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测量实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又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进行道路现场施工测量。《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主要讲述道路线形设计与道路外业勘测知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均有理论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在各自的现有教学内容体系中,两门课程均存在有知识点的不连贯现象,同时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识点交叉与重叠。因此,优化整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次序,互相补充,删去重复部分,实现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问题分析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工程上常用仪器的构造、使用和校核;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公路路线勘测阶段的任务以及工作方法,包括中线的测设和路线纵、横断面的测量;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任务及方法,包括道路施工测量、桥隧施工测量等内容。简单概括为测量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与道路施工测量技能培养两部分内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主要内容为:道路设计管理与控制要素,平、纵、横断面设计、选线及总体设计,交叉口设计,交通设施设计,外业勘测等。同样可以分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部分内容。可见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形式上均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上也都离不开道路线形基本知识,联系也较为紧密。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两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大部分为以下模式:

《工程测量》设置在大二上学期,理论学时48课时(包含8学时的实验课时),另加2周的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置在大三上学期,理论学时56课时,另加2周的室内课程设计。

笔者用近两年时间,通过和学生谈话、调查问卷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方式,发现两门课上述教学模式虽被大多数院校所采纳,但的的确确存在有一定弊端。

(一)理论教学方面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测量》课程的重点是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公路路线勘测;3、施工测量。但是后两个知识点明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道路线形知识基础,即:道路平、纵、横断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计算公式。对于处在大二上学期的学生,只是学了一年的公共基础课,没有任何道路线形知识基础,想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是很吃力的。如果要求授课教师在讲授《工程测量》课程时,把这部分牵扯到的道路线形基本知识加进去,那么本课程的总共48课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每次讲述到这部分时,总感觉讲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如果《工程测量》课程只讲授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授课内容明显不够饱满,也不符合该课程的大纲要求。因此,《工程测量》的三大内容(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施工测量)的连贯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测量仪器基本操作与公路路线勘测之间出现了知识结构的断层。

接下来再来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内容分类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路线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方面。首先,道路线形基础理论部分用到了工程测量学里面的有关计算公式,以及转角、控制测量等专业术语。路线外业勘测部分更是要求学生能够数量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是测量学知识在路桥工程中的延伸。因此《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学习依托于《工程测量》的知识基础;《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先修课。此外,《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路线外业勘测部分和《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公路路线勘测部分讲述的都是道路几何线形在现场如何放线的问题。两门课程在这里出现了知识点的交叉和重复。

(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

首先,来看《工程测量》课程2周的测量实习。2周时间的测量实习,真正能干什么呢?鉴于前面分析过的原因,在理论授课时,因学时的数量限制,学生又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教师针对道路路线指标有关的计算、测量部分,是无法讲解的。因此,2周的实习只能是在校内让学生练习一下测量仪器的使用,绘制小地区平面图。而道路桥梁工程现场的曲线测设、边坡放样等日常测量工作是无法进行的。这种模式的实习将导致学生虽然学过测量课程,,熟悉了道路施工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但是毕业后到了路桥施工现场遇到测量工作,仍然是一筹莫展,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尽快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工程测量》课程的测量实习教学效果也就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接下来分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2周室内课程设计。同样是时间限制,学生不可能有搬着仪器,到现场进行地形测量的机会。课程设计只能是在给定的现场地形数据,即地形图的基础上,学生按照规范要求生搬硬套,进行道路线形设计。因为缺少现场考察的过程,设计出来的成果往往未能和当地地形、景观、环境相协调,更容易忽视道路平纵横的相互配合。最终导致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只是几种基本线形机械的累加,没有任何工程实践意义。因此,为期两周的《道路勘测设计》室内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同样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综上分析: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两门课程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上,还是在实践环节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贯性脱节,不可能完整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上述弊端,对两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真正实现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上面的分析,两门课程有不同程度上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续性脱节现象,我们可以打破两门课程的现有格局,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从新排序,形成一个逻辑性强的道路线形勘测与施工测量知识体系。新的授课内容安排次序如下: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3、公路路线勘测;4、施工测量。其中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以及施工测量三部分是原《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内容;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和公路路线勘测两部分属于原《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的知识。新的教学次序连贯性强,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符合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认识规律,更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此外,新教学体系从内容上新的理论教学内容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而且公路路线勘测部分知识只出现一次,避免了原两门课程在此部分知识的重复现象,节省了约20课时。这样,原来两门课程理论教学总104课时,可以缩短为84课时。

三、实践环节的改革

为了避免两门课程实践环节的上述弊端,我们同样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地物地貌适合教学、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公园作为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的4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进行地形图测绘。第二周,进行道路选线、现场放出导向线。第三周,进行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线形设计。期间如果对地形有疑问,可随时到现场重新测量核实。第四周,根据设计成果,现场进行模拟道路施工测量。新的实习内容安排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而且与道路施工的现场相吻合。通过实习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也熟悉了道路施工工序,增强了工程实践经验。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进入工地就可以马上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尽快进行现场施工测量。

四、结语

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两门课程的孤立进行的传统模式,而是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从新排序,形成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上,还是实践教学上,不但节约了时间,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在教学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道路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杨建光.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138-139.

[2]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J].文畅平.重庆:高等建筑教育,2006:86-89.

[3]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杨建光.张家口: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73.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日渐发展,园林绿化施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绿化效果显著改善,发挥的作用显著增强。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质量上的缺点和不足。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园林绿化施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摆在每一个园林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园林绿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致使大量机构和人员涌入园林绿化行业,使得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从业人员执业水平不尽相同,专业化理论的认知程度差异明显,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降低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1、地形堆筑不理想。地形堆筑在现代城市园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往往由于设计和施工等原因,做出的地形粗糙,不美观,达不到设计要求,实际景观效果差。

2、园林土壤改良重视不够。土壤是植物生活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活和生长基础,植物的生存无法得到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常常对土壤质量不够重视,有时甚至为了节省费用,降低对土壤的要求,以次充好,以劣代优,忽视土壤的改良工作。

3、苗木成活率低,绿化效果差。由于绿化施工队伍、从业人员执业水平、专业理论认知程度、工程质保体系的不同,导致绿化施工管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一些树木生长不良,成活率低,难以达到预期绿化效果,园林景观质量不高。

4、大树移植存在问题。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进行大树移植,搞“大树进城”工程,缺乏对大树必要的保护措施,致使大树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大树栽植地的景观效果也不理想。

5、地被、草坪施工问题。地被、草坪播种发芽率低,出苗不均匀,不整齐,覆盖度差;草坪铺植效果差,地表,草坪斑秃,草坪与周围地块及路牙石衔接不合理。

6、养护管理水平低。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中作用的非常重要,虽然目前普遍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但对园林养护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园林养护管理相对滞后,往往是重建轻管,养护水平差,难以收到预期的绿化景观效果。

7、立体绿化及屋顶绿化结构简单,方法单一。现在许多城市都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专业技术和操作水平有限,致使立体绿化及屋顶绿化的模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8、喷灌系统施工有待加强。喷灌系统施工过程中,对进场材料质量把关不严,施工方法不合理,使喷灌设施达不到预期的浇灌效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对策

施工应遵循科学准则,坚持科学态度,采用科学方法,掌握园林施工工序,合理计划,有序组织,明确任务,规范运作,精心施工,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重视工程设计变更,确保绿化工程的质量。

工程开工前,施工人员应切实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编制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方案、施工计划和应急预案,熟悉施工现场及周围地形、地貌、地质、水文、交通道路等施工环境情况。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施工细节,先绿化后景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完工后的景观效果。同时应做好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1、地形堆筑施工。定点放线准确,标记明显,堆筑自然,地形平缓,地形堆筑要达到土壤密实度要求,防止地形塌陷。在进行地形堆筑和改造时,应采取大型机械与人工结合的方式,使堆筑效果更趋自然、更加美观。

2、园林土壤。园林绿化工程要重视绿化用地土壤的整理和表土采集工作,尤其是对粮田、菜地等表层土壤有良好利用价值的土壤要充分利用。绿化用地施工前,应清理有害垃圾和杂物,多用表土,少用客土。土壤改良时,要根据土壤理化性状实验报告,掺施腐殖土,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板结,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3、植物材料的选择和栽植。严格控制进场植物材料的质量,确保工程质量。尽量选用本地苗木,少用外地苗木。在保证苗木成活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保留苗木基本冠形,以达到设计要求和绿化效果。

种植定点放线准确,避开沟渠及地下管网,遇特殊情况应灵活调整种植穴位置。依照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状况等具体情况确定种植穴(沟、槽)的挖掘规格。最佳修剪时期应在栽植前进行,定型后的苗木枝叶损伤度小,可以保证栽植后的景观效果。修剪不求一步到位,待苗木成活后,再逐步定型。植前要进行根系修剪,去除苗木根部不易腐烂的包装物。

落叶植物栽植深度宜与原栽植深度持平,常绿植物宜浅栽。植后必须浇透水,雨后及时排涝。植后应搭设支撑,支撑应牢固,防止苗木倒伏。支撑的材料、规格要统一,搭设的形式、方向、高度应一致。反季节栽植时应尽量减少苗木根系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加大对苗木的保护力度,加强人工养护,增加喷雾措施,增加生根剂处理等措施。

4、大树移植。大树移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移植方案,至少提前一年进行断根处理,促生新根,以提高大树本身的适应力,适当修剪,以达到绿化所需的树型。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现场施工,加强植后养护管理,保证大树移植的安全性、可靠性。

5、地被、草坪施工。施工过程中要保证草坪土层的厚度和平整度,选择适合的草坪品种类型,施工前草籽应做纯度和发芽率试验,播撒完毕之后至草籽出芽期间,应加强养护和防护,确保播种出苗率和出苗效果。铺植施工前应做好场地整理、土壤改良、排灌施工等工作,铺植时应选择生长势强、密度高、杂草少的优质草块(卷),避免重叠覆盖,错缝铺植,铺后压实,随即浇水,使草块(卷)与土壤密接,以利生根。

6、苗木植后养护。现在普遍存在重施工、轻养护的问题,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养护管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绿化工程的养护管理水平,必须安排专业养护队伍及人员,要根据季节、环境、地理等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养护方案,要技术全面,措施得当,以保证养护质量。

7、立体绿化及屋顶绿化。不宜栽植规格过大苗木,以减轻建筑物的荷载,施工作业时必须加设安全防护设施,保证施工安全。区别与其他施工场地的不同,注意施工机械类型的选择和使用。同时应考虑屋顶承重,防止对建筑物造成损伤和破坏。注重基础处理,防止因施工引起的漏水,以致影响到使用功能。选择耐腐蚀、抗老化及防止植物根系侵入的材料,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屋顶绿化种植土最好选用具有防渗功能的营养土。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GPS RTK;数字化地形图测量;经验总结

一.前言

RTK所采用的是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它的出现对于我国的测量技术来讲是一个重大突破。利用GPS(RTK)方法对空间定位,可以获得准确度高、测量观测所需要时间短、测量站与站之间不用通视、测量方便、操作起来简单易学,可以全天施测等技术优点。因此,GPS-RTK技术越来越受到测绘人员的青睐。本文主要对GPS-RTK地形图测量技术要点与实践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GPS-RTK地形图测量技术要点

我们在进行测量前,首先要对已知点的检验和复核,才能规避测量作业中有可能出现的盲点,这样才能确保RTK的实测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对整周模糊度确定中,运用RTK测量技术,测量数据的准确率高达达到95%,但我们在经过多年测量实践应用中,也发现了RTK测量技术的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例和与静态GPS两者测量数据相比对,就有如数据链传输误差等等的失准现象发生。下面就对一些常用方法进行论述:

(1)运用比较法对已知点进行检验和复核――把RTK测量得到的已知控制点的坐标,运用比较法对已知控制点的坐标检测复核,如有不准确的现象,就必须马上进行修正,避免出现问题。

(2)运用重测比较法进行检验和复核测量成果――目前在我们实测工作中,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率,通常要对测量的相关数据通过各中方法进行检测和复核,重测比较法主要是在测量任务中,正常情况下,在测量首次成功之后,选取一到二个通过对已获得的RTK点或准确度相对较高的控制点进行重测,对比前后测量的数据是否一致,假如出现了误差,就要查找数据误的原因,只有在数据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再进行RTK测量。

三.数字化地形图测量中GPS-RTK技术的应用

(1)图根控制测量

2013年我市在对某地形图测量项目中,选用一台V8 CORS RTK 测量仪器,分为流动站接收机和基准站接收机;按比例尺1: 500地形图进行测绘作业、通过V8 CORS RTK仪器来完成总计249个图根控制点的测量, 其中平面点位精度与水准高程精度见表1、表2。

通过对表1、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运用RTK技术对该地形图进行测量,其测量准确度完全达到该项目的测图的要求, 但其中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首先,我们在使用RTK进行测量时,一些树林或者比较高的楼房有可能会对卫星信号产生影响,一些楼顶的通信机站或变电站的电磁干扰也会对测量数据准确性产生影响,同时,对于图根控制点的设置,应按比例进行均匀布置,对于图根控制点测量数据采集,我们一般要通过二次采集,最一次采集是在流动站失锁之后,再进行第二次采集, 通过对两次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当两组数据差在5cm以内时,一般我们选中数使用;其次,我们在选流动站点时,流动站与基站之前的距离应把握在5公里以内,这样才能确保电台信号的有效接收;同时,RTK测量技术的最佳数据采集的时间一般是在AM11:00之前和PM3:30以后,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开展测量工作才能有效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碎部点测量

在通过对表3和表4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总结:手动采集与自动采集其碎部点的数据准确度都基本上达到了地物点平面中要求标准,两者所测得数据通过检验和复核,它们的误差

四.结论

(1)在RTK实测过程中,由于基准站的准确性对于测量点的精准度控制十分关键。因此,在实测工作中我们在对基准站的选取时,应优先考虑高等级的、并通过水准联测的已知控制点。

(2)测量工程师的业务素质对RTK测量准确性影响也比较大,因此,在实测中,我们应严格测量工程师按规范操作,保证测量精度。

(3)准确的坐标参数是RTK测量精度控制的关键因素。我们现在运用GPS-RTK技术实际测量时,通常做法就是利用WGS-84坐标系,这就必须转换到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然后再投影到高斯平面上。此时,我们在对这个坐标进行调换时,怎样才能找到准确的坐标参数呢?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测量范围内的已知点进行认真分析和筛选,然后找到在这些公共点中的一个准确坐标参数,从而为RTK测量精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2]城市测量规范CJJ8-2011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7-02

一、校企合作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需要

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鼓励学校与企业联合,以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能够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能够在企业开发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很方便地委派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可以共享生产单位的测绘仪器设备,可以在合作企业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实惠。如低成本地送培自己的职工,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职工的培训成本,提高职工的职业素质;可以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利润;合作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可以共享学校的先进实训仪器设备;可以在生产任务紧急时利用学生的人数优势和时间优势低成本地突击生产任务;一些企业甚至把学生变为潜在的用户。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不断地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实力。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历程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立于1989年,最早使用过“矿山测量”的名称,学院是重庆市最早开办工程测量专业的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国家基础测绘、为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从事测量工程、地理信息的设计与施工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近20年来,已培养了千余名毕业生,毕业生遍布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自2002年被重庆市教委批准为教改试点专业以来,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培养高技能性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大幅度地进行专业改造和课程整合,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下,实习、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设备达到先进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重庆及西部地区的特点,分析测绘工程项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分析测绘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多年来一直努力与测绘生产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让师生走出去,把企业测绘技术人员请进来。学生在三年中做到了100%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成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三、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和内容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1.聘请企业高职称技术人员担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近年来我们从长江水利委员会第八勘测院、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重庆市勘测院、重庆136地质队勘测院、重庆南桐煤电公司等单位聘请了有较高职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测绘技术人员。让他们主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课程的建设思路讨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每年都召开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着重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地理信息技术》、《数字测图》等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请企业的专家出谋划策,讨论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和实践环节安排等。企业专家在教学内容、实训方法、教材建设等多方面都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工程测量实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近年来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

(一)创建工程测量实验室

从1998年开始,我院就开出工程测量(非测绘类专业)这门课,当时只是有4台仪器、(2台水准仪、2台经纬仪)。到2005年,我们测量实验室购进了微倾式水准仪24台和光学经纬仪24台,另购进国产全站仪一台。此时,我院已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6个专业开出了工程测量课。2007年,由于专业的发展和仪器更新的需要,进行了实验室扩建,新购自动安平水准仪40台、电子经纬仪40台、全站仪2台(日本产索佳牌)。到此时,我们工程测量这门课从课堂教学到实验、实习,水平都大幅提高。2010年,再次扩建实验室,新增全站仪20台。2011年又扩建了实验室,增加电子水准仪10台,2″级光学经纬仪10台,新增GPS接收机3台,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经费超过100万元。

(二)编写测量教材、教学参考书

在2006年和2010年,课程组史兆琼老师编写出版了《土木工程测量》和《建筑工程测量》及配套的习题本,实验指导书,实习纲要,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建筑工程测量》 获2011年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三)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内容上,把普通水准仪与自动安平水准仪结合在一起。主要介绍自动安平水准仪,实验也是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经纬仪部分将光学经纬仪与电子经纬仪结合在一起。以介绍电子经纬仪为主,而且用电子经纬仪做实验。实习中,每个小组都配了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基本思路是起点高,尽早让学生接触新仪器,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去用已经过时的旧仪器和老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考试考查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改革尝试,期中,考理论题,期末,考实际测量项目(如:四等水准测二站),让学生自己测量、记录、计算,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四)举办各层次测量技能大赛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经常举办院级、校级测量技能比赛,提高了学生的测量技能。2010年,在湖北省建设教育协会举办的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测量技能大赛上,我校获水准组和全站仪导线组两项集体一等奖(大赛仅设了这两项)。

(五)结合工程项目安排测量实习

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测量实习,2008年测江夏区民族村地形图,2009年测量京山丁家冲1:1000地形图(1.05平方公里)。2011年6月,由课程组负责人带建工技术10级5个班去京山县测量实习,真刀真枪测量1:1000电子版地形图,半月测了8.3平方公里,质量满足设计部门要求。受到业主单位“湖北广信集团”和用图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的好评。

二、课程定位及目标

(一) 课程定位

本校办学定位是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生源在湖北,本科490分左右。根据以上情况,本课程的定位:为专业培养打牢理论与实验基础;培养相关专业学生能胜任工程建设中的各种测量工作。

(二)课程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测量仪器使用,能测绘地形,进行施工放样和工程量(土石方)的测量与计算。

三、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 掌握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使用方法;

2. 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1︰500)地形测量的全过程;

3. 各专业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施工测量方法。

(二)难点

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测量在工程上的应用。

(三) 解决办法

1. 通过理论教学与课间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员的计算能力和仪器操作能力;

2. 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一周的地形测量实习,使学生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1︰500)地形测量的全过程;

3. 运用多媒体、录像资料、交互式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形象而直观地介绍各种施工测量的方法。

四、课程教学条件改善

(一)教材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主编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授课教材和与之配套的实训教材二套,即《土木工程测量》(含习题及实习纲要、实验指导与记录),书刊号:ISBN 7-5083-4440-5,于2006年8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笫一部分为基本仪器、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为地形测量;第三部分为施工测量;第四部分为测量新技术。为了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还编写了与本书配套的《测量习题与实习纲要》、《测量实验指导与记录》。习题部分主要为各章的计算题,图表结合,既能保证记录、计算的规范化,又能养成学员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实验指导部分,详细介绍了每次实验的目的、任务、精度要求、操作要领、步骤、记录计算方法,以保证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能独立地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实验任务,促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实习纲要,详细介绍了实习项目、时间、目的、任务和要求及应上交的实习成果。经过几年来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教材的使用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同行专家的好评,销量非常好,已印刷多次,现准备再版。

《建筑工程测量》教材一套(含习题及实习纲要、实验指导与记录),书刊号:ISBN 978-7-5629-3108-9,于2010年4月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是应独立学院土建类系列教材的要求而编写的,在《土木工程测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革:1)与时俱进,增加了全站仪、桥梁工程、管道工程测量等章;2)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了一些常规的编写方法,方便教学,例如将三、四等水准测量编入第二章,使学生学完等外水准测量后就学习三、四等水准测量,水准仪连续使用更为熟练,并且将不同的观测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印象更深,掌握更牢;3)将视距测量编入第三章,学生学完竖直角测量以后马上学视距测量,更能体会测量竖直角的作用,实验课直接进行视距测量,非常方便。该教材的教学效果、使用效果良好。《建筑工程测量》教材于2011年荣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

(二)教学文件

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为此,课程安排有理论教学、课间实验教学和综合实习教学三个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2.《建筑工程测量》实验教学大纲

3.《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4.《土木工程测量》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日历 : 每学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日历。

1.《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日历

2.《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日历

教学参考书: 每学期向学生推荐3套有价值的较新的教学参考书, 作为教学辅助资料, 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推荐的参考书有:

李生平主编,《建筑工程测量》,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白会人主编,《土木工程测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许光、王晓峰主编,《建筑工程测量》,中国电力出版社。

(三)课件

为了配合本课程的教学,制作了一套配套课件,其内容丰富,图片真实、生动。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更好。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1. 仪器设备

测量实训仪器设备齐全:测量实验室现有J6型光学经纬仪24套、S3型微倾式水准仪24套、2〞级全站仪23套、电子经纬仪40套、自动安平水准仪40套、仪器校正台1、007数字水准仪10套、精密水准仪10套、J2型光学经纬仪10套、GPS接收机3台。实验室管理人员具备维修光学经纬仪、微倾式水准仪和排除仪器故障的能力,确保了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2. 实验、实习场地

测量实训场地充足: 校区占地1413亩,校区内地形丰富,有山有平地,道路曲折,适合各个不同专业的各种实验和实习,如校区内设有附合水准路线、角度测量等实验场地,也有闭合导线、线路测设、坡度测设等实习场地,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方便。与此同时, 学校还设有京山绿林镇、武汉江夏民族村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两处,2008年6月完成民族村1:500地形图200亩, 2009年6月完成京山丁家冲1:1000地形图1.05平方公里,2011年6月完成京山绿林镇、空山洞、丁家冲1:1000地形图8.315平方公里。通过完成实际生产任务既检验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很受学生的欢迎。

(五)网络教学环境

学校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设施,每个学生宿舍也都安装有电话和网线,学生可在宿舍、图书馆或计算机机房使用校园网访问学校所提供的网络服务。学校还订购了大量的网上电子资源,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提供经典的网上资源,方便学生自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创新

(一)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每次课最后几分钟布置下次课的复习题、预习题、作业及预习范围,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老师提问,用以检查学生复习、预习的情况,通过提问——回答——点评的互动过程,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之目的。

2. 精讲课程内容。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讲透本次课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化到一个新的层次。精讲时既采用课堂讲述、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①实物教学法: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通过对实物的讲解,较为直观的使学生掌握知识。

②演示教学法: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

③视频教学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视频教学法。

④多种媒体教学法: 对新技术发展及其他信息量较大、而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则通过给学生做简要介绍。这样使学生既能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又可得到大量信息,拓宽知识面。

⑤ 课堂讨论法:对一些综合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

3. 现场教学法。

在讲授“施工测量”时,到施工现场结合实际讲授。

4. 生产实践教学法。

在学生综合实习阶段,直接承担测量生产任务,通过生产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测量技能和综合素质。

5. 组建测量学生社团

成立《工程测量协会》这个群众性的学生组织,学习测量知识,训练测量技能。

6. 开展测量技能比赛

开展测量技能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适应实践需求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方法灵活多样,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在平时成绩中,作业占30%,课堂提问占30%,随堂小测验占20%,课堂讨论占10%,期中考试占10%;期末进行综合能力的测试,采用面试的形式,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而且要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