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范文第1篇

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中,当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一般都是由科学技术引领的生产力的进步而引起的。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现代史上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科技发展: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界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电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断带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准确的利用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机遇,那么其生产力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错过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历史机遇,那么其生产力就会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

2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要清晰的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即使是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因为造福和危害可能是同一个过程。”即便只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利,但有时也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科学和技术两面性的存在时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科技活动中尽可能去抑制或者规避其不利因素,但不是完全消除它,因为其存在两面性,创造的同时必然存在破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的利益性利用利益性利用科学技术在任何地方都无处不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果。这表现为人类外在因素的危机和内在因素的危机两个方面,外在因素是指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内在因素是指人类身的威胁。人的外在环境制造了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环境与生态的破坏、物质与资源的锐减等诸如此类的方面,人们凭着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毫无节制地索取和消耗,最后导致一方面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枯竭;“另一方面人们不断对自然‘索取’的同时,却又向自然不停的‘污染’,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大量的污染物,诸如化肥、农药等工业重金属废料。”它给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科技的不平衡进步科学技术的不平衡进步指的是科技在不同领域上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平衡的进展。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那些利益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展。科技发展存在的这种机制,同时指明了这种道理和事实:那些利益性强大的群体或者民族,一般能够最高效、最快速地重视和推进科技进步,在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伴随着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以来一直引导着技术的发展方向,至今仍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潮头,而且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亦在里面。因此,科技的不平衡进步与人类文明中群体、民族、国家或者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相对关系。

(3)科技的不理性应用所谓不理性的利用,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只在乎于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中最大化、最直接的利益而使用科学技术,却忽视了长期的社会与环境的影响。第二,人们对使用新技术的社会后果缺乏明确的预期,因而即使出于善良的心里也会带来始料未及的后果。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科技水平尚不发达的时期。第三,科学技术也被用于侵略的道具。人类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比如不同的群体、民族甚至国家每一个利益群体从原则上说都是在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削弱和抢夺别人的利益,以至于有些利益集团时常会故意利用科学技术危害对自己不利的一方。科学技术的不理性应用导致了人类本身的危机,即技术的特异化导致人性的变化,人的主观性的沦落。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如何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如何使得人类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从而使人获得高速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从自然中解脱出来,确立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导地位,在认知和改变自然的进程中,实现了人的改造自然的主观意愿,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巨大的自由和解放。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出现,使人越来越快地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使得为科技发展获得更大解放,人类越来越偏向于高度的自由。然而由于科技本身存在某些缺陷,缺乏对科技的全面的认知,同时加上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科技的扭曲。在扭曲的状态下,技术不再只是一味的为人类创造利益,反而成为人类走向堕落的主观体、压迫人类不断走向灭亡,这种力量其实就是在慢慢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使人类服从它,最终使得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奴役。

(4)科技的两面性作用科学技术发展至今的历史表明,它是具有两面性,也就是说科技在不断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愈加损害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现在,它对于我们的利与弊在同时增强,因而愈加体现科学技术的矛盾性。

3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为它既定的特点,它不仅具有广义性,还具有狭义性,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普遍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而且各个群体或者地区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科技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重要的效应,与此同时必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我们不能否定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也不能寄希望于科学技术,过度盲目的发展,而体会不到科学技术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有着很大推动作用,但需要人类的欲望和社会环境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应该在探索和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最大化的提供服务,但对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也要提高警惕。科学技术是利弊共存的,这是事物的两面性,人类不光只看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而且还必须了解其存在不利的因素,科学技术所带来生产力的改革是惊人,同时伴随着灾难与破坏也随之而来,我们应该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用它来改变人类的生活,改变人类的观念,使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进程中担负起中坚力量。

4结论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利与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的广泛利用,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也使得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它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弊端,因此,只有做到多媒体与教学科学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并且避免或消除它的消极作用。

一、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必然性

(一)多媒体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

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融为一体,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方式使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逼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无可替代的选择。据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可以作用于视觉;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可以作用于听觉。

(二)多媒体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黑板+粉笔+张口”这种枯燥的语言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渠道。”

二、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多媒体有利于创设情景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若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的结合,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情景作为新课导入,那么这堂课就已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导入能带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的方式可多种多样。

(二)多媒体有助新授课的语境化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取材广泛,课本包含了大量的中、英、美文化、历史、习俗以及名胜古迹等多种背景知识,其中可能还涉及了不少的科学技术和科普知识。许多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此时若是用多媒体可见设计一定情景知识来辅助教学的话,会使学生更轻松,更深入的了解教材。

三、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的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

(一)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利用多媒体教学,要在“辅助”二字上下工夫,要明白多媒体教学只能发挥其辅助作用,而不能当作主体在课堂上使用。

(二)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

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

四、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过多的滥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使学生在课堂上如同走马观花,这样就导致课堂教学只注意形式,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滥用多媒体就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教学呢?

(一)要制作适合自己学生的课件

有些课件在设计时只注意形式,却忽略了效果。有些课件背景画面过于复杂,过多的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会对学生造成干扰。过多的配上优美的音乐,漂亮的图片、精美的动画都会让学生只将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这些东西上面。

(二)使用多媒体要适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的时机,运用得适度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他们误以为多媒体运用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授语言材料就越容易让学生掌握。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手段,忙得不亦乐乎。不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违背了多媒体的辅助原则,更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注意师生间的交流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多媒体教学在语言,手势和表情等表达方式上并不具有优势。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只能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在会议上作报告。这样就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乏。从心理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分为两个心理过程。一是认识过程,二是情感过程,若是单纯强调某一过程就会事倍功半。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负面影响;解决对策

一、生物技术概述

生物技术,通常又被称为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们生产出所需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在这里所谓的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主要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蛋自质工程五大方面。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生物技术的深入广泛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改善了人们生命的质量,更是人类在认识生命本质的问题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给人类新的福音,然而,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的看待,它都具有两面性,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破坏生态系统和冲击现有社会秩序的棘手问题。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有其两面性,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目前无法解决的,有些则是可以控制的。生物技术也是如此。它为解决食品短缺、资源和能源匾乏、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与健康、等重大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此同时,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中也带来了危害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一系列问题。

1、转基因技术的潜在威胁

(1)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作物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在“适者生存的”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它的出现必然会改变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这将会淘汰一部分原始物种,导致部分生物面临灭种的危机和生态的失衡,从而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此外,许多转基因生物都含有某种特定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有害的蛋白质。如果大面积长时间使用这种转基因生物,可能会使害虫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使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性大大降低。此外,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一些转基因作物可能会与生长在周围的野生近缘品种通过花粉传播等方式进行杂交,从而将自身携带的外源基因传给野生品种,这将严重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转基因技术还引发基因污染,这种污染不同于化学污染,它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大范围传播并长久存在。基因污染是通过花粉风扬等方式来扩散的,这种方式是不可控的,造成的后果也是无法预估和挽回的。基因污染世界上唯一一种可以随着生物不断繁衍,扩散却又难以清除的污染。因此这种污染对于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更大。

(2)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尽管转基因食物在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获取这种高营养价值的代价可能会是使食品本身产生大量毒性分子以及抗营养分子,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转基因食物具有比其它同类食物更高的毒素含量,对人体造成严重的生理影响甚至死亡。这种毒性还会间接表现在降低人体免疫力,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人本身抗药性的增强上。转基因生物及其附属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动物甚至人类的免疫能力,进而对动物及人类的健康安全和生存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如英国科学家在实验中让小白鼠食用转基因大豆,小白鼠体重减轻,身体内器官生长出现异常,自身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转基因食品还可能会引起食用者或接触者产生过敏性反应。转基因作物中的某种外源基因会使该种转基因作物产生新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是人类在正常自然进化中无法生成的,它可能就会破坏人类正常的免疫系统甚至诱发或者增加变应原性风险,从而导致过敏性反应的出现。此外科学家在一味提高转基因食品中某种营养成分后,可能会破坏整个食物的营养成分,从而打破食物本身的营养平衡,导致人体摄入营养的不均衡,影响人体内在生理机制。

2、克隆技术的负面效应

就目前来看克隆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克隆动物的成功率低,死亡率高,这都是技术不成熟的表现。但如果运用得当克隆技术还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造福人类。如克隆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人类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机制,完善生物的基因图谱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阻止人类衰老,治愈一些目前人类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有效防止大范围传染病的爆发,还可以培育更优良的农作物和家畜品种。但是,如果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的繁衍问题上,那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首先,克隆人的出现将会对现有人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带来巨大冲击,从而产生严重的伦理问题。其次,克隆人的出现,由于其身份难以认定,这就会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甚至颠倒,从而对传统的家庭观念、权利观和义务观造成强烈冲击。最后,克隆人会因自己的特殊存在,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而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缺陷,就会导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

3、基因武器的严重危害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很快的成为军事领域的宠儿。生物技术也不例外,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它的开发受到了很多国家的追捧,一些军事大国甚至弃“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于不顾,争先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来研发基因武器。基因武器是按照作战需要,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细菌或病毒,使不可致病的成为可致病的,使可用疫苗或药物预防和救治的疾病变得难于预防和治疗,而制造出来的新型生物武器。人类由于种群的不同,其遗传基因也有所差异,根据遗传基因的不同将特定种群作为攻击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基因武器与传统武器装备相比具有巨大优势,一是杀伤威力极大,成本较低,二是使用方法简单,可以灵活应用于各种战术之中,三是,杀伤过程隐蔽,极难防御。但是基因武器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基因武器给人带来的伤害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多的是给人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它对生态环境也会带来不可预估的伤害,可能会导致某个物质的灭绝,对土壤伤害的不可逆,严重破坏生物链的循环,彻底打破生态平衡。

三、生物技术负面效应的解决对策

1、伦理道德的控制

生物技术的负面效应可以通过伦理道德手段来进行控制,运用的正确的道德评价和价值导向来引导和规范技术主体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对于技术开发的可能性,并且要考虑其目的和结果的正确性。通过社会道德标准来约束和规范技术行为,协调好技术发展与人类发展间的伦理关系。我们应该提高技术研发者(即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意识,在以追逐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当代社会,科学家在为某个组织或机构谋求利益的同时,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具有科学精神,不能因为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科学研究的崇高性。如果一个科学家明明知道某项科学技术的使用会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那么他就应该及时遏止该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归根到底,不论科学研究还是某项技术的的社会应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而这一舞台是由各国政府搭建并主导的,因此政府必须规范科技的应用,并建立起一套普遍适用的伦理道德规范。

2、法律的制约

伦理道德规范只能从人性的层面来控制生物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被有强制性,无法完全约束生物技术的滥用。此时,法律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通过更为理性的方式从形式和价值对生物技术进步产生的负面效应来进行有效抑制。法律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它对科学技术的非理性和非人道利益因素的抑制,对技术理性的过度强调而导致人和社会生活的技术化的矫正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法律的客观性已经使飞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也正是因为法律的客观性使它成为应对和防范社会危害行为最为有效的规范。这一点就决定了法律的介入会有效地遏制生物技术的滥用行为,充分有效克服生物技术在研发和使用阶段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的负面效应。首先,就必须要重视法律所应当具有的作用。各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应法律来规范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通过具体法律手段来约束科学家和某些利益集团的行为。其次,在立法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科学立法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立法。法律是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推动力,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支撑。最后,法律生效之后要具有执行力,不能是空架子,对于违法行为,违法个人和违法集体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真正使法律条文落到实处。

3、社会公众的监督

任何一项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要正确处理生物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也是如此。首先,我们要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途径。在生物产品问世后,针对其带来的问题,政府的监管责无旁贷,对于问题的解决应该让社会大众充分参与,举行听证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讨论对策,也可以开通网上通道,增加社会大众的发声途径,集思广益,不能应为只是单纯追逐资本利益而忽视公众的利益。其次,社会公众因该提高自我权利意识,培养风险认识,不能只是看到眼前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要看到新技术带来好处的另一面,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最后,应该完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社会公众的参与是必要的,监督的机制却是必须的。监督机制的制定可以更好的规范技术的合理应用,使技术可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更好地造福人类。生物技术的正确合理应用将会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类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熊嫣.生物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与思考[J].生命科学仪器.2012

[2]刘长秋、谭家宝.论生物技术进步的负面效应及其法律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

[3]钱迎倩.转基因作物的利弊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1999

[4]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宋思扬、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M].科学出版社.2014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范文第4篇

摘 要: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动画艺术在国家文化大发展的环境下不断探索,锐意进取,数字动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它在尊重和继承传统动画表现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创新,《大闹天宫3D》成功地实践了这一点。本文从这一影片表现的艺术效果、数字动画艺术的应用和数字动画艺术在动画领域中的两面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借此谈一下数字动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数字艺术;3D;动画;传承;创新

随着动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影视动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动画片的品质和艺术魅力,动画片越多的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食粮。动画技术方面的进步和动画艺术结构的变更,使动画片在各个领域中的功能越来越大,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数字动画艺术在艺术上的表现手法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在技术上也给动画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希望与动力。动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价值观念、艺术追求、文化属性随着新技术的热潮而不断革新着。数字动画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前沿下与时俱进,动画艺术的前面加了一个“数字”,却成为了动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大闹天宫3D》创新了动画影像艺术,运用了新的技术让经典的动画片焕发了生命与活力,使其经典重塑。融入新鲜血液的《大闹天宫3D》以一种更有魅力和更具潜力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妙绝伦的视觉大餐,而更在于制作“大餐”的背后所运用的新思想,新技术,这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的。

一、《大闹天宫3D》动画长片表现的艺术效果

《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20世纪60年代年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动画片汲取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如京剧,昆曲、国画、民间年画、敦煌壁画等。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了中国动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典范。如今,这部堪称中国动画不朽之作的《大闹天宫》运用了数字3D艺术的表现形式搬上了银幕。新版的再一次创作,旨在通过最新的设备,最新的技术和最新的艺术思想将中国动画的传统经典元素继续发扬光大,在尊重和继承原著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性地将中国画的神韵与意境在三维数字艺术中表现出来。这部动画电影在内容上把原片的故事结构和画面镜头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将原来按照电视制作4:3的窄银幕转为电影制作16:9的宽银幕,舒适了人眼观赏的视觉比例,在影视剪辑上把原片上下两集110多分钟的内容剪成现在的89分钟,使在故事上更加具有了条理性。《大闹天宫3D》完全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延续了原片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古雅和神奇的造型表现形式,色彩浓郁具有神奇意境的背景在数字动画艺术的渲染下表现的淋漓尽致。音乐风格依然以中国传统戏曲作为总旋律,在保持原片京剧锣鼓等旋律外,辅以西洋和声与现代流行节奏,营造出有时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艺术效果。在配音上更是请了众多明星大腕的助阵,演员们揣摩角色的性格和心理进行独到的配音,进而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性和完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原片胶片在不同的程度上出现了磨损,褪色、杂音等情况,新片则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色彩的还原,胶片的修复和三维特效的处理等。修复后的影片色彩明亮丰富,细节更精致,画面感觉更加清新。新片为了强化3D数字效果的特殊视觉感受,结合了现代观众的欣赏心理、电影语言的创新运用等进行分镜头的重新设计,在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添加了几十个立体的特效镜头。原片中的角色动作和场景设计是平面性的,新片则旋转了不同的视觉角度使之立体,呈现出一种“冲出画面”的空间感。比如影片一开场,随着一声“大王驾到”,两只小猴子拿着长矛武器缓缓地打开花果山水帘洞,孙悟空从水帘洞里的站台上一跃跃到镜头台前,一下把观众“带进”了影片中;还有孙悟空当上了弼马温,御马监中的天马跳入孙悟空所变化出的池塘里,马群在池塘里尽情嬉戏玩耍,池塘中的水珠四处飞溅,让观众所感受的是水珠差点“溅”到了自己的身上;孙悟空由于王母娘娘设的蟠桃盛宴请了各路神仙,唯独没有请他,因此愤怒大闹瑶池,用金箍棒将一桌桌的酒壶果盘打出画面,坛坛罐罐直“飞”向观众等。影片在背景的设计上更有着卓尔不群的表现,原片对星罗棋布,变幻莫测天空的表现;对奇峰罗列,层峦叠嶂山体纵深感的表现;对波光粼粼,潺潺流水的质感表现都不是很独到精细。在新版中,角色与画面背景都得到数字化艺术的处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背景更加虚幻和丰富,突出了影片的神话色彩与神幻意境。《大闹天宫3D》以数字动画艺术的应用和独特的电影拍摄手法,给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和强有力的视觉效果。无论是新片画面的再一次升级,还是音效品质上运用的新手法,《大闹天宫3D》俨然成为了给予观众不可多得的艺术盛宴。

二、《大闹天宫3D》中数字动画艺术的应用

数字动画艺术,顾名思义是在艺术上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在数字技术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建立在数字虚拟图像技术基础上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总而言之,数字动画艺术是动画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动画片《大闹天宫3D》中使用的数字动画艺术,在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上的创新,将传统二维动画与现代3D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进行制作。3D数字艺术打破了二维动画制作上的局限性,结合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制作出更饱满,更细腻的视觉画面,以满足观众立体观影的愉悦感。美国特艺集团是全球顶级最大的影视技术特效制作公司,在好莱坞拥有96年的数字影视制作经验。《阿凡达》,《加勒比海盗》系列、中国的《》、《非诚勿扰》等都由特艺集团给予了特效和后期制作上的支持。特艺集团在《大闹天宫3D》上参与了3D数字技术上的制作,中美两国在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传承经典,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的手段,将二维平面转变为3D效果的立体画面,从窄银幕转变成宽银幕,每一个镜头都进行了色彩还原和修补,从观看者本人的视觉感受和三维立体的角度去丰富画面效果。《大闹天宫3D》运用16:9的宽银幕,是电影行业流行的黄金比例的银幕尺寸,是按照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和发现,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外部视觉范围并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一个长度和宽度比例为16:9的长方形。这样,《大闹天宫3D》符合观众的视觉观赏比例,使其影片的观赏效果更加舒适。《大闹天宫3D》是一次有益性的尝试,突破性地将传统动画和现代数字技术结合起来,数字3D运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出主观意念上的虚拟空间,提高了视觉效果和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孙悟空和哪吒打斗的场面,金箍棒和火尖枪之间的有力撞击所迸发出的绚丽火花,两者打斗结扎在一起时所出现的龙卷旋风,东海龙宫海底打斗时所漾出的气泡和天宫虚幻神奇的意境,都是运用数字特效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影片的背景,比如在原版《大闹天宫》天空中的几块云彩,云彩有大有小,有的可以看到全部,有的则有部分重叠。在制作数字3D效果时,就要把每一朵云彩都用影像抠图技术单独抠出来,按照其在原作中的体积大小,来设计出不同的景深。3D特效镜头大部分采用了正视差,呈现出前后效果的立体景深,再加上虚无缥缈的雾气所表现的层次感和气氛,视觉感受力油然而生。《大闹天宫3D》的立体空间造型,材质感受、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及色彩灯光的处理等,在创作上展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经典与现代数字动画艺术的相结合,在不失原有的中国味道和中国美感的条件下,数字动画艺术所发挥的影像魅力是令人击节叹赏的。

三、数字动画艺术在动画领域中的两面性

现代数字动画艺术的异军突起,对传统动画艺术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动画片的制作效率和影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制作方式上给了艺术家们充分的自由和表现空间。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数字动画艺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味地追求电脑虚拟视觉图像,一味模拟逼真的效果是它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与传统动画艺术的表现方法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过度地追求“数字”、“3D”,从而背离了动画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缺少了艺术上的灵性,准确的说是艺术感。从艺术层面上来说,它单纯地运用电脑技术去模拟虚拟空间和复制现实的真实性,而不是艺术家把自己所想表达的主观思想画在纸上,把自身的艺术灵感活生生地画出来,从而消弱了艺术家思想的真实流露,动画片原本的朴实性和独有的艺术底蕴不免有所淡化,从而缺失一定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价值。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在制作和表现特殊虚幻视觉效果和三维立体图形时,传统动画片的绘画表现手法是远远不能做到的,所以它又具有传统动画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数字动画艺术本身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相结合,艺术是动画的根基和灵魂,是整部动画片的核心与思想。没有艺术的动画片是空洞的,无趣的、没有生命力的。技术是动画外在新颖独特的表现方法,它为艺术家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为影片带来超乎想象的视觉效果,所以说数字动画艺术是创新了的动画艺术。《大闹天宫3D》运用传统动画艺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使之相互补充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既不失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也不失现代数字动画影像画面带来的新鲜感。《大闹天宫3D》在这种艺术与技术的尝试下完美地展现出来,这样的创新形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的。正如上海美影厂厂长钱建平所说,“《大闹天宫3D》是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对传统进行了一次非常好的维护、传承和发展”。是啊,这种传承与发展也是中国动画事业必须要走的重要一步。从近几年来上映的动画影片来看,数字动画电影在整个动画电影上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节奏紧张的科幻片,剧情片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片,再到天马行空的童话世界,都有着数字动画艺术的身影。现代数字动画艺术在今后的影视应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结语

当今时代是文化大繁荣,科技大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发展给数字动画艺术创造出了良好的机遇与外部环境,中国的动画片在尊重、继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当努力学习与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把艺术与技术运用到极致的国家当属美国,迪士尼、梦工厂、华纳兄弟这些在动画领域中数一数二的公司创作出了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画影片。他们如今所创作动画电影的手法大都是以数字3D的表现形式作为主打,并且他们每产出的一部新的动画影片都会带来新的技术。而《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他们借用中国传统故事和民族风格来创作的动画影片赚足了票房利润,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的动画电影也只有继承传统动画的精神内核,吸收现代最新技术,大胆创新,今后才一定会产出更高品质,更优秀的动画艺术影片。创新无止境,数字动画艺术的发展,推动动画领域的不断革新,让动画产业以及各个传媒领域都受益匪浅。数字动画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产物,它为动画领域开拓了视野,引领了新的方向。相信在此基础上,数字动画艺术也会带来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我们拭目以待。(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

参考文献

[1] 叶风.大型动画电影《小兵张嘎》三维动画创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范文第5篇

摘 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支持着种植生产行业。当前中国对小麦的种植也是从传统的人工种植转变成科技种植,全面开展机械化种植小麦。在种植小麦技术方面,也不断出现新的技术,而机械化种植小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种植技术,该技术为小麦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农民带来莫大的便利。文章致力于研究中国小麦的机械化种植问题,指出小麦种植机械化的优点,就当前中国小麦种植机械化的应用,总结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小麦种植;机械化;种植技术;问题研究

1 小麦种植机械化的优点

利用机械化技术种植小麦,有利于加长土壤的适耕期。小麦播种需要在一定适宜的时期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播种得到良好效果。若没有在合适的时间播种小麦,那就会影响到小麦的种植效果。在应用科技种植小麦前,小麦耕种的适耕期十分短暂,而且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原因、人为因素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小麦的播种、种植不能及时完成。随着机械化种植小麦技术的出现,以上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项技术不仅极大限度地缩短了小麦的播种时间,同时还能方便种植小麦的操作,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小麦的种植量和产量。利用机械化种植技术,可以减少人力参与种植,而且能降低物力的浪费,减少浪费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解决农村中种植小麦的人力缺乏问题,能够更好地种植小麦,提高种植效率[1]。

2 小麦种植机械化的应用

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的使用越发广泛,使得我国的小麦种植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小麦的种植情况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项种植技术对于种植小麦的农民来说是一件好事,特别对于拥有广袤种植场地的农民,更是能够提供莫大的便利。对于在平原地区种植小麦的农民来说,利用机械化种植小麦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增收的小麦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据了解,在河南这种平坦地区,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极大,因此利用机械化种植技术会极为便利,提高小麦种植地的利用率,促进小麦的增收,满足当地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同时,高产的小麦还能为当地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

3 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利用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对于种植小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为种植农民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效果,但是机械化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

3.1 机械化技术种植小麦存在的问题

(1)利用机械化技术为小麦施肥时,可能会降低小麦对肥料的吸收程度。利用机械化技术施肥,肥料大多只停留在土壤表面,很难进入深层,使得小麦不能充分吸收肥料中的养分,造成了肥料的浪费,不利于小麦生长。

(2)在播种时,耕种地的土质都较为松散,因此利用机械化技术播种小麦时,机器不能很好地把握播种的深浅度,造成有些小麦种得深,有些种得浅,参差不齐。

(3)由于土质较为疏松,利用机器进行机械化种植小麦后,由于对土地的镇压力度不够,可能会使得土地出现垄沟,而垄沟的出现会极大影响小麦的生长,不利于小麦根部储存水分,降低了小麦的抗旱能力。

3.2 关于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3.2.1 加大对机械化种植技术的优化

我国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一直在积极研究小麦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我国小麦种植的产量,另外还着力研究提高施肥的效率,让小麦对肥料的吸收率提高,促进小麦生长[3]。

3.2.2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

加大对农民耕作的培训,能够提高他们对耕种机械化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技术的种植方式,便于把握耕种的深浅度,利于小麦生长。

3.2.3 把传统耕种技术和机械化耕种技术相结合

把两种耕种方式相结合,及时对土壤进行镇压,但不能随意镇压。因为土质较为疏松,镇压不实,会不利于小麦的生根发芽,影响小麦的发育,影响小麦储存水分的能力,降低小麦的抗旱能力[4]。

4 结束语

科技在不断发展,农业也向着科技化、机械化的方向进展,耕种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景。机械化种植小麦的推广应用,不仅利于我国小麦种植行业的发展,更是为我国人口需求粮食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提高小麦的种植产量,还能够给种植者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发现机械化种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需要我国的农业专家不断钻研,研发更好的种植技术,提高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 1 ] 钱善凤. 浅谈小麦种植机械化问题与新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7(1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