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工实习个人总结

精工实习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工实习个人总结

精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离开学校有一段时间了,总是会想起以前的同学、哥们,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但现在大家已都各奔东西,我好象还算是幸运的一个,来到了中船重工388厂,做了一名装配钳工,也终于发现原来社会生活会是这么的残酷,这么的辛苦。

当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可以呼吸一下所谓的社会空气了,但在求职过程中却体会到了这其中的不易。四处的碰壁,失望,希望,一次又一次的应聘,易此又一次的打击,我都全然接受,终于,我还是感动了老天,我来到了388厂,做了一名钳工,想想在学校实习时,我们那时一直在磨铁,来到这里之后我还以为会和以前一样,会要我们去磨铁,但见到师傅之后,他跟我说我将成为一名装配钳工,“装配钳工”我有那么一点反应不过来,师傅似乎也看出了这一点,他很耐心的给我讲了什么是装配钳工,如何做一名装配钳工,如何做好一名装配钳工刚开始我的心情还是充满了疑问,不解的是,我们学模具的,怎么会干油缸装配这样的活呢!但现在想一想,学了不少知识,有些东西能让我终身受益。这是多么可贵的呀!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19世纪以后﹐各种机床的发展和普及﹐虽然逐步使大部分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钳工仍是广泛应用的基本技术﹐其原因是﹕划线﹑刮削﹑研磨和机械装配等钳工作业﹐至今尚无适当的机械化设备可以全部代替﹔某些最精密的样板﹑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如导轨面和轴瓦等)﹐仍需要依靠工人的手艺作精密加工﹔在单件小批生产﹑修配工作或缺乏设备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钳工制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钳工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操作者的技艺和熟练程度。钳工按专业性质又分为普通钳工﹑划线钳工﹑模具钳工﹑刮研钳工﹑装配钳工﹑机修钳工和管子钳工等?

从安全教育,动作要领和工具的使用到拿起锉刀等工具的实际操作,这无疑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有些东西是要自己去摸索的,有些东西是要从理论中去发现用于实际。从开始的打磨平面,就让我学到了要想做好一件事并不是那么的简单,要用实际去证实它。眼见的不一定真实(平面看上去很平,但经过测光就能发现它的不足);这让我想到了学校为什么要我们来这里实习,是要我们懂得学习的可贵,学习和打磨平面一样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做到最好,同时还要让我们认识到动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学习理论,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际的体验,发现不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这都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需要头脑和双手的配合。

从平面打磨到划线、打点;从修整形状到钻孔;从铰孔到攻螺纹,每一步让我学到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

钳工的方要内容是为划线、錾削、锉削、研磨、钻孔、扩孔、铰孔、攻螺纹等等。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而我所要做的内容就是处理阀的运行及装配,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工作内容:调节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卡堵,常出现在新投运系统和大修投运初期,由于管道内焊渣、铁锈等在节流口、导向部位造成堵塞使介质流通不畅,或调节阀检修中填料过紧,造成摩擦力增大,导致小信号不动作大信号动作过头的现象。

故障处理:可迅速开、关副线或调节阀,让脏物从副线或调节阀处被介质冲跑。另一办法用管钳夹紧阀杆,在外加信号压力情况下,正反用力旋动阀杆,让阀芯闪过卡处。若不能则增加气源压力增加驱动功率反复上下移动几次,即可解决问题。如若仍不动作,则需解体处理。

还有泄漏,泄露又分为

1、阀内漏,阀杆长短不适。气开阀,阀杆太长阀杆向上的(或向下)的距离不够,造成阀芯和阀座之间有空隙,不能充分接触,导致关不严而内漏。同样气关阀阀杆太短,导致阀芯和阀座之间有空隙,不能充分接触,导致关不严而内漏。

解决办法:应缩短(或延长)调节阀阀杆使调节阀长度合适,使其不再内漏。

2、填料泄漏。填料装入填料函以后,经压盖对其施加轴向压力。由于填料的塑性,使其产生径向力,并与阀杆紧密接触,但这种接触是并不是非常均匀的。有些部位接触的松,有些部位接触的紧,甚至有些部位没有接触上。调节阀在使用过程中,阀杆同填料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这个运动叫轴向运动。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高温、高压和渗透性强的流体介质的影响,调节阀填料函也是发生泄漏现象较多的部位。造成填料泄漏的主要原因是界面泄漏,对于纺织填料还会出现渗漏(压力介质沿着填料纤维之间的微小缝隙向外泄漏)。阀杆与填料间的界面泄漏是由于填料接触压力的逐渐衰减,填料自身老化等原因引起的,这时压力介质就会沿着填料与阀杆之间的接触间隙向外泄漏。

解决对策:为使填料装入方便,在填料函顶端倒角,在填料函底部放置耐冲蚀的间隙较小的金属保护环(与填料的接触面不能为斜面),以防止填料被介质压力推出。填料函各部与填料接触部分的金属表面要精加工,以提高表面光洁度,减少填料磨损。填料选用柔性石墨,因其具有气密性好,摩擦力小,长期使用后变化小,磨损的烧损小,维修容易,压盖螺栓重新拧紧后摩擦力不发生变化,耐压性和耐热性良好,不受内部介质的侵蚀,与阀杆和填料函内部接触的金属不发生点蚀或腐蚀。这样,有效地保护了阀杆填料函的密封,保证了填料的密封的可靠性和长期性。

3、阀芯、阀座变形泄漏。芯、阀座泄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调节阀生产过程中的铸造或锻造缺陷可导致腐蚀的加强。而腐蚀介质的通过,流体介质的冲刷也可造成调节阀的泄漏。腐蚀主要以侵蚀或气蚀的形式存在。当腐蚀性介质在通过调节阀时,便会产生对阀芯、阀座材料的侵蚀和冲击使阀芯、阀座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阀芯、阀座不配套,存在间隙,关不严发生泄漏。

解决方法:关键把好阀芯、阀座的材质的选型关、质量关。选择耐腐蚀材料,对麻点、沙眼等缺陷的产品坚决剔除。若阀芯、阀座变形不太严重,可经过细砂纸研磨,消除痕迹,提高密封光洁度,以提高密封性能。若损坏严重,则应重新更换新阀。

另外则是振荡,震荡产生的原因是调节阀的弹簧刚度不足,调节阀输出信号不稳定而急剧变动易引起调节阀振荡。还有说选阀的频率与系统频率相同或管道、基座剧烈振动,使调节阀随之振动。选型不当,调节阀工作在小开度存在着急剧的流阻、流速、压力的变化,当超过阀刚度,稳定性变差,严重时产生振荡。

解决对策:由于产生振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振动轻微的振动,可增加刚度来消除。如选用大刚度弹簧,改用活塞执行结构。管道、基座剧烈震动通过增加支撑消除振动干扰;选阀的频率与系统频率相同,则更换不同结构的阀;工作在小开度造成的振荡,则是选型不当流通能力c值选大,必须重新选型流通能力c值较小的或采用分程控制或子母阀以克服调节阀工作在小开度。

起它的还有阀门定位器故障,这又分为

1、普通定位器采用机械式力平衡原理工作,即喷嘴挡板技术,主要存在以下故障类型:

1)因采用机械式力平衡原理工作,其可动部件较多,容易受温度,振动的影响,造成调节阀的波动;

2)采用喷嘴挡板技术,由于喷嘴孔很小,易被灰尘或不干净的气源堵住,是定位器不能正常工作;

3)采用力的平衡原理,弹簧的弹性系数在恶劣现场下发生改变,造成调节阀非线性导致控制质量下降。

2、智能定位器由微处理器(cpu)、a/d,d/a转换器及等部件组成,其工作原理与普通定位器截然不同。给定值和实际值的比较纯是电动信号,不再是力平衡。因此能够克服常规定位器的力平衡的缺点。但在用于紧急停车场合时,如紧急切断阀、紧急放空阀等。这些阀门要求静止在某一位置,只有紧急情况出现时,才需要可靠地动作。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位置容易使电气转换器失控造成小信号不动作的危险情况。此外用于阀门的位置传感电位器由于工作在现场,电阻值易发生变化造成小信号不动作,大信号全开的危险情况。因此为了确保智能定位器的可靠性和可利用性,必须对它们进行频繁的测试。

通过对调节阀故障原因分析,采取适当的处理、改进办法,将大大提高调节阀的利用率,降低仪表故障率,对流程工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能源消耗的降低都有着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调节系统的质量,从而确保生产装置长周期运行。

精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教得更好,学生如何才能学得更好,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这些就成为了关键问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毕业生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等。通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体验式”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何谓“体验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的灌输,而不是技能的锻炼;注重虚假实例的演练,而不是真实企业工程案例的实践。而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使学生从“知道”相关知识到“会做”相关的事情,并且最终变成为习惯和自觉行为的过程。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成功经验主要是“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将“体验式”教学方法融入核心能力教育,并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来。“体验式”教育注重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教学过程的主角,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学生凭着自我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致,来亲身体验课堂活动,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而使得核心能力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教学和学生素质教育中采用“体验式”教育(教学)方法的成功案例非常少,更没有形成可系统推广的教学成果,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尚停留在对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梳理和介绍试点的阶段,对于体验式教学理念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具体的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的设计方案,更没有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的实效。

二、“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模型

围绕高职学生的特征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建立闭环的“体验圈”和科学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型,准确地评价学生当前的职业核心能力状态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并把握未来。“体验圈”是将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所涵盖的抽象理论知识由“无形”转化成“有形”,创造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具体活动中充分获得亲身体验和感知。“体验圈”既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课程)来“体验”,也能够在各个独立的活动(课程)中,通过团队实现交流合作,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认知,最后将理论或认知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课程过程中起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这些都是基于库伯的“学习圈理论”(见图1),通过“体验式”教育,完成了一个“从实践(个人的体验)到理论(包括个人的认识)再到实践(社会的具体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产生真知的过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同时,结合学校活动、学生专业与企业需求进行比照,建立金字塔形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模型(见图2),形成“职业价值观与态度职业适应性发展潜力”的上升通道。底层职业价值观与态度以职业生涯规划、进取心、敬业责任心、团队合作和组织认同等为主,中层职业适应性以诚信、弹性与适应行动力、时间管理和自信等为主,顶层是个人的发展潜力,依次递进。基于上述能力模型,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育,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和形式创新。当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核心能力教育,各校百花齐放,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有三大共性的做法:一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应渗透于专业技能教育之中,二是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显性课程体系建设,三是要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校外实践)活动、校企合作来共同推进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这些做法都是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模型对学生开展能力培养,渗透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和创新创业教育中。

三、“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只有在专业课教学中创设接近企业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机会,教学内容与企业一线工作相接近,学生才能在这种情境下,凭借自己的情感和直觉,去感受、体味和领悟,从而产生情感、知识和能力。所以,在开展“体验式”核心能力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渠道,建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系统,构建全员参与的高职学生“体验式”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现代高职教育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这个接口关键就是看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体验式”专业课程教学和核心能力教育要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品格,培育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专业课的“体验式”核心能力教育的真正价值是教师创设职业场景(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职业感受、工作过程和体验情感,最终形成自己良好的职业修养,从而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以培养高职学生具备满足社岗位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建立了“体验式”核心能力教育课程体系,利用“校中厂”“厂中校”开展企业认知实习、生产性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等“体验式”导入课程,以及通过户外活动、创业基地等开展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就业与指导等专项课程,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中必需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上述课程安排在三年教学计划中实施,专业特定能力培养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囊括了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职业规划、营销财务、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三年三阶段的课程安排计划见表1。职业核心能力模型融合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中,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中运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点燃学生内心的学习激情,师生共同融入教学情境中。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做中学”,通过体验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即时感受无形的概念,通过体验来领悟深刻的道理,并形成自己的认知。同时在第二课堂、协会社团、团学组织、三下乡等活动中,体验职业和非职业的核心能力培养过程。学校给学生建立核心能力学分银行,在课堂外的学习、工作、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也能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实施

职业核心能力的体验应在职业环境中进行,应渗透于专业技能教育之中,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导下,由具有企业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来完成职业工作,重点培养在校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1.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应无形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可以通过“体验式”企业认知实习、劳动模范进校园、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道德教育兼职辅导员等形式,通过学生学习中心、工程师训练营、社团协会等平台,指导学生在技能训练中自觉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同时,职业道德教育尤为关键。2.突出职业规范意识的培养职业规范意识是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称。如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能够衔接。现代企业的职业规范要求的重点是“精工细作,优质高效;遵章守纪,规范操作;爱护设备,降低损耗”。为培养在校高职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高职学生可在企业一线或企业环境中,通过定岗实习、实验实训、工学交替、素质拓展、“体验式”职业活动等形式,接受职业规范意识的养成教育。3.突出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技能提升的重要路径有一体化教学、实验实训、定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其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是实现学生毕业后快速与岗位无缝对接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试点“三年三阶段实习”计划。第一年,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及绘图、仪器仪表使用等基本能力),培养专业认知,进行岗位体验(两周到一个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到企业去初步体验职业岗位场景,了解岗位特征及岗位要求等。第二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现场编程、PLC技术、运动控制等),进行生产性实训(1个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到企业对应岗位去,进行专业顶岗实习,深层次体验实践职业岗位,全面训练职业素养。第三年,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4-6个月),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4.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在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以专业社团为依托,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创业计划大赛”为重点,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竞赛是一种“体验”平台,无论是技能竞赛还是创新创业大赛,层层选拔,人人参与,能惠及到大多数学生。创业实体是一种“体验”平台,能发挥学生的创业热情,展现学生的创业想法。与创业中心、紧密合作企业、共享型公共实训中心合作,多方共建形成合力育人机制,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小结

“体验式”职业核心教育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只有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中去体验,让体验成为一种无意识,让体验成为一种习惯。其关键在于创建真实的体验环境,引入真实的体验项目,融入真实的体验过程,品味真实的体验结果。总之,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参考文献:

[1]潘钥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J].天津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学报,2006(11).

[2]黄道平.高职院校“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精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训;整合

作者简介:张欣波(1970-),男,辽宁辽阳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常雪峰(1975-),男,湖北荆州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厦门 3510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6-02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十”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然而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术、技能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目前,针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受训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经过短期培训后即上岗,这样只重操作,难以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对CAD/CAM软件、自主产权的数控系统等数控技术核心进行研发的部门很少,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公司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这都导致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培养出集机械、电子、电气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性数控技术人才,还需要从高校做起。

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秉持“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发展,在大陆第一个鲜明提出了“创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因此,整合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训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校在“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数控理论课程整合

学校原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为中心,“数控技术”课程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要脱节;原有体系中,过分强调数控机床的加工与工艺编程。而对数控控制原理的涉及内容不多,尤其体现在实践环节中。

我校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数控技术”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更新、删减了部分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了传统制造工种的学习,又增加了数控控制原理的应用、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维护的内容,形成从“传统工艺工装传统制造(车、铣、钻等)数控设备编程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数控设备改造(再制造)”一条龙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见图1。

二、建设数控技术试验室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维护的相关内容。目前我校机械工程系也建有数控实验室,主要装备只有VMC-2002B数控加工中心、TH-DNC-Ⅲ型多功能数控教学机床和模拟编程器等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数控编程及上机操作时训。而在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数控机床主要针对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也做一些“数控技术”实训而用,学生通过这些机床完成“加工程序”的编制,并在机床上进行实训,主要培养目的集中在机械制造方面。而对数控机床本身的控制在理论课、实践课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和市场上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利用我校目前现有的数控机床进行数控技术的实验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成型的数控设备其数控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相对固定,不能进行随机的系统参数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深入了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伺服电机及测量反馈等模型的理解;另外由于数控实验室配备的数控教学机配置的数控系统在实际大中型企业中所占份额极少,不是市场主流,也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对数控技术的掌握。现有的设备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机制、机电等相关专业学生在数控方面课程的实验及培训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当前市场占有率高的数控系统为基础的数控技术实验室,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全面掌握所需的技能,以及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我校建设了FANUC 0I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实验台、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实验台。这些数控系统多为当今市场流行数控品牌,每个实验台均采用开放式、工业级配置。见图2。

三、改革实训内容体系,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教为所用,学以致用。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强化数控实训中的机械加工工艺与编程,另一方面增加数控维修维护内容。在数控技术实训体系中十分注重教材的开发,努力加强教材建设。

1.在实验机房中增加了数控机床维修仿真的实际内容

根据最前沿的专业原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排故等过程进行模拟,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工具。利用仿真软件对各类故障现象进行设置,使学生可以针对出现的故障现象利用仿真软件模块查找故障原因,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尽快地掌握和提高数控机床的维修技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2.编写《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教材

由于厦门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具有企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所以在“数控技术”人才方面既有重点大学的博士也有从一线企业招聘来的具有多年实践背景的人才。编著者在企业常年从事数控机床的维修工作,并多次负责或参与数控机床的改造工作,所以对数控机床经常出现的故障以及排除办法比较了解,总结了大量的维修实例并加以归类。

3.编写辅助教材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数控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编写了适合学校的的实际教材,例如编写了《FANUC 0i数控系统连接调试》、《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连接调试》、《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连接调试》等多项实训教材。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数控项目实训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数控机床的再制造和维修维护需要大量的实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厦门理工学院一方面广泛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为企业数控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带动兴趣小组参与维修实际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针对过去的老式机床进行数控化再制造,将所学为所用。例如,我校XK713型数控铣床采用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该数控系统是由华中理工大学、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其结构是在个人PC计算机(286以上)安装控制软件,通过并口与数控控制板相连接,并由控制板向步进电机的脉冲电源方向及脉冲指令来驱动步进电机带动机械传动链完成机床的进给运动。主轴采用普通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机械换挡,满足不同加工需要。但由于此机床本身的机械传动链符合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具有机床改造的先决条件,故可对机床进行数控化升级改造。根据机床的具体情况和性价比选择了采用武汉华中世纪星HNC-21MD数控单元进行升级改造,更换原来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由于该系统具有步进电机控制接口,可直接与原有机床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相连接,即不更换驱动系统及步进电机。图3分别为改造前后的数控机床对比。

通过对教学镗铣床XK713型镗铣床的数控化升级改造,带领学生完全做到了从硬件连接到软件调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构成的几大部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动链的数学模型,巩固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电机拖动原理、工厂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直流控制系统和交流控制系统、PLC的编程技术及技巧、测量反馈的原理等,彻底达到高等学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

五、总结与反思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了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重点是针对高等学校的“数控技术”课程加入了大量的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和维修维护内容,力争在实践体系内,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强化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加强,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由于强化了技能训练,增加实训项目和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机电类数控技术方向的本科类学生以“数控机床”为核心,全面理清了课程体系。

但是,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尽管“工学结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是在全局范围内,由于制度、法律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如果只靠学校单方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终究会因为能力有限而难以展开。为此,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从制度上得到保障是以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新国,刘宏伟.仿真软件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3,(13).

[2]齐文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8).

相关期刊更多

黑龙江动物繁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

科技致富向导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

香料香精化妆品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