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前沿论文

教育前沿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前沿论文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学会感悟精神生命的言语。求真,表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求善,体现的是道德精神;求美,注重的是审美精神。有生命的言语能展现情、理、趣,有的清新明丽,有的蕴藉典雅;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婉约缠绵;有的睿智精浑,有的飘逸豁达;有的平和宽容,有的激越昂扬……泰戈尔曾经说:“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熏陶,感染,浸润。言语生命在书味的滋养抚慰下,喧嚣与动荡隔离,烦恼与不安隐去。浮躁不再,媚俗远离,性灵净化,人格升华。

涵咏生命的言语,体悟言语的思想情感。譬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五、六段,诵读时必须抓住作者当时的心情特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只要学生能恰如其分掌握好借景抒情的分寸,从作者的言语中去解读对荷塘的描写中那种物我融为一体的境界,让学生通过诵读并谈出文本的神韵,方可鉴赏文本永恒的艺术魅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中“落木”一词有更空阔的意境,连叶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与飘荡缠绵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展现了处境的苍凉,人生的苍凉,诗的意境苍凉。“落木”展现的是中国式的悲剧:人生失意、失落往往在自然中找到慰藉,自身生命融于自然,不单蕴藉,而且永恒。杜甫的苍凉具有普遍性,诗人个人生老病死,知音难觅,仕途患难,怀才不遇,家国飘摇,但是不是走向绝望,而是找到一个归结点,孤独的诗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涵泳品位是一种对言语灵性的深悟。我们也可以“联想触发”有生命的言语,把平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可感的画面,从文中“谈出形象”。结合作者生活背景、身世,并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积淀相沟通,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现象等等,就能从文中“谈出自己”,“谈出生活”。

《孔雀东南飞》描写兰芝遣归前梳妆的一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路,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指如削葱根”一句通过描指展示了兰芝的美丽,离别前的盛装,手传递的人物的天生丽质,精细精致的修饰,从自我价值的肯定来张扬个性的尊严。有生命力的语言从独特的角度塑造着女性的形象。

涵泳品位有生命力的言语,首先教师要细读文本,同时引领学生也去细读文本。文本细读,用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细读文本的要素是慧眼挖掘,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句。

语文的教学本质是言语教学和审美。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人本身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细读的品质。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段,挖掘、敲打,再敲打,于是课堂精彩不断。

我们应该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多提升自我语言的生命意识,并张扬有个性的言语生命力。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理解时,老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言语智慧,从而激励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与存在的欲望,用语言符号来展示自己的心灵。

语文老师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学生言语天分,以园丁的身份给予培植,使他们有自己的四季,而不是以导游的身份将所有的言语生命导入同一个终点,却错失在路上的风景。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2篇

一、语言的幽默美及其表现形式。

幽默语言的内在价值表现在它富有深刻的含义。使用幽默语言的目的是要透过那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智慧,乃至于具有美感内容的深意。幽默语言的深意性是它的生命。我国古代的许多寓言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这些幽默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鲁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幽默讽刺传统,并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熔多种喜剧性因素于一炉,形成“感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不但在笑声中引导人们去思考,还能传达出他的爱憎感情。

二、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让课堂语言幽默起来呢?下面笔者谈谈一般的语言技巧。

1.巧用谐音仿词,产生幽默效果。课堂上教师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临时仿词,构成特别的语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如:一位语文教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他自我介绍道:“我是这个学校里最‘忧瘦’的语文老师。”学生们以为老师发音不准,马上纠正:“老师,是‘优秀’吧?”老师补充说:“是‘忧瘦’,因为我很瘦,担忧自己会再瘦下去。”学生恍然大悟,大笑起来。这使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2.改变语义方向,产生幽默效果。我们知道,如果实际结果和我们心里期待的结果反差很大的话,也会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如:语文课正在进行中,学生们正颇为吃力地抄写着老师的板书。一位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还有吗?”老师刚好抄完了,特意留下一个句号没写,回答说:“别怕辛苦,还有呢!”“还有多少?”“还有一个句号。”说着,老师把句号补上了。学生们哄地笑了。老师继续说:“别小看这个句号,没有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看不见它,你们就得继续抄下去。”学生微笑点头,在笑中解除了疲劳,在笑中增长了知识。

3.运用逆向思维,产生幽默效果。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一位教师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有意把唐雎的话“否,非若是也”改为洋味十足的“No,不是这样的”,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也使学生在笑中记住了这句话的翻译。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对话是不可能用英语的,这位教师让唐雎说英语,是有意犯错,这一“错”,错出了强烈的幽默感,给本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添了几分生趣。

三、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幽默语言可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易于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机智、恰当的幽默语言可使枯燥的授课内容变得风趣诙谐,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去倾听,去感受,使学生在朴实的语言中顿悟其深刻的寓意,语言自身的凝聚力和涵盖面成倍增大,学生的理解力也得以加深,教师的讲解不但一针见血,而且妙趣横生。运用幽默语言可创造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在此,笔者想就语文教师课堂幽默语言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调节气氛,缩短距离。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不轻信、不盲从,善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己见。他们喜欢博学多才、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又具有高超讲话艺术的教师,不喜欢正襟危“言”、不苟言笑、古板冷漠又缺乏讲话技巧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幽默的话语进行教学,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的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2.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语言无疑能给学生带来耳濡目染的影响,使他们形成幽默的品质,养成乐观豁达的气度,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轻“启”,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肤浅,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烈火。

3.处理“突发”,提高“注意”。课堂突发事件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事。它打乱了课堂秩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师的情绪。从心理上说,幽默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在语文课堂上,长时间的、单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如果此时教师“幽”他一“默”,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去。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师 课堂 语言 数量 质量 时机 艺术

俗话说“堂上一分钟,堂下十年功”,语文教师经过长年积累,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而课堂正是教师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激情四射 ,应当是人们理想中的教师形象,也恰好是我们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学生陶醉其中,教师陶醉自我,陶醉完了之后,学生收获多少呢?可能少得可怜。因此语文课堂语言必须艺术化。

一、减少语言数量

学生自己组织了一次班会,我为了体会一下学生的课堂生活也坐在学生的位子上认真听一听,班会组织得很有层次,总结上一周学习纪律卫生方面的得与失、优秀学生谈学习方法、学生代表读感人文章,但不知为什么我只是听到声音,却理解不出意思,脑子中什么印象也没有。我突然体会到平时我讲课不也是滔滔不绝吗,不也是不厌其烦细致入微的讲解吗。难道学生们也是这种感觉耳朵在听却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时班长做最后发言,这一周的注意事项:1.课间跑操队伍横排面要看齐口号要响亮; 2.教室卫生……,我突然发现这样简约有条理的语言才是课堂最要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主要应该用来答题、解惑、阐释重点、总结和引导,指点学生如何学习。教师讲授与学生读书这二者,学生读书应占首要地位,所以应该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所以课堂语言要有层次有条理,节奏要适当,给学生更多时间去体会去回味,语速放缓数量减少。

二、提高语言质量

传统教学中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言多必失”课堂语言过多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这当然跟我们教师的基本功也密切相关,教师的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避免这些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减少课堂语言数量,但今次还不够,还要提高课堂语言质量,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那么怎么做呢?首先:精心设计课程,准备好课堂语言。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其次:巧用各种方法。比如关键词法、条理法等,课堂语言要经过一番推敲和筛选,对于重要词汇句子要采用加重语气、停顿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对于疑难问题,教师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三、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我们的教师都是急性子,对自己的学生期望值都很高,提出了问题希望学生立刻能够回答出来,试想一下要真是那样的话说明我们提的问题不是问题,或者说不是好问题,那提之何用?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两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使之自己解决

总的来说讲解、答疑的时机,要选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

四、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我们提倡“三分话”的课堂语言,首先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但是教师语言仅做到少、精还不够,尤其是语文教师。语言还要有文采讲究艺术性,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满足满足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你总是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青少年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理论教学方法

体育理论,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奠定基础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进行体育理论的传授,也是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可是实际操作中体育理论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许多体育教师只是象征性的上一、二节理论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进行理论的传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纠正这一错误观点,认真对待体育理论,搞好体育理论的教学,对于体育素质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要搞好体育理论的教学,可以从几点着手: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理论被许多体育教师忽视或马虎对待。因为检查体育教学工作的好坏,一般只是以达标率的高低来衡量,体育教师的能力强弱是以中、高考以及带队成绩为标准,而这一切似乎都与理论牵扯不上。这样就造成了体育教师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甚至出现了考什么就练什么的教学现家,致于体育理论则抛之不顾,即使下雨天就在教室里玩游戏,进行素质练习,或者干脆就上学生上自习。殊不知,抛开理论,只讲实践,将在很大程度的限制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实际是通过理论的传授可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而促进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进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同时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搞好理论的教学,首先转变错误的观念,认识到理论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合理进行体育理论的传授。

二、精心备课,避免照本宣科

备课是整个教学的开始与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是实践课还是理论课都应认真备好课,特别是上理论课,还更应精心准备,避免照本宣科。因为大多学生对体育理论兴趣不大,加上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是理论知识性较强,缺乏趣味性。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只有在课前通过精心的准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但讲解时却辅以大量的与中心有关的知识性、趣味性的课本之外的内容,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也就使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

三、改革理论教学的方法

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靠单一的注入式的“讲授法”,即从开始上课至下课都是老师讲、学生;老师写、学生抄。实际上这种教学法,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一节课下来,只是机械地听了一下,抄了一点,根本没有进行思考和理解,是违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法。况且,在这种|“讲授法”下所获得的知识,来的快,去的也快,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可能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进行理论的教学,必须改变这种“讲授法”,应该采取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导读法和问题讨论法,即布置导读或思考题课堂或课前阅读个人思考准备讨论、发言小组或全班集中研讨教师小结、讲解。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不致于学生边学边忘,从而有利于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单独进行理论教学的时间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是我们可以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课及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传授理论的时间、范围及力度。如:每节实践课时抽出2-3分钟的时间专门讲授本课学习项目的特点、价值与作用、发展史、竞赛规则等;在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及时传授损伤的预防及出现损伤后的处理方法;在开展某项体育活动时讲解该活动的组织方法、裁判法等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传授,比起单调的理论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记忆、理解以及运用。

五、落实理论的考核

理论成绩一直都是大纲所要求的,在体育成绩中理论成绩所占的比例应为20%左右。可是由于对理论的认识不足,同时为了简单了事,避免麻烦,许多教师对理论成绩敷衍了事,对理论成绩感觉给分或干脆就置之于不顾,从来不进行考核,其实理论考核的落实并不复杂,平时的考核,可利用上课时来落实,即上课时抽出2分钟左右对已学过的理论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为学生打分。在期终考试时,选择好内容,出一份题量适中的试卷,进行一次正规考试,将成绩计入学期结束的总分中。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第5篇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的状态中。心里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心里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作为心里倾向具有达到目标的功能,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势在必行。

一、善于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新课之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预习。同时,对预习中遇到的疑点要做好标记,这是上课时听讲的重点。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释放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积极性。教师自己则要导好向,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要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二、把握提问技巧,循序渐进

提问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因为对于一个学困生,如果提问比较难或太易,他们会感到老师是在捉弄他,从而引起他们的反感,更不愿学习物理;同时,也会使他们始终陷于失败的阴影中,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自信。因此,提问时要掌握好“度”。

三、多些鼓励,少些批评

在教学和生活中,尽量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过点,并给予赞许式的肯定,使每个学生看到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如在学完杠杆的应用后,一位学习不好的同学拿出来身边的筷子、钳子、指甲刀问身边的同学:“这是不是杠杆啊?是什么杠杆?”我听见后对他说:你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很好。现在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并画出力臂。正是许多这简单的鼓励,赞许式的肯定使他的物理成绩迅速提高。

四、加强反馈,谈话激励

沟通使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催化剂,通过沟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困难,并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同时,老师也能从中吸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并及时改进,不断完善自我。一次考试后,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凸透镜成像这一知识点错误率较高,于是找来几名学生代表谈原因,通过交谈,我发现他们掌握不牢的原因是我讲的太多,我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作了改进,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自己通过动手发现规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