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历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困境;实地调查;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古文化村镇在祖国大地上星罗棋布。在我国当今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古文化村镇遭到建设性的破坏。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迫切地需要有序保护,以保留我国各地的文化载体、村镇空间与建筑。历史古文化村镇是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科技研究的资料,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
1历史建筑的保护资金匮乏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经济大发展,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西南地区历史古文化村镇大多地处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很有限。
1.1区域经济较不发达
地缘经济格局变化导致村镇经济衰退
西南大多数历史古文化镇的财政收入都是在200~400万元之间,有些镇的财政收入还不足100万,如重庆的宁厂、丰盛、罗田,贵州的大同等古镇;仅有少数紧靠中心城市的历史文化村镇,依靠良好的地缘优势和交通可达性,文化资源的旅游得到深入开发。其财政收入依托良好的旅游开发远高于其它历史文化村镇,形成良性的财政循环,带动古镇保护事业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重庆的磁器口镇、成都的黄龙溪镇、贵阳的青岩镇等。
因此,地方政府能够投入到遗产保护中的资金就相当有限,而企业的投资程序和法律制度还不完善,能够获得保护资金的城镇是凤毛麟角,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能够吸收民间资本的机会很少。这种较为单一的资金来源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全面保护来说就显得严重不足。
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居民贫困现象加剧
居民本身的贫困更加剧了居民修缮自己住宅的困难,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的居民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心“修旧如旧”的理念,访谈中居民对保护的态度冷淡。大多数的居民更表示不希望继续保护残破的建筑,希望政府开发工业区摆脱贫困。
1.2、年龄结构及居住年限: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居民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居住年限主要是居住20年以上的居民,由此看出,历史文化村镇的年龄老化问题,以及年轻人口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
1.3、居民收入:通过对村镇居民家庭月收入的调查可以看出,村镇居民的收入偏低,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低保和基本农业收入,侧面可以反映出历史文化村镇经济衰退、原住民逐渐流失的现状。居民无力自行改善已严重劣化的旧房居住环境和条件,导致旧城社区居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不断降低,甚至形成新的“贫民区”或“遗弃社区”。
2.旅游开发基础薄弱
西南地区只有极少数在空间形态上特色突出的古村、古镇经过修整装扮,变成了固化的落日余晖,以观光产业的形式生存下来。而大多数文化村镇虽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但外在观光资源有限,这些村镇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既不能夷平重建搞项目开发,也难以形成旅游产业获得经济上的平衡。
资源丰富度不足导致旅游产品单一
按照旅游六要素,供给的旅游产品类型分为交通旅游产品、住宿旅游产品、饮食旅游产品、游览旅游产品、购物旅游产品和娱乐旅游产品。对比游客响应度较高且与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乡村旅游”能够供给的产品类型,单纯的“古镇旅游”能够供给的产品类型就相对较少,多数局限在民居类、文化遗产类观光型产品和通过民居实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浅度、单一旅游产品上,游客参与性强的购物和娱乐型产品供给不足。
2.2 类型化分布导致同质化问题难解决
通常规划学者在研究历史文化村镇时,以类型学的方式对村镇进行各种分类,如基于地理环境的背山临水型、山间平坝型、平原型等,基于综合特色的环境景观型、建筑遗产型等,基于非物质文化的民俗文化型和红色文化型。
而在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能够归类,50个村镇能有50种截然不同的类型是旅游学者最愿意看到的情况。以巴蜀古镇地区古镇而言,千镇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极其突出。可根据地域特色分为成都周边片区、川北片区、川南片区、重庆周边片区、渝东南片区和渝东北片区,它们建筑风貌相似,布局特色雷同。
狭小地域内分布的雷同旅游资源很不利于各自的旅游开发。
地域性因素导致交通可达性需完善
“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李白的《蜀道难》在感性层面道蜀道之难尽山川之险。
交通可达性一直是地理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许多专业的研究热点。在本文中,可达性是指在一定的交通系统中,到达某一地点的难易程度。也就是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因此,可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
通过对接受交通时间的117名游客的调查,对于交通时间可接受度的分析,能接受1小时以内旅游时间的游客有35人,占30%;2小时以内有82人,占70%,因此有70%的游客能够接受2小时以内的历史文化村镇旅游。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一是大部分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交通时间游客不会接受,常规的休闲旅游开发模式并不适宜西南地区大部分历史文化村镇;二是交通可达性与财政收入呈反向变化,大部分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财政收入很低,靠当地政府拨出财政收入作为保护资金的可行性极小。
4结语
历史文化村镇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古文化村镇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近年来,我国古文化村镇经历了。加快城市化、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的多重挑战和冲击,“千镇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正成为共性问题。加之存在保护机制上的缺陷,保护资金上的欠缺以及建筑性能的老化等三个方面的原因,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面临诸多困境。在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使得古文化村镇得到更好的保护。希望政府职能部门主导,期望寄此找到古文化村镇破坏的原因,得到解决的途径,以求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 周卫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10月
2..建筑归来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精品案例集 陈宇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年11月
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 车震宇 科学出版社 2008年01月
按照县委“走基层、转作风、促工作”主题调研活动要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抽调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对我县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崆山白云洞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国家地质公园专项保护资金430万元。与石家庄客商徐子林签订投资4000万元的天台山合作开发协议,并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深圳旅游招商会,对投资3800万元的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进行。四是对天台山景区步游路改造,新建步游路2507米。五是在景区周围栽植柏树、雪松、国槐、杨树、火炬等树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游专线两侧栽植杨树10000棵。
(三)加强宣传促销,提升临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临城人游临城”惠民活动,临城人凭身份证游溶洞20元。通过电视宣传、张贴海报、马戏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我县景区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气预报节目投放景区广告,继续在省内七个重点地市的28家县级电视台开展常年宣传,同时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移动电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宣传。三是广泛与省内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巩固和拓展市场。四是开展中秋、国庆双节促销。实施景区与超市互动,围绕景区周边半径200公里,联合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1个县市区大型超市,通过超市海报、购物赠票等形式发放优惠门票50000张,推出“50元游遍临城”优惠促销活动。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开发缺少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形成。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且分布散乱,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不够。岐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作用尚须进一步发挥,基本上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深层次的特色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乡村休闲游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线路没有吸引力,加上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特色不够鲜明,消费链条短,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往往是“过路客多、过夜客少”。
2.旅游产品业态单一,旅游配套有待完善。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链不发达等状况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没有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团式旅游饭店,个体饭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县内消费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景区内没有专门的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导游、讲解员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涉外导游目前还是空白,同时,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不规范,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交通引导和标识系统;在“购”的方面,旅游纪念品等配套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缺少能为散客提供咨询、报名、购物、旅游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娱”的方面,旅游娱乐项目还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娱节目及其与旅游景点相衔接的演出场所,难以满足游客视听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游产业要素制约有待突破。旅游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县旅游景点投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旅游建设、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与城区资源融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难以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政府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投入上,在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象包装、宣传促销上,还是在旅游人才培训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
4.旅游资源与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资源本应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我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我县的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将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没有很好的开发为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规划是先导。旅游业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随着形势与情况的不断变化,要对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修编优化。规划修编要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在确立“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编制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全力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2.发展产业联动。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我县旅游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领域向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体验等多领域旅游转变。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景区化改造,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配套完善战略。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要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交通站场的对接,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以及重点景区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设。加快建设、改造、提升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标识、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等。三要培育壮大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高品质旅行社,引进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创建一批星级饭店和特色主题酒店,扶持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5月10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aa级景区皖东烈士陵园和aaaa级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等2个旅游景点,打造了林桥苗木花卉生态园、景华农业生态园、金斗农业生态园等3个农业生态园。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2、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了旅行社4家;发展了星级旅游饭店1家、星级农家乐8家、星级旅游餐馆3家、旅游定点餐馆3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6家;兴建了一批旅游娱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县实际,重金聘请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五色两核三带四区”旅游发展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帮办力度,推动和促进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和顺利实施,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我县规划实施的旅游项目多达35个,其中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23个。目前,黄大圩湿地公园、龙窝寺森林公园、莲花湖旅游开发等5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根据来安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打造“五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常年在《南京日报》、《扬子晚报》和南京电视台对我县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村进行宣传,使白鹭岛的游客每年都保持递增16%以上。多次在南京、扬州、常州、合肥、徐州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有效地推动和激活了客源市场,使来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4月成功举办的中国&8226;第三届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现了“五色建阳,多彩来安”的新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五是坚持资金投入。近年来,县政府投资500万元实施了皖东烈士陵园改造工程,对陵园广场、纪念馆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建,丰富了景点内涵,提高了服务档次。县交通、民宗、文体、水利等部门政府性投资7000万元,用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3.5亿元开发了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城市快捷
酒店等多元化旅游新产业。今年以来,县财政还先后拨付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总计110万元,用于奖励和开展旅游景区创建和农家乐创建、第三届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三、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通往部分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车辆进出不便,存在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旅游产业要素制约依然存在。在项目引进和推进中,因土地指标紧缺,导致一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艰难;因资金和相关手续办理等原因,致使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3、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有待挖掘。部分旅游景区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停留在观光层次,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以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历史遗迹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对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4、旅游产业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商品市场不成规模。
5、旅游行政执法开展困难。我县还没有成立旅游执法和监管机构,旅游行政执法、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旅游投诉案件处理等工作无法开展。
三、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积蓄了后劲;省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更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县政府要把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各项措施,确保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责,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旅游产业。强化主体意识,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大胆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根据《来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与农业项目捆绑,缓解土地指标压力的新形式,切实加强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深层次管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各景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开发、分级保护,避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旅游资源分段分批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投入。通过加强旅游项目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紧紧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确保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县财政每年都要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林业、农业、交通、发改、水利、建设等部门要把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5、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完善白鹭岛生态旅游区和皖东烈士陵园接待设施和游乐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有机紧密结合。督促指导白鹭岛大酒店、金太阳大酒店和来城新区大酒店等高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和申报评星工作,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加快舞彩国际生态旅游项目推进步伐,打造“休闲度假的高端产品”。要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此外,还应采取集中培训、委托培养、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育人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97-0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分布在地市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不同程度存在优势不突出、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面临巨大挑战。研究探索如何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对高职院校如何准确把握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中面临的问题
(一)实践育人的理念没有建立。高职院校多数是从一所中专学校升格或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建设以地方政府投入资金为主,业务归属教育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在办学初期主要是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校园规模,办学主要精力放在硬件建设上。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囿于中专封闭式的教育观念中,沉醉于学校狭小的天地,习惯于闭门造车式的办学,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只要有技术就行,片面追求实用,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精神内涵认识不到位,对实践育人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一定程度影响到实践育人的开展及效果。
(二)实践育人的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极大地改变了高校的传统布局,基本上实现了一城一校,被誉为是“办在山区家门口的大学”。但由于建校时间短,多数院校还没有办学历史文化的积淀,“只见树木不见树人”,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许多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实践育人师资不足,育人的资源相对缺乏。
(三)实践育人的开展深入不够。实践育人范围多数限于校内,开展育人空间不广,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或校内专业课实习实训过程中,没有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育人资源利用不足,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地方政府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投入不足,无论是从设施条件上还是管理上存在许多硬伤,育人资源相对缺乏。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认识偏差,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是学知识学理论的地方,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时间不够长。部分企业对学生实践教育认识度也不够高,认为学生社会实践会给他们增加人力、财力负担,实际效果又不大,不愿花太多精力和财力建设企业实践指导师资队伍,不注重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现代管理制度缺乏,企业实践育人环境较差。
二、高职院校强化实践育人的积极意义
(一)强化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与大多数办在省会中心城市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基本校情是: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地方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社会对高职存在认识偏差,考生存在“本地姜不辣”的观念,招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招生人数不稳定,办学投入不足,经验欠缺,缺乏企业行业背景,在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本科院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承受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巨大压力,生存与发展也成了高职院校成立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根据多数院校发展的实践证明,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差别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视学校所处的区域、地方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理清发展思路,立足地方特色,凸现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发挥错位竞争优势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而实践育人是特色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强化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发挥优势的需要。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适应“地方水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高职院校如何顺应这种需求,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自身优势的切入点,把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掌握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上,让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培育。通过强化实践育人,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习惯,既可为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提供动力支持,又能够增强学生对职业认可的信心,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出口顺进口才能旺”。只有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优质、一线需要“产品”,高职院校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强化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作为准职业人的高职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都是立足岗位的重要条件。高职学生如果仅仅具备“做事”的能力,没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也许是一个合格员工,但并非最优秀而最具有价值和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后续发展能力。只有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更容易适应新的岗位要求,更有利于提升自己职业发展能力和空间,而职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育人的深入开展。
三、提高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实践育人自觉性。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毕业生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充分就业、是否能够找到适合其专业及特长的工作、是否拥有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实现规模发展后如何持续保持规模的一个现实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发展,把聚焦点放在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实践育人自觉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地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
(二)构建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暴露出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实用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造成部分高职生“不合用、用不上、不能用、不敢用”,为此,高职院校要科学构建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原则,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懂应用,善操作,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高职院校要走进地方企业行业,与企业行业合作创造实践育人条件,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完成实践育人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弥补学校实践指导教师的不足,增强学生行业、岗位认知,又可使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更具有实操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使专业设置针对性更强,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真正实现与企业“零对接”,学生毕业即可就业上岗。三是加强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具有实践技能教师的招聘引进,制定完善实践技能人才招聘办法,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定编不定人”的柔性管理办法,聘请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鼓励理论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参加实际工作、项目开发或培训工作,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
(三)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一是校园实践育人。通过各种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会、党团活动、知识竞赛、升旗仪式、军事训练、重大节日庆典、心理咨询、社团等活动,充分实现实践育人。二是家校联动育人。通过家访(、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实践育人的课程安排、主要内容、家庭联动配合的要求及途径等,使学生在家庭关系体验中,争取家长配合实践育人的开展。三是社会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圣地等红色资源基地,接受传统教育,或组织学生到车站、广场、企业、城镇、乡村开展社会调查或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咨询服务、技术服务等,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四)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按照全员参与、各司其职模式,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积极性,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政府通过制定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给予政策、经费、税收优惠和设施保障,提供相关平台,对接纳实习实训学生或顶岗工作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和专项补贴,调动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实践育人工作。高职院校是育人场所,直接具体负责实践育人日常工作,要积极制定细则,完善相关制度,将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案,完善学分制度和考核制度,将实践育人纳入专业建设和教师业务、职称评定的要素。企业要关心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等相关服务,并积极参与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升学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少年研究,2005(7)
[2]钟华.地方高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10(2)
[3]张宁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之我见[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