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信息失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范文第1篇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已成为阻碍会计工作的主要因素。会计信息失真会对企事业单位管理层的决策造成误导,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害。因此不管是企事业单位的哪一个行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经营过程中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需要人们多加关注其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措施。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对预防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一个良好而积极的作用,从而让信息失真问题在会计工作中彻底消失。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虽然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却没有得到过重视,也没有进行应对,以至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本文结合多年来对会计行业的关注和分析,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入手,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能够出现的理由,并针对多方面理由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1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所带来的危害

1.1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影响资源的科学分配,打破自然投资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人们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就会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家一致认为分散投资可以增加利润,所以就进行这样的活动。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直在依靠投资的资金来运转自己的企业生产。企业在进行生产时一旦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投资环境和投资结果,所有的资源就不能被合理使用,投资者所有的投资情况都是依据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进行的,一旦出现虚假报表,自然会影响投资进程,打破投资规律。

(2)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因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主要发生在企业中,因为企业属于私有制,所以很多企业为了一己私利,在会计信息上面动手脚,将属于集体或者国有的资产占为己有。还有的管理者虚假上报会计报表,以此来获得自己对金钱的积累,还有的人制作虚假会计信息来逃避国家税务,成为他们偷税漏税的工具。

1.2会计信息失真对提供者自身的影响

会计信息失真,使企业股价提高,利润虚增,提高了职业经理人的报酬和身价,方便了他们跳槽后的待遇谈判。新的经理会对当期利润进行大幅造假和操纵,这样做利于其待遇水平和威信的提高。然而却损害了市场效率和公司风险抵抗能力。首先企业不得不耗费更多资源去寻找和分析辨别所需要的经理人员。其次,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经理人员也不得不花更多精力进行能力的证明。会计信息失真也造成经营成果夸大,不仅骗取社会财产,而且会造成重大风险,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市场效率。虽然一些企业侥幸能够获取短期利益,但是一旦被披露企业发展就会受到巨大影响,在受到相关部门处罚的同时,还面临着投资者撤资的风险,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运营。

2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原因

2.1法律制度不健全

一是我国的法律对市场经济的约束还不完善,体制也不健全,在这种制度下一些监督机构发挥不出作用,这就从侧面纵容了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也就更加猖狂。二是被查处的成本远远低于获利成本,使造假者更胆大妄为。三是在现行体制下,法律的约束力度弱,自然人们遇到造假行为的抵抗力就小,尤其在企业中,会计人员都是听从领导者的,一旦领导者想要造假,会计人员就算再不情愿也会按照指示办事。

2.2政府监视缺陷

现在政府对于市场经济各企业的监督没有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在我国对会计信息监督的两个政府部门分别是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他们之间配合不默契。另外,国有企业经营者同政府干部一样采取行政考核的办法上任,他们在考核当中的主要问题就是上缴税务的情况,所以就致使经营者们为了完成任务,在利润不够的情况下造假,而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到位,自然查不出来这种行为,所以掺杂政府行为的会计造假问题是对企业危害最为严重的行为。

2.3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高素质抵抗诱惑的能力就强。会计人员的素质不仅是业务素质,还要有道德和法律素质。业务素质缺乏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常会出现问题,因为会计的工作本身就是量多、责任大,因此他们对于会计的知识更新慢,加上无意识去学习,所以很多会计人员就会被落下,跟不上会计信息的变化,所以他们制作的会计报表也就会出现漏洞,可利用的信息就少。

3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措施

3.1宏观上,建立完善企业相关的管理体系

(1)提高注册会计师质量,强调好监督工作。第一,应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质量,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综合素养,而且还要不定时对会计师进行培训,以便他们不忘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第二,是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对检查结果应该秉着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处理,遇到好的会计师要及时做出表扬,而发现有舞弊行为问题的会计师,要及时果断进行惩罚。

(2)企业在录用会计人员时要依据程序录取,同时要主动培养会计人员的竞争意识,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和能力的考核指标也要有所规定,不能只把数字作为参考,要依据实际情况出发,从各种角度去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达到公平公正。

(3)加强法律意识。现在社会是法治社会,人们的所有行为包括工作行为都要把法律作为参考来执行,所以自然企业的会计工作也要依据法律来办,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会计工作,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

3.2微观上,加强会计从业管理建设

(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监督机制。企业的内部监督是所有监督的基础,只有做好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内部监督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加强内部监督的作用,制定全面的制度来完善会计工作,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企业需要有现代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机制,要做到产权分明、自负盈亏、拥有竞争意识,在市场经济中要依据经济规律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为会计工作提供真实的资料和数据。企业负责人应该主动加强内部控制作用和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做好会计工作流程的规范,明确责任,做好分工,制定好会计工作的工作流程,并且要求所有人按照规矩办事。

(2)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工作要求专业性强,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明确会计的法律法规,掌握会计的各类工作准则,以此来减少工作失误现象,努力提高会计的工作质量。除要具备业务素质修养外,还要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要品德好、思想过硬、职业操守合格,真正与企业共命运,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常规性管理,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预防会计信息失真。

(3)改革我国证券市场法规制度并加强外部监管力度。首先,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企业经营单位的监督和处罚,所有监管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作用,督促企业的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给企业的会计人员包括经营者在内造假的机会,遇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要严肃处理,不走人情,这也是为了监督机构在企业中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其次,要改变只追究行政处罚的现状,要鼓励相关利益人一旦权益受到侵害要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且运用法律手段来惩罚违法乱纪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审计不当造成损害的赔偿制度,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责任认定这部分内容。

4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因为会计信息不但是企业和事业单位发展所必需的依据,也能够给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数据,这足以可见它的存在是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每个层面的。但由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众多,所以在面对客观条件下,要彻底根除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还需多方共同努力,这不仅仅是宏观外部环境的问题,在加强内部控制方面也需要努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集体都应该预防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而这样的问题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家要团结起来,一起努力采取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杨萍.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4(03).

会计信息失真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审计;财务制度

会计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已经引起全的广泛关注。下面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自1989年我国开展物价、税收财务大检查以来,全国共查出违纪金额1000多亿元,平均每年有100多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可以肯定这还不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全部。事实上,因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经济管理和宏观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间接损失远比其造成的直接损失要大得多。而这巨大的信息失真大都源于弄虚作假,出自会计人员之手。现在,造假已不局限于和某些职能部门,以“独立、客观、公正”为生存之道的中介机构也身陷其中。国家审计署2001年组织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质量令人担忧。在检查中,共抽查了上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近年来,证券市场上接二连三出现的“红光实业案”、“琼民源案”和“银广夏事件”等无不暴露出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造假。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不仅直接侵害国家利益,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导致宏观经济决策信息紊乱,而且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甚至动摇了广大群众对我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上证指数自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直落到2002年1月23日的1346点,跌幅高达40%.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正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下面就此分别予以剖析:

1、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原因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它适应经济环境而产生,又伴随经济、、、文化、等环境变化而变化。会计环境决定着会计人员的行为举止,制约着会计工作的各项成果。会计环境对会计活动产生极其重要的。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存在对虚假信息的需求。

(1)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要政绩。为了在自己的任期内显现“政绩”,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热衷于搞浮夸,通过对企业实行效益目标、扭亏增盈考核等形式来给企业下达效益指标。当企业完不成目标任务时,又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虚报利润、隐瞒亏损。此即流行的所谓“市长利润”、“县长利润”……。

(2)企业领导要成果。与上述第一种成因相对应,企业的当期经营成果经常与企业领导者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当企业或遇到困难、或经营不善、或出于某种需要而经济效益不理想时,弄虚作假既迎合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意愿,领导者自己也得到了所谓“目标管理奖”、“超额分成奖”等,并由此得以提拔升迁,可谓名利双收。

(3)企业要形象。非亏损企业,尤其是兴旺发展企业的“良好”形象能使企业多方受益:其一,与业务单位打交道时,可在客户心目中留下良好形象;其二,有利于争取国家项目、银行贷款及其他企业的贷款担保;其三,有利于多吸引外资、壮大自身实力。

(4)上市要条件。证券市场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国有企业解困服务,企业一旦上市即可融来巨额资金,即使濒临倒闭也能起死回生。然而,上市不仅要求条件高,而且又指标有限,所以,企业为了争取上市、政府为了利用上市救活更多企业,一个硬性搭配去重组,一个虽不情愿得收下,于是乎,条件不够只好造假。

(5)会计师事务所要效益。由于我国会计行业僧多粥少、恶性竞争严重,加之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下产生的总经理等同于董事会、股东会的畸形治理结构,及其由此导致的“我聘用会计师来审计我”的畸形审计市场关系,注册会计师造假以满足企业要求,也就是必然的了。

2、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原因

会计活动是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人员)、行为客体(单位经济活动)和行为标准(会计规范)三个要素所构成。与会计活动有关的各种不当因素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原因。

(1)有关规章制度和法律不健全、不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建立和修改着有关的法律法规,已经有了《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一系列的法律、条例和规章,但相对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言,仍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之处。有些概念的判定标准模糊、含混不清,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有些还有不少可选择性,导致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难有具体界定标准。如某些违规事件虽被查出,却因缺乏明确的制裁依据而无法处理,加重了会计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降低了有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经营活动变化频繁,适用法规差别过大。随着的、的变化以及企业的改制、转轨、变型,传统的经营业务逐渐减少,新的业务不断开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乃至于跨国经营日益扩大,企业经营活动变化频繁,而这些不同经营所适用的财务规定差别甚大,客观上对信息失真提供了可乘之机。

(3)现行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从企业内部看,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使企业的领导者有了相当广泛的权利,从而也为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开了方便之门。由于财会人员作为企业成员之一,其任免、晋级、聘用等切身利益均由领导决定,企业的领导者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利,迫使财会人员按自己的意图制造假账,财会人员虽可向上级反映,但大多数情况是不了了之。财会人员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只能偏向企业利益;在坚持原则与俯首听命之间,只能选择俯首听命。所以说,企业领导者权利的过于集中与监督不力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4)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混乱。在会计工作中,有时信息本身并无不当和错误之处,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混乱,企业实有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等与账面数字相差较大甚至已不存在,造成账实不符。这种情况在不少企业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5)财会人员的素质不高。可以说,所有会计信息失真都与财会人员有关。但就其主观原因而论,又可大致分为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两种。故意行为是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名利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主动或被动地有意编造假账、假报表,提供虚假信息来欺上瞒下,以谋求个人利益。如根据领导意图随意调整或编造会计信息就是典型的故意行为,是明知故犯。过失行为则是由于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水平低,对法规政策理解不透,对实际情况不甚明了以及具体操作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这也是我们会计基础工作差的具体表现。

3、会计信息失真的非人为原因

上面所述无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都是人为干扰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实际上,由于会计核算本身的客观局限性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失真,主要表现在:

(1)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变化的不同步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如物价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等,都会对价值运动的流量、流向发生。而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加之会计本身是反应性的,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时滞”现象,这就必然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2)会计确认计量的假定和估计性。在会计核算中,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有时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方法。如固定资产使用期限、预计残值、折旧率的确定,以及一些共同费用的分摊、收发材料的计价、费用跨期分配和成本结转等,都只能是近似的结果。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绝对精确地与客观价值运动相符合。

会计信息失真范文第3篇

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信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行为的影响和个体利益的驱动,当前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某种意义上与世贸组织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相称,甚至损害着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很有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成因及治理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的直接进了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一是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四是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差、专业素质不高以及企业内部为追求自身利益,个别领导不懂《会计法》等诸多因素。

1.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虽然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但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在会计立法上仍需加快步伐。

2.社会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能洞察事务本质的高素质人员较少,需要加大对这一机构人员的迅速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企业内部监督不力。一些企业的领导由于不懂《会计法》,为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逃避国家有关法规和纪律的监督,而会计人员又受单位负责人的聘任和管理,在工作中很难坚持原则,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难以做到合理、合法;二是财务基础管理薄弱。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完整等。

三是会计业务处理手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用手工做账,财务数据处理仍处在低效率阶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三、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和执行新《会计法》。首先企业法人和单位领导要懂法和守法,只要他们能遵纪守法并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再监督工作。通过建立和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办法,逐步理顺委托关系,由企业直接委托改变为由信息使用人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委托并支付费用,增强事务所具体工作的透明度。

3.加大处罚力度。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行政,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4.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加强企业内部的异体监督力度。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在委任财务总监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委任制核算制度。成立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会计服务机构,负责对会计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培养,负责提供派出会计的应有待遇,使会计与用人单位不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会计服务机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又能向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对失职的会计人员,会计服务机构视其具体情况进行处罚,这既能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又能切实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会计信息失真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有以下几种表现:1.帐外设帐。一个单位有两套帐,甚至多套帐。“明帐”按规定设立,按规定核算,记载合法合规的业务,定期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应付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检查;“暗帐”则记载违法违纪的帐务收支,形成“小金库”,对外不提供信息,大都不由财务人员管理。2.假帐真做。也就是说假帐是真,别的是假的。一般来说,造假有几个特点:(1)造假手续齐,具有完整性。从原始凭证上看,假购销合同、假货物入库单、假出库单、假保管帐、假成本计算单等一应俱全。从财务核算的流程上看,几近“完美”的地步。(2)造假手段诡秘,具有隐蔽性,采用假帐真算的办法。在假原始凭证的基础上,依照规范的核算程序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假中有真,真中有假,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并且造假时间分散,名目繁多,使人更难于察觉。例如对开增值税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虚开产品销售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等等。3.钻会计政策空子,利用变更会计政策人为调整利润。虽然财政部颁布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并重新修订了《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等会计准则,但现行会计制度仍然存在模糊地带,典型的莫过于资产减值准备。加上科目间的调整,还是可以用来调节利润。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会计是社会的产物,从会计的整个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会计发展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社会环境中由于众多因素的不同影响,使得会计先天隐含着一些重要缺陷。我国属于典型的政府型会计制度。在我国绝大多数大型企业的资产全部归国家所有,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各项管理工作均纳入集中的国家计划,特别是一些垄断性企业如电力、邮电、广播电视、铁路等更为突出。中小企业中国家资本占的比例也有相当份额。在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和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逐步确立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仅是政府机构,还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以及与企业有密切业务往来的购销单位、企业职工、广大的社会公众。在此情况下微观经济日益复杂化,特别是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使我国的经济制度呈现明显的多样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现有的会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制度的复合性要求,这就在骨子里埋下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2.多元化市场主体与产权主体的利益冲突及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在多元化主体条件下,一个企业的产权主体构成比较复杂,有政府、债权人、相关经营者、企业职工和其他社会公众,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存在各自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特别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更为突出。比较明显的是在国有企业,如在企业公司制改制后,完全现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各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被某种特定方式确定为投资主体,履行资产所有者职能,但他们仍然只是国有产权代表外在形式上的更替,在其背后并未出现所有者的严格监管和刚性约束,国有资产管理在实质上依然“虚置”。在此情况下,要履行资产的管理,行使受托责任,未必会重视会计信息。还有些国有资产者为了政绩、为了“乌纱帽”而不惜做假帐。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一,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许多误解,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有的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财务会计信息准确性及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控制,内部监督等;甚至还有些企业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4.主观上财务人员的判断失误与客观性误差的存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核算是前提,是对已发生的历史事实的证明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受到会计信息特性和会计核算原则的制约,特别是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使得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主观判断与客观误差的影响,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会计信息的特性来看,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在处理过程中有相当部分需要估计、判断、假定,对于同一会计事项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会计信息核算的真实性往往还受到核算成本的制约。

5.会计监督处罚力度不够。目前我国既有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审计、税务等国家监督机关,也逐渐建立和规范了会计事务所等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但对企业的监督仍不尽人意,上述部门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执法尺度不严的问题,削弱了国家监督的力度。社会监督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激烈,为招揽顾客而答应客户不正当要求,出具虚假报告的事务所也不在少数,甚至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者对审计业务进行不正当干预,强制压制注册会计师。再者一些注册会计师素质偏低,独立性原则性较差,见利忘义,发现违反国家财务会计规定的行为不仅不予纠正或披露,反而为其出谋划策,“瞒天过海”,不负责任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初探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1.加强会计规范建设,增强法制监督力度。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不足。应完善法律规定,补充相关条款,区分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加大对有意制造会计信息失真实施诈骗、造成严重后果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同时,政府机构要维护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加强法制建设,维护会计法规的尊严,对违反财经法规的企业和单位要依法追究其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硬化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有序的信息化管理。

2.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现阶段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激励方法有意识形态激励、行政手段激励及保障机制激励等,与这些激励机制相比,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机制则显得不够多,也不够有效。在外部监督乏力、内部制衡失效时,因信息的不对称和利己原则的驱动而造成信息失真在所难免。因此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力措施。首先要明晰产权,充分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其次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资产经营和管理制度,规范、平衡企业关系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职责、权限,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当前尤其要建立健全与激励机制相匹配的严格的约束机制。再次要加强合同约束。必须建立一个科学、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使其违反合同的成本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得到的利益。

3.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财政、审计、税收等部门,必须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在监督工作中,各方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既要杜绝执法尺度不一,重复监督的情况,又要避免在监督中形成“盲点”。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作用,注册会计师要牢固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大力弘扬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己任的职业道德。

4.改革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间接原因之一。为了改变目前企业负责人直接决定会计人员任免、奖惩、工资、福利的状况,应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指财政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其他部门统一向企事业单位指派会计人员,达到监督被委派单位财务及生产经营活动之目的的一种制度,可以较好地解决会计失真问题。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何种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何种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也应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与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张建民,黄呈南.从会计报表质量抽查看会计信息失真[J].财务与会计,2002,(3).

[2]徐玉德.论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J].财会研究,2002,(1).

[3]闫德志.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研究,2005,(10).

[4]龚沈红.从股东需求看会计信息失真[J].财会研究,2005,(4).

[5]张国义.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缺陷与制度失真[J].财会研究,2006,(4).

会计信息失真范文第5篇

一、委托-关系与质量性失真

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使得交易范围扩大和资本积累增加,现代公司制度随之诞生。在现代公司制度中,由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受到所有者所具有的知识背景、精力、时间、管理能力、创新意识的局限性的限制,当企业所有者不能亲自经营企业或亲自经营企业的效益并不能达到理想预期而将企业交给他人代为控制和经营时,这就产生了委托-关系。企业管理者群体作为内部人,也就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掌握着所有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股东和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处于信息传递链的下端,由于委托人与人在激励与责任方面的不一致性或者矛盾以及信息不对称,人有可能背离委托人的利益或不忠实委托人意图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以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财务会计,不可能既能协调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又能保证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演进来看,企业内部存在着多种委托-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委托-关系从内部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在企业内部,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中的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管理企业的人。由于股权的相对分散性和交易费用的客观存在,加之对股权公开上市的公司来说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会计信息在董事会中的使用便具有非排他性。每个董事都希望企业管理者能够提供较多的会计信息,但这必然会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按照“谁受益、谁分担”的配比原则,理论上这些交易费用应由全体董事共同分担。但实际上,会计信息一旦披露出来便具有了公共产品的性质,根本无法阻止和排除那些没有分担任何费用的董事对其进行消费。根据有限理性,董事会成员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不愿支付太多的交易费用而降低对公司管理者进行信息披露要求和对自身的监督要求,进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性失真。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实则是导致在委托-机制下会计信息质量性失真的最为主要的原因。通常,所有者出于自身利益和能力的考虑,会聘任合适的管理者直接管理企业,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独立执行决策计划。根据非对称信息理论,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这一委托-关系中,管理者了解自身努力程度以及是否在按所有者的利益谋划和决策,而所有者却处于信息劣势。由于提供虚假信息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经营者的效益,管理者会凭借管理权威和信息优势做出败德行为,双方难以在会计信息博弈中达到奥蒙(Aumann,1974)所谓的“相关均衡”。

目前,我国仅在《民法通则》(1986)中对委托-关系做个框定,没有规定进一步详尽的权利和义务,这就使人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有很大的变通余地,从而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创造了可乘之机。

激励机制与内部监督可以有效防范质量性失真。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的互动,有效防止企业的短期逐利行为,产生助长作用,抑制“怠工”现象。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自激励机制和自约束机制,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制度以奖励高质量的工作,因而产权主体出于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如谨慎选择行动方案,如果选择不当,由此造成的利益损失也将完全由其自身承担,从而对会计信息产权主体构成某种程度的约束,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揽功诿过现象的发生。陈国庆、王书武等(2005)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对现有的业绩评价方法予以修改,可参照美国董事协会列出的一些业绩评价因素:领导能力、战略规划、财务结果、继任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协调、外部关系以及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系等八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效果。”此外,企业应当根据《会计法》(2000)规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制度和控制制度。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制度应当明确企业经济事项相关人的职责权限,并对会计信息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做出明确规定。

二、信息供需与数量性失真

会计信息数量性失真是指由于企业会计信息所有者对外披露信息在数量上的不足,导致会计信息难以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外部来看,传统的财务报告受到诸如历史成本原则、货币计量假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未能纳入其体系进行披露。我国证监会在1997年公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中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按行业披露分部信息,具体内容包括:行业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毛利的上年与本年对比数。实际上,这些内容涉及的会计信息面不宽,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难以真正达到当初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分部报告时的初衷。从内部看,企业往往为了巩固自己的信息优势,不愿意过多披露有关人力资源、财务报表、分部信息等会计信息,特别是重大的不确定事项,如财务预测信息、物价变动信息。诚然,信息披露得越充分、具体、真实,就越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因而企业在披露此类信息时往往予以淡化或含糊其辞,甚至篡改或者不予披露,而此类信息却是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极为关心的最具相关性的信息。

假设甲、乙两个企业经营者在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上有两种选择:Q1和Q2(Q1>Q2)。前提是:两个企业不能互通信息,每个企业经营者均为理性经济人且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同时市场中存在足够数量的企业。收益规则为:当甲、乙企业均披露数量为Q1的会计信息时,各获利2个单位;当甲、乙企业均披露数量为Q2的会计信息时,各获利4个单位;当一个企业披露数量为Q1的会计信息时,另一个披露数量为Q2的会计信息,前者获利1个单位,后者获利个5单位。则甲、乙公司收益模型如表1:

显然,选择披露少量信息的一方会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甲、乙公司均会选择披露Q2数量的会计信息,从而两家企业的总收益均会增加,但导致了有效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的减少,产生数量性失真。有时,政府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或者企业在成本效益许可下的自愿披露会使会计信息出现局部和暂时的供过于求。大部分情况下,会计信息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常态。由此导致的“会计期望差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为会计发展提供外在动力,缓和会计信息供给关系。

合理预测会计信息外部需求量并制定相应会计信息披露策略可以有效防范会计信息数量性失真。在现代市场概念中,会计信息作为无形资产有其自身的市场供需曲线。企业应当通过及时把握信息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调整会计信息披露策略,逐步向会计信息供需曲线的稳定状态靠拢。此外,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是各国常采用的平衡会计信息供给的形式,可以缓解会计信息供求差距,但过度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极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过量。

三、信号传递功能与延时性失真

乔治・阿克罗夫(1970)通过对非对称信息理论的研究指出,市场活动的各个参与者对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量往往都不相等,通常情况下,信息优势方希望通过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自己更多地获利,而信息劣势方则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信息。信息是不断变化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永恒的。因此,信息的时效性成为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重要指标。

会计信息延时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信息计量方法、编制周期等因素导致会计信息供给在时间上的差异性,进而放大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规定,财务报告是在会计期末定期编报和披露的,从期中期间的划分来看,我国以半年为限,要求上市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的前六个月结束后的60天内披露中期报告。目前我国企业对外公布的主要会计信息,如中报、年报,都属于历史信息,对于信息接受者的决策而言明显缺乏时效性。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提到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只有在它还没有失去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才具有及时、相关性,否则,该信息毫无用处,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世界上最老牌的银行,巴林银行直至1995年2月末倒闭时,其1994年的年度报告仍未实际完成,导致了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给相关信息使用者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根据克劳德・E・香农(1948)的观点,信息传输系统主要由信源、信道和信宿组成,信息自信源产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信道到达信宿,即接受消息的系统,而且信息往往会经历数个传输过程,最终到达并终止其传输行为的信宿被称为终极信宿。期间信息通过编码器、译码器转换成便于传输的形式。信息传输系统的简要模型如图1所示:

会计信息从信源(企业管理者)到终极新宿(信息接受者)往往会经历多个信道,如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审计委员会、相关主管部门等,其信号传递功能根据接收方式可分为:(1)直接披露。这是指企业经营者在期初通过直接披露来揭示对公司价值的预期,投资者在期末观察公司的现金流量,就可推知,实现依照经理的披露而定的现金流量的概率。(2)间接传递。会计信息的间接传递信号有很多种,如内部持股比例、审计质量、资本结构、股利政策、会计政策选择、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等。以内部持股比例为例,一般情况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管理者在会计信息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不大可能保留较高的持股比例,这一行为向外部信息需求者传输了相对应的会计信息信号,因此,内部持股比例可被视为一种会计信息间接信号。诚然,硬性地缩短会计信息披露时间间隔或简化财务报告编制过程可以增加会计信息披露次数,但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信息供给的成本,包括收集、分析和加工信息的成本,如果要经过审计,还包括审计的成本;将信息传递给需要者所增加的成本;可能引讼的成本;因信息披露损及竞争地位的成本。。因而,扩展会计信息的直接披露途径和加强对会计信息间接传递的认识才是防范会计信息延时性失真应采取的措施。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防范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契约安排和信息传输渠道,增加会计信息违规行为的发生成本,使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相对平衡,从而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治理――从会计域秩序到会计规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罗爱学、谢国年:《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博弈分析》,《当代经济》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