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试卷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总体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测试卷基本上把握住了教材的内容,难易适中,没有多大难度。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试题活,体现在第七、八题,既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又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写作能力。试题六设计了句式训练。
2、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37人,从整体上来看,本次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32个优秀,良好四个,一个及格,优秀率86.4%,及格率100%.这五个没达优的学生中,其中3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平时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其中有2名学生很难得优,这就要求在后半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狠抓这两名学生,争取学困生转化,提高整体成绩。
二.取得的成绩
1、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掌握比较扎实。如第一、二、三题,学生失分较少。有一个词语“友善”,在教学时,我没有想到组这样的一个词,所以十几个学生都错了。
2、能联系实际,指定学习成绩优秀且责任心强的五名学生分别负责每天早读,带领学生进行有目标,有任务的学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按课文内容填空的1、2两题,学生失分不多。
3、通过设计各种题型的练习,巩固并深化所学知识,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学习方法较死板,对所学知识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灵活运用。如第五题选填动作的词。
2、有的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写话只会一两句。如第八题。
3.部分学生不会审题,不理解题意。如第六题。
4.有些题型训练不到位,学生失误多。如第六题的句式训练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我只在平时的课堂中讲了一下,而很少设计此类题目,所以学生错误率较高。
四、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识字。
2、继续加大听说读写教学的力度,使字词句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强化训练。
3、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抓好中下学生的学习。
4、狠抓后进生,采用多种方法帮辅,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5、充分把多媒体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6、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篇二】
一、检测情况统计:
本次二年级参测14人,总分983分,平均分70.2,及格人数12人,及格率为86%,,优秀3人,优秀率21%。
二、得失情况简析:
从卷面和得分情况看,学生能读懂题,多数学生能按要求答题。1~6题得分率很高。80%能得满分,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平时注重了写字和读书的训练。失分主要是7,8两题阅读和写话。阅读主要丢失在这首诗告诉了什么?写话有的学生没有看懂图意。今后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和写话进行训练,阅读后要求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学看图学文时,先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写出图意并加一些合理的联想。
三、自我问题分析-小学语文质量分析_二年级语文期中检测质量分析
1、业务素质不高。平时对业务钻研不深,总是认为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年轻人的事,忽视了对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成绩的裹足不前。
2、依赖思想较重。总认为自己教的是“复式班”时间、教学、辅导等发生冲突,能干好多就干好多,对学生的知识点把关不严,导致成绩不理想。
以上是我对这次检测的浅显分析,还望领导、同行指正,今后在工作中我将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改进工作方法,争取在期末有新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考好。 【篇三】
这次小学语文二年级期中试卷共题,总分为100分。分为听短文回答问题,词语和拼音连线,根据拼音写汉字,查字典,古诗和课文段落填空,根据课文内容把话写完整,课外阅读,写话。
1.听短文回答问题:有个别学生理解能力不大好,对完成这样的题目有点困难。
2.词语和拼音连线:完成得较好,得满分的很多。
3.根据拼音写汉字:完成得较好,得满分的很多。
4.查字典:有个别学生对查字典还不能很好的掌握。
5.古诗和课文段落填空:“飘荡”大多都写成“漂荡”了
6.根据课文内容把话写完整:大部分同学完成的较好。
7.课外阅读:有个别学生阅读能力差,理解能力不大好,对完成这样的题目有点困难。
8.写话:有个别学生不按要求写。
学生试卷成绩如下:优秀人数:22人,优秀率:95.7%;及格人数:22人,及格率:95.7%。
反思:
1.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本次考试基础积累部分得分率,说明掌握的。对此我们不能有所松懈,而且必须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在以后的教学和复习中要采用分散和集中的方法,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要鼓励学生背大段的课文,整篇的课文。
2.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
一、试题分析
这次语文试卷检测的内容全面,难易也适度,重视基础性、灵活性、综合性、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课内外适度延伸,能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文知识掌握情况。
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包括看拼音写汉字、选择正确读音、补充词语语、关联词填空、按要求变换句子、感叹号的作用、判断题、平时积累;第二部分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第三部分是作文。从总体情况上看,题量适当,试题题型丰富,覆盖面比较广。
二、取得成绩
通过查阅试卷,发现优点有:1.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2.学生的书写有了很大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字体端正,卷面整洁。3.课外知识多数学生学得比较主动、灵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4.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问题
从整个卷面来看,积累运用和习作部分学生掌握还可以,阅读失分较多。
(一)基础知识
这部分,失分不多,但按要求写词语这一部分,失分还是挺多的。初次接五年级也没经验,对这也是忽视了。按要求变换句子的改为肯定句,变拟人句,比喻句十分相当多,其实书上都能找到原句,平时上课时也没做强调,练习较少;积累草原的作者这一空,对老舍的简介上课时做了讲解,也让大家抄写在书上,复习时忘了,所以后面的都填不上来;程门立雪成语的解释失分也较多,主要原因是我只让学生读了这个故事,解释了成语,唯独没让背,对学习不自觉地孩子来说就没记住。整个积累运用部分,错别字失分很多。这就给我们提了个醒,以后一定要强调再强调,突出易错地方。
(二)阅读
1、课内阅读
此短文是节选自课文《再见了亲人》中的,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课内短文的能力。其中第1题,填上合适的词语,部分学生没填全,主要是课文没读熟。第2小题是雪中送炭的意思,意思大家都能理解,可在文中指什么,有学生填不上或填错,原因是我上课时只是说了当时的环境,没有具体说,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差。
2、课外阅读
此次检测考查了学生的课外短文的阅读情况,比课内短文的能力有所加强,涉及的题型灵活。从学生答卷表现可以看出,部分同学不能认真读短文,感悟不深,理解不够透彻,概括不够全面。尤其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画出文中点明题意的句子是整份卷失分最严重的。学生联系上下文大体理解了词语意思,但不会表达。点明题意学生没理解,也是根本没看题目,实际答案就在文中。语外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这些都是我应在今后教学中注意的事项。
(三)作文
学生认真审题后,不难发现这次写作是写一件事,写出真情实感。这次的作文比我想像的要好,这也是平时练习的结果,不论是书写,字数,还是内容,都是一大进步。但也有十个同学乱画,根本没当回事,书写潦草,内容不充实,没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些学生的作文,情感肤浅,很多习作没有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独到的认识和感悟。这表明学生的生活积累的缺乏。不少差生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能正确使用。
四、改进措施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本次检测,识字和积累部分得分率最高,说明学生把握得最好。对此我们不能松懈,必须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要鼓励学生背大段的课文,整篇的课文。从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入手,强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2.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阅读部分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而不是靠课外的大量的阅读短文的练习。精读课的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指点学习方法;略读课的教学,要更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四是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
3、习作教学要在指导认真审题、结构安排、表达真情实感,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出现错别字,继续抓学生的书写规范。
一.考试情况分析
(一)总体成绩分析
本次检测统计样本数15887人,平均分89.88,及格人数15374人,及格率96.77%,优秀人数11646人,优秀率73.31%,良好人数14494人,良好率91.23%,分100分,最低0分。
(二)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请用心听老师读,再按原文填空。(5分)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听写能力和对要求掌握的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还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写的良好习惯,命题形式比较新颖。本题得分在4.41—4.9分之间,得分率在88.2%—98%之间。从得分率来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写能力,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对生字掌握也比较牢固。但由于二年级学生粗心和毛躁的年龄特点,也出现了一些错别字,如:有部分学生把“用力”写成“用心”;把“腰”写成“票”;“停”是二类字,教材不要求掌握会写,所以也有部分学生不会书写。还有小部分中下生识记生字有困难,导致听写速度跟不上,不知写些什么,而导致失分。
第二题:请认真读拼音,相信你能把词语写正确。(16分)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题中涉及到的词语主要分布在一至四单元,但都是常见而学生又容易混淆的生字。本题得分在14—15.5分之间,得分率在87.5%—96.9%之间。学生出错最多的是将“春华秋实”中的“实”写成同音字“时”或“石”;也有学生不认真审题、马虎拼读,将“城市”错拼成“诚实”,将“神州”写成“乘舟”。
第三题:照样子连线组字再组词,你一定行!(10分)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和组词能力。本题得分在9—9.9分之间,得分率在90%—99%之间。本题得分率较高。失分的都是因为粗心大意,忘了连一条线或漏写了字;有个别学生由于词汇积累比较少,将熟字相连变成新字后,不能正确用新字组词;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分清“体”与“休”。
第四题:按照你学会的查字典方法填空吧!(5分)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于音序查字法的正确掌握程度,也考查了学生对于相同部首字的积累和近义词的掌握情况。本题的得分在3.76—4.85之间,得分率在75.2%—97.17%之间。从得分率情况看,学生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较多学生仍将音序写成了小写字母;将音节写成韵母或漏写声调;部分同学对“洁白”的近义词理解不正确,将“洁白”的近义词写成“干净”或“白色”。
第五题:请把词语准确地送回家。(10分)
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本题的得分在7.2—9.96之间,得分率在72%—99.6%之间。考查的内容并不难,但造成如此大分差的原因是学生粗心,不认真读题思考,漏写“的”的情况比较严重;改卷老师对标准答案比较执着,其实只要合理,就应该给分。如:把“黄黄的”“粉红的”分别填入“()的羽毛,()的小嘴”,即使两词互换位置也可以。
第六题:照样子给词语排排队,组成句子。(4分)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完整句式的认识与掌握。本题的得分在3.5—4之间,得分率在87.5%—100%之间。学生主要丢分在漏写标点符号或“了”上面。
第七题:请你填一填,把句子补充完整。(10分)
这道题主要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反义词和要求读读背背的谚语名言的积累情况。本题的得分是9——9.92之间,得分率在90%—99.2%之间。从得分率来看,学生对书本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而且书写正确。主要有部分学生还不明白什么叫谚语,题目要求写谚语就写成四字词,还有些同学根本不会写;有个别学生将“白云生处”错写为“白云深处”。
第八题:照样子,写句子。(10分)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类句型的掌握情况。本题的得分是8.9——9.8之间,得分率在89%—98%之间。题中涉及的句子练习均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教师经常提供相应的习题训练,但仍有些同学不认真理解题目要求,随便自己写一句,导致失分;个别学生不会正确运用“无边无际的”和“快活地”,不知道该把词放在哪里合适;也有学生不会检查,变换句式出现抄错字的现象。
第九题:快乐阅读,轻松练习。(15分)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童话类课外阅读材料时的理解情况。本题的得分是13——14.65之间,得分率在87%—97.7%之间。从得分率来看,掌握程度不均衡。
第一小题考查全文共有()个自然段。失分较少,只是个别学生没有形成标注自然段的习惯而数错。
第二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有部分学生因为阅读短文时囫囵吞枣,导致对故事内容不熟悉,不会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填空。
第三小题考查学生对AABB式词语的掌握情况。此题也是本学期的训练点,学生普遍得分率较高。
第四小题考查学生在阅读短文后是否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由于有些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对文章理解不够透切,导致写话不能紧扣短文内容回答,个别学生撰写的句子不够通顺或不完整。第十题:写话展示台。(15分)
主要考查学生对多幅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本题的得分是11.6——14.5之间,得分率在77%—96.7%之间。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基本都能看清图意,并进行写话,没有偏题的现象。但是存在情况是:不能在写话中恰当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句不通顺,语言表达不清;不能看图展开想象,意思不连贯;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较多(尤其是“的、地、得”三个字的运用);个别同学在写话开头没有明显留两个字的空位;很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利用试卷中提供的“词语宝库”和“句式提示”。【教学建议】
从本次考试中学生完成的综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理想的,得分率较高,说明老师在平时对知识点的训练抓得很紧,学生能多读、多练、多巩固。但同时也存在着审题能力不强、粗心、不注意检查的不良现象,造成了失分的后果。针对此情况,我们建议:
1、认真学习新课标,努力钻研教材。
学习新课标中对于二年级各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并且要把《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教材编排、教材特点、学习目标、教学建议的内容进行通读,明确本册的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把知识点细化归纳出来,做到心中有数。
2、抓好识字写字,扎实进行生字的教学。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仍是识字教学,把好识字写字关是关键。识字量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至少要掌握课本中“会认”和“会写”的字)。
(1)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字的学习中去。如: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
(2)联系生活实际,多渠道识字,如:认识同学、家人的姓名用字,从标志中识字,从电视、广告、杂志中识字,通过多看课外书等在生活中识字,防止生字回生。同时,同学之间经常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如: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和共同制作生字卡片等。
(3)每天都挤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进行生字词听写等过关练习,并且做到及时改正。
[关键词]高等教育 转专业 政策利弊 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及深入改革,“以人为本,平等自由”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以体现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权利与自由的尊重。在此形势下,转专业政策应运而生,2002年上海复旦大学率先推出转专业政策,当年244名学生通过选拔完成转系。转专业政策对于自身就读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有重新选择申报其他专业的机会,让许多学生有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相对以往“一考定终身,一专业定终身”的僵化教育制度而言,此举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平等与自由。本文通过对天津地区实施转专业政策的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转专业政策实施的预期效果。
二、转专业现状及动因分析
1.天津主要高校的转专业政策
通过对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调查发现,天津地区高校转专业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实行的审批制;另一类是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实行的考试选拔制。两种制度均需学生提出转专业申请,经转出学院同意,转入学院根据条件与名额进行考核,最终通过学校同意审批,转专业成功。两种制度的差异在于,审批制允许转专业的人数较少,限定资格为专业排名前5%~10%的学生,不需再安排选拔考试,不要求所转入专业报送名额;而考试选拔制允许转专业的人数相对较多,要求各专业报送可接受转专业人数,并按学生在原专业成绩排名及参加转专业选拔考试的成绩综合考虑是否接受其转专业。
2.学生转专业动因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学生转专业的动因,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面向天津地区的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五所高校的500名同学,关于在高考选择志愿时的考虑因素、报考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转专业时的考虑因素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73份,共采集有效数据11825个,在收集问卷后用SPA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如图1、图2、图3所示:
从以上3个图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的导向作用。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就业因素成为学生填报志愿及转专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从图1和图3可以看出,41%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就业作为首选考虑因素,而转专业过程中,40%的学生因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选择转专业。
2.兴趣爱好。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自己的兴趣估计不足且对各高校开设专业知之甚少,调查显示,40.5%的同学在入学前对自己所选专业缺乏了解,造成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爱好不匹配,甚至出现心理压力大、厌学等情况。
3.初选专业时跟风盲目。第一种情况是选专业并非出于己愿,图1显示,33.2%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听从了父母的意愿;第二种情况是跟风选择热门专业,调查显示,30%的学生初选专业时的参考标准为该专业学科是否为时下热门,但该专业到毕业时是否依然热门存在未知性;第三种情况是受高考成绩的限制:由于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学生不得不选择服从专业调剂,或者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成绩没有把握能进入自己所理想中学校与专业,只能退而求其次先选择该学校的一个冷门专业,真正进入该学校后再转入自己所中意的专业。
4.课程设置不合理。图3中显示,30%的学生因为课程无趣而选择转专业,现在的许多课程虽然因应着产业需求而设计,却没有抓到该领域在一般实际工作者心目中“最有趣的地方”,所以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此外,转专业一般在大一学期末或者大二学期初,而大部分高校在大一期间只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不开始专业课,使得多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专业知识就认为自己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而选择盲目转专业。
三、转专业政策利弊分析
从天津地区转专业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高校转专业政策呈现几个特点:一是随着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教育资源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实施转专业制度以来,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也相继推出了转专业政策;二是转专业逐步走向制度化,各高校均推出了适应本校发展的具体政策,大学生转专业开始由试点进入规范运作。
1.转专业政策存在的合理性
(1)体现教育的出平等自由。打破了原有僵化的教育体制,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转专业政策给了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调查中,95%的学生表示,转专业政策有利于开发兴趣潜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学科建设。对于热门优势学科,学生对本专业的高度认可能促使学院和专业老师更加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能增强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对于“受冷”或非优势专业,学校则对其调整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赋予这些专业新的时代特点,否则减少招生甚至可以停止招生,以集中教学资源建设优势学科。
2.转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学生,社会就业)
(1) 门槛高、比例低。从天津高校转专业政策中可以看出,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比例较低,一般为原专业人数的5%~10%,仅有很少数学校能达到15%。据《大学生转专业意象调查》显示,至少有40%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意象,由此可见转专业比例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此外,如要转到所谓的“热门”专业,更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及选拔考试,最终能够通过考核成功完成转专业的学生数目很少。
(2)扎堆报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或不足。学生在转专业时首选考虑因素是就业,冷门专业就业率低,吸引学生进入的能力低,生源流失较多,造成冷门专业教育资源浪费,反之对于就业稍好的热门专业,吸引学生进入的能力高,生源旺盛,又造成教育资源的不足。而对于这种转换,也给学校课程设置敲响了警钟,要求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前途,与社会接轨,与就业同步。
(3)从众心理严重。在转专业意向调查中,15%的学生转专业原因并非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及需要进行转专业,而是盲目跟风。
(4)存在转出障碍。由于目前高校转专业的选拔条件之一是参考学生在本专业的成绩排名,只有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才有资格转专业,而这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旦转入其他学院,势必造成了原来所在学院优秀人才的流失。因此,学院在审批跨院转专业申请时可能会存在不愿放走优秀学生的现象存在。
四、对转专业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社会学者杨东平曾说“转系、自由选择专业背后有一个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就是学习自由。选择什么专业是学生的权利,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推行转专业政策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提出转专业要求,从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防范:
(一)对学生来说:首先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专业观,理性选择,切记盲目跟风。有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大学生存在焦虑自卑的心理,这使得很多学生出现了转专业脱离集体的倾向。因此,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客观的分析和了解自己,乐观面对学习生活,避免由于压力和不适而选择转专业。
其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于大学生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以刻苦学习、增强自身能力来报效祖国,一定要自觉地把个人抱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以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彰显人生价值和意义。
(二)对学校来说:
1.要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高考填报志愿事关重大,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高校建立起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可以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信息及专业方向,给学生在报志愿时以正确的指引,降低因报志愿造成的学生对自身专业不满,入学后转专业现象。
2.进行课程改革。在大学一年级安排基础课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介绍,提早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降低学生因不了解自身所学专业而选择转专业情况的比例。在大二及后,要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并能都清晰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及就业方向。
3.完善转专业制度。
(1)学校应加强院(系)的审批管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应要求各院系加强对申请转入和转出学生的严格审批,充分考虑本院系的师资情况,实验室容量,就业情况及申请转入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兴趣及综合素质,切勿造成教育资源及人才的浪费。同时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应进行调整重组和优化,开设社会需要的新型和前沿的专业,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需求;
(2)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将来的专业深造服务。加快学分制改革,允许学生在学习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向着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发展;
(3)实行第二专业制度。据调查,学校转专业、第二专业制度同时实行的情况下,原本选择转专业的学生中有47.6%的学生选择了第二专业,可见高校第二专业制度,不仅使人才培养更加多样化,而且也为有转专业想法的同学开辟了另一条学习道路,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可以拿到第二专业学历证明,得到社会的认可。
4.学校应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转专业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对转专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转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转专业工作于学科建设联系起来,以转换业为契机,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更好。近年来转专业热不仅反映了学生对某些专业需求增加,也反映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偏好。学校也应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其一、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入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支撑体系,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网络化、平台化和系统化进行。其二、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及一体化的学习评估管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把企业化工作环境植入到学校培养体系中、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解决问题的导向训练、为学生提供职业目标导向的个性化训练、分享快速更新的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以帮助学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学生转专业开始向常态化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推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性化,体现了自由民主,资源共享,交叉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期望,还未实施转专业政策的高校在总结已实施这一政策的高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放开转专业限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我们也期望,在这一选择过程中能更多的体现出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和深思熟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质量才会提高,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是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教改项目中期成果,项目名称为: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JGY2012-09
[参考文献]
[1]金宏伟.学生转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台州学院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08,30(05):86-87.
[2]夏军.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74-75.
[3]方惠圻.对高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7-80.
一、小学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尤其是笔试,目前仍然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辖的教研机构命题的正规试卷,内容有了较大的改革,更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现行的小学语文试题为例,有关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方面的题目明显增加,其他方面的题目多为新颖的内容和形式,顺应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个可喜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引导、促进作用的。
二、小学语文试卷评改的现状
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没有站在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高度做好评卷工作。在改卷时,以教材内容、教学参考书或出卷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为“唯一标准”,认定这些“标准答案”不放,该给分的不给分,误导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如六年级语文的一道试题:
例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请照样子写句子:天气真冷啊,冷得?摇 ?摇。
笔者认为,例句的后半句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绿,写清楚了绿的程度、绿的样子,所以学生的答题只要具体地写出天气冷的程度,冷的样子就对,就应该得分。这样才能给学生思维留下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想象,自由、自主地运用生活和语言的积累。有的老师认为例句是用比喻的方法将“绿”具体化的,所以一定要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才算对,因而将诸如“冷得滴水成冰”、“冷得大家直打哆嗦”、“冷得大伙儿的手脚都僵了”、“冷得缩成一团”的答题划上“×”。笔者认为这种评改是不严格、严谨的,很古板、僵化,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细想,该试题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具体化固然是好的、对的,但不用比喻的方法将“冷”写具体也是对的,如“冷得呵口气碰着墙壁也变成了冰花”,这样的句子不也很生动优美吗?
又如:仿写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学生答案:1.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就像一首动听的歌。2.盘山公路就像一条飘带,也像一条蜿蜒的长龙。笔者认为这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因为把书拿来比喻可以,把盘山公路拿来比喻也可以——学生写什么事物都行,只要比喻恰当。如果认为一定要用书作比才对,那么未免范围限制得太小了。如果题目是: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摇 ?摇),就像(?摇 ?摇),就另当别论——这题规定了用书作比喻。
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变所谓的标准答案为开放性的、合乎情理的灵活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由驰骋、自由表现,从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评改试卷时既要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答题,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课,有两段话表明两个孩子对早晨、中午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看法: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试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儿曰:“日初出?摇 ?摇,及其日中?摇 ?摇,此不为?摇 ?摇而?摇 ?摇乎?”
填原文的哪一段呢?不少老师认为一定要填下一段的内容,因为下一段是“及其日中”,而上一段是“及日中”。笔者却不以为然:一儿是以人们熟知的看物体“近则大,远则小”进行辩说的——日初出时大,所以推断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另一儿是以离热源“近则热,远则凉”的生活常识进行辩说的——中午太阳热,所以推理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读懂课文的人会认为填哪一段内容都是可以的,因为哪一段内容都表述了其中一个孩子的观点(当然不能同时把两个孩子的观点糅合在一起填空,同时以大小冷热推断太阳离我们的远近)。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两个小孩子各自的观点,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而不是考查学生有没有注意“及”和“及其”。如果改考卷的老师一定要将填上一段内容的判为错,填下一段内容的才给对,那么无疑是把学生逼进死记硬背的胡同,引入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境地。我们在改卷时不要抠某个字眼,而要从整个题目的大处着眼,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