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说明文

小学生说明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说明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说明文

小学生说明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标要细化,要更具有指导性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提的不够仔细,只有“阅读作品,还应注意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这一句,而这样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显得过于宽泛,缺乏指导性。虽然每一个说明文单元导读中都有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但是这些目标或者要求大多也没有提出具体方法,诸如“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此类,但是对如何来实现这些目标却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学目标的提出要注意包含这些内容:首先是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文章当中哪些内容是属于客观描写,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而哪些内容又是作者的观点,又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次要让学生将文章中有用的信息挑选出来,再看一看在这些信息当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最后要引导学生理清说明文的结构特点与写作顺序,弄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应当怎么去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学生才会明白去做什么、怎么去做,而不是将学习目标当成一种静态的东西,只是在开课前向学生呈现出来,而后便不再顾及,如果教学目标过大,还应当将其分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逐步去实现。

二、要全面解读文本,合理设计教学

在教学说明文时,许多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基本上采取以下几个固定步骤来实施教学。先让学生去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来让学生分析一下说明方法,最后再来分析一下段落大意或者文章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同时对于课文的分析又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而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全面,没能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对文本有一个全面而综合的把握,弄明白文本的主旨、表达方法以及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再寻找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确定合适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切实提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即便是对课文当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也必须以课文内容为根。例如介绍文章的说明方法,就要从说明对象、读者群体、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考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如果采取这样单纯的解释学生不会形成直观认知,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更不会对学生日后写说明文有所帮助,因此如何来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于文本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解读,然后再来解决教学的问题。

三、问题设计要合理、科学、有延展性

有些教师认为“任务驱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设想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设计问题时由于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使得问题没能成为驱动教学的“助力”反而成了一种干扰,这主要在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要么问题太难,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要么一言不发,要么无边无际胡说一通;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作费力,依靠主观臆断就可以完成,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虽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参与其中,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科学合理,问题更要有延展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须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才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学效果相应的也会得到提升。

四、说明文教学不能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失去语文的特点

说明文富有逻辑性,知识性、科学性也很强,但相对来说又缺乏趣味性,所以它的可读性也就低一些。许多教师对于课文当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不是实验就是展示,将语文课变成了一堂生动的科普活动,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氛围很是活跃,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仅仅成了课堂教学的观众,虽然对于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各类原理、现象等内容耳熟能详,但对于文章所用的写作方法、说明技巧等却涉及很少,甚至都没有给学生去对文章进行朗读机会,虽然学习结束了,但是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却丝毫没有什么帮助,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因此说明文的教学还需要把握住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生说明文范文第2篇

一、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价值

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应当构成其中的核心部分。通过朗读特定的文本,就能培育同学们具备的基本语感,同时也有助于留下深刻印象。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小学生通常更适合运用朗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这是由于,小学生通常并不具备较高层次的抽象理解力,因而只有借助直观朗读的方式才能透彻体会特定的文段内容。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如果多次朗读特定的语文文本,那么针对文本内容就能建立相应的理解,从而方便了后期进行的深入探究与学习。与此同时,针对语文学科进行的朗读教学也有助于塑造自信,让小学生尝试着大胆进行表述,通过朗读来抒发自身的深厚情感。由此可知,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最基本的朗读教学[2]。

从目前来看,多数师生已经认识到了朗读教学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在逐步探求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朗读模式。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讲,现阶段开展的朗读课堂并没有真正达到完善。究其根源,就是由于课堂朗读模式仍然较为僵化并且单调,在此过程中欠缺必要的趣味性。在进行课堂朗读时,多数小学生已习惯于跟随教师的思路来朗读课文,但是并没能在整篇课文中融入自身的真切体会。这种状态下,小学生并不能深刻体悟整篇课文的基本宗旨,因此不利于提升自身具备的语文理解力。因此可以得知,现阶段的朗读教学仍然亟待加以改进,师生应当探求趣味性的朗读课堂模式,确保运用这种方式来消除同学们对语文课堂的畏难心态与厌倦心态。

二、提升教学有效性

目前很多师生仍然依照僵化的朗读模式来完成课文阅读。在课堂的进程中,教师通常选择特定的大纲文本,然后带领同学们进行朗读。某些情况下,师生还会留意文本中的生僻词或者生字,对此进行重点的关注。然而实质上,形式化的课文朗读并不适合运用于现阶段的语文课堂,这是由于课堂朗读表现为僵化单调的状态[3]。因此,针对语文学科的课堂朗读有必要融入深层的情感,摒弃机械化的课文朗读。具体而言,针对语文课文开展的朗读教学应当包含如下要点:

1.朗读叙事类课文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中,叙事文占据了较大比例。具体在选择适合用来朗读的叙事类课文时,教师有必要密切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朗读的语文课文。通常情况下,叙事类的课文很可能包含较多的描述语言,教师对此应当指引同学们透彻领会叙事课文的基本线索及其关键内容。相比于高年级小学生,低年级小学生经常表现为相对较差的抽象思维。因此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教师通常可以选择趣味性或者短小的叙事类课文用于课堂朗读。这种做法有助于激发同学们具备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也不会感觉到课文朗读的乏味与枯燥[4]。

2.朗读说明文

一般情况下,说明文本身具有简明性与逻辑性的特征,与之相应的课文语言也表现为鲜明的风格。为此针对说明文而言,课文朗读的关键就在于透彻领会说明文的主旨与内涵,进而提炼出说明文的核心线索。实际上,某些小学生并不擅长理解说明文,经常觉得此类课文是单调并且乏味的。因此针对此种类型的语文课文,教师通常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说明文作为朗读素材。具体在朗读时,教师有必要提醒同学们密切关注基本的行文逻辑以及语言描述方式,通过简明的表述方式来凝练说明文的主旨,在此前提下获得全方位的课文理解。

3.朗读散文与诗歌

散文类与诗歌类的课文在整个课文朗读中占据了很大比例,对此应当加以关注。针对散文以及诗歌具体在朗读时,关键点应当放在语调与情感等层面上。这是由于,散文与诗歌本身都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小学生在朗读时如果能与作者产生深层的感情共鸣,那么就能达到最好的朗读效果[5]。例如:针对描述自然美景的散文而言,在朗读时就要融入小学生自身的体验,对于优美景物也应当产生联想。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应当为小学生创造形象且生动的课文朗读氛围,综合运用音乐伴奏或者情景模仿的措施来提升课文朗读的实效性。

三、结语

从本质上讲,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教学来传授学科知识并且培育同学们具备的语文素养。近些年来,新课改正在逐步深入;面对新的形势,语文学科的朗读教学逐步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更多师生也逐渐意识到了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学科中占据的重要位置。截至目前,与朗读教学密切相关的课堂模式仍处在改进中。未来在课堂实践中,师生还应当密切协作,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朗读课堂的有效性,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具备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2]葛东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周刊,2015(32):172.

[3]娄洪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232.

[4]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79.

[5]杨红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19+121.

小学生说明文范文第3篇

“得阅读者得天下”!在小语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团队注意到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所谓文体即文学体裁,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在小学阶段,基于文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未形成一定的模式, 教师的文体意识也比较薄弱。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认为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我校的15位语文老师及四年(2)班的50位小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教师对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1.你更喜欢上什么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7﹪ ,喜欢童话的占46﹪,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40﹪,喜欢经典散文的占7﹪。

2.你觉得孩子比较喜欢学什么文体?

喜欢童话的占61﹪,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9﹪。

3.据调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所占比例过大,你认为这种现象合适吗? 觉得合适的占70﹪,觉得不合适的占30﹪。

4.据调查,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在教材中加大说明文所占的比例?

72﹪的的老师认为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28 ﹪的老师认为不要加大说明文的比例。

5.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A、4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10%比较合适,37﹪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0%比较合适,16﹪的老师觉得说明文占25%比较合适。

6.你觉得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占多大比例合适?

87%的老师认为议论文占5%的比例比较合格,13%的老师认为议论文都不要也可以 的。

7.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觉得合理的占78﹪,认为存在弊端的占22﹪ 。

8.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9.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100﹪的老师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

10.你最擅长上哪一种文体的课文?

擅长教童话 的老师占31﹪,擅长教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老师占31﹪, 擅长教说明文的占38﹪。

11.你课外阅读更喜欢看哪一种文体的文章?

喜欢诗歌的占3﹪,喜欢童话的占15﹪,喜欢小说的占37﹪,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占31 ﹪,喜欢经典散文占12 ﹪。

12.你推荐学生读完不同文体的书后,和他们交流过吗?

62﹪的老师偶尔与学生交流,38﹪的老师没有与学生交流。

二、小学学生不同文体阅读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1.你了解语文课本中各篇课文的文体吗?

2.59﹪的学生了解一些,41﹪的学生不了解 。

3.你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78﹪的学生喜欢童话类文体,22的学生喜欢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文体 ,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文体的内容比较有趣。

4.你不喜欢学习哪类文体?

59﹪的学生不喜欢说明文,34﹪的学生不喜欢议论文, 6﹪的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类型的文体比较枯燥。

5.老师平时对不同的问题教法相同吗?

100的学生感觉老师在不同的文体上教学方法也差不多,它们更喜欢课堂上更具有趣味性,能在游戏活动中完成。

6.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含选读)就占91.8%,你认为这样编写合理吗?

85﹪的学生认为合理,1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

7.外国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居多,这与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00﹪的学生认为不同的国家没有可比性。

8.你认为哪一种文体更有利于你们的发展?

65﹪的学生认为童话类文体更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35﹪的学生认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作用,都能不同程度促进自己的发展。

9.你家里藏书最多的是哪一种文体的书?

100﹪的学生家里以童话类文体的书籍占多数。

10.平时老师上课后布置你们练笔较多的是哪一种文体?

100﹪的学生在平时练笔中以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主。

三、对师生问卷结果的分析

1.文体占据比例的客观性及主观性

从师生的问卷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教育大环境下,以记叙文类的方体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不同国体的区别,与国外无可比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区别。

从主观上分析,因为年龄的差异,在选择文体的形式上也就有所区别。做为老师更喜欢有个性特色或与生活情感经验相关的文体,例如诗歌、小说等。而作为学生,更喜欢童话类、神话及民间传说的文体,此内容更具有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而教师在教学方面对此类的教学也比较拿手。因此从主客观上分析,我们教材中的文体安排也是科学合理的。

2.文体意识的认识欠缺

“大而化之”是文体主导产生的弊端,因为教材上百分九十以上的文体相同,无论师生在学习当中就淡化了文体意识,甚至于无体而教,无体而学。老师在日常教学当中没有文体观念,文体意识薄弱,并未强烈意识到不同文体的教学形式应当是不同的。所以,学生无论在学生哪一种类型文体的文章都感觉差不多,也是导致了学生在文体意识的模糊。从课堂到延伸到课外,文体意识在小学阶段就处在零发展,零启蒙。

3.不同文体教学形式上的差异

从小学阶段来看,学生喜欢童话,喜欢富有故事性,趣味性的文章。那么,教师在教学当中对此类型的文章其教学方式应当是胜任有余的。学生不喜其它类型文体的文章,除其年龄特点的因素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诗歌、小说、说明文、应用文等等,教师如果对不同的文体都具有相对成熟的教学手段,那我们的教学必然能带到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学习。应当说,不同文体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其文体比重存在差异,作为老师应更深层挖掘不同文体的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教学策略

1.教师增强文体意识

老师是教学的主导方,只有教师自身的文体意识加强了,才能进一步挖掘教材,带动自己的学生去学习。

2.创新文体教学模式

不同文体的教学方式应当有所侧重,不同体裁的教学方式更要区别对待。不要以一带全,让不同文体的教学都穿同一件衣裳,这样会导致师生的审美疲劳。

3.加强课内外连接

从学生的家中藏书可见,童话横扫一切。作为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所教的,更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文体的书籍,这样才能让文体学习不断篇。

小学生说明文范文第4篇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媒体激趣,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教师针对课文所说明的事物,在课前有目的地搜集、整理素材,并制成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画面、文字、音乐、解说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从而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哪些环节中可以利用媒体来有效激趣呢?

1.导入新课,一睹真面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明文的教学,开局尤为关键。上课伊始,我精选了一段介绍金字塔旖旎风光与宏伟气势的视频,学生在震撼之余提出了诸如“金字塔到底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金字塔为什么能保存至今?”等一系列问题。问题驱动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习的事物感兴趣,往往会进一步产生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的强烈欲望。因此,对于课文中的说明对象,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必遮遮掩掩,适宜开门见山,让学生一睹真面目,既满足了好奇心,更吊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胃口”。

2.补充拓展,更上一层楼。说明文因篇幅所限,往往对所说明的事物取其精华浓缩介绍,留下了一些“空白”,便于教师根据生情、学情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留白”,适当选取资料进行补充拓展,让学生持续产生新的学习兴奋点。比如,在学习“金字塔结构精巧”一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品读文中有关词句后,出示了一段文字,并播放同步解说录音:“52度角是稳定角,而胡夫金字塔的斜边角竟能精确到51度50分9秒。胡夫金字塔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0.01米。胡夫金字塔的底边平均长度是232米,最长的底边和最短的底边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如此精准的数据,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之声,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些拓展性的资料,让学生站在更高处,对课文所介绍的事物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时感受会更深刻,朗读课文时情感会更强烈。

3.突破难点,四两拨千斤。说明文所介绍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或受时空界限,或因经验缺乏,或是认识盲区,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便形成了教学的难点。对小学生而言,《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介绍金字塔砌塔“垒石块”的过程便是难点。这是后人根据当时可能拥有的工具推测出来的方法之一,学生对于这样的方法毫无生活经验可言,理解必然存在障碍。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先……然后……这样……然后”等词语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想象砌塔的过程,进而播放了从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所播节目中剪辑的相关演示,并配以课文文字的同步解说,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垒石块”的过程,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借助视频结合课文练习解说,在语文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当学生认识出现“盲区”,理解出现“断层”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四两拨千斤”地突破教学难点。

4.课外延伸,曲终意未尽。一节好课应善始善终,结课时应该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说明文的教学,不能将学生的认知仅仅囿于课文所介绍的事物,而应由此及彼,由“这一例”推而广之到“这一类”,把学生引入到更为广阔的探究世界中。“感受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的三维目标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金字塔的“宏伟而又精巧”与古埃及人民的“勤劳而聪明”联系起来,把“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感受全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为此,我由文中的金字塔向外“发散”,精选了能代表古今中外人类文化遗产的典型建筑图片,配上了音乐与解说,图、文、声并茂,在结束新课之际给予学生视听盛宴,更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精神之旅。课虽终,但学生久久沉浸其中。这样的趣,没有局限在认识金字塔的兴趣层面上,而是逐步上升到探究人类文化遗产的志趣上来,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二、实践体验,相映成趣

朱熹曾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过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可见体验之重要。说明文的教学,需要让学生“联系自身的体味”,或动手操作,或动眼比较,或动脑鉴别,蕴趣于体验,体验中学文。《埃及的金字塔》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体验点,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到说明文学习的别样精彩。

体验:算一算,石块到底有多重?

(1)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埃及金字塔的“宏伟”?(课件相机出示文字: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

(2)2.5吨等于多少斤?(出示算式:2.5吨= 千克= 斤)(随机问一学生)你体重是多少?(再问一学生)你呢?

(3)你们的平均体重约70斤,算一算:5000斤相当于多少个五年级学生的体重。(出示: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相当于 )

(4)同学们,你们刚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你们同样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一算,巨石究竟重到什么程度,我们就更清楚了。带着这种具体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算一算”的方式。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不太常用的“吨”转化成熟悉的“斤”,再算出五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最后将巨石的重量“2.5吨”与五年级学生的体重进行比较,用“……相当于……”的句式练习说话。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把对石块重量的认识生活化、趣味化,又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语言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迁移运用。

三、情境表演,妙趣横生

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当以轻松、愉悦的教学,使语文课有滋有味,使学生的学习有情有趣。情境表演,常见于写人写事的记叙文教学中。其实,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如若有选择地创设表演情境,师生、生生在情趣中对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对“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的介绍,语言平实,描述准确,用词严谨。如何让这部分课文内容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在引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想到了表演的方式,于是便有了以下教学情境。

师: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此时,你们都是建造金字塔的工人。炎炎烈日下,你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而我,从遥远的东方来――

情境一:这位大叔,你好!你们面前的这块石头挺大的,大约有几吨?这么重的石头,你们是怎么运过来的?

情境二:我看前面这段路坑坑洼洼,而你们面前的石头这么多,这么重,你们准备怎么运过去?能行吗?你们怎么就想到这样的方法?

情境三:这位老爷爷,打扰您一下!在您东南方向已建好了一座金字塔,塔那么高,石块那么多那么重,你们是怎么一层一层地垒上去的?

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角色的转变和语言的渲染,再配以抹汗、摇扇等动作,设置了“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工地”的场景,在趣味盎然的对话中,学生对金字塔的认识进一步内化,语言能力得到锻炼,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课堂有了交际情境,学生有了倾吐欲望,课文语言也便有了魅力。试想,如果教师一本正经地空洞讲解,一厢情愿地机械训练,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小学生说明文范文第5篇

1.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2.一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即每一章节的标题如第一章)

3.二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四号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即每一章节的下一级标题如:1.1)

4.三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小四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二级标题下的小标题如1.1.1)

5.中文“摘要”两个字应该是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应该设置为一级标题。

6.中文摘要内容字体应该为宋体小四,两端对齐,行间距为1.5倍或是20磅。

7.“关键词”三个字应该是黑体小四,其后为关键词(宋体小四),关键词数量为4~6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要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8.“目录”两个字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9.文章正文应该是宋体小四

10.文章正文段落行间距应该是1.5倍行间距或是20磅,首行要空两格。

11.文章正文段落格式应该设置为两端对齐

12.文章中出现的图片,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图片下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图片及其中英文说明文字应该位于同一页。

13.文章中出现的表格,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表格上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且文中表格的风格要保持一致,表格内容的字体,字号设置要统一。表格的宽度不应该超过正文的宽度。表格如果转页的话,在随后的页面上应表明如:表一(续)

三年级数学论文范例鉴赏: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涉及一般应用题到典型应用题,从一步应用题到几步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普遍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解答方法,也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归纳、综合,让学生从已学习到的解题方法中找出规律,把握特点。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整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教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切入点。我们知道解答一般思考应用题的方法是:问题〈--〉已知。解答过程是:1读题,2分析,3解答,[列式],4检查。而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最难的是要教会学生把这个程有机的结合。于是,我就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知道解题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应达到的目的,使学生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这道应用题时,我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学生思考:这道题说的什么事?有几个班栽树?拿个班栽得多?“一共”是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什么方法?这一串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把解题的方法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教会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从问题〈---〉已知的一般的解题方法。

小学三年级应用题中还涉及到许多典型应用题。如:路程除以速度=时间,总产量除以工效=工作时间,总产量除以单产量=数量,总价除以数量=单价。之所以把它们叫做典型应用题,是因为这类应用题有着极强的规律性。虽然这类应用题也可以用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但如果学生把握到它的规律性,用它特有的典型关系式来分析、解答就会更加简便。例如:商店有12箱水瓶,每箱5个,每个10元。着些水瓶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这道题是求总价,关系式是:总价=单价乘以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