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乐表演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是一个可变性甚强的复杂工程,它必须构建在真切而细致的情感体验基础上才能准确、生动、逼真地再现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情感特征,才能使作品艺术再创作工程的每一环节添色、出彩、增辉。进而,让审美客体锦上添花、美不胜收。同时,也给创作主体带来创造美的愉悦;自然也给审美主体带来美的艺术享受。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也明确反映出力主情感教育、整体美感教育、综合美感教育等一系列深层次、宽泛面之教学理念:她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指出:人的嗓音是歌者的“人声乐器”,只有当歌者能凭借自己的歌喉,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把词曲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创造的特定意境以歌唱的形式真实、细致、生动地表达出来,并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思想共鸣和艺术联想,这才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真正的歌唱家。凡是好的演唱都应该给人以音响美、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以致形体美化合凝聚而成的综合美。富有创见地提出:声乐教师理应是歌唱全程的“专业内行”和“艺术总导演”,是人声乐器的“总装配师”。
自然,“总装配师”的任务应该义不容辞地全部由声乐教师来承担。对学生不论是在发声、吐音、咬字或体会词意曲情,把握乐曲结构,进行情感作色,抒情言志。光靠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天赋只能形成本色而绚丽、多采的光泽还得靠后天的努力和严格的训练,靠基础的博大和专业学识的渊深。诚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在教师的正确引领、悉心帮教下深入细致地研究作品,领会作品的词意曲情,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歌唱风格以及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体裁特征是歌者不可不做的严肃而重要的专业课题和案头工作核心内容,更是衡量歌者是否达到声乐艺术家标准、是否注重弘扬声乐科学、整体美学观的重要标志。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理性、清醒地认识到:完成歌唱艺术再创作全程,除了注意综上所述方面,还需不失时机地了解声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独创性、有序性、规律性……甚至,它与把握艺术再创作方法技巧同等重要。对此,范晓峰先生认为:“所谓独创性,指二度创作的新颖性和合理性。
新颖性指二度创作的再造功能,即在依据原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具有表现性、情感性的双重审美效应,逐渐形成自身独特艺术风格和演唱特征。所谓合理性,只二度创作过程中的适度性和有效性。独创性不仅应该符合作品主题形象及内容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创作者在各方面注入其符合内容艺术表现要求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特质的艺术新意。并对原内容和主题意义及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更富有创造性、多元性、扩展性和延伸性,从而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外延扩展与艺术内涵。
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声乐艺术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感人最深、影响最广、动人最巨的最神圣的事业,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艺术形式、音乐体裁中最具影响力的无与伦比的音乐类种;是“竹不如丝,丝不如肉”的最具群众性、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人民喜闻乐听的群众文化事业,是需一丝不苟、严谨如一进入创造性劳动的严肃的事业,所以不容半点虚假、马虎、随意成分掺杂其中而串味变异,进而丧失其特有的文化熏陶和艺术审美教育功能。
作者:陈殷斌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教学,其技术含量较高,难度较大。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来练习,在上声乐课的时候,老师会关上练歌房的门,有的时候会拒绝其他老师或者同学来听课。同学长期练习时适应了这种安静的、没有打扰的环境,一旦换一个环境很可能难以接受。一般的演出,台下都会有无数的观众,习惯了安静、独处环境的演出者就会在这种环境中感觉紧张。会出现忘歌词、忘手势、表情僵硬、声音干瘪等等问题。即使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教室里出现了陌生人,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将以往练得很熟的曲子忘掉。如何克服这种怕生的缺点?这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就鼓励学生多在众人面前表演,那么相信时间久了,在台上表演也不会引起学生的紧张和恐慌了。
二、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贯彻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注重的是“演”,即舞台表现力,不仅仅包括声音上的处理,还包括动作、表情等等方面。因此舞台表演可以说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核。
1.构造丰富的教学形式在过去,由于声乐教学的难度较大,老师多会选择一对一教学,这种教学虽然能够将每个学生的技术都指导到位,但是由于长期的独处,使得学生在上台表演时表现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师们引进了小组学习法。即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声乐练习,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在多人面前进行表演,长期练习后可以有效克制舞台恐惧。对于分组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要将哪些同学分到一组,是老师要关心的问题。一般将好中差各个档次的同学融入到同一组中,这样学生就可以相互学习,由好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工作同进步。但是老师也不能只采用小组学习法,要与一对一教学结合起来。小组学习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早众多人面前表演的感觉,有助于舞台表现力的提升,而一对一教学则是为了针对每一个学生来提高其声乐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必要的时候要针对个别同学做特别辅导。
2.丰富教学内容,为舞台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场优秀的表演,是需要将情感、眼神、表情、手势、形体、声音等都发挥到极致。因此,表演不仅需要声音的美感,还需要其他各种因素的配合。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对声音进行训练,还需要针对其他因素进行特别训练。为了培养学生对剧本的情感投入与理解,老师可以时常安排一些话剧表演,让学生自己领悟其中的情感,并且将各个组进行对比,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最好的情感表达,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这种话剧表演可以经常出现在教学中,这也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手势动作,老师可以进行视频教学,为学生提供各个声乐表演者的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让学生体会每一个动作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另外,由于很多歌曲都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涵义,老师需要对歌曲的背景进行介绍,对各个民族的特点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对民谣的理解。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感受其感情特点。
3.声乐表演者的心理训练这类训练主要是在学生对歌曲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情感的过程。在舞台表演中,学生把握了歌曲的感情走向以后,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动作以及表情表现出来。为了使表演更具感染力,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要进入到歌曲的情感中去,并将情感表达出来。那么如何使自己内心充满这种情感呢?主要来源于多次的练习,从各个表演中逐渐的积累经验。此外,学生的心理训练还包括舞台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有的表演者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在状况发生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让学生从中积累经验。
4.歌曲的选材这类技能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场合以及表演者的特长来选择不同的表演曲目。一方面,学校要关注每一个同学,在实行一对一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为学生的选歌提供意见;另一方面,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比赛形式,所选取的歌曲也是不同的,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培训,针对各种情况说明选歌的技巧。在学生登台演出时,个人技术水平是一个决胜关键,而选歌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例如在公益类的表演中,不可以选取节奏过于火辣的歌曲等等。将学生的选曲能力培养起来,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将会又有一个提升。
5.增加实践机会老师对学生的培训不如学生自己的感悟印象深刻,因此,在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声乐比赛,鼓励同学积极参加。这也算是一种实战演练,将所学到的舞台表演技巧运用到表演中,多次训练后就可以有自己的感悟,舞台表现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在每次表演结束后,参加表演的同学可以做一个经验交流,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取长补短,使大家共同进步。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实战演练中,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例如参加者将会得到精美礼品一份等。通过这些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家都能有机会进步。
三、总结
声乐表演艺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艺术类别之一,它是结合音乐与文学的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其表现形式多样且极具美学魅力。与其它视觉艺术例如文学、绘画等不同的是:声乐表演十分注重表演者的思想与情感的传达,也就是说与文学等艺术不同的是,声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在作者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架起了桥梁,因此表演者首先要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再通过表演者本身精湛的声乐技巧,将作品转化为自身的演唱表演传达给观众。而从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首先是词作者在客观现实条件下产生一定的主观情感,将其主观情感倾注与其作品中;再者曲作者在词作者的主观情感基础之下,以音乐的规律以及动人的音符来阐述这种主观情感,因此曲作者的主观意识要尊重词作者的情感选择,可以说曲作者对于词作者作品进行音乐表达包含着对其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作品本身则涵盖了从词作者到曲作者之间的情感流动。而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阐释十分重要,演唱者要充分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准确地通过自身的演唱技巧向观众表达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内心情感。因为演唱者的表演同样包含着自己对创作者极其作品的解析与表达,结合演唱者个人的不同特点包括自身技巧与各种客观条件的差异,因而在作品的演绎上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演唱者的个人特点,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演唱者本人在表演上的再创作。由此可见,声乐表演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再创作过程。
二、接受美学理论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
接受美学的提出首先出现于二十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都忽略了受众的存在价值,而姚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次学派对此种情况提出了质疑,接受美学的概念从此进入艺术研究领域。“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的根据是它的独特的对象性———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决定了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姚斯的这段话明确表明了文艺的人际交流性质,肯定了受众在艺术中的客观存在价值,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得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向现实转变,因此受众对艺术的接受审美对艺术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对其进行艺术研究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受众在艺术研究中的存在价值。但是,现实是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欣赏者的这种价值,使得接受美学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的艺术研究体系被割裂,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中的表现和启示
(一)表现形式
声乐表演包含着词曲作者、表演者的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再创作,欣赏者在对于声乐表演的审美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对作品情感的感受。欣赏者的审美过程通常通过的表现形式体现。首先,是“审美准备”。欣赏者在接受声乐表演艺术活动之前,客观存在着一种欣赏期待和心理准备。这种审美期待与欣赏者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水平以及自身的客观生理区别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表演者在表演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审美准备,将其纳入自己的表演艺术的再创作中,通过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的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的审视,努力做到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是“审美接受”过程。声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将无生命的文字、音符通过自己的有层次的演唱传达到欣赏者耳中,欣赏者的情感处于一种被演唱者唤醒的状态,演唱者需要通过自己对于作品的表演及创作,激发欣赏者的情感,使之能够最大程度的感知作品的情感和思想,使得欣赏者们能够积极地回应作品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表演者要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使得欣赏者们的审美活动更为自主、强烈。
(二)启示
通过欣赏者们的审美接受过程,演唱者们应该从中得到一定的艺术启发其一:每个欣赏者都有自己的审美特点,不同的欣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掺杂自身的价值取向。演唱者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演唱艺术,在表演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反思,重视欣赏者们在在审美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为基础,实时地修正、完善自己的表演。其次,“欣赏者们在接受审美过程中需要表演者们的情感唤醒,表演者们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巧用“留白”,以激发欣赏者们的想象,使得欣赏者们与声乐艺术的情感交流更为强烈。最后,表演者们与欣赏者们处于一种情感交流与传递的状态,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有利于欣赏者们对于声乐艺术的情感与思想的领悟。
论文摘要:我国现今在培养声乐教师的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声乐教学不够完善,尤其在理论建设上较为滞后。本文论证了现今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声乐教育学的定义、内容和培养目标
1.定义
“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和阐明声乐教育的结构、过程、原则、方式等规律的科学。’‘声乐教育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声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是研究、解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的一门学科。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研究声乐的教育规律.揭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使之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教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
2。学科内容
声乐教育学的内容包括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和声乐教学法等。“在探讨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时,我们还应从声乐文化的整体中去认识声乐教育的特殊性。’’⑦
3.“声乐教育”和“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育”是指与演唱教学有关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学校的声乐教学,也包括社会上。如社区、文化宫、单位、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班举行的各种声乐教学和培训。狭义的声乐教育仅指学校的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学”是指研究如何进行声乐教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声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或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
4_“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学”是指进行演唱教学的行为,或指代一种职业,如,“刘老师是搞声乐教学的”就是指职业。“声乐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或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声乐教育过程的总和,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学的一个子项。
二、当前我国在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声乐教学^才的专业概念不准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层次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种。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里本科的表演专业都设有“声乐”或“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另外。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本科都开设有声乐大课,个别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声乐教学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有表演专业“声乐”或“声乐表演”等,如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再就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专业——“声乐教学与研究”或“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如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目的是进行声乐教学,但“声乐教学”多指教学的一种行为,声乐教学多指职业,代替专业名称在含义上有点偏颇。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达到授以“声乐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课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有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声乐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教育学知识等等。“声乐教学”这一名词无法表达该专业如此庞大的学科内容。所以,用“声乐教学”来指代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名称不妥帖。笔者认为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如用“声乐教育学”就更为贴切。
幺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够健全,特别是声乐理论教学欠缺
现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达到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声乐教学是门新的专业,许多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没有被整理真正应用于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学科理论中,理论课程仍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本科层次上教学内容大都还囿于一对一的声乐演唱课的单一模式,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较为严重。从国家“声乐教育”最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情况来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O5级“声乐演唱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声乐演唱、论文写作、音乐会、歌曲钢琴伴奏、中西方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作品分析、美学文艺学、西方歌剧鉴赏、中外作品演唱鉴赏、歌剧重唱训练、西方文学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及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O5级使用的《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t)2oo3年版):艺术美学、学位论文写作、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史、专著导读与研究、音乐分析、音乐文献检索及利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歌剧艺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学、自由作曲、数字录音技术。以上两所学校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上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我国其学科发展都较为完善.课程设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规,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上升到“声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高度.教学内容没有含盖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等。
可见.我们目前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单一的声乐技能小课充当着主要角色.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和完整性的“声乐教育学”学科理论。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建立声乐教育学的可能性
1.我圈的声乐教育得到了憾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声乐教育也与此诞生。在近1oo年的声乐教育历史中,通过一代代声乐教育者的努力。声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统计,截止2004年止。全国设立音乐专业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系不下900多个,其中,以声乐学生的人数最多。”‘确§着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国设置招收音乐学硕士的高等院校达到65所。其中招收“声乐硕士”的高校有62所。在这62所招收“声乐硕士”的院校中涉及到“声乐教学”的有30所”。
2声乐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近些年来大量声乐教学理论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行。比如,余笃刚编著的《声乐艺术美学》,范晓峰编著的《声乐美学导论》,李维渤的《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晓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维渤选译的《训练歌声》,作者[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刘朗主编的《声乐教育手册》,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的《声乐教学论》,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中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还有《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这些对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课程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声乐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3.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呈现多元化态势
声乐艺术积淀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今世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精彩纷呈。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声乐教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些演唱和教学实践上的成果都丰富了声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为声乐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
1.培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一个科学的专业名称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这一专业的概念,把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
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授课模式、方式、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一直效仿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上的严重失误,限制和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上应该有个专业的学科名称,然后才能摔开当前该专业的教学受音乐院校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走上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声乐教育学”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这一专业的最佳名称.它是“声乐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有别于“声乐表演”又有别于“音乐教育”。这个准确的名称给了该专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内涵。将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毕业论文 摘 要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而在我们声乐演唱中,“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存在过分注重声音技巧,而忽略了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声乐演唱艺术的感染力。本文从声乐演唱中的情感特征分析和怎样在声乐演唱中充分体现其情感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对声声乐情感的心理特点;声乐情感的表现和独特性;培养对声乐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和表现能力;情感投入的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情感特征;声情并茂;以情带声;声乐表演
ABSTRACT
The music is the best art to display emotion. But when singing in our vocal music, the goal of "by the sentiment belt sound, to the sound flirts, to sing in good voice and with feeling" in singing art is we pursues forever. By the process in the vocal music performance, people excessively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ound technique but neglect the vocal music art emotion for a long time , thus to affect the power in the art of vocal music on various degree. This thesis discusses from two parts about the emo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in the vocal music singing and how to express it,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question about sound vocal music emotio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vocal music emotion performance and distinctive quality, raise to the vocal music art sentiment of deep love, raise to work emotion accurate assurance with performance ability and the ways of emotion investment. Key words: Emotion characteristic; Sings in good voice and with feeling; By sentiment belt sound; Vocal music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