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苏联学者安纳耶夫说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在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介于美容医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美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对美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本文将从美容医学专业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加强美容医学心理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美容专业医学生的心理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美容医学专业中开设了《美容心理学》课程,该课程目前多为课堂教育,实际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应,发挥应有的效果,其教育模式问题已成为美容专业医学生教育的新问题。在高等学校现行的美容心理学康教育模式下,其教育的力度及效果是不能满足有效解除美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专业需求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上36学时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多渠道、多途径在美容医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 改进美容专业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新型教学模式
单纯的心理学课堂教学本身比较枯燥,由于联系不上实践,所以有不少学生反应心理学跟其他晦涩难懂的课程一样没什么意思,这样也会大大影响他们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如果将PBL教学法[1]和案例教学法[2]( casemethodofteaching)运用到美容专业医学生心理学教学中,将会较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如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般学生都关心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提供恰当的案例作为学习中心(即“抛锚”),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2.2课外教学建立新型教育模式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在教学管理群体中创建“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起来,进行互动教学,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枯燥和单一,延伸了教学效应。
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和管理实践,提出一套有效可型的课外教学新模式,即“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级层次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具有对心理问题迅速反馈、跟踪辅导防范的作用;二级层次由系党委(总支)书记和团总支书记组成,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三级层次由学校心理学专业老师组成,给予一、二级层次专业性辅导。在这种模式的改革中,即弥补了了专业老师一人多课导致的和学生交流不够,又为辅导员接近大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模式的建立,可以拓展心理学教育的平台,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辅导员手中的重要武器,高校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以便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借助心理专职教师、家长等多方力量进行积极治疗,以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不可否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关键的是建立一支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针对目前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以往低效,僵化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新一代大学生发展需要的现状,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就显得尤为迫切。
3 结论
美容医学生的心理学教育是现代美容医学理论的大支柱之一,它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技能于一身,是既有基础学科性质,又有应用学科性质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现代美容医学教育中是必须具备的知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美容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学知识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有力的基础, 美容专业医学生的心理学教学只能严格按其学科体系及内容进行只有客观系统地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传授给学生,才能使他们适应新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大文,戚昕,衣桂花.P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4):479-481.
[2]满春燕.新教学模式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94-295
一、宣传教育模式
1.课程教学。开设《大学生心理修养》或《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相关课程,列入学生必修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2.学科渗透。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旅游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这些心理学理论均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可对学科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增强知识的系统化和进一步的深化,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知识宣传。学校通过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等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全面了解和促进他们的成长。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宣传。
4.文化渗透。校园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它大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层面,即学校的建筑风格、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二是行为的层面,即师生、生生、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三是意识的层面,即教育理念、校风、校训、班风等,通过无意识的感染、熏陶、认同等方式往往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个性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组织管理模式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新生入校时通过专业的心理调查问卷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第一手材料,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干预。筛选出重点人群,加以辅导、关注或干预。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全方位、多途径的立体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有效预防和处理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在校内形成有效的协作组织管理机制,纵向的是“学校一院系―班级―公寓一寝室”五级化预防网络,横向的是由“教务处一学生部(处)―后勤处”组成的“教学―教育一管理”的一线的预防,上至学校、院系领导,中到心理健康老师、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医生,下到宿舍管理员、寝室同学、清洁工组成强大的、立体的、交互的预防网络体系。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确立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实行校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心理危机产生时的干预制度等,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是进一步恶化。 4.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胳询)中心。聘任或是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配备相关的设备或用品,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和QQ,开展咨询接待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组建心理(健康)协会。可以组建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下的心理(健康)协会,对会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加以培训,提高会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会员对同学开展适度的朋辈互助活动,助人自助。
三、咨询治疗模式
根据调查可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背景大多是适合辅导或是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是精神障碍的,要转介到专业医院,不能越俎代庖,否则会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导致不必要的危机事件的发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正确掌握病与非病、健康与不健康、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学会和应用咨询的技巧,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或咨询;学会诊断或是界定和转介。同时,要配合医生做好对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是精神疾病的学生的康复和追踪工作,促进和保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实践活动模式
1.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参加文体活动不仅使人心情舒畅,促进人际交往与合作,还可克服心理上的一些人性弱点(胆怯、焦虑、犹豫等),提高对不良刺激的承受力,培养勇敢、果断的良好心理品质。尤其是参加体育活动,既可以提高身体健康身体素质,又可以增强人的意志力。
2.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重智商、轻情商,加上中小学受场地、环境的影响,加上大多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相互忍让、宽容、体谅的思想和行为,意志力相对较弱。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相互协作的思想与意识,提高集体凝聚力,学会宽容和体谅,增强意志力和生存能力等。
3.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提前了解社会,知己不足,学习上变得更主动,为毕业就业做准备,还可以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发展自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其他活动。如积极参加各项社团、竞赛活动等。
五、立体网络化模式
单一、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可能完全有效地完成其基本任务,应寻求更多的教育合作伙伴。
1.校内立体网络化。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舆论宣传资源、物质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等,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个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校外立体网络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因素都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形成合力,各方面力量密切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要注意利用所在城市的社区资源,构建一个综合的、密切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网络平台。
尽管对幼儿心理健康具体内涵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仔细分析一下,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积极的情绪特征;2、良好的意志特征;3、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态度特征;4、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及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使得我们在幼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因此,我认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养成性教育模式
现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需要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具体实施,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教育: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模仿力也很强,利用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具体形象地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二、补偿性教育模式
由于家庭、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用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等幼儿长大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补偿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以下两种:
1.行为问题的矫治:运用奖惩的原则,改变或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其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类方法简单易行,不要求寻找行为问题根源或提高认知水平,在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幼儿身上运用,大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2.通过游戏矫治:为幼儿设立一个特别的游戏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会控制自我。个体性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情绪所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游戏矫治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
在幼儿阶段,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睡事事都要管,弹唱跳画说样样都要教,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是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行为模式的多元等等,无疑都会给幼儿园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幼儿园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幼儿对教师所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遭斥责、惩罚、讥讽的经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模式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1.1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
当代高校讲究德育为先,而后育人,追求学生个体知识、素质两者高度结合。大学生多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虽然价值观大多已经成型,但是仍然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依旧是人生观的重要养成时期,培养能力、人格、知识、道德四者合一的当代学生也是当代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化培养学生的三观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大学生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深度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优越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之一。思想变革引起社会变革,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同样适用,学生的思想变革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个体的奋发图强或者日渐颓废,当代学生的生理活动、行为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本人很难适应多样化的大学生活以及钻研度加深的大学学业知识,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掌握大学相关学术知识的基础之一,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2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社会不断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便是许多人在价值观形成初期遭受了重大变故或者遭遇强烈刺激,形成了偏激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关,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心理价值观念,才能对于现实拥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个体来说,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价值取向,可以帮助其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减少与他人、社会的矛盾,而与此相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年龄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崇尚个人合法权利的保护,这既是大学生闪光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非常强的叛逆心理,导致其偏激的情绪活动以及冲动的性格特点。因此,对于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结合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对自我认知的训练,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人生道路的规划,以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
1.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规划,也就是说,许多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迷茫之际,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模糊的。与此相应,现代经济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现象,分为两种情况失业:一则是大量工作无人做;二则是很多人无工作可做,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多数人并未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大量的失业又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比如财产纠纷、生活问题甚至犯罪。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在提升心理素质的同时,促进自我认知的形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创业、就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减少失业的同时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发展又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当今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开办相关讲座,并且强制学生去听此类讲座,心理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并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寄托于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生自行组织的心理社团活动,并未有专业的人员或者课程对学生展开相关教育。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单方面学习心理知识或者单方面学习学术知识的局面,形成了常见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形式,学校并没有将心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并未对其进行相关的全局规划,导致学生教育仅有形式而未达到实质效果。
2.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封闭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时,仅仅将心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而未注意到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忽略了学校心理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生空学诸多心理理论,但是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的现状。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以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并没有注意到学生日常生活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课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在知识上高谈阔论,而在实际处理中手忙脚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班级人际关系以及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导致学生对于周围人际关系的漠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倍功半。
2.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说,新的模式耗费精力多,学校支出大,耗费资源远远多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此,多数学校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实行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本质上还是处于老旧的模式之下,依旧存在封闭化的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教育途径等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多数高校拥有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为学生开展相应心理课堂以及心理讲座,最后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事后处理和事后控制而非现代心理教育理念所推行的事先预防。因此,多数学校看似实行了现代化的心理教育课堂,但是实际上并未改变,并且这一形式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导。
2.4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低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到了大学,目前国内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于所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亦是如此,学校强制开展讲座活动,学生被迫参与讲座而内心则对学校的相关活动进行抗拒。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陈旧,讲授知识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也导致讲师失去了教学兴趣,因此讲师愈发不愿教授,学生不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3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以及相关途径
3.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的原则
3.1.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高校只有将心理健康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也才能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从而在不断的结合中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新教育模式。高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应该注意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程度,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者结合相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掌握能力。
3.1.2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鉴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必须改变当前的教育方式,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3.1.3个体化原则
不同学生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不同,其人生经验以及知识系统结构也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在普遍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差异化教育。学校在对每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充分考虑教育时机、教育地点、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心理健康教育。
3.1.4阶段化原则
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不同阶段时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比如刚入学校的大一新生充满好奇,大三学长相对迷茫,大四毕业生具有模糊但基本正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3.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2.1创造适合心理教育环境的环境
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进行新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创造新的适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的环境。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环境创造要注意符合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学生综合意见。
3.2.2加强相关人员培育
学校应该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心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
3.2.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学校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新模式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教学,采取网络教学的模式,做到学习内容普及学生整体。教师可以开展网络课堂演讲或者以微信公众号为传播途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创新。
关键词:教学模式;活动引领式;情境引入式;话题辩论式
一、活动引领式
根据《纲要》要求和小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原则,课堂上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在这种模式中,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感悟,教师可适当给予点拨。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布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规则;参与团队活动,注重观察体验;共同分享感悟,教师适时小结。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团队游戏“买卖街”。先布置游戏规则:女生代表1元钱,男生代表5毛钱。由主持人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当教师公布游戏规则后,男生一定会认为“不公平”,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此种心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规则的疑问,此处表达越充分,越有利于活动后的分享,学生的感悟就会越深刻。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每个人的存在价值,懂得尊重和珍惜。同时也要体会到价值的大小与身份无关,与被需要的程度有关。在分享环节,让学生用固定句式延伸表达:“我很重要,因为 ;xxx你很重要,因为 。”该表达方式会使整节课的气氛变得温暖,学生的融入感会很强。
这种课堂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充分的心理体验。此种课堂成为最受小学生欢迎的心理课堂类型。
二、情境引入式
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可以用故事、视频,或者提前排练心理情景剧进行现场表演。其中,视频可以是电影电视片段,也可以是社会现象录像,或者学生表演的小品录像等。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从而轻松导出相应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故事或表演引入话题;讨论将话题引向深入;角色扮演以帮助理解;分享感悟促自我反思。
例如,五年级心理课“学会说’不’”教学。先出示文字情境“已是晚上九点钟,小华正忙着写作业,同学小林兴冲冲地拿着一本新买的连环画到我家,要和我一起欣赏,我……”然后让学生自由谈:“如果你是小华,你会有什么反应呢?”接下来观看学生提前准备的两组表演,分别展示逆来顺受式、粗暴拒绝式,每看完一组都让学生谈感受。两组表演结束后引发自由讨论:怎样拒绝别人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能尊重别人,不伤害别人呢?最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婉言拒绝”别人的方式方法。
教师一方面要以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确保表演轻松活泼,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的演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不作过多的讲述和讲解,只是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地诱导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
三、话题辩论式
由于该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做基础,所以在小学只适用于高年级教学。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或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选定一个话题,课堂开始教师抛出话题分组讨论。在组内每个小组成员均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班级讨论甚至辩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与学生对话时是完全平等的关系。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教师话题导入,进行分组讨论;班级展示交流,适时展开辩论;分享感悟评价,课后延伸思考。
例如,我们设计的“家有二宝”一课,上课先播放一个有关家有二宝的节目视频,然后引出话题:如果我家里有弟弟或者妹妹,我凡事该让着他(她)吗?话题抛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分组进行意见表达,可以进行辩论。最后,每组成员得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讨论(辩论)。如果需要,可以借助班级内某一位妈妈的视频来诉说自己对大宝的爱,展示自己分身乏术的无奈,促使学生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看事情。无论年龄大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一旦大宝开始体谅爸爸妈妈,一切其实都不是问题。
这种模式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与方法,不要简单地批评,不要轻易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利用理性思维来检查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解决价值冲突的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更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即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对学生人格的终极关怀,最终取得教学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