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设计制造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理实一体化;教学
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环境背景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来说,要想满足企业对一线专业人员的需求,学校必须革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把学生培养成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显然,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这一课题展开论析,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和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8名,女生22名,各进行为期四轮的教学,轮次一个授课班,教学时数为8学时。(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高校、高职院校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期刊、文献等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依据。2.问卷调查法: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00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91.8%。其中,男生70名,女生20名。通过对实验对象授课前、授课后的问卷调查,取得了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期望、学习认知和学习建议等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对分析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意义、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三)结果与分析。经过四轮教学后,调查结果表明:93.1%的学生认为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有较强的实用性;95.4%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有参与兴趣;97.2%的学生赞成开设理实一体化教学;91.6%的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获得成就感,认为自己表现出色。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丰富教学理论,夯实一体化教学基础。虽然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实践,但是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做到与时代接轨,就必须丰富教学的指导性理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当然,教师在研究指导性理论的过程中要理性、系统地进行。教师必须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在正确把握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思想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新的教学思想,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使这些教学理论能够更好地实现与一体化教育理念的融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此外,教师在丰富教学思想和理念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寻找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使课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促进他们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二)调整教学内容,切实增强教学成效。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支撑,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条件之一。但是,就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来看,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内容与时代脱轨、编排固定化、知识资源有限等。针对教学内容所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勇于自我创新,打破教材的束缚,创新性地去运用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创新和整合。具体来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重点在于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加工工艺、材料选择、使用维护等。教师应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设计方法以及技术标准来查找、确定所需要的参数,以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三)采用模块教学,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模块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活动,其以具体的项目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参与其中,最后能有效达到发展学生实践性能力的目的。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特点来说,实施模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应打破章节的限制,把几门相近的课程融合,将培养目标相关的内容集合到一个模块中,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目标明确化。例如,在学习传动这一个模块章节时,就可以融入电动机的选择,并在《学生工作任务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传动模块后,计算带式输送机减速器需要的输入功率,确定电机转速,根据功率和电机转速选择电动机,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社会对综合型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实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育的改革,加快理实一体化教学已是必然。为此,学校应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按照学校需要的核心素质培养要求,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人才。
作者:张成 赵鹏 单位:河北秦皇岛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CurriculumDesign)是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是对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和考察,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的计划和方案。课程设计突破了课程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界定,把积累、迁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因素作为指标,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科类院校机械专业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展开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整合了机械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夹具和工艺规程设计等原来分属多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其涵盖内容广、理论联系实际密切,是在学生学习完理论基础课和机械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本课程设计则是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巩固和加深的非常好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所需要的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包括机床、夹具、刀具、量具等工艺装备的选择与使用,培养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的创新性改革是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通常,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采用理论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分段实施,学生在经过72学时的理论基础课程学习后,由指导教师带领,深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通过观察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机械零件的典型加工和工艺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对课堂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加深、掌握。接下来,学生们返回学校,集中三周进行课程设计,对所学习的理论、实践知识加以应用。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按下面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指导教师下达设计任务,为学生提供零件图、设计要求,讲解设计过程及注意事项。第二阶段,学生针对设计题目进行零件的结构分析和工艺设计,通过分析、讨论、计算,确定毛坯结构和尺寸,并设计完成该零件的详细工艺规程,制作出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片。第三阶段,针对工艺规程设计结果,选择典型表面的加工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结构设计,通过方案分析,选取和设计定位元件、夹紧机构、导向元件、夹具体等关键部件,并做出夹具装配图、典型零件图若干。第四阶段,学生完成设计报告,提交设计成果,然后根据每个人的设计内容、平时成绩,进行成绩的评定。
三、教学问题及改革方案
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工科院校的扩招,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逐渐显现出教学质量下滑的倾向。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充分利用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深入调查研究,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笔者针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提出相应改革方案。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解决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状。在进行本课程设计时,学生已进入大四上学期,很多同学进入毕业前的忙乱或茫然阶段,找工作、考研或对即将离校后的生活不知所措,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正确认识到课程设计对学习和培养工程师基本设计素质的重要影响,这些不良情绪往往会造成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在以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总有部分学生对待课程设计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目的。为改善现状,本文笔者深入学生中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积极引导、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集中召开动员大会,向学生讲清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作用、地位以及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同时结合设计任务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自觉地投入到课程设计工作中去。
2.注重课程设计选题的新颖性、先进性,避免选题单一,重复率高。多年来,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都是针对拨叉类零件进行加工工艺设计和机床夹具设计,这类零件结构典型,大多是金属切削机床的操纵部件,可以很好地将教学和设计内容联系起来,既有助于加深对机构的理解,又易于切入设计任务。但长期重复单一设计题目,很容易使学生懒于思考、相互抄袭,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通过参观机械制造综合实验室熟悉各类机床零部件,同时结合生产实习环节中常见的零件进行考察、分析,遴选出结构典型、难度适中的零件进行设计题目的扩充和更新,尽量做到设计选题新颖、难度适中。同时,指导教师还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选题目,经老师审核后选用,保证各组题目不重复,组内每人的任务各有特色。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减少或杜绝了抄袭现象。
3.合理安排设计时间,采用先进设计手段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绘图手段落后问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内容涉及大量的分析、计算和绘图工作,设计难度较之前的课程设计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充分运用所学结合实践来完成。而设计时间只有三周甚至是两周,这往往会使学生在设计初期不知如何下手,自我思考的时间受到限制,解决工艺参数计算和定位误差分析等问题时,为了赶进度加班加点,过于劳累。还有个别同学急于求成,照搬甚至抄袭别人的设计内容。在学生的设计中,多数仍采用手工绘图,一方面手工绘图时间长,增加设计的任务量;另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均采用计算机绘图技术,且学生们在校期间也学习过多种计算机绘图方法,手工绘图手段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与实际工作脱节。如此一来,课程设计的质量大大受到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针对上述现象,本文从改进课程设计的时间及安排着手,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环节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并在生产实习环节安排有针对性地参观和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设计中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功用,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程设计中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避免学生限于传统陈旧的思维框架。一直以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都是基于传统的设计模式,指导教师也是以简单练习为出发点,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的步骤、题目进行设计,虽说也可以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但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设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只能是模仿别人的一种陈旧的设计,只有创新设计才有可能超越过去,创造未来,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超越对手。
5.改革成绩评定方式,进一步规范。由于设计过程中三四个学生一组,进行同一个零件的工艺分析和夹具设计,难免会有个别同学偷懒抄袭的现象,那么仅凭平时表现和设计成果由指导教师直接判定成绩难免会出现偏颇,无法达到全面、公平的评定效果。我们应该在设计过程中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置疑、小组答辩的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设计给予合理的肯定和评定,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教风。自评即在设计过程中由学生结合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进行改善,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自评结束后,让学生两两结合进行互评,给出成绩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最后由教师组织分组答辩,结合自评、互评、答辩成绩给出最终成绩。
四、改革成效
1)要满足该机械零件所应有的使用要求:首先,其设计的结果应能使该机械零件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其次,被设计出的机械零件能够长期可靠地运行。综上所述,结构设计所制作的机械零件应该满足基本的功能、寿命、精确度、稳定性等要求。
2)要考虑最大经济性的原则:经济性原则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一成不变的原则,其涉及到产品的诸多细节方面,在设计、生产、使用的整个过程中才能综合体现出经济性的指标。即结构设计的结果应能使产品满足制造成本较低、使用高效率、维护费用较低等特性。
3)要考虑到机械零件的使用者的劳动需求:机械零件的安全性能必须要严格把握,以保证劳动者及周边人员的人身安全;另外,还应该尽可能地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为劳动者创造安全轻松、省时省力的劳动环境;最后,对于机械零件的外观设计上也应最求一定的美观要求。
4)要满足机械零件其他的环境、功能等上的特殊要求:如大型的机械产品应设计上便于运输的要求,机械机床精度长期保证和保持的要求等。
2机械零件结构的设计方法
设计是在正确的基本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来创造和发展新事物或者改造旧事物。对于机械零件的设计,也应与该概念相合,从知识上的理论原理到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都应该体现出来,因此,从理论到实践的结构设计,可有以下的几种结构设计的设计方法:
2.1理论设计
理论设计是日常生活中已掌握的合乎客观实际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与现代的各种物理力学理论、机械与金属的知识原理和规律相结合,来实现对机械零件的最理论的结构设计。根据零件的整体载荷情况、材料性能、零件工作情况和应力分布规律等方面的条件,运用理论知识下的简单的数学计算公式来确定该机械零件的几何尺寸、设计要求等。运用数学计算公式初步建立机械零件的形状尺寸后,下一步则是进行校核计算。校核计算是指运用理论的校核计算方法对计算出的机械零件的危险剖面的安全系数数值进行比对校核。该设计步骤多应用于机械内应力分布规律比较复杂,但该规律又能通过材料力学公式表达出来的机械零件结构设计。同时,它也适用于在已知零件尺寸的基础上而又应力分布规律相对简单的结构设计情况,如轴和弹簧的设计。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工作者为了简化计算过程,常在进行机械零件制造的结构设计时,在相关资料数据的基础上先进行粗略估算,直接实施结构设计,然后再进行校核计算。理论设计是一种比较科学和现代化的设计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该方法正在不断进步和改善,它阐明了机械零件的材料性能及应力分布规律,是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设计规律,可广泛适用于绝大部分的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
2.2经验设计
经验设计是指根据设计者本人的设计经验,再结合零件已有的设计使用经验,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进行的结构设计就叫做经验设计。在理论设计非常困难或者理论欠缺等不适用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经验设计的的方法。经验设计与理论设计相比,虽然没有足够多的理论科学分析作为设计的基础,但是根据设计经验本身形成的公式与理论就已具备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和理论统计性,所以经得起实践过程中的考验,具有很大的实用性的价值。并且一般来说,理论设计和经验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应用。经验设计适合应用于载荷情况不明、无法用理论分析且外形复杂的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中,多在机架、变速箱体的设计中得到应用,也多应用在一些价值不高的机械零件结构设计中。2.3模型实验设计模型实验设计是指在对机械零件作出已有的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再做整体和局部的非特殊处理,形成一体上的模型,并对提出的模型进行反复试验,结合实验经验加以修正完善。该设计方法要能制定出复杂机械零件的工作应力分布和极限承受能力,相对于经验设计更加合理,更加完善。这也是一种使经验设计顺利转化为理论设计的重要途径。模型实验的设计方法与实验相结合,能改善理论设计指导上的不足,同时也弥补了经验设计中不够科学的地方。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不够完备的大型的、结构复杂的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模型实验设计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3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需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前提和不断源泉,同时,为了与国际现代化科技的创新发展理念相接轨,每一个机械零件制造的结构设计者都应当尽力附上自己的创新设计,以促进产业发展,并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以上的设计方法和原有的理论设计步骤上设计者都可以做出自我的创新改变。如在进行机械零件内部结构分类时除了按各部分的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结构的不同价值,进行成本优化,做出结构评价再分类。
4结语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自动化检测
0 引言
近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多数工业生产环节朝着全自动的方向更新更快地发展。但是,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起步相对晚一些,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是机械制造业进行技术革新的新方向。不仅仅是机械设计行业,自动化已经深深扎根于各个领域。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机械设计中的自动化。
1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1.1 机械设计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国家经济的腾飞的同时,机械设计制造业也在的飞速发展,生产线上的人们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产品生产效率及其质量。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生产能力,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能够使得机械设备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且保证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
1.2 资源的配置优化度提高
将自动化技术投放到机械设计制造业中,能够对多种资源进行重新地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为机械制造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还能够有力的提升机械设计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机械制造业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环节,应该将自动化技术和机械设计进行合理结合,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机械设计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机械设计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2 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自动化技术
现如今随处可见的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理念,以往的自动化技术多指的是用机械技术代替人工来进行一些操作,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指令去完成所需要处理的任务。人们对于自动化技术的认识也在慢慢发生改变,现阶段自动化的定义如下:第一,取代人工的劳力运动或者取代人脑活动,将人工操作与机械的运作协调统一,使机械系统在制造运作的过程中更加便捷,流畅,高效,而且管理更加的方便。第二,在机械设备的功能上,某些自动化设备在其间的环节上能够完全取代人力和脑力劳动,最大程度的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使得机械制造的环节更加的顺畅。第三,指在自动化的运行上,在需要机械自动化的地方实现生产过程的具体化,从而大大缩短产品在整个过程中的生产时间,使整个过程的制造能够机械的连续的生产。
3 机械设计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 集成系统在机械设计中的运用
集成系统又被称之为计算机综合设计制造系统,将其应用于机械设计中,能够使产品的研发周期大幅度缩短,还能有效减少重复设计等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此之前,机械设计过程中也采用了多项计算机辅助技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工艺规划技术、测试技术、辅助设计工具、质控软件等等。集成系统的到来将这些独立的辅助技术整合到一起,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数据模型和信息共享平台,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单个技术之间的协调性,全面提升机械设计效率。虽然这些计算机辅助技术都能使机械设计的成本有所降低,但由于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统一,因此在缩短设计周期、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机械使用性能等方面的效应并不突出。这个系统首先以电子信息和先进的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并通过计算机、传感器、自动化等技术对机械设计过程中的物质、信息、参量等进行整合,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3.2 计算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系统应用
计算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系统,通俗地说就是集成性机械制造技术系统,在这一技术系统成型之前,我国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生产实践领域内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初具规模,具体涉及机械制造产品设计、工艺实践流程规划、生产技术参数测试、产品质量控制等多个具体的环节。而这些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尽管对所在的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相互之间并未形成稳定有效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关系,所以也就无法保证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企业整体生产规模带了正面影响,给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设置了一道隔膜。计算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系统的建设形成,对原有的单独存在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形态的有机整合,通过对相关计算机辅助技术形态应用功能进行了的集中整合,以及在实际应用层次的相互协调,促进了我国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效率以及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3.3 自动化检测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运用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其中涵盖的内容既多且广,自动化检测技术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类,也是自动化技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技术的基础是传统仪器设备和传感器的结合。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关键环节是要确保产品的合格率以及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应用自动化检测技术,机器可以自行检测从而减少人力付出。以自动化检测技术为核心开发出来的自动检测系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所组成的:传感器、信号调节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结果输出模块,同时,系统中还含有智能芯片,有利于提升信息的处理效率,增强检测的可靠性。
4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发展方向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地位已经得到了大部分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对该技术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无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因此,为了促进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必须要明确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我国机械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的进步。我国机械设计中自动化技术依然具有产品接口不匹配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从而使机械设计自动化出现一定的资源浪费情况。因此,还需要针对自动化技术实现模块化,确保产品接口及其他因素的统一,避免浪费。微型化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实现能耗小、占地面积小等优势,因此机械设计自动化需要向该方向发展,从而实现自动化技术向更加广泛的领域扩充。自动化技术还需要注重对网络技术应用,以提高自控能力和检测能力。
作者简介:刘洋(1994―),男,四川南充人,沈阳理工大学本科在读。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机械专业 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29-02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对机械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世界工程技术迅速发展,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中国的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机械工程教育人才体系。
民办高等本科高校是充分利用我国公立高校的办学资源,拓宽多元化办学渠道,在高等院校大众化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民办高校办学还在发展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本科层次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机械工程素质,现场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由于机械专业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对民办高校本科培养机械类专业应用型的人才质量产生影响。大连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十分必要改革,建立能够适合民办高校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民办高校机械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大连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工程实践和技能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将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实践体系能够促进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将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在能够在机械行业一线成为应用工程师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建立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四个阶段包含五部分内容,有机械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个性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体系见图1。
第一阶段:学生修完现代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后,进行机械基础实践。工程制图实践,时间为2周。工程制图实践进行一周手工绘图和一周计算机制图,使学生机械制图基本功加深,熟练计算机操作;工程训练4周,学生要完成车、铣、钳和焊接工种的工程训练,通过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对机械专业工程观初步认识;3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学生动手拆装减速器,对减速器进行三视图绘制。机械基础实践阶段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加深了对机械基础知识掌握。
第二阶段:包含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学生学习液压传动,机电传动和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课,进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3周机械工艺设计训练和4周机液电综合课程设计。机械工艺设计训练时,学生独立绘制工序图,完成加工设备选用和机床加工参数的计算和选用。4周机液电综合课程设计,学生对机床、液压和电气知识进行相互融合。
工程技能实践主要包括数控机床训练,夹具课程设计环节和生产实习。5周的数控机床训练,2周数控车床训练,3周加工中心训练。在数控车床训练是对数控车床硬件和软件进行认识,进行手工编程,在加工中心训练时侧重于计算机自动编程。在学习完机械装备设计课程之后,培养学生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和工艺装备设计等能力,设置3周夹具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对的专用组合机床夹具进行设计,把机械制造技术理论和装备理论进行结合,提高了学生工艺和装备水平。生产实习为2周,学生去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机械加工现场,学生对机床、液压、电气、刀具;对工件的工艺过程,工装设备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第二阶段学生在掌握机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机械专业和工程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个性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具有学科特色的技能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工程能力竞赛、机械设计大赛、机械电子竞赛等。通过竞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硬件保证,使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学生在学完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CAD之后,以个性课的方式,学生可以采取自愿原则参加2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设计职业资格训练,2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设计职业资格训练。考试合格可以分别获得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设计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和三维职业资格认证有利于使机械制图水平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大学三年级之后学生可以采取自愿原则参加6周加工中心编程(中级)训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加工中心编程(中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使学生毕业就业的获得较好的通行资格。
第四阶段:综合实践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综合实践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综合实践是指校内毕业设计和校外毕业设计,对已去就业单位的学生以及由学校帮助联系用人单位,在校外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根据所在单位进行符合毕业设计要求的题目和内容进行。学校支持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给予提供校外毕业设计便利条件。设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提供。校内教师进行图纸和论文的检查。校内毕业指导教师,教师选题由教学,科研和生产进行选题。第四阶段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机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的改革措施
2.1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对理论内容学分缩减,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总周数在大学四年教学不少于37周,实践教学学分占大学四年总学分的30%以上。
2.2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担任专业课的老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就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没有机械行业的工作经历,因此实践经验不足、年青的教师具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工程知识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类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指导实习的老师从工程训练开始,首先对校内工程训练中心进行现场实习,提高基础工程实践能力。指导实习的老师对校外实习基地的产品、加工工艺、工装设备,生产流程进行观察,深入校外实训基地生产第一线。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去实习,培养工程实践素质。一年派出3名教师到企业上岗实习,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带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良好发展。
(2)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以及教学知识面加宽,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科研进行教授学生。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机械相关会议,加强了机械专业知识的交流,了解机械行业的发展的趋势。使青年教师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形成机械专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队伍。
2.3 实践采用的考核方式
在考核内容上,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考核学生知识为主要部分、考核实践能力为辅助部分,考核方法不合理,对于实践能力没能较好的从成绩上体现。现把考核方式改为能力考核为主要部分、知识考核为辅助部分。在实践考核中并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入,在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性质的考核中加入创新能力考核。对于实践中的职业资格实践考核,根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培训、实训与考试的考核模式。
3 结语
通过对民办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新体系。通过在大连科技学院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和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为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培养高素质的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永成,刘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2-124.
[2] 崔彦平,谷进军.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