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生问题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作者:张美玲工作单位:新乡学院体育系
农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知情况在对体育健身活动有何认识的调查表明,认为农民同样需要体育健身的占79.2%,认为体育健身活动是一种健康文明的活动的有85.4%,认为生产劳动等于或胜过体育锻炼的占80.2%,认为体育健身是城里人的事、参加体育锻炼是游手好闲的占10%。农民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农民不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原因方面,选择没锻炼兴趣占28.5%,没时间占55.4%,劳动太累占54.6%,不会锻炼、无人指导的占33.8%,没有体育设施占63.1%,身体好不用锻炼占6.2%(见表5)。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体育设施的匮乏是制约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豫北地区农民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体力劳动繁重,还有26.9%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等于或胜过体育锻炼,所以也就认为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可见农民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要使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深入人心,广泛开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橱窗、墙报、讲座、制作宣传单等行之有效的多种途径,宣传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享受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吸引农民参与健康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条件改善以后,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同样需要丰富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因此,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特别是一些简便易学、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适当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健康、文明的体育娱乐活动,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畅通活动经费筹措渠道。
可采用政府划拨一定专项资金,地方乡镇、行政村财政支出一部分,厂矿企业捐资一部分,农民个人交纳一点点的多种融资方式。充足的资金是保证农村乡镇体育辅导站、村体育活动场所发挥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利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资源,解决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增加,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地,配有简单的基本体育设施。若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特定的时间段对当地农民开放,将会快速有效的解决农村体育活动场所缺乏的现状。但这需要乡镇、村干部与当地学校协商,达成协议。发挥农村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缓解体育指导力量的缺乏农村体育教师是一支数量较大、相对固定、具有一定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建议主管部门和乡镇、村出台相应政策聘请他们在空闲时间担任体育指导员,体育比赛裁判等角色,指导农民科学健身。这样可以缓解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组织管理和指导的状况。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走出了一个与世界多数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在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却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7%,速度令世界叹服。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抗拒的今天,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盯住美元制度也受到以日、美等国家越来越多的指责。从2002年末到2003年初,日本、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纷纷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要么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美、日、欧并肩致力于全球经济稳定。”国际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下文将从人民币自身价值规律入手,从几个方面分析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一些问题。
一、人民币自身的价值规律决定其币值有上升空间
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资本市场也逐步开放,政府已不可能完全控制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为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尽管如此,我国的外贸顺差仍有增无减。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已增加到2864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也达到620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5位,说明人民币本身存在着强劲的升值动力。为了说明1994年以后人民币为什么升值,我们可按照货币购买力平价法(亦称PPP法)和按PPP法调整出的汇率计算出人民币GNP(调整后汇率指世界银行图表集转换系数),来计算出汇率与PPP的偏差系数K(K=调整后汇率/PPP系数=按PPP法计算的人均GNP/按汇率法计算的人均GNP)。K值越大,说明该国汇率与PPP系数差距越大,该国货币升值潜力就越大,当某国货币升值时,该国的偏差系数K就会减小。偏差系数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K值越小,反之亦然。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993年的世界各国数据,对86个国家(地区)的K值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人均GNP的提高,K值呈逐步递减的趋势。根据计算,发现当人均GNP在2000-14000美元之间时,K值与人均GNP呈明显负线性关系。用经济计量法,得到偏差系数K的数字模型:
K=3.69-0.0002Y2000≤Y≤14000单位:美元
K=0.9Y≥14000Y:人均GNP
该模型为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偏差系数K值平均水平。当某国K值大于模型值时,该国货币有被低估的可能,当某国K值小于模型值时,该国货币就有被高估的可能。1994年以来发生货币贬值的一些国家的K值为:巴西1.83(5370$)、俄罗斯2.16(5050$)、韩国1.26(9630$)、墨西哥1.89(6810$),这几国的K值明显小于模型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几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也是其偏差系数向模型值回归行为。
偏差值较大的依次是巴基斯坦5.05、中国4.76、印度4.06,其中我国的调整汇率是按1991-1993年官方汇率调整计算出来的。若按1994年初汇率1美元=8.7元人民币计算,我国K值为6.79,其偏差系数缺口(即偏差系数实际值与模型值之间)为3.8,人民币K值、缺口都远大于上述国家的任何一个,因而,1994年至今的人民币升值是补缺口行为,是向本身价值的趋近,随着近几年人均GNP的增长,我国的人民币K值缺口逐渐弥补,但价值规律本身决定了人民币的上行空间还很大,人民币的升值潜力也很大。
二、人民币升值,福祸难料
除日本指责中国因贸易竞争加剧日本的通货紧缩之外,美国、IMF等也都站到了逼迫人民币升值的行列中,特别是美伊战争局势,它带给中国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实际上还是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若美伊开战,欧美市场的安全性将相对减弱,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可能进入中国,从而使我国的投资、工业和外贸出口增长随之加快,但随着外资供给增多,人民币会相对“紧缺”,人民币升值这根“弦”势必将绷得更紧。届时,我们既不能突然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那样的话,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可能会升至到5:l至4:l之间,同时,又不能不考虑人民币流通状况,因为一旦人民币扛不住市场的压力而被迫升值,带来的动荡将更大,面对如此现状,采取措施消除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从放松外汇管理入手,调节人民币的实际升值压力,是政府应当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
三、人民币升值对外贸领域的影响
从1994年1月1日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逐步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取消外汇分成,目前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加入世贸组织后,若政府对人民币的干预程度降低,人民币势必不断升值,其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出口方面
1.出日减少势必影响经济成长,并加深失业问题。
2.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使几乎所有出口产业都遭受打击。不过享有外销低利贷款,外销退税,甚至以内销补贴外销的产业较没有受到此等优惠的产业,所受冲击相对较轻。享受优惠者多为比较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相关产业或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补贴收入,而极力维持生产,这些元竞争力的产业都可依靠补贴勉强存活。而未受优惠者,则有不少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无政府补贴而影响生产和出口,结果率先倒闭,造成反向淘汰,致使产业结构趋向恶化。
3.许多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污染,虽政府制订法律,规定加以防治,但不守法的业者,没有按规定进行防治污染投资,所造成之污染推给社会承担,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即使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这些企业的产品仍然可以出口。反之,守法的厂商因负担了污染防治的处理成本,相对前者缺乏竞争力,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无力出口而被迫倒闭,形成守法者遭受淘汰,违法者持续生存的不公平现象。
(二)在进口方面: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进口增加,对当地产业产生冲击,但受政府保护与未受保护的产业,所遭受的冲击程度不同。
1.进口有管制的产业,即受政府保护的产业,在政府控制之下,不致因人民币升值而增加进口。因此,此类产业并未受到影响。
2.受高关税保护的产业,因有高关税保护,此类产业仍相对有竞争力,所受影响相对也有限。
3.本地产业受影响最大者,是那些没有进口管制,亦无高关税保护的产业,因进口大量增加,加之人民币大幅升值,进口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当地同类产业无法与之竞争而被挤垮。
由此可知,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贸易失衡问题虽可获解决,但对总体经济产生极严重的伤害。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低效率的当地产业依赖政策保护,受冲击小或没受冲击而大多继续生存;高效率的产业,因缺乏保护,受打击大反而被淘汰。亦即出现劣币驱除良币,产业结构产生逆调整,整体产业效率相对下降,失业增加的现象,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金融方面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投机盛行,金融秩序混乱。我国的出口额的相当部分来自于加工贸易,所得只是微薄的加工费。尽管加大了在半导体、通讯设备及其他先进数码设备上的出口,但我国出日的优势领域,依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重估人民币会使我国的通货紧缩状况更加严重,并削弱国内需求。并且我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通过降低名义工资来维持我国的竞争力,我国的货币升值不仅不会缓解东亚其他经济体的通货紧缩压力,反而会使东亚地区变得不稳定。国内以美元表示的财富迅速增加,股市、房地产达到,泡沫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继续,而通货紧缩加剧;会导致财政危机、外汇危机和货币危机,那时通货紧缩虽不能转变为恶性通货膨胀,但最终可能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
四、人民币强势时期的对策思考
论文关键词:薄弱学校成因改造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大量薄弱学校的存在,是当前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过程中出现的老大难问题,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进程,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分析薄弱学校的成因,变革薄弱学校,势在必行。它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新世纪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何为薄弱学校
薄弱学校是相对于好学校而言的,指在特定区域内,办学条件较差,师生素质相对较低,教育管理不善和教育质量不高,办学效益和社会声望低下的后进学校。其实质就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因长期缺乏办学活力和凝聚力而导致教学质量差、社会信誉差的学校。薄弱学校是同类学校的落伍者和后进者,有的是因为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义务教育标准,有的虽然已经达到这个标准,但因为没有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社会要求,仍然属于薄弱学校。因此,薄弱概念其实是相对的。
薄弱学校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援助少,典型的“弃儿”表现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关心和支持不到位,在资源投入方面缺乏应有的公平和倾斜;教研指导不到位,缺乏针对性;社区和家庭帮助不到位。薄弱学校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和老城区及新建城区,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不高,教育意识淡薄,难以形成与学校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良好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
2.内部条件差一是硬件条件差,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存在着校园狭窄、校舍破旧、图书资料缺乏等问题。二是软件差。①教育观念落后。办学思想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兴奋点始终集中在应付考试和提高升学率上,与重点学校硬拼升学率,教育目标始终是关注少数人,牺牲一大片。②学校管理水平低下。表现为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差,“软、散、懒”,缺乏凝聚力,改革和开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或者是年龄老化,进取心减退,甘心做“维持会”;或者是班子内部不团结,彼此勾心斗角,内耗分散了精力,失去了人心;或者是人非所用,缺乏基本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导致学校管理混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得不到保障。③师资水平差。表现为群体素质不高以及数量和结构等方面的不足和不合理。缺乏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热门学科(如外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师资。学历合格和胜任工作的教师也不多。好教师分不进、留不住。④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问题学生较集中,学生流失率较高,小学校小班级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起点低、历史短、问题多,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⑤经济创收能力差。薄弱学校普遍规模较小,校办企业困难,缺乏“地利”因素,依靠出租房屋获利甚微,又没有择校收入和其他社会捐助,导致学校经济困难,教师收入低下,人心思走。
3.办学成效低表现为办学质量和效益低下,社会声誉低下。教育质量低下,反映在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缺斤少两”,不合格课程较多,完不成计划教学进度,学校升学率、毕业合格率和学段巩固率等各项指标均未达标;后者涉及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办学效益差,表现为学校规模偏小、师生比例不协调,造成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学校质量低、管理差、校风不正、社会形象不佳,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产生了“马太效应”,加重了对薄弱学校的不良印象。家长对薄弱学校避之惟恐不及,学生转学现象非常严重。
在现实生活中,各个薄弱学校的薄弱点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是全面的薄弱,有的是局部的薄弱。薄弱学校矛盾和问题的焦点,表面上看是在办学条件(经济因素)和师资生源上,实际上是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的问题。它有如下特性:①存在的相对性。它的薄弱是相对而言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也一定会在改革中消除。②形成的累积性。它是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由诸多消极因素长期负向积累而成的,要想消除必须作长远打算,综合治理。③薄弱的综合性。薄弱点逐步扩大为全面的基础的薄弱,要想治理必须抓重点,夯实基础④转变的艰巨性:历史的积淀和基础的薄弱,将使转变工作非常困难和漫长,因此,抓好重视内因变化、重在软件建设、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改革,将是转变薄弱学校的突破口。
二、薄弱学校的成因
薄弱学校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分析薄弱学校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造就了重点学校,同样,也因为缺乏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形成了薄弱学校:也就是说,薄弱学校不是单一因素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薄弱学校生成的外部动因
1.教育发展目标过高与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是现实国情,不实事求是,往往造成“大教育穷办”的局面。在教育发展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为了求得一时的政绩,制定教育发展目标缺乏科学的论证,只讲数字化和普及面,不顾现实条件与质量盲目发展的现象,结果出现了一大批不合格的中小学校。
2.义务教育统一目标与现代教育体制的矛盾义务
教育是国家统一任务,但同时又依靠“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来实现。而各地教育投入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状况,中央和省级政府又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难免会出现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学校。
3.城区改造动迁的原因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首先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在逐日扩大更新,老城区在拆迁,近郊区在新建。在这个建设配套的过程中,老学校尚未完成搬迁,新建学校尚未步人正视,这也是产生薄弱学校的因素。
4.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在经济领域形成的“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等价交换、优胜劣汰”等意识,不自觉地影响其教育投资倾向,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必然热衷于重点学校。这种社会资源配置倾向,政府很难控制拉平,结果对重点学校是锦上添花,而对薄弱学校无疑是雪上加霜。
5.教育结构改革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
促使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薄弱中学改为职业学校之后,有的抓住了机遇,成为热门学校.摘掉了薄弱帽子;有的则继续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薄弱学校。而原本属于中间层次的普通中学则沦落为薄弱学校。
(二)薄弱学校生成的内部动因
1.应试教育长盛不衰和家长望子成龙愿望日趋强烈的影响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应试教育,受到教育内外部评价制度的强化,也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引入“片追”的行列。因“”耽误而将成才心愿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一代人强化了其独生子女成才的愿望,不顾一切地追求升学率高的重点学校.更加了薄弱学校“弱者”的地位。
2.英才教育思想和重点学校政策的影响设立重点学校的政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任何政策都具有两面性,把中小学人为地划分出三六九等,使得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又进行了厚此薄彼有倾斜的分配,它保证了“快出人才”,但也使学校之间的差距开始扩大。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工程中,一些地方还没有及时转移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为突出政绩和满足个人利益,仍热衷于搞变相的重点学校。他们时常为本地没有几所“窗口校”或“样板校”而内疚,却从不为本地有这么多破烂不堪的薄弱学校而惭愧,抓重点学校真心实意,抓薄弱学校虚张声势。
3.薄弱学校自身的原因在外部环境逐渐有利的条件下,有的薄弱学校经过政府的扶持,抓住机遇,找准突破口,迅速改变了面貌;但有的薄弱学校则始终陷入薄弱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领导安于现状,恪守计划经济时代养成的“等、靠、要”思想.不图进取。
三、变革薄弱学校的策略
改造薄弱学校功在当代,惠及千秋,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教育的公正平等,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治理、改造薄弱学校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应该下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宏观对策:强化政府行为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薄弱学校问题对教育发展大局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解决薄弱学校问题摆到重要日程上来。
2.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办学条件(规划、用地、校舍、设备、设施等)、学校管理(人员配备、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年龄、学历、资历、政绩等)、师资队伍(学历合格率、职称合格率、骨干教师比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水平等)、学生质量(年辍学率、犯罪率、中考合格率.体育达标率等)、校风、班风、学风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分阶段达标标准,以“工程”的形式明确下来。
3.建章立制,把治理薄弱学校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市、县(区)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签订责任书。主要部门和领导建立薄弱学校定点联系制度,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4.制定配套性倾斜政策,加强薄弱学校软硬件建设在人事制度上,给予配套优惠政策,全力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是:利用利益驱动机制,建立于部流动制度,充实薄弱学校领导班子选配和鼓励优秀校长和后备干部到薄弱学校工作,严格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进修提高工作,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在师资建设上,对薄弱学校实行优先倾斜政策诸如优先分配师范毕业生.引进骨干教师和返聘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师(不受编制限制),鼓励和支持薄弱学校教师进修提高,鼓励组织地区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定期到薄弱学校支教、帮教,鼓励重点学校在师资建设方面与薄弱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在教师职称评定和各项表彰及住房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等。②在经费投入上,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具体做法是:政府部门从财政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中抽出一部分经费,按照市与区(县)规定的比例配置,设立一定的专项专用经费;从公办学校改制学费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经费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工作,逐年加大支援薄弱学校的比例;扶持薄弱学校校办企业,增强学校经济实力;发动群众集资助教等。其中,政府财政性投入占主导地位,在经费投向上,主要用于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新建、扩建和修缮校舍及专用教室,购置和维修教育教学仪器,帮助发展校园经济,适当改善教职工待遇等。
5.利用大众传媒,改善薄弱学校的社会形象,争取社区的资源援助改造薄弱学校的成效,必须经过政府及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多重检验,特别是改变了社会对薄弱学校的不良印象必须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和报纸等大众传媒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政府改造薄弱学校的意义,及时反映改造薄弱学校的成效,注意报道先进典型,突出薄弱学校教职员工新的精神风貌,以争取社区的支持。
(二)基本对策:加强薄弱学校改革
薄弱学校要加强内部各项改革,练好内功结合招生制度的改革,改善薄弱学校的生源分布。一方面坚持就近入学,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改善薄弱学校生源;另一方面推行升学指标分配与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挂钩的办法,逐步扩大定向生的比例,并适当降低薄弱学校的分数线。结合督导评估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综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把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在质量评价,注重从合格率、升学率、巩固率、缩小差距率、扩大优秀率和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敦育内外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把竞争机制适当引入薄弱学校,形成“以机制调动人,以精神鼓舞人,以服务凝聚人”的先进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职级与岗位津贴、工作实绩与奖励挂钩的制度,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级工资制和考核奖惩制,建立职、责、杈、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达到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目的。
(三)辅助对策:撤、兼、并、转
1.撤销借用企业破产的办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大胆撤销一些没有必要继续存在或没有改造可能的薄弱学校,妥善安置教职工。
2.兼并鼓励重点名牌学校帮助扶持薄弱学校,强弱结成对子,实行两个学校“一块牌子或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资源共享”的合作办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3.合并加强薄弱学校之间的合并和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取得规模效益。
4.挂钩上挂上联。上挂,一般利用师范院校的资源帮助薄弱学校办成附属学校的形式;下联,中学与小学联合,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5.转制对一些需要继续存在,但难以迅速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大胆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实行“学校国有、校长承包、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的新机制。通过享受新的政策待遇,使学校在全新的基点上获得发展的更大空间。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民营企业 文化特征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在经济学中又定义为经济利润,是由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管理咨询公司于 1989年首创的,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公司治理不完善,其企业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经济增加值”这一绩效评价方法可以在影响与改善民营企业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经济增加值”的作用
经济增加值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时,除了可以科学合理地考核企业各责任单位的经营绩效外,还具有如下普遍的作用。
1.促使企业克服盲目投资,树立权益资本不是“免费资本”的理念,节约使用权益资本,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从而有助于促进资本运作效率的提高。经营者会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权益资本不再被考虑为“免费资本”,他们不再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开始注重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加,以此来改善企业的EVA业绩和企业文化质量。
2.有助于提升与改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经济增加值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种绩效评价的指标,更是一种促进企业有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的手段。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它有两个优势:一是考虑了资金成本,把业绩与占用资源的成本联系起来,从产出与成本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决策的效果,扩大了绩效评价的范围,使部门与整体的利益一致,激励管理人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不断努力;二是对跨期费用项目进行适当调整,使长期和短期利益更好地协调起来,克服决策中的短期效应,符合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EVA被《财富》杂志称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1.民营企业文化是老板意志文化。这种文化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经历有关,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比如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或善于抓住市场的空隙,或技术创新能力强,或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或善于带动一群人打天下等等。这些独到的能力,使他们形成了掘金后无往而不胜的自信,同时又容易有心浮气躁的心态。民营企业产权归老板自己所有,虽设有许多管理部门,聘请了优秀人才,但老板常常越俎代庖,往往养成基层喜欢越级报告、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老板一人说了算的作风。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等,这种惟老板意志导致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导致 (投资)决策与行为的不科学性,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至于老板的意志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随即失去前进的方向。
2.民营企业文化是奋勇拼搏文化。民营企业大多是草根出生,因此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就是民营企业奋勇拼搏文化的体现。在浙江温州的民营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既能穿皮鞋,又能穿草鞋”。为了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他们不辞辛劳;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全力拚打。
3.民营企业文化是抢抓机遇文化。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就是通过抓住机遇,骤然发家的。老板疯狂的工作,能很快聚合资源,使企业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易于操作,员工形成吃苦耐劳、快干多干的作风,企业的原始积累迅速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确出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谁抓住了谁就能取胜。这时,广大民营企业利用自己的体制与机制的优势,一次次抓住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使企业站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列。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发展中,往往就表现为一有“好”项目就上,不管自己是否具备投资发展的能力与实力,不管是否进行了严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特别是财务可行性研究 )。
4.民营企业文化是重视感情文化。许多民营企业文化用亲情代替规则,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关系构成,这就违背了管理大师杜拉克所言的,家庭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庭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需要一位非家族成员。民营企业内注重乡亲、熟人、朋友,使管理具有非理性和落后性,阻碍经营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文化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就表现为以感情代替制度,以关系亲密与信任度代替指标考核,不能做到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这些特点,曾经在短时期内适应了市场环境,但却和变化越来越快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拉开了差距。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力量,更需要寻找有关途径尽快培育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三、“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对改善、提升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最新研究指出:“全球一场新的经济竞赛已经展开,未来会脱颖而出的赢家,将是能够抢先窥视并领悟新游戏规则的个人、企业或国家。”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有效应用“经济增加值”方法,可对民营企业文化的改善和提升产生如下影响:
1.有助于树立集约经营的意识,节约使用资本金。资本金是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并依股份金额对企业实施控制的重要经济资源。以往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将这些资本金无偿使用,头脑中根本没有资本成本的概念,因此,在有的民营企业中,出现了任意提高资本金数额的限度,或者一再追加股本金。大家知道,股本金也是资金,而资金这种资源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有限、稀缺的。用于投资的股本金来源于自有资本,也要考虑资本的机会成本,要使用“经济增加值(EVA)”的理念与方法。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是客观评价企业资本收益超过资本 (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成本后的差额大小的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运用。我们也要树立起这种观念并使用这种方法,不能认为自有资本投资是无本买卖,不需要任何代价。
[关键词] 农民失地 问题 原因 对策 探讨 就业困难 分红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29-01
一、失地农民的探讨
失地农民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的失去土地的农民[1]。在农民土地失去的原因上,从意愿探究的角度上,分为自愿失去土地和因外界环境影响而被动失去土地。
1.主动意愿
自愿失去土地的原因是农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户口等,以自愿失去土地为交换,自愿放弃土地的拥有权。
2.被动失地
被动性失地则是指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机构或个人为实现其需求而使农民放弃土地经营承包权以及其他衍生物[2]。比如农村因为修建公路搭桥等而进行的公共征收,或者因为企业建厂房的需要而向农民征地。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生活问题
1.收入下降
农民所生活的区域本来就是乡镇地区,一旦土地失去,农民就失去了在这片土地永久的生产劳作。长武县人民的土地不仅包括耕地,还包括果林,鱼塘等。这些土地多带来的是永久的收入,而一旦失去土地后,由于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和没有掌握专业的就职技术,农民只能通过打工,充当廉价劳动力等形式来补贴家用,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困境。
2.就业困难
目前市场上对劳动力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劳动力的选择上都要一定的标准。年龄,教育层面,技能等都是企业所考虑的问题。由于失地的农民在失地之前本身就是纯农民,所拥有的的技能也就是农业的专业技术,失去土地后所谓的专业技能也没有了意义。这些失地的农民生活的地方大部分是偏远的山村,受地域影响,农民们的思想相对传统,突破性的不强。落后的观念导致他们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意识不强。此外,在农转非的人员中,政府的安置工作也没有深入落实好,并没有及时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的介绍和培训,导致失业村民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因此,许多农民在失地后就面临着困扰的的就业考验,又因为失去经济来源,生活出现贫困的窘境。
3.生活缺乏保障
目前,农村的土地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就业和养老上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由于现在的征地补偿是“一次性买断”[3],一些农民获得失地补偿款后,并没有及时利用好有限的偿款,而去进行修建房屋,买车等消费,因而错过创业的机会。长此以往,随着赔款的日益花费,缺乏长久的收入,生活缺乏保障,生活质量也逐渐陷入困境之中。
三、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1.征地制度缺陷
征地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强制取得他人的土地并给与补偿的行为[4]。这是申请建设农村集体土地的唯一途径。但法律制度对于公关财产的的范围规定模糊。导致统一征收的土地主体不明,资金分配不均。
2.补偿标准落实出现偏差
目前的土地赔偿单一的针对土地面积单位进行理赔,却没有考虑土地长远的价值。因此,目前的土地赔偿标准不够完善,导致农民们的权益受到损害。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失地农民虽然户口向城镇户口转变,但是由于于长期形成的的城向距离结构跨越大,农民在失地后在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落实到位,没有享受到该有的福利。
四、对策与措施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问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深化失地农民的问题解决,帮助农民处理好生活问题。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根据现实基本情况,修正征地的补偿标准。即“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合计按年产值30倍计算,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补贴[5]。政府在统一控制土地征收,根据有关法规,提高补偿标准,保障补偿到位,不损害被征地农民利益。
2.在针对对商业性、经营性的土地征用上,可以组织农民和开发商集体开发,让村民成为股东,进行分红
以长远的分红入股的形式取代传统的短期土地赔偿金。培养农民的经商意识和长远的眼光,以分红的方式来获得长远的利益,避免因为失地而失去生活来源的尴尬境遇。同时,也要帮助村民培养投资的眼光,在获得土地赔偿款后,要引导村民进行正确使用,避免过度消费带来的不良影响。
3.将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科学规范化
长武县相关政府部门要对所征用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以长远的眼界对待村民的土地赔偿,并对村民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在赔偿问题上,不仅仅是根据土地的面积来进行赔偿,还要根据土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年限来进行统筹规划安排。
4.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和相关管理机制
在缩小城乡差距上,要依法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村民再就业。切实维护好失地村民在医疗,养老上的基本合法权益。
5.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村民的素质
可以举办相关技能培训班,让失业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加强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推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帮助失地村民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6.积极引导村民参加职业培训,并鼓励村民就地创业
出台相关政策对村民的创业进行扶持。比如资金鼓励,技术指导,管理咨询等。制定相应优惠减免政策。譬如在一定一定期限内,和相应范围内,对失地农民办理工商经营许可、经商办企业等给予优惠待遇政策。
四、结束语
农村失地问题深刻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由于农村的失地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我们应该果断面面,不逃避问题。因此,长武县政府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为失地农民而服务。从土体的赔偿问题和就业指导上,长武县政府可以针对性的对失地农民的进行相关帮助,譬如政策扶持,就业指导等。以此来促进长武县当地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摆脱经济来源不稳定的窘境。
参考文献
[1]周诚 《中国改革》[J].
[2]基维百科.
[3]基维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