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品德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兴奋点 结合点 生命点 爆发点 闪光点 情感点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的局面,同时存在着概念多、运用能力要求高等学科特点,因此非常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从中解剖与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分析得失背后的原因,获得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认识,勇于实践,勇于探索,通过课堂上点燃“兴奋点”,找“结合点”、抓“生命点”、点“爆发点”、留“闪光点”、抓“情感点”来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将学生紧紧吸引在思想品德课的周围,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基础好的同学更上一层楼,为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找到一个着力点,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1.点燃“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更难了,学习任务也日益繁重,在各门中考科目“强大”的压力面前,学生不知所措,渐渐地放松了思想品德课本的学习,一心投入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放松了学习,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自然就不会理想。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思想品德课,上好每一堂课,成为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点燃“兴奋点”则成为我的教学主题。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此,在每一堂课上我往往会通过讲故事、聊天、漫画、照片、影片、课前调研、师生辩论等与学生即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有关的事情来引入,点燃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基础。如,2008年中国经历了太多事情,那么在2008年9月开学第一堂课上,我就和学生谈了雪灾、震灾、奥运等大事,使学生感受到小小课堂与国事、天下事紧密相连,并展望学生的未来规划,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2.寻找“结合点”,贴近学生生活
用“生活化”的案例开篇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但是学习离不开理论,如果理论脱离实际,思想品德课教学势必会成为“乏味、空洞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改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若要使教学变得有活力,就要活用教材,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为此,在教学时我总是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学生生活的实际是什么?哪些是学生普遍熟悉、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些“点”又如何与知识点相联系?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通过寻找“结合点”,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也乐于接受教育,同时让知识在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氛围中轻松被掌握。
3.体现“生命点”,在“百家争鸣”中感悟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每个学生都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教学就是要善于创设学生探究的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重视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既然课上所选用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自然就会有得说,这样教师就可以放心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探讨、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如:在讲“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内容时,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勤劳致富与不法致富的事例,在课上进行比较、讨论,我们应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活生生的案例,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深刻体会到“知识致富、技术致富、勤劳致富”的重要性,从中感悟知识,受到教育。
4.点燃“爆发点”,在思维两难中“登顶”自我高点,掀起课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个“机”就是教学中的“爆发点”,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困惑点。“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困惑点,我总是想方设法 “设疑”,引导学生“思疑”,鼓励学生“寻疑”,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爆发点”,努力追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如:在讲我国人口国情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统计和比较独生子女家庭与有兄妹家庭生活的差异,思考1﹕2﹕4的家庭人口结构可能会引起的社会问题,哪一种家庭组成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呢?十年后的我们大多数已经成家,那时的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将如何权衡、解决呢?一连串很怪的问题像一颗颗引爆的炸弹,投向学生的思维大海,“炸”起了无穷的波澜,学生在此情况下,纷纷发表见解,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中,大家不但认识到中国独生子女的情况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切实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5.留住“闪光点”,让思想品德课永驻我心
林格伦说:“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可见,重视课堂上的“闪光点”非常重要。一堂课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它是否有一个值得他人称道、学习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可以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新的闪光点,也可以是教师教学的闪光点。一方面,对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得到更多成功的体验,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另一方面,课堂上这些闪光的火花,都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去回味,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课堂的延续。如:在讲我国的环境状况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问长辈、查资料等形式,了解30年前当地的环境状况,并与现在的环境状况作比较,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畅所欲言,教师从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通过课前调研和课上交流,使同学深刻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在讲如何保护环境时就有了认识基础,容易使学生自觉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深得学生的喜爱。课后经常听到学生提起,尤其是当看到有的同学乱扔垃圾时,大家就会作善意的提醒。思想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与学生行为由此也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看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我更是由衷地感到高兴与自豪!
6.抓“情感点”,课后走近学生
在这全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积极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构和富有可操作性的崭新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与思考,在学习借鉴并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新思维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正确认识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结合思想品德的教学特点,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基本步骤和程序。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学科,这些特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世界就是书本,我们在利用好教材上中的概念、原理、事实、教学背景、教学材料的同时,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比如说教材上的一些事例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可能是讲城市的事例而农村的同学不了解,也可能是讲农村的事例而城市的学生不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关注的话题或者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举一些身边发生的事例,还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活动形式:如游戏,小品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但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十分轻松的学习环境,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既想学乐学,又能学好。
(二)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少教师怕自己讲不深、讲不透,学生听不懂、不会用,所以上课形成“满堂灌”、“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和否认了学生的主体价值、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或压抑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依赖性增强,很多学生认为:反正老师要讲的,我们不必先预习或者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要提高教学质量谈何容易?教师只有支持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来为他们创造一个,学生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积极的教学方式方法:
1.问题教学法。“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力求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处于怀疑、困惑、探求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学生积极思维而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2.情境教学法。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提供一个 学习背景,让学生只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学向上的求知环境.
3.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首先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主要源于教材又和实际社会生活相结合。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学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一,引导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只是了解,哪些必须理解,哪些需要领悟,哪些学会初步运用,哪些要综合运用和创造性运用。
第二,指导学生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最恰当的学习方法。比如对需要了解的知识,让学生筛选和浓缩,使之更凝练。
第三,指导学生学会调控。在思想品德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所确定的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下一步学习。
第四,指导学生学会总结。要指导学生善于不断地总结在学习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发现适合自己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1.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本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人课堂,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学习氛围,引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实现了以知识为中心到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
一、改变课堂课本的束缚,延伸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扩大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能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喜欢干的事。”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很有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思想品德课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忽略了课堂外的时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开卷考试的要求格格不入:学生课堂思维受限,知识面狭隘,缺乏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因此,教师要敢于突破课堂课本的限制,引导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伴随着考试能力的提升,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虽是开卷考试,试题答案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敢于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整合、重组。教师如果能整合好教材体系结构,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就能得心应手。对于一些纯知识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空出时间延伸相关的课外知识或训练,启迪学生的智慧。学生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讲到民族精神一课,有关詹其雄、香港保钓人士的爱国行为我都会介绍。让我的学生体会到他人的爱国精神,感悟到身边的政治生活。
思想品德课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脱离了时代的思想品德课就成了一味空洞说教的工具,注定将是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新鲜活泼的有效形式:(1)课前3—5分钟时事新闻时间,由学生说新闻;(2)举办时事专题讲座;(3)撰写调查报告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学校分析新闻、热点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而知识的获得就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要成为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知识为主,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双向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个被动的接受体,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学习依赖性,这是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必须改变死板的“满堂灌”模式。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探索一条师生和谐相处的教学途径
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各个细节上下功夫。在实现教学过程的环节中,要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创设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氛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开放性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主讨论——自我总结——自我提高,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四、改变答案的直接讲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解题能力
开放性试题多以实际生活问题为题材,答案要求和答案设计灵活、开放、不唯一,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引领学生面对问题时,能积极主动,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不盲目从众、不墨守成规,不唯答案是从。我们要注重问题的正确答案,也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要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善于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要培养树立跨学科、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学会阅读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切入点;要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做法,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多找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学生教学生“兵帮兵”的方式进行练习的评讲、分析,处于“老师”的学生更积极,解题的思维又站在学生角度,其他同学易于理解和接受。这样教学效果远比教师的一言堂评讲有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仍是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所谓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实现预期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路径。在多年教学改革的艰难跋涉和品尝甘甜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实践
政治教学不能以应付考试而教学,应着眼于初中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一定的素质和能力。那么,采用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认真实践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初二、初三政治教材中大部分知识点都可以成为写社会调查报告的主题。例如:我在讲义务教育这一内容时,先要求学生调查学校所处辖区内7-15岁的适龄儿童的入学情况,并结合调查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报告出来后,课堂上我再与学生一起分析调查报告,分析出受教育与经济状况的因果关系,从而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意义,也拓宽了加深了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更使学生心中有了一份责任感,有了一种忧患意识。
二、大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通过大量试验证实:人们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二者加起来达94.这说明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所获得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恰当运用这种手段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达到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为政治学科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营造出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增大了信息量,增强了政治学科思想教育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辨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要面对的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些离他们生活很远的东西搬到了荧屏,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把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社会现象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的进行观察思考。
三、采用活动讨论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引入活动讨论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如,在学习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我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活动。
首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我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我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的历史意义。
四、创设情景,提高学生主动性
德育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如,大地复苏的春季,许多学校为了保护草坪,常用栅栏和绳子将草坪围住,形成一道“不雅”的风景。如果我们在此时的体育课的准备部分经常让学生吟诵“小草才露尖尖角,我的脚下把情留;等到绿草如荫时,我在上面跑跳投”的诗句……我们能想象,无论是操场上还是同学们的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已经形成了。含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入情入理,自然会拨动学生们的心弦。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但一味的表扬,事事得赏,这不仅会变成毫无意义,而且变成“无聊”的代名词。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言行避免粗暴;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