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第1篇

本文谨就文言文学习内容之一的文言句子翻译作简单的总结。

一、翻译要求和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句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与文意相对。直译要求原文每字每句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每字每词在原文中都有根据,并且译文的句式特点和风格都要和原文保持一致。比如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动句)等在译文中都要体现出来。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但不必完全不拘泥于原文字句,它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甚至可采用与原文很不相同的表达方式。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作为考试,文言语句的翻译基本以直译为主,实在难直译时才采用意译的方法。

二、四种翻译方法

1、按序翻译。

就是随着原文的词序,遇到一词解释一词,依序解释翻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译”。例如翻译《刻舟求剑》一文中“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一句,先逐词解释:其,他的。剑,古今同义,不用翻译,直接用。自,从。舟,船。中,方位词,不用翻译,直接用。坠,掉。于,到。水,古今同义,不用翻译,直接用。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是: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又如翻译《郑人买履》一文中“吾忘持度”一句,先逐词解释:吾,我。忘,忘了。持,拿或者带。度,尺码。依次排列,整个句子的意思即为:“我忘了带尺码。 ”

2、调整语序。

就是适当调整翻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某些词语的顺序。有时,通过直译翻译的句子词序不太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尤其是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状语后置)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都要调整过来。例如翻译《幼时记趣》一文中 “徐喷以烟”一句,用直译法 “慢慢地用烟喷”,显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应该把词序颠倒为“用烟慢慢地喷”,这是状语后置的例子。再如《陋室铭》一文中的“何陋之有”一句,应该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句中“之”字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宾语“何陋”提前,因为在古汉语中,习惯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习惯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所以翻译时要将其调换过来,这是宾语前置的例子。

3、添加成分。

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省略某一词语或某一成分的现象,运用直译的方法很可能会使句子因缺少成分而不通。这时,就需要适当添加补充一些词语,以使句子表达的意思完整、通顺。例如《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一句,直译为:“人家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这样翻译,句子的意思就难以理解了。其实这个句子中省略了一些成分,补充完整应该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人家),(我)不也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吗?”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非常顺畅且好理解了。

4、词语替代。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第2篇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简译]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x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坐享其成

反义词 通达权变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案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寓意:①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的不可能发生的。

②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成语口语文言文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从古到今语言一直经历着连续不断演变,因此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使得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口头语,由于古已有之,民众代代口耳相传,于是保留了古汉语的某些特点,如“晒太阳”,其实是“被太阳晒”或“让太阳晒”的意思,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倒装句式,但这和现代普遍说的“晒衣服”之类显然不同。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由于主要是或来源于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或来源于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或是古代诗文中经典语句的直接引用或节缩而成,如学而不厌、贻笑大方,就自然和古代汉语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了。

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借助口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来学习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难的文言文,就有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同时,也掌握了许多成语、口语,真是一举两得。

一、古义保留

古代某个字的意思现代汉语已完全不用,只留存于某些成语、口语中;或者古代某个字的意思现代汉语还用,但是只能是以它做词素组成新的双音词。所以学习成语、口语不能养成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不良习惯。例如:

1.古义仅留存于成语、口语中:方兴未艾(停止);日薄西山(迫近);断编残简(皮条)。

2.古义留存于成语、口语中,又在现代汉语中组成了新的双音词:瞻前顾后(现代汉语则说“回顾”);道貌岸然(现代汉语则说“伟岸”)。

二、通假字

古汉语中独有的通假字现象,也保留在了一些成语中。弄清这些成语中的通假字,除了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防止作文中用这些成语的时候写错别字(《高考大纲》规定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或者快速辨别出“错别字辨析题”中成语的字形正误,值得重视。

例如:“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图穷匕见”,“见”通“现”,显露。“博闻强识”,“识”通“志”,记忆。

三、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也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口语中,翻译为“使……”、“让……”之类的格式。

例如:“生死肉骨”中的“生”和“肉”就是使动用法,分别翻译为“使(死人)生(复活)”、“使(白骨)(长出)肉”。如果直接解释使动用法的本字,就可以简洁些,只要自己能明白就可以了,比如“飞沙走石”中的“飞”和“走”解为“使……飞”、“使……走”,“富国强兵”中的“富”和“强”解为“使……富”、“使……强”。

口语中的例子,比如:“看医生”中的“看”解为“让……看”,“暖人心”中的“暖”解为“使……暖”,“烤火炉”中的“烤”解为“让……烤”等。

四、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成语、口语中也不少见。所谓“意动”,就是对宾语含有“感到(认为)它怎样”或“把它看作(当作)什么”之类的意思,也可以比较典雅地解释为“以……为……”的格式。

例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可以解为“把……看作草菅”,也可以解为“以……为草菅”。“不远万里”中的“远”,可以解为“感到……遥远”,也可以解为“以……为遥远”。形式有别,含义是相同的。

五、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所谓“一般动词”,是与“使动”、“意动”等比较特殊的动词区别而言,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这类活用的判断,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如果参照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需要动词,而该成语、口语中应该是动词的地方却不是动词,而是名词、形容词、代词或数词,那就说明它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口蜜腹剑”中的“蜜”和“剑”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如果直接解释为“口中蜂蜜腹中刀剑”,现代人就觉得不成句子,听不懂,这就说明其中的“蜜”和“剑”活用了,可分别解释为“含着蜂蜜(说话嘴甜)”、“藏着刀剑(内心狠毒)”。同样,“衣锦还乡”中的“衣”可解为“穿着”, “先礼后兵”中的“礼”和“兵”可分别解为“按礼节对待”、“发兵攻打”。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如“独善其身”中的“善”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如果直接解释为“独自善良自己”,现代人听不懂,可见这个“善”活用了,可以解释为“完善”。

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动词、形容词,而在古代汉语中却用在了该是名词的位置,也就是说必须解释为名词才能讲通,这就叫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怀敌附远”中的“远”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远方的人”。“追亡逐北”中的“亡”本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战败时的逃兵”。

七、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同样体现在成语、口语中。判断的方法是,名词的位置在动词前,如同现代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形式,但是作为主语来理解从意思上又讲不通,也就是说后面的动作不是该名词发出的,这样的情况就是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了。

解释格式要根据具体句子的意思来定,讲得通为准,不必死记硬背。或解为“像……一样”,例如“龙腾虎跃”解为“像龙一样(飞腾),像虎一样(跳跃)”;或解为“像对待……一样”,例如“兄事其友”解为“像对待兄长一样”;或解为“在……”,例如“街谈巷议”解为“在街道上,在巷子里”;或解为“用……”,例如“车载斗量”解为“用车,用斗”;或解为“向……”,例如“东奔西跑”解为“向东,向西”,等等。

八、成分省略

如同文言文中一样,成语、口语中的成分省略现象也比较普遍。省略谓语,比如:一字(值)千金;省略宾语,比如:引(之)以为戒;省略介词,比如:如坐(于)春风。

九、语序颠倒

古代汉语中一般叫“倒装句式”的现象常见的有四种: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等,保留在成语、口语中的则主要是两种: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由于成语、口语不全都能独自成“句”,因此我们叫它“语序颠倒”。

(一)宾语前置

1.动宾结构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何罪之有(有何罪)。

2.介宾结构中宾语前置。如:夜以继日(以夜继日)、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二)介宾短语后置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第4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一文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滥竽充数》,并补充进行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诗文 语文素养 提高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不少的名家大师都曾论证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能使人聪慧,能使人视野开阔,尤其是多读古今贤文、经典名著,对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基,而古诗文文化则是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瑰宝。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相似。几千年来,“四书五经”及后来的唐诗宋词等被国人奉为经典,成为读书人必读的书。

小学生正处在黄金记忆阶段,记忆能力好,多诵读古诗文,弘扬古诗文,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曾到佛山参加一个古诗文研讨会,其中佛山市教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说到对小时候背诵的《岳阳楼记》至今还过目不忘,这都是得益于小时候经常诵读。由此可见,小时候多读古诗文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他现场朗诵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等段落,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2]和“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3]。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课堂内外,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古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和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扎实开展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古诗文在小学语中的呈现。古诗文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里,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使学生感到古诗文这中华传统文化无处不在,随着语文改革的推进,不断受到古诗文的浸染熏陶。在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的呈现方式,主要有这几种。(1)专题。如,“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古典名著”、“轻叩诗歌的大门”等。(2)识字课。如,三字经、对子歌、谚语、歇后语等。(3)课文。这是教科书的主体,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4)“语文园地”和“回顾·拓展”。其中在“日积月累”这一栏目,有古诗词名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5)“综合性学习”。如《孔子拜师》《开天地》等。

2.“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以开放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古诗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这些都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和学习。在古诗教学中,我的教学环节一般是:一知诗(词、文)人,明题意;二是知诗句,明诗意;三是想意境,悟诗情。在教学方法中,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古诗文的意思,在诵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讲授诗词教学中,我按照上述的环节让学生先进行诵读,然后分小组共同理解诗句含义,探究诗词人的思想感情;再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充分给予他们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讲解指导,让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如《绝句》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这句诗,开始时学生还是较难理解的,主要是诗句跨越的时间太长了,但通过教师的讲解,他们较快掌握这句诗的含义。古诗文中的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虽是较难读和理解,但通过示范和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学生在多诵读的基础上较快理解了文言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学弈》这则小古文中教学中,开始时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毕竟小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但通过多读多讲之后,教师对较难理解的语句都能理解了。如“思援弓缴而射之”[5]这句,刚开始时,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老师的讲解和诵读之后,他们都理解了。古诗文就是通过多读多诵多背,在诵读中提高了学生的的诵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编写《香洲四小学生阅读之星成长评价手册》,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为把这校本教材编好,我组织了相关教师对入选手册的古诗文进行筛选和审定,最后我们把《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75首古诗收录进去,另外我们还筛选了25首古诗文作为补充。这些古诗文,我们要求学生能诵能背,并由家长和老师进行评价,在早读和午读时学生都可以进行读背。利用早读时间多读多背,以此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二、举办精彩纷呈古诗文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使古诗文活动开展得更好,我按学校的教学安排举办精彩纷呈古诗文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建立班级古诗文图书角。在班级图书角现在图书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把在家中已看过的古诗文,按自愿的原则,捐献给班级,以便学生看到更多的古诗文书籍。即一种思想加上另一种思想,大于两种思想。每人都捐献一本书,全班每人就能多看几十本书。使学生从小就浸润在古诗文的传统文化中,既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2.选编“小古文诵读100篇”作为早读教材。通过开展“读一读,赛一赛,讲一讲”等方式,加强早读早背,熟读背诵加以积累,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这些小古文都是有趣生动富有深刻含义的名篇,有成语故事,有寓言、有童话等,其中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狐狸和乌鸦等。学生在读到《鸦狐》这篇小古文时,都觉得很有启发意义,其原因一是狐狸很会恭维,二乌鸦很蠢,不动脑筋就相信狐狸的鬼话。整个故事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深刻的道理:甜言须防是饵。甜言蜜语会使人麻痹,容易上当,最终酿成大错。乌鸦上当受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多读小古文100篇,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是非曲直辨别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3.固定阅读时段。在每周的阅读课中,我都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且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成长。我通常让学生自由阅读、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在读书方法与规律上作具体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对古诗文进行粗读与精读,使他们读起书来更有方法,效果更好。

4.设置古诗文课间铃。学校本学期设置古诗文课间铃,使学生在课间时间在学校哪个角落都充分感受到古诗文的文化氛围,如《满江红》、《清明》等。在这潜移默化的古诗文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

5.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和古诗词作家卡片比赛。从学生交上来的古诗文手抄报和古诗词作家卡片比赛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古诗文和古诗词作家卡片图文并茂,字体清晰有笔锋,如学生张璐璐所做的古诗词作家卡有李白、白居易、欧阳修和韩愈,生动传神,对人物作品特点解析到位,评委们都觉得做得很好。这样的比赛,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编审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6.举办古诗文征文比赛。在征文比赛中,学生积极参与,参赛征文质量高,很多学生的作品通过日常学习古诗文的生动例子说明从小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在学校评比后,我还选送了一些参加区级评比,很多的征文同样也在区级获奖。

7.举办诗歌原创大赛和诗歌硬笔书法大赛。诗歌原创大赛,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古诗文之后,自己也写几首诗,要求学生写出来的诗不一定很好,但都要原创。对于写得好的诗歌,我还请音乐老师把诗谱成歌曲,让学生用我歌唱我诗,从而激发学生写诗歌的兴趣。而诗歌硬笔书法比赛,主要是锻炼学生书写规范字的能力,在写字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8.开展以“诵读经典古诗文”为内容的庆祝活动。如在“元旦”、“六一”联欢会上,学生表演了相声、诗歌表演唱、古诗句对对碰等,形式多样,将平时的读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让师生用心灵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高年级的同学进行课本剧表演。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整合,再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疑是再创作,从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古诗文的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古诗内容丰富,丰厚博大,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古诗文,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J].教育部制订,2001,7.

[3]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教育部制订,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