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小结方法

数学小结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小结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小结方法

数学小结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小结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新课导入”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但“课堂小结”却为不少人所忽视.。一堂课如一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下面谈谈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课堂小结艺术初浅的认识。

一、概括性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

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四、悬念性总结

数学小结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方法

一、课堂小结的功能

课堂小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对本节课的归纳总结,也是下节课的铺垫和基础。不同的教学内容配备不同的课堂小结,可以使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总的来说,课堂小结有以下几种功能:

1.系统化功能

在一节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通过课堂小结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化,从而加深对本节课的印象,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着重把握学习重点。

2.反馈功能

在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后,通过小结的几个问题,可以考验学生对所学的这些新知识是否都掌握了,继而相应地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的目标以及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

3.启智功能

课堂小结中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这堂课,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几种常见的课堂小结方法

初中数学每节课教学结束之后,都会对该节课所学习到的公式、定理、法则、性质等做一段语言文字的总结,这就是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有系统化功能、反馈功能以及启智功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下面介绍几种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小结方法:

1.悬念法

所谓悬念法指的是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之间的一些关联,故意设置悬念,创设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结方式。

比如说在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小结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悬念法:“本节新课的引入来自于刁番都的墓志铭,刁番都的年龄具体是多少,至今还是一个谜,要想如愿地揭开这个谜团,就要将这个一元一次的方程解出来,下面本节课将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式。”这就巧妙地运用了悬念法,学生急于想知道刁番都的年龄,则需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才能求解。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的兴致变得高昂起来,也为即将学习的这节课深深地埋下了伏笔,这种悬念式的小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音韵法

所谓音韵法指的是利用音韵将数学公式、定理和法则改编成一套顺口溜或者绕口令的方法进行的小结,这种小结最大的特点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对课题“同类项合并的法则”的小结,法则介绍完后小结:同类项,须判断,字母及其指数相同是条件;合并时,须计算,系数相加字母及其指数均不变。再如对课题“同底数的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小结,性质介绍完后小结:同底数的幂相乘,指数相加是第一,积乘方,各个因式都乘方。利用音韵法对一些难以理解和记忆的公式、法则或者定理进行小结,改编成一句顺口溜或者小短诗,这样学生念起来方便,朗朗上口,很容易就理解到位以及加深记忆,那些容易混淆的公式概念就变得清清楚楚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编造顺口溜时,一定要结合公式定理的特点来编造,不能够随意乱编、牵强附会,这样不仅不会加深记忆,反而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3.归纳法

所谓归纳法,指的是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概括,而这种小结方式称之为归纳法。比如,在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进行小结时,可以这样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是:一审、二设、三列、四解、五验、六答。这种归纳的小结很容易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在解答应用题时只要记住这几个步骤,那么应用题的解答就变得迎刃而解了。再如,在对“有理数”进行复习小结时,采用如下小结方法:五个主要概念、四条运算法则、三条运算律、两种方法、一条规定。让学生对照这个小结一条一条地对概念、法则、运算律、方法和规定进行回忆,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立刻浮现在眼前。运用归纳法,需要做到语言精练、逻辑思维清晰、条理清楚,还需要抓住学习重点,因此,这种归纳法经常运用在小结中。

4.设问法

设问法就是设计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问题以达到小结全课内容的小结方式。例如对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小结。课毕前小结时设计的问题有:

(1)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2)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3)具有什么特点的方程称为二元一次方程?

5.目的法

目的法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的小结方法。教师在有的课故意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小结或分组讨论该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或一组中的一名代表)对该课内容进行小结,回答时要包括主要内容、规律性的结论及注意事项。师生共同对其回答进行补充,教师作重点说明或对学生的小结作强调性复述。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鲁明丽.例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7).

2.李祥.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实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3(13).

数学小结方法范文第3篇

小学数学衔接方法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能从整体上来把握数学课程,就是教中学的老师要了解一下小学阶段为中学学习奠定了哪些知识和经验的基础,同样,教小学的老师要了解一下现在小学的内容在今后中学它的发展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注重中小学衔接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上和经验上的衔接。

作为中学教师要很好地钻研这一课题,因为中小学知识衔接至关重要,我们更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构建新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中小学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督促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符合逻辑地进行说理、表达。逐步改变学生由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初中则要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采取了如下课堂结构模式

摸清学情――有的放矢――方法探究――巩固提高。

学情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就要研究学情,根据学情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保证把课教在学生身上,使教法与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对学生自学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平时教师需要讲几十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了。课堂上,学生往往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上就能掌握了。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知识,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大的肯定,从而使自学积极性更高。在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在培养能力方面有所侧重,对易懂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是让学生看懂就可以了,而是要反复琢磨,找出其本质特征和属性,然后再把他们概括出来;对于有难度的例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这样的教材宜用边读边解释的方法、读讲结合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有质疑、有讨论、有提问、有小结。最后就是安排练习,在练习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学习

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规律给我们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及时复习。初中生学习存在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随学随丢,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了事,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从头开始复习。要改变这种前学后忘,到后面问题成堆的现象,关键要做到“及时”,特别是对于那些字母符号、公式等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引导学生顺利渡过衔接关,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知识的衔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更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牢牢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找出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2.思维方式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应用题的列式计算,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常不能尽快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往往在教学中费力不小而收效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着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例如,“比一个数的2倍小3的数等于5,这个数是多少?”按照小学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是逆推解法,即列出算式:(5+3)÷2。而在初中则是直接推导。设这个数是x,直译原题,得2x-3=5,再通过解方程得出结论即可。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习惯,再加上追求高分数而长期操练,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他们这一习惯极难改变。同时还需告诉学生,有些问题用算术解决不方便,只有用代数解。再用一些典型的题目,帮助学生用代数和算术解法解了以后作比较,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因此,我深深感受到思维方式的转变,应是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衔接的一个关键点。

三、注重学生与教师的衔接

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趋于成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而又象一只小刺猬,具有反叛的心理,对教师具有一种似信非信的心理。学生进入中学,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课程增加,学习时又误把中、小学知识截然分开。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强弱不了解,教学时起步点把握不准,造成中小学教学脱节,还常责怪学生基础差、脑子笨。课程的增多使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管理也不及小学那样具体,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了束缚,不认真学习而掉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要有充分的了解,摸清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帮助、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数学小结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由数想形 见形思数

数与形是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抽象和反映,是数学的基石。“数”属于数学抽象思维范畴,是人的左脑思维的产物;“形”属于形象思维范畴,是人的右脑思维的产物,数形结合使人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思维功能,相互依存、彼此激发,全面、协调、深入发展人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性质、求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都是从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开始的。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解题方法。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集合图等图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同时也是人们存在大脑中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在数学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是核心,形象思维是先导,但具体的数学思维过程往往是两者交叉运用、浓缩升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所谓数形结合方法,就是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由数想形、见形思数、数形结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不仅使几何学获得了有力的代数化工具,还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进一步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1.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理想化抽象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2.把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用数量或方程等表示,从它们的结构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与特征。

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数字和形象的教具学具等相结合,渗透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性。数形结合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Lagrange,1736―1813)在《数学概要》一书中所说:“只要代数同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是当这两门科学结成伴侣时,它们就互相吸取新鲜的活力,从那以后,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本文仅从数形结合的两个本质属性阐述如下。

一、由数想形

所谓由数想形即利用数的计算来揭示几何形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数学问题中“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并利用几何图形的特征、规律研究解决问题,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易于显露出问题的内在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问题,可将数量关系转化为不同的图形。其中有一个原则:能把数量关系最清晰、最直接地显示出来的图形,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例1:讲数字3时,用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讲数字4时,用4根小棒摆成正方形。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实物抽象出数字3和4,又有利于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图形的某一特征(如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有四条边)。通过数形结合探索规律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出题目时要注意多层次,以便于区分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

例2:(1)照下图的样子用小棒连着摆正方形。

摆2个用( )根

摆3个用( )根

摆4个用( )根

(2)连着摆6个正方形,要用( )根小棒,写出算式。

(3)如果不数小棒,你能找出一般的计算公式吗?

此题有3个层次,第1小题是通过直观进行计算,第2小题离开直观进行计算,第3小题脱离具体计算概括公式。实验表明,学生的答案呈现不同的思维水平。例如,有的学生第2小题就做错了,有的学生第2题虽然做对,但不会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般计算公式。

例3: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某车间用一块长90分米、宽60分米的铁皮剪成半径是10分米的圆形铁片,该怎样下料才能使铁皮的利用率最高?”

结果多数学生列成下式:90×60÷(3.14×102)≈17个;部分学生通过画图(左下图)得到答案是12个;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如右下图)得到答案是13个。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最后一种方法利用率高,而第一种计算方法是脱离了实际。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初步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绝不能生搬硬套所学的计算知识,还要注意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见形思数

所谓见形思数即利用数的计算来揭示几何形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某些有关几何图形性质的问题,可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借助代数运算、三角运算或向量运算,常可化难为易,获得简单易行的解题方案。

例如,等底等高的各种三角形,经过计算之后,发现它们的面积总是相等的,这就揭示了这些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再如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也是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揭示出来的;又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教学时可分三步走,首先教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学习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操作,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推理,让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平移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以旧引新,使学生既学会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

小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一般来说需要借助于直观。

例4:中年级学生学习“求比一个数的几倍还多几(少几)”的应用题时,对“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较难理解,为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设计了下面的图形:

结合图形,让学生说:有6个,的个数比的3倍还多4个;也可以说:有6个,的个数比的4倍少2个。

接着,出示下面的问题:

(1)有6个,比的3倍多4个,有多少个?算式:6×3+4=22个

(2)有6个,比的4倍少2个,有多少个?算式:6×4-2=22个

比较两题的算法,都要分两步。第一步先求整倍是多少;第二步再加上倍相差的数。教学时不妨把这两个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一起教,并借助图形的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思维也更灵活。如自编应用题时,有的学生编了:“皮球的个数比足球的4倍少3个,也就是比足球的3倍多2个,皮球有多少个?”这题编得富有创造性,如果没有图形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达到。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区分题目类型,运用解题公式,结果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出现死记硬套的现象。教学数学知识不宜直接教给抽象类型、公式,而应结合操作、直观,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题目的方法。解题经验告诉我们,当寻找解题思路发生困难时,不妨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去探索;当解题过程的复杂运算使人望而生畏时,不妨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开拓新路;当需要检验结论正确时,不妨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去验证,往往会产生满意的效果。

数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现实世界本身是同时兼备数与形两种属性的,既不存在有数无形的客观对象,又不存在有形无数的客观对象。因此,在数学发展的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在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人们总是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数形转化的方法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数与形本是两相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切勿忘,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隔离万事休。”这首诗便是对数形结合之妙处的最佳写照。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及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帮助孩子形成初步数概念;要为孩子提供操作、游戏用的材料和玩具;让孩子通过感官,饶有兴趣地在操作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形成初步抽象的数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高效率地学好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解恩泽,徐本顺.数学思想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2]孔慧英,梅智超.现代数学思想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顾泠沅.数学思想方法[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张卫国,卢江.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5]于琛.数学问题的解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数学小结方法范文第5篇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总结

1、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

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4、趣味性总结。