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 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课程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因此,我将依据学校特色活动,地方特色,以及时令,季节等,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 教学措施

1 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2 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3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三年级“活动资料”的形式还是以有趣的游戏和制作为主,这些活动都渗透了激发学生探索和发明的内容,也就是要学生探索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二、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活动重点:

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三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三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课程评价:

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变化和表现。全面评价,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等。尊重多元,教师、教师集体、学生个人、学生集体、家长与社区成员等,都是学生评价活动的主体,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引导反思,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他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水平。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经历每一个主题实践活动都生成了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能力。于此,我们想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以及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在本学期中,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个性,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而我们三年级教学的重点还在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周围的人们,充分了解社区环境,体会感受自我的成长。

二、活动内容:

1、从问题开始;

2、我是这样长大的;

3、 牙齿与健康;

4、在蔬菜的王国里;

5、我们和动物朋友;

6、草地里的秘密;

7、书包的学问;

8、小小的“拍卖场”;

9、商品与品牌;

10、我的妙点子;

11、有趣的年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4、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关注社会的好品质。

5、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6、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四、活动措施: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

3、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6、指导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劳动与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航空检测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69-03

《航空检测技术》课程以基本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各种传感原理和结构为基础,以民航领域的应用为背景,阐述检测系统组成、检测原理、方法及其在民航领域的应用。从课时分配上,《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与理论教学课时相当。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考核制度的提升完善,紧密结合本专业相关工程实践和科研要求进行实验选题和实验设计,实现实验实践环节多层次培养的方案。从而充分发挥《航空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优势,满足民航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民航输送更加优秀的毕业生。

一、引言

《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理论部分对检测装置、检测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对典型传感元件及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讲解,辅以航空维修及检测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原理上对《航空检测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课程实验部分在航空检测实验室中完成,完成对课上部分理论内容的验证和灵活应用。目前,部分高校在传统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理念上,注重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讲授,对通过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实验课程地位明显低于理论课程,甚至沦落为理论课的配件,无法充分体现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

2.教学内容上,重点介绍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实验内容及步骤的详细描述。对设计思路、科研能力、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一些所谓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也只是在某一环节有所重视加强,与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特征相差甚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

3.教学方法上,学生的实验往往在教师示范下进行,按照实验教材中规定的实验步骤,顺序完成即可,整个过程学生机械地完成任务,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实验课程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没有得到提高。传统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来顺序完成,没有学生个性的发挥空间,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疏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固化统一的教学方法下,即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无法得到验证。

4.考核方式上,普遍采用实验考勤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缺乏考量。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带动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热情,从而无法达到激励学生的初衷。

如果可以引导学生在课程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找到结合点,以分组项目的形式完成目标、方法、实验、分析等全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其中,会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航空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改革,使实验教学目标多元化,实验的教学过程向多层次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背景

传统观念认为,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固化和验证。其实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首要教学原理”与CDIO理念的融合,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新知识与实践融于一体,让学生介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部过程中,针对不同检测对象的特性,完成实验的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国内外的高校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国外高校设立实验教学课程,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出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性、研究性、探索性”的教育功能。著名的实验教学课程――斯坦福大学的“project”实验课和麻省理工学院的“upper Division”实验课,着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软硬件条件,由学生自行进行实验题目的选择、自主拟定实验方案、在设备配置、数据测量、结果分析方面也都是独立完成。不硬性规定实验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能力及兴趣来安排。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

随着国内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培养重点开始倾向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国内高校对实验课程的关注程度也是逐年增加。西安交通大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层次性差、理论性过强等问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根据实验内容,实验课程将实验分为三类:研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针对不同实验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山东理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也开展了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设计,针对实验项目缺乏创新性、实验内容与科研脱节的问题,进行了科研课题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授课效果。天津工业大学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对学生期末成绩、平时表现、实验成绩和专题论文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环节的热情。

此次《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综合化实验教学在国内外实验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航空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和考核方法上进行全新尝试,以提升实验教学环节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如果说各个理论知识点和各种仪器设备工具都是一个个积木零件,传统的教学中往往给出固定的组装方式,让学生按照组装图机械地拼插零件。如果学生能够了解拼装的用意,能够了解各个零件的功用,能够知道零件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模式将发生改变,有利于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

三、研究思路

结合《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的行业应用特点,融合“首要教学原理”与CDIO理念,从教学和考核方面对《航空检测技术》课程进行探索,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1.教学理念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理论学习与课程实验相互配合。“首要教学原理”强调的是新旧知识的融合,教学过程中,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得到体现。通过解决一个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对基础知识的工程理解和综合运用。CDIO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从工程需求到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学生从各个方面着手,构思、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等都需要学生主动的投入,直至最终的实现与运行。实验教学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将得到充分体现。

2.教学内容上,在对实验仪器及相关知识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实验思想、设计思路、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教学实验不是让学生解决工程难题,而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一个项目的所有步骤。从检测的目的意义、检测的依据标准、被测量以及检测方法的确定、设备和器件的选择、故障的排查、检测结果的处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导实验,教师则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培养学生如何思考、如何从头开展研究。

3.教学方法上,摒弃学生一味模仿老师的传统方法。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步骤上规定的内容,而是开启主动学习模式,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释放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通过从设计实验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来探索知识。同时将科研与课程相结合。教师可以招募适合的学生进入到自己的科研团队,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参与到真正的科研过程中来。让学生在科研一线体验到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碰撞。通过教学的开展,学生也能自己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4.实验考核制度完善。制定相应实验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原则、目标、方向及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将考核贯彻到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重点考察学生思维是否缜密、思路是否清晰、研究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丰富考核内容和方式,增大实验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和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三、研究内容

《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综合化实验教学从教学和考核方面进行了尝试。

1.教学方面,始终围绕着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展开实验教学,让学生带着实验教学的问题进行理论学习。

在《航空检测技术》的开课之初,教师就会为学生布置分组申报实验题目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组队,3―4人一队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经过学生课下调研讨论,根据成员意愿进行实验题目的申报。教师会依据实验室硬件条件、实验题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各组上报题目进行审核。各组成员将就选定题目制作ppt,进行研究报告,并现场接受质询。过程中,每组学生会对实验题目的研究背景、检测的意义、依据标准、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检测系统的搭建方案等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研究,为后期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验完成过程中,学生会根据申报题目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设备和器件,进行系统搭建和实验。最终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在系统搭建、故障排查、系统标定、数据分析等方面培养了学生在科学研究、组织工作、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考核方面,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团队协作与科研意识。从实验小组的选题、报告、实验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研究报告及答辩过程,教师会根据报告的内容、ppt的制作、实验团队前期调研的效果以及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打分,这部分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在实验实现的过程中,教师会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从设备、器件的选型,实验步骤的设计、故障排除的策略、实验过程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这部分成绩占实验成绩的40%。关于实验教学的书面报告部分,教师会对实验选题完成情况、实验结果处理分析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这部分成绩占实验成绩的30%。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这种对实验环节全程进行考核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升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航空检测技术》课程是在各种检测原理基础上的应用,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升华。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将“首要教学原理”和CDIO教学理念融入实验教学,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考核制度等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优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善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提升《航空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一,张兴祥,赵义平.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09).

[2]刘文,胡魏.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及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3]吕亚荣,缪相林.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

[4]谢玲,惠煌,迟宗正,张政凯.高校数模电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6,(3).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能研究;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聂华(1972-),男,江西南昌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一类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素质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编号:yb2010128);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以职业素质与技能研究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探索”(编号:2010F01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31-03

作为具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规格上来说,高职院校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够在工作第一线从事技术性工作,还要具有工作或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设备改进、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反思、研究等智力性能力。

一、开展以技能研究为导向的高职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对当前高职教育过分强调职业培训功能的纠偏。当前高职教学模式提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提倡按典型工作过程重构高职课程体系,使校企合作走入了课程设计与实施层面,突出了高职应有的职业性特征。对比国际职教课程发展的历史,这种着眼于满足企业上岗需求的教学范式在德国模式的职教体系中曾广为使用,其基础是政府主导的“双元制”模式,支柱是目标企业的“新学徒制”,侧重的是职业教育的训练功能。

据此,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教育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理念片面化、极端化的倾向忽视了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潜能要求,混淆了教育与培训(训练)的关系,漠视了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诉求。学校逐渐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导致“半个人”、“工具人”的出现。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与中职教育的区分也不明显。高职教育的这种纯“工具意识”倾向值得深思,重新审视过分强调单纯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这样的模式在德国国内产生过一定的争议,在国际职教界,随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一种突出特色但不贬低教育共性规律的见识日趋普遍,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现阶段各国职教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二)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符合我国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教育模式或职教观的建立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驱动的,20世纪70年代产生“能力本位”职教思想的加拿大,当初人均GDP约4000多美元;产生“人格本位”观念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当初的人均GDP已超过20000美元。而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382美元,排名第95位,预计2011年末我国人均将超过5千美元大关。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只依GDP论事,但无论如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还不富裕,绝大多数老百姓还在为温饱而忙碌。我们可以也必须超前思考,但行动却一定要脚踏实地、联系实际。我们必须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实践,但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去行事。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仍然也必须借鉴和发扬“能力本位”原则。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2011年已经有6个省人均GDP超过了8000美元,城市超过这一标准的就更多,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人均GDP8000美元以上即迈入“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沿海许多城市正向富裕国家和地区水平跨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成为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具有先导功能的高职教育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通过教学改革,倡导并实践以技能研究为导向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使高职院校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助推器,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二、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技能研究:职业兴趣的一种类型,是指把大部分工作和生活精力、心理能力投入于以物质材料和观念为对象的活动中,特别关注和喜欢那些诸如操作、维修、工艺制作等工作,乐于了解科学常识或从事发明,肯于钻研,爱动手、动脑。在管理活动中,讲究实际,注重行动,脚踏实地,独立自信,好奇心旺盛,富于钻研精神,分析能力很强,认真细致,扮演积极的行动者,自律而不愿意有受约束感,喜欢与事物和观念而不是人打交道,能动手解决问题。源于著名的心理学家Holland认为职业爱好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1973年,他提出职业兴趣六边形学说,把职业兴趣分为技能、研究、艺术、社会、企业、事务六种兴趣倾向。

2.教学模式:有多种观点,本文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凸现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活动程序”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3.创新能力: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能力的概念是由Burns&Stalker(1961)首次提出,最初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以及新产品的能力”。本文创新能力定义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优化新方案的能力。

(二)构建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路

依据《毕业综合实践导引—高职高专适用》(陈丽能,2011版)所提出的现代高技能岗位工作能力需求由“开发设计、组织实施与实施操作”3大核心专业能力系统构成的理论,针对专业和科目课程两个层面建构综合实践项目,通过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技能课程,故又称“项目课程”,它是在以岗位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和技能标准规定的“技能观”驱使下,通过“职业分析—目标分析—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一系列过程加以实施,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系统能力目标综合任务配置综合实践与全程导入教学质量评价考核”的教学系统框架。这类课程明显带有技能研究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以实际的工作项目来贯穿,工作项目来源于对职业和目标的分析。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及专业技能的掌握。

2.项目成果包括:设计说明书(包括各种方案);实践操作(方案实施)成果;技术应用性论文或总结。

3.学生实训的方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协作实训的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效果的评价以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为主要依据,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综上,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以系统设计综合实践项目为主,与普通实践相比,是带着项目研究与创新的任务完成技能训练,具有明显的技能提升性与综合性要求。

三、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将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内容纳入培养计划,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分三类: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和专业(毕业)综合实践,其中专项实践主要在校内完成,本文所提的综合实践主要指后两种类别。在教学进程上,第1-3学期安排1-2周、第4学期安排2-4周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含顶岗实习)安排最后一学年内进行,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采用“2+0.5+0.5”的模式。即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开展毕业综合实践,时间4-6周左右,第六学期12-16周左右,其余教学周数可以弥补前期课程不足与配套毕业综合实践的辅助教学。具体安排如下图:

图 能力递进的系统化综合实践实施模式

课程综合实践从内容看,一年级主要是专业的认知教育,二年级侧重专业实践,从完成项目的要求看,可以是针对某门课程,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强调所处学期前各课程的协同综合实践,须明确指导教师,形式上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少数专业也可采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课程设计或其它课题任务的形式。

三年级的毕业综合实践应该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开展,要求教师全程跟踪。根据各专业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进度的不同,部分专业可对平行班级实行轮流实训,特殊情况下,可安排学生经过一定社会调查,带回企业全息化案例材料后,部分时间在校内完成毕业综合实践过程。

(二)按专业建立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项目教学实施标准

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是综合所学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而设立。在教学形式的要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通过完成项目最终成果(项目研发或设计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2.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提高与人沟通能力,通过PPT,交流、汇报等活动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自主制订计划并实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实施标准同时要对指导教师的配备、实施细则和考核评价提出具体的标准。

(三)根据实施标准建立项目指南和项目库

依据能力递进的原则,项目指南对达到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所需要完成的实际或准实际项目进行描述。包括:项目的分类,如综合认知类项目、综合调研类项目、综合体验类项目、优化设计类项目、基于顶岗实习的系统化综合技术应用类项目等,并对其逐渐递增的顺序及考核标准及方式进行简要说明。从实际操作经验看,每专业三年累计安排7-12类(专业内涵的分类)左右的综合实践项目,项目与课程并非一一映射关系,可一对多或多对一。依据项目指南,各专业按类建立项目库,如:综合调查研究类(建立汽车快修店的可行性调研、某某地区物流企业托盘使用情况与标准化调研等);综合优化设计类(汽车巡航系统实训台的改造与优化、汽车电路多媒体分析诊断系统的开发等);综合探讨研究类(国际货运企业[空运]的运作流程分析、汽车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与实施等)。

(四)完善相关保障条件建设

为保障项目开展,加强综合实践项目实施保障条件是关键,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相关硬件设施。要建立符合综合实践研究项目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采购校内项目研究实验设备,构建资料查询平台,有效保障课程综合实践顺利进行。

2.组织实施的计划和时间安排采取更加弹性、灵活的方法。根据学生、企业的具体情况,开始实施时间应尽量提早安排,保证学生、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有更加充分的研究、指导时间,保证课程综合实践高质量完成。

3.动态优化项目库,促进创新创业综合实践项目成果的转化与交流。项目的选择和确定要采取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原则上在已经建立的项目指南和项目库中选取项目进行研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或企业、技术的最新发展重新建立项目,经讨论论证后,把该项归类到项目库中,保证项目指南和项目库全方位满足要求。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次评比,展示实施创新创业综合实践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组织编印《创新创业综合实践项目成果集》,用于对后续开展实践的案例指导,同时,通过培育与孵化,将优秀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从实际经验看,笔者所在单位自2007年起在全校推广以技能研究为导向的系统化综合实践项目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成效明显,学生在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等方面硕果累累,证明这一模式是成功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丽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综合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训模式;教学改革;课程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市场,培养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强的中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综合实训是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衔接,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必须以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双线齐进的新模式制定教学计划,促进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融合,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以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明确两个体系

实训教学是国际金融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形式。对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必须从两个体系入手,即从纵向来明确课程的能力体系和考核体系(如图1),这样就能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与考核范围的广度与深度,知识点、能力点、难点、重点及考核点就会比较清晰,突出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弹性,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能力体系主要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的方向,将课程教学的目标进行系统划分,将教学内容加以科学安排,在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精简和细化,建立起体现应用能力水平的指标体系。能力体系的建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涵盖国际金融课程的各个方面,这对制定考核体系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起到了基础作用。而考核体系主要是针对国际金融课程的能力体系,来确定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与层次。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宽泛性、系统性和考核的针对性、灵活性,改变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课时安排呆板的状况,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图1《国际金融》课程能力体系与考核体系流程图

完善两个计划

教学与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在具体安排阶段必须结合专业需要,以课程能力体系为基础,以考核体系为范围,制定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如图2)。这两个计划构成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两大板块,通过整合形成完整、系统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计划,将教学和考核的目标、要求贯穿其中,以提高计划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图2《国际金融》课程综合教学计划图

以教学计划为基础国际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必须以课程的整个教学计划为基础,根据教学进程和内容安排确定实训的目标与要求、形式与内容、等级与层次。

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由于许多专业都设有国际金融课程,但各专业对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是不尽一致的。因此,在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专业、各方向不同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课程的相互衔接关系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突出教学的弹性和柔性,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任务出发,围绕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制定具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和锻炼计划,通过对专业能力的教学与考核,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强化两种实训

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设置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是为了配合讲课,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基本实训操作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实际职业环境相结合,使学生顺利适应职业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实训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这种方式既能加强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能力锻炼,又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由于国际金融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广,能力点较多,要做好教学与实训工作必须从课堂实训和课外实训两方面入手(如图2)。课堂实训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而开展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或校内实训室来进行,其目的是实现专业能力的初步培养和锻炼,主要是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或安排进行的模拟性和巩固性实践,应多提问、多讨论、多交流,以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而校外实训则是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系统性实践性教学。通过参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或具体业务操作来进行,其目的实现专业能力的深度培养和锻炼,是对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的有针对性强化实践,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锻炼,是课堂实训的外延和衔接,以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课堂实训是分阶段、分内容进行的,而课外实训是对国际金融课程系统化、综合化实践,两者是实现国际金融课程综合实训目标的桥梁。

国际金融课程的实训模式设计,实际上是在一种新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锻炼为重点的实训课程设计。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技能,还可以通过知识技能的迁移,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