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教学资源;学用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17
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的涵义可以被描述为“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具体包括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引入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表述,然而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却鲜见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灰色地带”和薄弱环节。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巧妙渗透,将各种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引领进教学进程中,为阅读教学打开另一扇窗,落实全面培养与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起源于国际PISA测试,一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使用说明书以及索引等要素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日常场所、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媒体上极其常见,使用频率很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往往要求在众多零散、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这就更能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利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培养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既是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生活的阅读、贴近生活的阅读,在生活中阅读”的响应,也是适应当代现实生活和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合理整合课本中可用的教学资源
1.在“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渗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二者相辅相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给学生对“连续性文本”材料进行快速阅读的方法,训练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读全文并准确地提取关键词,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中有价值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评价等各项能力。如在学习《奥伊达的理想》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理想、变化、爱心”等关键词,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结尾“妈妈欠奥伊达”与“奥伊达欠妈妈”的两张账单,进行信息的提取、比较、分析、综合并做出解释,从而最终得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价的”的体会。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渗透过程中,“非连续性文本”应更侧重训练学生阅读技能与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
2.尝试训练“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二者之间的转换。如学习《三峡》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对课文的插图进行阅读并提取插图中包含的重要信息,再对提取到的信息做出汇总:有巍峨高耸的连山,有湍流不息的江水,有挺立悬崖的松柏,有激流而下的孤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阅读原文,去感受三峡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分析,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意图,训练从“非连续性文本”向“连续性文本”的转换。又如在学习游记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游记内容编制相应的导览图,训练从“连续性文本”向“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
(二)适度地拓展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优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这种拓展,可以超越语文课本范畴,一般是指课外读物等材料,当然也可以与其他课程资源实现跨学科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渗透。语文教学中还可适当选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教材中的图表材料来让学生阅读,重点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评价的能力,这是培养与强化他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有效对策。
(三)活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积极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因素,多接触、多阅读形式丰富多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公交车路线示意图、列车运行时刻表、地图、产品(药品)说明书、调查问卷、存折单据、广告、合同等,锻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图文信息提取以及整合的能力,强化他们对信息资料的应用能力。
(四)学用结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需要,创设情境或任务驱动,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在古文复习中,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对知识重点进行复习分类、归纳摘录、提炼积累,既能把关键的内容要点呈现出来,又可以训练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如指导学生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解说某种家用电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实践练能,让学生既懂语文又懂生活。
三、反思与建议
第一,明确要求,准确把握学段目标。教师应先明确《课标》中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一内容的含义,合理分解学段目标和要求,循序渐进,注重方法指导,以有效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第二,培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需要将课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引入到课内来,交流阅读收获,分享阅读策略,解决困难、疑问,互相借鉴,以此强化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能。
第三,“非连续文本”阅读不等同于“读图”,不是“碎片化阅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第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水平的评价仍需不断探讨、摸索。
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和体验。课件的内容优化,是指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将其转变为能够发挥演示课件优势的教学内容,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
阅读教学课件呈现的内容成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课文要点及其解说、配合图像的文字、总括图与分解图、各层次标题与其内容等。这些有相关性的信息成分,如果呈现时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则学生自己必须耗费精力把它们在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相关图文放在一页中。而课件页面的容量是有限的,从呈现效果来考虑,页面图文也不能过于密实,为此要分解教学内容,以便减少每页呈现的材料,同时要利用链接、按钮等功能。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的“课文解析”页中,将情境图片、古文段落和对应译文都安排在一页,其中译文是单击后呈现的(如图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语言感觉,语言把握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内阅读,积极拓展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内与课外相得益彰的整合阅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以供大家探讨。
一、指导阅读方法,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其课外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和规范。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对读物的前言绪论、目录标题进行了解和掌握,在浏览过程中有一个大概的内容印象,然后再采用快读、跳读的方法,强化学生整理和联想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实效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词句的摘抄工作,采用笔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强化阅读记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这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本段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这个问题总括性较强,它涵盖了全段的内容。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分成几点:1.从描写的对象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2.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3.从观察的角度看。(1)从视觉角度写了哪些好看的景物?(2)从听觉角度写了哪些好听的声音?(3)从触觉的角度写了哪些好玩的事?(4)从味觉角度写了哪些好吃的?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5.从用词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通过以上的启发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得出质疑的答案,并且懂得了百草园确实是个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的乐园。
二、营造探究阅读氛围,提高探究阅读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初一学生,他们刚接触初中生活,对环境是陌生的,有一种胆怯心理;不了解初中的语文课堂阅读,他们怀着好奇心;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儿童,又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营造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保护他们的那份好奇心,肯定他们的勇气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思想上是自由的,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他们才会放心地去解读文本,大胆地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记得在教学《百草园》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课文第二段,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美点,然后说说他们的见解。因为有着相同的儿童心理,他们在阅读时不仅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谈出了他们各自的见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所以,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阅读。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延伸阅读,扩展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不可以仅仅局限在课堂内部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不但要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南方的一些风土人情介绍出来,通过图片或者影视资料的展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像孔乙己穿的长衫,吃的茴香豆,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图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打开思维,拓宽视野。阅读资源的开发,要注重立足文本,由此及彼,以课文为重点,以点带面,向学生推荐与课本相关的阅读作品,让学生以课外延伸阅读,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达到积累文化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教师首先为学生介绍了鲁迅先生这一经典之作,让学生了解这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体现其爱国思想,想拯救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的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向学生介绍其他能够体现鲁迅先生这一思想的文章。如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作品集《朝花夕拾》中《范爱农》这一表现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的思想。或者从另一角度出发,向学生介绍如《藤野先生》一类的关于回忆的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这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随着不断深入的阅读而得到提高,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为其以后阅读鲁迅作品、解释鲁迅作品做好铺垫,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对于资源的获得,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从各方面收集阅读文章,跟学生一起分享,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阅读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在延伸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立足课本,发散阅读,让学生围绕课本阅读的作者、主体、文体等去拓展阅读,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笔者和几个初中学生交谈,谈及“语文书中的插图对学习有没有作用”,有的学生说“插图看不看有什么关系”,有的说“老师没让我们看”,有的说“有几次上课盯着插图看,还被老师批评”。显然,教师和学生都没把插图当回事。
语文课本设置了插图,却没有起到该有的辅助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对于课文插图的使用仅是点到即止。大量的教参、教案、教学辅助用书没有涉及教学插图的使用,甚至语文课本也没有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充分利用插图。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插图犹如未开垦的荒地,陷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
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致力于光影声色的多方展现,认为课件中的图片足以替代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由此忽略了插图。学生忙于备战大考小考:注音释义要考,背诵默写要考,阅读理解要考……但是,不考插图!而且和有声有色的课件图片相比,插图显得呆板沉闷,在急功近利而又追求新鲜多样化的学生面前,插图就只能被省略了。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图片固然丰富多彩,但又何必舍近求远将课本插图抛弃呢?仔细研读课文插图,一样能读的风生水起。
统计六册语文书(以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有200来幅插图:目录前有彩页插图,平均每册约13幅;每单元课文中有黑白插图,平均每册约18幅;课外古诗词共4幅;名著导读共10幅;甚至附录中也有大大小小共12幅字做插图。
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教学资源库,这里有作者肖像、手迹、故居、作品、生活事件;有文物古迹;有历史遗迹……更多的插图是和课文内容直接相关的:有的真实再现了所介绍事物,有的形象再现了课文所介绍的景物,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故事情节……这些插图补充了文字描绘的不足,直接作用于视觉感官,能使学生的文本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插图,是特殊的艺术语言,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插图在课堂上闪亮登场,利用插图进行多样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师生应一起读图、用图,使课堂天地更加宽广起来。
一、读图:观察、理解、发现,利用插图完成多种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看懂图,先引导学生学会看图。有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形象再现,这样的插图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如《湖心亭看雪》,全图左下角是一舟子撑篙缓行,左上角是隐约的群山宝塔下长堤一痕,右上方白雪覆盖的湖心亭上人两三粒而已,其他所有地方全都留给了空白: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雪中景物的隐约模糊、雪中人物的孤独无奈都在观察理解插图中得到了真切感受,那一片空白也成为了“留白”艺术的形象表现。
有的插图内容比较庞杂,如果面面俱到地观察,就会在细枝末节上花费大量时间,须教学生删繁就简。如学习《杨修之死》插图,教师只需指导学生发现杨修被押送出去时的懊丧表情,及曹操出了一口恶气时的如释重负的表情,对前景中刀斧手威武的装束、狰狞的表情和背景中壮丽的廊宇、气派的帷幕则完全不必费时去探究。
学会了读图,就可以利用插图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利用插图,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利用照片、画像及手迹、故居等来介绍作者,会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会激发学生对作者了解的欲望,从而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丁肇中先生,细看插图,丁肇中一手抚着下巴、双目凝望前方,正深思着……这样的智者形象拉近了学生和他的距离,也使课文变得更有吸引力。
2.利用插图理解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会有不少差距,这时插图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如学习《老王》时,对于老王的“青光眼”、“滞笨”、“直僵僵”等外形和动作特点,学生难以感同身受。而插图中老王眼白空洞、眼睑沟壑纵横、腰身伛偻下弯、拳头僵硬捏紧……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空间一下子扩大,对老王因病痛折磨而变得干瘦、衰弱的外形及死前送鸡蛋香油时金子般的心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3.利用插图快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突出学习要点。遇到繁杂的说明文,学生容易被众多内容牵绊得无暇抓住顺序方位等重点,适时利用插图,能使学生迅速披沙拣金。如《故宫博物院》选择了全景俯视图作为插图,借助这幅插图,学生能迅速理清说明顺序和方位,抓住学习重点。
4.利用插图培养美感。优美的风景插图,既表现了景物之美,也诠释了语言文字之美。如《紫藤萝瀑布》中描绘紫藤萝:“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而插图中美丽的藤萝花串,有着大大小小的花苞,深深浅浅的紫色,像极了一个个的风帆,插图之美印证了课文语言文字之美,共同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二、用图:想象、扩展、创造,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给插图取名字,给画面加“旁注”,锻炼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让学生试着给插图取个名字,能锻炼学生对画面、课文的理解概括能力。如给《秋》的插图命名,“霜晨捕鱼图”“渔民戏渔图”“秋在渔船图”,每一个精巧的题目都是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加旁注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插图运用方法,它能使课文学习轻松有趣起来。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如果能根据外貌和方位介绍给插图中的四位大文豪注上名字,再在旁边注上外貌、动作、语言特征,学生在提高概括能力的同时,还能快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区分人物特点,体会到课文叙事条理清楚、方位介绍的明确,从而准确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写法。
2.利用插图复述或补对白,锻炼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看插图复述课文的教学活动,可锻炼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我的第一本书》中“爸爸愁苦地看着我的破烂课本,我怯怯地等着父亲发落”的插图和课文情节基本一致,看图复述,能更加准确地记住课文,并使同学记忆深刻。
给插图补对白比复述更加有创造力,也更能锻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可以给《风筝》中的“我”和“小弟弟”补上对白,表现“我”的专制自负、“小弟弟”的天真可爱,也可给《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补上他和孩子的对白,表现他的善良和迂腐。
3.给插图接画、添画,锻炼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给插图接画添画,可借以概括课文情节的内容。如《狼》中的插图是“屠夫御狼”情节的形象再现,这个情节之前还有哪些画面(情节)呢?学生可以创造出“屠夫遇狼”“屠夫惧狼”“屠夫避狼”等画面高度概括情节。
【关键词】语文教学农村中学阅读教学
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阅读教学搞的好坏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成绩的好坏,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为摆在我们每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1、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冲击导致阅读兴趣不高 。如今,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镇上游戏室、网吧遍地都是。于是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看电视,玩游戏、看通俗读物上。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看的书是连环画,漫画,网络流行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他们认为文学名著不好看,而且看了也没用。
2、没有书籍来源,阅读环境不善。不少农村学校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象样的图书室,藏书少,仅有班级图书角,没有开设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普遍对课外阅读不重视,大多数的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买课外书。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了。加上经济拮据,没有太多的零花钱买书,即使有,在农村也无法买到有用的书。在调查中了解到,家中有四大名著的只有2%,有一至两本的有6%。他们所谓的课外书无非是几本作文书、教材辅导书、故事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书源,学生当然就无法阅读!
3、课业负担过重,促使学生没有剩余的精力来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视野。尽管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说要推行素质教育,教材多次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空余时间。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大大小小的考试、补习,让学生疲惫不堪,哪有时间和精力看书!
(二)教师方面:
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主要是教学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担心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给学生的读书、思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多或不充分,唯恐“浪费时间”,没能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二是借学生的嘴巴说出教师要说的话,层层设问把学生引进备课时的答案即标准答案中,学生成了教师的传声筒,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阅读。
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看重的是“学生活动”;阅读课上教师过多讲述文本,占用了学生诵读品味文章的时间和过程,势必造成学生与作品隔膜。缺乏学生“自得”的基础,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就会成为“外加”,结果是学生对阅读文本没有兴趣。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意识不浓。教学目标不明确而造成课堂教学环节不合理甚至混乱的情况时有发生,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不符合阅读教学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师在一堂课上提出几十个问题,满堂问,阅读教学活动显得零乱,甚至支离破碎;或者是随口提问,一点思维力度都没有,缺乏思考价值,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对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现状的思考与探索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策略呢?笔者个人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内: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吃透新课程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真正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1、坚持一课一得,读写结合,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明白自己阅读中要注意的事项。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和核心。课堂教学中,呈现和明确教学目标,能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策略,了解学习对象及方式,预知和设想学习的结果。这一定向环节对教学过程起指引、调节和激励等多种功能。如果我们细化目标,将阅读教学分解为想象力培养,命题培养,语言学习,仿写句子……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让学生品味文段,知道从中筛选信息,提高语言积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提高写作水平,以写促读。
2、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独立阅读、自我检测为主要形式,训练、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学会读书的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加学生上阅读课的兴趣。
二、课外:抓好课外阅读的指导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的时间,然后对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使学生不至于盲目的阅读,打击其阅读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我们农村初中教师在课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开拓、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
1、与家长沟通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针对农村中学学生严重缺乏阅读书籍这一阅读必要条件的问题,我们必须联系家长,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一方面让家长从经济上对学生阅读提供必要的支持,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家少接触通俗读物,电视和游戏,利用本来已经不多的课余时间多看点有意义的书籍。
2、完善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
在农村,各项社区服务滞后,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但是农村中学图书馆书籍来源匮乏,已有的图书非常陈旧,已经很难跟上当前社会的发展,教师应一面向上级领导反映要求完善学校图书馆各项设施,另一面可以根据情况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通过各种方式提供与时俱进的报刊杂志,作为图书馆资源的重要补充,此外最重要的是阅读课必须开足。学生阅读有了实质的支持,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他们阅读的兴趣自然会增加。
(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自制能力还很差,课外,教师必须在如下方面对他们的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图书。
图书是人类知识财富的宝库,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它供人们利用、探求、吸取。但是,读书又须选择。开卷未必有益。选择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从方法上来讲,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录供学生选择,此外还可以教学生通过自己看前言、看目录、翻后记和抽样阅读的方法来选择图书,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
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保证读有所得,是保证读书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读的过程中,文章的哪方面触动了我,或联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原理等等,引导学生用几句话记下来。也可以摘抄优美词句,做一些积累。
3、引导学生使用好工具书。
工具书能为我们迅速提供某些方面的基本知识,解答疑难问题,使用它可以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在阅读中,碰到不认识的字,不懂得词,或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事件等,都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弄清楚。比较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字典》等。要教会学生学习使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使学生不至于因为累计过多的小问题而放弃阅读。
(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爱玩、好胜心强是当前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组织多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实行课前演讲。进行课前演讲,促使学生主动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笔者试行了几年课前演讲,学生们从开始的讲成语故事到现在的讲述内容包罗万象,都希望自己的演讲能够得到更多同学的认同,通过阅读挖掘知识的劲头更足。现在那个班级语文课前演讲已经形成良好的秩序和习惯,这也成为我教学的一大亮点。
2、开展读书交流课。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时如果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的话,读书的效果大大不一样。通过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好书,还可以在交流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开阔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