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至养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秋润肺,冬固本,这个时节,我们该为身体“屯”点什么呢?
白露
滋阴润肺 预防秋燥
专家建议,多喝蜂蜜水可以赶走秋燥。“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温的蜂蜜水。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水分,还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秘。另外,此节气还适合多饮清茶。老年人以饮红茶为最宜,妇女儿童则最宜饮淡绿茶。”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秋分
进补适量 分清虚实
秋分是秋季养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而且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分已经进入了秋季进补的季节,但专家提醒,秋分进补也不可乱补,应分清虚实、进补适量,并且易多补“辛酸”之品。
“中医的调理原则强调 ‘虚者补之’,即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因此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将适得其反。”陈丽云还强调,由于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因此在进补祛燥时也应有所侧重,辨证施“补”。
(欲知完整内容,扫描二维码)
寒露
养阴防燥 润肺益胃
寒露时节天气寒凉,人们也更喜欢吃味厚油滑的食物,但专家表示,如果总是为“贴秋膘”而食肥甘厚味就会造成胃肠系统的负担,而且营养也不易被人体吸收。反而,一些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更能帮助身体收敛,并能慢慢滋养五脏六腑。“建议多食用汤类、粥类和羹类流质,不仅易于吸收、能暖身护胃,还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缓解秋燥。”
在干燥的秋季,不必担心摄入的水分过多,因为胃肠道在此时会表现为异常的干燥,而较多的水分在进入胃肠后很快就能被人体吸收,在体内经过体液循环运转后,通过排便、排汗等排出体外,还能帮助润肠排毒。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霜降
滋阴润燥 益气固表
“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被大家所熟知,而且“老古话”还强调要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
专家对此建议,秋季的进补要以“润燥、固表、益气”为主。如蜂王浆,就比较适合身体虚弱的老人,若早晚各服一次,对促进睡眠和通便都有一定好处;如西洋参,是中药中滋阴、生津的上品,对于肿瘤病人、术后患者、白细胞低的患者,多食将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立冬
虚者补之 寒者温之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小雪
避寒就温 养护阳气
由于小雪正值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时节,因此,为了御寒保暖,各种肉类饮食、药膳、火锅也会纷纷登场。但人体也极易因室内供暖、穿得严实,内热发散不畅而上火,所以肉食不宜大量,可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如白萝卜、大白菜、菠菜、黑木耳、豆腐等。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大雪
防燥护阴 滋肾润肺
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葱、山药、桂圆、栗子及杏脯等性属温热的食物,以助御寒。不过,像面红上火、口腔干燥、口唇皲裂、毛发干枯等有阴虚表现之人,在补阳的同时还应兼顾防燥护阴、滋肾润肺,可以多吃一些梨、萝卜、藕、蘑菇等养阴的食物。另外,由于大雪时节室内外都比较干燥,空气湿度很低,所以一定要多喝水。
(欲知完整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冬至
宜食甘温 滋阴潜阳
2、寒风凛冽多加衣,地上冰滑小心摔。白昼短暂早归栖,雪花飘逸心自怡。饭肴滚烫胃更饱,雪景美好我自赏。祝您冬至愉快!
3、节气,冬至如年;冬天到来,温馨将至;冬天到来,快乐将至;冬天到来,至爱将至;冬天到来,亲朋将至:冬至冬至,祝你福祉!
4、盛一碗情谊饺,让平安开道;抛弃所有烦恼,让快乐拥抱;存贮心中温馨,让寒冷走掉;融真情于短信,冬至节气,愿朋友冬至快乐!
5、快乐冬至!什么使冬至快乐?不是那快乐的阳光,也不是鸟儿的啁啾那是愉快的念头和幸福的笑容,而是温馨慈爱的问候!—冬至快乐!
6、冬至冷,春节暖。寒冬将逝,春当不远,把心情放晴吧。
7、爸:为了儿的人生您辛苦了大半辈子!今天是您的节日,儿想对您说:谢谢您,我最亲最爱的爸!
8、年年此节遇。冬至大如年,浓重好欢聚。情暖数九天,二十四节气。冬至阳气起,吉日庆贺喜。祝快乐冬至!
9、爸爸,今天是冬至节,节日快乐哦。虽然,你有时很凶,但是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是吗?在这里祝你快乐,健康!
人体受寒冷气温的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因此,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对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冬季饮食首先要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所供给的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等,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可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节,应顺应自然,注重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可选食:粳米、籼米、玉米、红豆、黄豆、豌豆等谷豆类;韭菜、豌豆苗、萝卜、黄花菜等蔬菜;牛肉、羊肉、狗肉、鸡肉及鲫鱼、鲈鱼、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橘子、甘蔗、桂圆等水果。同时,冬季在五行中属水,入肾经;五色中黑色入肾。因此,冬季应增加黑色食品的摄入。如乌骨鸡、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海带、紫菜等,多吃这类食物有明显补肾作用。
冬季可以说是蔬菜水果的淡季,尤其是在北方,人体往往在这个季节维生素摄入不足,出现牙龈出血、肿痛、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可适当食用一些如紫心地瓜等薯类,补充B族维生素。还可以选择圆白菜、白萝卜、小油菜、苹果、梨、柚子等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
关键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
中图分类号:R19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引言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历代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说都有不同的见解,下面进行逐一阐述。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的发展历程
(一)以阴阳生长收藏而论
明代医家马莳及清代医家高士宗均从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养生长收藏之气立论。马莳云: “圣人春夏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宗亦论: “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 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主生长,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秋冬主收藏,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因此,人应在春夏之时保护体内阳气,以顺应自然阳气的生长; 在秋冬之时保养体内阴气,使阴气得以收藏,才能使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不易患病。
(二)以阴阳互制而论
唐代医家王冰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 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而顾护; 秋冬阴盛而易伤阳,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而保全阳气。是借药物、食物寒热温凉之性,以制约四时体内阴阳之偏盛,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平衡协调。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曰“……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如此……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认为春夏阳旺易伤阴液,食寒凉药食则滋养阴津,而制约阳亢,防止暑热伤津;秋冬阴盛易伤阳气,食温热药食则温补阳气,而温化阴寒,以制阴寒之盛。此说同于王冰。
(三)以阴阳虚盛而论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春夏季节天气炎热,人体内的阳气随汗液外泄而相对虚弱,加之人们易食生冷瓜果,贪凉饮冷,伤及阳气;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阴气旺盛,人们添衣加被、过食辛香热辣之品,耗伤体内阴津。故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有“夏月伏阴”之病,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 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有“冬月伏阳”之病,因而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是从阴阳外盛而内虚的情况来提出养阴、养阳的。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原则在临床及养生中的应用
(一)“春夏养阳”的机理及应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自然界变化的普遍规律。春夏之季,阳气活动旺盛,气候温热,机体腠理开泄,阳气消耗亦多,加之乘凉饮冷,更易损伤阳气,这就是春夏养阳的简单道理所在。夏季火热之气与人之心气相通,心属火在卦为“离”,离卦两阳爻在外而阴爻在内,为阳热外散,内部空虚之象;在人体,内在阴阳之气受到天气引动发生相应变化,春夏季人之阳气亦趋于体表,渐致体表畏热多汗而体内肠胃多寒等症,正如《伤寒论・辨脉法》云: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在临床处方用药时,春夏季节尽量勿伤人体阳气,尤胃之阳气,避免应用大量苦寒之品,或可稍加桂枝、升麻、薄荷等药物以养生长之气,效果更佳。“冬病夏治”,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采取夏月三伏天背俞贴敷疗法,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剂,亦取“春夏养阳”之意,于盛夏阳旺之时进行治疗,至秋冬才可能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在养生方面,《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了四时适宜的起居作息模式,其中春为少阳,要适当增加觉醒和活动的时间,助神气外散以应春生之势,而夏为太阳,较春时应加大活动量以应夏长之势。
(二)“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应用
秋冬气候肃杀,阴气当令,肌表致密,阳气内敛而致偏盛,更加之秋冬季节人们喜食辛辣温热之品,每易耗阴助阳,故秋冬应时时注意保全阴分,此谓秋冬养阴之理。以自然而论,冬季地表极寒,地下反温,井中之水反不若地表之寒。对人体而言,秋冬季节,阳气又逐渐潜藏于体内,熏灼阴液,造成体内阴液相对不足,此时若不注重阴血的培育,就会造成阴阳平衡失调,发生疾病,所以素体阴虚之人到秋冬季节易患秋燥,治疗此证,适当加用滋阴补血之品,可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养生实践中应守其本义,不可滥用误用补药
对中医理论进行运用首先应该明确其内涵,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临床运用与养生实践。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果不究其本意易望文生义而发生滥用误用温阳滋阴药的现象。平人无事不可服药,否则“误补变证多端,坏病蜂拥而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它启示我们要做到饮食起居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这样才能做到未病先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经历代医家的补充完善,已经从养生保健治未病发展到指导临床诊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既是指导养生防病的原则,又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治疗原则,因此要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特点养生,因时制宜以治病。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不论在人的生理、病理方面,还是在养生、临床医疗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人们要适应四时而补其虚,补而不偏,根据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方能养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在不同季节人体气机与天气的协同而动,从而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护体内阳气的生长,以顺应自然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人体的阴气,使体内阴气得以收藏。如易患冻疮之人,多为体内阳气不足,入冬以后,体内阴寒之气渐盛,血液循环就受到阻碍,肌肤失于濡养,冻疮则生。如果在春夏阳气旺盛之际,用生姜等摩擦手足,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随之旺盛,体内阴寒之气易解,可以扶阳祛寒;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冬天体内就有足够的阳气去对抗阴寒之气,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是人体易于受寒气侵袭的疾病。常见的“冬病”,有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这些疾病发作呈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在秋冬季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
夏治就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天的时候进行对症治疗,以期通过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天发病率降低或减缓病情的目的,坚持数年后,有些疾病甚至可以根治。
冬病夏洽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通常采用药物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敷贴,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瘀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等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通顺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