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语广告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诚信是无形之财。
3.荣誉存在于诚实而信用的工作之中。
4.人而无信,不独为道德之羞,亦且为经济之累
5.人无信则不立
6.心诚则灵
7.海尔真诚到永远
8.真诚面对,沟通无限。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的语文课是一堂有趣的实践活动课,老师叫我们从广告词中辨错字,当时我的心里很纳闷,心想广告是为了推销某种产品从而达到吸引顾客的一种促销方式,为什么里面还会出现错别字呀!而且老师还要叫我们从广告词中找出错别字。
带着这个疑问我认真的看了书上的几个广告词,果然不出所料很多成语里的字都已成了音同字不同,完全改变了成语的本来意思,心里就在想这些商家为什么要把成语改成这样的广告词呢?正在我迷惑不解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商家改成语的目的。例如:“百依百顺”里面的“依”字商家们却把它改写成了“百衣百顺”,在这个词语里商家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生产衣服适合每一个人穿。我们都会心的笑了,老师还说了“默默无蚊”咦!真好笑这里的“闻”字怎么又变成了蚊子的蚊呀?我们看了都哄堂大笑起来,我也理解了这个广告的意思就是说没有蚊子,那要是写成“没没无蚊”不就成了一点也没有蚊子了嘛?呵呵…仔细的想想这些商家们还在真不简单,我们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他们能从读音上来改变汉字的字意,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达到推销自己产品的目的。后来老师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广告词,我们一看里面好多的字都写错了。
好可恶哟!为了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有意写错字,而这些商家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让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变得混乱不堪,为了能使我们祖国的文字能够纯洁的展现出来 ,我们向有关部门呼吁查处这些乱改成语的行为,也希望广告商们不要再在成语上做文章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3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推行规范汉字,既是学习母语、尊重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遵纪守法的要求。但是,在现实商业生态中,利用谐音乱改成语的商家不在少数。北京市工商局规范广告词,对户外广告滥用成语限期不改正者将课以重罚,体现了规范语言文字的姿态。值得肯定。
以前商家乱改成语用作广告词,除了媒体曝光、舆论谴责以外,商家几乎不用承担违规成本。即使这些广告最终被职能部门叫停,商家并不吃亏,一个另类广告就成了无形广告。他们追求标新立异,为自己制造看点,吸引消费者眼球的目的达到了。
在商言商,现代商业社会需要一定的经营手段,但是决不需要恶搞语言文字这类有损法律尊严与道德规范的无聊创意。有的店家不仅乱打广告,还擅自篡改成语做店名,比如有的商家店名为“衣冠勤瘦”、“衣表人才”、“挺挺玉立” 、“闲妻良母”,除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外,还违反了《企业名称管理规定》:商店名称不能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不能起带有欺骗性或让人误解的名字。利用“衣冠禽兽”的谐音给服装店命名,吸引公众眼球,不仅不文明,而且涉嫌违法。
笔者认为,商家除了赚钱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理念,守住社会道德与公共安全底线。何况,从市场的角度看,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商品价廉物美,才是经营的硬道理。
关键词:刻不容缓 一毛不拔 广告 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95-02
作者简介:高胜强(1957―),江苏海门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组曾开过一堂有关广告的综合性学习课,评课期间再次谈及两则广告:“咳不容缓”与“一毛不拔”。有同事认为前者是违法广告,因为它用了错字;后者是成功的,因为它较好地运用了双关手法。
“一毛不拔”曾是某牙刷的广告,它一语双关,形象含蓄地交代了产品的性能,令人回味无穷,确是一则成功的广告。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语文教师再熟悉不过了:如“要拿稳啊”(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表指“手里要拿稳”,握住担架;实指“心里也要拿稳”,坚定信念。“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小学教材《吃墨水》)“墨水”表面用的是本义,实际指其比喻义:学问、知识。这些句子用的都是双关修辞:语义双关。
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一毛不拔’是一则成功的广告”这个结论很难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在商品不断升级换代的今天,个把月换一支牙刷,牙刷拔掉“一毛”又有何妨?而且,从卫生与健康的角度来说,经常地更换牙刷更有必要。“一毛不拔”绝非好牙刷的首要标准。
除了语义双关,广告创作也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如“洁士灭蚊,默默无蚊”(洁士灭蚊液),这则广告运用的双关手法可谓天衣无缝。
“咳不容缓”是一则止咳药广告,它并没有用错字。目前,确有少数广告存在着使用错别字的现象,如“永保青春”(某化妆品广告)中将“葆”误作“保”。但“咳不容缓”不属此类,而是有意为之,是对广告创作中修辞方法的一种自觉运用,把它定性为“使用错别字”实在有失公允。
“咳不容缓”运用的修辞方法跟谐音有关,但不同于“默默无蚊”,因为“咳”不具备谐音双关的一语双关、言在此(闻)而意在彼(蚊)的特点。“咳”就是“咳”,意义上与“刻” 毫无关连。从修辞学角度而言,它运用的是析字的方法。
跟双关一样,析字也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化方法,运用这种富有创意的方法能变换字义,产生趣味,增强表现力。析字种类不少,有化形式析字,即对字的结构进行增损离合,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而产生另外的意思,如“童养媳是不准打八刀的。”(周立波《暴风骤雨》)“八刀”两字合并是“分”,“打八刀”就是离婚的意思。有衍义式析字,即通过代换、牵连、演化等手段演变字义,如“……你就再不是小林,而是――而是巨大的森林啦。”(杨沫《青春之歌》)“小林”指林道静,这里利用同形又同音的关系把两个不同的“林”联系了起来。有谐音式析字,即单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替代本字,产生趣味,如谜语“妇人原来本姓倪,生成一个大肚皮,嫁给懒汉吃酸菜,嫁给勤人吃肉鱼” 中“倪”谐音“泥”,因为陶瓷菜坛子是用泥做坯子烧成的。
“咳不容缓”便属谐音析字,广告创作中这种方法的运用并不鲜见,有一则鞋广告 “无鞋可及”,便套用了成语“无懈可击”的读音,并寓意鞋的品质优良,平凡中见功夫, 算得上是析字中的佳作。
但此类广告却招致了不少非议,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非议,据说这种广告对广大的中小学生产生了误导:他们在记住广告的同时,久而久之把“刻不容缓”写为“咳不容缓”了,以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修正)》第11条作了如此规定:“广告中成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类似“咳不容缓”的广告面对的并非一致反对。据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一293班广告语研究小组(指导教师邓志刚)对113人的问卷调查表明,对“咳不容缓”之类的广告词的看法,认为有创意的46人,占40.7%;无所谓的34人,占30.1%;误导青少年的31人,占27.4%;其他的2人,占1.8%。
从理论上说,有“一毛不拔”就有“咳不容缓”,能用双关为什么就不能用析字(含谐音析字)呢?诚如雅礼中学广告语研究小组的调查者所言:“利用字的谐音来改动成语作广告,只要用得好、用得妙,会使广告词更具吸引力,(利用耳熟能详的成语)又何尝不可呢?”
从本质上讲,商人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只要是能给他带来经济效益的促销手段,他都有可能会使用;法规更重视社会效益,一切促销手段的使用必须以不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为前提;而如何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是商人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时,经济才得以健康发展,社会也因此而进步。
至于“咳不容缓”之类的广告词对广大的中小学生究竟产生了多大程度的误导,实事求是地说,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说,运用析字的手段创作广告词是一种极富创意的方法。目前,不仅大量的成语被化用,一般词语也被化用;不仅广告创作中使用了析字,其他方面也运用到这种方法:有书名,如“E网情深”(朱永新著作名),有店名,如“丝情发意”(美发店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当然,析字式广告的使用也有个度的问题,适度就新颖,过了度就会滥,滥了就会让人生厌。要教育从业人员不要过分地追求标新立异,更不能趋之若鹜,否则就会走到事情的另一端。另外,它确实有可能对少数中小学生产生误导,这就需要加以规范,如规定给谐音字加注引号,规定此类广告必须具备真实合理性等。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方法有可能引起误导而搞“一票否决”,须知,因噎废食的做法无助于广告业的发展。而且,运用析字的手段(包括双关)创作的广告词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使用成语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只要措施得当,完全可以将其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积极化。
刘文泽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而普通话正是这千年的文化酝酿出的结晶。
作为中国的标志,它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同时也让外国人体味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乱用汉语的地方随处可见,一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故意将一些成语改成他们称心如意的广告词,例如蚊香(默默无蚊“闻”);衣服(衣衣不舍“依”)等等。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糟蹋的一干二净,这样下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留下的不是正宗的成语,而是随意改编的广告词。那么推广普通话就是要从他们的心灵深处改变长期堆积的“成语”。
要推广普通话,最重要的就是要说好普通话。现在在许多地方由于方言的影响,大多数人的普通话说的不标准,像前后鼻音不分等等。要说好普通话,还得从生活中抓起,要在平时多说普通话,加强对音节的掌握。但如果说不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误会。曾经我就有这么一次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