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课堂论文

语文课堂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课堂论文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这一环节又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要以高屋建瓴、掷地有声的气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教文章潜心设计“提神”的导入语。好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增强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对课堂内容的学习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步:认定目标。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后,教师向学生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师生共同认定后,便以此为中心有的放矢地展开当堂的教与学。这就克服了语文课堂随意性大、学生无从把握的普遍弱点。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努力方向,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步骤是目标教学的重要标志,集中体现了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师生易于操作的特点。

二、达标

这是整个教学流程的核心环节,共包括四个步骤:

第三步:导读提示。依据投放的目标,教师向学生提示完成目标的方法和自读教材的具体要求,或者设计出启发性导读思考题,为学生充分自学明确指向。这样,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在自学过程中就能有遵循、有目标,既能有效地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大讲特讲、学生无事可做或做“无用功”的弊病,又能有利地消除学生对自读要求或思考题的畏惧心理,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可能。而且,这一步骤正遵循了“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的教学新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步:自读教材。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自读要求或导读问题,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认真自读教材(可采用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形式),按时完成教师要求或勾画、整理出导读思考题答案,并随时记录自读过程中的感悟或疑问,以便在分组讨论时交流、解决。这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圈点批注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定向和发散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无疑是很有益的。

第五步:分组讨论。充分自读后,将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组内人数不能过多,一般以四人为宜;且尽可能使小组成员优、良、中、差生兼有’。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逐一发言,交换导读题的答案和对教材内容的不同见解、领悟,提出各自的自读疑问并展开讨论;记下组内认识不统一的问题,以便在教师答疑时提出。

这一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充分发挥群体优势,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体”的原则。

同时,还全面培养了学生听、写(听、记他人发言要点’、说(提出个人见解)和思维(理清他人发言思路,整理自己的发言思路)等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大胆发表见解的精神。在以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须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各组讨论情况,以便在答疑和总结中有的放矢;要求学生要开动脑筋、积极发言,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在这里,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和指导讨论的主导作用。

第六步:解疑答难,总结提高。教师抽查各组讨论情况;解决各组存在的疑难问题,也可以由各组互答,教师点拨;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这一步骤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陈述不同见解,有利于养成“学求甚解”的良好习惯。此外,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几个步骤有机地组成了落实教学目标的核心环节。

它始终以思维训练作为主线,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验标

这一环节也包括两个步骤:

第七步:达标检测。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适量的检测题,采取书面笔答、口头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时取得反馈信息,以利矫正。

第八步:补偿迁移。对于达成度较低的目标或普遍性错误,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讲解或练习,矫正错误,严防“知识漏洞”的产生和积累,努力做到知识“堂堂清”,进而“单元清”、“学期清”。

对达成度较高或达成度较低但已得到矫正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纵向或横向迁移训练。纵向迁移就是举一反三,运用已获知识,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知识重新组合,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横向迁移则是指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运用课内获得的知识、技能扩展到课外进行比较性阅读、写作等,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优化自身的读写能力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环八步”的课堂教学流程很好地贯彻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主导、主体、主线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消除语文课堂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学“无用功”,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结课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富有艺术的结课,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课艺术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1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又激起了对后文内容强烈的欲知。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处。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又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1半。”我认为“美妙的结尾使成功更完美”。说书者要给听者设下悬念正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回味1样,都要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1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1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1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1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1、“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

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1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1文最后1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310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310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琥珀》1课的结束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1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回忆文章有关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1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1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几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1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1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1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3、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在《凡卡》的结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命运将会如何。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进1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此过程,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

4、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创设1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狼牙山5壮士》1课的结尾时,师问:“学到这里,5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抓住了5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现5壮士的英勇豪迈,也证明了他们的确可称为——狼牙山5壮士。”师把课题的“壮”字圈起来,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带着对5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1起读课文后几段,最后教师总结:“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与英雄心灵相通,对英雄充满敬佩之情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对5壮士的怀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悲壮的1幕,做1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1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5、尽显教师语言艺术,让结课更有魅力:

教师在结课时,用警示语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的波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小结时说:“小女孩走了,带着那些美好的梦幻,离开了那充满寒冷、饥饿、寂寞、冷酷的世界,永远地离开了那令人憎恨的穷人地狱!她那黑瘦的脸、蹒跚的步伐、蜷缩的身影,为什么不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同情?她对光明的向往、对温暖的企盼、对幸福的渴求,难道就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吗?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过着没有寒冷、饥饿,充满幸福、关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学习呢?”

这样的结课,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让结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首先,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应是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来看,教师为中心仍占统治地位,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媒体指责中学语文教学“侵占了学生学习的自”,不无道理。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如此尴尬局面的—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双边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没有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严重一点的,便蜕变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彻底辱没。

要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须打破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可由同桌和前后排学生组成课堂学习小组,映射大课堂教学环境,将师生双边活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频率。也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预习,做好课堂教学准备操,让学生上讲台示范操作。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对应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自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远比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来得更主动、更有效。

其次,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快乐是—种氛围,是一种修饰,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快乐对促进积极思维、培养完善智力和人格结构的作用,已被教育界瞩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一堂课上,仅仅拘泥于图解教参,并以书本或自己的答案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简单、呆板地满堂提问,满足于一定的程式;把语文神秘化,把目标架空、虚化;没有激情,不爱学习,视学生为容器;自己不快乐,也不让学生快乐……诸如此类的行为发生后,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开始封闭或滞后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相应的贡任。因为他们所亵渎的不止是语文教学,其所作所为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感到快乐的东西。快乐之于兴趣的引发,之于能力的转化,之于素质的养成功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讲,挖掘快乐因子,也就是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说话风趣、幽默,呈露个性风采。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快乐的语言会使来往的车辆畅通无阻。语文教材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快乐的因子,就看你有没有去悉心发掘,语文教师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中,要有意设置教学障碍,或曲径通幽,或连环出击,或将错就错,学生会乐此不疲,获取新知所带来的欢乐,有时一堂课便能筑就他们学好语文的坚定信念,并为之拼搏而无悔。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找到与之内应的快乐因子,和学生共享,并以此为触点,督促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笔者发现,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现身说法,或穿插名人名家轶事,或涉及一些书本外的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能极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难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至于学生作文中一些错的有些滑稽的内容,讲评时可以采用“揭短法”,让学生玩味,在欢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一句话,语文教学不要太“规范’”,应该潇洒一点,多一些自由,多一些笑声,要有前瞻性。

再次,追求课堂美好境界。语文课的教学境界,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审美信息的感悟和体味,是融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学艺术氛围。它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和提升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快乐,一旦升华,便是一种境界。关于美好境界,首先要再现课本内容的个性特征。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深刻发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才能创造这种境界,并辅以与之内应的教学处理手段,让学生品味其情调,领略其主旨,激扬其情怀。其次要讲究文章的整体效应。整体本身是一种至美,人为地将分割成各种“点”,线性排列,切块分析,孤立训练,不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能力的完整把握。任何一种人为肢解课文教学的方法,都是对教学境界美的伤害和破坏。将美文作试卷化的分解处理,更是这种破坏的极致。学生泡在类似试卷题目的提问里,看上去热热闹闹,定点到位,孰不知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堆泡沫。整体理解课文,将诸知识点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才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先决条件。

另外,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不是表层翻新搞美,而是对学生审美的唤醒和呵护。当创新教育作为一种体系刚提出来时,便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敢于质疑,大胆发表独特见解,说有创意的话,写有创意的话,写有创意的文,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大语文教育所营建的氛围中任意翱翔,以心灵的自由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最后要留下一点空白。齐白石的画以空白见美,语文教学何尝这样。此外,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美境界。

最后,给予动态评价。语文因其答案的不唯一性和隐秘性,其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能简单地以对和错来评判,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道,甚至死胡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应是一种动态评价,所体现的应是一种思维的延续和发散,主观而又不失更实与合理,这就要讲究语文课中的评价策略。首先,教师的评价用语与素质教育思想同一。虽然语文教育界时兴什么“无错评价”,但笔者认为,通过优化评价用语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错误和不规范的答案。其次,评价的量化、量化了的东西往往可视可触,有实感,学生容易掂量。笔者十分推崇钱梦龙等老师的激励评价,他们将评价目标量化为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的操作点,一旦达到,即给以满分,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量化的评价还能体现真实、公正的原则。笔者曾成功地量化了一堂辨论课的评价,将评价正方和反方胜负的标准简化为累计滞留时间的多少,由于评价相对科学和唯一,学生都致力于积极思考和快速反应,其思维品质在—定程度上得到了良化。语文课中的评价可以不拘一格,直指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教育方向的评价,都是成功的评价。

综上所述,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渠道作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基于这样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把握好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语文学习中,朗读理应成为课堂上悦耳、动听的乐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除了通过朗读形式的改变及对朗读的技巧进行训练,以提高朗读技巧外,在激发学生个体情感,促进朗读上也有方法可循。下面将结合教材举例。

1、抓重点词、句朗读。

⑴联系词义入情。

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

例:“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人教版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朗读时先标出重音符号,这样孩子就注意了“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几个词,再来朗读时,学生就容易将青年观察金鱼的入神着迷读出来了。

(2)拆字形品意蕴。

借助会意字的造字特点,帮助学生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鸣,促动情感上的升华。例读“她是我的朋友”这一课题时(人教版第七册),教师先板书“月”,问学生:“当它作为一个部首时有什么含义?”学生谈到部首月与人的身体一部分有关;再板书另一个“月”,组成一个“朋”,问学生:“根据部首月的特点,现在你认为什么是‘朋’,什么是‘朋友’?”这样,学生对“朋友”包含的胆肝与共、患难相知有了更深的感受。当再请学生读“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情感自然充沛了许多。

2、体验朗读

⑴换位体验朗读。

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

“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人教版《丑小鸭》)教师问:“假如你是丑小鸭,你会有什么感受?”把学生带入丑小鸭的境遇之中,当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丑小鸭时,恐惧与无助的悲悯就读出来了。

(2)唤起生活体验朗读。

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感情。

再以《丑小鸭》为例,文中讲丑小鸭被“冻僵”了。因为这个词是学生不太理解的,所以教师可以问:“冬天时你的手有没有特别冷的时候?”“那是什么滋味?”当学生回忆到自己被冻的感受后,再体会“冻僵”时感受就更为深切,读“冻僵”的语气也便不一样了。

(3)表情、动作朗读。

做表情、动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游戏形式的朗读更容易使孩子读出感情。

“罗丹左右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人教版第八册《全神贯注》)朗读这样的段落时让孩子配上动作、表情,容易在孩子内心激起共鸣,罗丹全神贯注就读出神韵了。

3、想象朗读

激发想象,丰富文本。可以引导学生从被朗读主体的动作、神态、语言,从耳听、鼻嗅、口尝、手摸等方面多角度想象,体味文字背后的画面、蕴涵的不同情感。

以人教版《三个儿子》为例:“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

想要二年级的学生把这两句话读出效果,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象后,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位母亲提着沉沉的水桶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连走路的脚步都不稳的画面,朗读时“可重啦!”“直”的语气就读出来了。

4、看画面朗读

画面展示鲜活的形象,借助画面通过视觉给人以内心的深深震撼。“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人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当学生自由读,有一定感情基垫后,出示普罗米修斯肝脏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残酷惩罚、不畏、勇敢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在学习这一课中,学生读这一段落读得最动情。

5、辨别标点符号朗读

不同的标点符号有着不同含义,包蕴着不同情感,通过分析标点符号,可以正确把握句段,从而读得更准确、更有感情。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人教版《普罗米修斯》)读之前,问学生这段话中有什么符号?该怎么读?这样当学生朗读时就注意了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普罗米修斯的大义凛然、坚定便通过读展现出来。

6、点评促进朗读

以巧妙的点评促进学生的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调动着学生读的兴趣,营造着课堂读的氛围,同时也点拨了学生朗读技巧。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