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野外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实践教学体系计划和内容高职地勘类包括较多的专业,现以“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为例。通过典型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能力及职业素养要求的分析,系统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和项目,根据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系统规划和设计各学习阶段的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和组织形式。
1.1.1岩石矿物鉴定、构造地质识图实践教学。岩石矿物鉴定和构造地质识图是本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当前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项目内容,具有明显的专业技能特质。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培养目标创造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典型工作过程”,以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始终,采用情境引领;任务驱动;晶体模型引导法;真实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与职业技能大赛核心内容有效对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常见矿物的鉴定和描述、独立完成常见岩石的鉴定和描述、独立读懂地质图信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实践过程与参与技能大赛结果并重的方法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
1.1.2原始地质编录实践教学。原始地质编录是本专业最常见的野外地质工作内容,是衡量一个地质工作者最基本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对接职业技能大赛的重点内容之一。强化和规范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培养学生实际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基本手段。建立健全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程序,实施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化、探槽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化,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而且还能提高社会地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以学生现场操作过程与完成结果并重评价实习实训成绩。
1.1.3地质填图实践教学。地质填图是本专业野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职业技能大赛必备的内容。地质填图是先由专业教师到野外进行实地勘察,选择典型环境,再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填图实践。要求学生按照地质填图的规范和程序,完成规定的填图任务,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地质环境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职业技能大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实践教学成绩。
1.1.4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实践教学。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是职业技能大赛的典型项目之一,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该实践教学以当前职业技能大赛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的规格为目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运用自主学习与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将野外获得的专业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进行信息化处理,最后以电子图文展示。总之,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当前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层递进、分阶段实施,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要进行不间断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
1.2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根据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内容,将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典型专业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将相关的技术文件、作业程序、工作成果、实物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应用于实践教学。建立岩矿鉴定实践教学资源库、钻孔地质编录实践教学资源库、探槽地质编录实践教学资源库、实测地层剖面实践教学资源库、地质填图实践教学资源库等。
1.3夯实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头戏,是理论联系实践,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适应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环境,还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重要保证。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建构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故校行企合作理事会将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作为重要课题研讨。根据职业技能大赛引入的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企业全程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标准制定、技术支持、设备和材料的提供以及培训等[5]。在已有的实验实训教学基础上,认真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人才技能规格和新设备,特别是职业技能大赛所展现的当前急需的技能规格。对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做了认真梳理,对新老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对基础性的实训、综合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进行整合配套,建设了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验实训基地。将原有的岩石类型比较单一、自然地理及环境条件较差的巢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重新开辟岩石类型丰富的、现代地质作用类型较多的肥东四顶山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质认知实习要求。同时还驱动创新了地质构造与制图实训室、岩石矿物鉴定室等,保证了该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还加大了校行企合作步伐,校行企共建融实践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行、企三方联动下还建立了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察局(简称省地勘局)下属生产单位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即在省地勘局安徽地质调查院建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实训基地,在省地勘局327地质队建立矿产勘察实训基地,在省地勘局321地质队建立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分别成立由校、行、企三方组成的实训领导小组。实训内容按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有计划的进行调整。实训期间成立实训指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训指导小组下,设立实训管理部、技研部、学习部等,形成校、行、企共建的产学研一体化,为本专业搭建了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指导老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典型项目内容,传递当前行业、企业、社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传递本行业、企业科技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技能、新成果。这是一个激发学生不断创新正能量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充满自信,散发热情,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2结语
【关键词】实习基地 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
一、实习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教学特色。2003年,我校组织专人在河北省地勘局
第三地质大队建成地质实习站,学生在这里得到地质实践的系统训练,学到了野外地质工作
的方法和技能,为将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国家《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出台,我校对实习基地进行了维修、重建,同时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和改革,还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全球定位仪(GPS)和便携式分析仪等现代仪器设备用于野外地学工作,使野外地质学工作向着信息化、数学化高科技方向迈进,开创了地质学野外教学改革的新阶段,探索了在新形势下地质学实习的新形势和新手段,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转变。
二、野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建设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质野外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地质野外工作的对象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现象。野外现象的观察是首要的、基本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主动观察和被动观察相结合的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野外地质观察是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内容与实际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实习区内工程建设项目诸多,有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铅锌银矿,是一个以锌为主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也是华北地台北缘与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有关的次火山热液成因的典型矿床。河北省赤城县黄土梁金矿以矿带宽大、延长稳定、矿体密集而著称,经过钻探勘察,发现矿体规模很大,前景可观等等,这些矿区都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场所,积累的大量科研经验,也极大地丰富了实习内容,通过实习现场与各项工程建设的具体联系,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科学地实践和感知所获得的知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创新实习改革,推进教学现代化
1.把握地质科学的最近进展,把新知识融入实习教学中。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不断涌现。因此,地质实习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加以更新完善。针对实习教学方法中比较陈旧的思路和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新的知识。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开展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选择地质现象典型、矿产资源丰富的实训基地开展实习。通过不同专业,其所掌握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学习要求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点,较好的解决了学生技能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采用了开放实验教学,通过老师的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掌握各类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和各类地质现象的特征,掌握识别地质图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专业术语去描述各种地质现象,写出实习报告。
通过教学,认真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历了从原来的模型、标本和幻灯片教学到现在多媒体教学的改革。过去,地质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依赖挂图、模型和教学幻灯片,教师曾经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幻灯片和挂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幻灯片和挂图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GPS、GIS等高新技术在地质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地质填图的质量明显改进,使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信息化。注重研究开发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以便实现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综合整理、各种图件编制的全程计算机辅助化。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传统表达方式。为此,及时调整野外教学方式,探索新形势下的野外教学方法,开展数字化地质填图已成为现代地学教育的必然。数字地质填图是地质填图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学生数字地质填图训练和技能、方法训练为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在加强基础野外地质技能训练的同时,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纳入到野外工作之中,从而实现传统三大件(铁锤、罗盘、放大镜)和新三大件(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密切结合的现代化数字化地质填图工作。实习系统的学习、使用,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现代区域地质调查的知识和综合技能,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四、优化教学路线,编制自成体系的实习指导书
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实地科学考察,编制自成体系的实习指导书。对野外实习路线必须进行精选,以突出实践性特点。野外实习教学路线各有特点,有的地层出露比较齐全,有的河谷地貌明显,有的工程地质现象集中,而有的构造形迹典型突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实习目标促使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路线。
优化教学路线的原则是:实习教学需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实习路线需紧密结合具体工程,体现出地质工程学习鲜明的针对性;几个实习点彼此地质现象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利于学生在野外短期实习中比较全面地接触到所要求的教学内容。
五、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工学结合”道路
近几年,随着地质行业的复苏,社会性生产项目较多。走“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是当前提高地质实习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空乘专业;急救;实训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72-02
航空服务业对空乘专业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需求,要求提高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急救能力。为了满足航空服务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专业。然而,虽然各院校空乘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空乘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只好改行另谋出路。造成这种劳动力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高,而急救能力不强则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空乘专业学生急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空乘专业急救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掌握较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旅客服务。因为,空中乘务服务的环境是在飞行中的飞机客舱,如果遇到旅客突发急病、意外损伤和飞行事故,很难得到地面专业人员的帮助,因此,空乘人员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人、伤员或事故进行恰当有效的处理,否则就不能保证安全飞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空中乘务人员是服务员,也是保安,同时也是医生。
二、空乘专业学生急救实训的目标、要求
空乘专业急救实训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急救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急救技能和应变能力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航空飞行中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掌握机上乘客突发疾病与客舱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求生措施与急救手段[1],掌握自然灾害、野外求生的基本技能与手段,具有较强的安全防护意识、应变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空乘专业学生急救实训方法的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急救实训教学的质量。所以,在急救实训教学中,围绕实训目标,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最为关键。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笔者精心设计、优化实训教学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分析案例,引起重视,增强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想参与。首先,让学生了解急救的重要性,如让他们了解一些人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护而丧失生命的例子,让他们在震撼之余,生发一种学习的欲望和冲动,达到跃跃欲试的状态。
2.提供示范,树立信心,解除参与的顾虑,让学生敢参与。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急救是一种技能,只要努力谁都可以掌握。同时让他们了解一些身边的老师、学生成功救人的实例,鼓励他们,解除他们的顾虑,如不敢动手,担心做错等。
3.营造环境,提供机会,使急救贴近生活,让学生真参与。然后,设置一些工作、生活场景,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学生中暑、小刀割伤等,训练学生的急救技巧等,让学生手脑结合,印象深刻。因为这些内容大家都很熟悉,学生没有压力,可以自如地发挥。也能让学生很快找到成功的感觉,增强自信心,为后面复杂的训练提供经验。
4.明确目标,由易到难,设置课堂训练项目,让学生爱参与。最后,设置课堂训练项目,让学生结合考试、按模块、先易后难地进行系统的急救实训,从而掌握技术、积累经验。
(1)用旅客突发疾病或客舱事故的场景进行疾病、事故处理训练。针对空乘专业的特点,设定客舱服务的环境,进行简单的突发疾病、事故处理训练,如预防飞机上升时耳鸣、飞机俯冲时防冲击,以及旅客高血压、心绞痛、癫痫发作处理等,让学生紧急处理,然后大家讨论补充。以此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疾病急救能力、事故处理能力、临场反应能力。
(2)用火灾的场景进行火灾逃生与烧烫伤急救训练。可以设定火灾的场景,进行火灾逃生和烧烫伤急救训练,要求做到遇事不慌,逃生方法正确,急救技术娴熟。先让学生进行逃生训练,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纠正。如遇事慌乱、选错方向、撤离时没捂住口鼻等。然后进行烧烫伤急救训练。要求学生能区别伤情,不同对待,并能用身边现有的材料进行烧烫伤处理和包扎。
(3)用水灾的场景进行洪水逃生与溺水急救训练。可以设定水灾的场景,针对水灾逃生时的准备工作、逃生方向、逃生方法、求救方法、溺水急救等内容进行洪水逃生与溺水急救训练,如,逃生前关闭电源、煤气、门窗,带上水、干粮、药品、手电、漂浮工具等,遇见溺水者先打捞上岸,再清理口鼻、空出脏水等。特别注意的是打捞落水者时的方法。要做到镇定从容、方法正确、技术娴熟,从而掌握洪水逃生与溺水急救的方法。另外,知识拓展可以增加学生游泳安全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游泳安全教育,增强实用性。
(4)用地震的场景进行地震逃生与骨折固定训练。可以设定地震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地震逃生与骨折固定训练。要求做到遇事不慌,方法正确、技术熟练。首先设定地震的场景进行地震逃生训练,让学生知道地震时如何逃生。如地震时在野外怎样逃生,在楼房怎样逃生,在废墟怎样保全生命等,要做到遇事不慌,逃生方法正确,永不放弃。然后师生点评。点评要以优点为主,同时指出方法上的不足。最后进行骨折固定、搬运,培养学生的骨折急救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心理素质。
(5)用交通事故的场景进行止血包扎训练。设定交通事故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止血包扎训练。要求学生首先做到遇事冷静判断,然后迅速对伤员进行正确有效的止血包扎急救。技术上要求方法要正确、适当,止血要迅速、有效,包扎要牢固、美观,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急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心旅客、敬畏生命的服务意识。首先,让学生了解包扎止血的基本知识、注意事项。如,血管的分布、具置,包扎的手法、力度,放血的时间、方法等[2],同时播放一些录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创设交通事故的情境,让学生现场急救,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然后让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这样做既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急救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举三得。
(6)用旅客触电猝死的场景进行心肺复苏术训练。首先,让学生了解排除险情的方法和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手法,要求知识全面,重点突出,程序正确、方法得当。然后,设定旅客触电猝死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排除险情和心肺复苏训练。要求能正确排除险情、正确判断呼吸和心跳、能打通气道,能进行有效的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3]。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急救技术。如,发现病人,不能慌乱,判断周围的环境,用关闭电闸或挑开电线的方法消除危险,然后正确掌握判断呼吸心跳的时间、按压的位置、力度等,要次序井然,一丝不苟。以此来练习胆量、技术,积累经验。最后,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指出优缺点,进行完善。
急救实训是获得急救知识和能力的关键。在急救实训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系统的急救实训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急救的技巧,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心理素质、防范意识,为他们将来在空乘服务的岗位上创造安全的环境,更好地为旅客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红光,李程.航空卫生保健与急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2] 湛明,潘应平.实用航空医学知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3] 陈晓松,刘建华.现场急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收稿日期:2013-07-19
一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师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课时少,并且实践类课程都为考查课程,教师和学生不重视,时间安排随意,实践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
(二)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太慢
实践教学的突出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没有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没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用的教材,使用的教材多为统一版本,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学历较高,但缺乏与所教学科相对应的系统的实践和技术,对工作的流程规范不够了解,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
(四)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规范
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有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而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更谈不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科学、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五)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相当数量的实验室设施落后。同时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即使已经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种种原因,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和网络教学“三个平台”,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种技能”实施项目化训练,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和质量监控“两个体系”,做到分项训练、递进提高,四年不断线。
(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构成
1专业技能训练
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堂教学采用“三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体,如植物种子结构,培养基配制,氨基酸的纸层析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重点涉及综合性、实践应用性较强及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如植物种子萌发,植物组织培养,酵母RNA的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等;第三层次探究性(创新性)实验,如植物组织培养中激素含量的探究,从中草药中提取多糖的优化工艺研究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教学方法,拓展实验内容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实践证明,“三层次”的实验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职业技能训练
高师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就是培养教育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3],依托实习基地和教学平台,实行校内实训“三结合”,校外实践“三位一体”,强调全面、全程、全员,使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说课、口语表达等教学技能明显提高。
(1)校内实训“三结合”
按照《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大纲》要求和岗位需要,将教师基本技能细化为十大类:包括普通话技能、口语表达技能、书写及书面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课堂教学实施技能、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十大类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每个技能都能得到有效训练。训练采用“三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在生物教学论授课中,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精评+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对于有些实践性强的章节内容(如课堂教学技能、说课等),采用“分段式”教学,教师讲授占1/3学时,学生模拟课堂教学占1/3学时,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占1/3学时,通过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受益,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二是学生互训与教师验收相结合。利用微格教室对教师基本技能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我训练、自我管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编制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评价表、说课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及现场评价表等,实行目标管理、分阶段考核、对学生各项技能进行逐项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每一技能或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训练项目的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技能训练的任务细化到每个学期、每个指导教师、每个学生,并加强考核,使每个同学达到标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全面、全程、全员贯穿四年的本科学习,而且训练分年级、有针对性、侧重有序地进行,在训练期间开辟出一些固定的空间,如教学楼的走廊、教室的墙壁等,用小黑板或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课业成果。在此基础上,定期举办讲演比赛、朗读比赛、板书比赛、钢笔字比赛、课件制作等丰富多彩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系列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了努力练好自身基本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基本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校外实践“三位一体”
与大庆所属的中学建立了105个教育实习基地,依托教育实习基地实现了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通过三次见习使学生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氛围,通过1周的研习进一步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在26周的集中教育实习中,以学科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课程为基础,开展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参加实习学校各项活动,开展个别指导工作等,积累育人工作经验。结合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学生感知、体验、锻炼、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3综合技能训练
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科研综合训练和教学研究训练,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设计)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4]。学生在大三开始选题,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结合学年论文和课程论文,连续举办了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获奖论文汇编成册。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前沿知识,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分层次的学习、复习、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第二学期安排两周的动植物野外实习(大连、镜泊湖)。在野外实习中,同学们学会了分析环境,掌握动、植物识别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等,从了解和认识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从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野外实习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意志品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4建立相应的多维度技能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技能考核体系围绕训练项目进行,不同技能训练项目,建立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多维度技能考核体系的建立,突破了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和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考核通过将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可行、具有导向性的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息反馈的“三全”质量监控体系,多方面、多层次监控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技能训练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总之,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能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优劣、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不断研究和探索,使其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陶秋燕.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20-23.
[2]杨天博.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市场,2010(15):155.
1.1以“学”为主,突出教学全过程的设计
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的“备课”,而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点,探究如何“教”,即“以学定教”。教学设计以预设开始,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调整是教学设计的继续和发展,课后总结则是对之前设计的沉淀和提升,并为之后新的教学设计再延伸与上升奠定基础。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1.2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设计出发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知识背景,终极目标是顺利使学生学有所获。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能把握学生学习不同情况并及时调整,并善于反思和完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能发展自我。
2教学设计技能构成
(1)课程标准解读技能。
课程标准的解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具体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比如: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高职教师如能正确把握这一指导思想,就能真正着眼于高职教育开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设定技能。教学目标的设定既是基础,又是方向。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尚在进行,新旧课程交替。我们首要注意的就是教学标准的设定。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但不应仅限于此,教学的目标应更广泛地体现在认知、情感、社交、学习方法与思维等多个领域。切忌将教学的具体内容标准替代教学目标。
(3)教学要素分析技能。
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七个要素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所有各因素的中介。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不是简单地叠加要素,而是先规划哪一要素实施何教学活动,即先进行单个的功能分配,而后对各要素综合整体调配,使之互相配合,协调统一。
(4)教学资源开发加工技能。
课程资源是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空间范围限于校内,校外资源包括网络、实训基地、社会资源等。高职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一方面对校内资源,应加重实训室利用比例,另一方面要注意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等资源,尽可能地对各资源综合开发加工,实现校内教师的校外延展,突出学生“技能”的培训。
(5)教学结构布局的技能。
教学结构布局技能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统筹思考,各模块优化组合。设计过程除了有整体全局观的视野外,特别要关注“同课异构”的实践。高职教师面对的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必然地要求同一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结构设计。“同课异构”体现了对教学本身多样性,个性化的理解,是高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特殊体现。
(6)教学情境构想技能。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学生的接受水平决定了教学活动必然要突出实训实操,场景再现是最为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师在“任务驱动”的前提下,应当在教学活动进行前充当一个优秀的编剧,一个称职的导演,一个成熟的心理分析师,多角度综合地构思和预设教学活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保障教学活动流畅进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7)教学效果预测技能。
教学效果预测技能并非在教学活动后自由呈现,而应当由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能够基本预测。教师有策略地预测教学效果,是对自己教学设计的一种检验,是教学目的的有力保障。预测的内容主要在于预测学生课堂的心理状态,学生融入教学情境的过程和状态。显然,这种预测技能对于我们宏观把握教学任务,有效落实教学预设,了解学生学习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灵活性起着重要作用。
(8)教案撰写技能。
教案撰写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物质表现,教案撰写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功,建议高职教师采用“任务式”或“问题式”,即教案以模块任务形式出现,以具体工作情境中的问题引入,以问题举例,以任务牵引,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小结。这种方案可以少一点教师讲,多一点学生“做”与“思”。在选择任务和问题时,切忌任务太大或任务太多,问题太乱或问题太难,任务和问题要能反映教学本质,要使学生能够破解与完成。
(9)教学临变设计技能。
教学活动是一个多信息交汇与撞击的动态过程,永远存在变数,教师不应一成不变,或“临时抱佛脚”应对变化,针对不同变数,预先设计迅速生成教学,针对性地提出新方案,设计使教学能够流畅进行的技巧与方法,如:顺势力导,溯源回望,疏堵变通等等。当然具备该技能需要长期、持续、有意识的训练,但只要坚持,总会有成效。
(10)教学设计再思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