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教学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一切学科学习的最基本动力,也是保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但是,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教师宣布课程的内容与网络游戏相关,或者可以上网操作,学生就很积极,教师宣布要了解计算机基础内容,学生就表示“无聊”。可见,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来源狭窄,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信息技术。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存在认知偏差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大部分都与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有关系。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必要的家庭设备之一,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并不陌生,因此,很多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于“上网”和“玩游戏”,这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育作用减弱了,这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存在认知偏差,他们不能理解学习信息技术对未来个人发展的必要性,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一)创设情境引出教学主题
负责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通常情况下是在课堂开始之初就明确指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所要学习的知识上,但是,正是因为太早呈现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保持的太久,有些学生不喜欢某些知识内容,一听到教师要讲“计算机基础知识”就热情大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关于计算机如何运作的情境,而这个情境恰好是与枯燥的系统处理原理看似不相关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而提起学习兴趣,由想象和表象引发的知识内容,远比书本本身更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进行“计算机系统”讲解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人要在堆满谷子的仓库里继续打谷子。学生们纷纷表示“不可能”,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如何能够实现打谷子的工作。在这种生动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接受了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各种设定,兴致勃勃地讨论起计算机也如何处理大量的数据的问题。计算机把大量的暂时不用以及有待处理的数据放在硬盘里,仅仅把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放在内存之中,对其处理完毕之后立马把其送回硬盘,然后调出下一部分数据继续处理,其中计算机的大仓库就是硬盘,而计算机干活的场院就是内存。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也很快被学生们接受并吸收了。
(二)给出情境性任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缺乏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时,基本上都是在指导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初中学生本来就熟悉计算机应用,而且不喜欢受教材的拘束,一旦教师要求按照教材操作,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厌烦心理,反而对网络浏览和游戏更感兴趣。为了扭转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认知偏颇,我采用给定任务情境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的“制作网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给定了学生这样一个情境,即举办一次全年级的“网站制作大赛”,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5个人一组的网站制作小组,先进行班级内部比赛,然后进行全年级比赛,胜出者不仅能够登上校园报,还能获得信息技术相关的书籍。这样一个任务无疑是给学生的学习设定了一个长远的“比赛”情境,从给定比赛信息之后,学生每次的信息技术课都表现得十分认真,他们不仅积极为网站制作比赛做准备,甚至还主动向教师寻求指导和帮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了许多。
(三)进行特殊情境下的学习突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性
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存在认知偏差,是因为其中很多内容与学生日常应用计算机的过程都似乎“不相关”,因此,学生并不重视一些与计算机运行基础相关的东西,对多媒体应用和文字、图片处理软件应用的理解也不够。但这些知识恰是他们在以后学习中必须要应用的内容。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的实用性,我联合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创设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情境,即其他科目教师要求学生应用word、BLOG、powerpoint等软件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情景下,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型软件的认识更加深刻,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知更倾向于学习,而不是游戏。
三、应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作为情境教学的素材有很多,但是,教师必须选择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性较强的情境或者任务模型来进行教学,一旦情境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信息技术学习就会变成压力,而不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动力;另外,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不一样,单纯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情境创设也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乐趣减少,因此,寓教于乐的情境创设也是有必要的。
四、结语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Quest是“Web”直译为“网络”,“Quest”是“寻求”、“探索”、“调查”的意思,组合在一起的“WebQuest”现在并没有一个给予它的汉语名词,直译为“网络探索”。WebQuest这种“网络探索”不是网上冲浪,它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根据这一意思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专题调查”。例如,我们设计出一个关于“黑客”主题的WebQuest课程,让学生调查由于计算机黑客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以及各国针对黑客犯罪而制定的相关法律,对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叫“黑客”,消除了青少年中经常存在的对黑客的盲目崇拜心理,还认识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这种基于网络的探索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2WebQuest教学法分析
WebQuest的任务相对统一,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由教师引导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过程是开放性的;教师依据一定的框架建立了自己的WebOuest课程网页,将那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问题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并将它们根据一定的规律“搭建”起来,引导学生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
WebQuest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分析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独立或者协作方式找出解决任务的方法(该方法是课本所没有的),并付诸实施。在这期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WebQuest能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在资源丰富的网络中,针对需要解决的任务,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种解决方案,而不必受课本或课堂的约束。教师在设计WebQuest时,可以采用与课本完全不同的资料,使学生通过新的方法建构知识,达到与课堂教学相同的目标,并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WebQuest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它以Internet的虚拟空间为资源基础,却以现实世界的问题为任务。要求学生超越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在虚拟世界中分析和评价各种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任务来自现实世界,故其解决方案必须是现实而可行的)。
3教学程序
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下面以excel教学中制作图表一课为例来设计案例:
3.1绪言(Introduction)。“绪言”部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给学习者指定方向;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习者的兴趣。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变化,已是万夫所指,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升高,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更强的温室效应会导致海洋升温,致使部分冰川和冰融化,使海平面升高。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有资料显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升高到现在的370ppmv,且仍然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450~550ppmv之间。我们开始担忧大自然会对人类的所作所为进行报复,然而现在更多的是要呼吁全社会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3.2任务(Task)。可参考以下网站:/zjtg/societyDiscussion/200711/t20071128_172287.htm。/20070308/n248587436.shtml。找出美国、日本、南非、德国、中国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首先在EXCEL统计出各国二氧化碳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选择图表样式,制作出图表;并用各国国旗标出其排放量;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各国都采取了那些措施;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3.3过程(Process)。①课堂小组分工,六个人为一组。②内容分为三个版块:一是通过网络探索找出以上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各个国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三是我们怎样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此版块可作为讨论题)。③在Excel中设计表格,列出数据。④对表格数据中进行分析,确定图表类型。⑤通过分析各国措施,归纳出主要内容。⑥同学们要采取什么行动保护生存环境。
3.4资源(Resources)。教师给出的参考网站事先已查找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资源经过了预选,以便学习者能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网上冲浪。需要说明的是给学生的资源并不限定在网上,也可以包括非网上的资源。没有道理说一个WebQuest的资源中不可以包括教科书、录音带、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
3.5评估(Evaluation)。显然,如果我们要证明用网络来学习的花费是值得的,我们需要能够测评学习结果。各组长展示本组作品,教师给出评价指标。作业评估分为三个大的方面: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20%);②研究成果的质量(60%);③团结合作精神(20%)。
3.6结论(Conclusion)。通过对大家作业的评估,我们知道了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从数据来看,是在逐年下降,并且各国也给出了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大家想一想,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为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尽一份力?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本课题于xx年4月7日申报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为了便于地方管理,再申请为茂名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于 xx 年 2 月 10 日由茂名市教育学会、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指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新技术、宽视野、重实践、严逻辑”的特点,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计算机知识与训练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深入理解其内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县为沿海一小县城,由于经济落后,受条件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晚,虽然各校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多媒体教学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封塞,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拉近了我们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距离,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取得专家的及时指导有了可能。我们通过互联网的积极联系,得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及研制组秘书钟柏昌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下,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并进行反思与重建,论证其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良导致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来自专家的批判:“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缺乏带实际意义的综合性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 祝智庭:信息技术为什么能支持教育改革 —— 祝智庭教授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载《网络科技时代杂志》 xx 年第 6 期。 ) “任务驱动式教材又成了‘操作习题集'”( 王效刚,王爱胜: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 “ 任务 ” 设计的再思考, fsyz.com.cn/wlky/ )。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 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任务驱动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任务驱动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积累任务驱动教学的成功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电白一中、春华学校、电白实验中学的初中、高中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总结一套“重建”后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访谈、网络研讨等。
首先在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进行重新梳理工作,针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弱点与弊端,重建任务驱动法的理论,探索新的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 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xx 年 9 月 -xx 年 8 月
1 、准备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准备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软硬件设备,收集相应资料,选用并学习使用远程网络交流工具,开展网络交流讨论,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预期成果:建立课题专题网站,收集相应资料,开展网络交流讨论。由刘敏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反思与重建后的课堂模式探讨》论文及研讨课例实录。
2 、实验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6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8 月
通过网络交流对我县高一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在三校中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对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任务驱动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7 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教师在专家、教研员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预期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新型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课例》 vcd 。
3 、结题阶段: xx 年 7 月 -xx 年 9 月
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重建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结题报告》;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七、课题组人员
研究指导顾问:李艺教授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刘 敏 ( 电白县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
教学实验教师:廖永海 ( 电白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
梁婺清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陈亚运 ( 电白一中,信息技术教师 )
李小勇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价;多元化评价;信息技术教学法
高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从高等教育诞生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评价问题,但是最终效果都不理想。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基于课程的三维目标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特别是基于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本文是对十多年来多元评价实践的总结。
高校课程教学中学习多元化评价
在高校中,传统的评价模式是以期终考试为主,评价无形之中就变成了甄别过程,缺乏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调控、纠正和反馈功能,特别是忽视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要想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要改变评价方法,笔者认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突破点在于采用多元评价模式,突破考试是唯一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实时性。过程性评价[1]应该贯穿学生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即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多元化评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改变评价的功能,重在促进学生发展。第二,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第三,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第四,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主体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
课程的三维目标
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紧密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采用过程性评价来检验学生的学业效果是否达成了三维目标是个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教学法》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目前的教学动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案的撰写及初步的教学能力,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具有初步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成为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思路,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各阶段的特点,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信息素养及其内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体系,以及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各模块的内容体系。②掌握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中积极的因素,掌握教学设计的模式及方法,并能自觉地应用相关的教学理论。③理解教学评价的新方向,掌握过程性评价方法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合理使用综合性评价方法。④理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知识和技能,了解目前制约教师发展的一些因素以及提高的策略。⑤掌握说课与试讲的过程与技能,为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听教师讲解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师生的互动讨论,促进思考、提高创新能力。②通过观摩优秀教案、省师范技能竞赛录像、说课与试讲的录像及教师的点评,提高认识。③通过自主设计教案、现场说课和试讲以及师生的实时点评,学生说课与上课的能力。④通过听专家的讲座开拓视野,通过与一线教师和课程研究专家的在线交流,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⑤对自己和同学的教学设计成果、说课试讲实时讲评,及时指出不足,不断改进、提高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树立成为优秀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志向,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②树立学校教育应该是为了让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最大提高的理念。③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的实践
多元化评价只是一种评价的理念,但是如何将其落实到现实中,笔者认为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来实现多元化评价。网络技术的实时性、交互性、数据处理的高效性等特性都有助于实现多元化评价。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其他学习者对学习者的评价、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外界人士(在职中小学教师)对学习者的参考评价等。
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不能够仅仅依靠理论上的探讨,笔者以所教授的《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为例,从2001年开始将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从理论层面推向实践层面,并且在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思考。
1.《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的理念
在《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笔者认为,评价需要强调过程性、人性化、主体化、真实性和情境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过程性,就是教学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如试讲、说课、教案、教学研究小论文等占总课程成绩的70%左右,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评价、对学习不足的可以多次学习、多次评价,达到掌握为止。而期终考试则以教育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为主,占30%左右。所谓人性化,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是以给出学生的学习等级为目的,而是以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提高为目标。所谓主体化,就是允许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每位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谓真实性和情境性,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的环境,评价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如对学生讲课或者说课的评价,某位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真实的讲课或者说课,然后,其他学生和教师对讲课者进行当场点评(考虑到课堂中不可能每位学生对试讲者给予点评,但每位学生可以在网络中给出评价意见,使评价在真实的情境中成为现实),提出改进的建议,体现了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指标
学习评价指标是对学习评价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和操作化。在《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我们根据评价的总目标首先设计出课程的评价模块,称为一级指标;再结合各模块的特点,设计出各模块的个性评价指标,称为二级指标;最后,根据课程整体评价目标,给出各评价指标在总体评价中的效力,确定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对于一级指标“期末考试成绩”和传统的考试一样,以一次考试决定其成绩,而试卷的命题则以教育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考核的重点。其余的一级指标“平时课堂表现”、“试讲(或说课)表现”、“教案(课件)”、“教学研究小论文”则有其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及评价方式,而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包含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2]
3.《信息技术教学法》网络评价系统
由于过程性评价的工作量非常大,所以笔者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评价系统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占总课程成绩70%左右的实践性考核内容都可以利用该评价系统进行课堂内外的评价,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考核内容,学生可以多次学习、重交学习结果并重新评价,学生是评价与被评价者。该系统还实现了远程评价,聘请一些有较高水平的中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者,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为过程性评价的高效实现提供保障。
基于网络平台的评价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学生作品的递交:学生将教案(课件)、试讲或说课(录像)、论文、见习报告等在网上递交作业。
其他学生与专家(教师)对学生作品的浏览和评价,评价包括等级评价以及具体的建议性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检查评价结果:锻炼学生作为教师的基本评价能力,也能让任课教师查阅每个评价者对所评价的作品的具体评价细节,以确定评价者的评价态度。
课堂的实时评价:针对学生的课堂试讲或说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该评价系统当场给试讲者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借助课堂讨论,实现评价的实时性,增加评价的效果。
学生学业评价结果的查询:学生登录网站可以查到匿名的评价者给予每个作品的评价成绩(百分制),以及教师实名文字评价和改进建议、学生匿名文字评价和改进建议。
重复提交作品: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根据评价者的建议进行修改,然后重新提交修改作品,等待教师和同学的再次评价。考虑到课堂说课(试讲)受时间限制,对评价感觉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课外自己说课(试讲),然后把录像提交到评价系统,再进行评价,直到教师和学生认为满意为止。
数据的处理和转换:对具体的作品评价,评价者主要按等级制。我们建立了等级制转换成百分制的数学模型,系统后台进行处理,得到百分制,最后教师可以把它转换成学生的课程总成绩。同时,评价者可以对作品进行必要的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
系统可以统计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情况,以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因为与其他同学关系的好恶而影响对其作品的评价。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课程多元化评价思考
通过十多年《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高校课程多元化评价的效果明显
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改革,学生们普遍感觉学习笔者的课程“很累”,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但也明显地感觉到评价不是“负担”,不再害怕评价,也乐于评价和被评价。当然,收获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当学生们进入到实习阶段或走上工作岗位后,体验是比较深刻的。
2.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
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改变了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模式,使人们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实时性,使高校教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更多样化,教学评价更彻底和全面。网络平台,节省了教师处理过程性评价的时间和精力,也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使多元化评价的理念可以从理想转为现实。
3.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促进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
实施多元评价模式,每项任务的完成都有时间的限制,确保了学生能够把整个学期的时间都用在课程的学习中,不存在先松后紧的现象,而且每个人的作业直接从网上递交且在网上展示,杜绝了抄袭现象。如果某位学生的某项作业没有达到要求,要求该生限时修改,直到通过为止,如果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某项成绩不满意,也可以在限定的时间内重新做,这样确保了每位学生在各个环节达到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三先教学法;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学
普通高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这一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极大提高,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问题解决办法[1],并且希望表现自己,得到他人的肯定,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安排通用技术教学活动?
1 以“三先”教学法为手段,提高通用技术教学有效性
在了解了教育对象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教了。我校数学特级教师李志敏提出的“三先”教学法,我认为不仅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而且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与通用技术课程性质相契合。“三先”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指以学生自学为先、以学生探究为先、以学生思考为先。其本质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实践活动,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过程如下。
1.1 以学生自学为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当今倡导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强调自主探索的通用技术课,也需以学生自学为前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等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1.2 以学生探究为先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探究”不仅是人类获取知识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并且在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技术设计和制作等内容应坚持学生探究为先,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教学方式[2]。
1.3 以学生思考为先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既要会学更要会思。停止转动的齿轮终会锈迹斑斑,不会思考的脑袋就像一只等待填充的容器,所拥有的都是别人施与的,而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知识和教师权威的束缚,大胆思考。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让学生思考为先,正契合这一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先教学法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诠释,也符合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有效教学方法。通用技术教学以三先教学法为手段,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程价值的重要途径。
2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优化通用技术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能为师生带来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实现通用技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通用技术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但书本内容、教师知识面有限,不能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技术知识的内涵。而互联网络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丰富学习内容。在《技术与设计 2》“控制的手段与应用”教学中,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日常生活中关于控制技术的图片、影像实例,如空调器对房间温度的控制,银行取款机的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也能丰富师生进行技术设计和实验的设施设备,增加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如现代化的绘图软件、视频软件等为技术设计带来便利,也改变了传统技术设计方案的呈现形式,更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魅力。
2.2 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整合于通用技术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对于一些不能在课堂现场演示的新知识、新技术,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践操作进行模拟演示,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对于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可使其具体、形象、生动,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如“三视图”的教学内容既是个重点又是个难点。可以运用多媒体 flash 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三投影面体系的形成、三视图的概念以及三视图的展开,比单方面的用语言去描述更能加深学生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或各种软件对教学素材进行加工,以图表、动画等形式清楚讲解、演示传统方法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形象直观、交互性强的特点,以它为载体往往会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2.3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评价手段
信息技术也可以带来通用技术评价的变革,融入信息技术的评价将真正实现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
2.3.1 学习过程评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通用技术课程专题网页,建立相关项目的资源库,制定相应的自我评价标准,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学习档案,然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可随时进入网站进行查询和了解,以便修正今后学习过程中的言行。
2.3.2 学习成果评价。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科研论文、设计图片、获奖证、奖杯等利用拍照、扫描、资源整理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展示或制作成演示动画进行展示,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也能够激发学生创作欲望[4]。
2.3.3 相互评价或民主评议。为了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教师可以依据建构主义主张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观点,利用电子表格罗列评定的事项、标准和具体内容,鼓励、引导学生之间自由地进行作品互评。作为评价主体,学生可以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吸取教训,学习长处,借鉴优点,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作品;作为评价对象,学生得到了多元的评价、建议和反馈,并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与其他作者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交换心得,这比教师的评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是优化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切勿“反客为主”,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华丽”,让信息技术“泛滥”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越好。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上呈现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师一定要注意抓住重点,不能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主编.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杨先临.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延边大学基础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