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业管理论文

作业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作业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业管理论文

作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栽培稻的起源

栽培稻的起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栽培稻的起源,是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野生稻分布区域内。

关于稻作的起源,曾流行过农学方面的、民族学方面的和考古学方面的多种看法。

我曾提出栽培稻起源于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主要是根据近十年来的两项考古发现提出的。

一项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发现。

另一项是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的发现。

这两项重要发现及初步研究成果,已告诉我们中国栽培稻起源的时间与区域。

中国栽培稻起源时间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中国栽培稻发生的区域可初步圈定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至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范围内。

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至道县玉蟾岩遗址的这一区域,从水系上分析,属长江流域;从地形和气候上分析,属华南亚热带;而从整个中国的地形分析,它处于中国南方的腹心地带,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腹心地区。

该区域的东部为武夷山,西部为中国地形上的第二级阶梯的前沿——雪峰山,北部为南丘岭与幕阜山,南部为南岭。其中,东北部可包括浙江西部仙霞岭与千里岗之间的衢州一带。从平面上看,这一地区似呈不规则四边部,又似呈斜目形。从整个中国南方的地形来看,这一地区位于第三级阶梯的西部,属中国南方的腹心地带。据此可以认为中国栽培稻是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起源于中国南方腹心地区,包括其四周的山问谷地。

2.史前稻作农业的兴起

目前考古发现的史前稻作农业兴起阶段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分布在两湖平原西部地区的彭头山文化和分布在淮河上游支流沙河、汝河、洪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此外,钱塘江流域也有了新的发现。

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的环洞庭湖西北至南部的平原地区及湖北西部枝城至秭归的长江沿岸地带,其年代约公元前6500~前5500年。表明其稻作农业兴起的关键性证据,是发现了大量的栽培稻遗存。

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分布在河南省中、东部平原地区,年代在公元前6800~前5800年。目前发现的稻作遗存,主要见于舞阳贾湖遗址。

钱塘江流域的新发现,是近年来在浙江中部盆地的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了约公元前7000年前后的稻作遗存。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偏晚阶段,原始稻作农业除了在洞庭湖区域与鄂西长江沿岸地区、钱塘江流域及淮河上游地区发展外,还扩展至陕南汉水谷地。

3.史前稻作农业的初步发展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前,原始稻作农业文化已发展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赣江流域、闽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黄河中下游的部分区域。已发现稻作遗存的有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长江中游的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薛家岗文化、赣江流域的拾年山一、二期文化、江淮东部的龙虬庄文化、淮河中游地区的侯家寨文化等,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中亦有一些遗址出土了稻作遗存。其中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龙虬庄文化、大溪文化的稻作遗存最为丰富,并做了鉴定分析。

这时期稻作农业向北方的发展,已超越了前一时期,到达北纬35°左右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如在江苏连云港二涧村、河南郑州大河村、洛阳西高崖等遗址都发现了稻壳印痕。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发现了可能是稻谷的痕迹。黄淮地区是当时的稻粟混作区。

4.史前稻作农业的成熟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至公元前2000年前,是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熟发展时期,有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就开始进入原始农业的成熟发展期。

成熟发展阶段的原始稻作农业文化,其分布范围大体与初步发展阶段的分布范围相同,南起岭南,北至山东栖霞、河南汝州、陕西扶风一带,西到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东临海滨。已发现稻作遗存的有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与石家河文化、赣江流域的樊城堆文化、岭南的石峡文化、海岱与皖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与山东龙山文化、中原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渭河流域的扶风案板三期文化遗存,以及台北、台中、屏东等地。其中以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与石家河文化、樊城堆文化的稻作遗存最为丰富。黄淮地区仍然是稻粟混作区。而岭南与台湾等自然食物来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在这时期已确立了稻作的种植。

二、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文化特征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有区别的。

1.栽培稻起源阶段的主要的文化特征

在栽培稻起源阶段,与栽培稻发生有关的工具等文化面貌的变化,亦有反映。如玉蟾岩遗址新出现了锄形石器、骨铲,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中出现了磨制石器,穿孔蚌器的数量增加、个体较大、穿孔孔径小而圆滑,出现双孔蚌器,或可称为蚌耜等。这些新颖的工具是否就是与稻的栽培和收割有关,目前尚不能确定,但应与栽培稻出现的经济生活有关。

至于与饮食活动有关的陶器,在栽培稻发生之前就已经起源,中国陶器的起源在距今15000年前(1);至栽培稻起源阶段,陶器的制作有了改进。如玉蟾岩陶泥(片)中有意识地拌入搀和料;在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发现的陶片,还有绳纹、条纹与素面之分,器型有罐、钵两种,制法除贴片外,还有泥条叠筑法。陶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因栽培作物的产生而逐步显得重要了。

2.史前稻作农业兴起阶段的主要的文化特征

表明彭头山文化原始农业兴起的主要标志还有聚落址的出现。目前已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址有近20处,以八十垱与彭头山遗址的规模较大。八十垱遗址属低岗遗址,由围壕和围墙圈围,平面呈长方形,近南北向,现存部分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70~80米,环绕面积近8000平方米。围墙顶宽约3米,围壕在围墙外侧,底宽约3.5米,沟底距墙顶高2米。在围墙以内已发现多座成排布置的房基及一座海星状高台建筑址。彭头山聚落址亦为低岗遗址,位于八十垱遗址东北25公里,已发现房址、灰坑、墓葬等。房址为平面近方形、面积约30多平方米的地面建筑址和平面呈不规则圆形的小型半地穴式建筑址,保存较差。墓葬18座,为二次葬,每墓都有1至4件陶器随葬(2)。这种具有固定居住条件、规模较大的聚落址,尤其是带有防护屏障的聚落址的出现,无疑是以原始农业兴起为依托的,而这种聚落址的出现也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表明彭头山文化原始农业兴起的工具方面的证据还不多,也许是竹、木质工具已腐朽而没有保存下来。在八十垱遗址曾发现木铲与木耒(3)。就已发现的石器而言,打制石器、细小燧石器等是前期文化的延续外,出现了少量磨制石器,如小型石斧等,但不能确定其为农业生产工具。没有形成专门的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可能是中国南方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兴起阶段的特征。

与贾湖原始稻作农业大致同步兴起的是贾湖聚落址的出现。

贾湖聚落址位于沙河与澧河之间,比河堤低3米左右,面积较大,达55000平方米。在已发掘的2350多平方米内发现房址45座、灰坑370座、陶窑9座、墓葬349座、瓮棺32座、埋狗坑1O座,以及数千件陶、石、骨器等。这些都表明当时的聚落规模较大,人口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墓葬中出土的5、6、7、8孔笛形骨管乐器、龟甲响器及龟甲上的契刻符号等,反映出当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兴起而开始发展起来。

贾湖聚落址出土的工具种类较彭头山文化的为多,有石、骨角、牙器等,以石工具为主,琢、磨制石工具开始大量出现。可确定为农业工具的有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及骨耜等。磨制石农具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特征。

从聚落址规模及其房址、墓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内涵分析,贾湖聚落址的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似高于彭头山文化的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但此时的原始稻作农业都处于兴起阶段。据对贾湖聚落址出土的农业工具、狩猎工具、捕捞工具的数量比例分析,其原始农业经济比重约占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的四分之一以上,狩猎、捕捞、采集经济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史前稻作农业初步发展阶段的主要的文化特征

这时期的稻作遗存充分表明,稻作农业在公元前5000~前3000多年间得到了明显的发展。稻作农业的覆盖面达到中国第三级阶地南方地区的主要区域,稻作农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品种也在逐渐优化,产量逐渐提高。尤其是有田埂、配有灌溉设施的稻田的发现,发明这时期的稻作种植进入了小田块管理的阶段,人工对稻谷栽培的农事活动十分明显。小田块管理应是原始稻作农业初步发展阶段的一项重要特征。

稻作农业生产工具在这一阶段有着明显的发展,磨光石器如铲、斧、刀等开始较多的使用。最为突出的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70多件骨耜,有双齿刃骨耜、斜刃骨耜、平刃骨耜等几种,还有骨平田器等。在鲞架山遗址出有木耜、角质鹤嘴锄,慈湖遗址出有木锄与木平田器,在草鞋山遗址、青墩遗址、罗家角遗址都出有骨耜,等等。大量骨耜、木耜,以及石铲的发现,是当时处于耜耕农业阶段的重要证据。

在原始稻作农业初步发展阶段,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也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其中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出现了玉器、漆器、刻纹白陶的制作与蚕丝编织等。如河姆渡文化中的玉块、玉璜、漆碗、象牙雕刻、织布机工具与腹刻蚕纹的牙雕小盅等,大溪文化中的刻纹白陶盘等。饲养的家畜除猪、狗外,可能还有牛、羊等(4)

原始稻作农业文化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此时开始丰富起来。如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大溪文化的祭坛、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的男性塑像、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品等。

这时期的聚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聚落址密度和单个聚落址面积的增加和聚落功能的完善。其中尤以太湖与杭州湾地区及两湖平原地区的发展较快。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杆栏式房屋是当时最为进步的木构建筑,澧县城头山城址为中国最早的城濠聚落址。这种文化现象与这两地的稻作种植业发展较快密切相关。

4.史前稻作农业成熟发展阶段的主要的文化特征

这时期,在各个区域内反映稻作农业发达程度的农业生产工具,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尤以良渚文化的最为进步。主要是形成了种类较多的成套的农业工具。良渚文化的石质农业工具有犁、斜柄破土器、耜、铲、耘田器、镰、侄等,大都制作精细,另有角锄、木平田器等。石犁、斜柄破土器和耘田器的出现,表明当时耕作技术的提高。石犁用于翻土,虽然对其是借助人力翻土还是牲畜拉犁翻土尚不能确定,但据其形制呈三角形,可确认当时出现了原始犁。耘田器可能是中耕的工具。也可能是用于平田的。农业生产工具表明,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可能是当时最发达的。

原始稻作农业成熟发展的另一项特征,是家畜的饲养有了明显的发展,在一些区域,饲养的家畜已成为当时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5)

表明原始稻作农业成熟发展的另一方面的重要现象,是原始手工业的兴盛。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粮食剩余,才能允许一批人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这时期,原始手工业开始兴盛起来,如制陶、制玉、纺织、髹漆、竹木制做、象雅雕刻和镶嵌等获得空前的发展,尤以玉器的制作最为显著。在太湖及杭州湾地区的良渚文化、巢湖地区的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存、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中玉器制作品成为时代的特征。而最为重要的是铸造铜器的出现,如湖北京山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石家河文化层中发现了铜器残片和铜绿石与铜渣等(6)。酿酒业也可能在这时期出现,良渚文化中的双鼻壶、带流宽鋬杯、屈家岭文化中的壶形器、薄胎陶杯等,制作精致,可能是酒器,酿酒是粮食剩余现象的副产品。

原始稻作农业成熟发展的最突出的表现,还有建立在原始农业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如太湖与杭州湾地区、江汉平原地区的中心聚落群址的出现和原始城址的发展,大型宗教建筑及原始宗教活动遗存、大型祭坛墓地、原始文字的产生,拥有王权与神权人物的诞生等,表明这两个地区的社会走近了文明社会。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迈进,无疑是原始农业成熟发展的结果。

三、中国史前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1.农业起源的概念

以往,通常将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就作为农业的起源。

其实,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农业起源应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农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植物经人工干预后转变成栽培作物,也就是人类栽培作物这种食物生产的最初产生。在栽培作物起源阶段,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与此相联系的文化上的变化亦是十分微弱的。

原始农业的兴起是指农作物的种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当时居民的一种重要的生计从业活动。农业经济成为当时社会经济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推进作用。与此相联系的是文化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农作物栽培的起源与原始农业的兴起,在考古学文化上的反映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发生的时间亦有先后之分。栽培作物起源在前,原始农业兴起在后。农业起源研究主要是指这两项内容的研究。

2.原始农业兴起阶段的主要特征

从史前稻作农业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的文化特征可以看出,原始农业的兴起与聚落址的出现密切相关,原始农业的兴起又使生产王具出现变化,原始农业的兴起还使饲养家畜成为可能。

前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表明,在原始农业兴起阶段,农作物遗存、聚落址、农业生产工具、家畜饲养等都已出现。而在农作物栽培起源阶段,聚落址、农业生产工具、家畜饲养等特征尚未形成。所以,除了农作物外,聚落址、农业生产工具、饲养家畜等都是说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特征。

据此,应将农作物遗存、聚落址、农业生产工具(尤其是磨制的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家畜饲养作为原始农业兴起的四大标志。此外,因原始农业的兴起,人们的活动内容开始丰富起来,精神文化生活内容自然也就丰富起来,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意识也开始兴盛起来。

3.稻作农业起源的形式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的形式,1998年我曾提出:“中心起源、边缘发展”的看法。即:

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前后,在包括野生稻在内的自然食物来源充足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内,长期过着稳定的狩猎与采集生活的人们,逐渐认识到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并经过长期的观察,初步掌握了野生稻的生长特征,产生了对野生稻的试种兴趣。伴随着首批试种稻的成功,试种稻规模逐年扩大,稻的野生特征逐渐向栽培特征转化。其结果,试种稻逐步成为人们稳定的食物来源之一,野生稻变成了古栽培稻。

栽培稻在中国南方腹心地带起源之后,并未在这自然食物来源充足的区域内直接得到成规模的发展,而是在中国南方腹心地带西北侧的两湖平原西部地区和可能在其东北侧的钱塘江流域率先得到发展。这两个地区紧挨着中国南方腹心地带,处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区”的边缘,自然食物来源不如腹心地带的充足,但是具备发展稻作生产所需的各种条件。当那里的人们掌握了稻作栽培技术,或是带着稻作栽培技术的人们来到这里之后,发展稻作农业以解决食物来源问题,便成为当时迫切的社会需求。于是稻作农业率先在这两个地区得到发展,并以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影响着周边地区。伴随着全新世暖湿气候效应逐渐北进,稻作农业也逐步向纬度较高、适于稻作生产的淮河流域推进。

“中心起源、边缘发展”的这一看法,可简明如下:

栽培稻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起源于自然食物来源充足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于公元前7000年后发展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区”边缘的两湖平原西部地区和钱塘江流域,并逐步向淮河流域推进,即“中心起源、边缘发展”。(7)

现在我仍维持这一看法,并做一点补证。

1998年我提出稻作农业起源的形式是:“中心起源、边缘发展”时,钱塘江流域还未发现原始稻作农业兴起阶段的文化遗存,我只是从宏观上根据一些现象推测钱塘江流域应有公元前5000年前至公元前7000年前后的原始稻作农业文化遗存。后来,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确认了公元前5000~公元前6000年的稻作农业文化遗存;近年来又发现了公元前7000年前后的浦江县上山遗址,为“中心起源、边缘发展”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中部盆地,这一带是连接杭州湾地区和衢州通道的主要地区。

在上山遗址的发现,主要有以下几项(8)。

(1)发现了可能是干栏式的建筑址,表明当时处于定居。

(2)发现了大量的稻作遗存,主要是陶片中夹有稻谷壳。经初步观察是一些经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这种将稻谷壳作为制作陶器的陶泥渗和料,在彭头山文化中也有发现。是表明稻作农业已经形成的重要证据。

(3)发现的工具有石磨盘、磨棒、石球、穿孔器、砺石,还发现了通体磨制及局部磨制的斧形、锛形石器等。表现出进步的特征。

(4)陶器器形有多种,以盆形器为主,另有釜、罐,还出现了圈足和假圈足器。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圈足陶器。

以上这些现象都表现出上山文化遗存的进步特征,表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已经兴起。

同时,我们也看到,上山文化遗存的文化面貌虽然十分独特,但也存在着与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等文化遗存的联系。

如上山遗址的穿孔石器,见于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从华南地区穿孔石器的发现情况分析,穿孔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在特定的生存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工具。

上山遗址发现有这种工具,表明浙江中部盆地的公元前7000年前后的稻作农业文化遗存,与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栽培稻起源阶段的文化遗存有关。证实了我们对钱塘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看法和原始稻作农业起源的形式为“中心起源、边缘发展”的观点。

现在,根据上山遗址的发现,还可进一步推测,杭州湾地区及钱塘江下游的跨湖桥文化遗存、河姆渡文化,也许还包括马家浜文化的稻作文化遗存,可能是由浙中盆地上山这类稻作文化遗存发展而来的。这有待于今后的发展与研究来证实。

4.原始稻作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文明起源的作用

我准备从两个地区,即环太湖地区和两湖平原地区,来谈这个问题。

在环太湖地区,原始稻作农业大约是在公元前4700年以后才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应的是,那里的社会也是从那时开始快速发展的。如聚落增多,家畜饲养发展,手工业制品种类丰富。

而原始稻作农业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则是在公元前4000年以后,即进入崧泽文化时期才开始逐渐发生的。如崧泽文化进期的采集、狩猎经济的比重,较前一阶段有了显著的下降。这主要表现在文化遗存中的动物骨骼的种类与数量,以及狩猎工具的种类与数量,在崧泽文化时期明显减少。这说明崧泽文化时期的食物生产(主要是稻作农业生产)的比重较马家浜文化时期有了显著的提高。相应的是,崧泽文化的社会又有了明显的发展。如出现用家猪下颚骨随葬,反映了开始将家猪作为财富之一,同时也表明家猪饲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一些文明因素相继在崧泽文化时期出现,如土墩墓地、墓地中的燎祭现象,出现小玉璧、玉琀等。

良渚文化时期,原始稻作农业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最主要的证据稻作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用于犁耕、中耕、收割等种类较多的成套农具,出现了酿酒。与此相应的是,良渚文化时期聚落址猛增,出现聚落群,反映了人口增加;家畜饲养发展,肉食家畜比重显著增加,原始手工业兴盛。更为重要的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环太湖地区,大约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2800年前,社会逐渐步入“古国”发展阶段。主要证据是莫角山中心聚落群的出现,瑶山、反山等祭坛墓地等的形成。

两湖平原地区的原始稻作农业大约是在公元前4500年前后的汤家岗文化时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的,出现了水田稻。

至大溪文化时期,原始稻作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出现了可能是贮藏粮食的大型陶器。相应的是大溪文化时期的聚落增多。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出现城墙圈围的中心聚落,制陶业发展,出现祭坛等。

至大溪文化晚期,社会分化逐渐明显,出现石钺。

至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原始稻作农业进入成熟发展时期,可能已有酿酒。相应的是,社会发展可能进入“古国阶段”,主要证据是中心聚落群出现,如石家河聚落群,城成批出现,已发现9座城址,还出现了大型宗教活动场所等。

环太湖和两湖平原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以及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文明化过程是在原始稻作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实例,充分说明了农业是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注释:

(1)朱乃诚:《中国新石器吋代几种主要特征的起源——兼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礼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朱乃诚:《中国陶器的起源》,《考古》2004年第6期。

(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8期。

(3)裴安平:《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8日。

(4)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

(5)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考古学报》1999午第1期。

(6)湖北行文物号占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石代遗址》,《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

作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为了提高产量,井下作业量会较多,但是作业人员数量是有限的,由于缺乏相关的质量管理文件知道,因此作业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作业费用难以控制,浪费财力、人力和资源,降低了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加强井下作业质量控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2.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企业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质量是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石油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同样要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规律,因此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全球化,市场竞争将会愈加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作业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以质取胜”,例如家喻户晓的海尔集团,其产品质量好,售后服务体系完善,因此不仅在中国有市场,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开辟了市场。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其市场竞争就是经济效益的竞争,加强井下作业质量控制,能够延长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成本相同的情况下,经济效益当然更好。

二、加强井下作业质量控制的措施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加强油田开采井下作业的质量管控。

1.加强培训井下作业的作业人员是质量管控的主体,作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作业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应投入资金加强培训,岗位培训、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相结合,对于不同工种的作业人员要开展分类培训,例如管理人员要针对其指挥、组织能力开展培训;技术人员则要培训其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新人上岗前要进行岗前培训,确保其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将指导、培训、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作业人员的操作水平。

2.组织演练和观摩油井下环境复杂,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较大,因此加强安全演练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应急演练应保证一个月四次左右,将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融入到演练中,让演练更具综合性、科学性。开展演练前要制定科学详细的计划,确保演练有序、正常,设置不同的场景,培养作业人员应对不同问题的综合能力。企业还可以组织作业人员观摩作业现场,并且完善井下作业现场监管体系,对井下作业监督人员要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定时、不定时相结合的抽查其工作情况,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有效的解决,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稳定和顺利进行。

3.更新设备在井下作业中使用机械设备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石油开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因此设备管理也非常重要。对于磨损严重或者存在质量问题的设备,一定要及时更新换代,但是如果原来的设备仍然能够使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更新设备。

4.设备的现场管理清洁、清扫、整顿和整理是设备现场管理的四个方面,其中清洁就是清理作业现场的粉尘、废弃和废水,保证环境良好;清扫就是检查机械设备,发现设备存在问题及时解决,打扫作业现场;整顿就是按照计划对设备进行定位和定量,保证设备使用更加科学和规范;整理就是处理和分类物品,提高作业效率。

三、结语

作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文化,企业文化,海尔文化,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企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

点击查看全文

作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管理;作用

Abstract: the enterprise's culture as the cor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soul part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form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in the company of play the mechanism of tangible or intangible ro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d large enterprise enterprise culture had formed a kind of itself personality model. And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culture to form good mechanism with is very important, be helpful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enterprise formed the common cultural phenomen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nterprise can sustainable business development.

Key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role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源泉,是企业良好运作的根本保证。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内部为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工作的态度和方式、行为的准则和道德标准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自身文化,并借助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广企业产品品牌,可见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一、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依靠地区经济特色和当地百姓的消费观,所以企业必须减少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理念,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关于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也逐渐丰富多样。

1.共同的价值观是基础

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一个企业里得以存在和发展,必然得到了企业管理层的认同,即企业管理者的思想理念和广大员工的价值观相一致,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把企业的价值观弘扬光大,起到示范的作用来塑造企业文化形象。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下,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然需要建立强大的企业文化。在我国,历史证明传统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它是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企业文化步入现代企业组织的根基。由此可见,要重视企业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文化建设,需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一个企业中,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行为规范都是通过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形成是通过企业的行为机制,将企业价值观作为核心,最终衍生的一种外在的企业形象过程。它具有多层次、多载体的特征,企业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财富,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员工价值观导向

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指向,对企业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它能把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引导在企业总体价值观上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企业文化的宣导,使员工在行为和思想理念上有相应的准则。这样,员工在企业中作为个体,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智,有利于企业在人才方面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2.人性化管理

企业文化大大增强在企业管理中的艺术性和灵活性,打破了原来硬性的管理制度模式。原来的硬性管理模式主要以规章制度为指导,用制度来强制约束管理员工,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员工自觉的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

3.激励员工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工作具有激励性作用,由于企业文化注重人的因素,从尊重每一位员工出发,尊重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员工的共同价值观作为衡量的标准,能从根本上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树立整体的企业价值观念,从而打造高绩效的组织团队。

4.增强团队意识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想法。因此,在企业中构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结,并在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相互信任,共同生活在和平的气氛中,形成一种团队意识。如果企业或组织,存在没有这种意识的团队,则无法生存。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想,从而使整个企业从上至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团队中,全体员工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使企业在百战百胜中加快前进步伐。由于这个原因,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有时候就会产生一些矛盾,用最好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就是通过运用企业文化的自我调节功能,进行自我消融。企业和社会,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国家之间有时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最好的解决方式,也可以用企业文化进行调适。

三、企业文化对产品市场作用

1.市场的作用

市场是受到一定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如果企业的文化和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甚至出现冲突,必然会使企业处于难以发展和危险的境地。例如,当一个企业的服务定位在“主导产品“市场细分时,市场需求的特点是“时尚”,企业文化的内涵应充分体现出创新、个性、差异等竞争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以便获得更多的细分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竞争主要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要与市场的主体文化相适应,互相融入,企业才有可能有计划的取得主动权。如果企业文化与市场不能相适应,则企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调整。

2.产品的作用

企业产品的开发,就是一个文化品质衍生一个过程,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系列化的过程。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产品是无形产品的开发,基本的文化产品是“核心产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该产品是文化,文化即是产品。企业要在市场为自己建立品牌,打造“品牌文化”,必须努力提高产品的文化价值观即“无形的价值”。只有企业文化和产品相协调,并相互支持时,企业才能实现产品的优化。否则,相互制约,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抵消,就会导致企业能力减弱,企业文化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在这个时候,企业只有两个的选择,一是解决现有企业文化的缺陷,二是调整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的一个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要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员工行为的精神主导力量,让企业文化在企业真正落地,重组织、追求革新、有明确目标的建设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必须依靠公司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企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作为导向去开展各项工作,这样才能让企业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下,获得长期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优秀与成功的企业。

参考文献:

[1]邴红艳.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4(02)

[2]王丽洁,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11)

[3]肖智洞.浅析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J].技术与市场,2008(14)

作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通过工作,企业干部才能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情况,采取对于提高员工思想意识有一定提高的措施,才能够使得其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回个人优势,从而努力提高企业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可以通过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来对员工的潜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掘,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对员工进行规范,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益,因而就需要两者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能够更好的结合起来。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意义

1.有利于化解企业的内部矛盾

企业中的要求竞上岗、实行异岗异薪的政策、机构重组、工作人员的升职、降职的调动等都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必然实施的政策和每个企业的自然规律。而在这些政策、改革中都关系到了利益的问题,正所谓有利益就会有矛盾的产生,也就是说,这些变动、政策、改革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的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效的缓解工作人员的情绪,并且有效的让工作人员对企业的改革、变动、政策等变化产生积极的态度,最终,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也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推动的作用。

2.有效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价值链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激励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发挥工作人员的潜力、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等为目的的,而在这些目的达成的基础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的运用,才能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终,才能不断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质量。

3.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人才管理,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所开展的工作,因此,从人的思想意识方面入手,是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根本所在。企业内部,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实行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于工作表现极为突出的个人,必须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员工具有上进精神,使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企业经济建设的事业中去,久而久之,企业中就会形成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从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4.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管理中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的避免信息化社会中,各种思潮对于企业人才的渗透和侵蚀,能够使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各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三、政工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1.在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中渗透政工工作

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员工思想上的问题,因为企业规则制度改变,会影响到员工利益,一些规则制度的制定很容易使得员工的思想出现变动。这个是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政工工作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思想工作要跟上,政工工作不仅仅需要在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还需要随时在工作中提高和加强思想的巩固工作,从而保证规章制度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2.政工工作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难点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其工作的重点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企业的人力资源所涉及的面比较复杂,所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员工的个人情况和市场情况需要企业使用严厉的措施对员工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当面临这样情况的时候,政工就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便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只有通过这些的问题的解决,才能在工作中寻找到宝贵的经验,才能够更好的运用到其他的企业部门的管理工作中。

3.部门之间加强合作

政工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都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把两者进行友好的结合起来。部门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放弃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在遇到企业的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人力资源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两个部门也需要进行很好的沟通,将措施与员工详细的说明,避免后期出现不良效果。

4.加强企业文化的实践作用

文化管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企业也必须要采用的一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在员工的生产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对员工的行为举止有着很好的约束。而利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够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的管理不是最好的。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只有加强文化管理措施,再结合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才能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同员工的价值观一样,才能够使员工有企业概念,使企业更具凝聚力。

5.人力资源管理中政工工作要坚持人文理论

人文理论在管理过程中要以人的需求出发,以人为中心,政工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样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管是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还是对员工进行管理、教育工作,都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员工的工作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员工的动态,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教育工作,以更加满足员工的需求,提高员工工作状态,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