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1.1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地域与人文历史因素

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历史因素属精神层面,是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宗教、文化、习俗、历史文化信息的积累沉淀必然会在物化载体上留下烙印,鲜明的个性化,决定了不同区域属性特征,审美价值观。生态景观设计主张以“生态意识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来解决人与空间的关系问题,协调梳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诸多矛盾冲突。在残留的遗存中寻觅渐渐逝去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信息碎片,重塑“场所精神”—一种人化的空间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文精神并不是空中楼阁,而必须是根植于所属地域的人文历史的基础之上。譬如;闽南、江南地区城市特征与上海、哈尔滨、青岛、大连等殖民地城市建筑风格迥然不同。不同的历史必然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带有区域属性的表现语汇、符号。厦门与泉州近代建筑的中山路商业街体现的是间接传入、移植嫁接的特征,而上海、青岛、哈尔滨等城市近代建筑体现的是直接传入特征。在过去的历史遗迹中存储了诸多的历史信息符号,它代表了一种经历,它在述说城市的故事,是一本形象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景观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欧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历史演进一般呈连续性的,也有时会呈螺旋或跳跃式的,但历史终归是要不断前行进步的。景观应展示人类阶段性文明成果,而不是一味重复过去不能自拔。它是时代的产品,应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承担了适时准确传递着时代的文化信息重任。在欧洲历史名城中,新的建筑或景观多把自身作为背景的角度出现,衬托点缀。不突出炫耀自身,给你的时间信息是准确的。

1.2生态景观设计中的自然因素

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植物种群,地形地貌,构成了景观的自然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寒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干旱、半干旱、热带雨林等,区域自然景观的差异性很大。植物、水、阳光等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具有柔性特质的景观要素,有研究证明,利用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调节改善建筑环境及室内空间温度。如在炎热的夏季,浓密的的树叶产生阴影使建筑可以避免由于阳光直射而产生的室内高温,树冠产生的阴影降低局部温度,为人提供纳凉休闲的空间;在冬季,阳光可以穿透没了树叶的树干枝条投射到建筑物上,可以提高室内温度,是清洁环保的节能方法。如地处南亚热带的中国闽南地区,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梧桐树、凤凰树、木棉树落叶开花的时节各不同,若植物选配得当同样会营造出有着分明季节特点的景观环境,大自然如同人一样也是有表情的。选择适合本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经济植物和作物,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区内建筑物墙面和屋面充分予以利用,建立“空中联廊与屋顶花园”形成差位立交的空间形态变化。

1.3生态景观设计中的智能与节能技术因素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不排斥人类以往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智能化可全程监控技术是解决过度能耗的最有效手段,了解运用节能与智能新技术,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所提供的能源达到自我维持的标准。景观环境中的照明系统所需电力可以从近年开发出的太阳能景观照明系列灯具得到解决。目前生产的灯具技术指标使用期限一般在3年内进入回报期。清洁能源的利用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

2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进程

2.1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生态景观系统的范围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生态景观的范围包括,自然因素、历史与人文因素、生态技术、智能技术,是其系统框架的四大要素。

2•2生态景观设计相关因素调研分析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设计,须先进行景观环境生态因素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统计工作,对区域内的生态资源诸多要素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对区域内可循环再生的景观资源类别数量统计,建立区域内的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数字模型数据库,以便为各种景观生态要素在系统中的植入提供必要的比照分析技术条件。对区域内历史与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寻找形态、色彩等视觉线索和关联因素。调查的范围还应包括诸如;人口数量、生产方式、聚居模式、交通系统等。

2.3生态景观设计与实践的关键环节

人文与历史因素是景观环境中的灵魂,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人文景观设计首先要做人文与历史因素的导入。可以通过物质及非物质因素的形式体现,物质因素主要是指诸如建筑、雕塑等实体的物化形式,而非物质因素主要指精神层面的,通过非物质的形式或传播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两者无一例外的都带有地域文化的属性。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历史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物质媒介,借助某种地域风格媒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方式得以体现。充分挖掘建筑自身的潜能,利用屋面,墙面进行平面与垂直绿化,遴选符合地域气候的植物种类,种植方法,土壤的选择,排水与雨水采集问题,防渗漏等技术问题的解决,如果是老建筑屋顶改造需考虑荷载问题。宜选用草坪、地被、小型灌木和攀援类荷载较小的植物进行屋顶绿化。国内的做法多采用草坪,在北方易采用景天科(Sedum)耐干旱的低养护成本植物。智能技术与节能技术成果的应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体现。通过智能化控制的手段可以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和目的。目前,太阳能灯具技术相对成熟,是清洁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2.4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特征

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包括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两个方面,但同时也离不开诸如;智能技术、生态技术等的支持。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强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整合自然资源与地域性人文历史资源,运用生态手段和智能化的技术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支配”。它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再现,而是有着地域性文化特点的精神产品。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建立起的;“基于地域与人文历史的生态景观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地域性的特点;(2)在景观系统中蕴涵历史文化基因质素、民族精神;(3)景观建设所用材料应符合资源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原则,智能与节能技术的应用。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公园;山石设计;方法理念;研究论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石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须运用到的基础材料,对于建筑发展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山石自身具有着固有的纹理形态及硬度质感等表现特征,在东方建筑范畴内,尤其是园林建造层面,存在着深厚的美学文化意蕴。近年来,经济发展之下,城市景观及居住区景观营建中,皆就山石小品特性做出了借鉴运用,大量作品随之产生,但是综合而言如若不能深度领会到园林山石景观的设计精髓,那么山石小品的构建意义也难以良性体现出来,因此这也即笔者就本案论述的原因所在。在本案中笔者通过对山石造型的方式方法研究,系统阐述了新时期景观园林中山石造景设计的理念原则,以图为现代景观设计及实践提供借鉴思考。

1对山石景观的概念类别研究

在我国山石景观的发展可谓历史悠久,能够追溯至夏商时期,对于山石造景,其具体的概念是指,通过各类形态、规格的山石设计,达到同周边环境的融合,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空间整体,达到视觉层面的和谐美感诉求,彰显出山石景观的艺术特性。从类别实用性层面而言山石景观能够分化为假山与置石两种。首先假山又演化为土石混合山与叠石山和堆土山三种,具体是通过以土、石为基础材料,以自然的山水作为蓝本,施以艺术的创造提炼与夸张表现,以垫、挑、缀、压等技法,把山石等相关材料进行堆砌成为自然山水类型的假山,以达到观赏游览与环境美化的效果。依据假山的材料石质形成的机理,能够将假山进一步分为原生态型石山及人工塑造性山石和二者混合型假山。石山是园林假山最常见表现的形式之一。而置石则是将山石作为基本材料,展开独立及附属性的园林造景设置,其体量大小皆可,在环境中布置比较分散,能依据园林造景的现实需要,统筹相关功能作用,进行山石个体美感及局部组合美感的突出,所以置石不具备完整山形。对于单块的山石来讲,其要求很高,需要以配景形式呈现,抑或以局部主景进行呈现,是特殊性较为明显的独立景观。

2生态公园山石造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

因为现代公园景观的构成趋于多元化的发展,其具体的展开需要专注于多层次方位的角度考虑,其技术性的要求及体现于,运用合理恰当的技术方式就景观艺术性做出完美的体现。

2.1首先需要就自然资源做出科学的利用:在此范畴所指的自然资源即是统筹区域内的气候以及地形和土壤、山石及动植物等资源,共同展开设计,就动植物群落和山水景色与岩石等相关自然界的资源,统一恰当的运用于景观范畴之内,更好的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感,而非随意的进行安置搭配。

2.2尽可能的进行人文环境的考虑:此方面是就公园周边的交通情况和原有的建筑主体及人们的生活习性与材料的整体供应情况,做出详细的了解,在全面了解这类因素的形势下,在展开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诸如交通层面的便捷能够促使景观层面的使用效率提升,而交通的拥挤则会锐减山石景观的鲜明个性。因此结合原有道路展开对交通线路的合理设计,能够自根本促使山石景观的欣赏功能。又比如不同地域名族习性,对于山石质地及材料和色彩层面的爱好禁忌各不相同,所以在展开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就此作出理解。

2.3就使用功能需求予以满足:自山石景观的欣赏需求层面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必须保证其各项设施良性满足大众化与人性化的要求,依据使用者性别年龄及数量职业和生活兴趣习惯等,设计出场地充盈能为多数人群使用的空间设施。同时还需进行特殊要求的考虑,如水池的辅助衬托,提升山石的观赏性同时兼顾消防作用。

2.4合理就景观材料进行选择

景观材料方面具体细分为软质材料及硬质材料两类,硬质的景观材料是指墙体、扶栏及建筑物层面所使用的缸砖及山石等,而软质的景观材料具体是指草地树木、水体及阳光细雨等。通常而言,硬质材料比较适用于市政场所,而软质材料则比较适合于大众所需要的生活化景观。故而在山石设计层面应当尽可能考虑多进行软质景观材料的辅助运用,在绿化层面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植物品种营造良好的外在姿态及景观主题色彩,达到就山石小品的遥相呼应,增强区域内的艺术氛围。

2.5经济性考虑:对于山石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客观经济性,首先需要考虑其花费是否合理,如材料选择尽可能选择相近区域材料,减少运输费用。其次是在空间布局上,对于空间的设计,应多提供活动观赏的场地,选择适合安排山石小品的区域进行设计,并适当借助自然景色打造,做到空间层面的拓展,强化空间的变化。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设计错误,产生资源层面的浪费,能够运用新型的假山设计计算机辅助程序展开,先进行于电脑之中模拟山石的叠放,观看假山的合成效果,促进设计更具标准化。

3生态公园山石造景的设计理念研究

3.1专注假山与置石的结合

从现实出发来讲,生态园林中所设置的假山,其体量较为自由,能够以盆景的较小形式存在,也能够以丈许高度出现。它最主要的目的即是营造良好的欣赏观赏效果,其以土石为基本材料,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加以设计再现出人为的山水景观。而置石则是独立性的造景布置为根本,进行山石个体与组合美得体现。通常来讲假山形体大且集中,可观赏可游玩,能带给游客融入自然的感觉,而置石即是以静置欣赏为主,体小且分散。如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做好二者的协调配合,达到组合造景,使二者趋于紧密协调,蒋会直接影响到山石小品的风格与效果。笔者认为在设计中能够将大体形的假山,作为部分存在,在假山周围进行设置置石,发挥余脉作用,在格调上发挥过渡的美感,创造出趋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呈现给观者质朴野趣的感受。

3.2山石造景需同水体相匹配

山水,从古至今皆是大自然的定律及不变轨迹,山水相依,方能体现出活力与灵气。因此在现代生态公园的建设中,对于叠造山石的设计,其主山与主峰中必须有水系相伴,哪怕仅是小的激流也可。很多时候设计师均想设计大型瀑布来美观山石,但这种做法无疑不明智,因为不同区域情况不同,所处地域环境及体量与效果也各有差异。且大型瀑布在比例上若不协调,也难以体现出自然美感,对于电能资源耗费也会很大,难以正常的启用。笔者认为对于公园叠山工程的设计,需要以小型的激流涌泉作为主要形式,以涓涓溪水进行环绕,达到源头分明,彰显自然质朴的野趣。

3.3山石造景需依托花草植物的掩映相成

植物的绿色体现着蓬勃的生机感,山体因为草木的存在而生机盎然。在叠山设计的时候应当协同种植池一同设计。对于池体的大小、位置分布能够依据山体大小及植物品种来确定。以此保证山石小品建成后、花草树木同在,彰显出山清水秀的美感。另外因为植物的存在,即使叠石的水平位置不高,也能在根本上做出弥补,提升假山的视觉赏析效果。

3.4山石造景需同建筑切实结合

古有“山得亭榭而媚”之词,并非空穴来风,山石造景同建筑的一体化构建,能够使得山石如一副山水画卷呈现。在设计中对小型的建筑能够在假山中进行点缀,较大型建筑能够附绕叠石边相衬,达到古朴自然的效果,促使人工造型更具自然和谐的秩序美感。

3.5统筹地域人文设计山石造景

人们常通过山水寄情、抒情,求同人与自然的共存意境,所以在山石造景范畴必须要通过刻石及书法、文学、楹联、音乐等因素进行营造景观意蕴,使得山石构建更富思想内涵及生态厚度。促使山石小品外在视觉意境张力满足的前提下,富有更为深邃的内在韵味,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自然在设计中,设计师必须要统筹生态公园所处地域的人文特性而展开设计,以避免因文化禁忌,而造成地域文化冲突,结果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肖坚.园林工程假山景观施工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2] 林海涛.浅谈园林绿化工程中假山景观的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4).

[3] 蒙士斋.现代园林塑石假山设计理论探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4] 蒙士斋,刘桂林.人工塑石假山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11,(3):104-106.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字】城市河流; 生态景观设计; 现状与问题; 意义与原则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水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空气的基本环境要素。城市中,水体主要以城市河流为主,河流环境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河流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基本构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严重问题。许多城市常将河流作为污水的排放场所,使得河流水质下降且严重影响着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两岸生物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破坏,严重造成城市河流生态失衡。

1.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只强调水利功能,忽视生态景观功能

现今,人们常常只会重视河流的水利功能,却忽略了河流的生态景观功能。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单纯片面的将改善水质、防洪或经济利益等方面作为治理的最终目的,忽视了河流在城市中作为自然景观的生态景观功能[1]。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治理误区,例如河道硬化、清淤、修建防洪堤等,这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无法完全恢复退化河流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忽视了河流的生态性,还破坏了河流自然景观。

1.2人工化城市河流,促使生态环境恶化

最近几年,人们开始渐渐重视城市河流景观,因此各地政府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河流景观进行改造[2]。然而,人们在创造这些城市景观的同时,也使得河流水域的生态特征逐渐消失,自然景观逐步人工化。例如,在建造河流防洪堤时多数是使用人工材料进行建设,河道两岸用混凝土做成人工渠道,使得两岸湿地消失,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沿河建造的游览道观光道等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得河流与土地、生物之间的联系被切断,河流的自净功能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2.1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意义

2.1.1改善城市环境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类日常活动和器械使用日益频繁,使得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强烈。城市河流对整个城市的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小环境方面,两岸河道的绿化可以为人们提供阴凉的休闲场所,对地域噪音和防御风沙都有着重要意义。将河流两岸进行绿化建设不仅能够将城市河流打造成绿色生态长廊,还能够大大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2.1.2改善水质

城市河流渗水量减少以及水质的破坏都将影响到地下水含量以及水质的分布。河流两岸绿化能够过滤流入河流中的污水,河道两岸绿化与城市水系治理系统相结合,能够有效净化水质,同时将收集到的雨水渗入地下,促进城市地下水循环[3]。

2.1.3提高景观多样性

城市景观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明显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适度。河岸是建设城市景观的重要位置,河流、土壤、植物等都是城市中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闲适的生活场所。城市河流丰富了城市景观多样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2.1.4增加物种多样性

城市河流中的动植物多种多样,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物链。河岸为植物提供了多类生长条件,许多植物在浅水区等区域进行生存,各类动物也依靠着河流生存。这样在城市河流周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这大大增加了城市异质性,有效维持着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及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2.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2.2.1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物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多样性保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高效性及健康发展,因此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应当遵守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保证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一项就是需要维持原生生物和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持原有的生物群落并维持各类物种类型及其整体生态系统。

2.2.2整体性原则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保证整个景观的完整性。完整的河流景观应当包括水体、两岸景观、桥梁景观、生态环境等,还需要考虑到人为因素及环境等因素。一个完整合理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必须完整的考虑到其中每一个因素。此外,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将水体、沿岸区域及陆地这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4]。最后,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将河流作为城市一部分将其与整个城市进行综合统一考虑。

2.2.3自然性原则

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使河道保持其原始自然的曲折形态,不能为了达到排水、泄洪或者其他目的就盲目擅自更改河道形态。曲折的河道、周围茂密的植被和不断变化的河岸是整个河道景观中最为突出的特色。自然形成的曲折河道不仅能够减缓水速、降低洪水的破坏能力,还能够为自然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有效保障了物种多样性。

在进行河流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使用自然材料。河岸这类水陆过渡位置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使用如石头、泥土等这种原始的生态材料来建设一个独具原始特色的生态环境,以便为各类生物提供赖以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3.结语

这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建设,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大小不一的各类河港、河道遍布多数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几乎代表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内的许多河流被严重污染,周围景观也受到严重破坏。然而随着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河流景观的重要性,因此河流景观中改造项目很多。因此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和观赏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整个城市河流的生态性,以保障生态环境中物种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张纵,施侠,徐晓清.城市河流景观整治中的类自然化形态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1(2):202-206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J].现代城市研究.2011(5):29-32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场域;书法;生态景观

一、引言:研究缘起及其方法论

“公共空间”在中国翻译为“公共场域”,哈贝马斯在《公共场域》中对此定义:“公共场域”,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当在非强制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手段。

从研究现状考察,书法研究多集中在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技法自身内容维度,并解析它的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知识视域。就书法而言,学界多研究它的书法美学、书法结构、书法语言、书法叙事、书学思想及书法与历史的关系,这些研究对于书法内容解析和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的文本性意义。恐有不足之处这种研究不利于阐释它的存在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联性。

二、书法生态景观设计:公共场域的“晴雨表”

生态景观是一个区域的三维网络生态景观系统,是运用生态学、景观学的方法,通过界定和改造某些区域,这与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基于维护自然生态安全提出建立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基本一致。

书法生态景观设计是书法对于生态景观的一种介入设计,它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其中古代的刻石书法就是优秀的生态景观设计。

在公共空间层面,刻于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的《杨Z买地弧飞院罂逃谖骱撼傻酆推饺年(前26)的《孝禹碑》[1]、刻于新莽天凤三年(16)的《莱子侯刻石》[2]等这些都是在公共空间之中,后期代表性的是东汉灵帝时期的《熹平石经》,是继“始皇六刻”之后的巨制,是由官方主持刊定的刻石。“始皇六刻”与《熹平石经》的不同点,从内容来说,前者是皇家的诏敕,后者是官定儒家经典。两者共点是:都使用当时官方文字,前者为小篆,后者为隶书。这足以说明是处于当时的公共空间之中。

在公共意识视域下,“始皇六刻” 诏敕天下以扬国威,《熹平石经》正定经文以尊儒术,两者都有文字样板的作用,都起到正定文字的作用,这就是公共意识的作用。汉刻石是唯美的,尤其是东汉刻石用日常使用的八分隶书,在刻制中,隶书最美的波磔,以刻石的形式固定下来及强化。这就是刻石对八分隶波磔定型的客观反作用力。由于刻石有肯定性和权威性,一旦刻石的文字出现讹误,也就具有相当有权威的传讹性。汉碑中俗字、别字极多,也因刻入刻石而被肯定下来以讹传讹。这样原本不一定是“正宗”文字,但以刻石形式固定下来,就成为“正宗”文字,逐渐由俗字、别字变为“正字”,这就是公共意识的力量。

在公共批评维度,中国石刻文字历史,不及西亚、北非悠久,然在殷代,中国已具备在石上刻字的技术。东周时期的刻石,尤其是文字较多、比较郑重的刻石,刻制前以毛笔蘸丹砂将文字书于碑石,称为书丹,再按书丹的字进行镌刻。[3]由于刻石文字是先书后刻的“两次完成品”,在书丹后刻制的两个阶段中,一方面,客观上可能由于工具、材料、刻法的优劣等原因,或不能达到原书丹的原貌;另一方面,主观上可能对刻石的原书丹进行简化或美化处理。这些主客因都使刻石文字具失真性,所以刻石文字不足以反映文字发展的真实性。汉石刻隶字失真性尤甚,不能反映文字发展的真实性,反映不出书法真实笔法。[4]不仅石刻文字如此,但凡“二度创作”的铸、刻文字,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文字作品,如铸制的青铜器铭文、玺印文字等,都存在“可变性”或“刻修改性”的特点。这就是存在“失真性”。刻石文字面貌失真性,客观上主要取决于刻石方法和工具;其次,石质对刻石文字的面貌也有影响;另外刻字者艺术水准、刀工技术高低,都对刻石的失真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即便较忠实的书丹字样仔细摹刻的碑刻,也会走样,因为刻石的石质粗细、软硬,对刊刻甚有影响。[5]西汉和东汉早期刻石比较粗粝,石面不平整,或打磨不细,冲凿时易产生暴崩有损点画。东汉立碑,对采集碑石的质量、打磨制作较讲究,桓帝至汉末,大碑名品皆石质坚好,制作精良,便于奏刀再现书写时的点画原貌,然碑刻文字与手写墨迹总有距离。至于刻石的拓本,受损拗、捶拓、装裱等工序的多重影响,失真更多。

总之从公共批评层面来看,刻石带有失真性。不仅主观“简化”会引起刻石失真性,主观“美化”也亦失真。对刻石原书丹修饰、美化,根本原因是由刻石文件的郑重性及文字的规范性、楷模化、样板化决定的。歌功颂德的丰碑巨碣,目的是以供观瞻昭示天下。

三、结论与讨论:书法生态景观设计被公共场域解读的当代意义

对于刻石文字,无论是主观简化或美化,都会引起刻石文字的失真。无论是从公共空间、公共意识还是公共批评维度,石刻文字具公共场域的特质;而从另一种角度看待石刻,它又属于书法生态景观设计,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出于客观,都具有瞻仰性。

同r这能够展示中国石刻文字的工艺精神、文化记忆及艺术风格。因为今天世界上最坚强的精神力量即不是来自于某种共同阶级意识,也不是出于某一特殊政治理想,唯有民族文化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研究中国石刻文字,能推动中国石刻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推动现代书法生态景观设计,继承、弘扬和繁荣中国石刻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殷墟考古发掘的又一重要新收获[J].考古,1997(3):151-153.

[2]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74.

[3]卢辅圣主编,侯学书著.《中国书法史绎》卷二隶变(国家出版基金项目)[M].上海书画出版,2015.

[4][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刘北城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生态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 生态景观设计

Abstract: 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ceaselessly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f quality also put forward the new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community of the specific method and design work should be the master key point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modern residential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建设生态型现代小区的呼声逐渐高涨,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也已经成为人们选择住宅的一个关键因素,建设生态型现代小区势在必行,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们创造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1.现代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的要点

1.1 人与自然相协调

1.1.1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

1.1.2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住宅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这样才能保证住宅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1.2 注重人性化

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应该在开发商商业运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比如,现在的社区内有水池,如何使水景在干旱季节或冬季无水的情况下也能成为一种有功能的优美景观?济南的某些住宅小区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在浅水池底铺设卵石,形成自然驳岸。在无水期间,呈旱溪风貌,面积稍大的硬底水池在冬季作为旱冰场或舞池,起到体育娱乐功能。

1.3 体现生态化

在保证社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护社区内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生态基区面积,从规划、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出发,生态居住区是指在居住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基区面积。学者们一致认为:生态居住区应该达到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太阳能运用,无害化、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生态居住区的目的,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居住社区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现代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

2.1植物群落的建立

植物群落的建立是生态型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衡量标准的“绿量”决定着系统生态作用的发挥,从这一标准上考虑,高大乔木的生态作用最高、其次为灌木,再次才是草坪,因此,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绿量,应形成稳定的乔、灌、草构成的复层结构及垂直空间上乔、灌、草的分层结构搭配,提高植物的多样化和抗逆性,以达到景观体系的动态平衡。在植物的选择中要注意:

2.1.2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湿地、溪流等)进行恢复和重建。原有植被与当地的环境间长期的共存,已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关系,因此应视其生长情况与景观效果,尽可能予以保留。

2.2.2植物品种的选择组景为主,追求颜色和季节相变,注重追求形象和层次上的表现。强调生态景观的相互借衬托,并与住宅建筑融合、呼应、相互渗透。

2.2.3桂花、白兰、玫瑰、栀子等芳香型花木中所含的酯、酮、醛等芳香物质,有利于活跃孩子的思维和改善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循环状况,是养生益智的理想素材,适当地加入可提高景观对居民身心健康的调节功能。

2.2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以水资源的利用为例,可将低洼地带设计成连通水系,既形成了重要的景观小品,又形成了生态的排水浇灌系统。雨季时存积雨水作为浇灌用水,并通过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保护自然系统,恢复土壤和地下水的渗透、净化和储存功能。应提倡以高效率滴灌系统将合理的水量直接送入植物根部的方法进行灌溉,对草坪、灌木和乔木应该分别使用不同的供水方式,并避免在干旱期内施肥或剪枝,以减少植物对水的需求。

2.3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设计师应将景观设计视为与建筑设计并列的空间环境组成部分之一,从规划布局、创作立意以及各项使用功能上统一设计思想,将建筑的设计概念与文化精神延伸至外部空间,追求其关联性和整体性,营造出居民、建筑空间、景观空间及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和谐空间

2.4规划结构功能定位

将概念模式翻转成一个空间模式,利用小区交通路网和绿化带将小区分为用地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商业区和绿化休闲区。分区明确,联系便捷,形成以绿化休闲区为核心的家园模式。同时,园区内的空间设计包括从公共到私密形成多层次性的、完整的空间序列,见图

我们在寻找着这种等级及等级间关联的体现和建筑及场所空间的归属感与参与感的相关特性,从而避免归属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园区内设置了相应的景观空间节点,从而使其产生一种明确的归属感和场所的可识别性。注重处理好各个交接处的呼应与延伸,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引导作用。

2.5交通组织

强调交通组织的多元性和平等性。采用环路网状将小区的多个清晰的结构加以分区并成网状向各个目的地延伸。尽可能减少设计小区内机动车流与人流活动的交叉和并行长度,利用环境暗示的方法多重限速。特别注意消除车流对社区绿化系统的穿越,以保证整个步行系统的维护。另外,为方便残疾人,在园区内还设了残疾人坡道。

2.6景观空间

景观与人及为人所用区域和空间的联系,确保功能和景观的相互和谐,是我们努力探索的重点。同时开阔的景观空间设计,使小区内部空间视觉走廊畅通,并对视线产生持续的向心性吸引力。

2.7水系的引用

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和“水”,“绿色”在这里已从狭隘的色彩概念转变为环保和生态意识概念。绿色不单指色彩,而是代表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特殊的协调作用。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欢愉、轻盈、柔和的感觉,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环保作用。有了“绿”与“水”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人工水体导向设计是本方案的重点特征之一。把河水引入小区内,贯穿整个景观主轴线,并运用曲线有节奏地引伸至湖面。不同的水体形态连接了景观的点和面,使水、绿、路、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局面,体现了江南的文化特色。

2.8照明系统

小区内的照明系统由高位照明、低位照明、景观照明三个部分组成。交通干道上的照明应符合车行和人行的不同的要求。车行干道用高位照明,人行干道用低位照明,景观园区用园林照明,以两条景观轴线上的景观为重点,强调了景观的趣味性和怡人性。并按道路级别及功能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亮度,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灯光组织,展现整个小区层次丰富的空间氛围和突出小区夜晚的景观。

2.9环境装置系统

环境的装置系统不仅要求在其使用功能上强调合理性,同时在造型上亦追求个性化及趣味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配合广场休闲绿地适当安排中小型雕塑,提高小区的文化品位,增强小区内的艺术氛围。

3.结语:

追求自然、和谐、绿色的生态化设计是现代居民小区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景观设计师应在强调自然、科学的前提下,将景观设计融合到整个小区的设计规划之中,以创造出环境优美、结构合理、文明健康的绿色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克辛,李科.现代园林景观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 郭向林. 中国景观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与动态[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 (13) .

[3] 胡忠行. 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