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实践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关于会议的主要特点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归纳起来,会议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各级支持。对于这次会议,胜业主席非常重视,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不辞辛苦,千里奔波,转战两地,参加了我们大半程的会议,并就妇联组织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做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对工作实践的指导价值,大家听了很受教育和鼓舞。胜业主席的出席并讲话提升了会议的规格和层次,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妇联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还得到了衡水市委市政府、唐山市委市政府以及冀州市委市政府、迁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工作、生活各方面都给大会提供了很多方便,几个市妇联的同志更是全力以赴,为版权所有开好这次现场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妇联对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的衡水市妇联、唐山市妇联以及冀州市妇联、迁安市妇联的各位姐妹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请代为转达与会全体同志对几个市市委市政府和各参观点基层同志们的感谢之情。
二是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这次会议,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如何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一主题来展开,通过现场观摩、实地参观、文艺汇演以及大会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在近几年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做法,不同的现场与大会相互补充、互为衬托,为版权所有今后更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借鉴,使与会同志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虽然会议没有安排专门的讨论时间,但大家边走边看边议,普遍感到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三是大会报告立意鲜明、任务明确。素英主席的报告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某”建设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在开展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客观分析了在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在开展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的“科学、文明、生态、和谐”四方面内容,并从进一步提高活动覆盖面、增强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讲了具体意见,立意很新、很深,讲得很深、很透,可操作性也比较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四是现场和典型发言新鲜实在,各具特色。这次会议上,先后安排参观了两个市的四个现场,无论是文明家庭擂台赛还是美德农家现场,都来自基层群众的创造,非常真实、生动,使大家深受启发和教育。会上还有17个市县(区)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汇报交流了各自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中某一两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这些都是各地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创造和积累,并且受到妇女群众欢迎的,很有特色,很有价值,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借鉴。由于时间关系,材料收集得不够完整,还有一些市、县的做法没有来得及在这次会上进行交流,只能留到下次会议时弥补,请大家理解和谅解。
总的来讲,我们这次会议开得是顺利、圆满的,是很有成效的,应该说既是一次总结交流的会议,又是一次加油鼓劲的会议;既是帮助大家开阔视野的会议,又是推动工作发展提高的会议。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使与会同志一是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听取领导讲话、工作报告、现场观摩和实地参观,大家对在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切实增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理清了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村妇女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交流,大家感到对妇联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某”建设的思路更清了,进一步明确了要继续以文明生态家庭建设为载体,扎实做好农村妇女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某”建设做贡献的任务和目标,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会议的贯彻落实
第一、要认真学习传达贯彻好会议精神。一要认真向领导做好汇报。要抓紧向所在市、县党委分管领导汇报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是胜业主席重要讲话和素英主席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要认真传达学习。要把会议的主要精神传达到各级妇联组织当中,使各级妇联干部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特别是胜业主席讲话和素英主席报告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某”建设上来。三要认真来一次“回头看”。要认真总结以往开展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情况,研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动措施,把这项工作谋划好、开展好。
第二,要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各项工作。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各级妇联组织要按照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联系妇女、联系家庭的工作优势,因地制宜、贴近群众,坚持创新,真抓实干,把文明生态家庭建设的各项工作做深、做实。关于如何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素英主席在工作报告中已经讲得非常具体、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尤其要在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上下工夫,在抓典型树样板上下功夫,在不断创新形式上下功夫,推动文明生态家庭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实化。
关键词:初中政治 社会实践 课堂教学 探索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信”是纽带和关键,是学生将的原理、观点及其他社会知识内化为行为的主渠道。要解决这些特殊矛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组织中学生深入社会实际,走出去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进行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劳动等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信念。这的确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一、社会实践是坚定学生信念的“催化剂”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程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是“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在初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教学时,部分学生对现阶段还要提倡艰苦奋斗表示不以为然。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借我校组织学生“红色之旅”社会考察的契机,以盘县二小生动的事例,让他们直观了解到当年时所发扬的斗争精神、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让他们意识到艰苦奋斗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状态。
二、社会实践是乡土教育的“好教材”
中学生能从实践中深化和拓展知识,挖掘“乡土”典型,加强乡情教育,使学生倍感亲近、亲切,原来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既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
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际,寻求生活中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典型实例,通过走访等方式使学生对这种大局意识心悦诚服,并深受感动。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广泛接触社会,如针对塑造城市精神,我们组织了节假日小队,开展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上街协助交警执勤等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从切身体验中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意识到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每一个中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激励自己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三、社会实践是培育兴趣、发挥特长的“沃土”,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
培养学生正当的爱好和志趣,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组织了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小组等,组织同学调查柏果中学的浪费现象。调查表明,食堂就餐的浪费十分严重,不关水龙头、离开教室不关灯、乱花零用钱等浪费现象随处可见。通过对浪费现象的分析,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受到了深刻的自我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团结协作,激发和培养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巩固和深化了知识,特别是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进一步推进中学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切实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内化为信念的重要环节。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更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将德育知识内化为信念,进而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支持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制度上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到明确任务、督促落实,做好经验总结,加强督导,还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3.学校应从机制上激励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首先要制订本校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建立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的机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必须正确评价、激发师生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1.突出专业特点,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
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中去,按照课程化管理的要求来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要努力提高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规范性、内容及方法的指导培训。由教务部门结合实际来规定社会实践的学时和学分,由学生工作部门制定合理的考核评分机制,促进社会实践科学有序、健康顺利开展。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踪指导,学用结合的原则
同教育的主体一致,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学生,从学校到实践岗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和改变,学生对如何有效参与比较茫然。学校应为每个实践团队或个人选聘专业的指导教师,并在实践各个环节中跟踪指导。指导教师在实践中起到双重作用,既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实现自身目标和价值。
3.坚持分类开展、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背景不尽相同,开展社会实践不能一概而论。应采用分层次具体对待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发挥专业特长、有所收获。低年级学生没有或较少地接触专业知识,可以重点开展围绕社会现状和行业需求的考察调研、参观寻访类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技术研究或技能训练、组建团队完成专业类竞赛作品研发等社会实践。
4.坚持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就业相结合的原则
从学业生涯和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合作教育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促进未来职业发展。合作教育框架下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通过校企交流、科研合作等渠道,深入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以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实践。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科学大胆地尝试,检验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同时,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大学生可以逐步储备就业创业所必需的能力。
二、合作教育框架下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1.科学引导学生转变观念,确保社会实践全员参与
大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是有效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是高校开展该项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合作教育框架下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首先要通过合作教育所提供的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学生观念。例如,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的“成长的足迹”实践经验交流报告会,就是通过评选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动员、开展实践事迹和经验交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今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现理想就业具有的重大影响意义。同时,合作教育体系下有确定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分工协作,对社会实践进行总体规划、帮助学生制订实践计划,评选和确立团队,实践过程中系统的指导和监督,这样科学、系统的组织模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参加实践的惰性与畏难情绪,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力和效果。
2.以合作教育为依托,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
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校提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实践即可定位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在合作教育框架下,社会实践既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也成为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科学具体的学分、时间和任务要求。同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计入工作量,纳入晋职晋级考评体系。以此,从工作机制和政策上对社会实践给予充分的保障。
3.实践内容与应用创新能力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部门和组织实施单位要不断创新实践形式,探索建立与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择业就业、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分层次制订实践计划,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专业方向、知识层次选择合适的实践形式及内容。如以社会观察、专业实践为主要类别开展围绕社会热点大调查、专业知识运用职业素养提升、社会志愿服务、寻访校友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专题的实践活动。同时,合作教育更为专业实践和调研提供了有利平台,可以以专业竞赛和技能训练为导向,组建专业实践团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完成竞赛作品开发来开展实践。在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创新能力。同时将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行业发展变化、就业模式改革等问题以调研报告等形式反馈给学校,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和具体技术岗位的要求。
4.多方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教育与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实践能否收到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合作教育框架下,高校更能携全校之力,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充分利用校友、科研项目、校企合作把学生的专业才干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建立起既能发挥专业优势、练就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的实践锻炼平台,同时不断拓展实践基地范围、提升实践基地层次,将基地建设和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就业提供强力保障。
5.优化组织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开展的必要条件。评价能否对实践活动提供有益促进,关键在于科学的评价标准。合作教育为此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分工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管理要科学,就要做到明确分工。例如:教务处负责将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化设计,确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及学生的学分要求;合作交流部门负责对外联略,提供行业和岗位需求;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等制度负责评选实践团地、管理实践过程、评定和记载社会实践考评结果并存档,形成全面的成绩认证等;宣传部门负责宣传推广等。同时开展由各个职能部门担任评委的实践评审小组,实践结束后,各实践团队学生进行公开的成果展示、经验总结交流。社会实践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不是由一份实践报告、一份部门决定的,而应该用实际效果来说话,由全面科学的评审得来。这样既全面展示了实践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为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开拓了思路。学校对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予以资助、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同时加以有效的宣传,进一步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扎实、有效开展。
【关键词】财务会计;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财务会计学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对高职的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经济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在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既懂会计理论,又能够掌握会计操作技能,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就业的需要。
一、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1.教学计划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
尽管高职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财务会计学的教学计划设置时,对理论教学都安排了较多的时间,甚至不安排核算原理的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上都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实验室的模拟实训为主,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在集中理论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虽然现今高职教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其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课件内容完全来自教材,单独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根据制度加以解释,常常是满堂灌,教师感到很劳累;对于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学生而言,很难想象教师“所言为何物”,不知其然,自然很难领会其所以然了,直接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由于缺乏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课和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创作,也导致学生毕业面对会计实务工作时,不能熟练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
2.实践教学环境不理想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模拟实习资料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作为校内会计模拟实习基地,设施和条件与企业单位相差甚远,学生未将走进实习室视为到单位上班,抱有“模拟实习是作业”的观念。
3.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会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是当前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大多数高职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进入高职教学岗位后,正值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会计教师也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本身自己对会计实务就缺乏直观通透的认识,在给学生讲解时,不能具体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改进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措施
1.调整教学设计,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我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经验,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该构建一个“内外结合,三层双轨三能力”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开设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职业能力课、选修课,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广泛地引入现代教育理念,传授更新、更准确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认识实习、基础会计模拟实习、财务会计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实习、毕业实习,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接触实际及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体会和经验,从而达到缩短实践岗位适应期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完全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内外结合,三层双轨三能力”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内外结合”是指“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种实训场地相结合;“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三能力”是指实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会计核算”(即做账)、“会计检查”(即查账)和“财务分析”(即用账)三方面的会计专业能力。在“2+1”的高职培养模式中,学生有两年时间的理论知识与相关实训训练学习和为期一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经济业务的应变能力。
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学校应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是在学校专设的手工模拟实验教室里,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由学生仿效企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按照规范的会计实务处理要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仿真操作演练。通过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实物载体形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会计循环及信息加工的真实过程,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为理解会计实务过程中的计算机会计软件的应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基础。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是在手工模拟实验结束后,利用前面手工实验的资料进行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将手工操作流程与电算化操作流程进行对比,进而掌握手工与电算化的账务处理特点,完成企业会计核算手工账到电算化的过渡。
针对会计行业管理日益规范、会计法规与核算方法不断更新的特点,加强我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最好的实践方式。但由于企业会计岗位多涉及商业秘密,许多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因而,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得不到保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多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尽量协调与企业的关系,为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开辟新路。这样,可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演练,增强对会计岗位的适应性,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在选拔聘用会计专业教师时可要将是否在企业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作为一个参考条件,引进一些学历条件符合,理论水平高,而且对实务工作也较为熟悉的骨干教师。对于那些没有实务经验的教师,学校可针对性地选拔一些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培养其实践技能,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教学。同时也要聘请一部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热心教育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并通过外聘部分企业专家任教,传授最新信息,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使会计专业的最新理念与方法能够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含量。
参考文献
(一)缺乏科学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高校因此进一步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以满足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尽管我国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能够从形势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计划,应该说每所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对教师制定教育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计划的总结和提炼,缺乏对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分析,虽然具有合理性,但缺乏科学性,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二)缺乏实践性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尽管高校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问题,理论课的应用性不强,实践课的理论指导不够,选修课和拓展课只有总学时的5%,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大打折扣,学生得到不很好的实践锻炼。在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中,对于课程见习和服务技能课的安排非常模糊,实践教学课明显不足,服务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实习课管理技能很少得到锻炼。
二、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分强调基础性而忽视实用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实用性而忽视基础性,内容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编辑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实应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
(二)坚持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着眼于破除脱离现实社会需求以及靠经验总结的错误做法,把教学经验与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将“市场化”作为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向,根据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紧跟旅游行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结构,把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变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创新的过程,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具特色。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必须进一步改革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式,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融合性、结合性,使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实践课程能够得到理论课程更好指导,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课、选修课、拓展课比例。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对于优化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性甚至是强制性作用。高校必须把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作为旅游专业的核心举措,牢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坚持把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管理人才,绝不能把管理人才局限于“管理层”、“指导层”和“决策层”,而是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基础工作做起,着力提升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的适应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突出全面系统,优化基础课程
所谓全面系统,就是要必须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化,使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达到整体优化的程度。要着眼于提高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准确定位每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加强对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整合,合并《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管理学原理》以及《中国旅游名胜》、《旅游地理学》等重复课程,删除那些已经过时、陈旧甚至无用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要增设具有较强专业性、实践性的旅游管理课程,最大限度的提高旅游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
(三)围绕就业导向,拓展选修课程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把“就业”作为重要教育导向,在抓好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拓展选修课程,按照旅游专业社会就业导向与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选修课程的优化设置。在国家教育部课程设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教学实际,设置灵活多样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积极引导学生从自身发展潜力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在学生之间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选学”理念,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够得到充分就业。
(四)着眼提升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优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课程、服务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者之样的关系,大幅度增加高校实践课程和学生实习学分的比重,积极推广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实践锻炼“循环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协调。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