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爱国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 现代诗歌 鉴赏教学 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可谓是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少、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接触不够多等方面。而实际上现代诗歌以其思想深刻、意境优美、节奏明朗的特点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这又为现代诗歌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举一反三,有所启悟。
一、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有宋代柳永与恋人酒洒长亭的《雨霖铃》、有电影中为保卫家国而舍儿女情长的《魂断蓝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们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开始设计导语,把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国母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
二、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
1. 朗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的读音问题、诗歌简单词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前应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做好字词句简单障碍的清扫工作。
2. 诵读: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诗歌写作背景、创作时的特殊情境,以及完成诗歌内容的理解、特殊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出诗歌魅力,读出作者感彩,读出自己的体会,达到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3. 颂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按照颂读的规律,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把握诗歌中的节奏和语调,纠正重读和轻读,气韵的紧张与舒缓,还要注意诗歌中重章复沓的手法、叠字叠句的运用都与作者特殊的情感宣泄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过程应该从课前开始,一直贯穿到课堂教学结束,并延续到课后,好的诗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
三、感时生情,知人论世,领略风景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探秘它的现在和过去。借用诗歌里的说法,叫做感时生情,知人论世。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关注社会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诗歌产生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影响会在作品中以隐讳的意象来间接地透露给读者。所以解读现代诗歌,了解写作背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具体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艾青是我们所熟悉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出生地主家庭却在生下后不久就被寄养在保姆家,这使得他从小就和底层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1932年从法国留学回国,不久因为“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些经历都使得他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清了黑暗势力的本质,让他毅然坚定地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为他们高唱。抗战爆发,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土地,民族遭受践踏,人民在战火和蹂躏中挣扎,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艾青诗歌最核心的主题,那就是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同情人民。《我爱这土地》就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四、分析基本意象,逐步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是一种借助意象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文学体裁。“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我们要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来回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
五、关注结构安排,体会意图,把握核心
关键词:诗歌 语文 教学
诗歌教学既是种知识教育,也是种审美教育,史是种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小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助益,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导引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介培养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论文现代新诗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小随".“讲小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以笔者浅见,要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现存的这些问题,教师至少要注意以下二个方而:
第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小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口的。扩展阅读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小必而而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但切忌语焉小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中的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四行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在口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叫以讲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二美”原则,并结介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二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讲“朦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论文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叫以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些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叫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 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囚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二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第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话”,并小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叫能会有多重解释,叫以从小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介原意的“叫能性”解读,这是,n::近式的解读,而小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以为,这种开放式的叫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种深度而准确的讲解,小能只是泛泛而谈,更小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 种“细读”(close reading)。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囚索,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叫以从旁充实。比如闻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自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囚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毕业论文夕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自―悲哀、黑―死”之问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其实,对这首诗在色彩上的隐喻运用,教师也叫以结合闻 --- 多绘的功底讲讲他诗歌中的绘美,也叫以讲讲色彩的主观险。而现在有些教师们们把些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小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做个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位,小是浅显的阐释,毕业论文更小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而意思的解释。
教师叫以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介,从各种角度比较小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种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同样是爱国主题,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闻多的《一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是小同的,叫以比较小同的时代背景,小同的历史环境,小同的诗美诗意,而共同的地方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又如,在讲解余光中硕士论文《乡愁》和席慕容《乡愁》时,叫以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叫以与古代边来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自、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
一 个作家的其他诗歌作品既叫以作为扩展阅读,也叫以作为比较阅读,教师最好能加上诗人同时期创作的另些同主题诗歌,或者小同诗人在小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
参考文献:
[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一)语言含蓄
通过诗歌本身,作者往往并不完全赋予感情的表达,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或景色的引用起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重心则是采用少量简略的语言描述,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但读者又可通过钻研和思考揣摩出作者向表达的思维和情感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诗歌给人的印象主要是含蓄、委婉却又不失节奏的强烈。
(二)塑造典型形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通过意境的构建来渲染气氛,将所要表达的典型形象赋予艺术性和代表性的涵义,深刻具体,比如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通过自我的形象塑造将自身的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心尽情显露,也让后人对他的报国壮志所折服。
(三)增强语言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诗人都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主题,通过语言效果的增强,让意境变得形神兼备、五彩缤纷,在一些诗歌中,恰当的语言表现会让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学的创新
与古代诗歌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学,大致是从“”开始产生,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得到广泛的推崇。虽然在形式上,现代文学在很多角度都延续了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型结构,然而纠其本体来看,现代文学与古代诗歌是大不相同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现代文学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如小说、新诗杂文、散文诗歌,新的文学题材不断产生,并加强了抒情、议论、描写、叙事等多种方式的完善,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是更加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量普及,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迅速产生,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现代文学正在以一定的发展速度向世界范围内融合,通过体现现代思想的白话文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带动和支持,现代文学正在积极地“走出去”,向更广阔的舞台发展。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其风格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国外的先进文化传播,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也都为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经验奠定了基础。现代文学作品已经从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在作品的情感坐标和价值取向上都让广大读者产生了共鸣,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发表途径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我国的现代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的不可估量。
三、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的思想发祥性代表
古诗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能代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无论人们追求的或憎恶的是什么,总是可以通过某篇章或某一类型的诗歌得到恰当的体现,如《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在诗歌中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记录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人的审美欣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经典语句,无一不显示出作者所处社会的和平与美好。而《离骚》诗中却形象阐释了作者对小人的厌恶,对社会恶劣环境的不满,比如在看到秋天花落之时会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里秋深,屋外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已经处于晚年,报国无门的那种悲凉的心境通过诗中进行流露彰显,表现除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他的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深思,吸引人们探究杜甫的生活现状,也进一步现实出了古诗的思想发祥性,这一点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当前有大量的人都将屈原、杜甫或其他的古代著名诗人作为论点进行分析,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人们领悟到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发祥地。现代文学作品的很多境界都是从古代诗歌中的诗境和思想中吸收进来的,由于古代诗歌层次鲜明、内容大方,且作者在写作时大多善于结合自身的处境和经历,能将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让现代学者不断领悟不断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发源,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写作方法的运用
在古代诗歌的写作中,十分注重虚实结合,无论是对人或事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是本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给人以无限遐想,且这种写作方式融入了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排比、形象比较等,有时还会采用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理解,这些写作方式都沿用到了现代的文学作品当中。古代诗人注重寓情于景,经常是在欣赏到优美的景象或饮酒之后有感而发,如“诗仙”李白,他一生创作990多首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酒后所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灵活采用乐府诗和古风体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我们熟知的《将进酒》,李白借酒消愁,并通过诗歌发泄出了自己的愤懑不平,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显示出了他奇特的想象力,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自由发挥并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诗歌中,形象鲜明,引人深思。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大量的诗歌创作者都注重写作方法的运用,不同的诗人有着自身独特的写作特点,但是大体都是采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等,为诗句本身赋予了形象化的表达,让诗歌渗透到生活中,让大自然为之敞开怀抱。古代诗歌大多强调对仗工整,而现代诗歌也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线索并立,让议论文的写作更加注重起承转合,通过古代诗歌想象力的指导为现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韵味,也为现代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大门。
(三)主题思想上的应用
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个人的思想主体,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文学,在创作上都是为了体现一定的主题、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在古代诗歌当中,诗人大多善于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问题所在,通过诗歌主题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抨击、对英雄事迹的歌颂之情等,通过这些主题思想,读者很容易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诗歌或作品?他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主题?通过作品可以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期待等等,这也是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应用方式之一,现如今,众多散文家家、小说家、畅销书作家络绎不绝,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老舍、沈从文、余光中、莫言等,都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拿鲁迅、闻一多这类爱国主义作家来说,他们的主题思想很多时候就来源于杜甫、陆游、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灵感和创作方式,汪曾祺、林清玄等近代文学家笔下的传统民俗特征也都是借鉴了陶渊明、欧阳修等人的主题形式。以现代诗歌为例,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上相比古代诗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都是对作者真情实感的形象刻画,显示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过现实主义的内容主体显示出了劳苦百姓生活的贫困,以及对统治者滥征苛捐杂税的不满,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是十分显著的,鲁迅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种语言风格,成为一种主流的现代文学代表。
四、总结
一、要领悟诗人“慎终追远”、“思时之敬”的民族信仰
这首诗中一共四个意象,表达了四种特定的情感。对于“邮票”、“船票”、“海峡”都比较好理解,唯独“坟墓”让人困惑。苏教版教参上解释为这是一个“丧母之痛”的画面,实在让人费解。更何况“景为媒,情为胚”(吴介《围炉讲话》),用丧母之意来诠释,破坏了由“邮票”、“船票”甜美意象营造起来的和谐意境,使温情脉脉的思亲念家赞歌蒙上一层让人伤感的悲情。
其实,这是作者从另—个更深的视角抒写了思亲念乡之情,那就是尊祖敬宗的民族信仰。吉礼即祭祀,是我国古代五礼之首,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是中国人重要的社会活动。祭奠祖先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祭祖,可以表达“慎终追远”、“追祖溯源”、“绳其祖武”的孝道,也可以满足“事神致福”的愿望。百善孝为先,而祭祖在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就是尽孝的最好表征。作者提取这样—个意象可谓神圣,祭祖活动是承载民族文化传承的脐带。通过对先祖的祭扫场面的刻画,表达了追本报始、知恩报恩的情怀,也流露出了诗人思乡念亲的寻根情结。这个意象散发出浓浓的孝情,是庄重而神圣的,是向世人宣誓诗人是神州华胄,大陆是诗人的宗脉所在。
二、要清楚诗人用对比手法彰显了赤子的思乡爱国情结
对比在这首诗中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物象与情感、意象与意象、历史与现实、浓浓的乡愁与拳拳的爱国之情构成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一)巧用叠词,将娇小物象与思乡爱国的赤子情怀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枚“小小”的邮票,传送的却是母子涛涛的思念之情;一张“窄窄”的船票,装载的却是夫妻绵绵的思恋之情;一方“矮矮”的坟墓,供奉的却是子孙对祖先追本溯源的崇敬之情;一湾“浅浅”的海峡,割断的却是大陆与台湾同根同宗的血脉之情。这一组组对比可谓意象鲜明,用物象的微小突出了意蕴的宏大,用意象的单纯折射出思乡爱国之情的丰满。
(二)精于构思,将思亲报本的乡愁与祖国分离的民族之痛形成了强烈对比。这首现代诗可以说是传承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样板,用比用兴信手拈来,化功夫于无痕。用一个个质朴物象作比,营造出一种深情浓意的“乡愁”意境,使“乡愁”这种可感难叙的内心感受,在漂泊异乡的心灵罅隙中生长;使游子难归、祖国分离的惆怅,在华夏儿女的灵魂荒原上弥漫。
要想真正地走进诗歌,品味出诗歌韵味,我们必须先掌握关于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带着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近距离地接触诗歌、全方位地认识诗歌,最终和诗歌交朋友。当然,关于古体诗歌的知识,我们还只能是简单地介绍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具体的古体诗词引导学生认识“格律”知识,从欣赏简单优美的格律诗(主要是绝句)开始。具体地说我们要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仗,什么是押韵和如何押韵等知识。我们还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格律诗的几种基本句式,以及如何用粘对的方法将这些句式组织起来。在欣赏古体诗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地向他们介绍现代诗的创作知识,现代诗歌的创作比较自由,因此关于现代诗歌的知识介绍,我们还是从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著名诗人徐志摩、戴望舒、舒婷、海子、席慕容等的诗歌作品中,认识现代诗的创作手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有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或者规模大的学校,都在一些传统诗词的学会和诗社的帮助下,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开始设立了诗词辅导站,有专人辅导诗歌创作,并定期出版刊物。这样的做法,等于是在课外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学习传统以及现代诗的创作、展示园地,让学生可以在这个园地中交流学习经验,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非常好的做法,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呈现在同伴们的眼前时,欣赏诗词的兴趣一定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
二、发掘诗歌中的优美画面所蕴涵的意境
我们欣赏诗歌,首先要将中规中矩的方块字还原成青山绿水和风细雨鸟语花香等和谐温馨的画面,然后在画面中体味出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比如,我们在欣赏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对于景色的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在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西湖的胜似瑶池仙境的美丽风光之余,我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人面对美景而生出的对朋友不能共同拥有如此美景的惋惜,和诗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而赞叹不已的豪迈情怀。
三、借助生活体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活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诗歌吟诵的就是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对诗歌的欣赏,当然离不开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否则,我们对诗歌的赏析,就是空中楼阁,无病,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力争引导学生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诗歌欣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日常生活寻找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或许有一些同学从小就熟读了唐诗三百首,早就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耳熟能详了,在我们欣赏这首诗时,可以回忆自己的经历,特别是身处空旷的天地之间,那种对人生、对时间的万千感悟和此情此景是多么的契合;在欣赏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我们所了解的祖国历代革命英雄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对于身处南宋乱世的民族英雄岳飞决心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我们很容易理解,并且不可抑制地产生共鸣。现代诗中与生活息息相连的佳作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反复吟唱的是那份我们或许都经历体验过的离愁别绪。全诗描述的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回味留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四、抓住“诗眼”体验诗歌的主题
每一首诗歌,都有极具表现力的字句,我们称之为“诗眼”或“题眼”。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全词的终结句,“诗眼”是“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诗眼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春水”写忧愁,不仅有多之意,还可以联想到忧愁绵绵不绝之状,非常准确、凝练,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愤懑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的主题情调。
诗歌艺术源远流长,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大力发掘这一文化宝库。
诗歌鉴赏能力如何提高
首先,要多读。这里的“多”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首诗都要“多”读几遍,二是读诗的数量要“多”。古代学者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是说读的遍数要“多”。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时,曾说“我利用部分早读课的时间坚持教学生读诗,以涓涓诗歌甘泉,渗入学生心田,滋养他们成长。每周学二三首,每次一二十分钟,读读背背讲讲,一日不多,十日许多,精心滴灌,学生兴味盎然,赏析能力提高,智力获得发展”。这是说读的量要“多”。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古代诗歌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逐渐体会诗歌的意境,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我们还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吟诵,因为大声地、动情地、投入地朗读是体悟诗歌思想感情的最好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最好途径。朗读前,老师可作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兴趣,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这样进入角色后,更易熟记和理解。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尽量多地寻找相同背景、相同题材、相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把视野由课本延伸到课外。
其次,要多思。如果只满足于自己背过了多少首诗,还是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只有真正理解了诗的内涵,领悟了诗的精神,才能算是“鉴赏”了这首诗。要领会诗的形象,体味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就要充分调动大脑的参与,多思考,积极运用想象和移情。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诗人的笔下景通过想象和联想还原为眼前景;将自己浸入其中,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反复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还要注意联系诗人写诗的背景。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和诗人的身世经历、创作风格。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兴衰成败都会在诗人的作品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例如盛唐时期,由于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这个时期的诗大多是格调昂扬向上的,诗人多抒发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以及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边塞诗派还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到了晚唐时期,国势衰微,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诗人大多写一些身世飘零、感时伤世、为逃避现实而纵情山水之作。诗人的生平经历也会对他的创作内容、创作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年轻时的杜甫,生活安定,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曾经写过不少浪漫主义的诗歌,最著名的是他的《望岳》,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但由于家道的中落,自己仕途上的失意,尤其是十年长安的困守,使杜甫的诗风逐渐转向了现实主义。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的风格就定型为现实主义,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的杰作。此外,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比较固定的,比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委婉含蓄,陶渊明的恬淡自然等。掌握了这些诗歌鉴赏方面的文学常识,就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这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更需要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能积极开动大脑,把它们和诗歌本身联系起来考虑。中国的汉字是表意凝练的文字,多以形显义,所以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敏锐感知,多读多思考,你会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情感、有温度、有颜色、有重量的。
第三,要多练。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所以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指导学生多做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专项训练,从中找“感觉”。也只有多练,“熟”才“能生巧”。我们可以按照某种标准对诗歌分类,比如说把不同风格流派、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等印发给学生加以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可以积累一定的答题技巧,比如有关作品风格、思想内容方面的术语,一些古代诗歌意象的特定含义等。在多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考虑问题的思路方法,比如说鉴赏古诗词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①这首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②怎样写的(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人、物、景?);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人、物、景,对自己抒情言志有什么作用?这三步缺一不可。找出作品中的形象,确定形象在作品中的特点,思考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全面把握作品。这个考虑问题的步骤是逐层深入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