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化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其次是外语电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外语电化教学的每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学媒体的更新。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创造和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直接动力。以听说教学法为例,行为主义教学流派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的这一教学法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应运而生的语言实验室成为从事这一活动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见,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化教学的力度,推动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促使外语电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进展速度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卫星传播、计算机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演变中,这些媒体已经从原始的单一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变革的周期在不断加快,新老交替的时间由初期的几十年逐渐缩小到十几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快节奏趋势。这种趋势给外语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和掌握外语电教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这种规律能推动我们所面临的工作。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1、从工作性质上看,它要有:1)声像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无线电广播、资料采购(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磁盘等)与贮存管理,声像软件制作等。2)传播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播放,声像阅览中心,计算机网络等。3)语言实验室群。包括各种档次的听力室、视听室、综合型高级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4)教学与理论研究。包括外语教学(口语、听力、视听说课等)、电教基础课教学、电教理论研讨、教材与教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等。5)设备技术保障与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修理、改造与革新,以及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的研制与试验等。
2、从组织机构上看,它应该分为:1)教学研究室,侧重电教理论和应用研究,制定规划和计划,指导电化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同时为学生和教师讲授电教基础知识。2)技术保障室,负责电教设备的技术保障与维修管理,科研革新以及产品信息交流。3)声像资料室,负责资料收集与管理为教学服务。4)软件制作室,负责教学节目的摄、录、编,以及美术设计、动画创作与特技制作、声像资料加工复制等。5)有线电视台(站),负责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日常教学节目播放与信息传递。
3、从人员组成上看,外语电教队伍的配备应该围绕教学、科研、服务3项主要任务进行考虑。为此,第一类是教学人员。教学人员当中又分两种,一是直接从事外语教学、教学法研究、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软件编制工作;二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并讲授有关课程。他们的职称系列为教师或研究员系列。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他们是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保障者。他们不仅要自身熟悉各种现代媒体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而且要负责对使用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操作和维护保养方面的常识。他们的职称系列为工程师或实验师系列。第三类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细分有3种,一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是电化教学总体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包括人员的调配和设备的调用。他们一般都兼有行政职务。二是资料管理人员,他们是声像资料的收集者和管理者,同时要为教学提供经常性的资料咨询与服务工作。他们的职称大部分为资料员,挂靠教师系列或研究员系列。三是设备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中有财产保管员和财备管理员以及设备场地管理人员等。他们在管理好财物的同时,要做好经常性的服务保障工作。他们的职务或职称分别为保管员、会计、出纳;技术员、实验师等。第四类是软件制作人员。他们从事教学片的摄制与编导工作。细分有摄像、编辑、导演、特技、配音、美工等环节。他们的职称主要挂靠在编辑系列。
1 再现实物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把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大脑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自学能力等都得到增强。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电化教学就具备了这种优势,应用声、光、电、图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一些优美的画面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让学生感受到实物的再现,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5幅绘春图的描写特别优美,讲课之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春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再以特写的方式缓缓推出春花图、春草图等画面,配以舒缓轻松的春之曲,不仅有利于欣赏散文《春》,而且对理解作者赞美春天、热爱美好自然的情感大有裨益。这样,情景动画营造了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感到语文易学、易懂,达到“我要学”的效果。
2 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单纯,新欢直观的东西,对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是雾里看花。运用电教手段,将抽象的东西表现得栩栩如生,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记忆深刻,课堂互动性也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境,可以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教师多讲解,所教内容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脱、穿大衣等几处细节变化,再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很广泛,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特性,还可以在唐诗宋词教学中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可以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的欣赏能力,创设意境,展现出诗词中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3 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即是要求学生利用课内外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章,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还可以开发创造潜力。电教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打破了学科间的局限,快速、高效的搜索功能,大量存储信息的优势,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够做到资源共享。
如在进行单元主题活动课“走近苏轼”时,利用电教技术的广泛性、灵活性等让学生广泛搜集、整理与苏轼相关的材料。课前,笔者汇总学生搜集的资料,大开眼界,佩服学生的能力无限——他们搜集了苏轼的生平事迹、家庭、饮食及有关苏轼的奇闻趣事等。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放手给了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师轻松了,效率提高了。
可见,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培养的学生要能在将来立足于社会,现在就一定要让他们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4 增加教学容量,减轻课业负担
幼儿的学习更多的来源于模仿,典范作用必不可少。电化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展示经典的作品,树立优秀的语言典范;结合图像、生硬,使幼儿学会观察、聆听、模仿,在幼儿的心中树立优秀的语言典范,使幼儿的学习直观、形象。例如在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让孩子观察春天的大树、小草、花儿等,让幼儿们找一找、看一看,这些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变化,激励大家的观察和聆听。老师:春天来了,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家看,小草、小燕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画面的移动,幼儿们会观察到地面上的小草从无到有,天空中多了小燕子的身影,而描述起来却乱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教师就可以进行适时的引导,建立一定的语言典范。老师:春天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小燕子也飞回来了。幼儿看到小草从泥土钻出来的动画,又听到老师的描述觉得很亲切,觉得很新奇,都想进行模仿,纷纷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情感来进行描述,积极性很高。幼儿:春天来了,我可以放风筝了。通过这样的经典作品,幼儿在逐渐的模仿中拥有了自己的个性,不仅学会了模仿,还有了创造性的个性语言,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春天般的生机,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模拟生活语境,形成正确的语言方式
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更能鼓励、支持幼儿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将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带进课堂,让幼儿在参与中主动的参与对话,创设出更丰富的语言学习情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过“圣诞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节日,在电教媒体的帮助下,让幼儿理解圣诞节的由来,懂得使用祝福的语言给别人带来快乐,不仅要收到礼物,还要为爸爸、妈妈准备礼物,并送上祝福的语言。老师:在圣诞夜,大家想给爸爸、妈妈什么礼物呢?有什么美好的祝愿呢?这时我利用电教媒体为幼儿展示各种各样的礼品,幼儿会指着不同的礼物说要送给爸爸、妈妈,同时说出了自己的希望和祝福。幼儿:我想把那个厚厚的手套送给妈妈,妈妈的手每到冬天就冻裂了,我希望妈妈的手恢复到春天时的柔软,不要在扎我的脸。孩子的回答逗得大家都笑了,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感染了每一个幼儿。一时间,每个孩子都要指着视频中的礼物送给爸爸、妈妈,整个课堂温暖、欢快。通过这样的方式,利用电教媒体将幼儿置身于一定的语境之中,使幼儿怀着美好的愿望展开讨论,在视频上的形、声、色不断的刺激下,充分发挥了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幼儿逐步的形成了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学会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一个孩子基本的素养,也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对于幼儿文明举止的养成要注重在日常小事中的渗透,然而教师有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来指正孩子的文明礼貌,电教媒体给了我们帮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回放,从中学会文明礼貌,为良好的语言习惯奠定基础。在幼儿的相处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幼儿行为的纠正。教师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给大家展示一些文明礼节。老师:大家都是乖孩子,更要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让我们一起跟着阿毛学礼仪吧?幼儿看在视频中活泼可爱的阿毛,都非常愿意和阿毛学礼仪。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学会了用“您能帮帮我吗?”来求助,在见面时学会了“你好,早上好!”打招呼。特别是有两个孩子在一次闹矛盾中,其中一个孩子主动道歉。幼儿:对不起,我不该跑得太快将你撞到。另一个孩子听到这样的道歉声,马上怒气全消,赶紧回了一句“没关系”。幼儿通过对“阿毛礼仪系列”的学习,懂得了一些日常的文明礼貌,使整个校园氛围和谐、融洽了很多,同时也将这些文明礼貌运用到生活之中,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
关键词:教学关键点确定与处理
在教学研究中,人们讨论较多、较深入的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钻研与处理教材乃至课堂教学中,除了重难点外,还存在一个关键点的问题,教学就是要在确定与处理教学关键点上下功夫。只有把握好关键,才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在新课学习中,教学的重难点总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存在一些距离,教学的任务就是缩短乃至消除这种距离。教学关键点突出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内容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因此,确定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对于顺利学习新知识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钻研教材时,弄清教材内容的层次与联系,明确重难点是抓关键点的基矗例如初中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纯净物的质量。由于这部分化学计算是学生初次接触,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如何理解题意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这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题意,找出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这就是该内容的教学关键点。教学中抓住已学知识,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配平及质量比的计算等与新课题的联系,提出几个有坡度的问题,让学生逐步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初步学会抓住关键点分析题意和计算的方法、步骤。这样就能把握教学关键点,顺利地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目的。所以,关键点是“课眼”,处理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关键点的确定与处理
确定与处理教学关键点,必须抓住两方面的矛盾。一是学生在学习认识过程中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矛盾;二是教材内容安排与合理的认识顺序之间的矛盾。要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确定与处理关键点的工作。
1.深入钻研教材,在明确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点。
要确定与处理好关键点,最基础的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不仅要对所教授的内容作深入地剖析,理出知识的层次与联系,还要相应地找出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课时的重难点,进而确定关键点。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原理教学内容为例分析如下: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及制取方法;难点是从设计思路出发进行学习。怎样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呢?从学生已经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需制的气体。当学生明确了以上三点后,讨论本节课的内容,教学关键点就选在这里。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追根求源,学生会对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有豁然开朗、恍然醒悟之感。
2.突破教材框框,设计合理的教学程序。
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认识顺序的科学统一上。就把握关键点这一教学环节而言,合理的认识顺序应该是:从整体看,要把握住教材体系、编者意图,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与衔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处,调整教学程序,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作好准备;从局部看,在解决关键问题前,要通过直观手段使学生感知问题所在,并进行必要地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思维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点上,在着手解决关键问题时,通过适当的发散与收敛,达到突出重点、难点的目的。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关催化剂的概念就是一个关键点。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进行教学,就不能根据实验现象突出地创设问题情境,就不能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及思维聚集到关键点上。而如果把课文中三个实验同时集中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通过现象对二氧化锰有一个生动直观地认识,再在总结实验现象,初步得出有关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实验,通过阅读、自学、讨论、思考来解决关键问题。
3.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强化实验问题的研究性。
化学实验中所产生的问题,往往对确定与把握教学关键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所产生的问题在教学上往往是提示物质变化规律的突破口。与化学实验有关的教学内容,其关键点的选择与处理大都是从这个“突破口”开始逐步深入的,如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强化实验问题的研究性,对于把握好关键点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变消极的接受为积极的观察与思考。如电解水的实验有两种做法:一是观察实验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负极上产生的是氢气,反应是什么;另一种是观察后问学生,负极上放出的是什么气体。学生可能会说是氢气,教师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是氢气?”显然只有第二种做法才会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探究心理,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发散、收敛的思维规律,联系实验现象,针对关键问题做不同角度的研究,直到探究出实验现象与变化规律的内在联系。通过实验问题的研究来把握教学的关键点,不但能达到理解重点、难点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实验来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促进其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4.在“结合部”选择突破口,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在相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条件下,怎样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选择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讲溶解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这些概念,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少学生仍分辨不清。在他们看来,“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溶质不能再溶解了;反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这种看法正是“先入为主”造成概念性错误,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所在。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把问题具体化,巧妙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判断。例如先让学生计算2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这时氢氧化钙溶液是否饱和?
(2)这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这时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4)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这样组织教学,既解决了疑难,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消除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一)整体课程的教学设计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以两个基本课题为核心,该核心必须涵盖大部分课程内容,同时兼顾课程的重点及实用性。通过课程设计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情况,以及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核心发展能力,从而达到预期满意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综合全课程内容的特点,找到以下两个课题如下:1.以简单高新企业工作流程为例,该课程的设计在原有课程计算机基础、手工实训操作课程基础上,该课程前期所需知识已经接触过,因此对学生的难度不大。但该课程设计的主要考点是学生对每个模块的掌握能力。同时善于利用已有的资源,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2.以以前做过手工操作的远大公司为例,该课程主要训练学生各个模块的衔接,重点学会基础设置、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三大模块,让学生通过前期各个模块的掌握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把握整个课程的知识。
(二)体现能力的考核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课程最终考核是我们检验学生掌握知识以及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基本手段之一,我们注重一种以体现能力为核心、理论与操作并重的课程考核方式,与以往仅仅注重理论的考核方式不同,整个考核分成三个部分:1.平时考核所占成绩比重的50%,平时注重任务驱动法。每堂课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课堂讨论、实践动手操作。以任务的完成程度、实训报告的写作情况、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正确性作为评分的依据。其目的是为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基本知识的动手能力等。2.理论考核所占成绩比重的20%,理论主要是针对整本书的基本理论进行检验,由于本课程属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之一,因此理解会计电算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及通过所学的原理对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整个考核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而不单单只是记忆能力。3.操作考核所占成绩比重的30%操作考核包括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实践操作考核主要是对基本模块的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课程设计主要考核学生求解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同时要求与手工操作结果进行对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课程教学的微观设计
(一)实例依据、问题引导以实例为依据、问题为线索,深刻讲解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我们打破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讲课模式,以一个贯穿全课程的实例“高新企业整个会计工作流程,不讲解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具体章节会计凭证的填制为例,先给出一笔经济业务,“将现金1000元存入银行。”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做出会计分录,并填制手工凭证。然后调出计算机软件凭证让他们填制。虽然没有学过,但是根据手工凭证以及计算机操作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知道怎么填写,而且操作完成。从而通过这种实例,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思想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通常传授客观的知识,培养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记忆能力。因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操作,思维方式太过单一。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动脑也较少,这正是传统教学法下学生的弱点。创新能力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找出问题的核心,查明原因,并寻找解决的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最后实现整个问题的求解。例如,要实现资产负债表的生成,必须先登记账簿,账簿的完成需要凭证的录入,进而扩展出其他报表都以此生成。尤其是通过以前手工操作过的企业为实例来设计,让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让学生能全面掌握整个模块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