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师物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新演示实验辅助,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1.加强演示实验辅助的趣味性。学习兴趣对于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是有较大影响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实验辅助来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观察物理实验辅助,向学生演示物理学科的魅力。特别是在初中低年级的第一节物理课中,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演示性实验辅助,来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奇妙物物理现象引导初中学生思考物理问题。像“无法烘干的纸杯”,“鸡蛋沉浮”等,都可以成为较好的物理演示实验辅助教学。每一节物理课,都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使物理课堂的良好学习氛围被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整节课都保持高涨的热情。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声音的特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纸杯听筒实验辅助的演示,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些手工活动,自主制作纸杯传声筒与听筒,让学生动起手来。之后,请一位学生上前与教师配合,为学生进行听筒实验辅助的演示。学生在观察这一实验辅助时,会对听筒传声问题进行思考,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些,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氛围的热烈都有积极作用。2.加强演示实验辅助与多媒体的结合。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辅助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演示实验辅助进行有效结合。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要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师需要考虑到演示实验辅助的可行性与效率。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辅助会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在限制情况下完成的演示实验辅助是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对于较为大型的实验辅助,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演示,大大弥补物理实验辅助教学中的不足。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世界是运动的》这节课的时候,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运动的地球进行观察。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其直观性与形象性都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实验辅助视频的搜集,将最符合初中学生物理认知水平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了解到世界的运动性,了解地球的神奇,还会提高物理学习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物理教学。
二、优化分组实验辅助,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1.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辅助,辅助物理学习。在物理教学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实验辅助活动已经越发精练与典型化,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实验辅助比例已经明显提高。与演示性的实验辅助相比,学生自主实验辅助活动对于学生物理水平的提高有更大的作用。在操作实验辅助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辅助,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团体力量,让实验辅助更好地辅助初中学生物理水平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杠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杠杆的制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标称为原形,制作一个可以用于实验辅助中的杠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物理课本上的实验辅助方法开展小组实验辅助,加强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交流,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思维的完整。2.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辅助,辅助物理学习。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对初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可以针对一个物理现象进行物理规律的开发。课本上的物理内容并不能满足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提高的需要,教师需要从学校的教学条件出发,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物理实验辅助器材,让学生自主进行物理实验辅助的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物理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大气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皮球、吹风机、试管、吸管等实验辅助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实验辅助材料进行自主选择,设计实验辅助。在具有自的物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肯定,他们更容易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三、拓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实验辅助热情
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可以用物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智慧水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辅助不能被限制在课堂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物理实验辅助应用于课外。比如在学习有关于托盘天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开发托盘天平的用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外内容,使实验辅助可以促进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提高。
虽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能考验教师的素质和反应能力。拾遗错误资源的主要途径是关注学生的表现,方法是将学生的错误提取出来,与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成因,反思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但过于渲染错误表现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因此,教师可将反思培育成为一种“课堂文化”,巧拾遗、勤反思,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美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拾遗材料资源,简化课堂实验
实验是物理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很多物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利用实验丰富课堂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实验设计都费时费力,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同时要设计一些简单实验的试验,就地取材、拾遗材料资源、简化课堂实验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如“光的直线传播”一课,教师可利用学生手边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神奇。实验材料:厚纸片、圆珠笔芯;实验过程:让学生每人取一张厚纸片,用较细的圆珠笔芯在纸片上扎两个小孔,孔间距离不超过3毫米,随即将圆珠笔芯放在纸片背后约3毫米的地方,用一只眼睛透过纸片的双孔观察圆珠笔芯。这时会看到两支圆珠笔芯,同时孔扎得越多,看到的圆珠笔芯就越多。这个实验的原理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圆珠笔芯的光穿过不同的小孔时,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了不同的物像,从而出现神奇的分身现象。如此,通过就地取材,采撷一些简单的材料,有效展现了课题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发现了光的神奇,从而乐于探究物理奥秘。此外,教师还可拾遗教室的物理现象,如阳光的折射、空气的流动、门的转动和教室温度等,利用这些自然现象或材料引导学生实验,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3.拾遗生活资源,鼓励学有所用
“知识源于生活,也必将走向生活”,尤其是物理知识,许多定律都是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抽象成为课题,便于学生学习,把握知识的核心内涵。生活中有无限的教育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拾遗生活资源,将这些已抽象成为课题的知识还原为生活实例,紧密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客观认识。如物理课堂上的一些实验,教师可将其引申到生活中去,一次性塑料杯、小玻璃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都是实验的绝佳材料,且这些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易于采集;而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闪电、家用电器、水和生活用品等都可信手拈来,成为启发学生物理思维的有效工具。尤其是一些物理故事,如阿基米德和罗马战争、牛顿和苹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等,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课题,应采撷教育元素,整合教育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并探寻解决方案,实现基础知识学习与普适性能力培养的同步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今年中考理综试题总体来说注重了对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理解和综合等各种能力的考查,重视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避免了死记硬背。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活而不怪”的原则,在注重考查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
今年中考理综试题对毕业生来讲难度不大,可能这也是每个考生的感觉。特别是物理试题,没有出现难题、偏题,与我们复习的思路基本一致。
二、试卷的结构及变化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非选择题分填空、简答题;作图、实验题和计算题三部分。与前几年比较变化较大的是取消了多选题,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还有几处发生了变化,单选题中取消了化学题的每小题1分;填空、简答题物理试题没有严格采用每小题2分;作图、实验题增加了化学试题。
试题总分120分,其中物理61分;化学37分;综合22分。
选择题(46分)其中1—6化学12分;7—15综合18分;16—23物理16分。
填空、简答题:24—28物理15分;29综合4分;30—31化学7分。
作图、实验题:32—35物理17分;36—38化学14分。
计算题:39化学4分;40—41物理13分。
三、试题的主要特点及体现的学科思想
命题突出学科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题目大部分都有具体的实际背景,充分体现对学生素质的考查,命题充分体现中考服从于教学并服务于教学的指导思想,对今后的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根据这些试题分值变化,很明显能看出今年的理综试卷明显增加了物理分值(2004年55分),降低了综合题分值(2004年30分),这与2005年中考研讨会上专家的估计是完全符合的。
今年大家感觉试题比较简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实验题难度的降低。实验题要求在熟悉课本实验的原理、器材、方法的基础上,突破框框、更新方法、更新器材,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特别是根据实验信息来进行试验设计,试卷中基本没有涉及,这大大降低了试验的难度。
总之,整套试卷突出考查观察和信息利用能力、思维能力、评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套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心科技发展,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小到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大到高科技的前沿知识。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联系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相关学科,关注宽广的人文背景。
联系生活:如估算我们常见的家用电器(电视机、电冰箱、电饭锅等)正常工作时的电流,需要同学了解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的大致情况,再利用公式:P=UI进行判断;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磁悬浮列车(25题))、照相机原理(24题)、环境保护问题(8、29题)、科技技术造成负面效应等(8题)。
四、学生的学习策略
(一)紧扣课本,复习所有的知识
通过认真阅读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点系统进行归类,切实弄懂每个知识点,懂的标准是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还要注意课本的内容涉及了哪些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是怎样在习题中体现出来的,要特别注意发现自己尚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以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既能掌握教材知识,又能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二)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锻炼思维,消化所学的知识
初中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创设物理模型的方法(如:杠杆),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如:等效电阻),比值法等等。因此在解一定量的习题的前提下,对相同类型的习题进行比较分析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三)关注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突出考查观察和信息利用能力、思维能力、评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心科技发展。因此在复习时对一些热点问题应有所侧重。
(四)加强实验探究,突出实验过程、方法和科学精神
给学生一些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分析所给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可能是学生初中物理中没有学到的,对学生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五)关注信息题和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体现在学生能从材料中展开思想、放开思想去发散、去发现、去创新,应用物理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有较高的要求。
五、试题对教学的启示及今后复习的方向
通过对今年中考试题的仔细分析,从中获益很多。更主要的是它为我们今后的备考指明了方向。
(一)正确理解复习的重要性
考前复习,一是巩固所学的知识,二是弥补过去学习中的漏洞,三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中较易和中等题占80%,对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各个知识点做充分、细致的复习,会取得更大的收获。部分学生通过考前复习,中考能够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二)复习要分阶段有序进行
1、要紧扣大纲、教材,抓好基础知识
在复习时一定要明确大纲的范围,并且在复习时要紧抓教材(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教材中的原题或在其基础上加以改变的题型非常多)。抓基本,就是要看清教材内容,看清教材中的每个学生实验,看清教材中的每个图形、图表。注意不可忽视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现在的中考试题是题小、题多、题量覆盖面广),注意教材中的公式推导,注意教材中分析例题的方法和过程,注意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注意教材每章后面提出的“学到了什么”。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有系统、有重点的进行复习,以基础知识训练为主,对容易混淆和发生错误的问题以及知识的交叉点,要着重进行复习、讲解和训练;并应给学生一个知识结构,即知识的网络。我们在学生复习过程中建立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不能将知识割裂成为一堆毫不相干的零碎知识。学生要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基础知识的复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基础知识复习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所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扎实。
2、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复习
以初中物理各知识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理解和综合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各省中考命题的重点,一般我省物理中考命题中这类命题约占总分的40%左右,并且中等难度以上的命题基本上全是这类习题。因此对于这类问题的复习应是我们指导学生复习的重点,也是中考复习的难点。对于这部分的复习我的体会主要是两点:一是“准”;二是“精”。
“准”指的是物理学科内容易出现综合部分的各个知识点把握的要准;中考命题中综合部分命题的范围及方向要把握的准。“精”指的是在“准”的基础上要精讲精练,尤其是对于重点习题、难点习题、热点习题、学生易混淆习题(如:惯性和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一定要有针对性精讲精练,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3、专题复习
由于中考命题的题型是保持稳定的,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部分专题复习。例如:作图专题;实验专题等。
实验专题,要以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变化,形成不同形式的探究性实验或开放性实验。
论文关键词:一道新颖务实的“家电”题
题目 微波炉是一种利用向食物发射微波,进而将以微波形式从在的电磁能转换为内能来对食物加热的厨具。因为微波可以深入食物表面内约5cm,因此与蒸烤类厨具比较,具有加热更加迅速的特点。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个微波炉,他听人们讲利用微波炉对食物加热,不仅加热时间短还具备加热效率高的特点。为了验证后一种说法,他决定借助电能表、手表、温度计等器材实际测量一下微波炉在高挡烧水时的效率。
为此他查看了家中微波炉后面的铭牌,上面注明额定输入功率为1200W,他又查看了他家的单向电子电能表,上面注明3200imp/kw﹒h(它表示每消耗电能1kw﹒h,该电能表上面的发光二极管闪烁3200次)。之后他关闭其他所有家用电器,将体积为1L、温度为20℃的水放入微波炉并用高火开始加热,同时用钟表开始计时并记录电能表面的发光二极管的闪烁次数,历史4min,电能表面的发光二极管闪烁了256次,此时取出并测得水温为72℃,请你帮小明计算微波炉烧水时的效率。
微波炉中发射微波的器件叫微波管,若某微波炉内的微波管只有一只,且该微波管只能在额定电压下以额定功率工作初中物理论文,请回答这个微波炉是如何仅仅利用这只微波管实现在不同挡位工作的呢?
近年来无论是中考还是竞赛考试,“家电”题都层出不穷,如电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等等,但一般题目都是有家电之名,而无家电之实,没有什么新意,而本题却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
一、试题注重考察基础知识,知识点覆盖面广,体现了命题的公平、公正原则。
首先,该题的背景是家庭常用厨具微波炉、家庭用电能表、温度计等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这样的情景在城市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见过,而且考生在阅读题目之后不但了解了微波炉的工作原理而且会对所提的疑问产生好奇,所以肯定会积极的主动的去探究。
其次,该题不但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包括:电磁波基本知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家用电能表的一些功能、物理量单位的换算、质量的计算、温度的测量、水吸收热量的计算、电能的计算、用电器效率的计算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不偏不难,没有脱离教学双基的要求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所以从以上两点讲,这道试题的命制是公平、公正的。
二、试题突出体现了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小明对别人的说法并没有盲目的信从而是提出了质疑,这说明小明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还能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物理知识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验证方法:对效率高提出质疑——制定验证计划(查看微波炉和电能表的铭牌,准备温度计、水等实验器材,制定测定微波炉效率的试验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并得出结论。验证过程完整的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三、试题充分体现了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该题从生活中使用比较广泛的高科技厨具入手,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微波炉的基本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物理,高科技产品并不神秘。在经过实验探究之后,亲自验证了他人的说法是否正确,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四、试题最后的问题打破了学生的定式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题目最后的问题是所有家电题都会问到的一个常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按照已往的定式思维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电阻来实现微波炉高低挡位的工作,二殊不知串联电阻后微波炉再不能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了初中物理论文,而题目里说的非常清楚要在额定功率下如何实现高低档工作,所以需要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换角度来解答问题,这也是本题的新颖之处。
试题缺憾 如今节能环保依然是我们国家十二五规划及以后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如果本题在设计时能从环保的角度适当的拓宽问题面,如微波炉在使用时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在制造和使用微波炉时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试卷的层次和区分度会更加明显和完整,而且能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的去使用它才能造福于我们人类。
题目解析
4分钟微波炉消耗电能: E=×256=0.08kw·h=2.88×105J
(这一步还有些同学是这样做的:W=P×t=1200×240=2.88×105J,虽然结果与上面是相同的,但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现在是测实际消耗的电能,还不知道微波炉的工作是否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水的质量:m=ρV=1.0×103×1×10-3Kg=1Kg
水吸收的热量:Q=cm(t-t0)=4.2×103×1×(72-20)J=2.18×105J
微波炉的效率: η===75.8%
当然微波炉效率的计算还有其他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关键词: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物理理论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始终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实验不仅能提供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使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的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活动。物理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过程;可以强化研究条件;可以加速或延缓物理过程;可以重复再现物理过程;可以对物理现象或过程进行定量研究。总而言之,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一、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第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纪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使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知识,能够使其久久留与脑海之中,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1。一般地,第一次演示时,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第二次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第三次让学生综合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为了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前或演示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从开始时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地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提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通过物理实验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
在物理学中,物理规律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一些物理学家为了探索自然的规律,不惜从事十年数十年的艰苦实验,有的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进行实验研究。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经过十年的实验探索才发现的,在此之前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使善于思考的法拉第由此得到启发并提出“磁转化为电”的设想,1822年法拉第就开始了艰苦漫长的转磁为电的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接着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最后成功的实现了磁转化为电的设想,并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索,总结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开创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捕捉雷电”实验的,并为电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实验也是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如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获1093项发明专利,可以说,他的每一项发明都是通过实验取得的。例如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时为了寻找灯丝的合适材料,曾先后用1600多种矿物和金属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历时13个月,终于研制成功一只亮度达40烛光的炭化竹丝灯泡2。可以说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变革自然界的活动才能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现象和本质的种种感性材料,并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和建立理论。
三、通过物理实验可以验证物理假说,检验物理理论。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而且还能验证物理假说,检查物理理论的真伪。因此,实验既是建立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例如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假说,在被吴健雄的钴—60实验验证后,才被公认。法拉第由“电生磁”萌发的“磁生电”的假说,被实验验证后才变为物理规律。另一方面一些物理理论被实验检验后不得不抛弃,如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念”在统治了物理学两千多年后被伽利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而被人们抛弃。有如“以太”和“燃素”虽在物理学中存在多年,最终还是被实验检验而宣告并不存在。
作为物理实验,它之所以能够充当验证物理假说的依据,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是由于物理实验具备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根本属性。物理假说和理论是人们的思维对于自然界规律性的反映,那么作为检验这种反映正确与否的标准不能是理论本身,同时又不能是客观对象本身,因为作为纯粹的客观对象并不能证明理论与对象是否符合一致;另一方面,作为标准又必须具有把人的思维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物理实验恰恰具备以上作为检验标准的条件,所以物理实验是验证假说,检验理论的标准。
四、通过实验完善理论体系,发展物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