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 语文 课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20-01

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培育人文精神的关键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制于对“实用”教育、就业导向的片面认识,在高职院校课程开设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高职大学语文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已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一、日益严峻的课程开设现状

高职教育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成了高职教育唯一的指挥棒。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速成基地。一味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常常导致高职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往往不受重视。边缘化早已成为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的普遍生存状态。很多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的一席之地。即使保留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部分学校,课时也在不断压缩,有的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只有一二十课时,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点缀。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途径

高职大学语文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放弃一贯的思维模式,在坚持自身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本身存在的诸多滞后于时展的弊端,突出当前高职教育时代特性,更好地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

1.教学内容要突出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高职课程设计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开设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新课程;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技思想。无论哪一种,其课程设计的原则都是自觉地从教育的一个层面去关照另一个层面,在表面实行一个层面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施加另一个层面的影响。

以纯文学选文为本位,融合现代科技内容。我国传统语文课程内容,由于长期受制于“纯文学”的框架影响,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对当代优秀的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借鉴不够,教材与现实和时代要求相去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等。以优秀的纯文学选文为本位融合科技选文是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体现职教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必由之路。

以人文知识内容为本位,融合职业能力教学。高职大学语文在秉承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统使命的基础上,应增大提高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内容,包括口语和写作两方面。要避免高中化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专业需要服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以课堂学习内容为本位,构建自主学习内容。大学语文必须努力冲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樊笼,构建广阔的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在如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对文化知识精华的渴求是强烈的,也是茫然的,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学正确的途径。教师可以在语文教材的每一个教学序列之后,附上学生必读与泛读的书目,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及时接收学生自学的反馈信息,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体系。

2.教学方式要突出多元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语文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具体教学应以训练为主,过多强调深究字、词、句的教学模式,陷入分析的窠臼而缺少宏观的把握。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改变单一、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突出现代教学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单一、死板的机械模式,在落实传统对字、词、句、篇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灵活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轻松、愉快、高效引进大学语文课堂。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的同时又服务于社会是语文学科的独特功能,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隔离,是语文教学的“死胡同”。大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等,都活跃了学习气氛,极大地激发了高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要强化学生网上自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利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共享和协作、跨时空交流等优势,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已成为当代学生自我学习的有效形式。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鼓励引导学生业余网上自主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和甄别,既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网上查阅相关内容。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评价方式要突出动静结合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语文教学,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语文教学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教的情况作简单的好坏之分,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动静结合。一次评价不仅是对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既有成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意志,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介入和渗透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改变传统课程评价片面武断的“一锤定音”,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整合,是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马新莉.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现状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

2 刘海燕.告知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生 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门优势公共基础课程,曾经在各大高校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随着近几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来满足自身的快节奏学习需要,大学语文逐渐淡出了大学生的关注视野,甚至于部分高校发出废除大学语文课程的呼吁。可见,肩负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正处于岌岌可危的位置。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自1978年秋重新开设以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随着大学生对其摒弃的态度,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其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一)学科地位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被撤销的危险

在高校中,大学语文一般用于对非专业学生的规定培养,笔者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获取以后顺利毕业的规定学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地去学习。也就是说,如果可以有选择的话,大部分学生会义无反顾地舍弃大学语文,这对任何一个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件痛心疾首的事。尤其是近两年里,笔者了解到,部分高校已经正式“开除”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

(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大学语文的任课老师中,既有基本功扎实,“武功”高强的专业出身老师;也有半路出家者;有靠一两本教科书的三脚猫功夫就出来闯天下,其出身专业跟语文教学没多大关系的课本内容复述者。正是教师水平的良莠不齐,使得本来就已经对大学语文课程没多大好感的学生进而对课程产生了质疑?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学大学语文有什么用?对我的专业有什么帮助?等等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却很少有老师来帮他们解惑。因为这些老师当中,“武功”高强者一般认为课程内容都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很少考虑到非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限,于是往往导致本来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一旦期末成绩出来,不仅学生失望,任课老师更失望。其次,半路出家者和专业没有关系者多半没有能力去解除学生的疑问,导致两者自己的关系不断“恶化”。

(三)教学方法犹如蜻蜓点水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各高校选择有所区别,但大致的内容却是一样的,都是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教学等,其内容之多,广到一个专业类学生要花两三年的功夫才能大致学完的内容,而大部分高校却用一个学期一周2个课时的时间来安排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这种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难怪学生的“消化不良”,也怨不得老师们教学过程中的蜻蜓点水,不然教不完啊!

(四)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现在大部分高校对大学语文的考查方式还是固守传统的闭卷方式,美其名曰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实则是赶鸭子上架,大部分学生会在考试前几天进入一个暗无天日的背书阶段,假如你问他在背什么,很多人也不知道,因为他们只知道一定要考到60分。所以,也就不能指望学生考完试后会真的达到素养提高的目的。

二、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上的意义

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名族,没有了自己的人文文化,实际上就没有了名族。”[1]大学教育作为学生走向社会前一站的人文素质培养圣地,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看看当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果,我们的学生当中不乏有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但同时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一些声音:某某大学有学生因为感情问题把另外一个同学给伤害了;也有学生为了评优不惜用尽一切手段诽谤、造谣来打击其他同学;还有大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一个玩笑就夺走了其他同学的生命,如上海复旦投毒案,其手段之专业,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大家都会问,现在的大学生都在学些什么,大学生都在干嘛?假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是用来改进社会,而是用来犯罪,那可就不得了了。

庆幸的是,在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作品本身所传递给大学生的启迪性,或多或少会促进学生去思考、总结,进而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方法

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借助课程作品,而又超越作品的内容,让学生看到教材以外的世界,于是也决定了它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一)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高教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可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的教学工作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指出了高校在其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

尽管大学语文被设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其地位却摇摇欲坠,特别是近几年,不被广大学生看好,因为学生普遍认为其实用性不强,对他们以后走向职业岗位似乎没有什么帮助。当然,如果仅仅是从“工具性”这一角度来探讨大学语文的教学意义,那么它的实用性可能短时间内确实不是很明显,但我们应该看到,大学语文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它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给学生带来知识以外的历史经验、生活规律,从而带动学生去思考、学习、工作、生活,其中一些文学知识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的精神指引导老师。曾经有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说过,当他面临工作没着落,经济来源已经断绝的处境时,他突然想到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这样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于是乎自己突然如有神助,感觉身体无比强大。事实也证明,他真的挺过那一段艰难的岁月。由此可见,在探讨大学语文功能性过程中,我们不能太过急功近利,而是要看到它的潜移默化作用。这份理解需要高校在学生中广泛传达,以此给大学语文奠定存在的必要性地位。

(二)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虽然课本一样,但不同的老师授课决定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的被接受程度相差甚远。往往是专业类老师课堂上信手拈来,知识来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给学生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相比之下,非专业类老师一般是把课本知识重新复述一遍,这样学生难免产生的厌烦情绪,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最好是选用高水平,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类老师来教学。因为专业老师由于本身对知识已经烂熟于心,能准确的判断学生的接受水平,做到因材施教。

(三)改进教学方法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部分老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中,依然是保留在对作品的字、句、段的讲解上,使原本应该充满灵气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还害怕上大学语文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任课老师的思考?其实高中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课程的“工具性”,而大学语文关注的应该是超越工具性之外的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在作品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思想。

并且,在作品的选择上也要下点功夫。一般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当于中文专业学生教材的压缩版,其覆盖之广决定了我们任课老师在教学作品的选取上应该有所取舍,而不是追求面面俱到,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容易让我们在教学当中犹如坐过山车,游戏过后多半是疲惫,很少有收获。有经验的老师会选取大学语文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经典作品来作为课程的主要讲解内容,这样既避免了蜻蜓点水之嫌,又能以点带面,使学生萌生学习的乐趣。

最后,借助现代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引入网络、电影、音频、图片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时可以引进视频的观看,让学生领略到剧中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多数学生反映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改变课程考核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现在的考核方式还是采取单纯的闭卷方式,单一的枯燥方式容易让学生心生厌烦,学生们大多是追求60分万岁,至于学到什么另当别论。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相对单一的闭卷形式,任课老师在教学中不妨考虑一下适当引入一下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程的评分标准上,可以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为主,通过4、5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来探讨某一个作品、某一句话的不同见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这样既能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乐趣,轻松完成自己的课程考核,老师又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五)优化学习环境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 多元化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困境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之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大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当时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有四个: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以上四点在今天看来都没有很好地完成。在日益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从总体上来看不是很理想,大学生们对该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

虽然大学语文教育目前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母语的教育丝毫不能放松。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也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大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

好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对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实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以学生为中心

叶澜在谈到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时候说过:“课堂实际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和观众。”[2]这种情况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也经常出现。以前盛行一时的语文教学方法――讲述法,就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为指导思想,在现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已经不再适用了。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老师应该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首先,大学语文课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独特理解,并把这种理解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在课堂上碰撞。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可以让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发表与前人、教师和同学不同的看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辩论、交流,然后从辩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引起思索。只有广泛参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激发。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其次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转变角色。可以先让同学们收集资料,比如在讲一个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成小组讨论总结,从学生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多方面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即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也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以专业为背景

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都不太受学生重视,因为是一门公共课,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课就可以了,公共课可学可不学。再加之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很大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比较务实或者说是世故,对课程学习抱有功利性。要想改变这门课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就必须把大学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侧重专业课的这种心态,教师应将大学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将语文课的内容设置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对专业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比如教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设计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内容,比如模拟导游训练、旅游文书写作等,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比如在数学系上大学语文课的时候,我会尽量结合专业的情况。我会讲著名数学家的文学修养。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数学与文学水火不相容,文学家不懂数学,数学家也不可能有文学家的浪漫情调。殊不知,很多数学大家也是文采飞扬,能诗善赋的。例如,陈省生写过“物理几何是一家,共同携手到天涯”这样的诗句来说明物理与几何的紧密联系。另外还可以讲讲数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语文知识不是孤立的,能够在专业领域有用武之地,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以专题为线索

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宽泛,本身就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素养。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实施,往往只是一味地讲授具体的知识,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丢在一边。所以,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可以通过专题讲授的方式来进行。

在讲授大学语文的时候,不一定要按照课本的顺序从前到后讲,可以分成不同的专题。所谓的“专题”,就是“以大学语文课本为依托,按照同一主题原则设置的若干专题,文本按照专题重新归类。这些专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3]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语言专题、文学专题、文化专题和应用专题等等。在每一个大的专题下面再分成小的专题,就拿语言专题来说吧,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小专题来讲,比如首先可以讲一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演变,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其次可以讲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这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语言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又可以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创造;第三可以从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通过介绍汉语的使用规范,可以提高学生汉语的水平。第四是语言交际和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人际交往又是比较复杂和微妙的,如何很好地利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就需要掌握一些交际的原则和表达的方法。教师通过对专题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与优秀篇章的亲密接触中,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真正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四)以实践为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庸》上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显然,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

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找工作,这就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口语交际、应用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因此针对大学生将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让学生练习写调查报告、求职信、时事评论等。不过课堂学习的时间毕竟很少,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开辟“第二课堂”。“如果说第一课堂主要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第二课堂就侧重于实践运用和综合素养的增强。实践证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还必须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4]学校有很多的社团,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阵地。社团可以定期开展演讲、采风,读书报告、专题研讨会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相互合作,增强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可以组织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大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4―245.

[2]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4.

[3]韩世姣.构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85.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门类,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一直是基础性、工具性的代名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它带有更强的体验性和评价性。这种体验性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侧重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评价性则侧重加强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学效果评价。此外,大学课堂的语文其内涵和处延扩大了很多。将“文化”引入大学语文课堂,更加强了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使命,这不仅是本科院校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重要的支撑之一,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决定的。基于上述种种,高职院校的语文课既要渗透人文内涵,又要贯彻职教的理念,这对课程的讲授无疑是一个挑战。现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一般分阅读鉴赏、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三个模块。做好文化育人很重要的一面就是超越这三个模块的内容,即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意蕴,使之渗透到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把教材放到广阔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观照、审视、探讨,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变成历史意义上、文化意义上、情感意义上、道德意义上的人,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

二、育德是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根本

曾在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提出“扣子论”,即希望青年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钮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注重修身养性优良传统的弘扬与继承,又是当下对青年学生成人成才的现实要求。高职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严以修德,正当其时;严以修德,大有益处。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应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首要任务,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立人之本。各类教材中谈立德树人的篇章很多,对高职学生来说,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具备良好健康的职业道德与心态,能促使他们快速适应一毕业就进入工作环境的紧张状态。以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大学语文》选取的《论语》三章为例,文中孔子分别从诚信观、理欲观与复礼归仁的角度阐述如何做人、如何塑造君子人格,这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与道德行为的养成都起到重大的影响。再如北岛的《回答》真实有力地告诉学生,我们是活生生的尘世中的人,而不是魔鬼或者天使。无论在自以为高尚还是在自以为卑鄙的时候,只有微笑地看待自己,那才是最真实的。而末尾两行,把“闪闪的星斗”想象成“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则赋予了诗歌一种历史感和开拓未来的使命感。在教学中,如要求学生一味地去牢记文章内容是不可取的,应设置道德情境或结合实际摆出案例,让学生去切身体验并评判其中所涉及的人性美丑和道德高下,这样的授课方法,显然比教师单纯授课要效果显著。

三、育才是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职业教育奋斗的目标和宗旨。大学语文仍需继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传授学生说话的礼仪风度、艺术技巧。说有用的话,说被人乐意接受的话并非易事。为此,结合社会现象,设计各种沟通情景,要求学生去完成交谈训练,如近期央视曝光的云南导游谩骂游客事件,可以让学生去模拟当时的情境进行游客与导游之间的文明、有效沟通。再如,就学生宿舍养宠物引发舍友间矛盾的事件,可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真实体验,做有效沟通,并最终解决问题。这种体验式教学会真正寓教于乐,达到文化育人的功效。对于应用写作,学生除学会各类文种的基本概念、写作格式、写作内容、写作要求外,还应提高使用文字的修养,培养一种踏实认真、质朴晓畅的文风。采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会事半功倍。如单位要举办一场“五一劳模表彰大会”,从请示、批复、活动方案策划、通知、海报到开幕词、领导发言稿、闭幕词等一系列文案内容都涉及其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此项任务,在一定时间内展现成果,互相评价、打分,再由教师指出问题、纠正错误、进行总结,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更易于评价中掌握知识,在小组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及领导能力。

四、人格塑造是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储备,由于大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复杂性,所以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要求也非常高,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语文教师不仅仅应该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应该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起到教化和引导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知识渊博,文化功底深厚的“专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必须要拥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将抽象复杂的大学语文知识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学语文的热情和信心。另外,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弱化,大学语文课更多的是靠教师自身的魅力和学识来吸引学生,保持大学语文的生命和活力,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必须建立起完整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在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的指引下在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语文课堂中来体味汉语文化的魅力和趣味。

2对大学语文进行正确定位,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我国教育部将大学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情怀,在大学语文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及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走出大学的课堂与社会实践相接轨,以社会时代的具体需求为标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具备现代人才发展特征的人才,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大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应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达到社会规定的等级标准,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或课外实践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方式对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鉴别能力进行锻炼,最终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真正解决问题,为自己的职业道路的发展增光添彩。

3注重学生需求,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佳的教材内容

教材作为大学语文知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对大学语文知识能否被学生充分理解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材必须具备清晰的知识脉络体系,能够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具体需要来确定选材内容,能够最大程度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简单形象的方式将汉语文化的内涵蕴藏其中,所以教师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上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辨别概念,坚持优中选优的教材选择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材,这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效能能否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作为教材的主编方来说,应该深入学生的群体中去,真正弄明白大学语文教育缺什么,我们的学生又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浓厚人文氛围的精神世界,在教材编纂的过程中,要在坚持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使学生能够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下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世界文化发展历程,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不妨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结合多媒体的声光、影视效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大学语文的自身魅力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作品的影像简解和视频资料来弥补学生阅读不足的缺陷,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术探讨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