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行为与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体育人文环境,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体育消费行为
当今,湖南省社会整体结构正从农业的、乡村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农民工的数量在急剧增长。由于经济收入低、超长的劳动时间、超强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居住条件、环境上的压抑和相应社会保障的缺乏,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分析体育人文环境(文化、科技、教育、信息)如何影响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找出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心理和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提出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相应对策,最终达到增进我省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目的,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将湖南省14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的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工作的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所需要的研究信息,分别对相关部门行政领导、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设计问卷——(体育人文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的调查问卷)。湖南省包括14个地级行政区,每个地级行政区抽取四个县(东南西北方位各一个县),每个县发放50份调查问卷给当地的农民工。累计发放农民工问卷2800份,回收2710份,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2366份经济论文,有效问卷回收率87.3%,符合统计学要求。对问卷的效度采用经验评价方法进行了检验。聘请了10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其中有7位专家认为问卷的内容和效度完全合理,3位专家认为基本合理。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因此,本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小论文。采用再查信度的检验方法,每个县分别抽取10人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时间间隔为两个月,经比较,信度系数为0.93,表明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1.2.2专家访谈法
就本研究涉及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走访有关专家以及在各种职业农民工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现状、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体育人文环境以及农民工在体育消费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访谈,并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1.2.3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关于体育人文环境对湖南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文章,并进行比较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证依据,为本文的设计和构思提供了参考。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1.5版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
1.2.5逻辑分析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获得,在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经数理统计后对其进行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人文环境的内涵
社会体育人文环境,是指以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服务为宗旨,在社会体育的发展与管理中,加强对人民群众体育生活和体育文化教育工作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宣传健康体育思想,传达体育人文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体育健康意识,构建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快乐健身。[2]城市体育文化内涵给人一种历史感,传统的体育项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化的体育项目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升华,使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有些特色体育项目能够展示对体育文化名人的尊敬,对体育文化传统的尊敬。[3]总结体育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和信息环境。
2.2文化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体育消费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消费价值观是体育消费群体对体育整体化的评价或价值取向,是体育消费者心理结构的核心经济论文,它反映着农民工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我省农民工的消费很注重性价比,说明我省农民工的消费价值观和民族的传统价值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调查还发现,我省18%的农民工愿意与家人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这说明我省农民工家庭体育的观念在逐步形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消费。
2.3科技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有利条件。[4]
2.3.1科学理性的价值追求
大众开始崇尚体育的科学技术,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对高科技产品的兴趣。[3]调查表明,仅有18.6%的农民工认为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的体育健身器材“没有必要也不愿承担”,但82.5%的农民工认为是“必要”的,其中38.7%的农民工“能承受”,43.8%的农民工“不能承受”。这说明农民工已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是能力有限。
2.3.2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
我省农民工在体育消费和体育运动时倾向于选择能显示自己身份、地位和象征自己成就的体育服务和体育项目。地理活动空间对体育消费结构的影响活动场所愈近、时间愈短,费用愈低,体育消费机会就愈多。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物质保障。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有36.5%的农民工认为有点缺乏,30.2%的农民工认为非常缺乏;仅有少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十分充裕,占调查总人数的2.8%。
2.4教育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不同学历文化层次与知识水平的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参与体育行为的动机是有差别的。[4]在项目的选择上,高学历的人由于经济收入和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更容易接受高档次的体育娱乐项目,而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群体,对于体育的消费没有过高的要求,无论哪种体育项目只要符合个人兴趣,符合个人经济收入,达到锻炼的目的即可。[5]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不同学历的农民工在体育消费的结构上有所不同,高学历的农民工用在体育康复治疗和购买体育器材的比例远高于低学历的农民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散步、慢跑和快走仍是他们共同的喜好小论文。此外,文化程度和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多选择球类活动和器械性力量练习,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的农民工则多选择器械性力量作为他们的活动内容。
2.5信息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5]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大大缩短了人们的社会距离经济论文,体育的特殊社会价值和它的迅速发展,使书刊、广播、电视等逐步普及的各种传播媒介中的体育信息量不断增长,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为传播,使人们不可能不去了解体育。信息环境对体育消费和行为产生更了一定的影响。[6]体育健身指导和宣传对农民工健身技术、技能的形成和健身知识的掌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农民工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调查中,大多数农民工认为从未有人指导,是调查总数的56.1%,有26.2%的农民工认为很少有人指导,仅有1.5%的农民工觉得总是有人指导。
3.结论
3.1目前我省大多数农民工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已具有了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消费能力仍然较差。
3.2 我省农民工的体育消费问题还没未到足够的社会关注,而农民工对体育消费也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3.3我省大多数农民工都很喜欢也愿意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地的体育场地设施相当缺乏,也缺乏相应的体育健身组织机构开展农民工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
4.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以提高我省农民工对全民健身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动机。
4.2将我省农民工的体育健身纳入到整个社会支持网络中,建立、健全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及服务的网络。
4.3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专门的体育服务体系的法律。保障我省每一个农民工有均等的机会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保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贤峰,袁玉涛.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 学理论,2010,15.
[2]林伟.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人文环境的审视[J]. 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3]孙华清.建设和谐大连体育人文环境的几点思考[J]. 辽宁体育科技,2008,4.
[4]海琦.我国农民工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08,4.
[5]周学荣,谭明义.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J]. 体育科学, 2004,7.
[6]窦彦丽,杨广艳,等.成都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文化消费现状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9.
论文关键词:劝说,语用学,言语行为,综述
引言《现代汉语词典》对“劝”的解释是“拿道理说服、使人听从。”“劝说”是“劝人做某种事情或使对某种事情表达同意”的意思。劝说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就有“劝说难”的感慨,西方国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建立了以传授劝说技巧为核心的修辞学。人们已经从修辞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和广告学等多维度、多层次对劝说言语进行研究。近年来西方的语用学理论和观点被广泛引入到劝说的研究,在界定劝说言语行为的基础上,对劝说言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于劝说言语来说,Austin、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预设、礼貌原则与Grice的合作原则和JefVerschueren的顺应论等对其有一定的解释力。
⒈ 社会交往的角度
(1)劝说的言语行为研究
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ohn Austin)在他的《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这一个句子;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这一句话所表达的隐含的真实意思;言后行为则是指这一句话在听话人方面产生的效果,它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联系。Searle发展了Austin的理论,提出了实施言外行为的条件:基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预备条件、真诚条件。Searle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 Act),即用一个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完成另一个言语行为。
劝说通过某种交际形式(通常是语言),根据语境、目的和对象选择相应的策略来实施一种行为,并以此来影响或改变他人的信念或行为方式。所以,劝说就是一种言语行为。(申智奇,2004)劝说者有目的地使用语言作为传播媒,且指向说话本身,是言内行为;博取劝说对象的好感与同情是常用的有效策略;传递某种信息指通过说话实现告知,是言外行为;影响、干预他人或一定群体态度和(或)行为指通过说话做事实现感化,是言后行为。(唐霞,2009)
劝说现象极其复杂,间接言语行为在劝说过程中使用频繁言语行为,主要可能是因为该行为所体现的劝说力往往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表现得较为礼貌、温和,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因而易于激起人们的积极响应。同时也受到不同文化因素和适宜条件的制约。徐昌华(2002)认为劝说语可以通过疑问、推量、陈述、命令等间接言语行为达到劝说的交际功能。孙淑芳(2001)也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指愿望式、疑问句式、及带模词的陈述式)是劝告类言语行为的表达手段之一论文的格式。曹希绅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劝说可以采用间接言语,但是一定不要使对象对劝说内容产生歧义,否则将达不到劝说的目的。张明芳(2002)认为广告主更倾向以间接言语的形式传递信息,因为直接言语比间接言语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和抵触,而间接言语行为能使消费者对广告产生积极地评价。王桂琴,刘长庆(2004)运用言语行为有关理论以书面语(印刷)商业英语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了广告语言中的劝说力的问题。他们总结出英语广告劝说力的实现,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都是普遍使用的,但是直接言语行为(占56℅)多于间接言语行为(占44℅)。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解释了日常语言的一些现象,对劝说言语的特点做了分析,总结归纳了劝说的策略和技巧,但是忽视了对情景与语境的研究。其次劝说过程中不仅需要劝说者实施劝说行为本身,还需要在听话人中产生一定的效果,当需要对人们的态度、观点的改变进行解释时,言语行为理论就显出了局限性。
(2)劝说的语用预设研究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Frege)的著作《意义和指称》(On Sense andReference )。自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语义学的发展和语用学的兴起言语行为,预设就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何自然,陈新仁,2004)有关劝说的语用预设的研究也在这两年刚刚开始。预设在劝说过程中发挥着委婉功能、隐藏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从而可以增强语言的劝服力。厉燕(2007)通过实例论证了进行劝说时可以采用潜隐说劝法将重点信息以潜隐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利于达到预期的劝说效果。唐霞(2010)对劝说语篇中的语用预设进行分类,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论证了劝说者利用人品预设、过程预设、内容预设和文化预设建立特定的话语假设,实现预设的劝说功能。语用预设所具有的特点和广告的语言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预设由此可以从不同角度为广告实现其劝说目的,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出现频率很高。张军益,高晓琪(2009)将广告语用预设分类,并且论证了预设在广告成功实现劝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闫毓芳,杨惠丽(2007),赵宏(2001)运用语言学知识,从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表现出的特征、分类以及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说明了不同类型的预设能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广告,为广告语发挥最大功效提供了可能性,增强广告的说服力。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语用预设对于劝说言语的产出过程做出很好的解释,可是说话人所预设的内容与听话人所理解的内容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语用预设并未解释劝说言语的理解机制。
(3)劝说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研究
美国的哲学家格莱斯(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包括四项准则,每项准则又包括一些次准则:①量的准则,即给听话人提供充足的信息;②质的准则,即提供准确的信息;③关系准则,即提供的话语要彼此相关;④方式准则,即讲话要有条理,要简洁。唐霞(2009)认为合作原则对劝说言语具有重要意义,劝说的价值在于促使对方选择合作并持续合作,赢得合作原则至关重要。张明芳(2002)、高契(2010)等从语用学角度运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理论分析广告语言的说服性。劝说的实质在于试图改变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威胁面子行为。劝说情况也并不像看起来言语行为,说起来那样简单。人们不仅选择使他们能够成功进行劝说的技巧,而且这些技巧必须帮助他们达到其他目标,即要保持自己的身份,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要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寻求认同的情景之中。Leech的礼貌原则能更好的解释劝说言语行为及策略。唐霞(2009)认为劝说者遵循礼貌原则的“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做到尽量少让别人吃亏让自己多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少使自己受益,从他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隐藏或弱化自我利益和对劝说对象的不利因素,凸显和强化对其有利因素;遵循“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多用赞美少用贬低,减少双方的分歧和反感,增加双方的一致和同情,最终实现劝说目的。黄绅(2007)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多数人在通常的情况下会利用报答的方法来进行劝说,几乎没有人使用惩罚这种劝说方法。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劝说言语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劝说的目的在于试图改变劝说对象的态度和行为,劝说的方式要被劝说对象接受,在心理上产生好感。因此劝说者要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但是,合作原则在解释劝说言语行为时有自身局限性。Grice的交际理论基于交际双方必须合作的观点之上,而实际上劝说对象对劝说者经常持有敌对态度或没意识到劝说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劝说者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会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被劝者的性格故意不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4)顺应论关于劝说的研究
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说认为把语用学看作是从功能方面对语言的综观比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来研究更加科学和完善。顺应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它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在劝说言语产生的过程中劝说者通过不断地调整、协商、选择合适的语言,以便达到最佳的劝说效果论文的格式。
目前运用顺应论对劝说言语进行解释的文章并不多见。安美丽(2004、2010)通过对服装销售人员的语料分析,运用语言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服装销售语言进行了解释。她把商品销售中的劝说语言分为:顺应物理环境、顺应社会规约和顺应心理动机。邵广(2008)以顺应论为依据,结合劝说的三要素,研究分析了商品销售语言如何实现劝说的三要素,形成了商品销售劝说语言的框架。
顺应论提出了新的语言观和语言使用观,把语言当作整个人类和个体拥有的一种交际顺应手段。(谢朝群言语行为,陈新仁,2007)顺应论对劝说言语作出了更加全面的解释,是对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关于劝说研究的补充,加深了我们对于劝说的了解。但是顺应论本身具有先天不足,即:“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钥匙,以解释所有的言语使用,有运用过度之嫌”(刘正光、吴志高2000)劝说的顺应论解释过于笼统和片面,因此也未能触及其本质。
⒉ 认知的角度
关联理论被看作是Grice合作原则的深化。关联理论把交流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为了达到交流的成功,对话双方必须要遵循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运用关联理论对劝说言语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目前国内有申智奇运用了关联理论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分析了商业广告如何实现劝说的目的。(申智奇,2004)劝说过程中,说话人期望通过劝说性言语在劝说对象的大脑里产生某种效果,比如控制思想,改变态度,诱发或抑制行动;说话人期望自己的意图能够被劝说对象识别;最后,说话人期望自己想要的某种效果能够通过劝说对象的识别而出现。关联理论认为只要有办法识别交际者的意图,交际就是有可能的。斯波伯和威尔逊把意图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认为意图的内容肯定会在心理层面上得到表征,而交际者的意图直接改变的不是受众的思想而是认知环境,交际者之间相互认知环境的改变则会影响后续言语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因此,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劝说者期望通过所传递的信息意图强化或者改变劝说对象的认知环境言语行为,使双方的认知环境互明,实现劝说对象对劝说言语的认同,产生劝说效果,最终实现其交际意图。劝说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对劝说的全面研究需要结合人类社会各个学科的知识,正如肯尼斯.伯克认为的那样:那些由人类学家、人种学家、心理学家等所作的论断都能对语言学的劝说功能产生影响。关联理论集合了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观点,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其主要观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能够得到各学科研究成果的支持。
小结:从以上劝说言语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语用学界对于劝说言语的研究多采用某一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劝说言语的特点以及语用策略。但是从认知模式、心理机制角度着手的少,因为没有从其认知本质出发解读,所以对劝说言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的解释不够全面。劝说是一极其复杂的人类交际活动,其背后有着特殊的心理认知机制,因此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给予界定将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劝说言语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希绅.说劝心理和说劝技巧[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2]孙淑芳.俄语祈使言语行为研究[M].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何自然主编,谢超群,陈新仁编著.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唐霞.劝说言语的语用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09,23(3).
[6]郜峰.《红楼梦》劝说语的语用分析[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26).
[7]徐昌华.关于劝说语的语用考察[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25(3).
[8]唐霞.劝说中的语用预设[J]. 陇东学院学报, 2010,21(2).
[9]厉燕.预设在说服学中的运用[J]. 语言应用研究, 2007.
[10]张军益,高晓琪.广告语言预设的元语用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6) .
[11]闫毓芳,杨惠丽.语言预设在广告语中的应用[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6(2).
[12]赵宏.语言预设艺术在广告言语中的应用[J]. 贵州大学学报, 2001,2.
[13]张明芳.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广告的说服性[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2(1).
[14]高契.广告语说服艺术的语用学探析[J]. 文史, 上月刊 2010.
[15]安美丽.服装销售交际语言的语用分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12(3).
[16]杜金榜.司法语篇隐性说服研究[J]. 现代外语(季刊), 2008,31(3).
[17]蔡荣寿,邓杏华.跨文化交际中的劝说技巧[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7(4).
[18]李冬梅.销售劝说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8 , 526.
[19]申智奇.关联理论对说服行为的解释[J].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04, 4.
[20]邵广.商品销售中“劝说言语”的语用特点研究[D]. 大连海事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
[21]商珍.商务语篇的修辞劝说分析[D].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22]孙文娟.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广告语言中的劝说手段[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
[23]黄坤.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劝说技巧[D].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24]丛丹.俄汉语劝告类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
[25]唐霞.中美“劝说”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关键词】中国化管理 组织行为学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中国化管理
组织行为学强调人的因素在管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对管理活动的影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课程,所以是各类管理类专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主干课和必修课。
什么是中国化管理?很多学者指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中国人的信仰、价值观变得多元化了,但是中国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人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以,用别人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来管理中国人有很多尴尬,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组织反而是因此变得更加混乱了。所以,管中国人就要用中国化的管理。总结一些学者的观点,本人认为中国化管理就是尊重并理解中国独特的国民性格、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保留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主体性,以中国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哲学作为指导,配合西方、日本等先进国家的成熟管理方式方法,中西结合,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
组织行为学起源于西方,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其教学至今,都基本沿用西方的体系。但东西方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环境、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我们在教学中照搬西方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是基本背离现实的,他们所学的东西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各类组织中所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尤其是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管理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这就更需要有中国化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来满足培养应用性、实践性管理人才的目标。所以,对组织行为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之更加中国化,具有很强的改革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化管理研究取得的成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事中国管理、东方管理的研究,从中国古代的著作中寻找、挖掘我国的传统优秀管理思想,并融合西方优秀管理文化,出版了诸多著作与论文,积累了大量成果。复旦大学东方管理创始人水教授的东方管理学研究,以“学、为、治、行、和”五字经为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东方管理学派并不只是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同时融合了西方管理学以及华商管理思想,出版了一系列的东方管理相关著作与论文,如《中国管理通鉴》(四卷),《中国式管理研究》、《东方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被称为中国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研究中国式管理30多年,出版《人性管理》、《超世纪大易管理》、《中国式管理》、《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胡雪岩的经营管理》等著作,并致力于中国式管理的推广,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出版了大量的音像资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徐联仓教授,把自己的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应用到管理实际中,并出版了著作《走出丛林的管理心理学》,里面有大量中国化的管理研究成果;另外,朱永新主编的《中华管理智慧: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研究》,于江山、王颖、许亚涛编写的《中国化管理》,黄涛编写的《归零:论中国化管理思想》等。还有上千篇关于古圣贤管理思想的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基于中国化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与改革方向。
三、基于中国化管理的组织行为学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看法
1.教学目标:培养能深刻认识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科学管理中国组织的管理者。
2.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要用辩证唯物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和每一个观点,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古为今用的原则:学习古代组织行为学思想,就是为了给我国现行管理提供历史上有价值的思想和成功的范例,使我们在管理中少走弯路。③中西方双重管理文化结合的原则,把我国传统文化精粹中蕴含的大量珍贵的管理文化遗产同现代的管理文明相结合。④双重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内容体系时,既要为教学服务,又要为建立我国组织行为学学科体系服务。⑤双重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行为学思想的发展与管理实践的变化,有时是同步的,有时又是不同步的。因此,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的变化要有机地结合起来。⑥核心概念与术语沿用现有的原则。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一些概念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并被熟悉,沿用现有的核心概念与专业术语便于沟通与传播。
3.课程体系的构想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化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体系应从10个方面内容来构建。经营心理与管理、人性与管理、激励与管理、人际关系与管理、选才心理与管理、用才心理与管理、领导与管理、决策与管理、群体与管理、组织变革与管理。
(二)主要教学内容
经营心理与管理主要对著名历史人物有关经营心理学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并对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营思维、管理思维进行比较。人性与管理集中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人性观对管理的影响。激励与管理集中对我国古代在管理中如何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进行阐述。人际关系与管理集中分析、探讨我国古代管理者如何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协调人际关系。选才与管理部分对历史上各个时期成功的选才思想进行探讨。用才与管理集中分析、探讨古代管理者使用人才的心理与管理效果的关系。领导与管理集中分析、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领导心理学思想。决策管理着重探讨历史著名人物的决策心理学思想。群体与管理主要介绍美国在群体管理中的相关研究成果组织变革与管理主要介绍我国和西方主要的组织变革技术,并分析组织发展与变革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
本文以电视广告中的青年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得出电视广告对青年形象的再现情况及其影响。在这个研究目标的指向下,本文采取了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文献分析总结硕士论文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收集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几千条电视广告片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
具体的收集方法包括:观看电视并对广告主要内容做记录;通过网络下载;通过广告专业杂志中的广告截图进行整理;对电视广告方面的书籍进行整理。通过以上四种收集手段,本文共收集改革开放至今的近2000条电视广告进行文本分析。
(二)理论前提
本文的理论前提,涉及大众传播学、消费主义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具体包括:再现理论、李普曼关于“两个世界”的理论、关于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特点的相关理论,消费者文化与心理的相关理论,以及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相关阐述,下面将对上述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再现理论认为,媒介内容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再现,但是这种再现与客观现实当中的绝对真实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媒介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映时是要受到政府、媒介组织、观众口味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媒介内容就与真实的世界形成了很大的差别。如果说“再现理论”侧重于传播者功能的话,李普曼提出的的“两个世界”则更多地从媒介功能的角度进行阐述,他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由于真正的环境总起来说太大、太复杂,变化得太快,难于直接去了解它。
因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身外世界是“不可触,不可知,不可思议的”,而只能通过媒介(报纸、电视、互联网等)的描述去把握它,于是就形成了人们脑中的“拟态环境”,也就是伪环境。青年心理特点的相关理论是本文应用到的第二类理论。与其它年龄段的人们相比,青年人具有特别的心理特点。生理上的成熟,内脏机能的迅速发展,促使青年形成了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具有生命力的心理特点。青年人情感丰富,表现为青年人易动感情,情绪情感比较强烈,遇事容易激动,同时存在多种情绪状态。青年人渴望摆脱束缚,要独立生活,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青年人的这些心理特征,结合青年人社会经验较少的特点,造成青年人往往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媒介内容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是与消费密切相关的电视广告,它是消费领域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消费领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消费者购买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种行为方式。 消费和文化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而且消费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当中就描述了消费如何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他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
【关键词】 精神分析疗法
【Abstract】 AIM: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increase of the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the major influence factors. METHODS: By using psychotherapy and all subheadings (psychotherapy, behavior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and psychoanalytic therapy and Morita therapy),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from 1990 to 2003 were searched in Medlin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increase of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from 1990 to 2002 in Medline and CBMdisc in China and abroad, as well as in related Chinese journals, and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explored. RESULTS: Excluding Morita therapy abroad and psychoanalytic therapy in China, the cumulating literatures for psychotherapy, behavior and cognitive therapy display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and their scatterplot was close to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Y=a+bX). Literatures of the psychoanalytic therapy abroad show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while the cumulating literatures of psychotherapy, behavior, cognitive and Morita therapy in China showed an increasing one, and the scatterplot was close to exponential equation (Y=aebX).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was English in most psychotherapy papers (84.63%). The psychotherapy theses in China were mainly published in statistical inclusion or core journals on psychology, psyche and behavior (20.10%). Using SPSS 10.0,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in Medline and CBMdisc from 1990 to 2002 revealed that the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abroad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but the literatures of psychoanalytic therapy decreased by degrees. Psychotherapy theses, except those of psychoanalysis, increased markedly in China. CONCLUSION: The psychotherapy literatures are increasing progress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research on psychotherapy is a hot spot.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therapy itself is a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the literature increase in this field abroad and more attention given to psychotherapy is a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or the literature increase in this field in China.
【Keywords】 psychotherapy; behavior therapy; cognitive therapy; psychoanalytic therapy; Morita therapy; bibliometrics; Medline; CBMdisc
【摘要】 目的: 分析国内外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的主要因素. 方法: 用心理疗法及其下位词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森田疗法逐年检索1990/2003年Medline和CBMdisc中收录的心理疗法文献量,然后对1990/2002年文献进行直线或曲线回归分析确定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主要因素,同时分析国内相关期刊刊载心理疗法论文. 结果: 除国外森田疗法和国内精神分析疗法外,国外心理疗法、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递增趋势,其散点图近似直线(Y=a+bX);国外精神分析疗法呈递减趋势,国内心理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森田疗法呈递增趋势,其逐年累积文献量的散点图呈指数曲线分布(Y= aebX );心理疗法绝大多数论文是英文发表的(84.63%). 与心理、精神和行为相关的国内期刊刊载心理疗法论文主要集中在统计源或核心期刊上(20.10%). 用SPSS 10.0 对收录心理疗法(1990/2002年)逐年累积文献量进行回归分析,国外心理疗法文献(精神分析疗法呈递减趋势)呈缓慢递增, 国内除精神分析疗法外,心理疗法文献递增趋势明显. 结论: 国内外心理疗法研究的文献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心理疗法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 影响国外心理学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自身固有的规律,影响国内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所处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 心理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文献计量学;Medline; CBMdisc
0引言
科学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和应用是文献计量学领域的重要课题[13]. 对心理疗法这一学科在特定时期内的文献增长进行统计,绘制相应的增长曲线,对评价该学科所处的阶段,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Medline数据库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ARS系统中规模最大、权威性最高的著名医学文献数据库,而CBMdisc(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则是国内比较全面的生物医学数据库. 因此,我们以Medline和CBMdisc为平台对国内外心理疗法文献量进行统计,分析国内外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临床心理疗法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国外以Medline1990/1997年(2004Edition)和Medline1998/2003年(2004Edition)光盘为文献源,国内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1978/2003年) 为文献源,该文献源由第四军医大学校园网提供(fmmu.edu.cn).
1.2方法用“PY= 1990,1991,1992,...2003”,检出Medline 和CBMdisc 收录的逐年文献量;用“心理疗法(psychotherapy)”和“心理疗法”的下位主题词“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精神分析疗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和“森田疗法(Morita therapy)”作扩展检索,检出国内外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近14 a的文献. 根据科学文献增长规律的理论,对所得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或曲线拟合. 截止2003年底Medline和CBMdisc光盘数据库由于时滞原因并未对2003年当年出版文献完全收录,因而对2002年以前的文献进行回归分析.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0.0进行回归分析.
2结果
2.1心理疗法文献量Medline光盘1990/2003年心理疗法为主要主题词及下位词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以及心理疗法总文献量的逐年动态分布(Tab 1). 根据表1 各种心理疗法的逐年文献量计算其逐年累积文献量,年度编号用X表示,逐年累积文献量用Y表示,分别绘制各种心理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的散点图(Fig 1). 除国外森田疗法和国内精神分析疗法外(文献量过少),从以上散点图可见国外心理疗法、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呈递增趋势,其散点图近似直线,可用Y=a+ bX 表示;国外精神分析疗法呈递减趋势,国内心理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森田疗法呈递增趋势,其逐年累积文献量的散点图呈指数曲线分布,可用指数方程Y=aebX 表示;Medline1990/2003年(2004Edition)收录96个国家36种语言的论文,总数为5 972 197篇,其中以英文发表的5 200 288篇(87.07%). 用联合国使用的6种语言(无阿拉伯语Arabic发表的心理疗法论文)发表的心理疗法(psychotherapy)论文在总计36505篇(1990/2003)心理疗法文献中,绝大数是英文,为30 895篇(84.63%),其他语种为中文43篇(0.12%),俄文362篇(0.99%),法文1067篇(2.92%), 西班牙语212篇(0.58%)和其他3926篇(10.75%). 与心理、精神和行为相关的国内期刊刊载心理疗法论文主要集中在统计源或核心期刊上,所占比例为心理疗法20.09%(993/4941), 行为疗法31.59%(217/687), 认知疗法42.67(102/239), 精神分析疗法12.77%(12/94)和森田疗法66.42%(89/134).表1Medline(MED)和CBMdisc(CBM)收录心理疗法文献量(略)
2.2心理疗法文献回归分析 除国外森田疗法和国内精神分析疗法外(文献数量过少),用SPSS10.0对Medline 光盘和CBMdisc (19902002)收录心理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其方程(直线,抛物线和指数),大多数心理疗法回归拟合为直线和指数.
3讨论
研究Medline和CBMdisc数据库(1990/2003年)中心理疗法文献后,我们认为国外心理疗法研究文献(除精神分析疗法呈递减趋势外)呈缓慢递增,仍处于研究较热门阶段;国内除精神分析疗法外,心理疗法文献递增趋势明显,表明国内心理疗法研究相当热门. 国外心理疗法文献绝大数为英文发表,中文发表的仅0.11%,这主要与Medline收入的中文期刊过少有关. 中文心理疗法文献主要集中在统计源或核心期刊,占文献总数约30%. 我们的研究表明,国内外心理疗法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其研究文献均呈上升趋势是一个佐证.
3.1心理疗法及其文献科技进步与社会激烈的竞争,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治疗也倍受关注. 目前心理疗法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3-6],心理咨询也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的作用,对患者启发、教育、劝告和暗示,提高患者的感受和认识,调整患者的情绪,从而达到改善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这些都是心理疗法. 而狭义心理疗法是指不同于化学、物理、生物等传统治疗方式的特殊治疗手段,是针对消除某种心理症状或行为障碍提供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 这种技术往往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设计的,有一定的方法和适应证(患者的选择). 心理疗法的出现弥补了医学治疗中的那种只看病、不看人,不管患者的气质、性格、精神致病因素等,只给予物质治疗忽视精神治疗等不足,是对医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发展[4-8]. 心理疗法文献是心理疗法研究和应用的表现形式和总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科研究发展的趋势[7-13].
3.2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研究科学文献增长规律,大多以累积数据为依据[2]. 著名美国科学家普勒斯(D.S.Price) 是当代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各种科学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后发现文献量按指数增长和按逻辑斯蒂曲线增长的规律,从而提出了科技文献增长4个阶段的理论(邱均平. 文献计量学.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第一阶段为学科诞生期:
绝对文献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二阶段为学科发展期: 在此阶段该专业理论迅速发展,文献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为学科成熟期: 文献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相对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为科学完备期: 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的各类振荡.
根据文献增长规律理论,综合我们的统计结果,国外心理治疗总文献量基本上呈直线(根据直线方程可以估算出未来几年心理疗法文献量,如2005年心理疗法文献量约为3014篇),每年新增加的文献量相对固定,基本处于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 精神疗法文献量呈缓慢下降趋势,逐年累积文献量的直线开始显示出平行或下降倾向,表明其理论已经基本完备,没有新的突破,已进入学科发展的完备期,这些结果与以往研究相似[11-17]. 英美国家研究森田疗法较少,14 a中Medline仅收入16篇,大多数是日文发表. 国内心理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森田疗法文献量均呈指数增长,说明心理疗法及其主要治疗技术在国内总体处于学科发展期,反映当今社会对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需求以及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比较稳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呈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
3.3影响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的因素影响国外心理疗法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自身的固有规律. 科学文献数量增长的规律是由科学发展的客观过程决定的,包括科学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和科学所处的环境的影响[4]. 科学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每个学科的成长过程都可能经历诞生、发展、相对成熟和成熟等不同阶段,国外各种心理疗法文献量的分析结果均是如此[15-23]. 国外精神疗法文献量逐年减少,处于学科发展的中后期;认知疗法文献量明显上升,处于学科发展期;心理疗法总文献量每年新增加的数量基本为一固定值,一方面说明该学科理论没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该专业的人员需求以及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基本恒定,即学科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 这些结果都是由心理疗法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9,10].
除学科自身固有规律所产生的影响外,环境因素也对文献增长规律产生重要的影响[13-18]. 国内心理疗法文献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即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决定了科研投资和科研人员的数量,其结果是决定了科研成果和记录这些成果的科学文献量. 环境因素影响范围较大,其作用力相对也强大. 国内心理疗法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被重视,在学科理论没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自身固有规律对文献量所产生的影响可能被环境因素的影响完全取代. 我们对心理疗法文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心理疗法的文献量在国内外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而国内各种心理疗法的文献量基本呈指数增长,这与能昌华等[9,10]研究基本一致.
精神分析疗法可能不适合国情因而研究甚少. 国内其他学科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如病案管理[4]等也显示这些学科处于发展期. 社会环境因素是各学科所共有的,但国内医学文献增长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心理疗法文献增长规律的学科自身固有规律和社会环境条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因素,但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区分,即使应用文献计量学指标作定量区分也不易做到. 因为环境因素非常复杂,可以大范围的影响整个科学领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高速发展与否都对所有学科的文献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1-3,21-27]. 但也可以较小范围地影响某个专业领域,如社会道德观念,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都影响心理疗法文献增长;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制定和实施将对生命科学领域文献数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28]. 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变更可以对不同范围学科领域产生影响. 许多学科对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文献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如中国近20 多年来各领域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863计划、9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的实施,使科研投资、科技人员及科技期刊的数量快速增加,科技论文数量必将大幅度地增加.
【参考文献】
[1] Bien TH. Quantum change and psychotherapy [J]. J Clin Psychol, 2004;60(5):493-501.
[2] 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二)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与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2):153-157.
Qiu JP. Information bibliometric (2): Growth law and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J]. Inf Stud Theory Appl, 2000;23(2):153-157.
[3] Redd WH. Commentary: The evolution of evidencebased psychotherapy [J]. J Clin Psychol, 2004;60(4): 443-446.
[4] 许和平,杨小敏. 我国病案管理文献学发展趋势及其启迪[J]. 中国医院管理,2002;22(1):27-29.
Xu HP, Yang XM. The tendency and enlightenment on bibliology of the medical record in China [J]. Chin Hosp Manag, 2002;22(1):27-29.
[5] 王长虹,李晏,赵峥,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远期疗效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200-202.
Wang CH, Li Y, Zhao Z, et al. Controlled study on longterm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on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J]. Chin Ment Health J, 2003;17(3):200-202.
[6] Robins RW, Gosling SD, Craik K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rends in psychology [J]. Am Psychol,1999;54(2):117-128.
[7] Brahler E, Decker O. Psychosomatic and medical psychology: Shift and drift of the publication practice of the academic representatives [J]. Psychother Psychosom Med Psychol, 2003;53(12):502-507.
[8] Hoefer ML, Warnick E, Knapp TJ.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CX Ⅶ. Whos who in American psychology: A citation study of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J]. Psychol Rep, 2003;93(1):186-190.
[9] 能昌华, 赵山明, 黄文生. 医学文献增长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比较[J].情报杂志,2003;(7):44-45,49.
Nen CH, Zhao SM, Huang WS. Increasing regularity and comparison of medical literatures and modifying factor in China and abroad [J]. J Inf, 2003; (2): 44-45,49.
[10] 能昌华. 国内外行为疗法文献增长规律的分析[J]. 医学情报工作,2003;(3):174-176.
Neng CH. Increasing regularity and analysis of behavior therapy literatures in China and abroad [J]. J Med Inf Sci, 2003;(3):174-176.
[11] De Santis AD, Morgan SE. Sometimes a cigar [magazine] is more than just a cigar [magazine]: Prosmoking arguments in Cigar Aficionado, 1992-2000 [J]. Health Commun, 2003;15(4):457-480.
[12] Carr JE, Britton LN. Citation trends of applied journals in behavioral psychology 1981-2000 [J]. J Appl Behav Anal, 2003;36(1):113-117.
[13] Clay DL, Mordhorst MJ, Lehn L. 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s in pediatric psychology: Where is the persity [J]? J Pediatr Psychol, 2002;27(4):325-327.
[14] Tansella M, Fava GA. Monitoring the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f scientific production of Italian researchers, in the disciplines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The period of 1995-1999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of 1985-1989 [J]. Epidemiol Psychiatr Soc, 2001;10(4):276-282.
[15] Corlettt EN, Stapleton C. The Ergonomics Societythe Society Lectures 1999: The Ergonomics Society: 50 years of growth [J]. Ergonomics, 2001;44(14):1265-1277.
[16] Sifers SK, Puddy RW, Warren JS, et al. Reporting of demographics, methodology, and ethical procedures in journals in pediatric and child psychology [J]. J Pediatr Psychol, 2002;27(1):19-25.
[17] Herreros de Tejada P, Munoz Tedo C.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psychobiolog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219-236.
[18] Blanco A, de la Corte L.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203-218.
[19] SanchezMiguel E, GarciaSanchez JN.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182-202.
[20] Sanz J.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151-181.
[21] Igoa JM.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basic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istory of psychology, and other related topics [J]. Span J Psychol, 2001;4(2):123-150.
[22] GarciaPerez MA. The decade 1989-1998 in Spanish psychology: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statistics, methodology, and psychometric theory [J]. Span J Psychol, 2001;4(2):111-122.
[23] Weaver AJ, Flannelly LT, Flannelly KJ, et al. A 10year review of research on chaplains and communitybased clergy in 3 primary oncology nursing journals: 1990-1999 [J]. Cancer Nurs, 2001;24(5):335-340.
[24] Bacher LF, Romm R, Spanier H, et al.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A look back on 30 years [J]. Dev Psychobiol, 2000;37(1):1-4.
[25] Bignami G, De Girolamo G, Fava GA, et al. The imp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f the scientific production of Italian researchers in the disciplines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A bibliometric evaluation [J]. Epidemiol Psichiatr Soc, 2000;9(1):11-25.
[26] Robins RW, Gosling SD, Craik KH. Trends in psychology: An empirical issue [J]. Am Psychol, 2000;55(2):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