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饮食知识; 饮食质量; 食品价格; 营养; 中国

一、引言

因为超重及肥胖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Bhattacharya and Sood, 2011; WHO, 2010),所以这两种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的现象在很多国家越来越受关注。而中国则因其快速的经济和营养转型以及庞大的人口数量,已成为该方面研究的理想案例。尽管中国的超重及肥胖患病率比西方很多国家都低(例如美国和欧洲国家),但中国超重及肥胖人口数目已位居世界首位――截止到2013年,中国已有大约2.77亿成年人体重超重(体质指数 (BMI) ≥ 25) 。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一直在迅速上升。根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年龄在20到60之间的成年人中,超重(BMI ≥ 25)患病率从1989年的8.7%上升到2011年的34.1%;肥胖(BMI ≥ 30)患病率从1989年的0.4%上升到2011年的5.4%(见图1)。尽管城市患病率比农村略高,但两地患病率均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同时,如果我们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平衡,其实肥胖是可以预防的。尽管有众多的策略可以预防和缓解肥胖,但本论文探究的中心是食品价格政策在改善人们的饮食量和饮食质量方面的潜力。通过运用食品价格弹性指数(Andreyeva et al., 2010; Gallet, 2010),食品价格对食品需求的影响以及中国的食品需求价格弹性和食品交叉价格弹性均得到了深入广泛的研究(Chen et al., 2014; Ortega et al., 2009; Zhuang and Abbott, 2007; Fang and Beghin, 2002; Zhang et al., 2001; Shono et al., 2000)。例如,Chen et al.(2014)就做了67份评估中国家禽的食物需求价格弹性的研究,其弹性估值范围在-2.051 和0.930之间,平均值为-0.667,标准差为0.451。但是之前的这些研究多以预测一般人口食物需求为重心,极少调查肥胖人群以及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饮食质量。

通过使用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个人层面的面板数据,本论文主要研究食品价格如何影响营养摄入和饮食质量,以及食品价格在拥有不同体质指数和初始膳食知识的人群层级中发挥的影响各是如何。至于结果变量,我们选取了能量摄入和饮食质量,而不是某一类别食物的消耗。这是因为很难下定论说某一特定的食物种类就是造成肥胖的关键原因。而且通过获取不同食物类别中的替代品,营养摄入和饮食质量可以衡量食品价格变化所带来的综合影响。具体来说,我们针对如下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①食品价格弹性在健康人群和肥胖人群之间是否有差别;②食品价格弹性的不同是否取决于人们在健康膳食方面的初始知识储量的高低。

论文的剩余部分结构是这样的。第二部分综述了中国食品价格和食品消费趋势;第三部分展示了我们用于实证分析和描述分析的数据;第四部分描述了我们的估算策略;第五部分报告了估计结果;第六部分通过讨论食品价格政策作为抗击肥胖措施的潜力来总结。

五、评估结果

(一)对营养摄入的影响

表2~4显示了通过指定方程(1)和(3)所得的价格和收入弹性的估值。我们首先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样本结果(如表2所示),第二步,我们根据体重指数将样本分成两个次级样本――健康体重(18.5体重指数

由表2可知,对于谷物、蔬菜和鸡蛋来说,其价格弹性与人们卡路里摄入总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对于豆类和油来说,其价格弹性与人们卡路里摄入总量呈显著正相关。谷物、豆类和蔬菜的价格对人们卡路里摄入总量的影响归因于它们对人们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相比之下,鸡蛋和食用油价格对人们卡路里摄入总量的影响归因于它们对人们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在食物群中,谷物价格对人们卡路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总量的影响最大;而鸡蛋价格对脂肪摄入量的影响最大。例如,谷物价格增加1%,人们摄入的总热量就下降0.11%,而鸡蛋价格增加1%,人们脂肪摄入量就下降0.09%。

由表3可知,超重的人对于除了蔬菜以外的食品价格以及收入的变化更为敏感。例如,谷物价格增加1%,超重人群的总热量摄入总量就下降0.17%,而健康体重人群则下降0.09%。同样地,鸡蛋价格增加1%,超重人群脂肪摄入量减少0.12%,而健康体重人群则下降0.08%。相比之下,蔬菜价格增加1%,健康体重人群总热量摄入总量减少0.03%,对于超重人群来说,则无明显影响。此外,收入弹性与营养摄入量是呈正相关的,并且超重人群比健康体重人群受到的影响更大。例如,人均收入增加1%,超重人群卡路里摄入总量增加0.04%,而健康体重人群则增加0.01%。

由表4可知,具有高膳食知识(高DKI)的人群对豆类以外的食品价格变化十分敏感,而对收入变化的敏感度则较弱。例如,谷物价格增加1%,高膳食知识人群总热量摄入下降0.15%,而低膳食知识人群则下降0.07%。同样地,鸡蛋价格增加1%,高膳食知识人群脂肪摄入量下降0.11%,而低膳食知识人群则下降0.07%。相比之下,豆类价格增加1%,低膳食知识人群总热量摄入增加0.06%,而高膳食知识人群则只增加0.03%。此外,收入弹性与所有营养的摄入是呈正相关的,并且低膳食知识人群比高膳食知识人群受到的影响更大。例如,人均收入增加1%,低膳食知识人群总热量摄入增加0.030%,而高膳食知识人群则增加0.017%。

(二)对饮食质量的影响

表5显示了通过指定方程(3)所得的价格和收入弹性的估值,此处Δln(Nihvt)被替换成Δln(HEIit)。总体上来说,我们发现,猪肉和食用油价增加会导致饮食质量下降,而其他食物群的价格增加则会提高饮食质量。在食物群中,猪肉价格所造成的影响最大(-0.041),而其他食物群造成的影响则相似,影响值固定在同一区间内(从0.016到0.026)。例如,猪肉价格增加1%,健康饮食指数(HEI-ch)下降0.041%;然而鸡肉价格增加1%,健康饮食指数(HEI-ch)则上升0.026%。

因为这些信号明显违反常理,所以我们进一步调查了猪肉和食用油的需求价格弹性为负以及蔬菜的需求价格弹性为正的原因。我们本以为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其消费的下降,从而提升饮食质量(需求价格弹性为正);相应的,蔬菜价格的上涨会减少蔬菜消费,从而导致饮食质量的下降(需求价格弹性为负)。我们发现猪肉和食用油价格不同寻常的需求价格弹性能用对水果消费的负交叉价格影响来解释。更准确一点说就是尽管猪肉和食用油价格上涨,人们也不会改变对它们的消费,而超出的这部分支出可以从减少水果消费中得来。所以,猪肉和食用油价格与水果消费指数(健康饮食指数中的一个要素)呈显著的负相关。猪肉价格上涨1%,水果消费分数就下降0.56个点;食用油价格上涨1%,水果消费分数就下降0.70个点。从另一方面来说,蔬菜的需求价格弹性的正相关可以由食用油消费的负面交叉需求价格影响来解释。我们发现蔬菜价格每增长1%,整体食用油摄入(克/每千卡)就会下降0.79克。这可能是因为中国菜中蔬菜经常需要用很多油来烹饪,因而蔬菜消费减少后,食用油消费也会相应减少。

我们也发现,超重人群与健康体重人群相比,其饮食质量更受食物价格变化的影响。例如,猪肉价格每增长1%,超重人群健康饮食指数就下降0.077%,而健康体重人群该指数仅下降0.031%。类似的,鸡肉价格每增长1%,超重人群健康饮食指数就增加0.068%,然而健康体重人群所受影响并不显著。这些发现表明食物价格政策在提升超重人群饮食质量上比健康体重人群更有效。

最后,我们发现食物价格对饮食质量的影响随着最初的膳食知识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分。鸡肉、蔬菜和鸡蛋价格对饮食质量的显著影响只对高膳食知识人群有效。另外,猪肉、豆类、食用油价格对饮食质量的显著影响只在低膳食知识人群中体现。例如,猪肉价格每上涨1%,低膳食知识人群的健康饮食指数就下降0.042%,而高膳食知识人群几乎不受显著影响。相比较而言,鸡肉价格每增长1%,高膳食知识人群的健康饮食指数就上升0.056%,而对低膳食知识人群影响较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猪肉和食用油价格只对低膳食知识人群产生的显著负面影响,可能暗示这些人更可能在上面所说两种产品价格上涨时,减少水果消费。

六、结论

本文结果显示,食品价格与收入的变化对超重人群的影响大于健康体重人群,且食品价格上涨对高膳食知识人群的饮食质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小于低膳食知识人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猪肉与食用油价格上涨对超重人群以及低膳食知识人群的饮食水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更大。相比之下,鸡肉、蔬菜与蛋类价格上涨对高膳食知识人群的积极影响则更大。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低膳食知识人群的营养摄取对其收入变化更为敏感。

根据发现,食品政策对超重人群的作用比健康体重人群要更大。此项结果也表明,在评价食品价格政策对饮食质量的影响时,要注重考虑食品群间的相互替代。例如,当猪肉价格上涨猪肉消费成本增加时,此时人们不仅会减少猪肉消费,还可能减少其他食物群(如水果、蔬菜)的消费,另外,若想将猪肉消费的下降控制在最小,猪肉价格的上涨就可能更多地导致水果消费的减少而非猪肉消费的减少,而这又将导致饮食水平的进一步下降。此外,结果也暗示了饮食教育能够减弱猪肉和食用油价格增长、收入等因素对营养摄取和饮食水平产生的不良影响。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尽全力控制内生性因素对预估的影响,但如果给定数据,上述结论中还是存在内生性问题。除此之外,我们的发现还是有建设性的(并非结论性的),因为它阐明了中国食品价格政策用于预防与控制肥胖现象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不同国家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特定食物种类(如猪肉)的偏好并不相同,因而我们的结果不能照搬于其他国家。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2010:《健康体育运动全球建议》。

[2]中国国家统计局,1992-201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Andreyeva, T., M.W. Long, and K.D. Brownell. 2010, “The Impact of Food Prices on Consump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Food”,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0 (2): pp.216-222.

[4]Bhattacharya, J., Sood, N., 2011, “Who Pays for Obesity?”, Journal fo Economic Perspectives, 25, pp.139-158.

[5]Chen D, Alber D, Zhou D, Yu X, and Thompson W., 2014, A Meta-Analysis of Food Demand Elasticities for China, Working Paper.

[6]CHNS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2009,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Food Safety, Chin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arolina Population Center,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7]Fang, C., and J.C. Beghin, 2002, “Urban Demand for Edible Oils and Fat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0(4):pp.732-753.

[8]Gallet, C.A. 2010, “Meat Meets Meta: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Meat”,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92 (1): pp.258-272.

[9]Guenther, P.M., Reedy, J., Krebs-Smith, S.M., Reeve, B.B., Basiotis, P.P., 2007,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Healthy Eating Index-2005, Center for Nutrition Policy and Promotion,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0]Ortega, D.L., H.H. Wang, and J.S. Eales. 2009, Meat Demand in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1(4):pp.410-419.

[11]Shimokawa, S. 2013, “When Does Dietary Knowledge Matter to Obesity and Overweight Prevention?”, Food Policy, 38(1): pp.35-46.

[12]Shono, C., N. Suzuki, and H.M. Kaiser. 2000, “Will China's Diet Follow Western Diets?”, Agribusiness, 16(3): pp.271-279.

[13]Zhang, X., T.D. Mount, and R.N. Boisvert. 2001, “The Demand for Food Grain in China: New Insights into a Controversy”,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 30(1): 1-9.

[14]Zhuang, R., and P. Abbott. 2007, “Price Elasticities of Key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8(2):pp.155-169.

Roles of Food Price and Dietary Knowledge

in Improving Diet Quality in China

Satoru Shimokawa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Japan)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烹任;科学意识;营养意识

烹饪是根据人们的饮食需要,对菜点原料实施改造,使之成为菜点的一项专门技术,包含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技能、设计能力、工具设备等要素,是这些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中国烹饪的科学化和营养化,既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古代平衡膳食观念的原始记载,也有“调和五味”、“阴阳相济”,“药食同源”、“膳食平衡”等许多论点。

通过以适应餐饮行业发展为宗旨的烹饪教育改革,让教学与行业实现接轨,淘汰理论为主、操作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加强烹饪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适应行业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使学生成为餐饮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烹饪专业学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烹饪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实现学生受益,教师欣慰,学校得益,企业欢迎的更高目标。

烹饪专业学生应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以后踏入行业的基础,如不能有效地”武装”自己,就会被淘汰。虽然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踏踏实实把这些东西掌握牢固、灵活运用,假以时日,结合实习就业的实践经验,必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另外,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加强英语、营养、厨房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一旦进入行业实习就业后,这些知识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保证烹饪教育质量,是烹饪专业学校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一些专业知识脱离现状、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更换,进一步深入市场前沿学习提高;对工作负责、教学成果显著的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培训深造的机会,让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提高学生科学饮食营养与健康保健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本国策,是培养世纪接班人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每一位家长为之牵肠挂肚的头等大事。为强化此项国策,很多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各地方学校、幼儿园对学生进行营养配餐。但各地方单位由于营养意识淡薄,因为编制和资金的因素,加之没有国家法令强制实行必须有专业营养师参与配餐,往往是烹饪操作人员按照以往定式进行人群配膳,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对这项工作开展不利,存在流于形式的状态。转贴于

烹饪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其主动性,以生动的课堂、丰富的课件、高标准的模拟教育训l练巩固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应将教学结合行业要求,提高标准,引入新理论、新工艺、新经验、新原料、新成果,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应在学生心态教育上下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趋向,认真负责地向其分析行业现状,告知就业困难和压力之所在,调节实习就业期间因各种因素带来的心态变化,加强沟通,交换思想。

烹饪营养教学应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营养调查能力和营养供应方案设计能力上。必须学习掌握能正确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生理条件下某人群或个体的饮食习惯及膳食状况的常见膳食调查方法,才能对服务对象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给出膳食营养评价,才能有针对性设计营养保健计划,提出改进措施,使其合理地调配膳食,以改善人群营养状况,保证健康。掌握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的方法还是开展营养咨询和营养干预项目实施的前提。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参与调查活动、整理调查数据、调查报告的撰写及在小组内调查情况的汇报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掌握膳食调查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医院、食品工厂及研究机构,以增长感性认识,增加案例教学的份量。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养;健康现状;膳食营养知识精华;政策与行动

【中图分类号】R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22-03

前言:人类的每个生命过程都离不开营养,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源泉;健康是生命意义上的真正财富,是人类幸福的源泉。营养与健康影响着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食品生产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善。从家庭到社会,人们对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给予了高度关注,饮食保健强体、饮食养生益寿、饮食美体美容、饮食养病治病成为民众的热谈话题。

1 现阶段我国在国民营养健康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丰年有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食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科技进步渗透至食物发展的各个环节,加速了传统食物的改造,拓宽了食物发展的空间。国民的健康素质有了明显改善,主要健康指标已跃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全民营养健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1 食物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粮食的年均生产能力已超越5亿吨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越400 kg。在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肉、蛋、水产品水果及蔬菜生产都有了快速的增长,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1.2.1 食物摄入情况:

从1982年、1992年和2002年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比较看,我国城乡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总体显下降趋势。2002年城市和农村居民谷物摄入量比1982年分别下降了20%和22%,比1992年分别下降了10%和14%。

动物性食物畜禽肉和鱼虾类的摄入量增大,其中2002年畜禽肉类摄入量平均为79g,比1982年的34g增加了1倍多。2002年的鱼虾类摄入量是1982年的1.7倍,比1992年增加了80%,且农村由1982年的7g增至24g。

奶、豆类食物的摄入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奶类在城市的增量较大,由1982年的10g增至2002年的66g。豆制品的摄入量由1982年的5g上升为2002年的12g。

此外,食用油的人均日摄入量城乡差别不大,大致为42g。但动植物油的食用结构差别较大,城市食用油的动植物油比例为1:10,在农村这一比例为1:3,可见农村食用动物油的比例是城市的将近3倍。另外2002年全国平均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为12g,酱油为9g,比1992年,这两个量都有所下降。

1.2.2 膳食能量与营养素的摄入:

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日摄入能量为9414 KJ,其中城市为8929KJ,农村为9606KJ。这三个数值分别比1982年下降了1008KJ、1322KJ和900KJ。

蛋白质的人均日摄入量为66g,其中城市为69g,农村为65g,与1992年比,城市略有下降,农村有所提升。但总体上,动物性食物增加,优质蛋白比10年前增加35g。

脂肪的全国居民平均日摄入量为76g,其中城市与农村分别为86g和73g,比20年前总量增加328g,农村对脂肪的摄入量增长较快。

2002年,各种维生素的全国人均摄入量为:视黄醇470μg、硫胺素1mg、核黄素0.8mg、抗坏血酸88mg,这些数值与1992年比较,除农村的视黄醇上升外,城市的视黄醇和城乡的硫胺素与抗坏血酸都有所下降。

矿物质中,钙的全国居民人居日摄入量为389mg,其中城市439mg,农村370mg。但总体来看,钙的摄入量为不足的水平,且女性不足比例高于男性。锌的平均摄入量为11mg。

1.3 膳食结构:

我国的膳食结构以粮食为主,辅以适量的肉食、大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属于杂食型膳食结构。据1992年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全国按标准每人每日摄入热能平均为9740.3kJ,占供给量标准的97.1%。其中谷类食物提供热能占膳食总热能的66.8%;动物性食品提供的热能比例平均仅为9.3%,其中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的该比例相对高些;全国平均每人每日的蛋白质摄入量为68g,达到供给量标准的93%。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构。

从健康出发,提倡和坚持我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膳食结构,适当增加奶类、豆类、绿叶蔬菜等食物的比例,注重增加优质蛋白食物源开发,强调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在减少“贫困病”发生的同时防止“富裕病”的上升,这是我国今后膳食结构调整的方向。

2 中国现代营养学的发展与精华膳食营养知识

2.1 中国现代营养学的发展:

现代营养学研究为各国所高度重视。自美国于1941年首次提出各种人群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建议标准(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RDA)后,许多国家也提出了自己的RDA,并在加强营养学研究的同时,制定了自己的营养指南和营养行动计划。

中国的现代营养学是在20世纪初创立的,在引进、研究和发展国外有关成就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医药和传统饮食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内涵。从发展的历程看,中国营养学研究大致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13-1924年间,主要在医院或医学院进行了一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分析和典型营养问题研究,属于营养研究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为1927-1937年的中国营养学研究的成长阶段。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营养学也在一些医学院和大学的专门研究室进行深入研究。《中国生理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化学会会志》等刊物载有大量的营养研究论文,中国现代营养学研究在此期间有了长足进步。第三阶段是1937-1949年间,先是,后是,对我国营养学研究产生较大影响,但营养研究没有被中断。1939年中华医学会提出我国第一个营养供给量――中国人民最低营养需要量建议。1945年成立中国营养学会。1946年《中国营养学杂志》正式出刊(1956年改为《营养学报》)。第四阶段是建国后至今的大发展阶段。1952年出版了我国第一版《食物成分表》。1959-2010年间,先后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营养调查。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修订了每人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1989年出台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并于1997年做了修订,并颁布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00年公布首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2 合理膳食与营养:

所谓合理膳食是指由多种食物构成,不但能向人们提供足够数量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要,而且各种营养素在比例上保持平衡,以使人体对各种营养素充分吸收和利用,获得营养平衡。

2.2.1 合理膳食基本要求

(1)要有足够的热能:应根据年龄、性别、劳动强度和不同生理状况等决定热量的供给量。

(2)要有适量的蛋白质:为了保证生长发育、组织修补和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供应量应占总热能的10%-14%,优质蛋白质应占总蛋白质供给量的1/3以上。

(3)要有一定的脂类:成年人脂肪供给量应占热量的20%-25%为宜,儿童可略高些,同时应注意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供给量。

(4)要有充分的无机盐:无机盐参与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不同人群对各种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年龄和生理状况等提供充足无机盐。

(5)要有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不可缺少的必需营养素,应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及劳动强度提供响度丰富的维生素。

(6)要有适量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蠕动和正常排便,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积蓄,有利于防止肠道肿瘤的发生,同时膳食纤维有助于防止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2.2.2 不同人群的膳食建议

(1)婴幼儿合理膳食

①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母乳中的营养素能全面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且适合于婴儿的消化能力。

②辅食添加。

正常情况下,4月龄之后婴儿体重从出生时的3.2kg左右增加至7kg左右,而一般母乳的分泌量并不随婴儿的长大而增加。此时仅以母乳喂养已不能完全满足婴儿生长的需要,应逐步添加辅助食品作为母乳的补充。

(2)儿童合理膳食。

合理营养是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该年龄段的人群主体是小学生,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脑力劳动,因而热能、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不可忽视,特别是儿童对热能和营养素摄取量相对地高于成人。很多家长没有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三餐比例,因而影响小孩身体、智力的正常发育。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全日总热量分配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有人提出三餐原则为“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早餐应既有主食,也有副食,既有固体食品,又有液体食品。午餐吃饱,要成为一日三餐的主餐,食物量要大。学生在晚上活动量不大,所以能量消耗少,进食量也可适当少些。我们要纠正早餐马虎、午餐凑合、晚餐丰富,误把晚餐当主餐的错误倾向,也要避免晚餐过少,胃排空早,在睡眠中感到饥饿,这对健康也十分不利。

(3)青春期合理膳食。

青少年的膳食安排应符合其生长发育快、对营养要求高的特点。青少年饮食中容易出现不定时用餐、以零食取代正餐和暴饮暴食等对其身体发展不利的情况。养成规律用餐的习惯,三餐充足且比例合理,可推广课间加餐。时下不少青少年流行节食瘦身追求苗条身材,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倾向。应通过体育锻炼和合理的饮食来控制体重,以避免贫血和营养不良。

(4)中年人合理膳食。

中年人应供给多样化的平衡膳食,主食以谷类为主,注意多吃粗粮和含淀粉比较多的植物性果蔬。动物类食品中注意鱼类、海产品的补充,多选用豆类及其制品,可多饮些豆浆、牛奶。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要过饱。少饮或不饮酒,饮食清淡,少食用食盐等。

(5)老年人的合理膳食。

老年人的饮食计划应以成人均衡饮食为基础,注意食物的种类与烹调方式以配合老年人现有的生理状况和营养需要。

①平衡膳食。

老年人膳食应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注意食物的多样化,合理地搭配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淀粉性食物及甜食,以防热能过多及其他营养素缺乏。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提供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②合理烹调。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吸收。但食物不宜过精,应强调粗细搭配。食物制作时宜选用蒸、炖、熏、煮和炒等方式烹调,以利于食物的消化。要经常改变不同的烹调方式,并注意食品的色、香、味、形,促进食欲。

③合理饮食。

老年人饮食要讲究少量多餐,定时定量不过饱,避免胃肠不适。老年人对口渴不灵敏,缺水会引起便秘和体内代谢失调,应注意多饮开水帮助体内废物排泄及排便,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2.3 饮食营养与健康。

合理的膳食与营养是维持体内代谢平衡、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能力、保证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营养缺乏、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将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和健康。如发育畸形、肥胖症、肿瘤和一系列心血管病的发生都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

2.3.1 肿瘤的饮食预防。

预防肿瘤的发生,饮食的卫生比饮食的营养更重要。食物中存在的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应避免或减少这类物质的摄入,如多环芳烃、N-亚硝基化合物等。为预防癌症发生,应从多方面注意饮食的控制:食物要多样化;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增加锌、硒等矿物质的摄入量;选择科学合理的食物加工方法;限制饮酒。

2.3.2 高血压的饮食预防。

膳食对干预高血压者的血压最为明显。随着适当的膳食改变,有可能用较少数的药物和较小的剂量即可控制血压。有很大一部分高血压病人,尤其是轻度高血压者,膳食改变完全可以使药物治疗成为不一定的需要。高血压者应注意:限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食盐的摄入;限制脂肪的摄入;限制精制糖的摄入;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多吃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番茄、木耳、海带、西瓜、苹果、山楂、香蕉等。

2.3.3 糖尿病的饮食预防。

糖尿病人必须长期坚持饮食治疗,并需要十分注意饮食。饮食定量;禁止甜食;限制高脂高胆固醇食物;限制水果等都是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的。

2.3.4 肥胖的膳食营养治疗。

由于饮食因素造成的肥胖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因素,如调整饮食结构、改变饮食习惯加以预防和减肥,如:控制总热能的摄入量;限制糖类的摄入;控制脂肪的摄入;保证蛋白质的供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减肥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要坚持饮食调整与运动并用,指望短期内体重降低很多的想法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减肥态度,要长期坚持饮食与运动同时结合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3 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问题

营养健康问题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表现有异,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营养问题主要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碘缺乏症、维生素B1缺乏症等营养性疾病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了膳食生活质量的提高,但营养问题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表现为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问题并存。

1982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发现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症和小儿佝偻病发病率较高,城市居民普遍性缺钙,尤其是中老年人缺钙突出。1992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发现,我国居民摄入钙、维生素B2、维生素A偏低,仅分别达到RDA的50.7%、66.6%和59.5%;城市居民因营养过剩带来的健康问题和婴儿乳喂养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2002年进行的第四次中国居民膳食与营养调查表明中国居民的膳食质量提高很快,但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与能量失衡带来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较突出。如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者占17.3%;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占18.8%;有2.6%的人患糖尿病;成人血脂异常率为18.6%;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占23.2%,其中儿童肥胖率已达8.1%,城市老年人肥胖患病率达15%。

4 营养健康政策与行动

我国营养与健康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一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物多样化、优质化需求明显增加,对食物安全卫生要求不断提高;二是居民食物消费正处于由小康向更加富裕转型的时期,急需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工作,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是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国际营养与健康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必须加快我国营养与健康工作,跟上世界发展步伐。

我国食物与健康营养工作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战略,明确发展重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营养健康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4.1 加强对营养与健康工作的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分工配合,建立现代营养健康管理体制。

4.2 加强营养与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及研究机构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各类人员的营养知识培训,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4.3 加强营养科研事业的建设,特别是营养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设,大力推广研究成果,促进技术转让;

4.4 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促进营养知识,尤其是母乳喂养、科学育儿、膳食平衡等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4.5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民营养意识,全面普及营养知识;

4.6 加强营养监测,建立食品安全保障系统,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物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准备;

5 结束语

做好营养与健康工作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营养工作人员,我们要密切配合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旺. 烹饪营养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第二版.

[2] 翟凤英. 中国营养工作回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3] 陈仁悼. 现代临床营养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

[4] 蔡美琴. 医学营养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5] 陈仁淳. 营养保健食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6] 吴加根. 谷物与大豆食品工艺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5.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全日制本科生)

毕业设计题目: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专业带头人:

二级学院:

撰写日期:

评阅人:

教务处制

化学与人体的健康毕业论文设计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一说法,无论是百姓还是帝王贵族,无论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还是丰衣足食的现代人,在人类的进化的各个阶段,食品都是不可缺少的头等重要的生活原料。在维持生命和健康时,人们需要从外界摄取足够的食物以获得营养和能量。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不仅要使自己吃得饱,而且还要让自己吃得好,要从营养角度进食,要从健康角度合理调配食品。而化学不仅能给人类提供增加食物的手段,还能帮助人们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等有关知识。

关键词:营养、健康、化学、微元素、食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吃什么?怎么吃?色香味如何权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从何处摄入更好?有何作用?等。这一类关乎到身体健康的问题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部分问题进行一些阐述。

人们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必须每天从食物中摄取一定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营养成分被称为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无机盐,它们被称为六大生命要素,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糖为人们生命和活动提供热能,又称产热营养素。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不仅常常溶解一些可溶性物质,例如糖类和盐类,形成液体,还与蛋白质、糖类分子的亲水基因结合成不能自由运动的结合水。水作为一种溶剂,有利于消化作用,水可帮助咀嚼,使食物变软,在消化道内顺利移动;另外,水可以将营养素转化为溶液状态,人体吸收后经过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细胞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水是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同时也是生活物质本身化学反应所必需的物质,水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水是生物体不能缺少的物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日常饮水时,要多喝开水,不要喝生水和未煮开的水;要喝新鲜开水,不要喝放置时间过长的水;要定时饮水,不要只在口渴时才想起喝水。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生长、发育、运动、遗传、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人体组织蛋白质不断分解为氨基酸,又不断从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和组织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中合成补充,因此,每天必须供给一定量的蛋白质,以保持体内蛋白质的动态平衡。

一个人保持健康所需的蛋白质量依年龄、生理特点和健康状况而定。我国大众膳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从禽、蛋、肉类、鱼类、奶类、豆类、蔬菜中获得,谷物类食品蛋白质含量不高,但作为主食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必须保证每餐都要有一定质和量的蛋白质,且要注意事物的合理搭配,不能偏食和滥食。

脂肪既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人体脂肪含量随着营养状况和活动量的多少而有所变化。饥饿时,能量消耗,体内脂肪不断减少,人体逐渐消瘦;反之,进食过多,消耗减少,体内脂肪增加,身体逐渐肥胖。脂肪的主要来源是烹调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

油脂在生命运动中十分重要,是人类饮食中发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它具有提供能量、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建议脂肪的供给量应占总热量的15%~25%,相当于每天每人摄入30~50克脂肪(包括烹调和食物中所含的脂肪)。为了防止必需脂肪酸的不足,膳食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应占总热量的1%~2%,胆固醇的摄入量应在300毫克以下。另外,由于脂肪过高会引起肥胖、高血压及冠心病,因此生活水平较高、活动少的中老年人,其脂肪摄入量应适当减少。

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除纤维素以外,一切的糖类物质都是热能的来源。糖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16.7KJ能量。神经系统中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使人体保持温暖,人们常说“吃饱了就暖和了”就是这个道理。用糖供给能量,可节省蛋白质,从而使蛋白质主要用于组织的建造和再生。人们膳食中糖类主要来源于植物类:谷物、豆类、薯类、蔬菜、水果等;在动物类食品中各种乳制品和动物肝脏也是糖类的主要来源。糖不但是食物,而且可作为佐料,调节食物风味,增加食欲,故而人们都特别爱吃甜食。

但糖和甜食都不宜吃得太多,尤其是对糖尿病人,有可能会起反效果。平时饮食中糖类摄取过多,容易导致糖尿病、肥胖、心脏病及高血压。所以,为了身体的健康,应合理膳食,适量摄取。

维生素与蛋白质、脂肪和糖不同,它在人体中既不能产生热量,又不参与人体细胞、组织的构成,但是它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祛除某些疾病,并能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人体缺少维生素,新陈代谢就会发生紊乱,就会发生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比如说,缺乏维生素A,就会导致维生素A缺乏症,其典型缺乏症为干眼病和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会有神经炎、脚气病,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迟缓;缺乏维生素B2,会导致口腔溃疡、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症、角膜炎等;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还会使抵抗力下降;缺乏维生素D时,儿童会患上佝偻病,成人则会患上骨质疏松症;缺乏维生素E,会导致女性不育、流产,导致肌肉性萎缩等。维生素既是营养品又是药品,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除维生素D外),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各类食物的维生素的种类数量差异很大,而且有的维生素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在食物加工、储存和烹调中受到破坏,因此合理地选择食物、正确的储存、加工和烹调,对人类获得必要的维生素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体对各种维生素需要量不大,只要注意平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人体内各种元素中,除碳、氢、氧和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出现,除此之外,其余各种元素都统称为无机盐。体内无机盐仅占人体体重的4%~5%,但却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无机盐的含量随人的年龄的增大而增多,胎儿每千克体重含无机盐21.95g/k,而成人的则为42.67g/k。无机盐分布在各个组织中,以骨骼和牙齿为最多。其中含量较多的有钙、镁、钾、钠、磷、硫、氯七种,称为常量元素;其他元素如铁、铜、碘、锌、锰、钴、钼、硒、铬、镍、硅、氟、钒等元素由于存在量极少,故而称为微量元素。

无机盐是人体的重要的营养元素,但无机盐不能在体内合成,只能靠从食物、饮用水和食盐中摄取。由于新陈代谢,机体每天都有一定量的无机盐丢失,所以人类必须从食物和饮料中获取足量的无机盐,才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如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可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来补充,如:动物的肝脏、肾脏、鱼子酱、瘦肉、马铃薯、麦麸、大枣等。再者,在摄取无机盐时一定要注意量,摄入量不足会引起缺乏症,摄入量过多可能会引起中毒,特别是微量元素。

有人说“健康是吃出来的”,也有人说“病从口入”,这些都可以总结为,我们要多加注意日常饮食习惯。特别是在现在食物品种繁杂、农药和食品添加剂泛滥的市场,对于吃我们更加不能懈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能吃得到和吃得起的东西日渐丰富,但是,会出现经常偏爱于某一种食物,而对于其他有益的食物却碰都不碰的情况;还有一餐吃得多,一餐却又一点都不吃的状况,不注意合理用餐、饮食均衡,从而导致健康指数下降。很多的的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膳食体系。

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营养。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人类的合理膳食结构:底层为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麦片、米、面等,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第二层为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别应吃400~500克;倒数第三层为鱼、肉、禽、蛋类食品,每天应吃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就吃奶类及奶制品在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最顶层为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总而言之,人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依赖于化学物质的参与;而这些化学物质又与营养密不可分;营养物质又摄取于五谷杂粮.动物肉类;蔬菜水果。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它们共同的作用下人体才能健康成长,益寿延年。

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食品专业;中职组;

一、引言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0年开始举办至今,赛项几经更迭,唯一没有发生改变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该项目强调设计理念。鲁中中等专业学校自2011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至今共有18名教师进入国赛,其中教学设计赛项获得国赛一等奖4个,国赛二等奖7个,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和信息化教学推广经验。笔者2015年作品《食全食美》于获得中职组国赛一等奖,轻纺食品类组内第一的成绩。现以该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开发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选题是关键

食品专业课程很多,选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和专业技能课中的工艺类、检验类方向。考虑到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做到科学合理调配饮食以促进身体健康,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关注度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因此我选择了《食品营养与卫生》中第二部分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开篇之作《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该课题中营养配餐过程数据处理过程复杂,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正是信息化手段的着力点。同时,课题的名称很重要,要一下引起听者的兴趣。推敲课题的名称的时候,团队成员推敲了很多,如《舌尖上的营养》、《舌尖上的健康》《食全食美》……,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食全食美》最能凸显营养配餐的目的,营养素全面、适量,食物搭配合理,才能既美味又健康。

三、设计是灵魂

第一,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脉络,其确定要有理有据。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懂知识、会操作。因此本课结合课程内容、公共营养师岗位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课知识目标①:了解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知识目标②:掌握能量、营养与搭配的相关知识。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标志就是能编制食谱,营养配餐,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①:利用配餐软件,灵活编制食谱;进行公众营养改善,是公共营养师的岗位职责,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因此,确定能力目标②:利用营养APP软件,助力公众营养改善。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从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入手,情感目标①:关爱父母,提高家庭素养;让孩子利用所学,为父母制定食谱。这样,孩子们在与父母交流,观察记录父母生活习惯的过程中,能深刻体味父母的节俭、辛苦以及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情感目标②:利用“微时代”工具,增强参与公众营养改善活动的意识,提高社会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营养知识,时刻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配餐时对于“食物到底应该如何搭配才能保证能量摄入均衡、改变营养不足或过剩的问题”难以掌握,因此将“把握食物的搭配与平衡”其确定为本课重点。而营养素的计算繁琐,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也难以编制出合理的食谱,因此将“编制营养食谱”确定为本课难点。第二,教学策略要符合我国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真正运用和实施。本课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结合学校学生集体用餐的情况,与学校膳食科合作,设置真实工作任务“为学校餐厅编制一周营养食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配餐软件进行练习、操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是实现了课堂的延伸,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根据上述课前准备。课前,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动员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或者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微课,并完成在线测试,从而掌握学生知识能力上的薄弱环节,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本课的课前准备为:①信息准备平台任务——搜集社会公众关注的营养问题,加强职业岗位认知。平台任务——通过校园网调查问卷,获取我校学生群体信息。②知识准备平台任务——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平衡膳食”的记载,并尝试用现代营养学知识对照解说。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载体和手段要突出“信息化”,图片、视频、FLASH动画、微课、课程网站、虚拟仿真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①必不可少;②合适使用,切勿“堆砌”。本课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①学营养理论:本部分由三个环节组成——探能量、论营养、习搭配,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场景串联,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能量、营养与搭配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平台在线测试,及时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达成知识目标。所用信息化手段:FLASH动画、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必要性:场景串联、寓问题于情景,使学生灵活掌握三餐搭配要点,突破重点。②配平衡膳食:本部分由四个环节组成——探需求、选食材、列食谱、做调整,引导学生根据服务对象的能量需求状况,利用食材手册APP挑选食材,利用配餐软件列出食谱,并通过量的调整和类的更换,对营养素过量或不足情况进行调整。所用信息化手段:营养配餐软件(食材手册APP辅助)必要性:营养配餐软件是本课核心的信息化手段,它依据服务群体身体状况,确定其营养素需求量。之后学生选择食物,餐品的营养素含量会以柱形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其中蓝色代表营养素含量过高、橙色代表过低、绿色代表正常。学生通过更换食物的质量或者种类,实现营养素含量与推荐摄入量之间的平衡。这有效的解决的营养素种类繁多,计算繁杂的问题,轻松化解难点。③评一周食谱:本部分主要由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组成。课后,将学生编制的食谱交由膳食科工作人员评价。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定基础,不仅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效果,更多的关注到自我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所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教学平台。必要性:实时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掌握情况,实现过程性评价。课后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素养和社会素养。

四、见解是境界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展示时间只有10分钟,让外行听懂作品中讲授的知识,让内行认同作品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参赛教师必须对知识点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信息化手段有灵活的运用技巧,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具体地说,在选题确定以后,一方面,教师在授课经验基础上,要借助网络,查阅他人的博客、论文,了解其他人的经验以及当今社会对该方面知识的研究进展情况,集众家之长而深化认识,形成对知识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要观摩各种信息化赛事,揣摩信息化手段应用技巧,提升眼界。2012年—2013年,微信任务,QQ流互动,还会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化手段。2014年,专家目光就开始关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时时监控、对教学结果的及时反馈,以及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2015年的《童言语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校企合作同步课堂”,利用信息化通道,将教室与幼儿园实时同步连接,教学效果的优劣,学习结果的好坏由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进行评价,是将“传感网、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的优秀作品。《单嵌钱袋的缝制》是以产品生产为纽带,以模拟生产活动为目标,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作品的同时,又利用信息化手段线上销售,为“互联网+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育需要教师高度的专业和情感投入、智慧投入,中国教育信息化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相关期刊更多

东方食疗与保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东方药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中医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

健康与营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