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个性化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个性教学
1、我们为什么要搞个性化教学的实验研究
社会变革,越来越强调对学生自身经验的尊重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先要有个性化的意识。新课程、新课标的推出,给语文教学一个崭新的天地,也给语文教学以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调整心态、步调,穿新鞋走新路,为新时期的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2、个性化教学的实质
个性化教学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教师、学生、作者、编者)的思想、情感、体验和感悟。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是指以“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具有的个性化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具体的说,就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现念,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宗旨,选择个性化的教学中介,通过教师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和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与教师个性化的教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与思考、情感与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换而言之,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就是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努力,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生生对话等系列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就避免了以往的“考试得高分的乖学生、乖孩子缺少主见、缺少创新、缺少能力,结果社会不认可”的怪现象。
3、在教学中落实
3.1 个性化的教
个性化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如何体现教师的个性,我认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二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发挥自己的特长,我本人很喜欢新诗,也喜欢朗诵。所以在第三册是个教学中,我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课上我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他们,课下把自己喜欢的作品推荐给他们,那一时期,在班上掀起了读诗和写诗的热潮,为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组织他们召开诗歌朗诵会,分为“我读诗”、“我爱诗”、“我写诗”三部分,学生们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和喜爱,用朗诵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节课也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2)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讲课,不能仅限于教参上的内容,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文本有一个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于教参,要像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占有、挑选,为我所用,不能照本宣科。 举例:《柳毅传》的教学。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求教师要丰富、深刻、有底蕴,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先成为一个具有多方面素养的人,然后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
3.2 个性化的学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可以代替。我们往往会因为课时紧、任务重、学生能力差等原因,以讲代读,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阅读,更不要奢望他们会有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有倾听的习惯。对学生的发言要听得进去,不要问完了就想着自己的答案,学生说的与自己的答案吻合还好,不吻合要么批评,要么迫不及待的将答案说出来。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对学生个性的发言要重视、鼓励。让他们养成用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良好习惯。举例:《柳毅传》中对钱塘君的看法,对主题“义”的认识。以及对《促织》主题的看法。当然队显然是错误的认识要及时给予更正,举例:《纪念刘和珍君》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了解学生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思维。有人说六年一个代沟,有人说三年一个代沟,说明我们和学生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要想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有个全方位的了解,这也就是所谓的“备学生”吧。举例:《流行歌曲与语文》,针对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的情况,我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流行歌曲中的意境美”、“流行歌曲中的修辞”、“流行歌曲中的哲理”……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3.3 个性化写作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矛盾
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是教学生成重要还是教学预设重要?这是教师在个性化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F小学教师在“科学”学科中学习“电气的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利用2节电池怎样使小车跑得更快?于是,让学生去进行试验和探究,有的学生用两节电池去做“串联”与“并联”的实验,观察小车到底是串联时跑得更快,还是并联时跑得更快,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进行串联和并联并进行“试车”。但是,在日本专家加藤幸次和中泽米子等看来:“为什么只是规定让学生用两节电池却不是3节电池或其他数量的电池,比如10节电池呢?”此例说明,教师过分强调了对教学过程的教学预设,预先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该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会怎么样?”“结论是什么?”等等都在“掌控”之中,从而使学生缺少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缺少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中心之间的矛盾
新课改主张和倡导新的教学理念,并明确指出:“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与评价者,而不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裁判者”“法官”,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目前,仍然存在的状况:如F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分配律”教学中的提问:用文字表述下面式子:“(a+b)×c=a×c+b×c”,有些学生回答:“a加b乘以c等于a乘以c加上b乘以c”,这个答案其实没有错,但由于与教师的答案不符,被教师阻止回答,并“正确的”替学生说出了乘法的分配律应该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在此,笔者认为,第一,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和学生的话语权和个性化回答的权利。第二,教师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仍以“课堂教学中心”自居,缺乏从学生视角去思考问题,从而出现教师“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的学习选择权。
(三)划一性与选择性的悖论
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强调由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案走向学生的“学案”,由教师的教教材到教师“用教材教”,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改变教案的划一性,关注学生的学案的可选择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节奏,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关注,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探究,但是在教师如何将学案的可选择性充分发挥出来的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教师教案的划一性的弊端,如规定学生的探究的问题和范围,不能有效体现学生的可选择性。
二、教师观念文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阻碍
我国古代,老子就主张以“一为本”,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唐朝的颜师古也主张:“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一直左右着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以至于在更多的时候“强调统一”“强调一致”,绝对不允许有其他的异端文化和分歧观念的存在和个性差异,以至于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强调书本上的答案一致性,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的“统一性”和“同一”。在过于保守的去个性化教学文化权威面前,教师的个性抗争显得“不堪一击”。在教育学理论中,“一”被彻底地内化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精神”和“灵魂”。如学生座位要排列整齐和一体化,让学生把手放在背后面,回答问题必须举手;教师提问的答案也是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或是“大逆不道”。在长期的“去个性化”“同一的”“标准化的”教育情境下,教师的个性缺席,学生的差异被泯灭。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导致开放式教育文化理念的缺失。开放式教育理念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将开放式看做是自变量,将个性化视为因变量。”。不难发现,教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具有了一定的开放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但是,由于对开放式个性化教学理念的精神实质并没有清楚的理解和内化为个体行为,所以,出现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集体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甚至出现违反个性化教学主旨的教师教学行为。
(二)教学思维的固化
(1)剥夺了学生探究的需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早就指出,学习是当前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正如终身学习“四大支柱”:学会做事(learntodo)、学会认知(learntoknow)、学会生存(learntobe)、学会共同生活(learntolivetogether)等倡导的学习对学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去“参与”和“探究”以及“动手”,去“自主学习”、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然而,由于“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等的影响,一方面,教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中心地位”和尊严。另一方面,出于关心学生,正如F小学数学教师担心学生出错,而打断学生的个性化回答而教师自己将“乘法的交换律”告诉学生,这样做恰恰是剥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剥夺了学生“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学习体验的需要”及“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
(2)对学生自己评价思维的忽视。
一直以来,教师就是学生考试成绩的“法官”和“裁判者”,在家长和教师面前,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往往是“最听教师的话”,而且教师也是最喜欢“听话的学生”,因此,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左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学生的思想发展。由于忽视了学生自己的评价,从而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父母、教师与父母的一种矛盾状态,导致了一种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缺失的状态。
(3)对不同个性和差异的忽略。
个性化教学强调关注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选择性。由于教师在集体化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更加愿意关注共性的内容,关注学生的共同学习和基础性学习,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共同学习上,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或者拓展性学习以及学生的差异性学习方面,教师常常是疏于指导和引领。如F小学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往往会重视学生的集体化学习,而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情况往往“不去过问”,不管学生的“对”与“错”,就像数学学科中学生出现“那些简单的错误”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固有的共性思维,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此,教师不能关注到哪些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指南上的内容,哪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指南上的学习课题。
(4)集体化教学导致固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直以来,学校的学生座位都是“秧田式”排列的,因此,教师对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显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但是面对小组合作学习,面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往往显得“手脚无措”、“无所适从”。一方面,面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能有效的去指导学生去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面对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往往也不能进行做到恰当的指导和引领。所以,笔者认为,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于个性化教学实践中的教师来说还是需要进一步去突破的一个重大难题。
(三)考试文化的强势存在
公元605年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以来,考试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许多学校放弃了更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教育转变成为考试的一种工具,以至于在考试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学校的考试文化。有学者认为:“延续了千余年的考试文化是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笔者在对F小学一个从事27年的语文学科LYH老师访谈时问到:“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影响您的个性化教学?”他的回答:“我认为中高考的指挥棒片面地追求高分对个性化教学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个性化教学当中,我们会全面地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尊重差异,重视能力。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往往会干扰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强势存在的考试文化在不断的考验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判断力,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发挥,以至于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的选择权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考试已经帮教师和学生选择好了。”因此,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的代替学生的选择,正如F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公式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替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而不愿意让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回答和差异性的答案。
(四)办学理念的“趋同”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文化也会深刻地影响教师文化。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特色就是一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以至于被认为是:没有特色就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从学校布局一样到学校岗位设置一样,从学校教室布置一样到学校课程一样再到学校教学方式一样,从学校文化一样到学校培养方式和目标一样等等,都表现出“同化一”和“标准化”的教育模式,从而使学校特色丢失,也限制了教师个性的发挥和导致产生学生的去个性化。在主流文化“趋同化”的学校文化的背景下,导致教师与学生都绝对不允许有差异和个性化出现的文化,那么,差异往往被看做“大逆不道”,差异也不看做“洪水猛兽”,差异还被认为“离经叛道”,差异更被当作“异端邪说”,这样以来,差异就无形中消失了。在趋同化的学校文化背景下,教师就很难实现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因此,学校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也是影响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师观念文化的推进策略
(一)深化开放式的学校教育文化理念
1.形成开放式的学校理念。
形成学校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是开展个性化教学,形成开放式的教师群体文化的重要方面,一个学校的发展不是教师个体的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形成,而是全体教师的个性化生成,通过对F小学教师“您觉得开放式理念与个性化教学具有多大的关系?”的调查,发现没有教师选择“不太大”和“没有关系”,而选择“很大”的比例达到“93.33%”,而选择一般的则为“6.67%”,可见,开放式教育理念与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进一步去“打开班级的墙壁”、“打开年级的墙壁”、“打开教师的墙壁”、“打开部门的墙壁”,“促进学生之间、教师之间、部门人员之间的合作”。
2.形塑开放的课堂教学理念。
在形成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过程中,教师需要形成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只有从作为上位层次的意识层面和观念层面上去进行变革,才能从行为上去形成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因此,我们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根除一本教材、一个大纲、一间教室、一位教师、一个教条、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开放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个性化教学的生成。
3.构筑敞亮的师生关系。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在开放的教育理念中和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敞亮的“我-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是一种开放的心灵对话和学习合作,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展示自身的个性,而且,教师也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是尊重的,并倡导学生的个性的丰满和人格的完善。
4.开放的教学资源观。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被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那种过去传统的教学资源观,即仅仅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学资源,而需要注重更加宽泛的教学资源,将教师自身等也纳入到教学资源,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云教育”的产生,开放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彻底摆脱了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有效地整合跨区域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开放的教育资源观的形成,改变现有的教师文化观念,教师能更加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从而促进个性化教学。
(二)个性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师文化特征
1.教师文化的共享性。
首先体现在教师之间的互惠互利,指教师之间成功经验的共享或是遇到困境或问题时的共同承担。第二,体现在教师之间的相互发展。教师之间能通过“同伴”关系来促进相互之间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等信息手段比较发达的时期,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E-mail以及云平台等信息工具来进行对话与交流,分享其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从而改变过去那种缺乏交流与封闭的状态,促进共同的发展。第三,体现在教师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不仅来自“吾日三省吾身”,来自教师自我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也体现在通过学科组的教师、年级组的教师、学校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享”而得到的一种“反思”。
2.教师文化的创新性。
陶行知曾说“处处都是创造之地,时时都是创造之时。”教师文化的创新性,首先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师勇于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学习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资源观、知识观、课程观、评价观、师生观等等,能主动去适应去接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形成与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或者超越当前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观念。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更新。新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需要教师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为课程的建构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与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三是体现在教师能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教学方式的创新。
3.教师文化的合作性。
哈格里夫斯指出“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与“巴尔干状态的教师文化”,从而走向合作性的教师文化。首先是教师的合作,一是教师之间“形式上的合作”。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是属于某个学科小组,某个年级组等某个小团体,这些团体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二是教师之间“内容上的合作”,主要是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包括教师的集体备课、上课过程中的分工合作,教学评价中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学习等合作。第二,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大学具有专业的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培训等特点,能给中小学教师更多的专业指导,但是中小学具有更多的教师实习环境和研究场所,通过对中小学的研究,大学教师能更加适合对教师进行指导。因此,两者充分的合作能给教师带来更多的益处。第三,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学校、家庭都是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改变“5+2=0”的现象(即五天的在校学习和两天的在家休息结果出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零),教师需要与家长合作共同教育学生,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第四,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学与教学管理都是学校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的,通过教学管理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4.教师文化的专业自主性。
主要是指教师职业所具有的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自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以来,被社会广泛认同。首先,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就属于某种专业,如语文教师属于语言学科的专业,物理教师属于物理学科的专业,特别是大学教师更加突出其比较强的专业性。其次,教师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从事某一种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工作上也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正因为教师文化的专业性,所以教师文化也凸显出其自主性,面对教师的工作,教师具有自己的独到的专业判断,具有自主的教学行为。但是,“时至今日,各种干预、扰乱、冲击教师专业化的势力盘根错节,教师专业自主的声音非常薄弱,造成了当今口号横行、专业弃守,乃至教师文化衰微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当前教学行政权力需要进一步“淡化”,教师的专业自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专业自与教育行政权之间,需要进一步划清边界权力的边界,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自,做到“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5.教师文化的开放性。
当前,教师文化是具有时代信息特征的多元性的开放文化,它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以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主导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亚主导文化,从而形成追求胜任与卓越的教育品质。可见,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在个性化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保守、封闭的现状,积极实现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转变,积极形成开放的、多元的教学。
(三)教师文化变迁规律及扬弃教育文化传统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特质、文化因素的量的渐变以及进而都的文化结构、文化模式的变化,其一般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自发到自觉、从外部到内部等这样发生的一个过程。固然,教师文化的发展也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文化继承———文化选择———文化冲突———文化整合等过程。可见,在构建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看到集体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与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与之前的教师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所以不能片面的去构建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需要在扬弃的前提下进行构建,即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教师文化进行反思和审视,对个性化教学视域下的教师文化特点进行理解,另一方面,不能讲以前的优秀的教师文化传统全部抛弃,成为“虚无主义”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构建适应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文化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教师文化发展的规律,理解教师文化变迁的原因,也理解教师文化变迁的规律和过程,从而做到有序的进行。
四、结语
一、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应具备创新和独特的特点
新课程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教学主体个性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具有个性、艺术性,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升个人的教学艺术素养.
教师要营造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和谐的、民主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觉地向知识领域不断进行探索.例如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可以先问学生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引导之后学生思考:你认为两个力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平衡?可以小组讨论,说出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以拔河比赛为例结合力的三要素猜想出二力平衡条件,并且同时得出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反证法.这样教师就将专业理论知识寓于生活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积极参与教学,使学习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要注意知识和经验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尤其是青年教师更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课堂教学的实际经验,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对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地思考,将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能及时反馈最新社会生活信息的相关内容的知识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育思想、性格特点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要具有鲜明的、独特的个性特点,要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创新能力与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创造条件,要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向全体学生,让教师完美人格、良好的精神面貌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榜样,真心地与学生交往,成为学生尊敬的师长、可信的朋友,建立起胜似亲人的师生关系,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对待人生、学会生活及理解做人的真谛,在教学中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亲情、温暖,达到情感交融的目的,形成相互认同、认可和信任,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不再是简单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能够主动探索、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勇于挑战和质疑权威的人,达到“教”与“学”完美的结合.
二、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自我提炼
1.教师的教学思想要具有深厚的底蕴
教师的教学思想是教师对自然、社会、教育和教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是教师通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积累出来的,并运用到课堂的教学态度、价值、理论、语言、观点等,教师根据其教学思想进行教育教学规划和设计,并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例如,物理概念都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内化和掌握知识,我们要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自己去体验物理现象和练习技巧.物理教师必须要有“思维可视化”意识和教学思想,笔者认为课堂上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一定要可视化,引入新课,可以用图片、录像、动画等媒体手段引入,也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源制作成的概念图的形式引入,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2.教师要掌握和熟练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地教学活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施与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等情况来决定.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透镜及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如何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通过进入情境细心观察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两者的区别,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只要学生能用抽象的语言提炼出自己在情境中观察的现象,他们就能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独具特色和生动有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的语调、音量、气势,语言的节奏,甚至常用的一些词汇、语法、修辞等,同时教师的声音形象,也是形成教师教学语言风格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声音的高亢响亮、雄壮激昂,以及抑扬顿挫、清脆甜美,给学生以听觉美感,让人听了意犹未尽,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关键词] 个性化;语文;理念;方法;风格
个性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教育圣人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其实质就是注重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在提倡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当今中学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充分挖掘出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和才能,尽量让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增强个性化教学能力,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
个性化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有无个性化的理念,尤其是是否存在新颖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受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有不少语文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好教学工作,不敢采取个性化教育方式,不敢创新,害怕因创新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导致评比受影响,甚至影响升学率。“怕”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个性也受到了抑制,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首先,教师应突破一个“怕”字,树立“敢”的理念,做敢于先吃螃蟹的人。其次,应突破一个“看”字,树立“干”的理念。有好的想法,要付诸实施,要有不干出一番成绩绝不罢休的信念,而不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再次,要突破一个“守”字,树立“创”的理念。要在“干”的基础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根据不断变化的学生情况,及时制订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有生命力。
二、掌握独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个性化教学没有独特性,就不存在个性化。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致力于从事个性化教学的教师,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再通过课堂教学展示出来。
独特的教学方法,主要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是教学思路要超前,要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找准教学“突破口”,特别是在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上寻找到思路的“突破口”。其次是内容要丰富。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光靠教学生字、词、句、篇,还是难以形成个性化教学。现在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做足功课,不但语文基础知识要扎实,与语文教材相关联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及政治,经济、法律知识都要知晓,要能够把所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所教授的内容中。再次是形式要新颖。个性化教学方法中经常提倡应用探究式、引领式、参与式、渗透式等先进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摒弃了原有的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法。
个性化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一是采取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实行师生双边交流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鼓励学生说出富有个性的话,并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最大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二是要充分开展好第二课堂的学习。教师要把课内与课外很好结合起来,树立开放性教学观,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人物推介、出专栏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三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教学。这跟班级制的集体教育是完全不同的,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生个性化档案,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去一对一地跟学生沟通、互动,特别是要在对待不同的学习成绩的学生上进行分层指导。
三、塑造特有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个性化教学风格,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自己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日积月累,不断打磨与历炼。
关 键 词:互动式 教学模式 教帅作用 自主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存在差距。新一轮教学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正逐步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了个性教育然而,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又将充当什么样的作用?
语言学习是学习者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与外界交往、互动的语言实践过程。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帮助学生不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师生互动过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Brunner早在1966年就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语言学家Stern也曾经指出:有意识地控制学习行为,是继续导致学习者学习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学习是在学习者意识之外“盲目的”、“潜在的”或“偶发的”行为,而多数学生的学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应当是学习者有意识地控制的行为。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最终源自他们学习的自觉意识,但是,要激发和加强自主意识,则离不开外在要求的刺激。学生要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的过程,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还需要教师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将自主意识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欲求。那么,教师又要加以怎样的引导呢?
一、培养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英语学习意识和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己的英语学习需求,部分学生甚至对大学英语学习错误理解。例如,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学习仅仅是限定于某一指定教材,目的就是通过最终的测试。还有学生将英语学习要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性自由误解为随心所欲,并将老师的指导视为不必要的约束。
因此,面对困境,不仅要求学习者自己发现学习中的困难,更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不足,并加以指导。例如,在教学初步阶段,教师要主动向学生讲明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安排,以实际教学材料示范性地讲解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对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要求,尽量帮助学习者作好学习前的心理准备,使他们有的放矢地进入学习。教师可以和学生交谈,或者采用各种测试的手段,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发现他们学习中的失误和困难。针对发现的失误和困难,教师不应漠视也不应责备,而是应当首先给予同情和理解,从心理、知识和方法上加以引导。只有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使学生的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并能在纠正错误学习意识的同时,将“要我学”的外在要求转化成“我要学”的内在需求。
而在这一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是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英语课堂来。我平时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如:幻灯片、VCD、教学光盘等。学生一般都喜欢有新鲜感的东西,我就是尊重他们的这种感觉,让他们在欣赏图片或物品的同时记住词汇和句型。对一些漂亮的图或者一些时髦的物品,学生还会发出惊叹声,流露出羡慕的表情,同时也会对此进行谈论,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在讲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中的Overcoming Ob。to。le。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关于奥运的图片,另外还涉及了一些北京奥运场地的简单介绍,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在讲Women,Half the Sky时,我在网上找到一些下岗女工经过学习再就业的影视片段,上课的时候放给学生看,而且还让他们自己去搜集有关工作方面的英语词汇、日常用语。他们不仅在学习时加深了印象,学的很投入;而且增强了他们将来在就业时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管理能力
学习者要提高自主学习的管理能力,必须处理好兴趣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应明确自己学习语言的认知特点,并能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学习策略。为此,学生需要教师尊重他们在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的自主,同样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不同,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用能力表现出的较大差异,特别是个性化的英语学习策略所表现出的差异,以及他们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各自对所学材料、内容和学习策略的需求不同。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尽可能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然而,我们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困难之一,就是不知道该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我们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与学生交谈激励学生相互交流对英语学习的自我认识与规划;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赖,以便尽可能确切了解他们的学习目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英语只有在交流活动中才能真正掌握,交流是学习英语的目的,而情境是交流活动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情境既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又是英语学习的途径。我在教材中经常穿插介绍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真实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解英语与母语的不同点,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例如,在讲The Generation Gap-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用英语谈一下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分成正、反两队进行辩论美国的家庭教育好,还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好。同学们都能踊跃发言,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
三、帮助学生提高评估学习效果的能力
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自主检测和评估,是学生适时调整其自主学习各环节的必要前提,是提高自主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然而,自我评价与外在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更需要教师站在语言学体要求的高度利用多种多样的检测和评估手段,综合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效果,适时地提出反馈。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比较中进一步做出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估。
在检测和评估方面,主要是在平时成绩考核模式上,加大口试、学生搜集国内外前沿资料并且做小论文,使学生的学习在自主、自愿、协作、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学生最怕考试,往往为了考试而学习,非常被动。而在最后的考试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而这30分通常是点名、平时的作业决定的。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人来了但心却“飞”了,作业也交但却是“复制”的。而老师却不能不给他满分的平时成绩。因此,我在平时成绩考核模式上,加大口试、做小论文,的分值,这样就能保证认真学习的同学和人在心不在,作业也交但作业是“克隆”的同学的平时成绩的差距,以最大限度避免有些同学
想提高平时成绩蒙混过关。
因此,我都是在授课过程中评估学生,并让学生自我检测。尝试过一些做法:1、在课堂中穿插提问。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其平时成绩的重要记录。平时的提问相当于对学生进行口试,可以及时反映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2、小论文可当作平时的作业,但控制随随便便的抄袭或在网上下载的,所以题目一般是热门的并且值得讨论的。我发现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能够保持相对集中,尤其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来,变被动地教为主动地学,较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使其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
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终身事业,需要不断地追求。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努力的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自然是非常欣慰的。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一个学生若对本课程有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去学习,而对一个相应领域问题的解决,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这就能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使本门课程从苦学、难学变成了乐学、好学。
参考文献:
[1] Brunner B.F.教学论邵瑞珍译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