伤的情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发于中而言出于外,所以诗人借诗词这一文学载体来浇释心中之垒块。中国古代诗词感伤情绪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历史的原因纵观历代诗词发展史,中国古代诗词感伤情绪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现实条件造成的。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总是处于集中统一与分裂割据、相对安定与动乱频仍的交替之中,中国封建社会先后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而处于这其中的诗人词人,必然会受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由于封建知识分子大都受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多具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有较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但现实中,特别是在动乱的时代或逆境中,他们往往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理想多归于破灭,政治上常遭受挫折,生活上常趋于困顿,浪迹漂泊,亲友别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创作上,必然表现为感伤诗词,如宋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慨叹、曹植“君怀良不开”的无奈和愤懑、庾信的“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的哀伤,无不是社会现实使然。如果我们按感伤的内容来分类,作家不外乎或因忧国忧民而感伤,或因怀才不遇、理想破灭而感伤,或因漂泊怀乡而感伤,或因爱情的不幸而感伤,或因亲朋的生离死别而感伤……凡此种种,无论是政治抒情诗,还是生活爱情诗或是送别诗,其思想内容和情感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典型者如李煜和李清照,两人都是在亡国之后的和飘零中,由于今昔对比强烈,物是而人非,有感于个人身世的剧变,因此在其词作中,追昔思今,幽怨、伤感、悲愁就自然成为其词的基本情调。

2作家自身的原因文学的内容固然离不开社会历史现实,但文学创作却取决于作家的主观创作。不同时代的诗人由于所处时代、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及师承关系等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文学和艺术风格。感伤诗词的创作是与作者性格中带有的感伤因素或者说感伤个性特质不能分开的。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文人都具有感伤的特质,他们关心国是、关注民生,有变革现实的理想。他们不但感情细腻而丰富,而且多愁善感,内心敏感,在感知时事、体验人生中,能注重和观察周遭事物的变迁,及时捕捉客观的事物和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如李清照的故国之思,诗中叙写的孤独、自怜、渴望归宿的复杂情绪,无不是北宋亡国之后所形成的感伤性格。可以说,是客观环境促成了作者感伤的性格特征,是作者感伤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感伤诗词的存在和发展。

3文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文学表现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总是遵循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成熟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创作也必然会随之丰富、复杂和多样化。感伤作为人类的特有情绪之一,必然在文学中得到表现和宣泄,这既是作家审美创作的需要,也是社会阅读鉴赏的需要,是由文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二中国古代感伤诗词的文学价值

古代感伤诗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思想感情,它的内容表面上看是消极的,但却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它的艺术造诣很高,使得感伤诗词极易震颤人们的心灵,使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1古代诗词的感伤情绪与佛道意趣的联系佛道对人生理想的阐释为文人的感伤情绪找到一种出路与归宿,它能消融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与灵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和多义性,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作家由于对理想的追求而产生对现实的无耐与否定,力图获得精神的超脱,而佛道的意趣为这种探求与超脱提供了一条理想的便捷之路,无论是陶潜的田园诗还是王维的山水诗,无不隐含着佛道的禅机玄理。李商隐无题诗的佛道意趣在于对生命感性的执著追求,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在于对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表达。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是无题诗解读的重要途径,表现在:一是生命无常、命运难宰是诗人对佛法的深切感悟,是无题诗反复咏吟的对象;二是有求皆苦,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升华了诗人对佛道的感悟;三是至死不渝的执著是诗人在佛道相融之下心灵的一种整合。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与佛道意趣相生的比比皆是。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其成因为:儒家入仕的人本思想造成中国文人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兼济天下“”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体现政治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可大多数文人学者仕途坎坷,于是老庄所推崇的自由独立的人格境界便成为文人追求的另一个目标。然而,“桃花源”的理想只是诗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追求独立人格伴随着文人内心深处的不安与不满,矛盾重重的文人渴望精神家园的出现,这样禅宗中的回归彼岸世界的思想又为文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脱空间。一方面,中国文人大都受儒家理想主义精神和庄子人格独立精神的强烈影响,他们往往追求政治成就和个人完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两种不同的目标是相冲突的,而且文人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不可能满足一般的成就。在两种目标的冲突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文人因强烈的挫折感而导致心理失衡。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没有专门容纳文人的位置,却又实实在在地需要文人,统治者们一方面以“功成名就”“封妻荫子”为诱饵来吸引文人,一方面又以重重规范去约束文人,因此造成了文人极为尴尬的处境和异常特殊的心态。

2感伤诗词是作家自我生命意识的表现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去挖掘感伤诗词产生的原因,发现其还在于中国古代感伤诗词是诗人词人主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从创作的主体上说,文学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宣泄和表现,而这主体意识又多表现为对自我生命意识的探索与追求。从哲学层面上考察,生命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在无垠无限的时空中,往往让人体验和体悟着顺与逆、穷与达、悲与乐乃至生与死的挑战、考验与困惑。而它作为精神与意识的现象,又往往让人希冀对生命时空的超越。这就使得文人的情感认识、人生体验以及创造实践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从而反映了文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诗歌中较多地再现对生命的感伤是在汉代。东汉末年,政治衰败,战乱频繁,生命显得格外脆弱,士人心中萌发的人生短促之感和浓得无法化开的悲哀情绪就在《古诗十九首》中荡漾开来。建安时期,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更显强烈,但不同的是,悲凉中带有慷慨,感伤中含有昂扬。到了西晋时期的陆机,他对生命的体验变得复杂起来,悲哀、昂扬、颓废乃至享乐,似乎前代对生命的种种感受都集于一身。唐宋时期,特别以李商隐为代表,感伤情调成为他诗词的主调。可以说,古代大部分诗人都在痛苦中挣扎,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另一方面又以执著的功名心来传达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从而形成了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意识到生命的渺小和人生的短促,士人们更加注重对有限生命的珍惜,也就具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意识。而他们的作品也强烈体现了这种意识,无论是咏怀诗、咏史诗、爱情诗、送别诗,都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和主体意识,都是对美好理想、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无法实现的感情抒发与宣泄。虽然这其中有很多的无奈与忧伤,但却是作家自我生命意识的珍视与觉醒,对生命价值的探究和思考,从而使感伤诗词具有生命哲学上的认识意义。

三感伤诗词的美学意义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烧伤创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电影评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