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教学故事语文

我的教学故事语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教学故事语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教学故事语文

我的教学故事语文范文第1篇

一、词意相似,意味不同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诗人非常重视遣词炼字之妙。有的诗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思绪万千。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词意浅显,但情感却稍显复杂,尤其末二句,一反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之常情,偏偏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此二句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以及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的关系,我主要抓住“莫”字让学生细细体会,并用“不”字与它进行了替换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与“莫”虽都有否定意味,但“不”就是不,而“莫”为不要、不能,含有着殷殷叮嘱劝留的口吻,这一劝留,不仅见出江南的美好,更可见出游子未尝忘怀的故乡之思,以及游子那有家难归的无可奈何之情。这样通过抓住关键词替换比较,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便豁然贯通。

二、句有类似,主旨各异

古诗词短小凝练,虽然篇幅众多,主旨各异,但常常会在不同诗篇中出现相似的诗句。如果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将两诗混淆,不利于记诵。如课本中杜甫《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与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类似。往届学生在背诵默写时就常将两联记混。所以再教这两首诗时,笔者干脆将他们放在一起,让学生重点比较这两联的异同。结合诗境,经过揣摩、点拨,学生了解到虽然两联都以“出师”开头,都用了诸葛亮之典,但“出师未捷”作者重在对诸葛亮“出师一表”之后功业未成的叹惋,表达千百年来如自己一般的“英雄”壮志未酬的痛苦。“出师一表”作者重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这样通过对类似句的比较,学生不仅在背诵默写中再没将两句记混,而且对两首诗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三、内容相似,手法有别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数量不胜枚举,但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咏物、怀古、思乡、怀人、山水田园、边塞等,很多诗虽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内容常有相似之处。如学生在了解了李贺《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后,自然地想到了必修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那段精彩的音乐描写,有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背诵了起来。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描写技法和各自的艺术风格作了比较。明确了白诗侧重现实,多用比喻,着重写乐曲的艺术境界。李诗则侧重奇特的想象,多用夸张,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果。两诗虽然手法有异,侧重点不同,但都将那不可触摸的音乐表现得具体可感,不愧为“摹写声音至文”。学生不由地赞叹起作品的手法之妙,作者的才情之高。

四、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同一诗人,生活境遇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创作,最典型的如李煜、李清照,一个由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一个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因此在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时,笔者让学生将此词与必修4学过的《声声慢》作了比较。写于南渡前的《一剪梅》是作者写给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这份相思之愁不过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确如作者自己所言,不过是一种“闲愁”。而《声声慢》写于南渡后,北宋灭亡,丈夫病死,作者只身逃难,这时的愁已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之愁,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使是“相识”的雁,《一剪梅》中还能“云中寄锦书”,有望“月满西楼”,而《声声慢》中却已是“雁过也”,徒留人“正伤心”。比一比,两词的“愁情”差异便凸显了出来,学生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五、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文如其人,其异如面。”即是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诗人去写,仍会呈现出不同的情调和风格,透出诗人不同的个性。极具代表的是唐代诗歌创作领域的两大珠峰李白和杜甫。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笔者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把本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了比较。两诗同写了登岳阳楼之感,但面对同样宽阔宏伟的洞庭湖时,杜甫是“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关注现实,时刻不忘身世国事,以致“凭轩涕泗流”。李白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注重夸张想象,心情轻松欢快,以致“天上接行杯”“吹人舞袖回”,飘飘似仙,带人进入一个似真似梦的迷人境界。一个“诗圣”,一个“诗仙”;一个沉郁顿挫,一个飘逸豪放。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各具的艺术魅力便在比较中更加彰显。

我的教学故事语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儿童色彩 故事情节 游戏形式 想象天地

近期语文教学改革,“儿童立场”备受关注。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指出:所谓“儿童立场”,是指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发展,教育是依靠儿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从儿童的需求出发。快乐的童年,对于幸福的人生至关重要;快乐的语文学习,对孩子健康的成长意义深远。小学语文课堂学习,需要从儿童出发,以谋求儿童的发展为中心。

一、引入故事情节,增加童话色彩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可以说,缺乏故事的语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习。尤其是儿童,对于故事情节和故事形象具有与生俱来的兴趣。虽然教材选择了为数不少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但在教学时我们的处理常常会“剥皮抽筋”“剔骨取肉”,提取其中的所谓知识、技能训练点,置儿童对精彩情节的需要于不顾。因此,我们在适当关注文本故事情节的同时,应把学习自然引入儿童感兴趣的相应故事情境中,对儿童产生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富有童话色彩的学习过程,一定能赢得童心的青睐。

比如教学《恐龙》一课时,可以借助故事情境展开教学。

恐龙是孩子们极其感兴趣的事物形象,课文运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几种恐龙及近亲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列表概括恐龙的特点,同时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但这是得益于儿童对恐龙的兴趣,科学说明类文本及解读文本过程在专业性偏强的剥离解析中,难以唤起儿童整个身心的兴奋状态。于是,可以创设为“我们一起穿越侏罗纪”的故事情境:

一次,借助霍金假想的超级列车,我们一起参与体验“穿越时空”的实验,来到了侏罗纪时代。霸王龙、剑龙、翼龙……恐龙的世界太精彩了。可是,我们被惊心动魄的场面所惊呆了,忘了及时按下回转按钮,一下子停在了“侏罗纪”时代,而我们并不知道停错了地点,认为回到了今天。于是,我们下车了……

接着,借助多媒体动画(来自电影《穿越侏罗纪》片段等),演示遭遇几种恐龙及其近亲的历险经历,引导学生在紧张、好奇、惊险的故事情节中,观察恐龙的外形动作,介绍恐龙的习性本领,向同伴询问、诉说这群史前动物们的方方面面。这样活用文本语言,超越阅读体验。

然后,老师发现时空错误,带领学生登上时间列车,回到今天人类时代。我们简要总结文本中介绍恐龙的方法,谈谈学生心中产生的奇思妙想,布置课外用上学到的方法和语言,虚构一个自己遭遇某种恐龙的故事,看谁的故事更精彩。因为学习过程富有故事情节,孩子们如同走进一个童话世界,主动地研读文本、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运用文本语言同时富有个性情感地表达交流。这堂课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成了一个令儿童难忘的童话故事。故事情境,让童心在语文的世界里放飞。

二、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游戏色彩

传统的阅读强调“披文以入情”“读书有三到”,要求阅读者直面文本,心无旁骛;成人的阅读更是以“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追求“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主体是“儿童”,他们对文字的理性解读不具备足够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要借助大量记忆中的直观表象和生活中的活动经历化为思维语言。因此,在阅读中组织适当的活动,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激活每一颗童心,打开每一条通道,共同走进语文学习的天地,阅读对话就成了快乐的经历。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知道“气势汹汹”的意思?(老师喊来几位举手的学生到讲台前)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还不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卡腰,大声,凶恶地)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对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垂下头。(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

生:厉害,凶。

师: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野蛮。

师:讲不讲道理?

生:不讲道理。

师:这就叫“蛮不讲理”。各位“杂草”,杂草让小稻秧说话了吗?

生:不让。

师:这就叫“不由分说”,请回去。(笑声)

在这堂课上,阅读理解成了身临其境的表演,解读对话成了快乐的游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语言,而且使教学过程趣味盎然,达到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的目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活泼。

三、开辟想象天地,增强诗意色彩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可以说是童年的代名词。儿童的想象灵性十足,无拘无束,新奇而富有诗意。在儿童的言语想象中,绽开的白玉兰是“发射香气的大炮”;台风阵阵突袭,树枝一顿一顿的是在“立定跳远”;蜗牛慢慢地爬,孩子“好想知道它晚上爬到哪里睡觉”;一条条柳枝垂在水面,孩子看做是在“比赛钓鱼”……和成人偏重理性分析的阅读方式不同,想象是孩子们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孩子才能“眼中有形”,才能“如临其境”、“物我交融”,进而达到共鸣的状态。

我的教学故事语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实效课堂; 新课改; 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56-01

一、导入方法更新

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对整堂课的教学成败尤为重要,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一步。虽然高考语文占分比例很大,但学生却不重视,认为语文学习是可有可无的,认为学多学少考试时成绩是一样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是问题的一方面,而老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若课堂只是停留在总结段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分为多个步骤,在各个方面我们都应认真反思,寻求解决办法。其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艺术而新颖地设计导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散转向紧张,且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我结合我的语文教学总结了几种较为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对联、诗句补写法。高中的学生将数理化放在学习重要地位的原因是,这些科目能满足他们的挑战欲望,从而获得老师的肯定,而语文科目却缺少这样的特点。由于这一原因,我认为对联、诗句补写的方法恰好满足了学生的挑战欲望,从而使他们能动笔、动脑,也是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主动动笔的最好方式。尤其是我们在必修一学习了“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学生对对联的内容,结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的课堂中实施起来也就更容易了。比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还未进入新课,先为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联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对出下联。本文篇幅很长,半文半白,学生读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词语需要参考课下注释,于是就有学生偷懒不愿或没兴趣读完全文,但以这种方式进入文章,学生就会更加有兴趣,也会读得更加仔细,达到了疏通文意的效果。同时,学生对出的对联五花八门,他们评判好坏,商讨平仄,并选出一些让学生欣赏学习,同时还复习了对联的相关内容。通过此,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老师的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了。

(二)学生参与法。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悬念导入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二、通过讲课中穿插讲故事的方法来提高课堂实效

(一)讲故事提神。为提高学习兴趣而讲。讲故事主要起一个提神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在下午上语文课和一段时间的课本教学后讲故事。有时候教师自己也会感到上课非常地累,少了一些快乐,多了一些束缚。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还有的时候,上完一个单元,要讲练习了。这些练习是学生做过的,而且我也改过的,但还没有讲过。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会了,或没必要讲了(通过考查证明不是),但我总要让他们巩固一下。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厌烦,于是故事就上场了。

(二)讲故事提高教学效率。上课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上几乎没有什么困难。

三、让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提高课堂实效

(一)多媒体教学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多媒体那独特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变化的立体式演示功能,为语文教学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彩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受时间的限制,教学信息可反复地播放或有选择地存储,从而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教学信息的传递也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一式。

我的教学故事语文范文第4篇

一、教师泛读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将学生带进瑰丽的童话世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整体感知,拒绝过分肢解,以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想境界,以一种科学、正确的视角来对待语文教学。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但不喜欢搜肠刮肚地收集信息、整理思路来回答教师的提问,因为那样会破坏故事的整体性,影响学生对于故事的喜欢与理解程度。笔者主张,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泛读,以自己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无限的美丽想象,将他们带入那个瑰丽的童话世界。

在讲授苏教版童话课文《猴子种果树》的过程中,笔者就在文章泛读层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读到猴子的心理活动时,就加快语速,升高语调读出猴子的急切心情,读喜鹊、乌鸦、杜鹃对于猴子的告诫时,就放缓语气语速,以意味深长的口吻来读,读到最后,也运用自己的朗读技巧读出了猴子的懊丧与追悔莫及。可以说,这节课正是由于教师精彩的朗读,使得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既定的故事氛围当中,很好地理解了猴子所犯的错误在于没有恒心,没有主见,缺乏足够的耐心,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从儿童角度出发解读童话文本

一般来讲,童话教学课堂也有朗读、识字、解读文本几个板块的内容,其中在解读文本环节,以思想教育为甚。美中不足的是,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往往从我们历经生活磨炼后的成人心理出发,忽略了小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固有的形象认知与直观思维,在随意否定学生的认知以迎合教材答案的同时,也抹杀了孩子们学习童话的兴趣,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效果。笔者主张,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认知,多角度、多维度地解读教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讲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时,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们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白兔敢于和骏马赛跑,敢于和强手竞争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所以妈妈把蘑菇奖给小白兔也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但有一名平时较为怯懦,很少发言的学生举手问道:“妈妈在家里总说我不够自信,让我和不如我的同学们多比较,这样会增强我的自信。老师,是妈妈错了吗?”我一时语塞,顿时感到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简单对教材的理解一刀切的做法是多么的愚蠢。于是和这名学生解释道:“妈妈的做法没有错,是因为你平时就比较自卑、谦逊,兔妈妈也没有错,只是想教育小黑兔不要自负,要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所以才奖给小白兔的。”学生听完以后露出了笑容,在以后的课堂上开始不断地举手发言,不但语文成绩有所提升,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各科成绩的全面发展。从这件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多角度、多维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是多么重要!

三、重视课外阅读,以童话为载体,给学生打开一扇真善美的窗户

我的教学故事语文范文第5篇

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时刻用它来自觉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我就是语文”意味着语文意识与每个教师时刻同在,关注、有意唤醒语文意识,不仅是对学生而言,更是对教师自身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语文意识。

一、用“语文意识”夯实语文课堂教学

1.解读挖掘教材要带着“语文意识”

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窦桂梅老师上的《名著导读:三打白骨精》,她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读通、读懂《三打白骨精》这篇几百字的白话文故事,而是通过解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发现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反复叙事”的叙事方法,并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名著。例如,在理解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时,窦桂梅老师设计了用《西游记》里的原文来补充“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八字的平淡;在阅读村姑的“美貌”时,又翻出原文来补充“美貌”的浅白,等等。让学生在两相对照中明白了仅仅阅读白话故事,是很难品尝到名著的韵味的,必须阅读原文才能得到名著的精髓,激发了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2.教学语言要带有“语文意识”

王菘舟老师是用课堂语言抒情的大师。在课堂教学中,他常常妙语连珠,语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凝重,感情真挚,催人入境。可以说,他的教学语言是带有强烈“语文意识”的最佳典范。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的《慈母情深》一课,研读句子“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时,王老师凝重哀婉地问道:“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啊?”(生:粗糙的、疲惫的、瘦弱的)“这是我的母亲吗?我的母亲的脸曾经是怎样的?”(生:红润的、光洁的、美丽的)“不对呀!母亲的脸!”……“不对呀!母亲的背!”“不对呀!母亲的眼!”一组“不对呀!母亲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将语文的味酝得足,将情感的酒酿得浓。学生就这样在他诗意语言的引领下,悟得深、悟得切,感情被充分激发。

二、用“语文意识”观察日常生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把日常生活融入语文课堂。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生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1.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例如,学校教育的第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就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室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些,在过去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并不意识这些就是课程的资源。如今,经过老师的适当的点拨,已经拉开了学生识字的第一幕,学生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2.关注家庭,利用家庭资源教学语文

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能为语文教学增色添彩。学生家长的职业和职务各不相同,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有差别,社会经历爱好多样,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库。可利用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时机,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请有能力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家长指导背诵课文,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给孩子修改作文,提高孩子的习作能力;和孩子一同讲故事,训练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孩子做家务,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因为有家长的参与,孩子无顾虑,学习热情高,效果就好。

三、用“语文意识”牵手其他学科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语文意识,语文教学就可以渗透于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音乐、甚至数学等各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