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通信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 现状分析 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IEC61850;过程层网络;SMV;GOOSE

数字化变电站就目前应用来看,2006年以前基本是电子互感器的研制、试验以及IEC61850规约的互操作试验时期,2006年开始有基于IEC61850标准的监控系统投入运行,2007年开始有基于电子互感器和智能终端的全数字化变电站投入运行。目前以1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最多,有部分220KV电压变电站实现全站数字化 [1]。

1.工程应用组网发展趋势及现有模式

1.1发展趋势

如图1所示,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较主要特征是:采用数字输出的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开关等智能一次设备;二次设备间用通信网络交换模拟量、开关量和控制命令等信息,取消一、二次设备间的控制电缆,采用光纤网络通信;根据IEC61850-7-1标准,过程层和间隔层采用协议是IEC61850-9-1/2和GOOSE,间隔层装置和变电站层采用IEC61850-8-1。

1.2 现场组网模式

1)基于变电站层IEC61850的模式

该模式的间隔层智能电子设备IED可被安装在间隔层设备上或集中组屏。这种模式的推广是为了解决传统变电站中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及信息互操作问题。

2)基于传统互感器及过程层信息交换模式

该模式在变电站层信息交换采用了IEC61850,也增加了过程层网络进行该层信息交换。对于每一个间隔,配置了过程层设备合并单元、智能操作箱,将常规一次设备的信息及操作数字化,与之相关的间隔层智能电子设备IED则通过光纤以太网与对应间隔的合并单元、智能操作箱相连接。

3)基于变电站层及过程层全信息交换模式

该模式采用电子式互感器代替传统互感器。由于光电式互感器的性能优势,这种模式是高压及超高压变、特高压电站的发展趋势。过程层、间隔层到变电站层全部数字化。全站一次设备采用智能控制单元、电子互感器,二次侧的间隔层设备采用点对点通信方式与电子互感器合并单元(MU)连接,与智能控制单元全部采用以太网络进行连接,连接设备为光缆,取代了传统电缆。

2.过程层组网方案

2.1 过程层组网传输数据的标准

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出现实现了其高级应用。过程层合并器发送数据格式遵循标准有FT3、IEC61850-9-1、IEC 61850-9-2 [2][3]。 FT3采用光纤串口方式传输采样值,带宽较低,通道固定,扩展不易。早期的数字变电站多用此方式;而IEC61850-9-1于2009年由IEC的TC57工作组提议撤销并执行。因此,IEC61850-9-2标准成为采样数据组网的唯一报文格式。由于IEC61850-9-2 配置定义灵活,为便于工程应用,国际上推出了工程定制版的IEC61850-9-2LE,由此形成了事实标准的IEC61850-9-2LE。

2.2 过程层组网模式

1) SMV点对点、GOOSE组网模式

图2所示的方式SMV采用点对点,通过GOOSE单独组网的网络方式跳闸,符合IEC61850标准对GOOSE的使用要求,也符合智能开关设备接收GOOSE网跳闸命令趋势,可以解决开关量信息共享问题,与跳闸点对点相比,该部分利于节省光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据传输网络化,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但是此方式实现的SMV点对点传输,仍然无法实现采样数据共享,且光纤数量多、交换机多。

2)SMV、GOOSE独立组网模式

图3所示的方式中SMV过程层组网能够实现全站数据的共享,跳闸GOOSE组网也能够实现网络跳闸,采用IEC 61850-9-2组网模式,体现了IEC 61850功能分布、信息共享的要求,避免点对点方式的光纤数量多、施工繁琐、维护麻烦的缺点;维持了保护双重化原则进行,实现了继电保护采集、跳闸回路的完全独立,即从互感器线圈一直到开关跳圈都是双重化配置,不存在任何交叉。但此方式的网络结构复杂,所需交换机数量较大,采用此方式的变电站投资都相当大。目前数字化变电站有较多此类工程实例,例如唐山郭家屯220KV数字化变电站。

3) 基于IEC61850-9-2的SWV与GOOSE共网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智能设备的发展,SMV、GOOSE共网的过程层网络是组网方式发展趋势。如图4所示,首先,GOOSE报文采用具有信息优先级的交换式以太网技术,以者/订阅者模式进行通信,有完善的超时重传机制,GOOSE流量和占用的网络带宽也较小,基本不影响采样值传输;其次,过程层传输的信息除了SMV和GOOSE信息外,还有少量辅助信息,如对时信息PTP1588等,这些信息采用独立的物理通道后,技术实现和运行维护都不方便。最后,采用共网传输能大幅简化网络,降低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成本。例如山西及河南电网建设或规划中的大多数数字化工程都采用此方案。

3.结语

本文引用现场大量实例对数字化变电站的组网类型、过程层传输标准及组网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发展的趋势。文章对于建设IEC618050标准数字化变电站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字化变电站的调研报告,2009年.

[2]IEC61850-9-1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 ,Part9-1 [S].2001.

[3]IEC61850-9-2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 ,Part9-2:[S].2004.

作者简介: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云计算;机场;信息系统;功能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4-0110-01

机场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机场高效运营的重要调控组成部分。在调控运营系统建设过程中忽视信息化的建设,将使机场运营、服务等功能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不能做到真正的人性化服务。云计算作为常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与融合的优良产物,在各行业中发挥非常良好的应用效果。机场作为一个信息化专业集成度非常高的行业,是一个对电子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IT技术高度依赖的行业,其高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均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降低机场建设、运营成本为目的。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如何在现有的机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及即将新建机场信息系统时,将云计算技术的服务模式有效融合在机场信息系统中,提高机场综合运营经济效益,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意义。

1 常规机场信息集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从大量文献资料和实践工作经验可知,在国内几乎所有已建成投运的机场从竣工日起就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信息系统维护,并随运营时间的增长,在IT信息设备系统方面的维护和保养所投入的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尤其对于大中型机场而言其投入就更加惊人。笔者结合多年的机场信息化工程建设及管理经验,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机场在用的信息化集成系统存在以下不足。

1)数据间的简单关联,而系统间高耦合性,导致存在数据孤岛,信息数据综合利用效率较低。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许多厂家为了抢占有限市场,为了便于快速开发出应用软件系统,通常采用直接在两个生产系统间做硬编码接口模式,并没有充分考虑两个信息系统间的匹配性、合理性和兼容扩展性。进而导致原本可以进行生产数据共享的互联系统变成两个生产系统各自独有的数据信息资源,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当用户提出新的管理、服务功能需求时,只能根据需要重新创建数据库、开发前端应用软件、制作关联数据接口等,造成系统的重复配置,信息数据资料浪费严重,综合开发、维护成本大大增加。

2)缺乏统一通信规约标准,信息综合集成程度偏低

由于机场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许多信息化集成项目均带有特定的工程背景和特定的目的性,经常是一个项目一个样式,不同厂家采用不同模式等。常规的点对点通信连接模式除了阻碍信息数据在系统间的高效合理利用外,也为后期机场的统一调控和运营维护带来极大不便。

3)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率偏低、缺乏个性化优质服务的信息集成

由于目前机场信息系统主要以单个系统服务功能为主,缺乏系统间的集成共享,导致数据间的关系只是简单的点对点的模式不能再次被关联。另外,缺乏个性化、人性化、体验感高的集成服务系统。机场信息或订阅手段目前较为单一,尤其缺乏与旅客直接沟通的信息集成应用系统,广播、航显、离港、安检信息管理等系统大多只能为场内旅客提供服务,而对于机场外的旅客获得信息渠道尤为单一甚至没有,人性化应用服务渠道、功能等有待完善提高。

2 云计算技术在机场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在IT168网站的《2009-2010年IT技术应用趋势调研报告》中的“企业云计算应用发展趋势”一节明确指出:“受常规IT应用模式和观念的限制”成为当前影响云计算技术在中国各行业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中核心因素。云计算技术在机场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应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等原则进行,并充分结合机场现有信息化基础系统的基础上,首先考虑云计算的应用服务信息功能,逐步建立起机场数据信息实时交互共享的技术平台,形成机场“私有云”,运用云计算技术建成标准、集中、高效、优质、实时、动态的机场数据信息集成自动化系统,有效提升机场综合运营效率和个性化优质服务品质目标,降低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成本。

按照分层信息集成交互原则,结合机场常规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机场信息集成系统可以按照信息交互功能层、应用整合功能层和对外功能层三层架构进行建设,其逻辑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机场信息集成系统以机场应用服务总线(ESB)为标准协议格式,各功能(应用系统、弱电生产系统、外部查询系统等)子系统按照ESB接口规范进行系统功能设计。在信息交换功能层中,将机场运营过程中的管理服务子系统如:生产系统、航显系统、广播系统、离港系统、安检系统、货运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楼宇智能化系统,以及机场运营数据库(AODB)等功能系统统一规范集成;应用整合功能层,间信息交换功能层集成收集的统一格式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不同子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产生各类数据信息在交互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格式转换、通信协议转换、内容路由等;对外功能层,是基于面向服务的思想构建的人性化、个性化实时动态信息响应流程,以满足场内或场外旅客对旅客类、行李类、航班类、资源类等信息数据的请求需求。按照同步或异步,或订阅,请求或回复等模式格式,将机场各功能子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动态交互,并应用到用户个性终端,满足用户对相关信息数据的实时需求,实现数据资源的动态交互,同时也能增强用户对机场集成信息化系统的体验感。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机场信息集成系统,其核心建设思想在于统一的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按需提供动态优质服务,充分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互共享。未来机场信息系统不仅在某个机场内容实现集成集约化,同时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机场资源的同步交互共享,形成大区域或全国范围的“机场云”信息机场系统。在“机场云”下的所有机场只需通过标准模式接入云端即可实现机场资源的同步共享,提高机场综合个性化、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3 结束语

“云机场”在机场信息化系统应用服务中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如何推动“云计算”技术在机场信息化中应用和发展,需要行业内外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并逐步形成满足机场高效优质运营管理的“私有云”,有效提高机场信息系统资源的交互共享,提升机场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工具性、时代性特点,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及评价机制,使本课程的教学既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符合以生为本,培养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宗旨。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成为当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和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原来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第一层次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向中学转移,从而使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以普遍采用统一的目标、内容、进度和检测标准,没能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素养,因而对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大潮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

1.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由于推行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然而部分师生把该课程知识学习与证书考试联系起来,使课程教学成为考证的铺垫,为了达到考试的合格率,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模拟题的练习中,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课程,所以实践性应当是本课程设置的基本定位。对于学生而言,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应用,发挥网络教育功能,让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相适应,改革教学内容

(1)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地衔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中、小学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他们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内容。目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大多也是从零起点开始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为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为了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化与提高,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形成贴近工作生活实际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文字处理方面学习更深入的技巧,利用邮件合并功能实现学生成绩单的制作,利用样式管理功能完成毕业论文的编排等。

(2)增加网络和多媒体知识的教学。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会,网络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成为现代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网络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而且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同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音频、图像、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能力也是有必要的。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后续不会开设多媒体课程,所以这部分内容就需要纳入本课程的教学。

(3)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后续课程乃至将来职业服务的重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除了部分必修模块,各专业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模块,精选教学内容,淘汰重复和陈旧的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以任务引导学习,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小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都可以实现机房教学,这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合理设置任务,便可以将教、学、做合为一体,达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边做边教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明的状态,而且在实践中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一定的职业习惯。 转贴于  4.依托网络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教师们精心制作了电子教案和

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作为计算机课程,理应走在网络化教学的前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依托校园网,充分整合学校教学资源,组建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借助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资源可以得到更好地利用与优化,学生可以在课外实现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同时也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如可以在线交流、E-mail、留言板等方式。

5.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改革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不同的考核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题库系统机考方式,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正、合理,但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题库系统是配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系统,不提供自行更改考题的功能,部分题目实用性不强。二是以学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无法真正体现本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所以建议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之一定的结果性评价,即建立经常性、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经常性评价可以课堂为依据,对学生加大课堂考核力度,因为课堂是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阶段性评价则可以针对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作业,如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后,可以让学生参与电脑销售市场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学习Word文字处理模块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完成规划书的制作;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家庭生活开支的调查与统计;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可以制作自我风采展示演示文稿。对这些综合性的作业可以从态度、能力、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当然,在评价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既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又要符合以生为本,培养应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宗旨。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渝,黄贤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新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3):170-174.

[2]童鑫.基于行动体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4):56-58.

[3]叶成荫.大学微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16).

网络通信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反转式教学;高职;企业;资源;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41-03

反转式教学(Flipped Instruction,nipped Classromm,Theclassroom等)也译为翻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最早出现在2000年,美国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Theclassroom flip: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suide by thehide”中。2007年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在课堂外运用,推动了这一模式在美国中小学中的应用。2012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或通过校际合作或成立公司开展资源建设,以这种模式推出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完成课程的学生只要交纳极少费用,就可获得认证。它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是对传统的全日制面授教育模式的颠覆性革命,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革命。在我国,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相继开展了反转课堂的教学实验。

一、反转式教学

反转式教学是网络时代诞生的教育新模式。依托于现代技术手段,学生大部分时间利用电脑或手机在不同时空自主学习、通过网络通信探究讨论,少部分时间集中到课堂上课。这正是对目前大部分时间集中面授、少数时间自主学习模式的反转,也是对学生先听教师讲授,后消化吸收完成作业过程的反转。反转式教学将传统的全日制面授式转变为分散自主学习与常规集中面授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

除了时间的反转、环节的反转,综合美国的应用情况,其变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大部分教学过程视频化、分段化,学生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课程内容;二是内容设计递进化,在视频教学资源中,根据每段学习内容设计自测题目,学习与练习交替进行,学中做、做中学;三是学习过程过关化,通过答对过关的控制方式,只有学生领会前面的内容后,才能进一步学习下面的新内容。这些方面的变革可以强化学生打好基础,扎实推进。学生可以反复多次观看视频资源,直到掌握为止。

美国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94%来自视觉和听觉。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着,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教师讲课强得多。反转式教学资源主要以分段化的视频为载体,组织与呈现方式更符合人对媒体的适应性,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

互联网的普及与带宽的提升,给反转式教学带来了更强的生机和活力。在线学习、即时交互、维基讨论使反转式教学更便捷高效。打破常规课堂中教师连续一两课讲,学生持续听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内容,分成不同的若干部分,将课件、声音等讲授内容设计包装构成视频资源,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突破了在目前常规的远程教育或网络课程中,直接对一名主讲教师的讲课过程进行录播+文本的资源形式与组织方式。

教学模式与环节的反转与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二、高职人才培养与反转式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反转教学实现了教育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时时、处处、人人的智能化、泛在化的环境,便于人们充分发挥电脑、手机等现代通信终端的功能,发挥云平台的作用,有效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协作学习与交流。随着基于游戏的学习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使更多的各级各类教学从传统的课堂走出来。

(一)增强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弹性与灵活性

高职教育要加强实践教学,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有效地解决岗位与专业对口、实习时间与教学实时间、岗位可接纳人数与学生人数的矛盾,要深化“以他方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主动适应生产过程。在反转式教学中的时间反转,增强了教学活动组织的弹性与灵活性,为将学生分散安排在不同时段、不同单位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专业对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学交替,提供了便利,提高课程与岗位对接的实效性。

(二)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因材施教,激发潜能

教学内容设计精细化,从基本概念开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习者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掌握、易学高效、增强自信。利用网络平台的独立自主学习优势,对于分段化组织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部分,不同学生学习的进度可快可慢,做到真正的各取所需、有区别的因材施教。

(三)解放教师人力资源,有效拓展教师与学校的发展空间

教学模式的反转将教师从重复性的大量授课时间里解放出来。使专任教师有更多精力深入企业现场、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环境优势,进行实践学习锻炼,深入开展技术研究与服务,深化教、研结合,产、研结合,学、研结合,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形成以科研促教学,反哺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环境。还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兼职教师按常规安排到学校课堂上课与岗位工作时间安排之间的矛盾。

广大教师教学工作时间与精力的转移,将促进学校在技术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开展,使学校加速进入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上,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四)有利于高职教育保持“职业性”,增强“高教性”

针对高职生“容易”就业,但“后劲”不足,技能的“高端”优势不够突出的薄弱之处,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首岗胜任能力要求的针对性与增强学生发展潜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矛盾。利用反转教学模式,发挥内容载体设计独特、便学易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优势,通过丰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资源,拓展现有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分层、分级、分类的学习需求,弥补目前高职教育中“高教性”的不足。

(五)有利于改革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过程化学习与应用能力的提高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与平台优势,改革评价模式。可以采取网上在线测试、平台上参加讨论与回答问题情况,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以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过程化学习意识,培养他们树立学习的系统观、知识的应用观。对于专业课,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可以结合实践应用,让学生选择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课程设计或课程论文的形式总结运用所学内容。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六)着眼未来,接轨世界,同步网络时代教育的革命

“大学网络化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更需要便利快捷的平台,丰富易学的资源。反转式教学为此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优势,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素养。有益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益于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反转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反转式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托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组织“包装”,依托于网络平台展示教学内容、沟通多方交流、记载过程状态。要保证教学质量,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师树立教学新理念是根本

反转式教学将教师从常规教学的“前台”转移到“幕后”,但主导作用是永恒的。尽管到课堂上集中授课的时间减少了,但工作量并未减少。实施反转式教学之初,要花大量时间精力组织制作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同时要关注网上学生互动的情景,适时解答问题,要在集中上答疑辅导课时分类解答疑问、分析造成的原因,安排综合练习,使学生通过阶段性的集中环节学习,知识得到升华。资源储备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在兼顾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将被推向技术服务的“主战场”,下企业实践、进行技术研发、开展社会服务的工作量将较目前情况有增加,科研与社会服务在工作量考核中的比例也将会加大,这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二)平台功能是支撑

反转式教学依托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网络的高速、全覆盖为随时随地交流互动提供可能,3G技术为实景交互传输提供便利。利用平台,实现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双指导以及网上交流时的“多指导”。平台的功能是有效实施反转式教学的基础。基本功能应保证顺畅播放流媒体课程资源;支持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支持超连接;像游戏过关升级一样,前后衔接的内容既可设置过关制,也可进行独立选择;对自测题能自动判分并自动在系统中累加得分;能自动记载提出问题及所做回答。

若能自动记载维基讨论时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对回答正确者进行累加得分,自动保存到服务器中,按系统的比例设置,自动统计生成平时成绩,形成发展性的过程评价,则平台效率更高。平台资源管理应该是开放的,就像百度文库,实施资源换积分机制。对于授课班的学生上传入库的资源自动累加到平时成绩中。

(三)资源质量是核心

分段化的视频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源头。分段化的视频不应是仅将目前教师常规授课过程的视频录像分段化,更多时候,教师的讲解是画外音,屏幕上的视频中呈现的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G实景技术集成展现的图文并茂的讲解内容。对于专业课而言,应是将设备运行状态、实际工艺过程,岗位工作实景等企业资源,有机地融入常规的教学内容中,形成充满企业应用元素的课程资源。

首先,分段视频的播放时间要符合人脑理解记忆处于最佳状态的持续时间,要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从基础到综合,前后贯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知识的递进性、系统性。其次,专业是“课程的集合”,一门课中的内容不是孤立的,与前修知识、后续内容应当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和紧密的衔接关系。要充分发挥反转式教学平台的链接优势,从专业的视野组织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由本课知识链接到基础知识、相关课程知识、职场实景、岗位应用或案例,形成立体化的知识基础与应用体系。使理论与实践对接,基础与应用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得到落实。另外,兼职教师、行业领军人物、能工巧匠的授课视频,皆应纳入教学资源中。

与多媒体课件相比,视频教学资源不是它的升级而是换代。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企业教师组成团队进行开发建设势在必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必不可少。从国家推出的精品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开展反转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资源基础,但在视频化、专业化、链接化方面还需要再造、拓展与雕琢。

(四)有效管理是保障

反转式教学,要因课而异,科学安排集中授课的课时比例及内容与组织方式。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师生每天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上课。而是大部分时间里,师生处于“自由”状态。教学形态发生很大变化。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发挥优势,提高效率,需要有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要对现行教师教学规范做相应改革,要对现行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要将质量掌控在源头,监控在过程。

建立资源过关制,反转式教学准入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标准、过程监控办法、质量评价办法。要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结合课程的特点,从初期的激励机制鼓励阶段,过渡到刚性要求实施阶段。反转式教学普遍实施后,对教师的科研、技术服务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办法、标准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五)社会普遍认同是前提

反转式教学打破了传统全日制教学对时空的限制,减少了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时间,减少了常规的课堂约束,与远程教学模式有局部的相似性。社会可能对此产生这是对原来的全日制教育“缩水”的认识,甚至认为全日制变成了网络教育;家长可能对学生大多数时间处于“自由散漫”状态不满,会认为这是学校不负责任的表现;部分教育工作者可能会认为,这种模式会使教学中的互动交流、启发思维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实施反转式教学,要做好环境准备。实际上,从美国针对反转式教学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在资源质量、平台功能的基本保障下,反转式教学较传统模式的效果更好。自主学习能大大消除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的15分钟听讲比较集中、其余时间效率不高的现象。学生们在分段自主学习以后,大都积极参与到每个时段的直接与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等集中环节,较常规模式下的到课率普遍提高。因为在阶段性的自主学习后,更渴望教师能进行综合讲解,或答疑解惑,或案例分析,或组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