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明显增多,发病呈增长态势,这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挑战。基础医学研究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根本和核心,因此培养基础医学的高素质人才已刻不容缓,而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在医学领域步入国际前沿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导师的指导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对导师的指导能力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加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影响导师指导能力的因素
1.1导师的科研水平某种程度上,导师的科研水平决定着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对于有些年龄偏大的导师来说,知识陈旧,不能经常查阅国际前沿领域的文章,不知道先进的科研方法,所以指导学生的能力欠缺。但对于某些年轻导师,有时面临着科研经费的欠缺,或者指导经验的欠缺,所以指导研究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这两类导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更有效地指导研究生[1]。
1.2导师的管理水平作为导师,即使科研水平很高,但在指导研究生时,还面临着管理艺术的问题。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是80年代后期出生,有的还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使他们缺乏吃苦精神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往往比较“自我”,或者总是以一种索取的姿态去面对一切。所以,当导师安排课题时,他们总想着是给导师干的,甚至讨价还价,这使导师管理课题组变得比较困难。而导师的说话及思维方式都带有自己成长时代的标记,这样,就与学生产生了“代沟”。这种情况对于刚开始指导研究生的导师来说,更加严重,因为他们刚刚完成了博士或博士后的研究,心理上还没有从“自己是学生”的认知中走出来,便成为导师,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带研究生,怎样严格要求,怎么做研究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其科研积极性,因此这些导师可能因为管理经验欠缺而不能有效地指导研究生。而一些年龄偏大的导师,管理现在的80后研究生时,仍一成不变地沿袭以往的管理经验,因而存在着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等问题,这同样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3导师的责任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责任心尤为重要。目前,有些导师丢失了做科研的严谨态度,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把招收研究生仅当做是一种“好名声”,从没有认真思考过怎么带,怎么培养他们。更有甚者,把学生当成自己低薪的打工者,这些导师很少过问或从不过问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有些学生甚至半年也见不上导师的面,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完成完全是“自导自演”,导师所起的作用甚小。再者,导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培养。所以,缺乏责任感的导师,同样培养不出优秀的研究生[2-3]。
1.4基础医学的生源和质量近年来,临床医学人员的福利待遇明显提高,与基础医学教师人员待遇形成了显著反差,目前真正心甘情愿报考基础医学,专心于做科研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多优秀学生都愿意报考临床,因为毕业后临床医学人员的收入高。这种情况造成每年报考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数目大幅度减少,生源匮乏[4]。以基础医学院为例,近三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经常因为生源不够而招不到研究生,往往需要通过调剂才能够完成招生计划。在生源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导师优中选优的机会根本没有,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呢?另外一方面,调剂来的学生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这令许多导师想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愿望破灭。
1.5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导师的任务是培养研究生成材,这是双向的,总结为以下3种情况:①导师的科研能力很强,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对科研有强烈的兴趣。②导师的科研能力一般,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对科研有强烈的兴趣。③导师的科研能力很强,但学生“混”字当头。④导师的科研能力一般,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在上述四种情况中,只有第一和第二种情况的研究生能成为佼佼者,脱颖而出。可见,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只是外因,要想成为优秀的研究生,关键还是要靠研究生自己的努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考研大军,成为研究生中的一员,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科研毫无兴趣,只想早点混毕业,找个好工作。这样的结果便是许多学生对科学的钻研精神不足,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纪律松散,科学素养差,创新动力不足[5]。这样的科研态度,令导师感到“牛不喝水强按头”,从而使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沦为空话。
1.6学校的学习氛围在北京、上海等名校中,优秀生相对集中,研究生大多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科研气氛非常好,大家都分秒必争,非常珍惜读博士、硕士的机会。而在一些省会城市院校,科研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们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将做课题视为苦,以玩乐逛街为乐。这样,即便是导师要求的再严,学生们也会无形中横向比较,甚至产生愤愤不平:为什么他整天什么也不干,就能拿到学位,而我这么辛苦才能拿到学位。这样的大环境给导师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2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的关键因素
2.1提高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以郑州大学为例,每两年遴选一次导师,每两年也考核一次导师,但很少淘汰过导师,这就造成导师数目的增加和质量的下滑,因此,只有提高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6],才能提升导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导师的责任心,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1 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导师的配合程度,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各方面提高导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我们将在推行本方案的同时,加强导师培训,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类研究生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2-03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更为细致深入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其地位的特殊性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为今后专业性更强的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落实到医学发展战略上,培养高层次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将极大有助于我国未来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高度原创性和先进性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创立,不仅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在世界上的地位,更能广泛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就硕士研究生这一承上启下的培养对象而言,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有一定的特殊重要性。
(一)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医学硕士生大多具有很好的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但目前医学本科教学基础学科分别教授的现状有时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点比较散乱,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抓住今后临床与科研可能涉及的方向,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最新科研方向与进展,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
(二)科研兴趣的发现与落实
科研热点和前沿的把握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而这对于研究生而言,既是一个训练过程,又是对其今后发展方向创立的初级基础,也只有发现了自身的科研兴趣落实点,才能给自身树立今后临床与科研进步的目标,才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今后成为“大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思维模式的开发与拓展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的过程;而由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更是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培养的过程。独立科研思维的培养、失败中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以及研究方向的拓展和创新,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也许是个痛苦艰辛的过程,但却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训练显得尤为必要。
(四)团队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团队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保证,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分工合作、协调共进才能取得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的成果,这也是研究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生阶段科研训练不足
大多数本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教学中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科研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机会少,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考试能力强。进入研究生院后,导师发现学生科研思维薄弱,并且对科研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迫使导师必须从头开始培养与训练,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又很短很宝贵,这也一定程度上客观造成了研究生毕业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攻读学位的动机与学习态度
目前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大城市小地方、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待遇和成长空间客观来说,差异很大,这也造成了医学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与动机不一,不少学生受迫于就业压力或者追求名校情结。而以对学术追求为目的的学生人数不多,又因为经过艰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的疲惫感,认为进入了名校了任务就完成了,客观造成了学习态度的不明确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足。
(三)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缺陷
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客观分为“临床型”或者“科研型”,以我校而言,临床型在前半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最后有半年的科研时间;而科研型在半年至一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各导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其间有半年临床训练时间。这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就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平时大量的病房工作可以培养临床能力,但同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也使得平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成为一句空话,而最后半年的科研时间又是极大的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时,独立科研能力、科学论文及科研标书撰写的能力不足,这对于当前培养“复合型”医生的大趋势和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四)各院校各课题组之间学术氛围参差不齐
研究生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多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外,还要创造机会及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级学术活动,把握本学科、本领域前沿和热点,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与著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与请教,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当前各级高校学术氛围不一,各课题组之间差异也很大,学术开拓精神不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科研创新风气。
(五)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开拓除了要有很好的科研热点敏感度以外,导师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但是当前,有的导师科研经费不足、导师研究生招生过多导致照顾关注学生不够,临床学科导师要忙于临床工作等原因,也造成了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师没有精力去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客观导致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六)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先进性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包括研究生教学,在课堂授课模式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成绩评估重考核轻实践,这就极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这也使得探索时间新型的研究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打下科研基础
本科生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期间,正值各基础学科学习时机,在学习间隙应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室操作;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并招募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让一部分掌握一定实验基础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比如我校的“正谊学者”计划,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有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科研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想交流,培养学术追求目标
目前入学的研究生进入“90后”为主阶段,个性上更为独立,思维也很活跃,这就要求导师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交流谈心,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确立学术追求目标,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式的布置和指挥。同时,要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认识,发挥互相交流和协同工作能力,这将有助于更为优良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也利于研究生今后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三)培养学术氛围,加强师生学术研讨
学校层面,良好的学校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塑造和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动力。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学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科层面,要打破各课题组之间的壁垒,定期组织各学科组研究生进行活动与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可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做到交叉学科的融合。课题组层面,导师要与知名学者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协作,定期邀请他们进行讲座与组织学术交流,导师与学生打破师生隔层,相互为师,积极交流,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参加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积极发言与交流,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拓。
(四)加强对导师考核,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才的核心,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学校层面,要定期对研究生导师加以考核,对导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课题取得加以评价,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成绩加以考评,以保证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导师自身,应积极把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临床学科的导师在繁忙临床工作时要注意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结合临床实践和难点热点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以导师相对成熟的选题为依托,规范指导,共同探讨,调研汇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开拓科研创新思维,使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深度与广度上有极大提高,最终推动研究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五)重视研究生学术成果与创新,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一方面,积极鼓励研究生将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发言交流,并积极向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同时,导师也应尊重学生的成果和工作,引入课题奖励机制,重视学生最为关心的毕业后问题,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避免后顾之忧。
(六)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专题研讨式教学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内在要素,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科生的教学中,特别是在研究生的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床旁教学、PBL等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发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2]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1.
【摘要】 中医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通过对中医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各方面因素的分析,发挥中医护理理论、方法优势,从专业认知、课程设置特色、以及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护理问题的能力等多个角度,探讨提高中医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医护理; 研究生; 科研能力
作为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1]。护理学的发展必然依靠护理科研。但我国的护理研究,课题多缺乏护理专业特色,临床实用型护理科研课题更少[2]。而中医护理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护理方法及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重视及研究,大大丰富了护理研究的内容,但由于我国的中医护理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 2006年才有4所院校开设了中医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3]导致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缺乏,中医护理专业特色出现偏差,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水平明显偏低。所以,加强中医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端中医护理人才的关键,对于我国特色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优势作用的发挥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1 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目前,我国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西医类居多,中医护理所占比例很小,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中医护理学的研究生在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西医院校护理专业的几乎全部知识,临床实习阶段又常局限于常规的西医护理操作,造成专业认识模糊,对中医护理的课题研究的认知缺乏。
所以中医护理研究生的教育要着重突出中医特色,给予尽可能多的参与临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机会,以加强中医护理研究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把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识别有科研性的中医护理问题。
2 课程设置更具中医特色
中医护理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培养高素质中医护理人才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各院校中医护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4]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中医护理专业特色。
中医护理学形成于几千年的中医理论的发展,是进行中医护理学科学研究的最坚实理论基础,其内容之丰富,理论之深邃,中医护理研究生只有进行长期的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从而提升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水平,对中医护理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所以中医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适应护理模式要求,在开设公共基础课及相关护理课程的同时,增设相关中医理论课及实践课等,实行更专业的个性化教学。 3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护理问题的能力
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6]。
护理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践是中医护理理论与中医护理技术的结合,是进行中医护理临床科研工作的最前线,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中医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3.1 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中医护理理论、方法优势,及时发现护理问题。中医的辨证施护强调施护要以辩证为前提和依据。在临床上不单是看到某种疾病,而是要根据其具体的症候表现,按照中医护理的层次观,即辨病护理、辨证护理、对症护理,采取同病异护或异病同护的护理措施。中医“防重于治”的思想则指导我们,不仅要对病人现存的护理问题做好评估,更要对其潜在的护理问题做好健康指导。
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操作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广,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依据其原理及特性,具体应用到对某种疾病的某个或多个护理问题的研究,不断进行中医护理理论的探索。
3.2 鼓励中医护理研究生毕业后积极进入到临床一线,逐步形成高质量的临床护理科研队伍。
同时注重验证更多、更有价值的传统的护理方法,实现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飞跃,使中医护理技术更科学、安全和有效,从而增强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7]。 4 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 4.1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追根求源的精神和对未知对象的浓厚兴趣[8]。即首要的就是教育和培养研究生对中医护理事业的热爱,以及献身于中医护理事业的决心。
4.2 去除思维定式 老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的授课模式,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于研究生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思维方法加以分析和研究,突破思维框架,萌发创新思想。
4.3 鼓励研究生发挥独立思考的主动性与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对文献资料进行深人而系统的总结,了解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为科研创新打下基础。
5 小结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国际化,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到国外护理界的重视和欢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努力从专业认知、课程设置特色、以及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护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中医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育一大批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中医护理人才,通过科研的力量,指导和规范中医护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推动中医护理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医护理。
参考文献
[1] 程青红,王子迎.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11~13
[2] 宋晓丽,王培席.浅谈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医学研究, 2009, 18 (3):245~247
[3] 熊成敏,陈泽芬.浅谈基层医院中医护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8): 2387~2388
[4] Cook K,Becker H,Weizel M.Integration into professional nursing by graduates of an innovative entry-level MSN program[J].J ProfNurs, 1996,12(3):166~175
[6] 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0~292
1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
1.1研究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临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加,而且研究生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因此无法单独管床及进行临床诊治操作,从而使临床技能培训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由于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部分内科学研究生在本科实习阶段开始忙于考研复习准备,很少参加临床转科实习,造成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1.2研究生人数与教学之间矛盾突出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普通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考研队伍不断壮大,造成临床研究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医院各科室导师人数有限,故导师单独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相应缩短;部分导师由于工作繁忙,不重视科研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1.3理论知识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目前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很大原因还是由于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对新时代的学生缺乏吸引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不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尽管近年来各高等医学院校引进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更为生动,易懂,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
2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2.1积极培养内科学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内科学病种繁多、病情多变复杂,这就要求研究生进临床之前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对待科研要有严谨的态度,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提供对应的看法及应对措施。因课堂教学是培养及提高研究生能力的最基本环节,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病例讨论、专题小讲座、学术最新进展报告等,并定期在科室内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或专业知识讲座,让研究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为今后的科研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导师可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内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为切入点,进行有的放矢讲授,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本专业知识的学术进展,重视本专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学习,为今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重要依据。向他们传授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养成查阅参考文献习惯,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临床能力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了解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最新动态,了解目前研究所达水平,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萌发新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科研技巧,熟悉科研设计方法,了解实验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2.2创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内科学专业教师增强自己的教学技术和授课水平,是创立优良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氛围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授课水平、教学技术等都会直接影响研究生课内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对内科学专业教师我们制定了以下要求:
(1)努力增强自身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除了提高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水平外,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讲座、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医学视野,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知识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向学生介绍更新落后医学手段;
(2)提高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为适应新世纪医疗科学的发展趋势,实施双语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及时更新内科学专业研究的新发现、新方向、新进展,还有利于医学研究生锻炼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医学能力;
(3)研究生多开展研讨性课程,采用启发式、双向式教学,开展PBL教学法,逐渐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术梯队,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注重培养团队主义精神。定期组织研究生科研工作汇报例会,要求研究生对目前科研工作作出总结,并提出目前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不仅对研究生科研工作完成进度起监督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遇到的难题集思广益。同时也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学术团队的形成和进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此外,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的学风学纪,建立一个严谨、勤奋、认真、负责的学习氛围,要完善和健全学风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老师学生严格执行。另外,积极构建竞争机制,强化导师指导小组的实际作用。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相关课题设计及写作,多基于导师引导下进行,可见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与导师主导的科研项目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导师人格魅力、自身能力、学术水平、治学风格、个人修养等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故必须要重视导师素质、能级建设。严格进行导师选拔,构建招生遴选机制,每年管理部门向学生进行导师问卷调查表发放,要求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强化与研究生的交流,并予以学术指导,拓宽研究生视野,强化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培养其协作能力。
2.3提高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理论水平与临床实验研究能力
要想加强内科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重视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进而增强实验研究能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明确科研理论,把握实验技能。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务必要时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掌握国内外现状。考虑到内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通过课题而进行,故在某一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必须要了解科学研究原理及实际方法,涵盖课题选取、方案设计及实施等步骤,同时经由形象化实验工作明确实验技术。故研究生选课后应从研究方向出发。针对在校理论学习而言,内科学研究生维持1年的时间,故在必修课选择时应从未来研究方向出发,合理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同时兼顾纯理论及实验操作课程学习;
(2)重视综述书写。内科学研究生待明确研究方向后,应认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成综述。经由综述书写可促使其明确自身所研究内容现状,基于此前提下提出自身设想,并于今后科研活动中进行验证,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并予以改进;
(3)重视科研课题选择。基于导师引导下,内科学研究生应对研究课题选择持认真态度,予以详细设计,进行开题报告书写。为提高选题新颖性及创造性,应强化标书学习,进行全面性查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明确自身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强化理论及实验操作准备工作;
(4)构建内部有效学习机制。强化内科学研究生定期学习,重视其相互交流。重视内科学研究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共同学习机制,譬如可通过专题理论学习、座谈、实验室操作等形式进行,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目的;
(5)提高对外交流参加积极性,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的参与。内科学研究生应参加讲座、学术会议等活动,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打好专业基础。明确临床最新进展;条件允许下可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接受专业培训。同时,研究生应重视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积累经验。此外,内科研究生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习、科研态度,增强自身培养逆向型思维能力,积极采用新型技术或手段调整策略,进行全新的探索,提高自身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突破前人研究,并对医学伦理持尊重态度,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促进医学技术可持续发展。
2.4增加内科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几率
对国内外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要加以重视,便于扩大交流的同时了解本专业在各国新的研究动态和方向,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研究生大胆向国内外专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在研究生毕业课题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定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掌握课题进展,归纳课题成果,按照相关杂志期刊要求撰写成文并发表,参加内科学专业为主题的研究交流会议,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随着知识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兴盛,研究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听、说、阅读、写能力,才能融入到国际医学界里,吸收先进的医学知识,进行国际医学交流,也是我国医学卫生事业与国际接轨、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实际的科学研究教学中,建议学生学习背诵本专业优秀SCI论文,定期进行最新专业文献的研究讨论,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学术交流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英文文章,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阅读、写能力以及专业英语能力。
2.5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和学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