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案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有薄弱点1.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在审计期该县支行领导对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全行员工内部控制基础知识欠缺,从内部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一是对内部控制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内部控制基础理论题,支行领导答案正确率为60%,中层干部答案正确率为38%,一般干部答案正确率为32%。二是不能全面正确的识别风险和进行风险评价及应对,反映在对风险应对策略支行领导答案正确率为33%,中层干部答案正确率为0%。三是有33%的员工认为现有的激励机制的效果不明显。2.业务管理制度欠完善。一是未建立业务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及处罚办法和房屋出租管理制度。二是个别内控制度存在缺陷,部分事项欠缺制度约束。例如:《重大事项决策制度》虽明确了支行党组及成员工作职责、支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主要内容、工作要求及方法,但对反映集体决策过程的相关原始记录未作要求;《行务公开制度》虽然明确规定了行务公开的组织机构、公开范围及事项、公开的主要形式、公开的要求等内容,但未明确行务公开的程序,同时对每半年公开一次的财务费用和每月公开一次的劳动考勤情况未明确公开的方式。3.业务流程未健全。一是未建立行政许可流程图、行政处罚业务流程图、行政复议业务流程图、法律事务审核流程图。二是对业务管理工作操作流程修订不及时,造成人事秘书股现行的47项业务工作操作流程未实行风险点管理,已达不到管理的要求。4.人员岗位配备与管理有缺陷。一是行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内部控制责任,在其岗位职责中未明确。二是审计期人事秘书股设立了25个岗,但有《信息员岗位职责》、《工会联络员岗位职责》、《科技人员岗位责任职责》、《后勤岗位职责》、《综合安保岗位职责》、《计划生育岗位职责》六项工作岗位职责,其任务虽已落实到人,但在《人事秘书股岗位分工表》上无记载。三是审计期内,除对一名国库业务人员实行了强制休假外,其余的人员包括会计主管和会计部门负责人、会计记账员、复核员在内的会计人员未实施强制休假。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不到位对常规业务和管理活动的风险评估,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体现在该县支行现行的制度和操作规程,虽然明确了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特点、目标、要求、处理程序,但从总体上来看:业务操作流程未涵盖制度规程对各个环节、各岗位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也没有对或不完全对业务管理关键控制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标注,特别是未对重要空白凭证、会计国库对账、库房门禁管理等高风险事项的风险隐患进行识别和应对。
(三)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缺失1.对账管理确认控制不落实。一是2013年9月份国家金库龙山县支库省(市)级预算收入、中央级预算收入、地市级预算收入、区县级预算收入月报表的对账回单打印日期为2013年10月1日,而对账部门龙山县地方税务局签署的对账日期为2013年9月30日。二是2013年12月份国家金库龙山县支库省(市)级预算收入月报表的对账回单上,龙山县地方税务局漏签署对账结果及加盖对账印鉴。2.未严格执行守库值班制度。抽查2014年3月16日5时-6时和2014年4月1日3时-6时保卫部门值班守库电视监控录像资料,保卫值班岗位上无人;鉴于这种情况,审计组下延抽查了2014年4月1日1:12分-1:20分保卫部门值班守库电视监控录像资料,保卫值班人员在保卫值班岗上打瞌睡。3.财务管理控制活动有缺失。一是机关工会财务管理活动有缺陷。该县支行机关工会未在银行开立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所有收支业务均使用现金结算。二是库存现金管理控制缺失。在现场审计中发现,机关财务室存有行政经费业务备用库存现金75245.21元;机关工会经费结余库存现金为20699.30元,违反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要求。且机关财务室未安装防盗门窗,存在资金安全隐患,4.未严格执行日常业务运行控制管理要求。2013年3月20日刘××、2014年4月11日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无本人身份证复印件,造成征信查询资料不齐全,手续欠完善。
(四)实物保护控制不到位1.对个人身份数字证书(CA证书)管理控制不严格。现场审计发现,该县支行专职管库员王××在日常业务处理中,使用专职管库员张××CA证书进行操作业务,原因是:专职管库员王××的CA证书,在2012年12月7日到期后上交中支发行科办理更换手续,至今未办妥更换手续,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规定》。2.××发行库门禁控制不合规。一是发行库主门未按要求变更密码。2013年6月6日,管库员(王××、张××)变更发行库主门(1号锁、3号锁)密码,但上次变更时间为2012年11月6日,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门组合锁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第十条规定要求不符。二是发行库备用门密码不能变更。现场查库发现发行库备用门已贴封条。查阅《组合锁使用管理登记簿》,2011年6月3日至检查日止,发行库备用门密码没有变更记录。经询问该县支行库管库员关于备用门管理情况为:备用门可以启动使用,但琐具由于使用年限太长,厂家已不能维修,密码已不能变更,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门组合锁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第十六条规定要求不符。
二、案例分析
以上问题产生有客观因素和主观的原因。
(一)从客观上看1、县支行人员紧张矛盾突出。该县支行设有发行库,现有正式员工21人,不能满足落实制度(按照现行内部控制要求初步匡算,县支行仅会计、国库、发行、保卫四个部门最少需要20人。)的最低需求。人员配备存在人少岗多、跨专业兼岗的情况,且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四十岁以上中、老年同志占82%。可能会因为人员紧张,造成强制休假、守库值班制度难以执行到位的现象。2、安全设施的物防、技防未跟上。部分设备老化,因资金紧张,没有及时更新。
(二)从主观上看1.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由于对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学习不够,部分员工对内部控制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信息及其沟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缺乏了解,没有把内部控制看着是一种贯穿于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平衡制约的动态机制,不能正确地识别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面临的基本风险。而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制度的执行,甚至极个别人把制度当成应付检查的“档箭牌”和挂在墙上的“摆设”,内控管理理念陈旧。2.风险管理文化缺失。该县支行领导虽然注重制度建设和基础业务管理,但满足于工作任务完成和业务管理不出大问题,对平时业务中发生的不规范问题,放松了必要的风险警觉;部门少数业务人员则认为做基础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放松对差错风险的警惕。表现为内部控制责任不落实,制度意识淡薄,用人情、信任代替制度;操作主观随意,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导致制度执行“走捷径”、“打折扣”,凭经验或想象处理业务。这次审计发现的未严格执行国库对账和守库值班制度,对个人身份数字证书(CA证书)管理控制不严格,财务管理控制活动有缺失,发行库门禁控制不合规等问题,都是因为制度被简单化、递减式、抵触性、表面化、选择性、被动式或应付式执行所造成,有的问题离案件与重大责任事故可谓只一步之遥,内部控制软约束。3.内控机制建设滞后。现行的部分制度和操作规程未及时跟进业务管理要求,有的是沿用以前或照搬照抄上级行或借鉴其他单位现成的规章改头换面来的,制度和操作规程设计没有综合考虑在本行现有条件下是否切实可行,特别是忽视规章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及其风险危害评估工作,导致内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设计有先天缺陷。表现一:制度规程未覆盖所有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导致个别管理制度规程缺失。例如:激励机制不足,约束处罚机制短缺;行政事务管理操作流程未实现风险点,未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应对控制措施不明确,制度规程的规范保障作用被打折扣。表现二:部分制度未涵盖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或方方面面,原则性条款多,控制措施针对性欠强;出现部分事项欠缺约束。表现三:对于业务和管理活动的风险评估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一些高风险事项未得到及时识别和应对。4.内部管理监督不到位。一是不能正确处理检查监督与争先创优的关系。怕“家丑外扬”,为了本单位或个人的名利,对检查问题进行“筛选”,检查上报问题要么轻描淡写,要么避重就轻。无形中助长了违规行为。二是是对逾越内控行为的查处手软。在“出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被动管理。对违规行为责任追究也只是口头上的空话,导致违规违章、屡查屡犯。
三、案例启示和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龙山县支行领导应进一步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将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作为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首要任务。一是支行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内部控制管理职责。二是深入开展央行内控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内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不断深化和丰富央行内控文化建设内涵。引导员工树立“遵守内控制度为荣,违反内控制度为耻”的荣辱观,增强制度观念、法纪观念;切实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用“规范、进取、创新”的文化理念的引领员工增强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为内控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干部职工业务培训,使每个岗位人员了解内控制度,熟知业务操作,掌握岗位要求,实现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的整体提高。
(二)加快建立长效内部控制机制。认真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精神。一是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内控机制进行全面、彻底的梳理,针对目前内控制度操作规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查漏补缺,建立业务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及处罚办法、房屋出租管理制度、行政许可流程图、行政处罚业务流程图、行政复议业务流程图、法律事务审核流程图,完善层次分明、风险明示、措施针对的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建立权责清晰的运行机制,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奖惩公平。消除内部控制机制上的盲点和漏洞,实现风险控制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构筑内部风险防范的重要屏障。二是注重建立内控人力资源保障机制。通过员工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员工培训机制、违规责任追究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从而促进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确保每位员工、特别是重要岗位员工胜任本职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促进持续发展。三是尽快建立对常规业务和管理活动的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
(三)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行领导、部门负责人以及部门业务人员要认真履行内控管理职责,加强业务运行和管理工作的过程控制。一是严格落实会计国库对账制度。强化对账管理确认控制,坚决堵住资金安全风险。二是严格执行守库值班制度,消除库房库款安全隐患。三是严格对个人身份数字证书(CA证书)管理控制,强化业务授权、工作分责控制,明晰工作责任。四是严格发行库门禁管理控制。对发行库备用门密码不能变更的问题,建议支行积极向上级行汇报,争取得到尽快解决,消除发行库门禁管理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五是严格会计岗位人员强制休假制度和征信查询管理制度的执行。六是严格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尽快在银行开立支行机关工会经费专用存款账户;严格加强财务管理,严格库存现金限额管理控制;尽快安装机关财务室的防盗门窗,消除安全隐患。
一、要看错误事实是否能作为处理的依据。一个违纪人员可能犯有多个错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处理依据,写在处分决定上。作为处理依据的错误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所犯错误应具有社会危害性。即要看行为人实施的违纪行为是否危害了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侵害了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所调节、所保护的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
2、所犯错误应是违犯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党纪、政纪条规的有关规定,构成违犯党纪、政纪的错误。
3、所犯错误应已达到了一定危害的程度,应该追究纪律责任的错误。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作为处理的依据。
二、要看错误事实发生的全过程是否清楚,是否符合实际。作为处分依据的每一条错误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手段、原因、后果以及有关人员的责任等全过程都要清楚、明了。特别是对影响到定性处理的事实,哪怕是一个具体情节都要清楚。每一条错误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都有证据加以证明。如果作为处分决定或审查结论所依据的主要错误事实搞清楚了。对于一些不影响定性处理的细节,如果一时查不清楚,也不必纠缠,以免延误审案的进程,影响办案的效率。
三、要看错误事实中有关人员的责任是否已经区分清楚。分清责任,就是要分清在违纪案件中违纪人员应负的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因为对于同一错误事实,由于每个违纪人员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应负的责任也应有所区别。责任不同,处分也就不同。特别是对于涉案人员较多的案件,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起决定作用的人员。
2、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人员。
3、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自己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次要领导责任的人员。
四、要处理好几个材料之间的关系:
1、调查报告、处分决定与证据材料之间的关系。调查报告、处分决定是违纪案件事实情况的综合材料。证据材料是对调查报告、处分决定所肯定或否定的错误事实,经过调查所取得的依据。因此,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应与证据材料相统一。调查报告、处分决定所认定的错误事实,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否则,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就不能成立。
2、证据材料间的相互关系。错误事实所依据的证据材料之间,对错误事实的认定,应该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如果有矛盾,也要得到合理的排除,否则,证据所佐证的事实便无法认定。
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与企业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提升会计硕士职业能力这个目标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培养环节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培养条件、管理机制和合作培养内容等方面。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实习实践基地为例,总结“农大—瑞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该合作模式把会计硕士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选定的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瑞华培养为主,会计硕士深入到瑞华参加实习、实践和撰写论文,培养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会计硕士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优秀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效果
关键词:实践能力;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支持系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80-03
随着企业对高级应用性财会人才的需求的增加,本科会计毕业生在中、高职学生和研究生的“夹击”中弱势日益突出,本科会计教育面临挑战,也正在努力变化。这些年来,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了,相关的论述和文章屡见不鲜。但对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质及目标的认识还有可能进一步深入,相关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施的经验还有必要进一步交流,特别是像笔者所在的工科和商科共存的行业性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如何利用它的优势为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服务,是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关注的。
1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1.1 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是在实验或综合实训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概念,这样的理解有些肤浅。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的环节,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以指导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践教学需要采用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使他们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强调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会计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具备较强的操作及动手能力极其重要,而区别于高职学生,本科会计学生还应重视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及合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开发和培养,而以上这些,则可以综合为会计实践能力培养。
1.2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即“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和“职业技能的切实发展”。其中,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等会计专业知识,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组织及运营环境等有关组织和企业的知识,同时也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知识;而职业技能是以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为前提,包括智力技能和应用技能两大类。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亦即会计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知识方面,熟悉基本的经济和商业法律环境知识,掌握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管理会计与管理决策知识,理财和风险管理知识,审计,资产评估,税务及其咨询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另外,还要关注行业及企业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
第二,在智力技能方面,具有收集、组织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评价和解释复杂资料的能力,判断并得到合理结论的能力,项目的计划实施并编写简单研究报告的能力等。
第三,在应用技能方面,能够较熟练使用统计、会计和其他的信息技术软件,能够利用适当的媒介与更多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有效的工作,具备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有计划安排工作、有效管理时间、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目标都可以进一步细化并给予详细而明确的表述。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建立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体系中所有的课程、环节、内容、方法、手段的设计和实行都离不开对这各个目标进行的分解、分析、融合和呈现。
2 会计实践教学的环节
2.1 课程体系的建立
与培养目标相对应,可以大致将整个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三组专业知识课程,一组综合实训课程和二个毕业环节课程。三组专业知识课程,分别为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综合实训课程中包括“会计(审计)实务”和“EPR沙盘模拟”等课程,它们建立在所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之上;毕业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根据细化了的目标,每门课程都应明确其所执行的任务和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安排课程结构和内容,同时,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并保证其与理论教学环节整合、配合和协调。
2.2 实践环节的设计
总体上说,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实践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四种: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中最有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对那些理论性或综合性强,理解难度大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在课堂上对案例的讲解和集体讨论,课下的阅读、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追求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养成在复杂环境中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使其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同步实验。课程同步试验适合那些侧重于方法、程序和流程的课程及内容。在专业知识课中,如会计学原理中的簿记系统、财务会计中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和报表编制、审计中的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和报告的编写,以及税务课程上的纳税计算和申报等。在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课程中,同步的实验本身就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是将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设计一个仿真的公司制企业,模拟其管理制度及会计系统,以及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要求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系统地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审计、管理诊断和制度改进等工作。综合实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专业软件进行,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大学所学过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较强的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并树立自信心,以应对未来企业的要求和职业生涯的挑战。
(4)实习和毕业论文。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深入到企业之中,认知并参与企业实际的会计、审计或管理工作,是相应的应用技能落实和完善的大好机会,是完成学生到会计职业转变的最终环节;而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深浅和智力技能高低的主要方式,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习的地点最好选在大中型企业的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应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教师,真正上岗工作,切实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会与人共事的苦乐,计划未来的职业道路。
对于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本科生的论文应该以调研报告为主,字数在7千字左右,在企业财会人员和管理者的指导下,将亲身经历的东西进行概括总结,对企业的会计或管理系统及其运作、财务和会计政策、财税实务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客户的评价等方面做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论,并将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其中,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概括一下,虽然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不同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以及专业方向肯定有所不同,就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目前情况看,其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相互关系可参见下图。
3 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式及方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针对具体的手段和行为方式而言的,前者侧重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后者则关注于某个局部,比如一次课堂的讲授、一个实验的进行等。
过去的教学往往是采取以集体教学为基础,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更适合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
(1)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主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为主要目标,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提高适应不同环境及工作的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职业态度,以利于更长远、更广阔的职业发展。
(2)合作学习模式。“学会共处”是会计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多数学生的弱点,在其人格成长最重要的大学期间,提高情商,培养人际交往这个职业技能十分重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
合作学习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堂上,师生之间应加强互动和交流,要避免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游离在教师思维和讲授之外的现象出现。课堂下,多组织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增加交流,增加友谊,也增加创造力。
合作模式的开展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教学管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不断创新。总之,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机械的、绝对的,在复杂和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其综合而灵活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可行的方法,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学会生存”有所助益。
4 会计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
理论上的探讨要比真正实施并达到效果简单的多,会计实践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面临的问题很多,难度也很大,特别是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教学资料的建立和丰富
(1)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即实用性,应该重新整合每门课程的内容,比如财务会计课程,应该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作业环节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再比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课程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和协调,尽可能依据企业的管理循环展开论述,最好能使用较为真实的企业案例。另外,应与其他专业教室保持沟通,明确表达你对其所开设的市场、贸易、金融、法律、生产运作及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对教材的偏好,要强调其实用性,尽可能让学生将会计和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
(2)各种案例、实验题、综合实训资料的收集、整理、改写或编纂。
①案例分两种,一种是经典案例,另一种则具有时效性,不断更新、充实的工作量很大,而与课程理论部分的融合,以及案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设计及实施则更费精力。
②同步实验题具有较强的单纯性和标准性,其设计的难度往往不大,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写。
③适应于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综合实训可在所涉及的范围和难度上有所区别,比如只含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实训;由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相结合的实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实训,等等。现在市场上该类书籍越来越多,但综合性相对不够。对于像服装学院这样带有行业特色的高校,要想达到使学生具备特色优势,自己编写几套实训题是很有必要的,但首先需要深入企业寻找第一手资料,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企业的帮助,很希望企业的财会人员能加入其中。还可以鼓励优秀的学生参与,这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很好方式。
另外,可以和企业合作,制作一些录像,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流程记录下来并在课程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4.2 校内实验室、设备及软件的建设和使用
一般来说,综合实训在校内的实验室里进行,各种资料、设备和软件的购买并不是最困难的,而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是更需要认真探究的话题。首先是各种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及内容的协调,其次是会计、审计、ERP、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的使用及衔接,再次是实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及管理能力,等等。
4.3 实习基地的发展和校企合作的进行
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保证。笔者80年代初期读会计本科时,校企合作还是比较紧密的,近30年来,认识实现、毕业实习和论文环节一直是所有学校会计专业的“保留节目”。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引起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形式主义的盛行和学术风气的败落,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等各种原因,大多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所真正得到的机会和收获越来越小。也正因为此,对在校园里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对各种实验室的大笔投入就成了弥补这个“遗憾”的途径,但是,除了教育成本问题外,实训资料仿真的程度和工作情境失真的程度都会使这个环节的有效性打些折扣。
欣慰的是,近些日子越来越多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笔者所在的行业性的高校较容易地享受到本行业大企业家们伸出的手,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有望改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有了实现的良好基础。但热闹的挂牌仪式之后,如何让实习基地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做出努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所谓“走出去”,主要包括(1)给年轻教师去企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2)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结合双方的优势共同完成对企业会计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也会给教学案例和实训资料提供丰富的来源,也可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机会。所谓“请进来”,主要包括(1)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走进教室,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2)给每一个(或组)实习的学生聘请辅导员,指导实习,并参与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辅导和评审,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很多手段可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如果依托大企业,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财会人才,这将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更高境界。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教学理念得以推崇后,高水平财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保证,除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努力外,企业界的支持也将是极其重要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邵瑞庆.会计教学法研究―课程、模式、理念,立信会计论丛第2辑[C].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