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地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示范基地研究》的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2011171学科分类08)。
【中图分类号】 J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38-1
我国的人物形象设计师的培养起步较晚,这一专业尚属新兴学科。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呈现的明显特征各自为政,导致我国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没有形成可以相互借鉴的资源共享体系,这也正是中国人物形象设计师专业教学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建设专业教学示范基地,是促进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概述
人物形象的设计是一门将人与美结合在一起进行审美设计的项目,既要有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实力,还要具有良好的理解沟通能力。
随着人们对自我形象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生活形象设计、职业形象设计等新兴行业开始蓬勃发展。行业的发展急需大量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既懂形象设计基本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际人物造型设计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建立背景及发展现状
淄博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创办于2008年,是山东省首家开办此专业的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招生规模逐步增长,软硬件建设也在不断充实。专业处于蓬勃发展期,特别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走在了全省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发展的前沿。毕业生活跃在本行业及相关行业,大部分已经成为人物形象设计培训机构、专业化妆机构、发型和美容机构的中坚力量。
三、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地研究内容
(一)从企业视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核心职业能力。
通过与山东名妆化妆品有限公司、淄博芳草婚纱摄影、上海恩雅高级时装定制公司、淄博海达婚纱摄影等企业领导及员工的深度访谈,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与内容,建立典型工作任务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表,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与艺术类学科相通但又有鲜明特色,它有很强的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必须建立有特色的形象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时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专业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1:1;充分考虑本专业各学科课程层次的不同要求;充分考虑本专业各学科课程的特色及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交叉,以培养一专多能、适应性较强的人才;考虑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关系,尽可能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跨专业选修,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协调课堂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增加学生参加真实项目工作全过程的实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内建设了化妆造型实训室、影棚实训室和整体人物形象设计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在校外教学实习单位的安排上侧重于整体形象设计机构、摄影机构、美容机构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入实际的工作环境,熟悉形象设计机构运作的基本环节,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时,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鉴于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从整体工作的全局出发,全面熟悉形象设计师、化妆师等各个职业,增强适应能力;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进行1~2个专题的社会工作实践调查,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论文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构建合理的毕业生反馈机制。我们一直与毕业生保持信息畅通,并且做定期的信息回馈、回访,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模式。同时,与用人单位保持校企联合、信息共享状态,学校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有侧重点的定向培养一部分学生,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示范作用
建立山东省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一是起到试验目的,实验新教学理念、方法,实验新实践教学模式;二是起到示范作用,基地将面向全省的高职、中职院校进行开放,可观摩并参与科研;三是起到辐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基地将对教学方法、经验进行总结,并向全省推广,同时向其他学校派出讲师团,此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地如能取得可持续的成功,将是全省乃至全国此专业的第一个教学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齐再前,张红.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2]孙红霞.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0,(08).
[3]熊雯.高职教育改革的反思与再教学的探索[J].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案例分析,2011,(3)02.
[4]杨建中,李江云.浅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2011,(6).
关键词:安妮;社会环境影响;埃米莉
露西・莫德・蒙哥玛丽创作的《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备受读者喜爱的儿童小说,是安妮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它用细腻、甜美的语言描写了一位小姑娘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她善良活泼、富于幻想、勤奋爱学习,她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小说深受读者喜爱,使许多人从中获得感悟、净化心灵。
一、我国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概况
我国对安妮系列作品的研究论文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与圣经、基督有关的研究论文论文,例如:郑的《中的圣经原型初探》、宋双的《试析中的基督教思想》。这类论文都借用基督教思想和圣经原型故事情节去解读小说中人物的爱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以及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二是涉及自然环境的论文研究,例如:姜淼的《在自然意象中建构成长-的文学地理学解读》、田文芝的《论中的乌托邦图景》。三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小说,例如:陈秀君的《从女性主义解读中的生存主题》、何森梅的《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些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挖掘蒙哥玛丽小说中的加拿大的民族特性、生态美。四是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以及设计叙述方式、版本研究的论文,例如:夏宗凤的《的人物及叙述视角分析》、杨瑞君《童话的魅力―》等些作品。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读者、作品等文学四要素的说法:“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1]艾布拉姆斯早于接受美学的学者看到,因读者拥有不同的人生背景和经历,故其“期待视野”也各不相同。他们会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文本,于是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的文本意义,甚至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地位。以上论文基本是在近十年创作的,对帮助我们认识这部小说有很大帮助,但对这部优秀小说的探讨和认识视野还有很大空间。因为我们不应只局限于作品本身认识作品,还应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或者从其他作品的角度去认识作品。
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
1.坎坷的人生经历
蒙哥马利出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在她两岁时死于肺结,之后父亲便再婚并搬离了爱德华王子岛,从此露西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老式的农舍里,外祖父母对露西的教育非常严厉,不过幸运的是她有爱德华王子岛美丽的风景相伴。露西从小就具有文学天赋,并且很勤奋,她在卡文迪许完成了学业后,在几个爱德华王子岛上的学校担任教职。在1902年,她为了照顾外祖母,再度回到卡文迪许,在此期间写下了第一部著作《绿山墙的安妮》。
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能看到安妮身上有作者的影子,安妮也经历了不幸的童年,但依然热爱生活和学习,而且安妮也成为一位教师。在第二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马歇・卡斯巴特和栗色马配合默契地在通往布莱特・里巴的全程约八英里的路上走着。道路两旁散落着一些农庄,途中还穿过了几片美丽的枞树林和开满杏花的洼地。从附近的苹果园里,飘出一丝丝迷人的芳香,起伏平缓的原野与紫色的夜幕终于合到了一起,小鸟们也停止了歌唱。”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农舍周围就是苹果园,所以这里提到的迷人的苹果园不是随便写的,沉醉于果园的芬芳之中的美好感受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于是安妮才这么真实、可人。
2. 优美的自然风光
小说之所以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优美的风景描写。在那未受工业文明侵染的世外桃源的环境里,自然美与人的心灵美的结合统一,带给人的是美的享受。作者从小细心观察和欣赏着的周围的风景,大多时间生活在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上,在小说一开头就给读者们传递着自己所感悟到的自然美。
“雷切尔・林德太太的家就在阿冯利干道插入一个小山谷的地方。小山谷两边桤树成荫,结满了象女士们的耳坠一样的果子。一条小溪横穿路面,这条小溪发源于远处古老的卡思伯特领地森林,流经部分的上游,有着幽僻的池塘和瀑布,以错综复杂的小溪著称;可当它流到林德山谷时,却变 成了一条安安静静、规规矩矩的小河了。”[2]
大山能给人一种雄壮的气势,然而溪流却能带给人灵性,此处一开始作者就将安妮即将生活的环境描绘的那样清澈、活泼,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氛围。
三、地域文化对加拿大儿童文学的影响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天主教作为精神支柱维持着彼此的联系,但天主教对文化而言却是不利的,因为它这阻碍了世俗文学。19世纪中叶,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作家为了唤醒人的民族意识,强调民族特色,以描写加拿大法语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景色为主。诗歌领域的变化也带动了小说领域的发展,从19世纪末开始,初期小说中大多描写本地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到了20世纪,则开启了加拿大法语文学的成熟期,文学的各种形式都有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并开始形成本民族的体系和风格。
《绿山墙的安妮》展现了爱德华王子岛细腻、唯美的风景,许多人为之向往。然而,有“加拿大文学之父” 之称的查尔斯・罗伯茨却用完全不同的风格描述了加拿大的美。他的童年是在韦斯陶克坦特拉曼的沼泽地中度过的,并学习森林知识。后来搬到了离原始森林很近的弗雷德里克顿。这为他后来写作打下了一定基础。《野地亲族》,这是一本很好的动物故事集,与蒙哥玛丽相似的是他将冬季加拿大森林的美景描述的那么优美。该部作品是查尔斯以现实主义风格来写野生动物的传记,展现的是户外生存、自然与人关系的故事。但它并非用说教式的语言展现自然界与人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性。查尔斯还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动物是如何去解释周围环境的,其文学价值一直影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庭故事、户外生存的叙事故事。
总之,无论是爱德华王子岛上那优美的田园风光、宁静的道路、麦浪起伏的农田,还是查尔斯所描述森林环境中的动物故事,它们都与加拿大辽阔的国土有关,正是复杂的地形孕育了人们勇于冒险的开拓精神,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当这些气质混合到作家身上,并展现在他们的作品中的时候就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四、透过埃米莉形象来看安妮
在蒙哥玛丽笔下,除了安妮之外还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埃米莉。作者用自然流畅的笔锋刻画了一个聪明、敏感、又早熟的女孩子,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快乐和烦恼的女孩子成长史。与安妮系列的小说不同,这部小说涉及了更为广泛的话题,比如:家庭暴力、仇恨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展现了作者更高的创作水平。不过安妮和埃米莉的人物故事形象在几个方面是有可比性的:
首先,埃米莉同安妮一样,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过随着安妮不断成长和接受教育,安妮逐渐不会再异想天开的做错事了。而埃米莉常常在想象的王国忠梦呓般的自言自语,比安妮更爱独自想象,也正是安静的孤独感推动了埃米莉的写作梦想,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丰富的积淀。
其次,她们的身世坎坷,寄居乡村。不同的是,安妮并没有受到像伊丽莎白姨妈那样眼里的惩罚,而作者对埃米莉的一些不幸遭遇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令人同情落泪,展现了人生痛苦的一面。不过虽然如此,两人却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到了快乐,与大自然做成了好朋友,并且慢慢的都赢得了周围人的喜爱和信任。
第三,两部小说都多少受到圣经的影响,但是我认为埃米莉小说系列更突出了圣经的意象。例如,埃米莉因为苹果与约翰争吵引,从而起两家的争吵,但是聪明的埃米莉又去求助神父,借助了上帝的力量平息了两家的宿怨。作家将圣经中引起矛盾的苹果直接借用到儿童小说中,让小说增添了童话色彩,而且也能带给你更多深思的空间。
总之,通过与埃米莉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之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在安妮的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延伸,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安妮的单纯善良不是仅从她个人体现的,而是与她所生活的那个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环境有关,安妮的成长环境里没有完全的反面人物形象,没有埃米莉复杂的周围环境,因此,我们认识到小说人物的个性与特点不仅仅是来自于人物自身,还跟其生活的周围环境、周围人有关系。
五、小说人物形象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马克・吐温于1876年发表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它早于《绿山墙的安妮》三十多年的时间。主人公是一个叫汤姆・索亚的男孩,不幸的汤姆幼年双亲去世,由波莉姨妈收养,他向往自由、勇于探险,讨厌枯燥的生活。汤姆与爱学习的安妮截然不同,他不愿接受文明礼教的约束,常常逃学。但小汤姆与安妮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勇敢、具有正义感。他敢于在法庭上指证凶手,虽然当时凶手已逃之夭夭。因此,他完全不比那些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品质差。而且,马克・吐温还借助小汤姆的身上敢于挑战世俗的精神对社会中的黑暗面给予了讽刺,展示了美国社会中的虚伪丑陋以及宗教的伪善。
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有关的,当时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了障碍,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弊端仍然存在,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下面仍存在着虚伪。然而,安妮系列作品中并没有讽刺艺术,也没有反面形象的人物,因为当时的加拿大仍受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影响,人们都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尤其是作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更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是良母,更像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此影响下,蒙哥玛丽塑造的安妮就是重视家庭、亲情、友情的好女孩,这是符合当时人们审美价值的。因此,社会大环境也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的人物价值取向,反过来说,现代的我们也可以透过前人们的小说人物形象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注释:
[1] M.H.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蒙哥玛利:《绿山墙的安妮》,马爱农 译,第1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
参考文献:
[1]陈秀君:从女性主义解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存主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夏宗凤:《绿山墙的安妮》的人物及叙述视角分析[J].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张煜、郑芷莲:西顿动物小说的动物形象[J].《时代文学》,2009年10月
[4]田文芝:论《绿山墙的安妮》中的乌托邦图景[J].《学理论》2013年
[5]宋双:试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基督教思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育渗透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美育在培养新一代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净化灵魂,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文明修养程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如能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美
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同其它形式的艺术一样,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反映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刘勰说得好:“著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见情”。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把握好作品的情,深刻的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出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得到了教育。像课文中的感人形象处处可见,如忧国忧民的杜甫、追求真理的屈原;不幸的祥林嫂,可怜的窦娥;虚伪的鲁四老爷、可笑可恨的别里科夫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分辨“美”“丑”,受到教育,并自我审视,自我完善。教学中,教师如能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美丑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在对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而且可以由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则更为具体、形象、生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
二、在朗读教学中感受美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作品是形诸文学的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要打很大的折扣,而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富有魅力的范读,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作者的心田,既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又激起学生的爱国情。如:在教学诗文时,可以利用它的整齐明快速快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奏感,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教学散文时,利用它畅达、飘逸的情思,使学生在朗读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受;教学记叙文,利用文章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张有弛的朗读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朗读,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时发音正确、句逗分明、语气连贯的语言习惯,而且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读声中,能使他们大脑兴奋、思维活跃,同时也引起心理上的和美的联想,从而陶冶情操。
三、在课文分析中鉴赏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就蕴含着结构美、语言美、形象美及意境美。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根据教材中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创设感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角色和境地,用心去鉴赏课文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切实得到思想熏陶和美的教育。
1、美的结构。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应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2、美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鉴赏教材美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新的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捕捉语言信息,有自己的领悟。
3、美的形象。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褒贬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施耐庵笔下的正面人物鲁达是值得赞颂的,但反面人物镇关西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达形象正是靠镇关西的反衬,越发显得耀眼,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4、美的意境。语文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有史铁生、海伦等对生命的敬仰和感悟,也有李阅微独守心灵那一片天地的“空中楼阁”;有苏轼高歌“大江东去”“明月而长终”的豪迈旷达,也有李清照“独上西楼”“人比黄花瘦”的凄美忧伤。语文教学就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整合,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创造出一种自我的审美意境,进而取得审美教学效果。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学》(邵宗杰悲文敏)第十二章美育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写好开头,最重要的是要有文体意识。文体不同,写作风格就会不同,开头也随之不同,下面就从文体角度,对文章的开头技巧作一简要分析。
一、记叙文的开头技巧
记叙文开头要体现文学性、形象性和丰富性,常见的有几个方面:
1.直接以人物的语言开头。这种开头简短有力,能够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和迅速勾勒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快速推动故事发展。如《必须跨过那道坎》的开头:“妈妈说:孩子,你长大了,以后的路有很多的坎要你自己去跨。爸爸说:孩子,没有跨不过的坎,只要你多找一些工具。爷爷说:孩子,跨不过去就不要硬跨,回来找爷爷商量,爷爷会帮助你跨过去。”三个人物、三句话,从跨坎的必然性、技巧性和合力性角度作了很好的诠释,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并推动后文自己遇到困难有勇气跨过的情节的发展。
2.以简短的景物描写开头。景物的描写可以为情节的发展创设一个背景,或渲染某种气氛,或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怀想天空》的开头:“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这样开头,既描写了人物活动的情境,又渲染了事件发生的环境氛围,又可衬托人物的心境,一举三得。
3.以事件的结尾开头。其好处是可以为读者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倒叙的开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这样的开头让读者不禁联想:为什么这件衬衫会被珍藏在家里?一件衬衫跟有什么关系?还凝结着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如此,读者的阅读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议论文的开头技巧
议论文开头要简短有力,又有指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分析式开头。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可以从题目的内涵入手,有序导入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材料作文,要先对材料进行分析,然后概括归纳出文章的观点。如《“双赢”的原则》的开头:“‘山羊过独木桥’本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却出现了新情况: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全都顺利过了桥。这一新情况,看似是皆大欢喜的两方共赢,事实上,我认为并非如此。”前一部分是对材料内容的浓缩与诠释,后一部分自然导出文章的观点,循序渐进,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
2.名言警句式开头。名言开头很常见,但往往产生两大误区。一是名言太旧,二是不能体现题旨。实际操作中,需要极力克服。好的名言开头,能够给人眼前一亮之感,体现文章的文学性和文化性。如“孔子所言,七十则随心所欲不逾矩。此乃是阅尽世事千般,才达到的境界。在规则框架内,亦是自由随心。事实上,墨守规则,亦为人所遵循的大道。”借助孔子的话开篇点题,站在更为理性的视角来审视规则的可贵性。这样的开头,能够从材料的核心观点出发,选择最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名人名言来涵盖,并将其放在文章首段,增强文章的文化气息和文学品位。
3.逻辑论证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体现在辩证性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之中。关键词诠释开头的好处是第一时间彰显作者的逻辑思维,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的开头:“梵高说:‘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耀眼的黄,浓郁的绿,夺目的蓝,梵高的向日葵以咄咄逼人的颜色,宣示着青春的热烈、张扬,豪情满怀。”文字虽然没有直白表述,但是却用了一个生活化的比喻,其中“热烈、张扬、豪情满怀”就是对青春的阐释,“旅行的艰难”“潮水的上涨”是对生命和挫折的诠释,两者合而为一,体现了材料中有关“青春”“朽或不朽”这两个关键词,既深刻,又生动。
三、散文的开头技巧
【关键词】台词;人物塑造;表演;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18-02
台词和动作是舞台人物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手段。台词相比于动作在舞台上更能表达情感和情绪。台词是剧作者用来展示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台词也是剧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成分,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台词对于剧本和舞台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
一、台词的概述
台词是舞台表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演员向观众传递情感、思想的重要工具。同时,台词不是演员按部就班地将剧本中的话语毫无情感地念出来,台词需要用停顿、重音和语调才能体现其独特韵味。以下介绍了什么是台词、台词在舞台和影视中的体现、台词在舞台表演中的基本表现手段、停顿、语调、重音等。
(一)台词的概念
台词在剧作中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可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可用来展现剧情的发展变化,还可用来体现主题思想。同时,在剧本创作中,台词还是表现戏剧艺术作品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主要因素。戏剧相比于小说、议论文等其他文学样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等文学样式可由作者直接向读者解说,而戏剧只能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表达。也就是说,戏剧不是作者直接向读者传达感情,而要通过演员来传达作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台词是演员在表演中唯一可运用的语言手段。
(二)台词在舞台上的体现
表演的两大成分是语言和动作,在当今影视剧等高度发展的有声表演时代,语言比动作更能体现戏剧的特点,是表演的最关键因素。语言比动作传达的感情更深刻、复杂、强烈和丰富。台词表现了剧中每个人物的出身、背景以及特点,即使在传统的无声表演时代,戏剧也需借助字幕才能更好地表现其精髓,体现其复杂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台词之于舞台的基本表现手段
首先,重音是表现台词抑扬顿挫特点的一个主要形式。重音是对某个音节进行强调,将语调拖长、语气加重、声音加大的一种现象。
其次,停顿是影响台词效果的另一因素。停顿在舞台上的运用可分为两类来体现:一种是心理停顿,另一种是语音停顿。心理停顿是演员由于感情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它服务于人物的内心情感,是由于心理情感的特殊变化,内心出现波澜。语音停顿是用来辅助形态的,使形态更加完善。
再次,语调在表现台词技巧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语调将台词表现得生动活泼,富有情感。语调可反映和表现舞台人物的不同情绪,语调直接影响着台词是否生动形象。语调是将重音和停顿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技巧,以此来突出说话内容的重要性。
二、台词和舞台角色塑造的关系
台词是塑造剧中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舞台人物需借助台词才能将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和完美生动。台词和舞台角色塑造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以下分别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同一角色对不同台词进行塑造体现的不同
台词是剧作家刻画剧中人物的基本手段,也是演员塑造剧中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演员处理台词需将作者写在剧本中的“死”的文字,通过自身的处理方式,变成“活”的对话或者独白。因此,演员在舞台上对台词的处理关系到他所塑造的形象是否鲜明。戏剧的关键在于台词而不在于动作。同一角色在塑造不同台词时,需要根据情景和环境的变化,灵活对台词进行处理。同一人物面对不同对象时,出现不同台词和不同语调语气是因为演员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二)不同角色对同一台词塑造体现的不同
同一台词由不同角色塑造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呈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需对台词进行处理,理解台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台词的深层含义,然后对台词进行揣摩和表达。同时,演员需通过台词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人物各个时期的情绪情感,然后通过语言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另外,通过台词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的生活,然后确立人物语言基调。在人物塑造中,把握人物潜台词,可以更好地掌握角色的语言动作,从而塑造完美的角色。
在《这是最后的战争》一剧中,对“大姐”两个字,由不同的人物来塑造,所体现的情感和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周小剑第一次带自己的母亲郭春兰回家见姥姥和姥爷时,何晓明第一眼见到大姐郭春兰的反应是很意外,觉得不可思议。这时,当他说出“大姐”两个字时,表现出的是疑问的语气,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周小剑与何晓明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而周小剑又打算揭发何晓明的阴谋罪状,因而何晓明对周小剑存在严重的痛恨心理。而现在何晓明发现大姐郭春兰居然是仇人周小剑的母亲,发出“大姐”两个字,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吃惊。郭春兰来到何家时,除了何晓明道出了大姐之外,大明和秋菊也叫了“大姐”,他们叫大姐是出于礼貌,心中很平静,没有何晓明那般复杂矛盾的心理。
同一台词中蕴含的潜台词,也是因为不同人物在台词表现中由自身不同的感触而引发的。其实,舞台上的对话与生活中的对话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同时,由于演员自身性格、生活习性、感触和情感的不同,在对待同一台词时也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现象。也许观众看不出任何端倪,但是作为演员,需明白同一台词中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张力的区别。
(三)潜台词对于舞台角色塑造的作用
潜台词隐藏在演员所说的某一台词中,话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是通过对台词进行深层次理解和体会能够推敲其意思。也就是说,潜台词是话中所包含的意思,需观众自己去领悟。潜台词在戏剧中的运用可以委婉地表达意思,可以有效启发观众的思维,激发观众的想象。
在戏剧中或者舞台上,挖掘和表现潜台词可对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以及精神生活进行诠释,因而潜台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对潜台词进行挖掘可以为舞台演员塑造剧中形象提供良好的情绪、语气和行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另外,挖掘潜台词也是演员技艺技巧、表演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体现。
在戏剧表演中,潜台词是演员想说但是由于剧情的限制却不能说的话。通常,这一类话出现在剧本规定的情境中。虽然每部戏剧中不一定每句台词都蕴含着潜台词,但是丰富、耐人寻味的潜台词是戏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总之,潜台词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台词在舞台人物塑造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是人物的灵魂。在戏剧表演中,如果演员处理台词恰当,剧中人物的思想和灵魂也就活了起来。台词是舞台人物表达情感、向观众传递思想情感的重中之重,它是剧中任何其他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在表演中,演员需对台词的重音、停顿等认真处理和研究,才能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李爱华.浅析强化台词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以《雷雨》中人物为例[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01):14-15.
[2]赵果.“模范人物”戏剧典型性的非典型塑造――对话剧小品《洁净》人物塑造的体会[J].四川戏剧,2015(04):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