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商标、商号还不是无形资产的全部。现代会计理论认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资产的总体。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直接触摸到的隐形存在的资产。所以它实质上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法定权利、特权或优势的固定资产。拥有这些资产的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特殊的有利地位,从而使企业获得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益。 我国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20条规定“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指由国有企业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 对生产经营与服务能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 遵照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规定并参照国际惯例,无形资产的基本内容还应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的使用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设计等工业权;商业秘密;土地使用权等。

一、导致转制过程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客观方面的原因

无形资产的特性是导致其易流失的客观原因。

1、无形性。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其功能作用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反映,只能存在于在观念中,因而它极易被人们忽视。在改制中,就会存在低估和不确认无形资产的现象。有些无形资产如企业形象、自创商誉、厂商品牌等没有加以核算和反映,在对外的财务报告中也不加以说明;或者无意或有意忽视转制企业的专有技术、专门人才、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对于商誉等无形资产也不加以确认等等。常常会由于遗漏这些无形资产项目而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

2、不稳定性。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其可以为企业带来超过一般企业的盈利水平。但这种盈利水平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依赖于人为的估计和判断。而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会受环境的影响;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也是一样,特别是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技术进步加速,对无形资产可使用年限(主要是带来超额收益的年限)产生了影响,尤其是技术型无形资产,很可能一项无形资产才开发出来就走向了淘汰。这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到在企业转制时对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一些企业就可以利用无形资产的计价做文章,操纵价格,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导致转制过程中无形资产流失的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无形资产缺乏利益主体的关注。作为企业重要资产的无形资产,其作用是可以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它应当是企业经营者关注的焦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无形资产的状况优劣以及是否完整、安全与其经营业绩评价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缺乏关注,其现实表现为淡薄的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保密意识和缺乏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而面临转制时,由于经营者占大股的政策,使得经营者在企业资产的评估问题上又成了名副其实的“当事人”,更是很难要求其公正地来对待本就容易被其他人忽视的无形资产了。

2、无形资产的价值的不稳定性需要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作价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但无形资产的评估作价仍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评估市场尚不能有效运行,无形资产的评估缺乏统一的权威性标准,转让无形资产的价值缺乏合理的评估和认定,使得不少接收方利用资产评估这一手段与少数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合谋",来人为地操纵无形资产价值,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由于缺乏对评估机构的有力的监管,这种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惩处,使得评估作价问题导致的无形资产流失成为其流失的一个主要渠道。如在价值评估中,由于评估机构鱼龙混杂、人员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加之受无形资产价值不稳定的影响,使得评估结果"弹性"很大,对无形资产的估价有些"随心所欲",低估无形资产的行为就有了发芽的温床。

3、缺乏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改制过程中,有些国有企业的上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国有无形资产的监管无力,不能注意保护。在对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评估时,对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的考核和监控没有无形资产的指标,缺乏奖惩制度,对其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经过这些年的建立、修订和完善发展,我国关于无形资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已有所发展,但相对于无形资产的发展速度,法律法规仍存在着滞后性,尚不能完成全面保护无形资产的需要。如,关于无形资产评估的法律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缺乏对产权交易中无形资产计价、评估、转让的审计监督,缺乏相应的审计法规和制度支持。

针对以上主客观原因,在转制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国有企业转制之前,即企业经营者代表国家负责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

1、企业经营者代表国家负责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求其要有用法律手段确定无形资产的意识。

企业无形资产要及时登记注册,取得合法的权利。这是使自己的无形资产获得法律保护和外商承认的先决条件。在法学中,资产被表述为财产权。要主张权利,首先必须依法享有权利。企业对自己的无形资产必须及时依法到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去登记注册。如专利要到专利局,商标要商标局,土地使用权要到土地局,企业名称要到工商局。企业应重视对自己所拥有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的国外注册工作,做到未雨绸缪。如果企业转制,还有可能有外资参股,企业的经营者要充分利用《专利合作条约》和《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等国际团体定提供的简便程序,节省费用的便利条件,及时办理国际注册。

2、企业经营者代表国家负责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求其有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保护机制的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其中包括了建立相应的企业无形资产保护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发达国家大型现代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都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国家经贸委决定在“九五”期间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机构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速科技和经济结合。所以,在依靠无形资产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全方位管理,自觉运用我国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就要求企业首先从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着手,不断提高企业依靠无形资产的效益贡献率,同时,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又懂法律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员工队伍。

二、在国有企业转制过程当中,

1、开展对无形资产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无形资产内部审计制度,应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无形资产的全面管理;应充分关注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核算;应实施无形资产的监管,及时的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

2、规范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严格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程序进行:

①申请立项。

国有无形资产占有单位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交无形资产评估立项申请书,并附财产目录和相关会计报表等资料。获准立项后,再和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签定委托评估协议。

②调查核实。

在委托单位提供资料的前提下,受托事务所对无形资产的相关数据、文字资料,特别是产权关系,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技术成熟度等是否真实可靠作出鉴别。

③评定估算。

根据对评估对象的调查核实后的全部数据与资料,进行全面权衡和整体性综合分析、计算设计编制明晰的评估报告书。

④验证确认。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调研报告;校企双向互聘;“1+N”教育团队;数字校园平台;课程资源

[DOI]10.13939/ki.zgsc.2017.06.085

近年来,基于物流行业与企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物流人才,深受企业和行业的欢迎,也及时解决了其用工需求,各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高职高专院校间也常常通过培训、交流、分享的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现就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 专业建设方面

1.1 调研报告对专业建设至关重要

物流教育专家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薛威教授曾强调专业调研报告对于一个专业的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调研应着重对多方主体进行调研,这个多方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企业、毕业生,而且要把调研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走形式,最后得出非常珍贵的数据和结论,为建设好专业提供支持。很多高职院校每年也有类似的调研报告,有的是老师的课题所进行调研得出的数据及结论,有的是委托专业的调研公司进行调研而形成的报告,如麦可斯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报告,这一报告非常详细,针对专业建设方方面面都有统计结果及说明,但是这样的报告更多时候停留在管理层,并没有给每位专业教师查看或留存,要么即使有机会获得该报告,很多专业教师并没有认真阅读并仔细研究其中的数据及结论,为教学及专业建设所用。老师们应该深入学习调研报告,而且还应掌握专业调研的方法与技巧。

1.2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可以采用“校企双带头人、校企双骨干教师、校企双向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很多学校可能目前还停留在单向的教师队伍建设中,该新模式认为不仅应把老师们培养为学校的带头人,还应使其也成为企业的带头人;不仅应把老师们培养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还应使其成为企业的骨干教师;不仅学校聘请企业专家进学校授课,企业也可以聘请学校老师为企业培训或工作。这种新模式对于老师的培养质量要求是极高的,但这一模式正体现了技能、企业实战能力是高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

(2)采用“1+N”的教学团队模式。该模式具体指:一门课程由1位专任教师主讲,其中某些课程内容聘请多位企业专家分别授课,就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部分为学生进行讲解。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团队模式,主讲教师与企业教师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企业专家可能很懂实践,但不一定懂得教学,不一定懂怎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好。因此专任教师会给予企业专家教法、教态、重难点划分等方面的指导;而企业专家也要与专任教师交流准备给学生讲什么,怎样讲,某一知识点企业实际是如何做的,这样的双向互动既可以提高企业专家的教学水平,也可以让专任教师掌握更多企业实践经验,最终共同将一门课上好。作为教学团队一员,企业兼职教师们也可以参与年终评优,好的兼职教师会给予现金奖励。另外,这一模式可采用双薪制,即企业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的课时,学校既给企业兼职教师课时费,同时也给主讲教师课时费,因为主讲教师对其进行了职教水平的培训,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目前这一模式已得到很好的实践应用。

2 课程建设方面

2.1 最好不要交叉授课,一位教师讲好一门课

对于到底是让老师们不固定所上课程,什么课都能教,轮换上;还是让老师们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固定一门或几门课程,很多学校还比较犹豫。有的学校可能采取了前者的做法,认为可以锻炼老师的专业全面性。有的学校可能采取后者的做法,认为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专心上好一门课也不错。这里推荐第二种做法,但绝不是给老师减少工作量和降低难度。因为能把一门课上好,是一个持续改进、积累的过程,老师们才会感觉课程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会不竭余力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搜集有关课程建设的视频、图片、案例等各种教学资料,用毕生的精力去建设好一门课程,每次上课每次都有改进,都有提升。如果交叉上课,多年都不固定,这样实际上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

2.2 师生共建课程资源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上课不仅仅是专任教师自己的事,老师们也应发动学生们利用去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拍摄各企业的各种单证、实物、设备、流程说明等照片或视频,并提交到公共的交流平台上,大家共同学习,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比起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发动学生一起搜集资料并学习交流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2.3 数字校园平台是课程建设的强大支撑

数字校园平台是可以供老师们实施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件、作业、资源的,也可以供学生们各种信息及完成的作业,也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它不同于普通的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往往是单向的无交流的学习资源,而这种数字校园平台给了老师和学生们更多的互动及交流空间,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网上实训任务,进行各项数据统计等,能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3 实训室建设方面

3.1 实训项目的开发

实训项目的开发不是哪一位老师独立开发出来的,这势必受到个人思想的拘束,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开发都是由多位专任教师与实训中心的老师们一起开发的,需要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训项目应设有单项实训、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实训难度、所需知识层层提高,循序渐进,实训项目需体现专业性、丰富性、实用性。

3.2 实训中心的人员配置

很多学校物流实训室或实训中心没有设立专人进行专项管理,往往是一个系仅有一两名管理员管理该系所有专业的实训室,没有针对性,对其管理停留在广泛的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基本保障上,而且这些管理员教师往往是合同制的,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差。较好的做法是各专业的实训中心都应配备专门的实训中心主任、训指导老师、内勤老师等,并且这些老师们应都有编制,职称可以走教学系列,主讲教师与实训中心这些老师职责不同,应各司其责,实训课的排课与理论课的排课分开,实训课排课由实训中心内勤老师负责,每次上实训课,主讲教师都会配1位实训教师共同授课,实训中心负责每次上课所需的设备调试、耗材、课程结束的场所及物品的归位等。传统的实训室人员配置无法让主讲教师提高上课效率,各种实训设备的养护也是非常欠缺的。

4 社团建设

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立社团或重视社团的建设。社团人员一般负责协助老师对实训室卫生进行打扫,对叉车充电,并对其他设备、物品等进行维护、保管。只要加入物流研习社,就有更多参加物流竞赛的机会,有更多时间在实训室与老师进行交流及操作,技能娴熟度都大大优于一般同学,在就业上非常有优势,社团成员就业对口率极高,执行力好,非常受企业认可,达到了多赢的良好局面。

好的做法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但一定要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变通和调整。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平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多学、多思、多讨论,也不断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学生学得更好、企业更加满意、学校发展更好。

参考文献: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将物流师职业划分为四个等级: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而中职学生对应的是掌握物流员的相关要求,因此,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物流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适应物流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操作型技能人才。所以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更要明确操作和实训课的教学,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将来要从事的岗位和相应岗位要掌握的技能要求。

一、传统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按照知识体系来设置,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在课程实施中把掌握学科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培养对象能力的标准。

传统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课程内容重复。比如仓储配送实务、物流技术装备实务两门课程中部分内容存在重复,学生在仓储配送实务学习的知识点,在另外一门课程中又会遇到,如果任课老师对整个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握不够,将重复部分知识点作为新授课内容进行精讲,这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不同课程、教材之间的知识点重复现象不仅在专业基础课上出现,在专业核心课程上也依然存在,倘若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这种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二)课程结构配置杂乱。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确保学生形成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当前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中,缺乏针对用人单位对用工需求的调查,在课程开设方面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略技能课程的开设,实践技能课程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技能课程的开设与理论课程联系不紧密,技能实践课程开出比例不够、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实践生产需要等。此外,合理的拓展课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缺失的。 (三)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部制订的《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学指导方案》明确指出:中职是培养一线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这就明确了中职学校应根据物流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很多学校在开设本专业时,为了节约成本,省事简便,并没有深入区域物流企业、物流行业进行调研,而是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简单照搬至中职学校,这就导致培养对象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楚。

二、设置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一)培養目标。以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物流专业为例,主要面向粤西及桂南地区生产、商品流通及物流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掌握现代物流基础理论、具备物流业务操作技能、具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能服务一线从事订单管理、物流客服、仓储配送、运输管理、报关报检等工作的物流一线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按能力阶段递进式进行模块化分类,即整个课程体系为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同时将岗位技能实训课程分解至不同能力培养阶段,摆脱先理论课程,后集中实践的方式,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教学同步。四个模块化课程分阶段、按能力递进逐步开展,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培养不同职业岗位的对应核心课程的通用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培养学生不同岗位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专业拓展课程将各工作岗位从业资格考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开展针对性强调培训,使学生具备不同职业岗位的从业资格。课程体系结构图见图1。

图1 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三)课程内容设置。要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应对当前主流的企业文化、岗位能力以及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并分析得出企业所需的人才结构、岗位专业技能及其他综合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建立课程体系,确定阶段性课程内容及考核考评依据(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阶段性学习合格证书),并最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物流行业发展变化较快,除了要了解企业对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还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物流人才的新技能,这些都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报告结合中职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物流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装卸搬运工、仓库保管员、客户接待员、分拣配货员、单证信息员、运输调度员等岗位。通过分析,将不同工作岗位分成不同职业方向,并就岗位所需技能开设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制定不同阶段需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见表2。 三、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是针对中职物流专业毕业学生所能从事的岗位,通过分析岗位核心能力需求,以及从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根据岗位能力构成不同的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方面,改变原有先理论课程,后集中实践的模式,将理论课程按岗位知识的相关性及难易程度进行由易到难的分解,形成知识能力模块,把实训课程按岗位分解至每一个能力模块,做到理论知识模块与实践知识模块同步,理论指导实训。同时,在不同模块开设相应考证课程,作为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导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34-02

前言

物流是服务性质的行业,追求的是客户的满意度,而其贯穿物资流通的所有环节,就第三方物流而言,有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物流服务质量,降低客户满意度,所以对物流从业人员,尤其是营运经理来讲,他们必须对物流的整体流程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办法。《物流管理概论》是本专业的入门基础课,其教学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内容多且杂,与学生工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现在将其更名为《物流专业导论》,既是为了使上述情况得以根本改观,也是全面贯彻执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的教改思路与“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职教改革理念。本课程通过改革,按照面向工作过程的原则构建课程框架和课程体系,按照知识、岗位、技能、实际应用等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特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的兴趣,使学生正确把握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对物流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物流科学理论打下基础。帮助学生今后在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实际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最终满足物流公司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实际情况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一)课程开发原则与教学内容选取

为了贯彻新时期高职教育“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导向,以任务为具体实施方法”的教学理念,根据行业相关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将原来一学期48学时的课时量缩减为l周,课程与实训紧密结合,简明扼要,不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冗长,结合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确立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充分体现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与现代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贴近。

(二)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讲授与网络教学结合

通过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与方法,为今后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指导方向。在教师的讲授中,学生的思维围绕着教师的思维,教师带动学生开阔思维,寻找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我们开发了立体化的物流信息网站,实现了在线答疑和考试系统,建立了网络教学课程,包括录像、课件、教学资料、参考书等资源。

2.问题驱动法

针对物流基础知识点多的课程难点,全面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业务案例一引入问题一围绕问题提出知识点一解决方案一总结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项目式实践教学

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方法,除了参观物流企业、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座等形式,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还特别设计了几个序列化综合实训项目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比如在情境一,物流基础知识准备中,我们让学生分组查找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的资料,并上台逐一演示。在情境二中,让学生进行企业调研,完成调研报告。

4.案例导学方法

改变纯讲授的传统做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导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的描述,引导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并在对案例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这既是针对这门课程内在实践性需求而开设的必要环节,又是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经验、提升能力的有效补充。本课程设有丰富的、典型的、动态更新的案例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选取的绝大部分案例都是来源于企业真实事件,能够吸引学生,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

(三)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与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时表现(30%)。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出勤、课堂练习发言是否积极等;

2.阶段实训(40%)。在每一学习情境结束均有分组实训项目;

3.最终考核(30%)。主要体现为调研报告和视频分析比赛结果。

二、本项目的特色、意义及推广价值

(一)本项目的特色

第一,本项目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多元化,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

第二,案例引入、情景模拟、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全程,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教学系统,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

第三,建立了“成航物流信息网”,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学习资源等拓展学习资料,为学生课后学习、网上辅导提供了一个绝好平台。

(二)本项目的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学院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院示范专业建设,提升学院在示范院校建设中的地位,学院制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贯彻“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思想,本课程打破传统学科框架,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四个学习情境,形成物流管理应用性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结构,采用“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即“能力为主,知识为辅,知识为能力服务。”

该项教育科研拟从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进一步优化本课程结构,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从根本上保证本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并希望为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基本途径,提供理论的依据和教学实践的素材。

(三)本项目的推广价值

本项目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对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分析确定的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进而开发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和教材、课程设计、学习环境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强调均衡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共创性,我们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张扬个性,自我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就上述而言,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本项目研究中的突破点或创新点

1.打破传统,创新课程内容。将《物流管理概论》改名为《物流专业导论》,课程课时量减少一半,既像课程,又似实训,简明扼要,不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冗长,结合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确立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充分体现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与现代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贴近。

2.本项目致力学生综合素质。课程目标多元化。不论是知识传授,还是实训操作均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

3.校企合作实体化。本专业目前与成都将近二十家物流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有非常丰富的校外实习基地资源。本课程的实训项目之一就是在教师安排下,到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参观以及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形象生动的实物展示和实地调研理论联系实际。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针对我国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关键词: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2101

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这与一本院校、二本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因而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时量占比较大的比重,基本达到总课时量的30%,而一本和二本院校的这个比率通常只有20%。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立的好坏不仅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前景更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就业。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全面

三本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只包含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毕业实习等,内容比较单一,完全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物流专业课程的实训大多是带领学生去专业物流公司参观一下,了解一下基本的物流作业流程;毕业实习则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只对学生撰写的实习报告进行检查,导致实习的效果无法保障。

1.2 不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

一个能同时满足80名学生实习校内物流实验室的面积应在160~200平方米,满足基本物流操作的物流设备与软件,大约需要一百万人民币。这对没有财政拨款的三本院校而言是一笔比较大的开支,因此,很多三本院校的管理层虽然知晓建立物流实验室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可由于资金的原因只能采取不建或缓建的办法,实践教学条件的匮乏难免会给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1.3 缺乏合作的物流专业企业

因三本院校一般成立时间不长,名气不大,很难吸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与之合作,只能勉强寻找实力一般的物流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场所。但这类物流企业规模都不大,从事的还是一些比较低端的物流作业,如分拣、装卸搬运等。学生在这些物流企业实习之后发现所从事的物流活动与书本上学的知识相比差距巨大,含金量比较低,大多是一些最简单且重复的物流基本作业,导致对职业前景失去信心。

1.4 学校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

三本院校很少为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如物流实训教师的培训问题,学生物流实训效果的考核问题,以及对物流课外活动和对应物流竞赛的资金支持问题。这都需要三本院校管理层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三本院校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2.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三本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实践教学内容完整的原则;二是实践教学贯彻始终原则,即时间安排上从物流专业学生开始理论学习的第一学期至第七学期均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第八学期学生主要撰写毕业论文与答辩)。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上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认知实习、现场调研、专家讲座、课内项目实训、校外模拟实习、毕业顶岗实习。

认知实习:主要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参观,使学生能直观地接触物流的实际工作和具体业务,熟悉物流管理的工作内容,了解物流管理运作流程和方法,为深入学习后续物流专业课程以及将来的实习及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现场调研:根据专业课授课情况,布置一些相关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自行到物流行业、物流市场或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搜集的资料撰写调研报告,提高学生发现物流问题,分析物流问题,并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

专家讲座:聘请物流专业的知名教授或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定期到校为物流专业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必须是当今物流行业最热点的问题,或与物流行业的就业、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物流成本的控制、甩挂运输、第五方物流、物流企业喜欢怎样的物流专业毕业生等。

课内项目实训:与物流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训,如仓储管理实训、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等。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授课情况,为学生设置实训的项目,学生根据所学的对应的理论知识,在校内完成这些项目。

校外模拟实习:联系物流企业让学生在相应的岗位上如仓储、运输、报关、统计等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能身临其境领体会物流管理的实际操作,弥补单纯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掌握所学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毕业顶岗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物流企业进行比较长时间的实习,可以对几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检验,并未即将到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各项实习时间的安排如表1所示。

2.2 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

三本院校应逐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最佳方式就是建立物流实验室。物流实验室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二是软件。硬件与软件相互配合可以大幅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物流实验室一般应包含供应链管理、仓储、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报关等内容。与之相对应的软件分别是:供应链一体化仿真软件、WMS软件、第三方物流软件、国际物流报关软件。硬件主要是仓储中的一些设备,如分拣设备、AGV小车、货架、托盘等。学生既可以在软件系统平台上进行模拟,也能进行实际的操作。

2.3 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

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是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应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加强与物流企业特别是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与物流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使物流专业的学生可去这些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校外模拟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甚至这些企业在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工作去处。还可以和物流企业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定点为这些物流企业培养其所急需的物流人才。

2.4 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首先要培养一支既能够进行高水平理论课程授课能力又具备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必须采取措施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培训的机会,如让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参加物流软件培训、物流设备的操作培训等,还可以让物流专业的教师定期去知名物流企业挂职锻炼。

学校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并推动实验室开放管理。实现对物流专业学生在实验空间、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形式直至实验应管理的全方位开放,也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现象力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发展个性、参与科研创造条件。

应建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取物流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评估、实践课程评估、优秀物流实践人员评选、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考察和监控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机制的建立。三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参与科研活动:一是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教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担任其中部分研究工作;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如全国高校物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和奖励。

参考文献

[1]王军锋,王宏斌,李书彦,赵文娟.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9):3335.

[2]关高峰,李诗珍.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长江大学为例[J].物流技术,2014,(4):378380.

[3]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技术论坛,2012,(11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