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范文第1篇

本人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在贵州交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习,学习了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等工程方面专业课程,掌握了建筑工程方面专业理论知识,为日后掌握建筑工程专业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参加了安全员的培训考核,通过考试取得了安全员c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知识,能将理论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2010年取得了助理工程师的资格。

近年来,本人通过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坚持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第一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了多项建筑工程方面专业技能。本人能熟练office等办公应用软件,熟练掌握Auto CAD建筑制图,精通建筑工程、暖通预决算,具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业务水平,能在总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整套施工方案编制工作。掌握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技能,能够胜任中大型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有强烈的工作事业心,敢于负责、勇于创新。为人忠诚老实,尊敬领导、团结同志、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服从公司安排,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自己9年的工程管理工作经历中,我也曾面临过各种选择,但我最终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建筑行业---这一注定充满艰辛但其乐无穷的事业!知之深,爱之切,我已公路事业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并作为我的终身职业。

在以后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这个知识更新换代的社会里不至于落伍。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一直坚持在建筑工程施工第一线,参建多项建筑工程,包括惠兴高速14合同段、晴兴高速T1合同段、贵惠高速公路第1合同段、织普高速公路3合同段、安高速公路T1合同段、独高速公路第2合同段等项目。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主要惠兴高速14合同段项目3工区桥梁技术员。作为工区桥梁技术员认真检查单位投入的人力、材料、主要设备及其使用、运行情况,并做好记录。复核或从现场直接获取计算量的有关数据,查看施工图纸,按图纸及有关标准,对施工工艺或施工工序过程进行检查和记录。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施工前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对加工制作及工序质量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向项目经理报告,填写施工日志和有关工作记录。按项目经理的分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与相关单位进行配合,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工交付使用。在交付后得到单位领导的好评,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也得到相关单位的好评。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在惠兴高速14合同段北盘江大桥担任现场技术员,该工程施工范围大,质量验收点多,涉及知识面广,质量检查及工程施工有一定难度。为准确指导施工,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我查阅相关书籍,认真学习相关专业规范,做到质量管理到位,决算有据可依。我每天坚持在工地一线,定时巡视各施工点,掌握各分部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控制要点,做到事前控制。同时做好成本管理,掌握各施工材料的价格信息,分析各分项工程的人工、机械、材料单位消耗量,为竣工决算提供参考。赢得单位领导的好评。通过该工程的锻炼,我的现场质量、安全和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2011.01~2012.11,参与晴兴高速T1合同段项目工程管理工作。在该工程中我坚持工程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做到超前预控,严格按规范标准要求,对每道工序施工进行质量检查、技术指导,认真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技术监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对现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停止所有验收程序,消除安全隐患后进行上部施工。对现场与规划进行全面协调,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的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好评。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范文第2篇

1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1.1基础性原则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稳抓专业核心课程,如电子产品装调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仪表操作、电子技术和电工技术,以及核心训练项目,如电子装配与调试技术、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验、电工电路设计与制作等。保证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学习,避免课程设置难度较大,给学生学习上带来太大的压力。

1.2真实性原则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中职学校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学习内容上都发生根本性转变。学习环境与生产实际密切相联,实训中心或教室尽可能的是仿真工作环境或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且在实训过程中要保证生产工艺的品质要求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规范等。最好和当地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学生学习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学生的成长。

1.3模块化教学原则

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在定制教学方案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跨职业、跨岗位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模块化教学,主要包括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等。

(1)专业拓展模块。主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并拓宽相应知识面为目的开设的,如礼仪道德、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职业素养训练。另外,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体验式授课以及企业专家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2)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主要是根据电子专业相关职业能力和相关岗位需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并以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需求。(3)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德育等基础性教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进行培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探索

2.1采用引进和开发相结合方式优化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是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传统的“供给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职业教育动态变化和社会经济同步發展相适应的课程模式,而体现这种模式的最直接方式是教材的选用。首先要根据专业特色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并将这些教学任务进行模块化设置。这些模块化课程是组建课程结构的根本。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具备岗位中职工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课程结构。

2.2课程结构设置的改革思想

推进课程结构设置,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职业能力为基本、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向导”的课程体系。合理优化各门课程的权重、比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专题化、综合化课程,并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灵活性以及实用性,真正实现为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2.3重视一体化教学原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有效结合,即在课程设置中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从而确保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深入开展场景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教学以及项目教学,全面推进以项目为引导实现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一体化教学理念,保证学生实操训练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教学辅导与企业工程师参与相结合。将教学任务划分为若干学习项目,并且保证每个学习项目都包含技能训练和知识性学习,从而将项目教学作为专业核心教学。

2.4重视适应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包含多个可拓展、可变换的岗位群,如家电维修工、无线电调试工、电子装接工等,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性。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注重专业拓展课、专业骨干课以及文化基础课程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针对性。

2.5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

当今时代,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教育所体现出的滞后性较为明显。因此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测性。目前,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如能预测电子产品的发展形势,并根据预测需求超前制定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3总结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电子行业需求为指导思想,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坚持以技能培养为主,突出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初、中级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素质教育;改革创新

一、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最直接的场所就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途径。因此,作为一名实习指导教师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前,都必须做好精心的备课。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熟悉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在备课中紧紧围攻教学点,挖掘能力点,渗透德育点。

如在学习有源电路这一内容时,要确定电动势、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电位法、公式法、全电路欧姆定律、回路等方法,求得其解。这样做,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其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须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以及渗透德育兼顾。

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如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及时调整方法、内容、深度,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实现课程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实验室对照实物讲电动机的类型、结构时,安排一定的时间作旋转场演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下一节课的预习效果。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

二、处为人师表,教人须先教心

在绪论课教学中,通过使学生了解电工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电能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懂得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从而把学生本课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兴趣和献身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电工电子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真、善、美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在实验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细致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使其养成节约用电、爱护国家财产的优良品质。

在电工电子实习中,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工人师傅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水利事业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处为人师表。比如,充分备课、严谨治教,体现认真负责的技术;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结合生产、生活和学习思想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课堂内容要讲得对、讲得清、讲得活、讲得精,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向学生交代清楚,敢于在学生面前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以自己的行为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各方面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突出职教特色,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在电工课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电工实验建设;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三是走出校门到生产实际中去锻炼。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按照教育教学纪律,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施教,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因此,作为教师,不断探讨学习方法,奉行寓教于乐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提出问题后要善于引导,使学生生产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电动机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潜水电泵为什么只能在水下使用,不能在水上使用?回答是: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这是其本能。同样潜水电泵不能在水上,也是由其特殊结构决定的。在正弦交流电的波形图上,初相位正、负的确定是一个教学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采用下述方法:一是正弦曲线的起始点(即正半周曲线的起点)在纵轴左侧为正,右侧为负。最后归结为两句话:“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初相位的正、负就这么简单。”针对个别同学不珍惜学习时间的现象,可以这样诱导:“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书本经常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同学说说,学习的事情跟老师谈谈。”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实现教学目标。

四、注重实践环节,提高综合素质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范文第4篇

关健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专业课程 工学结合一体化

近年来,笔者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努力探索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现就笔者学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方面的做法与同行们

分享。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依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为贯彻落实好中央要求,笔者学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路径

1.成立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

成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制定一体化课改实施计划表。

2.进行企业调研、行业情况分析

2011年8月10日至8月20日,学校组织教师对南宁市10家企业进行调研。2012年2月9日至3月9日,学校再次组织教师对桂林、柳州、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城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企业进行调研,此次共调研了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天问科技有限公司等区内36家企业和广西计算机学会,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群,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等。调研对象主要是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等。调研主要方法是实地参观考察、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本阶段调研共访问了90人,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表36份,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调查表54份。根据调研数据进行行业情况分析,并形成了8300多字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3.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

2012年3月18日,组织行业企业15位专家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设备维护与维修、网页设计、静态网页制作、网络组建及应用、网络建设与管理、综合布线、宽带安装与维护等8个典型工作任务。2012年4月,与企业共同制定了14500多字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创建“三方融合、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依靠广西计算机学会的指导,进一步深化与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天问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以“任务驱动”为切入点,将完成企业项目与技能学习、行业认证融合,按照职业认知、核心技能形成、职业能力提升三级递进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

4.确定学习领域

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办公设备维护与维修、网页设计、静态网页制作、网络组建及应用、网络建设与管理、综合布线、宽带安装与维护等8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5.设计学习情境

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学校设计开发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设计、静态网页制作、网络组建及应用、综合布线等4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22个,并邀请企业专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了论证。

6.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

2012年6月,与实践专家共同完成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组建及应用、网页设计、综合布线4个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编写。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高职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课程衔接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家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和文件的实施,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和成效的对比分析,发现发达国家不论采用何种模式,都是以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而我国虽然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但课程衔接只是被当做中高职衔接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变革,并没有从整个职教体系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一体化设计,导致中高职衔接出现众多问题,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严重影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协调发展。

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衔接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力求反映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总体状况,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发展。

1.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1.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高职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一,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进而转向知识密集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从教育发展角度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和伤痛,不仅低端的中高职衔接不畅,而且更缺乏向本科及以上高端延伸的对接,形成了“断头”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中高职教育衔接与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讲整体衔接、全面衔接,后者是局部衔接、重点衔接。教育的衔接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衔接,是外延较宽、边界较广的泛在衔接,涉及中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衔接则是一种局部的、子项的衔接,是外延较窄、边界明晰的具在衔接。从二者的关系看,教育衔接为课程衔接提供大的环境,课程衔接是教育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

1.3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第一,课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第二,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其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为就业创造条件。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2.1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都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方针,在办学模式上和教学模式上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高职教育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相似性,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都是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同一类型的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无差异,课程出现重叠和重复现象,造成课程的有效值降低。

2.2中高职两阶段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一些中职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偏低,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文化基础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普遍偏少,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课薄弱,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对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较高,致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在高等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上的学习普遍较为吃力;很多高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入学后不得不组织一次文化基础课考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班补习文化基础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高职的培养计划,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2.3中高职两阶段课程内容重复严重。

在中高职院校专业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发现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科目相同的多。中高职课程名称相同率达80%以上,个别的达到100%,只不过高职开设的课程要比中职多一些。第二,课程内容重复多。对中高职相同课程名称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发现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较多,一般重复率达30%~60%之间,个别的能达到80%以上。第三,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一致。中高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大体相同,根本不能体现培养的是不同层次的人才。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两所院校教学计划进行比较,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钳工基本技术、车工基本技术、电工基本技术、车削加工技能、液压与气动、数控车(铣)床操作与编程、CAD/CAM软件应用、电气控制技术、焊接技术、PLC及其应用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数电与模电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及应用、机电设备综合调试与诊断等。可以看出,两所院校专业课程开设大体相同,重复率在80%以上,这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又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4中高职两阶段专业技能有“倒挂”现象。

在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高职应该是中职知识结构的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发现,一些中职学校办学历史悠长,在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无论师资、设备,还是训练方法都有较强的实力;相反,一些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实习实训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普遍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不能明显体现高职高端技能的特征,甚至有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方面还不如中职,造成中高职专业技能出现“倒挂”现象。

3.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3.1深入调研,明确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把中职和高职叠加,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

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一是要注重差异性。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均为技术教育,因而培养目标有一致性也有差别性,认真分析差异所在,是中高职培养目标能否衔接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体现层次性。中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行业初级、中级操作工,而高职培养目标应为行业的高级操作工作准备,并希望有一部分人将来能成为技师。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过深入调研企业和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校企专家共同研讨论证,确定两阶段培养目标为:

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编程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高职阶段培养目标:主要培养面向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2中高职院校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衔接贯通课程体系。

中高职院校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中高职教师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和企业专家一起针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逐一进行细划和分解,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统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第一,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界限,然后根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第二,要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级,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都是有区别的。应该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认真分拣、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第三,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既注意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注意不断将新工艺、新技术及时充实到课程中,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并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确定合理科学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3.3材编写标准,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因而编写分类明确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它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当前一个项目介绍过的知识在后一项目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容重复,使教材更加凝练、紧凑、精粹。在衔接上,要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是较理想的对接状态。第三,要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第四,要高度重视并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市场机制下的整合创编教材是开放的、竞争的、百花齐放的,编创的教材也必然有高下、优劣的差异,这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将真正衔接配套的、优质上乘的教材遴选出来,推荐使用,这样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状况,真正起到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42-44.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