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前导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在课刚开始的几分钟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对上好这节课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前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开头的导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是玻璃,玻璃怎么会报警呢?这是一种新型的玻璃,现在的新型玻璃种类很多,除了这种能报警的玻璃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你们知道吗?那么就让我们学习今天的课文《新型玻璃》,来看看还有哪些新型玻璃吧。”这样一说,学生的求知欲马上被激发起来,都想知道还有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再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独自去旅行,你们最想带的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的说电脑,有的说玩具,还有的说手机等等,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接着我说:“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作者呢?如果让他选,他最想带的是一本书。为什么呢?书到底有什么好呢?”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对学习本篇课文充满了期待。所以说,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导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起来,教学效果会大大地提高。
二、课堂上编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普遍对讲故事比较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或者在课堂环节中穿插故事,这样学生能从故事中进入课文角色,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例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在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商人走失了一支骆驼,到处找也找不到。当他问到一个路人时,路人把知道的一只骆驼的样子给描述出来了,问商人是不是他的骆驼。商人很惊讶,问他:你看见我的骆驼了吗?路人说没有。没见过你怎么把骆驼的特征说得这么的详细?顺着路人的指点商人最后找到了自己的骆驼。”学生一定想知道,路人没见过骆驼,那他是怎样知道骆驼的样子的呢?商人又是怎样找到骆驼的呢?这样,学生就特别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形式多样的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更具体、更全面,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讲解《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加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练习。用不同的语调去读课文,学生在读的同时想象渔夫的妻子桑娜一个人在家等待渔夫归来的害怕的心理,以及抱回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后的复杂心理,还有渔夫回来后两个人的对话等等。教师可以先范读,然后由学生来读。指导学生不同地方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学生掌握了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故事中去了,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好,对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得也更加深刻。再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来朗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学生随着教师的朗读在脑海中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可以分角色朗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
四、充分研究教材,增加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增加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环节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事物、图片、简笔画、音乐、多媒体课件等,给学生创造新颖有趣的学习氛围与学习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借助现代化的教具学具,更大程度地为学生创设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备课,为学生设计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落到实处。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应放下高姿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所具备的的能力特长,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位学生创造塑造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新课程追求时代性、多元性以及可操作性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贵在一个“新”字:一是观念的创新。教学观的创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不仅要有信息的交流,更要有情感的交流;教师观的创新要求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学生观的创新指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形式还是思想学生都有独立性;教学质量观的创新指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改变“以分数为标准”传统评判学生质量的法则,转变为“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与个性发挥为标准”的新型法则。二是学习方式的创新。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物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用新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代替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三是评价方式的创新。传统的评价方式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仅要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考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2.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时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杜绝在课堂上长篇大论的重复课本知识,尽量将课本知识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整体建构的原则
建构原则包括课堂结构的建构和课堂内容的建构。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物理课堂结构的建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方式,按照教学环节依次进行。初中物理教学需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一堂课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将课本知识结合学生活动、实验等等,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物理老师应将本节课所有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嵌入在整体知识的适当部位,而并非是将各个知识点孤立、分割开,使它们成为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不产生联系,如此学生便会产生困惑,无法将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知识合理的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此外,物理教师应尽可能的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该知识点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学生才能学得明白、学得主动。
2.3模拟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物理课程的改革,初中学生的物理课时数相应地也被减少了,这无疑也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物理老师需要在短而珍贵的课堂40分钟将大量的知识传授于学生,然而这只是完成了物理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能否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将所有知识掌握是最为关键的。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是首次接触物理这一门学科,对其陌生又好奇,此时学生有兴趣去探究物理这一陌生的学科,此时物理老师需要用有趣的物理知识出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打开物理知识的殿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种是实物情景,一种是语言情境。在实物情境教学中,物理老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做一些小型试验,探究浮力的原理、阿基米德定理、以及小孔成像的奥妙。尤其是小孔成像这一节,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试验所需的工具:蜡烛、小孔屏和毛玻璃屏,并一步一步指导学生。首先让学生点燃已准备好的蜡烛,然后调整蜡烛和屏的高度,使蜡烛的火焰、小孔和毛玻璃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蜡烛和小孔屏的距离不宜过大。调整后,可以在毛玻璃屏上看到蜡烛火焰倒立的实像。学生们移动蜡烛或毛玻璃屏的位置,可以看到,蜡烛距小孔越近或毛玻璃屏距小孔越远,得到的像越大。
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3.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实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倘若学生对某位物理老师存有抵触心理,便会对物理这门课程极为排斥,不能以平常心对待老师的教学,从而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老师应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或是知识方面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师生间的良好互动能够带动课堂的生气,进而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与处理,将生涩难懂的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加以结合,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此外,教师在课下备课时应针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明确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哪些内容应删除,哪些内容应从略等等。如此,教师才不会被教材束缚,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易于学生消化。
3.3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教学,摒弃传统的灌输式、顽固式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创设现实情境和实验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提出疑问,经过团队合作和交流顺利的解决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3.4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不能过度依赖于老师,需要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中接触各类物理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制作、发明一些生活小工具,学以致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结语
关键词: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自1999年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改革和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令人可喜。但可喜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当前语文教学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等。
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对“语文”的理解上,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略谈己见: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对文本有更真切、深刻的体会,读出独到的感受。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在这方面,可从三步入手: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等;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缺乏独特的感受;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一些偏颇性的认识和见解,甚至造成误读;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研读文本后,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观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可见,合理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会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三、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
有了合理的教学设计,要转化为效果,必须要有呈现。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只有掌握了新的评价标准,才会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课新的评价标准是: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目标要明确;语文训练要扎实;教学过程要朴实。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根据新的评价标准,如何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应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优美,怎么个生动、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如: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高效教学不仅是高效率的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效教学的最高标准。为此,我坚持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谓“问题意识”在这里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经常自觉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的意识和习惯。积极的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朝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求实的工作态度、耐心的实践研究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乐于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新旧知识衔接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恰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思维常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鼓励他们多思而后发问,在创造性的思维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创设“评选最创新玻璃明星”这一情境表演环节。学生带着头饰扮演各种玻璃,介绍自己所扮演玻璃的名称和应用范围。“到底谁才是最创新玻璃明星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自然唤醒,抢着要求了解各种玻璃的特点、用途、性状等知识……从此,深入学习新课,使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带着问题搜集信息的学习方法,教学实效性显著提升。
二、营造自由氛围,促学生敢于质疑
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正是呵护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以前我在课上总爱问:“你们听懂了吗?”现在我要求自己说:“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以前我喜欢回答问题准确率高的“好”学生,现在我更欣赏常爱摇头的“问题”学生,我会鼓励他们把心中的“结”说出来;以前我做课时期待在一片掌声中结束,现在我不再害怕公开的争论不休;以前我相信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现在我更信奉教师应教会学生“自己从不同的水源中汲取需要的水”。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事,以前我恨不得赶紧帮学生解决,现在我告诉自己慢一些,再慢一些,在延迟判断的等待和润物无声的启发中,学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创新的机遇。
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我们的课堂活了起来,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悄然形成,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和同伴的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学生们体验到了头脑风暴带来的无限乐趣,久之,使提问成为一种习惯。
三、教给思维方法,助学生善于质疑
当学生爱提问敢质疑时,新的矛盾又呈现出来,那就是确实有些问题过于简单,还有的问题天马行空,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起初我对于各种问题都抱以赞赏的微笑,那是为了培养一种意识,但随着学生思维的逐步发展,师生共同把目光放到了努力做到进一步掌握思维方法、善于质疑的高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积极的示范引领不容忽视。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提出问题,教师同样准备好问题,坚持做到有意识地关注问题的不同层次,做好示范:或围绕字词理解的表层质疑,或体会内容主旨的深层质疑,或放眼布局谋篇的宏观质疑,或开放思维的联想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我和学生都喜欢这样的课堂:想一想你有哪些问题,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能帮助解决哪些,这样有助于解决一些简单的、个别的、零散的问题;再鼓励学生共同研究哪些问题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在班内提出来,这样有助于发现和解决主要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课结束后我还利用一些语文活动时间,鼓励学生继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感知、理解、质疑、思考、解疑、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个比一个更深刻、更有意义、更富新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也由学生自主生成而不是教师提出,让学生学会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又何尝不是他们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呢?此外,我还经常采用对权威质疑、给教科书提建议、评选最富价值的问题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优化;实践探索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一、构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营造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丰富自身内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和良好的亲和力,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最大的教学目的和动力,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爱好、个性和人格,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实现互动交流式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成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倡导建立新型的知识观
知识观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因此,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从“填鸭式教学”向“自主性学习”转变、从“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重心转移,建构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培养地理素养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时,结合教材“活动”材料和实验步骤,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利用相关教具做玻璃缸内冷热不均产生烟雾流动的实验,使学生直观认识热力环流的成因。探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表示太阳,照射地球仪观察晨昏线,讨论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之间的关系,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启发学生思考晨昏线的移动方向,进一步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等。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体会学习的喜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学内容丰富,但又有许多内容是学生陌生或不感兴趣的,教学中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提前一周让学生注意收听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并每天记录好西安的天气变化,同时注意这些天气的变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堂上一开始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这样的天气又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进行“昼夜长短变化”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本地的昼长、夜长及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情况,这样自然就得出了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南半球相反。
四、促进整合多媒体,铸造现代教学模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学科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在地理教学中往往有大量的知识比较抽象。通过整合清晰简明的图像更加直接、直观地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可以将地理中的自转、公转、白昼黑夜和四季形成的知识转换成形象的知识,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深化认识、积累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进行展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运用动画的形式,出现直射点的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学习直射点在不同位置、不同半球的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明白四季的形成过程。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中,经过教学设计,运用动画图像,将太阳的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规律的抽象知识转换成形象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内化吸收,实现教学各个因素的综合统一。
五、充分发挥地图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教学中要运用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的局限性,采用教学方法发挥出教学的作用,运用课件增加图片的容量和文字的含量,提高图形选择的精准度,增加图形的类别,让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图形转换的过程,深化学生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采用以读图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教学过程。依次展示出“黄土高原的分布”“黄土剖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的降水特征”“黄土高原植被类型”等地图和图片资料,进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完成新知识的落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问步步深入,对启发学生思维迁移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六、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参考文献:
[1]肖庆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